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浪潮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二)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当代影像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二)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当代影像](https://img.taocdn.com/s3/m/a6c6f97d02768e9951e738dc.png)
特吕弗:“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
“电影手册派”的创作实践和风格特征
1)以记录的精神表现熟悉的非政治性生活,不少影 片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四百击》
奥黛丽· 塔图 Audrey Tautou .....Amélie Poulain
马修· 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 .....Nino Quincampoix
上映日期:2001
天 使 艾 美 丽
•
故事讲述了法国女孩爱美丽的童年是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的。父亲是 一名医生,他几乎不拥抱爱美丽,除了给她做医疗检查之外,这样难得的接 触让爱美丽心跳加速,于是父亲认定她有心脏病,不适合去学校,只能在家 中学习。八岁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伤心过度的父亲也患上了自闭症。 爱美丽被剥夺了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孤独的她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 无束地驰骋来打发日子。 • 终于,他长大成大可以自己去闯世界了,到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做女侍应。 1997年夏天,戴安娜王妃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身亡。爱美丽从新闻里听到这一 消息,非常震惊,手上正拿着的瓶盖掉在地上,击中了一块墙砖,由此在墙 洞里发现了一只锡盒,里面放着好多男孩子们珍视的宝贝。爱美丽决心寻找 “珍宝”的主人,以悄悄地将这份珍藏的记忆归还给他。而她那暗中帮助周 围的人,改变他们的人生、修复他们的生活的伟大理想也开始实施了。爱美 丽积极行动起来,路上的盲人,二十年不出门的玻璃人老头,遭到丈夫背叛 的女房东,悭吝凶恶的果蔬摊主,善良木讷的伙计, 咖啡店古怪的客人和卖 烟女,还有自己的父亲。
筋 疲 力 尽
西方电影导读
![西方电影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74751a19a300a6c30c229f27.png)
第一章 默片时代的辉煌
19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 弟在巴黎的卡普辛大街14号,在那间咖啡 馆的地下室,用他们亲手研制的集拍摄与 放映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电影机”向市 民们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工厂大门》 等11部影片,这一天,就是电影的诞生日。 从1895到1927年间的电影,只有 影响没有声音,因此,史学家们把这段时 期称之为电影的默片时代。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意义
1 2
电影的诞生,使得人类获得了一个能够记 录运动的工具 电影的诞生,使得人类很快拥有了一门崭 新的艺术
可是,就在卢米埃尔兄弟完成了那一次永载 史册的电影放映之后,人类很快便获得了一种新 的叙事言情的手段,进而产生了一门全新的再现 和表现世界的艺术门类。在艺术的家族中,电影 虽然列于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 之后,被称为“第七艺术”,但它以其极大的包 容性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因素,是一门 “站在伟人肩上”的新兴艺术,是一门以先进的 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艺术。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 学术流派。“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大 多为摄影师,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把镜 头对准社会、瞄准生活,在露天的场景中 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拍出了一批历史文 献片和带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短片,对 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
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 艺思潮在银幕上展开的奇花异果。其代表 人物中,现代派画家和作家的比例较高。 对于拓展电影的表现领域、丰富电影的表 现手段和拷问电影的表现极限做出了大胆 的、有益的尝试。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 德国《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 法国《机器的舞蹈》(1923年)等等。
4
“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区别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https://img.taocdn.com/s3/m/fffdf681ba0d4a7302763a8d.png)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三世界电影流派
![三世界电影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86af9847f7ec4afe04a1df73.png)
力于各种场面刻画的累积,着力于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状
态的细微变化,追求人物性格塑造的细腻性和丰满性。 在主要的艺术情境和人物表现之外,也表现次要情境和作 次要人物的穿插,有主线,也要有一条或几条副线的融合。
三、苏联电影学派及其特点 俗称蒙太奇学派。是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 的形式美学。这种形式美学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强调剪辑的 重要性。 将蒙太奇手法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了电影艺术对于时间和
空间的控制,通过对不同的镜头进行剪接拉长现实时间,突
出电影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通过剪接镜头也表达出了与 原有镜头素材的不同的概念。
四、法国新浪潮和的评论员、影迷中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 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 。”作者电影“ “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 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有作家、戏剧 家、记者、摄影师和电影创造者。”作家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同行并近的两股潮流 新浪潮派注重导演个人的主观印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 左岸派注重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寻求人类情神活动的种种形态 及解释。
现代主义主张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摆脱理性的“束缚”,用非
理性的直觉、本能、潜意识活动、意志等“原始力量”在作品中 体现出创作者的真正的“自我”。强调创作者要在作品中表达出
自己对事物的直接的原始的感受,不要经过理性的综合概括,
否定了情节结构、人物行为动机、性格发展逻辑、形象的比例 尺度、色彩的合理配置等文艺程式"。 现代主义电影特点:主题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难以沟 通,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等; 表现形式采取比新现实主义电影更为激进的手法,完全打破 了传统的叙事规则,往往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情绪为核心, 展示了创作者的哲理或者主观想象的世界,尤其侧重于现代 社会中人的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
欧洲电影(法国电影)
![欧洲电影(法国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be62f762a45177232f60a250.png)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 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 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 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 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 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 的、以设臵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 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 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 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他把剧情片、纪录片、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 界限完全消解与打破了,他的电影使一种形式交错成为 可能。 但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首这部影片, 阿伦· 雷乃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精神生活中和在世 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位臵却是毋庸臵疑的。
解构影片
德国的哲学家 1康德;2马克思; 3尼采;4黑格尔;5叔本华;6莱布 尼茨 ;7海德格尔 ;8雅斯培尔斯; 9维特根施坦; 10哈 贝马斯;11阿多尔诺;12谢林;13胡塞尔; 14狄尔泰; 15费希特等等。 日耳曼民族是一个思想者的民族,德国人天性中的思 辨力量,才会把一个游戏玩得如此一本正经;或许是他们骨 子里的严谨,才会把如此庞杂的元素不厌其烦地反复排列, 以求达到最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
《筋疲力尽》是法国著名导演戈达尔的成名作, 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筋疲力尽》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新浪潮影片: 故事略显无序,采用真实场景,拍摄手法随心所欲, 剪辑自由,语言文学味道浓重。而影片中的男女主 人公也是标准的"新浪潮角色":没有经济基础的米 歇尔性格颓废却珍重感情,帕特莉夏水性扬花并且 最终以背叛解决了与米歇尔的关系问题。
三、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
1.“作者电影”观念 “新浪潮”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不少的共同之处, 所不同的是在影片的主题与内容上,“新现实主义”带有重 大的社会性,而“新浪潮”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新浪潮”电影大都专注的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 人物、因而有很强烈的纪实性;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 记色彩,比如特吕弗的《四百下》。 “新浪潮”电影采取了与好莱坞的“优质电影”完全不 同的制作方法:很少的经费、选择非职业演员、以导演个人 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的实景拍摄,非情节化、非故事 化,打破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
五、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五、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7e1d0275168884868762d615.png)
(二)欧洲现代派电影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批现代派影片。 •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5)、《野草莓》
(1957)、《处女泉》(1960)、《假面》(1966)。 •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奇遇》(1960)、《夜》(1962)、
《蚀》(1964)、《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7)。 •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
出自己对世界、人生、社会、政治、宗教、 道德等诸方面的见解与感受。
• 第三,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影响。
• 首先,在影片叙事结构上,彻底抛弃传统电影的一元化 结构形式,大量采用时空颠倒、多线交叉的方式,以一 大堆无逻辑事件的组合来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
• 如戈达尔拒绝采用传统的剪辑原则,抛弃传统连贯式或 直线式的叙事方式,他创造了大幅度跳跃的“跳接”手 法,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从一个场景骤 然跳到另一个场景。
• 再次,“新浪潮”与“左岸派”在音响处 理、对白处理、色彩处理,乃至演员表演 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
• “新浪潮”影片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音响和同期录音的手法,加强影片的真实 感,并且运用背景音响、特殊音响和重叠 音响来渲染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
• “左岸派”更是十分重视在电影中对于声 音的运用,除了大量运用对白、旁白和内 心独白,还十分注意利用音响、音乐和寂 静来拓展声音空间,尤其是成功地运用 “声画对位”等手法,大大强化影片的表 现能力,通过时空交错表现人物复杂的内 心世界。
• “左岸派”导演更加擅长于深入探究人的 内心世界,善于将文学刻画人物心灵的方 法运用到电影中来,尤其喜欢用存在主义 和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人们在生活中的各 种心理和行为,深受当时盛行于法国的 “新小说派”的影响,将现代主义文学中 的许多手法移植到电影中。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1b98d5df7ec4afe04a1df8a.png)
先锋电影的出现是先锋艺术向电影领域蔓延的结果 先锋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 成为一场完整的现代艺术运动,深刻地改变并影响了哲学、美学、 艺术、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
先锋的危机感(时间: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一战期间美国电影逐渐形成市场和文化的垄断) 二、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盛(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西方社会 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加速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先锋派电影应运而生。一批先锋派文艺运动的艺术家投身到电影 艺术的美学探索中。他们意识到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科学性和现 代性,意识到电影相比于其它艺术形式对时间、空间、物质、运 动的表现是最完美的,对于艺术家的思想和幻觉的体现也是最直 观的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创作实践上: 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不注重情节故事,着重创造氛围,以风 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 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 角度。
《日出印象》
《散步,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 法国印象派画家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法国印象派画家
《沙图的铁路桥》
雷诺阿 法国印象派画家
印象派电影代表作品
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和贡献
•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主观摄影
移动摄影
特技摄影
主观摄影
• 在影片《黄金国》中,莱皮埃为了突出剧中人物的主观感受,以固定 的视点表现了阳光闪烁下的阿尔汉勃拉宫的形象(人们把《黄金国》 中的阿尔汉勃拉宫的视觉印象与莫奈的名画《卢昂寺院》相媲美), 被人们称作是电影中‚画家的视点‛的主观摄影,并为印象主义学派 的影片广为使用。
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和贡献
•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77cbf4949b6648d7c0c74609.png)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西方现代主义电影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
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一般而言,只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活动的文艺流派,才应归入现代主义的行列。
2、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使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即强调艺术家要记录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强调创作者要记录下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
文艺作品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记录。
3、现代主义技巧上的基本特点: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
A、这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为紊乱的线和点、位置错乱的空结构、违反真实的色彩配置等,特别是反映所谓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形象或狂乱的梦境时尤其如此。
B、在叙事艺术中,出现新的语言组织,故意的文法不通,生造的新字,词句颠倒,甚至取消标点符号等等。
4、从艺术角度看现代主义的兴起原因:1、在艺术上突破窠臼的强烈愿望;2、是对艺术的模仿人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现代主义非理性倾向的基础:1、科学根据——弗洛伊德学说 2、哲学基础——存在主义二、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1、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兴起: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先锋电影运动为代表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为代表2、20-30年代的法国电影A、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⑴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①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②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③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背景、特点与贡献
![浅析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背景、特点与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74f8152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e.png)
鬼·情 〉与〈 钢 琴 课 〉》[D]. 华 中 师 范 大 学,2010
1954 年特吕弗发表 《论法国电影的 某 种 倾 向 》,后 被 看 做“ 新 浪 潮 ”运 动 的 纲领和宣言。他痛斥了“优质电影”的传 统,嘲笑他们都是些画面雕琢、语言“规 范”、风格古板的学究式的电影,并提出 了“作者电影”的理论。“作者论”认为, 真正的作者电影应当是指作者的类似物, 它不完全是通过自传性的内容,而是通过 浸透着导演个性的电影风格。拥有见识本 质的导演,必然会在电影中长期体现出一 种可以识别的风格和主题个性,即便是为 好莱坞拍片时也会如此。这群青年影评家 在批判法国电影业的同时,高度评价某些 被认为“过时的”或者“深奥的”法国导 演(如让·雷诺阿、罗贝尔·布莱松等),甚 至公然赞扬好莱坞的一些商业片导演 (如尼古拉斯·雷伊,霍华德·霍克斯、阿 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等),称他们是真正 充满活力和个性的电影“作者”。
“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兴起是在整个
. 欧A美ll世界R的i现gh代t主s义R文e化s背e景rv下e展d开.的。 “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 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 导的基本认识的匮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 来的彷徨苦闷。”于是,以尼采、叔本华哲 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为精神渊源, 现代主义文化以对非理性主义、潜意识的
④李彬,《凝视女像—— —近年女性题 材 影 片 研 究 》[J].《 电 影 艺 术 》,2007 (1):121-123
第三章 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89d9d1810a6f524ccbf857d.png)
反抗剥削和压迫; ②反对法西斯独裁,谴责侵略战争; ③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 ④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经典好莱坞喜剧片的代表作品
卡普拉:《一夜风流》、《双重生活》、 霍克斯:《20世纪特别快车》 刘别谦:《天堂里的烦恼》等。
(3)歌舞片(音乐片)
分为两类:1、以唱为主,2、以舞为主。
第一,价值观念的颠倒。
第二,新的镜头语言。 第三,对真实的追求。
第四,人物不再埋没在情节中。
第五,在音响方面的创造令人瞩目。
新好莱坞的两大阵营
斯坦利· 库布里克、 阿瑟· 佩恩、 弗兰西斯· 科波拉、 乔治· 卢卡斯 史蒂文· 斯皮尔伯格
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进步美学传统 的必然发展。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以1945年罗西里
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问世为标志,随 后便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影片, 包括罗西里尼的《游击队》;德· 西卡与柴伐梯 尼合作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 D》、 《米兰的奇迹》;德· 蒂斯的《罗马十一 桑 时》、《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的《大 地在波动》;利萨尼的《苦难的情侣》;莫尼 切里的《警察与小偷》等等,它们形成了电影 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作高潮。1956年,德· 西 卡与柴伐梯尼合作的影片《屋顶》问世,标志 着这一运动宣告结束。
三、美国的新好莱坞电影
(一)新好莱坞的诞生
1.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 2.商业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的冲击.
(二)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新好莱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朗西 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斯坦 利·库布里克、阿瑟·佩恩、乔治·卢 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 伦。
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欧洲现代主义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26cfe73483c4bb4cf7ecd16c.png)
十诫
• 《Dogma 95宣言》 • 1,影片须在实景现场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 具; • 2,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 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 禁止使用音乐); •3,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 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 的发生地点进行(任何移动或固定镜头只允许在 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使用脚架)
第三章:现代时期电影
第四节: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 一,主要的电影运动,风格流派 • 二,现代主义电影特点 • 题材 • 风格 • 三,近期, • 影像,速度,返朴归真
一,主要电影运动,风格流派
• 1,50-60年代:捷克电影新浪潮,波兰 新电影,南斯拉夫新兴电影,匈牙利新 兴电影,英国厨房水槽电影等 • 2,60-70年代: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欧洲的政治电影,欧洲情色电影,女权 (女性)主义电影,德国新电影运动等, • 3,欧洲艺术电影大师
• 9,影片规格须为学院标准35毫米格式 (注:Academy35毫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 学院35毫米影片技术规格); •影像,速度,返朴归真
• 1,回到震撼人心的影像 • 好莱坞对视觉奇观的追求 • 欧洲艺术大师(文德斯,塔科夫斯基, 阿尔莫多瓦)
• 2,速度 • 影片节奏加快,平均镜头时长越来越短 • 《罗拉快跑》
• 3,回到电影的最初状态:dogma95
• 199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一个丹麦电影 导演小组,成员大多为毕业于丹麦国立 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如该组织的主要 发起者拉斯· 特里尔,以及托马斯· 冯· 温 特伯格、克里斯丁· 勒维瑞、索伦· 克拉 格· 雅格布森。该组织的名称来自其成员 于1995年3月13日共同签署的《道格玛誓 言》
• 2)电影剪辑
第三章:新浪潮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第三章:新浪潮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051b5fd089eb172ded63b74c.png)
《偷自行车的人》:不加粉饰真实
Hale Waihona Puke 《影视研究方法论》第三章
第二节:冷战一代的作家电影
一、作家电影
作家电影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具有最低限度的电影技能;二、影 片中明显地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要在一批影片中一贯地展示自己的 风格特征;三;电影必须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二、科索瓦· 特吕弗《四百下》 1959年科索瓦· 特吕弗执导的“半 自传”的作品《四百下》,以一种悲悯 之情来展示青少年成长中反叛与迷茫, 影片结束长达数分钟的著名跟拍长镜头, 表达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以及狂 喜之后的茫然与困惑。
第三节:个人化的电影话语
一、英格玛· 伯格曼 瑞典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在 《第七封印》、《野草莓》、《呼 喊与细雨》、等一系列影片中,深 刻地探讨了下列三个问题:(1)存 在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2) 生与死,善与恶的搏斗;(3)人与 上帝的关系,从而开创“作者电影” 和“哲理电影”先河。
《第七封印》:与死神的生死对弈
第三章
影视研究方法论
课程名称:影视研究方法论 教材名称:当代电影思潮 作 者:范志忠 总 章 数:十七章 出 版 号:ISBN978-7-308-05968-2 出版日期:2008年8月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第三章:新浪潮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1、课时要求:1课时 2、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好莱坞/新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和美学流变 3、基本概念: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以一种作家 电影的独创姿态,解放的思想和前卫的姿态,确立了电影以导演个人风格 为中心的新的创作体制,打破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清规戒律。“新浪潮”也 因此为众多渴望打破权威垄断而一显身手的年轻人所信奉而成为世界电影 永远的传奇。
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欧洲现代主义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236addcca5e9856a57126045.png)
2021/7/19
2
影视美学《 Aesthetics of Movie & TV 》
二、西方文艺中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 现代派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尼采、萨特和伯格森 的哲学思想,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这些哲学思想最 突出的特征是——非理性主义。
▪ 他们在本体论上把人、自我作为认识万物的出发点, 把人的心理情绪、欲望、本能冲动和主观感受当作 人的核心,世界的本原;在认识论上轻视科学思考、 逻辑思维,认为只有靠直觉、顿悟、体验才能认识" 真正的人性",才能把握世界。
三、西方文艺中现代主义的特点 这样,文艺作品就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纪录。
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
这些哲学思想最突出的特征是——非理性主义。
在在认认▪识 识论论上上现轻轻代视视科科主学学义思思考考文、、艺逻逻辑辑的思思基维维,,本认认特为为只只点有有就靠靠直直是觉觉在、、顿顿拒悟悟绝、、体体理验验性才才能能的认认前识识""真真提正正下的的人人,性性造"",,型才才能能艺把把术握握世世走界界向。。 抽象化。 这一些、▪"西涓方涓文即细艺流强中"同现调法代艺国主的义术那的家股兴"起浪要潮纪"相录汇合下,自再加己上对以纽现约实为中事心物的实的验内电影心,感西方受电,影中并现且代主主义要的第是二要次兴反起映便十出分在引人观注目了。 在 时法,国意新 大浪 利察潮 的事电 一影 些物运 电对动 影出现象现 代时以 主前 义本, 者人象 如瑞 米的典·安主导东演观尼英奥情格尼玛和绪·伯费状格德曼里态的科;《 ·费第里七尼印等》,(也1都95在6)为、商《业野电草影莓拍》摄(现1代95主7)义等的影影片片,。在新浪潮兴起的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二、费里尼 费里尼1962年执导的《81/2》, 以类似于无标题音乐的命名方式, 成为费里尼潜意识的孤寂与困苦的 一种隐喻和写照。
《81/2》:情感的困窘和混乱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三、安东尼奥
在西方电影中把现代主义个人话 语技巧发展到极致的,是意大利电影 导演米凯朗基罗· 安东尼奥尼。1960 年问世并引起巨大反响而成为现代主 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奇遇》,就成 为安东尼奥尼用影像来探索传统道德 失范之后的个人话语。
《狂人皮埃洛》:风格怪诞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四、阿仑· 雷乃《去年在马昂巴德》 与特吕弗、戈达尔并称法国新浪潮 “三剑客”的阿仑· 雷乃,1961年执导的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富于天 才般想象力的关于叙事和时间关系的实 验电影。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镜中之镜的迷恋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作为战后世界电影的一次美学革 命,以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德· 西卡拍摄《偷自行车的人》和 德· 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等为代表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将摄影机搬 到大街小巷进行实景拍摄,以一种忠 实于生活原生态的记录方式展示战后 意大利的生活困境和扭曲了的人的基 本关系。
《偷自行车的人》:不加粉饰真实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第二节:冷战一代的作家电影
一、作家电影
作家电影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具有最低限度的电影技能;二、影 片中明显地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要在一批影片中一贯地展示自己的 风格特征;三;电影必须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二、科索瓦· 特吕弗《四百下》 1959年科索瓦· 特吕弗执导的“半 自传”的作品《四百下》,以一种悲悯 之情来展示青少年成长中反叛与迷茫, 影片结束长达数分钟的著名跟拍长镜头, 表达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以及狂 喜之二、新浪潮的精神之父 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安德烈· 巴 赞所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 成为“新浪潮”电影主将,他所倡导的电 影美学,也奏响了“新浪潮”电影的先声。 因此逝世于1958年的巴赞,虽然没有 亲眼看到新浪潮电影运动,但是他本人 却被推崇为新浪潮的精神之父。
巴赞:新浪潮精神之父
《四百下》:永无止境的逃亡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三、戈达尔《狂人皮埃洛》
在新浪潮群体中, 戈达尔对电影语 言的反叛最激进。《狂人皮埃洛》情节 混乱、风格怪诞,戈达尔称,由于他的 影片中主人公大多数是一个走了上一步 还不知下一步将如何走的人,所以他作 为导演,也只能在拍上一个镜头时还不 知下一个镜头将拍写什么。
《奇遇》:高雅的冷漠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影视研究方法论
课程名称:影视研究方法论 教材名称:当代电影思潮 作 者:范志忠 总 章 数:十七章 出 版 号:ISBN978-7-308-05968-2 出版日期:2008年8月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第三章:新浪潮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1、课时要求:1课时 2、教学目标:认识和掌握好莱坞/新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和美学流变 3、基本概念: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以一种作家 电影的独创姿态,解放的思想和前卫的姿态,确立了电影以导演个人风格 为中心的新的创作体制,打破了传统电影制作的清规戒律。“新浪潮”也 因此为众多渴望打破权威垄断而一显身手的年轻人所信奉而成为世界电影 永远的传奇。
《影视研究方法论》
第三章
第一节 镜头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一、新浪潮的历史原因
新浪潮的社会原因,源于二战之后政治理想的幻灭和破碎。越来越多 的青年人纷纷通过创作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这一现象在美国被 称作“垮掉的一代”,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新浪潮作为 电影的美学流派,标志着电影创作从好莱坞那种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开始 转变为以导演为中心的体制。
第三节:个人化的电影话语
一、英格玛· 伯格曼 瑞典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在 《第七封印》、《野草莓》、《呼 喊与细雨》、等一系列影片中,深 刻地探讨了下列三个问题:(1)存 在的痛苦,个人的孤立无援;(2) 生与死,善与恶的搏斗;(3)人与 上帝的关系,从而开创“作者电影” 和“哲理电影”先河。
《第七封印》:与死神的生死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