杨炯《从军行》简析
从军行杨炯表达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的诗句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一首诗,以军队出征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首诗的全面解读:1. 诗人杨炯的生平及诗作背景杨炯(779-818)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宰相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被人们誉为“童子军中郎将”。
在他年轻的时候,唐玄宗大举征伐吐蕃,于是有了他的诗作《从军行》。
这首诗是杨炯应征入伍时所作,表达了他的内心之痛。
2. 诗句分析在诗句《明年阿姊为嫁来,家中无奈何急歌》中,杨炯写出了他不能陪在妹妹身边见证她的喜事,而是要远赴边疆从军的遗憾。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悲壮的情感,通过家族的牵挂表达了对国家大业的忠诚和无奈。
诗句《到村匝地无兵甲,不见村童动色急》中表达了诗人到达战场,但却发现战争尚未爆发,没有看到军队,也不见到村民们的恐惧和紧张,这时诗人内心的焦躁和不安有了真切的抒发。
3. 主题阐释《从军行》一诗,不仅仅是杨炯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杨炯本是士大夫的后裔,他对战争的感慨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世,又来自于他对国家、家族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感伤,更多的是责任,是对人间正义的追求。
4. 诗歌艺术特色《从军行》立意高远,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贯穿始终,同时也表现了杨炯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整首诗意境清远,气势雄浑,富有激情,表现出了杨炯对国家大义的忠诚与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无奈和忧愁。
5. 对后人的影响杨炯在《从军行》中表现出了士人的忧国忧民、忧家忧生的抱负和情怀。
他用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形象。
这种爱国志士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延续了前代诗歌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了杨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情怀和风范。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篇1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最新杨炯《从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时代背景
•
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
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
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
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
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
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的真正原因。
•
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
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社会文化心理
•
唐朝前期,文人普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由于科举制录取的名额有限,投身边关,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 广利、李陵、苏武、张骞、班超、窦宪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武官官阶:都尉、校尉、都护、 轻车等。
• 唐诗中常出现的汉朝少数民族名称:匈奴、楼兰、月 氏、条支、乌孙、丁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效国家,同时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
是极为普遍的文化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
理想主义
英雄主义
尚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愿以此身长报国——《从军行》(杨炯)鉴赏
愿以此身长报国——《从军行》(杨炯)鉴赏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本诗首句先交代创作背景:狄戎犯边,战火已然蔓延到西京长安。
次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不平”,个人觉得,诗人应该是和百姓一起心怀不平。
第三句开始描写战事:面对入侵,将领辞别宫阙奔赴战场,骁勇的骑兵已经包围了敌军老巢。
大雪让旌旗凋零暗淡,朔风夹杂着战鼓的响声。
最末两句直抒胸臆:宁愿做一个低级军官,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全诗意境开阔宏大,用《从军行》的乐府古题描绘出壮丽的边关在战争图卷。
首句“照”字,符合“烽火”的特点,突出战事的急切。
后来盛唐诗人高适所谓“单于猎火照狼山”与之异曲同工。
“牙璋”原指兵符印信,此处代指领兵将领。
“凤阙”同样用借代,代指皇宫。
特写式地描绘出将领辞京的画面。
这一句通过对将领辞京这一幕的描绘,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意境,凸显战争的正义性。
“龙城”是汉时卫青功成名就的战场,是当时匈奴的大本营,此处代指敌军老巢,“绕”字暗含包围之意,侧面显出战事顺利。
同时,战事顺利自然离不开大唐军威,笔者认为,此处也含有诗人对唐代军力的自信和赞赏。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生动传神刻画出战场景象,战场开阔辽远,但是军旅生活艰辛,笔者认为此句化用的南朝江总“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的字句和《木兰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意境,这三句都是摹写军旅战场生活的好句,放在一起品读更加值得玩味。
末两句的高亢呼号,堪称文人的时代最强音。
“宁为百夫长”的豪情,不仅是杨炯的心声,更是唐代士子的共同情结。
生在开疆拓土的盛世,身处刚劲豪迈的尚武风气中,文人墨客也有武夫的英气和豪气。
唐代诗人们用一首首瑰丽雄奇的诗篇挥洒着自己的壮阔情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汉之班超投笔从戎只是个人选择,而唐代诗人们效命疆场却可为潮流,这既是他们自己的豪情,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精巧地组织了征战的全过程,包括辞别京城、围城攻坚、征战沙场等环节,既展示了豪情壮志,又描绘了战争场面,构思灵活,跳跃性强。
其次,从表达手法来看,杨炯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两句,一写出发,一写到达,气势非凡,意味着将士们怀抱崇高的使命,奔赴边疆,保家卫国。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通过环境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地的严寒和艰苦,以及战士们无畏的斗志。
再次,从诗的情感色彩看,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冲锋陷阵,也不愿置身书斋、碌碌无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最后,从语言艺术上看,杨炯的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感。
他的诗句犹如铁骑疾驰,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他的诗也充满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赞美了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避免不了的会接触到一些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赏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浅析杨炯《从军行》
浅析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完杨炯的《从军行》后,对唐代的战争历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这首诗是“初唐四杰”杨炯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
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译文注释_《从军行》点评_杨炯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从军行》译文注释_《从军行》点评_杨炯的诗词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张离凤阙,铁马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百夫长胜过学者。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话来自副报,激发了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没有直接解释军事紧急情况,而是说“烽火照耀西京”。
通过“烽火台”的可视化场景,他表达了军事上的紧急情况。
一张“照片”加剧了紧张气氛。
“内心的自我不公”是由战火造成的。
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兴衰负责。
他不愿在笔墨之间度过青春。
“子”字体现了学者真诚的爱国热情和人物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解释了整个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亚章离开风鹊”描述了军队离开北京的场景。
“雅章”是皇帝派兵的象征字母。
它分为凹部和凸部,分别掌握在皇帝和大将军手中。
“风雀”是故宫的替代品。
在这里,诗人使用了“雅章”和“风雀”这两个词,它们显得优雅而稳重。
这不仅表明士兵们有着崇高的使命,也表明了毕业现场的庄严和庄严。
第四句“龙城铁骑”,很明显,唐军已经高速到达前线,包围了敌人的城堡。
《铁骑兵》与《龙城》相对独立,呈现出龙与虎竞争的战争氛围。
“周围”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形势。
有五六句话开始描写这场战斗,但诗人并不是从前面开始,而是从对风景的描写开始。
前一句话来自人类的视觉:大雪弥漫在空气中,挡住了太阳,遮住了军旗上的彩画;最后一句话从人们的听觉开始:呼啸的风与雄伟的行进鼓交织在一起。
这两首诗生动多彩,各臻完美。
诗人有着独特的表达机会,象征着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战士们在雪地里与敌人作战的坚强无畏精神,以及战鼓鼓声激励下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不为书生。
”直接表达军事学者保卫边疆、保卫国家的志向和崇高情操。
艰苦而激烈的战斗增加了他对这非凡生活的热爱。
他宁愿在战场上驰骋,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成为一名学者。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从军行唐杨炯古诗讲解意思
嗨,朋友!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唐朝杨炯写的这首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你想想,那烽火的光芒映照到西京,
这得多紧急、多让人揪心啊!就好像你正在家里悠闲地喝茶,突然听
到外面警报大作,能坐得住吗?咱心里肯定不平静呀!这开篇就把那
种紧张的气氛给拉满了。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将军拿着兵符离开皇宫,那场面多威武!就好比一群勇猛的狮子要去扑向敌人的巢穴。
精锐的骑兵把龙城
团团围住,这得是多大的阵仗!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图案都变得模糊
不清了,风呼呼地刮着,还夹杂着阵阵鼓声。
这画面,是不是感觉又
寒冷又激昂?就像在寒冬腊月里,你却热血沸腾地准备去大干一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多有气魄啊!他宁愿去当一个小
小的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想只做个书生。
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这
不就像你明明可以选择安逸,却非要去挑战困难,追求自己心中的梦
想一样吗?
在我看来,这首诗充满了杨炯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效力的决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也让我们看
到了诗人的勇敢和坚定。
朋友,你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杨炯《从军行》赏析
•
唐代乐府古题的边塞诗题目,主要有《 从军行》、《出塞》、《入塞》、《塞上》 、《塞下》、《陇头水》、《凉州行》、《 关山月》、《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 、《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雁门 太守行》等等。
•
《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 平调 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 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 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 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 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 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 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 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14页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 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 ,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 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 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 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 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 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 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 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 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 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 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杨炯《从军行》赏析
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杨炯《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是杨炯的的一首慷慨豪壮的军旅之歌。
歌曲用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
个战士从农村奔赴战场,然后回到家乡,最终获得荣耀的故事。
这首歌曲发出激昂的战歌,令人关注,唱尽了对武士们敢于面对斗争,敢于守护家园的饱满,表达了他们自我英雄主义的心声。
歌曲上,编曲紧凑,伴以激昂慷慨的民歌,以及偶尔闪现的圆润美妙的乐句,
配合着吉他、二胡、竖琴等乐器,带给人耳聋的盛大与壮观。
节拍凝重,看似慢步前行,实则累积着英雄风采,提到歌者的膝盖中,这支歌起有条不紊地向上行云,隐约可见几多部队的大旗在沙尘打转,激昂的气氛以绝方的震撼性打动着听者的心灵。
歌词也非常精彩动人。
它渗透了杨炯对勇士们奔赴沙场的仰望和壮烈,更有那
不朽的老百姓精神——“仁义严谨,分毫不差;士兵自尊,刻骨铭心”,充满对民族荣誉的思念和爱国激情。
整首歌曲就像一幅写实广阔的地平线:英勇无比,泪落莫及,士兵一步步英勇前行,犹如一首激昂的战歌,唱尽了对英雄的崇敬也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宝贵。
让我们共同缅怀勇士们挥洒的鲜血,携手共同守护家园的祥和,点爆这首激昂
慷慨的军旅之歌,把它唱铿锵给无数勇士们听,为这片土地上增添一抹炽热的色彩。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里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岁才回上。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上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上做饭,摘下葵叶上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lé把lé把):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的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读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杨炯《从军行》诗词鉴赏
【导语】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排⾏第七;唐朝诗⼈,初唐四杰之⼀。
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任崇⽂馆学⼠,迁詹事、司直。
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
因此后⼈称他为“杨盈川”。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杨炯《从军⾏》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从军⾏ 唐代:杨炯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译⽂ 烽⽕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油然⽽⽣。
辞别皇宫,将军⼿执兵符⽽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雪纷飞,军旗黯然失⾊;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书⽣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活。
烽⽕:古代边防告急的烟⽕。
西京:长安。
⽛璋:古代发兵所⽤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指塞外敌⽅据点。
凋:原意指草⽊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彩。
百夫长:⼀百个⼠兵的头⽬,泛指下级军官。
鉴赏 这⾸诗借⽤乐府旧题“从军⾏”,描写⼀个读书⼠⼦从军边塞、参加战⽃的全过程。
仅仅四⼗个字,既揭⽰出⼈物的⼼理活动,⼜渲染了环境⽓氛,笔⼒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的爱国热情。
诗⼈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照西京”,通过“烽⽕”这⼀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氛。
“⼼中⾃不平”,是由烽⽕⽽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烽火:战火。
古代设烽火台,举火以传递信息。
②牙璋:古代指挥军队的符契,分两片,分由朝廷和前线主帅保管,相合处犬牙交错,故曰牙璋,犹虎符之类。
凤阙:泛称朝廷宫殿。
③龙城:汉代柳城,晋时前燕慕容皝曾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
不过唐诗人笔下的龙城,一般为“边塞重镇”之泛指。
④百夫长:最低级的军官。
【诗大意】因敌人侵犯边疆而升起的报警烽火照耀京师长安,将士们报国的热血沸腾,无法平静。
将军奉朝廷命令率领部队奔赴前线; 战士们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进犯之敌,保卫边防重镇。
(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大雪弥漫,使战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 旷野中呼啸着的朔风夹杂着阵阵战鼓声。
我多么渴望投笔从戎,担任一名军曹,到战斗第一线冲锋陷阵,报国杀敌;那岂不比做舞文弄墨的文人强得多么!【赏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唐代诗人往往沿用这一题目创作征战戍边题材的边塞诗。
这首五律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它虽不是写诗人亲身战斗的经历,但却概括了当时广大爱国志士报国卫土、慷慨赴敌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也凝铸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诗的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明快的语言,写出在战争突然降临的时候主人公的心态。
上句写边塞告警的信息(烽火) 传到京师长安,使用一个“照”字,显示出形势的突变和紧迫,使读者感受到战火弥漫西北边境,连长安也笼罩在一片战争气氛中。
下句写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主人公心态: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无法平静。
这种心态,既是当时广大爱国志士和出征将士精神风貌的艺术概括,也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写照。
读来特别感到亲切动人。
中间两联,紧扣“从军行”题旨,具体描述出征和战斗两个场面,层次井然。
次联写出征:“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一首《从军行》,满腔爱国情
一首《从军行》,满腔爱国情——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①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②牙璋:调兵的符牒。
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③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
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④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
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作者简介】杨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州,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阅读鉴赏】这是一首五言律语。
《从军行》,系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全诗仅以短短四十个字,就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其中,既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为雄健。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写传来敌犯边境之报,激发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借“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婉曲地表现了当时军情的紧急。
同时,“照”字也渲染了异常紧张的气氛。
“心中自不平”一句,则形象地表现了这个读书士子的由衷的爱国激情和精神境界。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描写唐军挥师出京,和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度。
前句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发军队的符牌,有凹凸两块,分别由皇帝和主将掌握。
在此,“牙璋”亦可借代为军队。
“凤阙”指京城,此为皇宫的代称。
句中,诗人用一“辞”字联起“牙璋”“凤阙”两词,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庄重。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杨炯(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炯《从军行》简析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④,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解】
①烽火:古代边境上一种报警的信号。
②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调动军队时用作凭证。
凤阙:帝王宫阙的概称。
③铁骑:精壮的骑兵。
龙城:匈奴名城,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④凋:脱色,失掉鲜明色彩。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⑤百夫长:古代军中低级军官,指挥百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士子投笔从戎,在边塞作战的情景。
诗篇虽然写从军征战,但却不做悲凉之语,而是以高昂的情调,绮丽的词采,表
现年轻人渴望投笔从戎,抗敌御侮,以建功立业的壮志。
此诗语言遒劲,雄浑刚健。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