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土地使用权评估

第六章   土地使用权评估

五、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的适用范围
(一)适用于完成基准地价评估的城镇的土地估价,即该 城市具备基准地价成果图和相应修正体系成果。 (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可在短时间内大批量进行宗地 地价评估,因此,可快速方便地进行大面积的数量众多的 土地价格评估。 (三)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估价的精度取决于基准地价及 其修正系数的精度,因此,该方法一般在宗地地价评估中 不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而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1
m
(1 + r )
n
式中,y ― 宗地使用年期修正系数; r ― 土地还原率; m ― 待估宗地可使用年期; n ― 该用途土地法定最高出让年期。
(六)确定期日修正系数 基准地价对应的是基准地价评估期日的地价水平,随时间迁 移,土地市场的地价水平会有所变化,因此必须进行期日修 正,把基准地价对应的地价水平修正到宗地地价评估期日。 期日修正一般可以根据地价指数的变动幅度进行。 (七)确定容积率修正系数 基准地价对应的是该用途土地在该级别或均质地域内的平均 容积率,各宗地的容积率可能各不相同,同时容积率对地价 的影响也非常大,并且在同一个级别区域的,各宗地的容积 率的差异甚至很大,因此,一定要重视容积率的修正。也就 是说,必须将区域的平均容积率下的地价水平修正到宗地实 际容积率水平下的地价。 (八)评估宗地地价 待估宗地地价=待估宗地所处地段的基准地价× 年期修正系 数x 期日修正系数× 容积率修正系数× 其他因素修正系数。
三)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的基本思路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 表现出的各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揭示土地的使用价值及 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划分土地级别。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以土地单元为 样本,选择对土地单元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作为鉴定指 标,并赋予相应参数,然后用适宜的计算方法将样本加以 归并,即划分土地级别。

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两种:即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按照生物产量与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原理,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生物量。

土地利用潜力是按照现有的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判断土地利用方向和集约程度。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计算公式是:Y=3000/(1+e1.315-0.119t)Y=3000/(1-e-0.00064p)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g/(m2.a);t为年均温度(0C);p为年降水量(mm);e为自然对数的底。

结果取两个公式的较小值。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4、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该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提出的一种植物生产力的动态模拟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步骤一般分五步: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第二步: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第三步:作物种类订正(K)第四步:温度订正(CT)由于作物自身消耗掉总能量的40%,所以在总生长期实际包天温度平均值条件下的作物净产量可用作物各自的温度订正系数进行修正。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一章导论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的特征: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沃度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城市规划,区划规划,国土规划之间的联系:(14)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5、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6、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7、交通运输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三界四区:行政边界,扩展边界,规模边界,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现状与规划构成允许建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下达顺序:1、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2、当地重点项目3、当极城镇发展4、下一级指标分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1.准备工作阶段:①组织准备②制定工作计划③制定技术方案④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②土地供需平衡分析③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④编制供选方案⑤方案择优⑥编制规划成果资料3.规划审批阶段: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用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3、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4、土地利用的效果5、土地利用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其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化分为若干想对等级或类别,已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3、土地经济评价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两区累加法:两区包括生活区用地面积和生产区用地面积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A=2N/dp 式中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N——公路年平均货运强度(t)d——汽车运输天数(d)P——每辆汽车载重量(t)解放牌为4t,跃进牌为2.5t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1、土宜法2、综合法3、模型法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1、土地利用分区模式2、土地利用类型模式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居民点分类:城市,城镇,乡村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大小城市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加简述我国城镇化过程:1949年以后我国步入城镇化过程,20世纪1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第一个高峰期,1960——196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断,跌入低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居民点布局形式——自由式,是我国居民点最常见最广泛的布局形式,居民点布局呈“满天星”式,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农村中,可称“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主人家”这种想象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小农村经济的产物,是我国平原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生活方便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耕地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计划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土地是交通的基础设施的载体,土地转化为交通的直接生产力转化为基本资料,还必须在土地的自然力的基础上追加劳动力的技术生产力已形成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结构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组成和比例交通运输方式:一铁路运输优点: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输一般不受气候影响,连续性强。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00199-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样本学习资料

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119使用教材:《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月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本大纲供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土地规划与管理课程使用。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掌握: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

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掌握: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重点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掌握: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掌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第四节土地利用宏观研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掌握: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一节基础数据预测掌握:预测和预测程序。

重点掌握: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消费水平预测、作物产量预测。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内容。

第三节土地质量评价了解: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评价的含义。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估算掌握: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估算、后备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估算。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限制性原理
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 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 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 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表示一百万份重量的溶液中 所含溶质的重量),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 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B、潜力亚级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 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 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①(e)亚级(侵蚀限制) 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或危害的土地。 ②(w)亚级(过湿限制) 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③(s)亚级(根系层限制) 指根系层浅薄,或者含有大量石砾,持水容量低,肥力低,含盐或钠等 限制的土地。 ④(c)亚级(气候限制) 指气候(温度与湿度)是土地利用中唯一重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3) 土地综合性评价
是在评价过程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 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 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 一用途最为适宜。
4)单项土地评价
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 地利用,如建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
13
评价实质
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分析土地质 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 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向与途径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 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 基础上,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 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属性进行质量鉴 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 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部分本门课程的自学指导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任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二、土地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总论》(陆红生主编,2002年2月第1版,2004年7月第4次印刷)全书10章,体系结构由下列几部分组成:1、土地管理的原理。

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效益管理原理;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2、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

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信息管理。

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第二部分本门课程(下)的内容辅导第一单元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一、学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5、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

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地分等定级第六章

土地分等定级第六章

CADASTRAL MANAGEMENT
3.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
(1)城镇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原则

因素权重是反映某一因素对土地质量或土地级别影响程度的一种相对 性指标。权重值是因素之间相互比较而得到的一种重要性顺序排列, 因素影响大,权重值高;因素影响小,权重值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 影响程度与因素权重成正比。权重确定原则为: ①各因素重要性顺序和权重值范围:根据用地类型可分别参照表6-3、 6-4、6-5和表6-6来选用。无特殊需要,不得随意打乱表中前两位因素原 有的重要性顺序。
CADASTRAL MANAGEMENT
(二)定级单元划分


土地定级单元是评定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 位,是内部特性和区位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块。 土地定级单元划分方法主要有主要因素分值 重叠法、主要因素判定法、网格法和均质地 域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目前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土地定级 工作多借助于基于GIS技术开发的城镇土地定 级信息系统来完成,在该系统中,网格法的 应用较为广泛。下面简单介绍各种单元划分 方法。


CADASTRAL MANAGEMENT
(二)区位理论

土地区位既是影响地租、地价最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它也是划分土地级别的重要因素。
由于土地区位条件的差异而对土地的社会经 济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了级差地租的 形成。


可以根据土地区位条件造成的区位空间差异, 划分出土地质量等级。
CADASTRAL MANAGEMENT
(二)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情况

1982年我国实行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使用从无偿、无 期限、无流动转变为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土地使用权可以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

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

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

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

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资料-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南农)

土地资源管理资料-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南农)

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的综合性学科。

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自然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

本学科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为学生学习专业的其它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和程序、理论和原则;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人口、土地需求量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方法,了解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原则、对象、程序和技术要点;另外,对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的方法和实施也要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三、土地的特性四、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五、土地利用的概念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习题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利用的概念第二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习题要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习题要点:我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习题要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难点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了解土地利用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第六章地籍管理章节练习(2014-2-8)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第六章地籍管理章节练习(2014-2-8)

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土地权属争议案件应由国土资源部来受理。

A.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是通过有偿出让取得
B.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C.该土地使用不发生权转移
D.将土地抵押后,C房地产开发公司并不丧失转让权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和地役权登记手续前,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A.该抵押的土地使用权
B.该土地所有权
C.该土地使用权变价处分权
D.就该土地使用权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权
土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

A.空间性
B.法律性
C.精确性
D.地籍资料的连续性
E.地籍资料的隔断性
C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所具有的特点包括()。

A.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
C.土地相对性调查和地价调查
D.气候调查、地形调查和植被调查
C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从B市建设银行取得了部分建设资金,B市建设银行可以取得()。

A.功能
B.建立的时序
C.记载的对象
D.表现形式
地籍具有()等特点。

A.土地分等
B.土地定级
C.土地管理
D.地籍档案管理。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实践: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 资源
实践:实施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
案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通过滴灌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
案例:中国的有机农业,推广有机种植,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案例:美国的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
05
03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 理
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好、易利 用
地下水:包括泉水、井水等,特点是水量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 染
雨水:包括降雨、雪水等,特点是水量不稳定、水质受污染程度高
添加标题
海水:包括海水淡化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差、易受污染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保护水源地,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的管理策略: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监管,推广节水技术 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04
土地和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利用的内 涵:在满足当前 人类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人类 满足其需求的能

土地和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土地和 水资源的前提 下,实现其可
持续利用
意义:保障人 类生存和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措施:加强土地 和水资源的保护、 管理和利用,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浪费和污染
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保护耕地:采取措施防止耕地流失 和退化,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 场和政策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土地和水资源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调节土地和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政策干预:政府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土地和水资源领域的局限性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土地经济学第六章

土地经济学第六章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价值 与土地价格的理论观点
1 古典价值论:17世纪中叶至于9世纪初,以劳动价 值论为基础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李嘉图
2 庸俗价值论: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要素理论
萨伊 马尔萨斯 马歇尔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8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25
一、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2. 我国土地价格体系


交易地价:是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 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是已经 实现了的价格。有出让价格、转让价格、租 赁价格、地役价格等。 其他价格:课税价格、抵押价格等。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26
一、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价值 与土地价格的理论观点
1.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价格分析: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土地收益理论
土地价格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 土地收益: 正常情况下的、土地处于最佳利用方向时 地纯收益 公式 V = a / r
V —— 土地价格; a —— 土地纯收益; r —— 土地还原率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19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五章 地价理论
三、地价评估
2. 地价评估的主要方法 市场比较法
公式:PD= PB×A×B×C×D
PD— 待估宗地地价; PB—比较实例宗地地价; A、B、C、D为修正系数:交易情况、交易时间、区域因 素、个别因素等修正。
适用范围:土地交易活跃、土地市场规范
3. 我国土地价格管理的意义




极大地推进了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进程, 为土地市场发育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控了 土地供求关系; 保障了不同权利主体间的土地收益分配; 显化了土地资产,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了 活力。

土地规划各章节客观题库

土地规划各章节客观题库

第一章绪论填空1.土地具有下列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2.土地具有物质的自然性、数量(面积)的有限性、质量(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持续性、位置的空间性、属性的两重性的特性。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有土地供需的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4.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也、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卫生教育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5.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填空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2.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3.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商业用地、居住用地规划位于或接近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4.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5.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6.人地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7.人类利用土地就有必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物资,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劳资数量来评估土地集约度。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填空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的特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土地了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

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农用地保护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

农用地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各类农用地利用的特点耕地(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的特点:①利用周期较短;②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③集约利用程度较高;④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利用的特点:①利用周期较长;②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③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④多为综合性利用。

养殖水面(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水面)利用的特点:①利用的综合性;②利用的不稳定性(水的不稳定、流动)。

2.农用地保护的重点耕地是土地中的精华,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成为农用地管理的重点。

保护农用地最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耕地总量的稳定,尤其是优质耕地——基本农田的数量稳定,从而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②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④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⑤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第三节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1.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适用范围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

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

建设用地的主要特点:①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主要考虑非生态因素,在与农用地发生争地矛盾时质量好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②建设用地位置的特别重要性;③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占地面积小,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高,直接经济产出高);④建设用地的稳定性;⑤建设用地的扩张性(扩张对象是城镇周围的耕地,特点是循交通线发展方向而推进,形式为向周边呈圈层扩散)。

2.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建设用地扩展是指土地被城镇、住宅、商店、厂房、学校、医院、道路等建筑物、构筑物不断占用的现象。

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交通、工商业等的发展,必然会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如果建设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相协调,达到互动平衡,则可认为建设用地呈有序扩张态势。

建设用地有序与无序扩展的辨识:①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②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小城镇规划;③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④建设占用土地是否符合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①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②大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1、确定城镇合理用地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城镇盲目扩张;2、充分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③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第四节保护、协调生态环境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在陆生生态系统中,土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决定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能量输入与输出、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储存器、供应站和能量调节者。

2.保护、协调生态环境的重点①保证农用地中园地、林地、养殖水面等的合理比重;②谨慎开发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是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经营与利用);必须遵循原则:1、必须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2、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进行;3、是以开发成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③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节实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手段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①综合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部门用地,协调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②战略性(只能是战略性的规划,只能为主要用地部门提供概略的、方向性的、指导性的规划指标);③长期性(是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重要经济与社会长期变动趋势作出预测,据此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④控制性(从纵向讲,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的又是上一级的反馈;从横向看,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⑤权威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国家行政权利保证实施,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⑥动态性(受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要及时得到充实、修编和完善,是“规划-实施-再规划-再实施”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①为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供科学依据;②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③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④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内容:从促成全国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合理布局与经济均衡发展、事务的安全供给以及环境整治的要求出发,提出全国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协调全局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关系,提出不同类型地区土地利用方向、目标、重点和土地利用政策。

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与全国性规划相近,但它更强调区域土地供需总量的平衡,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和项目更加明确,土地利用政策的区域差异性更加明确。

应协调好各地市间的用地关系,根据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土地资源状况,提出各地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城市用地规划控制目标。

协调好跨区域的骨干工程建设用地的关系,为下一级规划提供依据。

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上级规划的控制下,结合区域规划对的要求,在分析本地(市)的人口、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土地的供需情况,提出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指标和确定本地(市)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地区和范围。

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的开发、整治、保护层面上,简化指标,可考虑指保留耕地保有量指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指标、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土地资源开发复垦指标和生态型、公益性的用地指标。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应是在县级规划总量控制与用地分区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土地用途编定,即把各类用地定量、定位落实到具体地段,并确定每类用途土地的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为土地的用途管制提供直接的依据。

《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的规定: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③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④上述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直接控制指标: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从上而下,以行政指令形式下达,直接决定土地分配数量的控制指标。

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量(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因现有的建设用地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增加的用地数量)、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三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间接控制指标:指不按照规划体系由上而下直接控制土地类型数量转变,而是作为某一用地类型数量确定的参照指标。

主要有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城市人口的比值)和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面积与乡村人口的比值)两项。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任务:对中期土地利用计划所规定的分年任务做出具体安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年的实际情况,对中期土地利用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分类:①按分级管理原则,分为国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地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②按调节控制程度序列分为指令性计划(由国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由国家直接控制)和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定幅度的指标,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利用,一般不具有强制性)。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农用地转用计划、耕地量保有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等。

由下列指标构成: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农用地专用指标和未利用地占用指标;②耕地保有量指标,指计划年末耕地实有数量;③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指标,包括开发增加耕地和整理(复垦)增加耕地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