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范文模板 (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
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
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
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
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
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
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
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
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
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
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
【1】C 起:设置,创立
【2】B B项两句中的“者”皆为判断句前一分句句末助词。A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对于”。C项前“然”为指示代词,“这样”;后“然”表肯定,“是的”、“对的”。D项前“为”(wèi)为介词,“为了”;后:“为”(wéi)为动词,“是”。
【3】B 。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来就能够听声音一样。
【4】D 《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钩木必将待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
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
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
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
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席的教化,礼
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
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事实事看人的本性,这样那
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
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
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
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
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
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
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席所
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
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
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
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
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
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
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
睛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
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
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