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第五章 脏腑辨证(三 脾与胃)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脏腑辨证(三脾与胃)
添加标题
四君子汤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 过食生冷,过食寒凉 ○ 寒凉药太过,损伤脾阳 ○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脾阳虚证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 不温,面白,口 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 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十)胃 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 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 乘凉饮冷,腹部受寒 ○ 嗜食生冷,胃阳受损
(十一)胃热 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
盛所表现的证候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2
清胃散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 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脾虚四证鉴 别表
(见书147页)
脾阳虚证:温煦功能下降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升
举功能下降 脾不统血证:固摄功能下降
(五)脾阴虚证
0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0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茵陈术附汤
(七)湿热蕴脾 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 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 现的证候
成因:
○ 感受湿热 ○ 嗜食辛热肥甘,嗜酒 ○ 寒湿蕴久化热
三仁汤 THANK YOU
感谢大家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八)胃阴虚证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所表现的 证候
中医诊断学课件-脏腑辨证(脾)
胃痛--脾胃气虚 调补中气--补中益气汤
王某,男,55岁。1983年9月12日初诊。 近10天下痢稀薄,色瘀紫暗红,腹痛下坠频频入厕而泄 病2、3天后,前阴流血,开始粘稀,后为白粉状物,会阴及 手足冷重,形寒嗜卧,口唇渐现黑圈。此病己有4年之久, 曾多处诊治无效
素体阳盛,邪热犯胃 过食辛辣温燥,化热生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
胃脘灼痛拒按 牙龈肿痛溃烂
消谷善饥 实热见证
(十)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肠证
指饮食停滞胃脘,导致胃气逆滞所表现的证候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脾胃虚弱,食滞不化
胃脘胀痛 嗳腐吞酸,厌食 有无伤食病史
某男,49岁。19761128日初诊 进食后上腹部胀痛2年余。喜按,纳呆,吞酸烧心 便溏,中、西医治疗,效不佳 查见:体弱面色欠润,少气懒言,精神不振
舌淡胖齿痕 沉迟 苔白滑 无力
脾不统血 肢倦, 便血,吐血,尿血,肌衄,齿衄/妇
少气懒 女月经过多,崩漏
舌淡苔白 弱
脾阳虚
言,面 色不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冷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肢体 困重/浮肿/带下清稀
舌淡苔白 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湿困脾阳证 寒湿中阻证
指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饮食失节,过食生冷;冒雨涉水 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实证
过食辛辣温燥;温燥药物太过;吐泻太过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
胃阴虚 饮食倍伤,饮食不洁,寒邪、热邪犯胃
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
(一)脾气虚证
脾失健运证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一、胃气虚证【概念】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气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或痞胀,食欲不振,嗳气,面色萎黄+气虚证二、胃阳虚证【概念】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阳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证三、胃阴虚证【概念】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病因病机】1.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2.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3.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4.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干呕,呃逆+阴虚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治法:滋阴养胃;处方:益胃饮(《温病条辨》)四、胃热炽盛证【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而表现的实热证候。
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病因病机】1.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2.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3.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或消谷善饥或齿衄,牙龈肿痛+实热证: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处方: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五、寒滞胃肠证【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
简称胃寒证。
【病因病机】1.过食生冷;2.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呕恶+实寒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舌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九】脏腑辨证✅【十】辨脏腑并病证侯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气虚:无力+动则益甚•阳虚:气虚+寒•血虚:淡•阴虚:热•津亏:干(一)辨心的证侯•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2,其华在面——无光泽•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心烦:心有热1.1 心的虚证心血虚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心阴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心气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心阳虚脱证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1.2 心的实证心火亢盛证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心脉闭阻证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痰蒙心神证表现:痰+心。
表现为癫,痫【化痰开窍】病性属阴,“文痴”【同老年痴呆症】痰火扰神证表现:痰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神(狂)【同心理学里讲的狂躁型精神病】“武痴”淤阻脑络证原因:外伤。
久病入络表现:头痛,淤血刺痛,入夜益甚,舌紫斑,脉涩【活血,化淤,通络】(二)辨肺的证侯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的治疗:提壶揭盖,宣肺气2.1 肺的虚证肺气虚证原因:过劳,外邪,食物,年老表现:气虚+肺(咳嗽,气喘)咳喘无力【补肺气】肺阴虚证原因:生成不足,消耗太多【里实热证】表现:阴虚+肺,干咳,无痰。
中医诊断学——脾与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脾与胃病辨证1.患者大便稀薄,纳差,腹胀,食后尤甚,舌淡白有齿痕。
其证候是A 脾气虚B 脾阳虚C 寒湿困脾D 食滞胃脘E 命门火衰2.患者,女,36岁,已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月经淋漓不断,经血色淡,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
其病机是A 脾不统血B 脾肾阳虚C 气血两虚D 脾肺气虚E 肝血不足3.患者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尿黄便溏。
其舌象应是A 舌红苔黄腻B 舌红苔黄糙C 舌绛苔少而干D 舌绛苔少而润E 舌红苔白而干4.饭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食量减少的临床意义是A 痰湿困脾B 脾气不足C 心肾阳虚D 邪闭心神E 热入营血5.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脘腹坠胀,小便浑浊如米泔为特征的证候是A 脾不统血证B 脾虚气陷证C 寒湿困脾证D 脾阳虚证E 脾气虚证参考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便溏,神疲乏力,脉细无力。
本证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
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
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
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
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
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所谓主宰生理活动,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机制
外感暑湿 饮食不洁
湿热 大肠 传导失常
第四十七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痢 疾
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黄臭秽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
暑 泻
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第四十八页,共148页。
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伤 肺(肺阴不足)
第二十八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出,甚则痰中带血
声音嘶哑 +阴虚见症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治疗 滋阴润肺—百合固金汤或沙参麦冬汤
第二十九页,共148页。
三、风寒犯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中:外感咳嗽;西: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十二页,共148页。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第二十三页,共148页。
生理
肺 --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
病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第二十四页,共148页。
肺病常见病因与临床证型关系:
虚证 久病咳喘 肺气虚证 它脏病变所累 肺阴虚证
为单一表证。
第三十五页,共148页。
五、 燥邪犯肺证(肺燥证)
概念 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中:燥咳;西:秋季感冒)
机制
外感燥邪
肺
津伤失润
第三十六页,共148页。
表现·分析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甚则胸痛,痰中带血 燥证:症、舌、脉(燥胜则干)
脏腑辨证及五脏病理特性
33
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祛湿 方药︰茵陈蒿汤 食疗药膳:薏仁粥
34
食滞胃脘
概念︰是指食物停滞胃脘的证候。
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 后腹痛得减,厌食,矢气酸臭,大便溏泄,泄下物酸腐臭 秽,舌苔浓腻,脉滑。
火
过食辛辣肥腻之品 外感火热之邪
上
炎
证候︰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躁急易怒, 口苦咽干,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
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
衄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黃,脉弦数。
7
病机分析︰
火热循经而上─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火热上扰于耳──耳鸣耳聋
肝
肝火上炎 火热盛,血随火升──吐血,衄血 肝郁化火──躁急易怒,恶梦纷纭,
灼伤津液──口渴,尿黄,便秘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甚者舌体糜烂 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治法︰清泻心火 方药︰泻心汤 药膳食疗︰泻心茶-连翘、滑石、石菖蒲、乌梅
21
心血瘀阻
概念︰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继发于心气虚、心阳虚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 过食肥甘、饮酒
病机分析︰ 心 气 虚
心阳虚
鼓动乏力,血液不能正常营运─心悸体倦乏力 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气短 气虚卫外不固──自汗 血液营运无力,不能上荣面部──面白无华 血不能充盈脉管──脉细弱 心脉瘀阻,气血营运不畅─心胸憋闷,舌质紫暗 不能温煦周身──形寒肢冷
治法︰补益心气;温通心阳
方药︰四君子汤;桂枝甘草汤
脏腑辨证
肠热腑实
通腑泄热
大承气汤
十一、肠燥津亏证证候分析
肠燥津亏
肠道失润,传导不行——大便燥结,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秽浊之气逆于上——口臭
腑气不通 清阳被扰——头晕 阴津亏损,不能上乘——口干咽燥 燥热内生——舌红少津,苔黄燥 脉道失充——脉象细涩
肠燥津亏
润肠通便
润肠丸、麻子仁丸
十二、大肠虚寒证证候分析
肺阴虚
重者 虚火灼伤肺络,络伤血溢——痰中带血
咽喉失润,且为虚火所蒸——声音嘶哑
阴虚内热
虚热内扰——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阴虚失养——形体消瘦
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
滋阴清热、止咳化痰
百合固全汤
三、风寒犯肺证证候分析
风寒侵袭
肺气上逆——咳嗽
肺气被束,肺气失宣
肺津不布,聚成痰饮——咳吐痰液清稀 肺窍不利——鼻塞流涕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阳气不宜,血行无力,心脉痹阻——心胸憋闷疼痛
心脉痹阻
手少阴心经经气不利——痛引肩背内臂 瘀阻心脉——刺痛兼见瘀血内阻的症状 痰阻心脉——闷痛兼见痰浊内盛的症状 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伴寒邪内盛的症状 气滞心脉——胀痛,发作与情志有关,常伴气机郁滞的症状
脾不统血
补脾摄血
归脾汤、黄土汤加减
五、 寒湿困脾证证候分析
寒湿困脾
中阳受困
运化失司——脘腹痞闷或痛,纳少,便溏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泛恶作呕
阳气被遏,不能温化水湿——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土壅木郁,胆汁外溢——面目肌肤发黄而晦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妇女白带量多
湿性重浊,阻遏清阳——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 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2013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考点:脾与胃病辨证
2013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考点:脾与胃病辨证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
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
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
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
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
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
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
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
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三、肾阴虚证
【概念】 含义是指肾亏损,虚热 内生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参教材P194)。
【审证要点】
以肾的主要症状(腰膝酸痛, 眩晕耳鸣,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辨证分析要点】
(1)有肾阴亏虚,失于濡养见症 (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腰膝酸 软而痛,眩晕耳鸣等)。
见便秘,兼见里热炽盛之症。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六)肠道湿热证
1、概念---是指湿热侵犯肠道,表现以 泄泻下利为主的证候。亦称大肠湿热证。 2、临床表现:(主症)
腹痛泄泻,里急后重,大便深黄、糜烂、秽 臭,夹赤白粘冻脓血或伴灼肛, 口渴身热,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濡、滑
3、病种举例 ——痢疾、暑泻
❖ 肾虚水泛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 并伴见腰膝痠冷,畏寒肢冷等虚寒 之象为辨证依据;
❖ 肾不纳气证则以久病咳喘,呼多吸 少,动则益甚及肺肾气虚的表现为 辨证要点,又称肺肾气虚证。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第六节 腑病辨证
一、辨证概要
1、生理病理与显症特点
(1)腑居腹内,位分中下——脘腹痞 满胀痛
第五节 肾病辨证
肾病主要反映在人体生长、发育和 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 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 便异常等方面,
其常见症状为:腰膝酸软或痛、耳 鸣耳聋、齿摇发脱、阳萎遗精、精少、 女子经少、闭经、不孕、水肿、呼多 吸少、二便异常等。
2022/9/30
中医诊断学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 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 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所导致肾 的阴、阳、精、气亏损为常见。 而膀胱的证候则主要是因湿热而 致。
脏腑脏腑病的辨证施治--脾、胃、大肠、小肠三
脏腑脏腑病的辨证施治--脾、胃、大肠、小肠三脏腑脏腑病的辨证施治三2010-06-30 0:08脾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行津液,输送水湿,统摄血液。
它的特性是喜燥恶湿。
与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系统功能相似,并有调节体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
所以这些方面的病证多与脾有关。
[生理与病理]一、主运化饮食入胃后,由脾消化吸收,化精微为气、血、津液,然后运送供养全身同时把代谢生产的水湿运行排泄到体外。
如运化功能失常,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如因水湿潴留,可产生黄疸、水肿、膨胀和中焦停饮的现象。
二、脾统血脾气能管理血液,使其循经脉而运行。
因为“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如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出血现象,如吐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
脾的病证有虚、实两个方面,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
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往往本虚标实,互为因果,错综并见。
[辨证施治]一、虚证(一)脾阳虚弱主要病证:面色苍白,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口不好,食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苔淡白,脉沉细。
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胃炎、肠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治法:健脾温中方药举例:理中汤加减。
药如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等。
(二)中气不足主要病证:面色萎黄,言语气短,疲倦无力,脘腹腰胯坠胀,久泄脱肛,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而多,小便淋漓难净,或混浊如米泔水,肌肉消瘦,舌质淡,脉濡弱。
多见于内脏下垂、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某些出血性疾病、妇女白带病等。
治法:补中益气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山药、陈皮等、气虚下陷,见内脏下垂、气短、腹坠的,加升麻、柴胡、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
二、实证(一)寒湿困脾主要病证:胸闷,胃部饱胀,饮食不香,恶心欲吐,口中淡粘或甜而腻,头昏,身倦,大便不成形或泄泻甚则腹内停水,腹大膨胀,四肢浮肿,皮肤晦暗发黄,小便小,苔白腻,脉濡。
脾与胃病辨证PPT课件
病案8
左某,女,28岁。1994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右侧上牙龈肿痛3天。 病史:患者素嗜辛辣煎炒食物,近3天来右侧上牙
床牙龈痛、溃烂、出血,口臭,大便2天未行,小 便短赤。 检查:舌红,苔黄,脉滑数。 思考讨论题: (1)嗜食辛辣煎炒食物,为何会发生牙龈肿痛? (2)本案牙痛属于何种证型?试分析其病机。
24
病案3
胡某,男,32岁,工人,1964年3月28日初诊。
主诉:反复上腹疼痛10年,加重并伴呕血、黑便4天。
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 得食缓解,病延10载。5年前曾住某医院,诊断为“十 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天前,上腹部疼痛又作,伴呕 血、黑便。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谷不馨,神 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
思考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的病机特点。
23
病案2
唐某,男,70天,1975年2月12日初诊。 主诉:食少,多啼,斜疝下坠70天。 病史:患儿自生后,食量较少,面白唇淡,经常食
后吐乳,大便色绿,状若蛋花,夜间多啼。啼则右 侧腹股沟侧疝下坠人阴囊,静卧时则可自动回纳腹 中。 检查:脉弱小,指纹淡,苔薄白润。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辨证依据是什么? (2)患儿疝气啼则下坠,静则回归,说明什么问 题,有无手术的必要?为什么?
相同症 不同症
气虚证表
食少纳呆, 现
食后腹胀, 阳虚证表
便溏
现
气陷证表 现
出血表现
舌象 舌淡苔白
舌淡胖苔 白滑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
脉象 缓弱 沉迟无力 弱 细弱
6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致运化失职所 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热象心烦,失眠,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澹语、神识不清。
2、实热表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3、辨证依据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十、痰蒙心神证的临床表现1、神昏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胃汤
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舌红少津,
(九)食滞胃脘证 保和丸
概念: 概念: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食不节,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胃脘痛 + 食滞证 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 胃 -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 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败 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脾虚四证鉴别表
(见书147页) 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温煦功能下降 脾气虚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升举功能下降 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固摄功能下降
(五)脾阴虚证 麻仁丸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脾失运化 临床表现:阴虚证 脾失运化 阴虚—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 阴虚 五心烦热,口燥唇干 脾失运化—脾胀 不思食, 脾胀, 脾失运化 脾胀,不思食,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 舌红少苔,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四)脾不统血证 补中益气
汤合四物 汤
概念: 概念: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久病脾虚; 成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临床表现:脾虚证 + 出血症 临床表现: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漏 舌脉-舌淡,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证候 胃寒 胃热 胃阴虚 食滞胃 脘 疼痛 性质 冷痛 灼痛 隐痛 胀痛 呕吐物 清水 吞酸 干呕 酸腐物 口味 口淡不渴 渴喜冷饮 口咽干燥 口中腐臭 大便 舌象 脉象
便溏 舌淡苔白滑 沉迟 秘结 干结 酸臭 舌红苔黄 舌红少苔 苔厚腻 滑数 细数 滑实
(十)胃寒证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 概念:是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胃失和降所表 现的证候 成因: 成因: 乘凉饮冷, 乘凉饮冷,腹部受寒 嗜食生冷, )
概念: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 成因:过食辛辣,食积化火 情志不遂,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 胃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 口臭;牙龈肿痛, 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成因: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过食生冷, 过食生冷,过食寒凉 寒凉药太过, 寒凉药太过,损伤脾阳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肾阳不足,
脾阳虚证
四神丸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口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 淡不渴 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量 多而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 沉迟无力
(三)中气下陷证 补中益气
汤 概念: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 概念: 成因: 成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 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 脾气虚-腹胀纳少,神疲,四肢乏力,头 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 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脏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等 脏器下垂-子宫、
(一)脾气虚证
概念:是脾( 概念:是脾(胃)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 气不足, 证候 成因: 成因: 饮食不节 劳累过度 思虑伤脾 久病耗气
四君子汤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运化失司 气虚-少气懒言,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舌脉-舌淡苔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六)寒湿困脾证 茵陈术附
汤
概念:是寒湿内盛, 概念: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寒湿内生 嗜食肥甘,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寒湿证 + 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吐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脘腹胀痞闷胀痛, 舌脉-舌淡,苔白腻,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七)湿热蕴脾证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 表现的证候 成因: 成因: 感受湿热 嗜食辛热肥甘, 嗜食辛热肥甘,嗜酒 寒湿蕴久化热
三仁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舌质红,苔黄腻,
(八)胃阴虚证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 成因: 热病后期, 热病后期,胃阴劫伤 呕吐过频, 呕吐过频,过用辛燥 肝郁化火, 肝郁化火,灼伤胃阴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概述: 脾的生理、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 3、主肌肉四肢 、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浮肿 、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 便溏, 便溏,湿聚生痰 2、清气不升:头晕,神疲 、清气不升:头晕, 3、有统血:慢性出血 、有统血: 4、四肢失充:肌肉瘦弱无力 、四肢失充: 5、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