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课件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课前预备: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要求:语言流畅简练4、教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最新语文中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最新语文中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第8篇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知识梳理1. 古今异义惟吾德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 芳香2.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①有仙则名原意 为 : 名 字 , 在 句 中 的 意 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苔痕上阶绿原 意 为 : 方 位 名 词 , 在 句 中 的 意 思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 . .. ....... . .. ..3. 其他重点实词(1)有龙则灵灵:____________(2)斯是陋室斯:____________ (3)惟吾德馨惟:____________ (4)草色入帘青(5)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无丝竹之乱耳(9)无案牍之劳形4. 文言虚词入:____________鸿儒:__________鸿:____________白丁:__________调:____________素琴:__________丝:____________竹:____________乱:____________案牍:__________劳:____________形:____________2.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2)之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5. 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课下注释)(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课下注释)(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倒装句)6. 文意理解3◎内容理解类(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018海南)(2)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2017云南省卷)◎词句赏析类(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写作技巧类(4)作者在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4(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拓展探究类(6)《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统编课后习题)(7)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金题演练内容相关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在此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解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解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解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解答:..……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解答: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解答.月色美,触景生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解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解答.月色皎洁。

空灵。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解答:.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再______,最后______。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之:的。

(2)患:担心。

(3)故:所以。

(4)异:感到惊奇。

(5)莫:没有。

(6)是:这。

(7)以:认为。

(8)知:了解。

(9)而:但是。

(10)其:他的。

(11)于:在。

(12)者:……的地方。

2.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2)其充塞四虚乎?虚通墟,废墟。

3.一词多义:(1)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③故为之说(介词,为)④以试人(介词,用来)(2)乐:①不亦乐乎(愉快)②乐亦在其中矣(乐意)③乐琴书以消忧(快乐)④心中不乐(欢乐)4.古今异义:(1)古义:一古文观止/今义:古老的文字、文献(2)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有关记载(3)古义:了解/今义:知道、了解(事物的情况)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从旧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2)饱食暖衣(形容词用作动词,穿暖吃饱)(3)黎民不饥不寒(使动用法,使……饱/使……暖)(4)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王于兴师(使动用法,使……称王)6.重点短语:(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努力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用作动词,勤奋学习)(3)任重而道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责任)7.重点句子翻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一、作者XXX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自古以来,山川景色的美丽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两岸色彩斑斓的石壁相映生辉,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在。

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XXX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是人间的仙境。

自南朝的XXX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季都有。

2.XXX将歇:雾即将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4.欲界之仙都:指人间是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XXX以来:指南朝宋山水诗人XXX。

6.未复有能与奇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了。

7.五色交辉:色彩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XXX 共谈。

”2.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XXX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用“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句子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四季和晨昏的景物。

4.文中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等景物,这些景物按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来写,由早到晚。

8《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8《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讲授此课首先我导入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日月的古诗词和神话传说,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由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我只是补充一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我通过接龙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让学生听读一遍课文后再让全班齐读,读的形式有些少了,应采用分组、点名等读的方式。

学生在读的时候两篇短文的感情把握不到位。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合作研讨的方式,如果第二篇《月》采用放手让学生去讲,可能更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最后,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
切,讲个没完。

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学习。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复习课 课件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复习课 课件

;莲花——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
丹——追求富贵的高傲之人。
3.文章主旨概括 《陋室铭》通过对所居陋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
极力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安贫乐道的 人 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爱莲说》一文通过对莲花的高尚品质的描写,赞美了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表达了作者不慕名 利与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委婉地讽刺了追名逐利、趋 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
《爱莲说》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
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
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特定的象征意
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
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 “隐
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
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而更加清
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
(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还有什么人呢?
2.重点难点分析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入手来揭示 “陋室不陋”的原因的? 点拨:通过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 “陋室不陋 ”的原因:①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 宁 静淡泊的心境;②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短文二篇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短文二篇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版

《短文两篇》之《为人民服务》课文精讲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作事、为人民着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

毛泽东利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场合讲这番话是有深刻用意的。

一是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高尚品德,二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三是在共产党人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鸿.毛()李鼎铭..()()哀.悼()2.形近字┏哀:哀伤┏悼:悼念┏泰:泰山┗衰:衰弱┗掉:打掉┗秦:秦国3、词语解释【精兵简政】指党政军紧缩机构,精简人员。

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寄托】课文中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原指①依托,安身。

②托付,委托。

③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

语出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哀思】课文中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4、文学(文体)常识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

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

【参考答案】1、鸿毛(hóng)李鼎铭(dǐng míng)哀悼(dào)4、论点论据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毛泽东张思德二、课文学习1、这篇演讲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讲了哪些内容?【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毛泽东的这篇演讲词的思路。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短文两篇一般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以下是关于这两篇文章的八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答谢中书书》1. 内容概括: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 结构梳理:- 第一句: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 中间两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 最后三句:感慨收束,点明中心。

3. 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指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 问题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的写景抒情基调。

《记承天寺夜游》1. 内容概括:这篇小品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2.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前三句):叙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

-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描写月下庭中景色。

- 第三部分(第五、六句):抒情,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3. 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

- 相与:共同,一起。

- 中庭:院子里。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澈。

-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比喻。

- 交横:交错纵横。

4. 问题探究:-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庭院比作积水空明,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灵,以及作者的高超的写景艺术。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学习要点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两位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技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学习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领悟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学习两文清丽含蓄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到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授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

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宋代大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人。

诗、词、文、书法、绘画都有很高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古文八大家”。

由于先反对王安石新法,后又反对全部废除新法,大半生处于被贬谪的境地,直至最后远徙琼州。

著作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

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俱备(jù)欲颓(tuí)沉鳞(lín)与(yù)遂至(suì)未寝(qǐn)藻(zǎo)荇(xìng)2.辨析下列形近字3.多音字组词4.理解下列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

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户:门。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 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 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 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 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 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 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 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 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 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合作研讨-《月》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 渴求。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 现实的影射.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 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合作研讨-《月》
3. 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 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 现状的人们。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 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 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 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 自己的人格理想。
4、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 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 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 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 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 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 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 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 的这种人生追求?
2、请你概括出文章中涉及的两个成语。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自取灭亡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 旸谷,渴死。”--《山海经》
不自量力
3、概括《日》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 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 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 蛾,去追求光和热。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日》这篇文章的内 容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 着哲理。 3、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合作探究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 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 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 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 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 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 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 热的行为。
中篇小说集 《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 短篇小说集
《复仇》《将军》《神· 鬼· 人》 散文集
《海行集记》《龙· 虎· 狗》《随想录》 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 荣誉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 誉外籍院士称号。 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 协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上海文学》、 《收获》等杂志主编。 2003年11月,国务 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 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曹禺)” 并称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 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 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 行为。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 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 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 是为了后文作铺垫而产生的,目的 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 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 中的人格。
2、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 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 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 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 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 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 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 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 的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 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 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我望明月
期待光明
共同目标:
嫦娥奔月 追求光明
光明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 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 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 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 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 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 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 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 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 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品 品

追求光明 而献身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 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 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 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
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
自己生命的人。
yáng
dàng
shāng

hé ng

huá n

yuá n
hé ng




皓 hào
n 撮 cuō 浸 jì 侵入 qīn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 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 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 ng 宁愿,宁可 宁 ní ng 宁静,安宁
归纳《月》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 种独特的感受。 •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 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 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 奔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 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 诗文古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 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 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 似的。” • 使人联想到,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高处不胜寒”等.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 远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跨越百年,创作与翻译的 作品(1921—1999)共计1300万字。
温总理悼念花圈送到巴金灵堂
成都东城根街小学与巴金结缘14年
自传: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 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 们的悲惨生活,在伪 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 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月》,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 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 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月亮别称众多 :
与月有关的有:月轮、月桂、月子、月浦、月魄。
与桂树有关的有:桂月、桂宫、桂窟、桂魄和桂轮。 与蟾蜍有关的有:蟾光、玉蟾、银蟾、蟾宫。(蟾宫 折桂代表高中状元)。 与兔有关的有:玉兔和金兔。
与嫦娥有关的有:恒娥、婵娟和素蛾
与鉴(镜)有关的有:明鉴、飞鉴、冰鉴、玉鉴和水
鉴。
其它有:冰轮、金盆。一轮玉。 玉弓、玉钩。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夸父追日”:“夸父不 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 谷,渴死。” —— (《山海经》)
(2) “ 姮娥奔月”:“羿请不 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 奔月宫。” —— (《淮南子》)

课文朗读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 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 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短 日文 两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 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 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 望和信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 日”“嫦娥奔月”。 2、掌握生字 3、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 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 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是反帝 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 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 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 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 三部曲》(《家》《春》 《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 隔一天。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 国主义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 被屠杀淹没,抗日战争进入一个比较 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 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 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期盼胜利的到 来。

yá ng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 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 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 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 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 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 “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 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 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 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 将士为国捐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