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1
• 2.宗教翻译---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较量, 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初期,《圣经》由 希伯莱与和希腊语写成必须翻译成拉丁语 方便罗马人阅读,公元4世纪翻译《圣经》 最盛: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382—405)《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分 庭抗礼;罗马帝国末期到中世纪初期,宗 教文化垄断;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宗教文 学更盛,《圣经》广泛翻译成“蛮语”。
II.翻译理论沿革
• A.理论沿革 • 1.思想问题线路-----最早的翻译理论家:罗马 帝国时期的西塞罗开始围绕直译与意译、 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贯穿起来。 • 2.学派路线------文艺学翻译学派和语言学翻 译学派。文艺派(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 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 学性,要求译者有文学天赋。
• • • •
语言学派:语言之间的对等 评论:两派各有偏颇,二者相辅相成。 B.西方翻译的特点: 1.在实践上不满足现状,不停留在同一个水 平 • 2.重视理 • 1.希腊语译为拉丁语----罗马文化取代希腊 文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开始, 公元前3 世纪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 代表: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 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 历史意义:开创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 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 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后世西方继承古希 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西方翻译简史
绪论
I.西方翻译历史沿革
• A.历史沿革 • 从有历史见证的角度来看,西方翻译历史 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 • 最早的译作: • 广义角度--《圣经· 旧约》又称《七十子希腊 文本》,前3-2世纪 , 埃及亚历山大城 , 七十二犹太学者, 希伯莱语译为希腊语 • 狭义角度--《奥德赛》,前3世纪中叶,罗 马,安德罗尼柯,希腊语译为拉丁语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Jacquc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 传》)。查普曼(Georga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 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 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 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 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四、第四次翻译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 的革新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 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 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 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 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 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 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
希腊文本》(Septuagint);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
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在 罗马用拉丁语翻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 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昆体良 (AD 95-?)《演说术原理》 中提出翻译必须与原作“竞争(媲美)”之说。
Jerome 哲罗姆,约340年-420年,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 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
“不能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意译原则;必须区分《圣经》翻译 和世俗文学翻译;只有正确的理解和博学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
他还声称翻译又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 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 解和阐释能力,并能保持原文的风格等等。机械翻译是指实用性的翻 译,如商业翻译,此类翻译相对容易,而且几乎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施氏 认为,笔译属于真正的翻译,口译则属于机械的翻译。他的这一翻译类 型区分后来影响了德国功能派赖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
只有上完课后他才会如释重负。 [误]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ice,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正]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eggs,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西方翻译简史
西⽅翻译简史第⼀章绪论(⼀)翻译史发展1.西⽅最早译作⼴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城翻译《旧约》,《七⼗⼆⼦希腊⽂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翻译历史上六次⾼潮(六个⼤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时的希腊努⼒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
但当时希腊⽂化优于罗马⽂化,对罗马有巨⼤吸引⼒。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学三⼤⿐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时成为阿拉伯⼈研究古希腊⽂化中⼼。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托莱多,把⼤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西⽅翻译史第三次⾼潮。
4)14-16C欧洲⽂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学⾰命⼤运动。
德国宗教改⾰家路德采⽤民众语⾔,与1522-1534年翻译刊⾏第⼀部“民众的圣经”,法国⽂学家阿⽶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较列传》,不锈⽂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欧译蒙⽥的《散⽂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发展。
“英最伟⼤译著”⽂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在⽂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量译作。
最⼤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兴趣。
第三讲 西方翻译史及翻译理论概述
一、西方翻译简史
有文字记载的西方翻译史的起源 ——公元前三世纪 西方翻译史的两条早期线索: 1. 与《圣经》翻译密切相关 2. 罗马征服希腊——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 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 的希腊史诗《奥德赛》
But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he tower the people were building. "Look!" he said. "If they can accomplish this when they have just begu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common language and political unity, just think of what they will do later. Nothing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m! Come, let's go down and give them different languages. Then they won'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 that way, the LORD scattered them all over the earth; and that ended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That is why the city was called Babel, because it was there that the LORD confused(变乱) the people by giving them many languages, thus scattering them across the earth.
中西翻译的历史
•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路德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 观 点;多雷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 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 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巴托"作者是主人"(译 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 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直译"、"意译"、"拟作 "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 勒优秀译作的标准;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 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 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 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 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 征"的观点。
意义:西方的文化科学的介绍,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等政治运动,都是同国外新思想、 新文化的引进有密切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近代翻译史概述 ( 1840—1894 )
近代翻译的发轫——鸦片战争至甲 午中日战争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 列强入侵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 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
中国译论简介
•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
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支谦的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 本、三不易”、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 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 颜宗的“八备说”(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 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鸠摩罗什的 “意译”主张 •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西方翻译简史
二,西方译论简介
1.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 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 的翻译.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 原著媲美的翻译. 原著媲美的翻译.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 自西塞罗以来,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 (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 )与不准确( ) 前发展. 前发展.
十七至十九世纪
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 巴托的"作者是主人" 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 ),译文必须 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 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 德莱顿的"直译" 意译" 拟作" 翻译是艺术的观点; 翻译是艺术的观点; 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 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 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 的观点. 阿诺德的 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 的观点
翻译概论
西方古典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西方古代翻译理论受历史的局限,不 可能十分完整和系统,大多数译论只 是只言片语,散见于译序、译跋或其 他著作(哲罗姆除外). 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见解,但多局 限于直译、意译,忠实等之类的译论。 讨论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学与哲学著 作的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活 动概况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最早译作——《旧约》,《七十二 子希腊文本》(广义上) 《奥德赛》(严格意 义上) 西方翻译历史上六大阶段(六次高潮) 古代翻译
第一次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安德罗尼科, 其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 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 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 掀起了西方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末期翻译和民族语言
中世纪末期翻译的背景
在西方各国的表现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圣· 哲罗姆(St. Jerome)
Introduction: 罗马神学家 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主译:拉丁文《圣经》,称之为《通俗拉丁 文圣经》
圣· 哲罗姆(St. Jerome)
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a.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用灵活 的原则。哲罗姆认为,各种语言在用词风 格、表达习惯、句法、语义、内容等方面 都互为区别,因此不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 法。 例如:希伯来语:“talitha kumi”(小女孩, 起来) “小女孩,我吩咐你,起来。” (希腊语)
当阿拉伯人接触到托勒密的上述著作之后, 他们的星占学--天文学水准很快就超越于波 斯和印度之上。翻译原作之后,他们也开 始了改编、模仿的工作。例如,法格哈尼 编撰了一部《至大论》的纲要(公元850年), 对欧洲很有影响;又如巴塔尼的《历数 书》,第一部分就是仿照《至大论》的格 局,第二部分则仿照《实用天文表》。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西方翻译简史
引言: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 Russsian –American linguist)曾经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语际翻译(interlingual)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照此划分,人类的翻译活动几乎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古老。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亚述帝国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翻译。
在公元前十八世纪汉穆拉比国王统治的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的许多法律、政令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下达庶民,许多政事也必须依靠译员的协作才能办理。
《旧约·以斯帖记》曾经记载过翻译在政府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国王将书记召来,按着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并扰大人的文字方言写谕旨,传给那从印度直到古实一百二十七省的扰大人和总督省长首领。
(以斯帖记,8:9)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前四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在广场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So they read in the book in the law of God distinctly,and gave the sense,and caus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尼希米记,8:8)公元前三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和荷马史诗的拉丁语译本己相继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和罗马问世。
由此算来,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中,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方涌砚出无数优秀的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许多可行的翻译方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
为方便起见,我们采用编年史的方法,逐步介绍西方译事译论。
对西方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历史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
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以重大的翻译活动为标志来划分译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翻译简史第二讲(古代和中世纪)
•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 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 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 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 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第三论点谈优秀译 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 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 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 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
• 利奥纳多.布鲁尼(1369-1444)发表论文《论正确 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 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 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 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 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 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 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 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 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翻译,译 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 翻译中所采用的意大利的粗俗的撒图尼乌斯诗体 numerus) (Saturnius numerus) •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也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 是第一篇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 译者不采用音译, 史,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的罗马神的名 字取代原名 •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在当时促进了罗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 马神同希腊神的融合 • 他受托把一部希腊悲剧和一部喜剧翻译并改编成 拉丁语, 罗马赛会”演出使用, 拉丁语,供“罗马赛会”演出使用,促成了罗马 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 •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喜剧三部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 • 贡献在于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