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 《短文两篇》(日、月)课堂实录
《短文两篇》(日、月)课堂实录师:大家先看一下资料,没有的同学互相看一下师:上课!因为话筒有点问题所以希望大家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大声讲话,第一次给大家讲课,给大家送一个礼物(出示巴金手门把的幻灯片)师:这是什么?生:是巴金的手师:你怎么知道是巴金的手?生:我在文学作品中看过师:去过北京的现代文学馆吗?生:没有师:太遗憾了,应该去一下,这个手是巴金文学馆的,是巴金的手印门把,大家一到那推进时这个门会自动打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巴金的《短文两篇》,大家先把文章标上段,老师想和大家合作朗读,老师读第一段,还需要五位同学把文章读完整。
大家举手示意。
生:老师宁随便叫师:老师希望你们自己举手(有六位学生举手、师:老师需要五位,那另外的同学等下给你机会师:朗读我希望来点音乐有点感觉。
拿着话筒,等老师读好时,请同学接上来上台来读,其它的同学思考一下一个问题“在巴金的笔下日和月有怎样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朗读的同学一个一个上去,学生、老师深情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学生鼓掌)师:读的真不错,我读的不错,同学们比我读的更好。
那在朗读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有什么字需要更正吗?(没有学生回答)师:那老师说一下,有一个字大家读的很好,本来我以为会读错“撮“,我觉得大家读的不错。
但在《月》当中果然有一个字大家读错了”奔“第四声,不知道大家刚才有没有听到。
师:怎么样的“日“怎么样的”月“有想法了吗?有的话把头抬起来,目前我不知道大家的名字,那我就随便叫一下。
师:那请这个男同学来,你选哪个?生:死了的月师:为什么生:我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生:凄凉的月师:为什么非常凄凉还有吗?生:月还是寒冷的,在第四自然段可以找到师:我们看到了一句话:“侵入我的身体“,什么叫侵入,我给它改一个字”进入“好吗?生:不好师:为什么呢?师:侵入无孔不入,有渗透的感觉,我不要你进来,你非要进来,可见寒冷不可抵御,还有其它地方让你感觉寒冷吗?生:悲愁、一种思念、凄凉师:大家记得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吗?,还有李白的《静夜诗》师:巴金笔下的月有类似的感觉,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课前预备: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要求:语言流畅简练4、教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导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实验学校城东校区电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王
杰
的?用原文回答。 5.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6.在《日》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 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后,全班交流展示。 1.因为文中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 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夸 父也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 的却是飞蛾和夸父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 面这句话。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文章写《日》,却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 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 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文章通过以飞蛾、夸父对光和热的热烈追求,从而表 达对光和热的崇高赞美,象征抗日将士们勇于为国捐躯牺牲的行为和精神。 4.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 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 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5.略。 6.冷和热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下,特征会更加明显,这就是为 什么作者在短文两篇中提到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 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 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用意,理解在那 样一个特定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到来的心情。 四、写法归纳 1、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 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 的内涵,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运用 象征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能联想到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日》研讨课教案_12
(3)写作手法相同,都用了象征
2学生质疑解疑。
探究两文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权重
评价指标与分值
得分
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5
1.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1'
2.重点、难点分析准确。0.5'
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
1.有过程,有方法。1' 2.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过程获得所列方法。2' 3.有明确的情感态度指向,有明确的价值判断。2' 4.情感态度的指向、价值判断与本节学习内容直接相关。1' 5.知识与能力目标与学生的前知识结构相关联并可测量。1' 6.语句描述上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1' 7.目标总体上反映和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生字词。
2了解作者巴金。
3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4学会观察和体会生活,学习从平常事物中感知新意,引发联想、想象、培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预习、朗读、理解。
2讲故事、比较判断故事新意,分析理解作者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题:短文两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日》、《月》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虽写作对象不同,但文章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日》中,“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的“飞蛾”和为“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在飞蛾和夸父身上,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也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4:第8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学习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第一课时〖课前预习〗㈠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㈡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0年至1941年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课堂导学〗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旸谷()一撮灰()皓月()姮娥()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导入: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⒈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2.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四、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扑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8《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讲授此课首先我导入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日月的古诗词和神话传说,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由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我只是补充一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我通过接龙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让学生听读一遍课文后再让全班齐读,读的形式有些少了,应采用分组、点名等读的方式。
学生在读的时候两篇短文的感情把握不到位。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合作研讨的方式,如果第二篇《月》采用放手让学生去讲,可能更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最后,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
切,讲个没完。
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8《短文二篇》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 长春版
《短文两篇》之《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这篇演讲词是1944年9月8日在中共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直属机关在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在本文中,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作事、为人民着想,这是中国共产人的宗旨。
利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场合讲这番话是有深刻用意的。
一是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高尚品德,二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三是在共产人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鸿.毛()李鼎铭..()()哀.悼()2.形近字┏哀:哀伤┏悼:悼念┏泰:泰山┗衰:衰弱┗掉:打掉┗秦:秦国3、词语解释【精兵简政】指政紧缩机构,精简人员。
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寄托】课文中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原指①依托,安身。
②托付,委托。
③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
语出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哀思】课文中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4、文学(文体)常识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
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
【参考答案】1、鸿毛(hóng)李鼎铭(dǐng míng)哀悼(dào)4、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张思德二、课文学习1、这篇演讲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讲了哪些内容?【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的这篇演讲词的思路。
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作者主要讲了以下内容:第一段: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一、积存与运用1.把握以下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2.许多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 留下了专门多美好的诗篇, 就你喜爱的写几句。
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 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夏天的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仿照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如何样歌颂我的家乡呢?假如我是诗人, 我就要用一首长诗, 颂扬她日新月异, 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 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 回答文后咨询题。
〔一〕日为着追求光和热, 将身子扑向灯火, 终于死在灯下, 或者浸在油中, 飞蛾是值得颂扬的。
在最后的一瞬时它得到光, 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 他追赶日影, 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 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冰冷的、孤寂的生, 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 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冰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 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 失去知觉, 而化作一阵烟, 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 我会想: 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 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 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 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 我也有这感受。
在海上, 山间, 园内, 街中, 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 我望着明月, 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巴金短文两篇》的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巴金短文两篇》的教案设计浏览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先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引发先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两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先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考虑、质疑、探求,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理想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意味)手法的运用。
3、培养先生积极的文学考虑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预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浏览了解巴金及其次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19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甚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能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寻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能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寻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寻求光和热,宁愿舍弃本人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浏览探求《月》下方,我们一同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甚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8 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将乐四中彭美芳一.教材分析巴金的《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写于1941年,正值八年抗战期间,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高度赞美。
这两篇散文诗篇幅短小,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讨性。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了解神传说故事入手,感受巴金笔下日月的特点,通过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明白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和人生追求,从说读到品读到议读到拓展写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1.学情分析鉴于八年级学生对散文诗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评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鉴于学生们深层次阅读感悟能力薄弱,在讲解主旨突破重难点时,要鼓励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大胆表述,不要拘泥于文字本身,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透过文字,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捕捉作者在特殊的年代内心的情感律动。
学生能讲述文中的神话故事,理解其内涵深意,并能个性解读寻常事物,用多情的笔,抒写心灵之声!3.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朗读、说读、品读、议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深意,领悟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并学会个性解读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传说故事内涵深意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背景,领悟特殊年代里,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希望,信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评述故事传说,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散文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2.教学难点:充分展开想像,理解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赞美教学反思《日》《月》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两篇散文诗,这节课先通过拆字游戏,激发想象,激趣导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音更准确,并深入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文章的铿锵之美和幽深细腻之美。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冰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如此的话,〝我明白死了的星球是可不能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摸索这两句话,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能够看出作者对人一辈子、对自我的一些方法。
尽管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刻,仅仅只是一天之隔。
同时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差不多上光明、期望的象征,专门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第一写的是〝飞蛾〞,一种微小不漂亮的生物,然而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颂扬的。
在最后的一瞬时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微小到伟大,他们差不多上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那个地点的飞蛾和夸父差不多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给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尽管〝生命是可爱的〞,〝但冰冷的、孤寂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一辈子。
而那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冰冷世界〞。
因此〝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充满的一面,而«月»集中表达的是巴金细腻寂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不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受〞,临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不种专门的感受。
人教版八下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ppt课件
4、飞蛾投火而死,但“在最后的一 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 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 在路途上,这也值得赞美吗?请谈谈你 的看法。 明确:追求光明与自由、献身理想的 路途是坎坷的,可能成功,可能失败, 甚至因此献出生命,但作者认为这是” 轰轰烈烈“的死,死得其所,这比”寒 冷的、寂寞的”苟且偷生有意义。夸父 逐日就是这样,虽死在途中,但他的精 神让人景仰。
5、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结合文章 内容完成填空。 (1)在《日》中“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象征着 : “我”将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2)“化做一阵烟,一撮灰”象征着: “我”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3)“凉月”“冷光扑面”等是对:当时中国黑 暗现实 的象征和写照。 (4)“姮娥奔月”是: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威 力哎的精神的象征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 说? 明确:因为嫦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 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作者在 姮娥身上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本文用词准确,形象感人,请赏析下列各句中加点 的词语。 (1)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明确:采用拟人手法,化朴素为神奇,生动写出冷气 之猛。 (2)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 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明确:采用夸张手法,用词信手拈来,却平字见奇, 极言寒气之浓。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2、学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kuā 夸父
hào 皓月
héng 姮娥
yáng shù n 旸谷 瞬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短文两篇》(日、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2019.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写作年代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3)生字生词旸(yáng) 姮(héng) 皓(hào) 浸(jìn)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
倘使:假使长空:辽阔的天空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朗诵方法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
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
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平调(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
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
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4、再次请学生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
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指导《日》的朗读。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明确: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可以配合有肢体语言。
】指导《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
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
……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
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
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
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
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四、整体朗读指导教师: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
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
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
……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
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
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
后一则适合女生读。
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学生安排,大家配合。
集体深情朗诵《日》《月》。
五、拓展延伸巴金语录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关于人生。
“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
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间,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他点燃或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随想录·探索集》六、教师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
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