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中的翻译美学

外语学院0802班曹陈莎

摘要:译届普遍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诗歌翻译是最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诗无达诂这一事实。既然原诗都不能百分之百的被人正确、充分地理解,翻译之难也就不言而喻了。越近似原文,译品就越好。本文拟在对卞之琳和石瓃《孤独的割麦女》两汉译本在音美、形美、意美方面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孤独的割麦女》;翻译美学;诗歌翻译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olitary R eaper”

Abstract :“The Solitary Reaper” is a brilliant pearl of William Wordsworth’s works,and its translations also are long reputed throughtout the world .On the stand poi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is paper sets out from analysis of this popular “The Solitary Reaper”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2 versions . The paper endeavors to shed light that though poetry translati0on belonged to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y are not quite the same ,and that only by adheriring to its principles and applying a more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translation theory of aesthetics to practice can poetry translation develop into a perfect realm.

Key words:“The Solitary Reaper”;translation aesthetics ;poetry translation

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家。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柯勒律治(S.T.Coleridge)、骚赛(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the Lake Poets)诗人。《孤独的割麦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诗。诗中描绘的是一幅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一位苏格兰少女独自在田间劳作,边割麦边唱歌。然而,诗人却凭着纷繁的想象力和丰富的音乐感,使这流动的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画面。变平凡为非平凡,正是华兹华斯一生的追求。关于《孤独的割麦女》的译本不在少数,各有优缺之处。本文从众多译本中挑选了卞之琳和石瓃的两个译本,研究两译文的音美、形美、意美。

一、翻译美学

(一)翻译美学渊源

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语言学进入翻译的理论领域之前,西方的翻译理论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好景不长,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译论与美学之间即面临“缘尽情疏”之境,一迄于合。公元前的西塞罗(Cicero)以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工于词章之美。杰罗姆(St.Jerome)和德莱登(John Dryden,1684)等人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市井之言。泰特勒(A.F.Tytler,1790)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在结论中将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文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

部美。①19世纪的译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61)主张译诗应力戒矫饰,讲求欣畅的气韵以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20世纪上半叶的译论家比较突出的是法国的维勒瑞(Paul Valery,1941)。他主张翻译要以保持原著的神采为本,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truth values)的审美感知。30、40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理论大多以语言哲学为理论武器,翻译评论几乎都是文学大师们书斋的哲学——美学思辨。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887-1949)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和发展以前,译论家大都满足于对译文风格进行某种直感的、宏观的美学鉴赏和品评。他们不能对翻译作出科学的结构分析,使用的大多数印象性术语(impression terms),但却往往能够以文学大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译文的“真值”加以剖析,同时做出相当精辟的审美概括。近30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现代翻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翻译理论由于获得了现代语言学、现代美学及符号学等各科的理论活力而生机勃发。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译学与美学之缘,积久而著,二者之间这份情缘因汉语的审美特质,永远不会“缘尽情疏”。

(二)诗歌翻译三美论

翻译三美论是由许渊冲提出来的,即“音美”、“形美”、“意美”。音美是针对译诗的节奏及韵诗而言。形美,是针对译诗的行数、节数、字数而言的。意美是指深层结构。译诗不仅仅要做到“信”、“达”、“雅”,而且要注重审美效果,因为不管是英诗还是汉诗,都是美的载体,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载体,是音美、形美、意美合为一的典范。吸引着人们去欣赏,品味。

中诗英译关键是要进尽量使译文尽量符合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具体来说就是尽最大努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之美,忠于原作,达到神似、形似,乃至音似的要求。所谓神似,就是如实传达原诗情趣,内容和风格信息;所谓形似,就是要下最大努力使每行的音节数目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是格律诗体的重要标志;所谓音似,就是原诗有韵律,译诗也要有韵律,这是格律诗的另一标志。

二、威廉华兹华斯、卞之琳与石瓃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生于柯克茅斯。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并与司各特相见。在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抒情诗《孤独的收割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立足忠实、辩证地吸取传统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