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货币理论推论及中国政策空间

合集下载

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广受关注的学科,对于当前状况和未来预测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领域中,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研究生经济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些领域的机会。

本文将介绍研究生经济学课程中关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并探讨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的决策和行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试图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中货币的总金额。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和出售国债、调整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

这些调控措施的目的是维持物价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利率的调整利率是指借款人为使用借款资金而向借款人支付的费用。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利率来调控经济活动。

当中央银行认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时,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贷需求,从而控制物价上涨。

相反,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降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来影响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影响利率、信贷条件、资产价格和预期来影响企业投资、个人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调整经济活动的总量和方向,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物价整体上持续上涨的现象。

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可能导致货币贬值,破坏价格稳定和市场秩序。

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持物价稳定。

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的刺激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大纲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1.选择目标的标准2.常用的中间目标3.货币政策常用的操作目标4.货币政策工具知识点汇总概念:C01:狭义货币政策C02:广义货币政策C03:最终目标的概念C04: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原理和观点:K01:货币政策的种类K0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K03:营运目标K04: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K05:常用的操作目标K06: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正文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扩展到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ultimate objective of 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43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在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前,先了解一下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或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达到管理经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调控目的的政策。

换言之,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早期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开始铸造铜钱作为货币流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作为货币媒介。

直到20世纪初,清朝政府引进外国货币,取消银元的自由铸造,实行银元兑换券制度,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物价稳定。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经济,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20日推出了人民币,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

在当时,中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控制通货膨胀、扩大财政支出、保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社会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计划经济、国家垄断、集中管理等方式实现。

此时国家对货币发行实行严格控制和集中管理,通货膨胀相对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放开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开始实施开放式的货币政策。

1994年,中国央行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扩张逐步控制。

然而,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央行不得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

21世纪后,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引导市场利率变化,实现货币供应量控制和微调。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这使得它的地位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得到了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体系也逐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体系融合。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制定和实施的,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却受到中央政府的影响。

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随着政府的经济政策而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以稳健、谨慎为特点。

这是由于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着高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以缓解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压力。

自1994年起,中国开始放宽货币政策,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

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会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情况,来制定利率和货币政策。

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还需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

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也非常密切。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主导货币,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往往受到美元汇率和美国利率的影响。

此外,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这使它对国际货币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还参与了一系列国际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20。

这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因此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价格往往与美元汇率相关。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影响。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还将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健,以应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变化。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评述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评述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深度评述:我们可以从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方面来分析区别。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稳定汇率等。

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各国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所不同,包括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管理、外汇干预等。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维持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与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加注重通货膨胀控制和就业增长。

这导致我国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宏观调控和结构性改革,而其他国家更加注重通货膨胀和就业数据。

另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别之一。

在我国,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定向降准等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央行通过直接干预国债市场或购买金融资产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广度评述:我们可以从国际角度来评述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我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其货币政策也必须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外部冲击的影响。

与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本国经济的内部平衡,对外部冲击的容忍度较低。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在汇率管理方面也有明显区别。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但又保持一定的管制。

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元区,实行的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力量对汇率的决定更大。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并非简单地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来看待。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稳定和结构性改革,以应对内外部的各种挑战。

我国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是合理和必要的。

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新货币主义的视角

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新货币主义的视角

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新货币主义的视角CATALOGUE目录•引言•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的理论模型•货币超发的历史、现状与影响•通货紧缩的理论与实践:新货币主义的视角•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引言CATALOGUE 01背景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构建了一个以新货币主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

框架首先介绍了新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然后从货币超发和通货紧缩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新货币主义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最后部分总结了新货币主义在解释和解决货币超发和通货紧缩问题上的优势和不足。

研究方法与框架创新贡献研究创新与贡献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的理论模型CATALOGUE02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下,通货膨胀被视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必然结果。

当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增加。

货币超发与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果人们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会上升,那么他们可能会增加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如果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不确定,他们可能会减少消费和投资,以应对潜在的物价上涨。

预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预期与不确定性VS货币超发的历史、现状与影响CATALOGUE032008年金融危机后近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定义与衡量近年来,全球M2与GDP的比率持续上升,表明货币超发程度加重。

当前状况主要原因货币超发的影响研究货币超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和能源等基本商品。

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不平等加剧经济风险大量货币流入资本市场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如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尤为显著。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汇率水平等手段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贸易流量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政策。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就业增加、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货币供给与消费水平、外汇储备等角度探讨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研究。

一、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政府调控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政策工具,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可以分为主导型和配合型。

主导型政策是指主要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信贷投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配合型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汇率和进出口政策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市场稳定。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精细化调控,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并注重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尤其是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此外,货币政策也更加注重去杠杆化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因素和突发情况。

二、货币供给与消费水平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内外货币单位总量,它会对消费水平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一方面,货币供给扩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不足则可能导致经济萎缩。

在中国,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对消费水平也会有影响。

在中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货币供给量扩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

因此,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货币供应量和消费水平,以达到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目标。

三、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外币资产,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境外投资和贸易往来对国际汇率、利率、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概述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可行性近年来受到质疑。

自1996年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以来,其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与最终目标关联度上的表现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实践中,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鲜有实现,引发了学术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争议。

新金融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影响了其与物价、就业增长等宏观目标的相关性。

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进行认真审视。

1. 简述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

在那个时候,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可以有效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如投资、消费和就业等。

在此背景下,货币供应量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各国央行纷纷将其设定为主要的中介目标。

在理论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基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调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相对易于量化和监测,为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了便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逐渐受到质疑。

尤其是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供应量已不宜再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而应与其他金融指标相结合,共同构成货币政策的调控体系。

2. 提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以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

国内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变得更为困难。

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汇率_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_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

汇率_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_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92052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J Y JR046)作者简介:蓝乐琴(19832),女,福建上杭人,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仇喜雪(19702),女,广西钦州人,中央财经大学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博士生,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汇率、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基于协整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蓝乐琴1,仇喜雪2(1.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北京 100081; 2.中央财经大学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通过协整分析构建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传递和货币政策变动对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果显示,汇率、货币政策变动和CPI 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汇率传递在我国是不完全的,汇率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负向且程度较低,货币政策变动对物价的调控也是低效的。

关键词:汇率传递;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变动;状态空间模型中图分类号:F82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892(2009)0520054206一、引 言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有增无减,人民币汇率制度由固定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有利于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然而,从2007年开始,国内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央行连续上调利率及存款准备金,希望能有效遏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物价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增长下滑的情况下,全球进入通缩状态,2009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6年多来的首次负增长,央行通过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来缓解通缩压力,包括持续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状态,外汇储备直线上升,为稳定汇率央行长期进行对冲操作导致大量增加货币供给,这势必会引起通胀;金融危机后美元强劲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从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有效汇率数据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速度未减,CPI 和PPI 双双下降。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在近年来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货币体系已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

然而,当代货币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国际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货币体系的革新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观点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点1.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货币体系也加速国际化的步伐。

现代货币体系不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货币,而是被世界各国所共同接受和使用。

因此,在货币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2. 数字化的趋势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货币体系也不例外。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为货币体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和创新,同时也给货币体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货币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字化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改善货币体系,并提高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3. 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性,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趋势也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体系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多种货币和文化背景下发挥作用。

二、策略1. 推动数字化货币发展数字化货币的出现,为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创新和便利。

因此,推动数字化货币的发展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数字化货币可以提高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并且可以加强货币与经济细节的链接,实现更加高效的货币运作。

2. 提高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货币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的结果。

因此,提高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需要利用经济合作的方式,促使货币在不同的国家被广泛使用,并且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3. 促进货币体系协同发展货币体系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因此,推进货币体系协同发展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策略可以通过加强国际货币政策沟通、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等方式来实现,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_2022年学习资料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_2022年学习资料

中国人民很行收放基础货币渠道的变化-≤2004年:提高准备金率,同时发行央-2004年1月股份改革在我国逐渐强化,引起-了股票市场的持续火热。伴随股票市场牛市的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开始收紧银根,也-出现一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比例在收缩。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加-速了货币的收紧,这导致的双重效应。 票的发-放成为一种基础货币的对冲交易,用以对冲基础-货币投放过多。
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直接发行通货-土-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公开市场业务:-现券、正逆回购-央票-四-再贴现、再贷款-五-法定准备金率-六-常备借贷便利
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I-一直接发行通货-1,央行用新印的钞票,通过政府购买发放基础货-币。-2.用新印钞票,向购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对商业银行持有 票据再贴现,以及偿付外-3.在由国际收支产生的货币兑换行为中,央行用新-印的钞票购买外汇。
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 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1。-引入中央银行票据后,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执 货币政策的效果。
收放基础货市的主要渠道-1-三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工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 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收放基础货市的主要渠道-三公开市场业务-回购交易-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1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 回基础货币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 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基础货币的操作,逆回-1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基础货币的操作。

中央银行是怎样影响货币的需求和决定货币的供给的

中央银行是怎样影响货币的需求和决定货币的供给的

中央银行是怎样影响货币的需求和决定货币的供给的2008-11-23 07:14:37| 分类:概念|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尽管我国的货币当局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中央银行8次降息以来推行的是一种趋于扩张的货币政策。

然而,困扰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在实际利税上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新增业机会中占9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此外,我国从2001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现象又断断续续出现,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以后,物价水平始终处于下降状态。

既然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利率过高造成,那么是否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不足造成的呢?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适度性的考察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

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当代世界各国无不建立起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

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首先,就货币供给数量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仿佛并不存在问题。

从2002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看,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0余额1.57万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

显然,广义货币增长被稳定在13—15%这一平稳区间,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具有外生性。

既然货币供给量是充分的,而货币又是通过金融中介输送到企业去的,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呢?难道是大中型企业掌握了过多的资金吗?实际上,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保持M2适度平稳增长的过程中是遇到困难的,但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借助于中央银行维持汇率水平的冲销操作,以外汇占款逐渐增多的形式,货币供给的预期目标才得以实现。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2000年,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好转功不可没。面对1998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后出现的重大变化,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没有相应提出积极的货币政策,而是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和增量过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就会激化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加大化解金融的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另外,造成我国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总结98年以来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工作实践,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扩大需求的方针,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二是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加强金融监管,执行金融稳定计划,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几年年来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好转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谈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谈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谈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一、提论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区域内发行的货币总量。

作为经济专家,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与对策。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是反映货币体系发展程度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货币市场现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而货币供应量的不足,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下滑等经济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货币供应量政策制定的原则货币供应量政策是处理货币供应量问题的基础,制定货币供应量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优先考虑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保持通货膨胀率低而稳定;鼓励银行业在符合市场准入原则前提下,增进银行业竞争;着力开展货币供应量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科学的方式调控货币供应量。

四、货币供应量监测与分析货币供应量监测是货币政策实行的基础和支撑,它需要长期的、有系统、有持续性的监测工作。

货币供应量的调节需要系统地分析各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等问题都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分析要具备全面性、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经验性,并与其他经济指标相互协调。

五、货币供应量调节的政策手段货币供应量调节的主要政策手段是改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调节政策,并坚持科学的态度,结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调整。

六、经典案例分析1. 欧盟货币政策协调问题欧盟货币政策协调是三代欧元组成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关键问题。

通过多个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如欧洲中央银行、欧元组织理事会等机构协调货币政策,以实现欧盟货币各项指标的稳定不变。

从中美M2与GDP比例差异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从中美M2与GDP比例差异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从中美M2与GDP比例差异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摘要:中美两国M2/GDP比例差异与两国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别有关,不能据此判断我国货币超发。

但从与实物资产存量的关系看,我国广义货币存量确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下一步货币政策重点应从数量转向效率和价格,以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统一。

关键词:M2/GDP;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政策建议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中美两国M2/GDP比例差异的成因作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数量边界及下一步操作取向。

一、中美两国M2/GDP比例差异的根源2013年末,我国M2余额占GDP的比例为194.5%,同期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64.6%。

很多人据此认为,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超发。

我们认为,如果把国民核算账户和金融市场两个角度的分析结合起来,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两国经济结构特别是储蓄率的差别,二是两国金融结构特别是直接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差别,不能简单以此为依据判断我国货币存在超发。

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储蓄率极高,自2006年开始连续7年超过50%,其中2009年最高为52.6%,2012年为50.5%。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的储蓄率相对而言非常低,即使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储蓄率有了显著提高之后,2013年总储蓄率也只有17.8%。

中国经济总量虽小于美国,国民储蓄总量却已经超过美国(见图1)。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就是全社会融资的过程,其中间接融资即通过银行体系完成的部分,就需要存款的媒介,而存款的增加在统计上就体现为M2的增加。

类似的,日本等储蓄率较高的国家,M2/GDP比例也较高。

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美国则正好相反。

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

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新发展第一章:引言经济理论和政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

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的学科,对现代化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学科,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新发展。

第二章: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现象和规律时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在这个背景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新兴理论应运而生,逐步取代了传统经济理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张市场能够自我调节,价格是市场平衡的结果。

行为经济学则主张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信息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及信息垄断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主张研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使得经济理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更加科学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推动了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线上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

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而且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章:新型经济政策出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经济政策。

例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政策相继出台。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基于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的变化,旨在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里即已有许多论述。

由于经济理论早期仅仅将货币看作一种交易媒介,因而同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就把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看作对货币产生需求的唯一来源。

•费雪方程的推论说明,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开创了微观货币需求分析的先河,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

他们认为,货币需求还应考虑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师承剑桥学派的凯恩斯也从个人持币动机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主要是源于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将利率引入了货币需求理论,从而使剑桥方程中原有的持币比例不再是常数,而是随着利率波动而变动的变量。

•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

但与凯恩斯主义类似,其理论基础也是货币需求基于个人持币的行为。

不过,他不再具体研究人们不同的持币动机,只笼统地把货币看作一种资产,将资产的需求理论直接运用到货币的需求分析中。

弗里德曼将货币与证券、不动产和耐用消费品同等看待,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也存在着收益率。

而当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变化时,货币的收益率会随之调整,即可推论出,人们的货币需求对市场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

这一点与古典货币数量论一致。

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又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

经过梳理不难发现,传统理论都不否认交易动机是影响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环节。

但现有货币理论都没有在微观层面上对交易动机可能对货币需求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细致分析。

姚余栋和谢怀筑、孔泽宇从支付清算网络这个新视角,重新剖析了当前交易网络爆炸式的增长对流动性的巨大需求。

研究发现,交易中的支付结算网络对于货币的需求是极为巨大的,不再是个人货币需求的简单线性加总,而是参与支付结算网络的人数的二次方。

由于总货币需求与一个经济体人口的平方正相关,而现有的货币供给则是产出,因此是人口的线性函数,货币的供给最终将难以满足货币的需求。

新货币理论推论NMT推论一:全球流动性不足根据推导,货币需求量是交易节点的二次方,货币供给是线性增长的,全球流动性紧缩将是未来的常态,通缩压力加剧,而绝非通胀。

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低迷。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国际金融论坛(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orum,IFF)开幕式上曾表示,长期的通缩、财政不平衡对全球政策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资本市场深度和清算效率(技术进步)提升能短暂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资本市场深度如中央银行体系等,在给定的资产数量下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国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HIPS)的公开信息显示,每天1.5万亿美元的交易量大概需要85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如电子支付等能够大大提升支付清算效率,相当于提供更多的流动性。

由于全球流动性不足,数字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重要补充,可跳出过于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发行机制,尝试基于数字货币规则的创新,如电子特别提款权(electronic special drawing right, eSDR)。

NMT推论二:杠杆率上行无法避免根据推导,经济线性增长满足不了指数性增长的货币需求,杠杆率将随交易节点增加而升高,由于货币需求指数性上升,债务率上升无法避免。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债务不断增长。

国际金融协会报告称,2019年上半年,全球债务总额创下了超250万亿美元的新纪录;总负债现占全球GDP的比例达240%以上,其增速超过了全球经济的增速,债务率不断上行。

全球债务还会继续上升,且是大幅度上升,由此个别国家会触发“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指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

为防止“明斯基时刻”,央行采用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QE)操作,导致公共债务可持续。

例如,欧债危机就是借由欧洲央行QE而解决。

另一个例子是,美联储扩表,目前美国国债已经达到了23万亿美元,而且在加速上升。

债务上升控制不住,逼迫美联储进行QE4的前期操作,美联储2019年10月11日宣布,自2019年10月15日起至2020年第二季,重启短期国债购买计划,购债规模为每月600亿美元。

按照购买计划,预计到2020年二季度,美联储总资产将回到4.5万亿美元。

美联储为维持债务可持续采取的宽货币政策将引发股市的非理性繁荣。

桥水基金(Bridgewater)创始人雷·达里奥提出了著名的桥水宏观研究框架,论述了长期债务周期理论,其表明在信贷体系下,债务和支出比货币和收入增长更快,同时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表现在杠杆水平(Debt/NGDP)不断提高。

而一个债务周期能承受的杠杆存在极限,之后为了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转,须经历去杠杆的过程。

桥水DSGE模型测算得出,一个长期债务周期通常持续70年。

NMT推论三:负利率是终局为了维持债务可持续性,需要使得融资利率i小于GDP增长率g。

当经济增长趋近于零时,为维持i<g,融资利率将小于零,因此,负利率是货币政策的终局。

利率史表明,越原始的文明利率越高,越发达的文明利率越低。

创新会带来进步,同时也会降低利率,而涨价只是货币现象,长期不创造价值。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超过11万亿美元的负利率债券,规模是2018 年底的近两倍。

负收益债券主要是欧元和日元计价(合计占比超过九成)。

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速下行及科技进步乏力,经济增长放缓并趋近于零,为维持债务可持续,负利率将是货币政策的“终局”。

日本央行原行长白川方明表示,最终我们都会向零利率靠拢。

低效率企业可以在低利率环境中继续生存,潜在增长率也会因此下降,自然利率也会下滑,而央行不得不跟随自然利率的脚步。

NMT推论四:占优货币升值根据幂律法则,只有少数的节点拥有较多的连线。

全球性货币将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连接点,因此具有更高的需求。

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国际货币不会贬值,反而升值。

国际货币具有外溢效应。

笔者与唐欣语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国内经济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主导了海外美元流动性的供给,还对外汇储备国国内流动性有很强的“溢出效应”,成为事实上的“世界的中央银行”。

美国可以利用美元是世界货币的特权自行融资,而美国为自身融资的过程就是向海外美元离岸中心提供流动性的过程。

2000年以来,储备货币平均名义有效汇率处于上升趋势,而非储备货币平均名义有效汇率处于下降趋势。

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演化为“超级经济体”,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总量受到货币贬值的压抑。

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为什么很多国家都爬不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不是它们不努力,只是它们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

这是一个残酷的陷阱。

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们对内要努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对外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成果。

日本经济从1991年之后停滞20多年,日本民众生活水平却没下降,这和日元是国际货币有重要的关系。

2016年,日元进入负利率时代后,反而开始了强势的升值趋势。

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将来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只有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对冲未来中国经济波动的风险。

NMT推论五: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实施MMT三部门理论:在经常账户平衡的情况下,在政府部门的盈余对应的是私营部门的赤字,政府平衡意味着私人部门不存在任何财富的增加。

结合占优货币升值的理论,对国际货币发行国,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MMT)基本上可行,其实施不会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公共部门赤字将会支持私人部门盈余。

这会改变我们的观念,将来可能由财政保充分就业,央行最终得给政府债务买单,否则无法控制住利率。

如果控制不住杠杆率,就给政府加杠杆,但其他部门要去杠杆。

在发达国家中,过去十年政府是借债的主力。

在中国,政府的杠杆比较低,财政空间仍相当充足。

中国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巨大深远的效果,企业部门去杠杆,居民部门控杠杆,金融部门控杠杆,这是很正确的抉择。

货币政策演化三阶段货币政策演化三阶段理论如下。

第一阶段:传统货币政策(泰勒规则)——比如中国。

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负和通胀缺口低于目标值时,应降低名义利率;反之亦然。

我国央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操作综合运用了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是“双工具”框架。

在“双工具”框架下,基于新泰勒规则进行操作更适合我国现状。

第二阶段:QE——比如美国。

由于杠杆率上升以及GDP增长受限,并将演化为QE以维持债务可持续。

美联储将进入新一轮QE。

预计美联储总资产2020年二季度回到4.5万亿美元后仍将继续购债。

第三阶段:QE+负利率——比如日本、欧洲。

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及技术进步乏力,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负利率是货币政策之“终局”。

中国政策空间充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数据,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为49.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政府部门加杠杆空间仍充足。

未来中国将依靠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同时能够将财政赤字转换为私营部门的盈余,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在经常账户逆差的过程中,人民币可以加速国际化,从而稳定人民币汇率,引导资本账户顺差。

此外,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自2008年以来快速上行,2016年达到最高点160%,2017〜2018年有所下降,目前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结构性去杠杆仍是主旋律,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将进一步下降,寻求长期更高质量的增长。

2021〜2030年经济要从中高速转入中速的更高质量增长,每年保持4%〜5%的增速,可以描述成为“白银时代”。

2020年中国GDP总量会在100万亿人民币。

按照我们的推论,至2029年可以达到200万亿人民币。

如果按汇率7左右计算,中国GDP总量就是30万亿美元,和美国经济总量非常接近,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人民币国际化自然也是不可阻挡的。

接下来的10年,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速增长?答案是确定的,完全可以。

中国政策空间充足,可以托底经济。

截至2019年12月,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为9.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为11.87万亿元,国债为16.48万亿元,假设按照地方专项债每年新增3万亿元,一般债新增1万亿元,国债新增2万亿元,持续10年,则到2030年,政府债券余额将接近100万亿元,政府债券占GDP比重仍为50%左右,政策空间仍充足。

此外,近年供给侧改革打开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空间,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根据NMT理论,技术进步能够缓解流动性紧缩问题,打开了经济长期增长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