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两次全等证明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等三角形(即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角都相等)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有着很多共性特征和性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需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五种判定方法,并给出它们的证明。

一、SSS法则(边边边全等)首先我们来介绍SSS法则,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AC=DF,BC=EF。

我们要证明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证明过程】由已知条件可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三边分别相等。

所以可以得到以下对应关系:AB=DEAC=DFBC=EF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AB+AC>BCDE+DF>EF由于AB=DE,AC=DF,BC=EF,所以根据上述两个不等式可得:AB+AC>BCAB+AC>BC所以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全等。

由于∠C=∠F,所以我们有以下结论:∠A+∠C+∠B=180°∠A+∠F+∠E=180°由于∠C=∠F,所以可以将两个等式相减,得到:∠B-∠E=0∠B=∠E四、HL法则(斜边-直角-斜边全等)由于∠A=∠D,∠B=∠E,所以可以使用AA法则证明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DEF全等。

我们介绍了五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它们的证明。

这些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如果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判定三角形的全等关系。

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相信大家能够在几何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000字】第二篇示例: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完全相同的三边和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关系。

正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全等三角形判定ppt课件

全等三角形判定ppt课件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周长也 相等。
对应角相等
在全等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对应 的角都相等。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内 角和也相等,且均为180度。
可以通过测量两个三角形的三个 内角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面积相等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可以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来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1 2
定义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图形语言
若a=a',∠B=∠B',b=b',则⊿ABC≌⊿A'B'C'。
3
符号语言
∵a=a',∠B=∠B',b=b',∴⊿ABC≌⊿A'B'C'( SAS)。
角边角判定法(ASA)
01
02
03
定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图形语言
实例1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求出未知 边长
实例2
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证明两个 四边形面积相等
实例3
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一个 实际问题,如测量一个不可直接测 量的距离
06
总结与展望
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总结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最基本的判定 方法,通过比较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来确定两个三角形
证明过程
可以通过AAS(角角边)全等条件进行证明,即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 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也是一种常用 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实际应用举例
在实际应用中,角角边判定法常用于解决与角度 和边长有关的问题。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果 需要确保两个建筑结构的角度和边长完全相等, 就可以利用角角边判定法来进行验证。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证明方法一:SSS判定法(边边边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三角形的三边相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AB=DE,BC=EF,AC=DF,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且已知AB=DE,BC=EF,AC=DF。

通过图形可以发现,若容器DAB将图形DEF旋转并平移后完全重合于ABC,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因此,通过旋转和平移操作,将DEF旋转至直线AC上的点F与C匹配,同时将点F移动至点C。

由于线段DE和线段AC相等,而由已知条件可知线段DF与线段AC相等,所以线段DC也与线段AC相等。

因此,可以得出点C与点D重合,即三角形DEF重合于三角形ABC,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二:SAS判定法(边角边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AB=DE,角A=角D,BC=EF,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B=DE,角A=角D,BC=EF。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角D与角A相等,以及线段DE与线段AB相等。

通过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出点D与点A重合,即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重合,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三:ASA判定法(角边角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若角A=角D,角B=角E,AB=DE,则可以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假设有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已知角A=角D,角B=角E,AB=DE。

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角D与角A相等,角E与角B相等,以及线段AB与线段DE相等。

通过这三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出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完全重合,证明了两个三角形全等。

方法四:HL判定法(斜边和高判定法)该方法基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即当两个三角形的斜边和高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

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初中数学公式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最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式1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6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7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8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式,看过的同学请认真记忆了。

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初中数学知识讯息尽在。

初中数学正方形定理公式关于正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精讲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正方形定理公式正方形的特征: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正方形的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希望上面对正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老师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上面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下面是对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第十二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二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HL AAS ASA SAS SSS 斜边、直角边角角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边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第二节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要点回顾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概念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点一:边边边公理(SSS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设法确定这两个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

3、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4、书写格式:在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把三个条件按顺序排列,并且用大括号将它们括起来,如:在△ABC 和△A'B'C'中,∴△ABC ≌△C B A '''(SSS )。

典型例题:【例1】如图,已知AD=CB,AB=CD.求证:AD ∥BC 。

解析:欲证AD ∥BC ⇒∠ADB=∠CBD ⇒△ABD ≌△CDB.⎪⎩⎪⎨⎧''=''=''=C B BC C A AC B A AB知识点二:边角边公理(SAS)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SAS”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两边及这两条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夹角是两已知边的夹角而不是其中一边的对角。

3、在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一定要把夹角相等写在中间,以突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4、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典型例题:【例2】如图,已知E、F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AE=BF,AD=BC,∠A=∠B,求证,DF=CE解析:先证明AF=BE,在用“S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3】如图,D、E、F、B在一条直线上,AB=CD,∠B=∠D,BF=DE,(1)求证:AE=CF;(2)求证:AE∥CF。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证明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证明
∵BD平分∠ABC,BD⊥AF. ∴ ∠1= ∠2, ∠ADB= ∠ FDB=90°. 又∵BD=BD, ∴△ABD≌△FBD.
四、补全图形
例4:如图,在△ABC中,AC=BC, ∠B=90°,BD为∠ABC的平分线.若A点到直线BD的距离AD为a, 求BE的长. 解:∴FD=AD=a,即AF=2a.
证明:∵ ∠ABC=60°, ∴ ∠BAC+ ∠BCA=180°- ∠ABC=180°-60°=120°.
又∵CE平分∠ACB,
∴ ∠3= ∠4.
又∵ ∠5= ∠3+ ∠2=
1
∠12BAC+
∠B1CA
2
= (∠2BAC+ ∠BCA)
= 112?0°=60°,
2
一、截长补短
例1:如图,在△ABC中,∠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求证:AC=AE+CD. 证明:∴ ∠6= ∠8=60°,
四、补全图形
例4:如图,在△ABC中,AC=BC, ∠C=90°,BD为∠ABC的平分线.若A点到直线BD的距离AD为a, 求BE的长. 解:延长AD、BC交于F.
∵BD平分∠ABC,BD⊥AF.
四、补全图形
例4:如图,在△ABC中,AC=BC, ∠C=90°,BD为∠ABC的平分线.若A点到直线BD的距离AD为a, 求BE的长. 解:延长AD、BC交于F.
例2: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在AB上截取BD,在AC延长线上截取CE,且使CE=BD.连结 DE交BC于F.求证:DF=EF. 证明:∴DB=DH.
又∵CE=BD, ∴CE=DH. 又∵ ∠1= ∠2, ∴△DHF≌△ECF. ∴DF=EF.
三、利用角的平分线对称构造全等

全等三角形证明判定方法分类归纳

全等三角形证明判定方法分类归纳

全等三角形(一)SSS【知识要点】1.全等图形定义: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1)表示方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DEF ABC ∆∆与全等,记作ABC ∆≌DEF ∆(2)符号“≌”的含义:“∽”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这就是全等.(3)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4)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边边”或“SSS ”. 【典型例题】例1.如图,ABC ∆≌ADC ∆,点B 与点D 是对应点︒=∠26BAC ,且︒=∠20B ,1=∆ABC S ,求ACD D CAD ∠∠∠,,的度数及ACD ∆的面积.例2.如图,ABC ∆≌DEF ∆,cm CE cm BC A 5,9,50==︒=∠,求EDF∠的度数及CF 的长.例3.如图,已知:AB=AD ,AC=AE ,BC=DE ,求证:CAD BAE ∠=∠例4.如图AB=DE ,BC=EF ,AD=CF ,求证:(1)ABC ∆≌DEF ∆ (2)AB//DE ,BC//EF例5.如图,在,90︒=∠∆C ABC 中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BE=BC ,DE=DC ,求证:(1)AB DE ⊥;(2)BD 平分ABC ∠【巩固练习】1.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形状一定相同;②若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③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④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的大小一定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④B 、①②C 、②③D 、③④ 2.如图,ABD ∆≌CDB ∆,且AB 和CD 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 不正确的是( )A 、CDB ABD ∆∆和的面积相等B 、CDB ABD ∆∆和的周长相等C 、CBD C ABD A ∠+∠=∠+∠ D 、AD//BC 且AD=BC3.如图,ABC ∆≌BAD ∆,A 和B 以及C 和D 分别是对应点,如果︒=∠︒=∠35,60ABD C ,则BAD ∠的度数为( )A 、︒85B 、︒35C 、︒60D 、︒804.如图,ABC ∆≌DEF ∆,AD=8,BE=2,则AE 等于( ) A 、6 B 、5 C 、4 D 、3D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B第6题图5.如图,要使ACD ∆≌BCE ∆,则下列条件能满足的是( ) A 、AC=BC ,AD=CE ,BD=BE B 、AD=BD ,AC=CE ,BE=BD C 、DC=EC ,AC=BC ,BE=AD D 、AD=BE ,AC=DC ,BC=EC 6.如图,ABE ∆≌DCF ∆,点A 和点D 、点E 和点F 分别是对应点,则AB= ,=∠A ,AE= ,CE= ,AB// ,若BC AE ⊥,则DF 与BC 的关系是 . 7.如图,ABC ∆≌AED ∆,若=∠︒=∠︒=∠︒=∠BAC C EAB B 则,45,30,40 ,=∠D ,8.如图,若AB=AC,BE=CD,AE=AD ,则ABE ∆ ACD ∆,所以=∠AEB,=∠BAE ,=∠BAD .9.如图,ABC ∆≌DEF ∆,︒=∠90C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互余与F C ∠∠ B 、互补与F C ∠∠C 、互余与E A ∠∠D 互余与D B ∠∠10.如图,ACF ∆≌DBE ∆,cm CD cm AD ACF E 5.2,9,110,30==︒=∠︒=∠,求D ∠的度数及BC 的长.11.如图,在ABD ABC ∆∆与中,AC=BD ,AD=BC ,求证:ABC ∆≌ABD ∆D第7题图第8题图第9题题图全等三角形(一)作业1.如图,ABC ∆≌CDA ∆,AC=7cm ,AB=5cm.,则AD 的长是( ) A 、7cm B 、5cm C 、8cm D 、无法确定2.如图,ABC ∆≌DCE ∆,︒=∠︒=∠62,48E A ,点B 、C 、E 在同一直线上,则ACD ∠的度数为( )A 、︒48B 、︒38C 、︒110D 、︒623.如图,ABC ∆≌DEF ∆,AF=2cm,CF=5cm ,则AD= .4.如图,ABE ∆≌ACD ∆,︒=∠︒=∠25,100B A ,求BDC ∠的度数.5.如图,已知,AB=DE ,BC=EF ,AF=CD ,求证:AB//CD6.如图,已知AB=EF ,BC=DE ,AD=CF ,求证:①ABC ∆≌FED ∆②AB//EFAB D EACDFACEFD7.如图,已知AB=AD ,AC=AE ,BC=DE ,求证:CAE BAD ∠=∠E全等三角形(二)【知识要点】 定义: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几何表示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C EF BC E B DE AB ∆∴⎪⎩⎪⎨⎧=∠=∠=≌)(SAS DEF ∆【典型例题】【例1】 已知:如图,AB=AC ,AD=AE ,求证:BE=CD.【例2】 如图,已知:点D 、E 在BC 上,且BD=CE ,AD=AE ,∠1=∠2,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给出证明.【例3】 如图已知:AE=AF ,AB=AC ,∠A=60°,∠B=24°,求∠BOE 的度数.CADBE C【例4】如图,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AD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①CE=AC+DC;②∠ECD=60°.【例5】如图,已知△ABC、△BDE均为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教学反思《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教学反思1 本节课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断定方法的根底,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

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互相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

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

把知识不知不觉地表达出来,学得自然新颖。

数学学习来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

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大胆尝试,踊跃发言。

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鼓励彼此的过程。

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打破上获得了成功。

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忧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

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互相之间互相比拟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断定方法。

但也有几处是值得考虑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良的地方:〔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

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来讨论。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拟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拟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良,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局部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5种)例题+练习(全面)本文讲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边角边和角边角。

边角边指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SAS”。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例如,在图中的△ABC和△ABD中,虽然有一个角和两边相等,但是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但是在例1中,如果AC=AD,且∠CAB=∠DAB,则可以证明△ACB≌△ADB。

在例2中,如果AD∥BC,且∠ABC=∠DCB,AB=DC,AE=DF,则可以证明BF=CE。

角边角是指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ASA”。

例如,在例2中,如果AD平分∠BAC,且∠ABD=∠ACD,则可以直接判定△ABD≌△ACD。

在例3中,如果在Rt△ABC中,BC=2cm,CD⊥AB,且EC=BC,EF=5cm,则可以求出AE的长度。

除了边角边和角边角外,还有三种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在例5中,如果在△ABC和△DEF中,AB=DE,BC=EF,且有一个角相等,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6中,如果AB∥DE,AB=DE,BF=CE,则可以证明△ABC≌△DEF。

在例7和例8中,分别是通过角平分线和垂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总之,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解决几何问题非常重要。

1.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DC,∠ABC=∠DCB。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CB=∠DCB。

又因为AB=DC,所以BC=AC。

因此,根据SSS(边边边)相等可知,△ABC≌△DCB。

同时,∠ACB=∠DCB,AC=BC=DC。

2.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D和ABF中,已知AD=AE,∠1=∠2,BD=CE。

根据角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又因为AD=CE,所以BD=BE。

因此,根据SAS(边角边)相等可知,△ABD≌△BCE。

同时,∠ABD=∠BCE,AD=CE=BE。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 全等三角形判定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全等三角形判定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全等三角形判定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全等三角形判定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全等三角形判定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典型例题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1例1:如图,在△AFD和△EBC中,点A,E,F,C 在同一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1)AD=CB;(2)AE=CF;(3)DF=BE;(4)AD∥BC。

请将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证明题,并写出证明过程。

解答过程:已知:如图,在△AFD和△EBC中,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AD=CB,AE=CF,DF=BE。

求证:AD∥BC。

知识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2(2)由(1)知△OAB≌△OCD∴AB=CD例3:已知:如图,AB∥CD,AB=CD,求证:AD∥BC,AD=BC综上:AD∥BC,AD=BC例4:(1)在图1中,△ABC和△DEF满足AB=DE,AC=DF,∠A=∠D,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在图2中,△ABC和△ABD满足AB=AB,AC=AD,∠B =∠B,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解答过程:(1)全等;(2)不全等。

解题后的思考:有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要根据所给的边与角的位置进行判断:(1)当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即“SAS”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当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即“SSA”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在证明题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知识点三:全等三角形判定3 例5:如图,BE⊥AE,CF⊥AE,ME=MF。

求证:AM是△ABC的中线。

解答过程:∵BE⊥AE,CF ⊥AE∴∠BEM=∠CFM=90°在△BME和△CMF中,解题后的思考:要证明AM是△ABC的中线,需要证明M是BC的中点,因此,转化为证明BM=CM,结合已知条件,应考虑证明与这两条相等线段有关的可能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结合题目中已有的条件和能够求出的相等关系,选择正确的判定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

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二)-教师版

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二)-教师版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二、全等的性质和判定(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tSSS SAS ASA AAS HL R、、、、△(2)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变换形式:平移、对称、旋转(3)由全等可得到的相关定理:①角平分线定理②等腰、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③垂直平分线定理共顶点等腰三角形旋转模型——“手拉手”模型证明全等的基本思想“SAS”等边三角形共顶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知识回顾知识讲解共顶点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与等边DEC ∆共顶点于C 点.求证:AE BD =.【解析】通过“SAS ”证明BCD ACE ≌△△,得到AE BD =.【例2】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1)AN BM =;(2)DE AB ∥;(3)CF 平分AFB ∠.同步练习【解析】通过“SAS ”证明MCB ACN ≌△△,得到AN BM =.通过“SAS ”证明MCE ACD ≌△△,得到CE CD =,从而推出DCE △为等边三角形, ︒=∠=∠60NCB DEC DE AB ∥.【变式练习】如图,B ,C ,E 三点共线,且ABC ∆与DCE ∆是等边三角形,连结BD ,AE 分别交AC ,DC 于M ,N 点.求证:CM CN =.【解析】通过“SAS ”证明BCD ACE ≌△△,得到CBD CAE ∠=∠. 再通过“SAS ”证明CAN CBM ≌△△,得到CM CN =.【例3】 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N 中点,E 是BM 中点,求证:C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通过“SAS ”证明MCB ACN ≌△△,得到CMB CAN MB AN ∠=∠=,.再通过“SAS ”证明CAD CME ≌△△,得到MCE ACD CE CD ∠=∠=,,从而推出︒=∠60DCE .【变式练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CASIO 杯选拔赛)如图,ABD ∆和CED ∆均为等边三角形,AC BC =,AC BC ⊥.若2BE =,则CD = .【解析】通过“SAS ”证明BDE ADC ≌△△,得到1322-====CD AB BE AC ,,.【例4】 平面上三个正三角形ACF ,ABD ,BCE 两两共只有一个顶点,求证:EF 与CD 平分.【解析】通过“SAS ”证明,得到ACB AFD △≌△,DF CB CE ==;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BCA BED △≌△,DE AC CF ==; 得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例5】 已知:如图,ABC ∆、CDE ∆、EHK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A 、D 、K 共线,AD DK =.求证:HBD ∆也是等边三角形.【解析】连接CH 交AD 于M通过“SAS ”证明FCH FDK △≌△,得到CH DK AD ==,60AMC ∠=︒,推出DAB HCB ∠=∠;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ABD CBH △≌△,HB HD BHC BDA =∠=∠,; 进一步推出HBD △也是等边三角形.【例6】 (2008年怀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如图,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接AE 、CG .求证:AE CG =.【解析】通过“SAS ”证明CDG ADE ≌△△,得到DG AE =.【变式练习】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 、ACFG ,求证:CE =BG ,且CE ⊥BG .【解析】通过“SAS ”证明ABG AEC ≌△△,得到ABG AEC BG CE ∠=∠=,, 再通过“8”字图导角得到BG CE ⊥.【例7】 (2004河北)如图,已知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CD 上一点,点F 是CB 的延长线上一点,且EA AF ⊥. 求证:DE BF =.【解析】通过“ASA ”证明ADE ABF △≌△,得到DE BF =.【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90ADC ABC ∠=∠=︒,AD CD =,DP AB ⊥于P ,若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16,求DP 的长.【解析】过点D 作DE BC ⊥交BC 延长线于通过“AAS ”证明DPA DEC △≌△,得到DE DP =,从而推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164ABCD DPBE S S DP ==,【例8】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中,在边CD 上任取一点Q ,连AQ ,过D 作DP ⊥AQ ,交AQ 于R ,交BC 于P ,正方形对角线交点为O ,连OP ,OQ .求证:OP ⊥OQ .QRPOD CBA【解析】通过“ASA ”证明ADQ DCP △≌△,得到DQ CP =,再通过“SAS ”证明,得到ODQ OCP △≌△,POC QOD ∠=∠从而推出OP OQ ⊥.【变式练习】如图,正方形OGHK 绕正方形ABCD 中点O 旋转,其交点为E 、F ,求证:AE CF AB +=.【解析】通过“ASA ”证明AOE BOF △≌△,得到AE BF =,从而推出AE CF AB +=.【例9】 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B =︒∠,AB a =,O 为AC 中点,EO OF ⊥.求证:BE BF +为定值.【解析】连接OB通过“SAS ”证明BOE COF △≌△,得到BE CF =. BE BF BF CF BC a +=+==【变式练习】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90ABC =︒∠,AB a =,O 为AC 中点,45EOF =︒∠,试猜想,BE 、BF 、EF 三者的关系.【解析】过点O 作OD OE ⊥交BC 于D通过“SAS ”证明BOE COD △≌△,得到OE OD BE CD ==,. 再通过“SAS ”证明0E F DOF △≌△,得到EF DF =. 可以推出BE BF EF CD DF BF BC AB a ++=++===【例10】 已知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且45EAF =︒∠,AH EF ⊥,H 为垂足,求证:AH AB =.【解析】延长EB 至M ,使得BM DF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M AF =. 再通过“SAS ”证明AME AFE △≌△,得到AB AH =.【例11】 (1997年安徽省竞赛题)如图,在△ABC 外面作正方形ABEF 与ACGH ,AD 为△ABC 的高,其反向延长线交FH 于M ,求证:(1)CF BH =;(2)MH MF =M EFHGD CBA【解析】(1)通过“SAS ”证明AFC ABH △≌△,得到CF BH =. (2)过F H 、分别作FN MD D HK MD K ⊥⊥于,于,再通过“AAS ”证明BDA ANF HKA ADC △≌△,△≌△,得到FN HK =. 再通过“8”字全等证明FNM HKM △≌△,从而得到MF MH =.【注】这道题有很多重要的结论,条件结论互换依然成立,2,ABC AFH BC AM S S ==△△【例12】 (1997年安徽省初中数学竞赛题)在等腰Rt ABC ∆的斜边AB 上取两点M 、N ,使45MCN ∠=︒,记AM m =,MN x =,BN n =,则以x 、m 、n 为边长的三角形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随x 、m 、n 的变化而变化【解析】见下题 【答案】B【例13】 (通州区2009一模第25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已知:如图1在Rt ABC ∆中,90BAC ∠=︒,AB AC =,点D 、E 分别为线段BC 上两动点,若45DAE ∠=︒.探究线段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明的思路是:把AE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 '∆,连结E D ', 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⑴ 猜想BD 、DE 、EC 三条线段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式,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⑵ 当动点E 在线段BC 上,动点D 运动在线段CB 延长线上时,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⑴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解析】(1)过点A 作AD 的垂线AF ,使得AD AF =,连接EF CF 、通过“SAS ”证明ABD ACF △≌△,得到45B ACF BD CF ∠=∠==,. 再通过“SAS ”证明ADE AFE △≌△,得到DE EF =.在Rt ECF △中满足勾股定理,,得到222.CE CF EF +=,故222.CE BD DE += (2)同理可证222.CE BD DE +=【例14】 在等边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60MDN ∠=︒,120BDC ∠=︒,BD CD =,探究:当点M ,N 分别爱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 ∆的周长Q 与等边ABC ∆的周长L 的关系.⑴如图①,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M =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此时LQ=_________ ⑵如图②,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N DM ≠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⑶如图③,当点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 =x ,则Q =_________(用x ,L 表示.图③图②图①ABCD MNABCD MNN MD CBA【解析】(1)MN BM CN =+,Q 2=L 3(2)延长AC 至E ,使得CE BM =,连接DE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DE DM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NE BM CN ==+ 2223Q MN AN AM ME AN AC BM NC L x =++=+++==+ (3)在AC 上截取CE BM =,连接DE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DE DM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NE CN BM ==- 2223Q MN AN AM NE AN AC BM NC L x =++=+++==+【变式练习】(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9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12∠BAD .求证:EF =BE +F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D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12∠BAD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证明. (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 +∠ADC =180°,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12∠BAD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FED CBAF EDCBA【解析】(1)延长BC 至M ,使得DK BM =,连接AM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F AM =.再通过“SAS ”证明AME AFE △≌△,得到EF EM BE DF ==+ (2)同理可证 (3)同理可证【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BC ,∠A =∠C =90°,∠B =135°,K 、N 分别是AB 、BC 上的点,若△BKN 的周长为AB 的2倍,求∠KDN 的度数.【解析】延长BC 至E ,使得CE AK =,连接DE 、BD 通过“HL ”证明ABD CBD △≌,得到AD CD =.通过“SAS ”证明ADK CDE △≌△,得到DK DE ADK CDE =∠=∠,.再通过“SSS ”证明KDN EDN △≌△,得到122.52NDK NDE KDN ADC ∠=∠∠=∠=,【例15】 (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所示,在五边形ABCDE 中,90B E ∠=∠=︒,AB CD AE ===1BC DE +=,求此五边形的面积.【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AD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 12212ABCDE ADE S S DF AE==∙∙=△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 【变式练习】(江苏省数学竞赛试题)如图,已知五边形ABCDE 中,∠ABC =∠AED =90°,AB =CD =AE =BC +DE =2.求该五边形的面积.【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AD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 12242ABCDE ADE S S DF AE ==∙∙=△【变式练习】(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二第二试试题) 在五边形ABCDE 中,已知AB AE =,BC DE CD +=,180ABC AED ∠+∠=,连接AD .求证:AD 平分CDE ∠.【解析】延长DE 至F ,使得BC EF =,连接AC 、AF 通过“SAS ”证明ABC AEF △≌△,得到AC AF =. 再通过“SSS ”证明ACD AFD △≌△,得到ADC ADF ∠=∠.【习题1】如图,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 、C 、D 在一条直线上,试说明CE 与AC CD +相等的理由.【解析】通过“SAS ”证明ABD ACE △≌△,得到BD CE AC CD ==+.【习题2】已知: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过点D 作DF D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DE DF =.FEDCBA【解析】通过“ASA ”证明ADE CDF △≌△,得到DE DF =.【习题3】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CG 、CH 分别是ACN ∆、MCB ∆ 的高.求证:CG CH =.课后练习【解析】通过“SAS ”证明ACN MCB △≌△,得到CAN CMB ∠=∠. 再通过“AAS ”证明CAG CMH △≌△,得到CG CH =.【习题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AB 、AD 上各存一点P 、Q ,若△APQ 的周长为2,求∠PCQ 的度数.QP DCBA【解析】延长AB 至M ,使得BM DQ =,连接CM 依题可知:PQ DP BP =+通过“ASA ”证明CDQ CBM △≌△,得到,CQ CM DCQ BCM =∠=∠. 再通过“ASA ”证明CQP CMP △≌△,得到45QCP MCP ∠=∠=【习题5】在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AC BC =,M 是AB 的中点,点P 从B 出发向C 运动,MQ MP ⊥ 交AC 于点Q ,试说明MPQ ∆的形状和面积将如何变化.【解析】通过“ASA ”证明MBP MCP △≌△,得到BMP CMQ BM CM ∠=∠=,,从而推出 M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 从B 出发向C 运动,MP 先变小在变大, 故MPQ ∆的面积先变小再变大.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习题6】如图,正方形ABCD 中,FAD FAE ∠=∠.求证:BE DF AE +=.【解析】延长EB 至M ,使得BM DF =,通过“SAS ”证明ADF ABM △≌△,得到AFD M DAF BAM ∠=∠∠=∠,. 通过导角推出M EAM ∠=∠,从而推出AE ME =,故BE DF AE +=.【习题7】等边ABD ∆和等边CBD ∆的边长均为1,E 是BE AD ⊥上异于A D 、的任意一点,F 是CD 上一点,满足1AE CF +=,当E F 、移动时,试判断BEF ∆的形状.【解析】依题可知,AE DF =,通过“SAS ”证明ABE DBF △≌△,得到ABE DBF BE BF ∠=∠=,. 从而推出BEF △为等边三角形.【习题8】(北京市数学竞赛试题,天津市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所示,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求AMN ∆的周长.同步课程˙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解析】延长AC 至E ,使得BM CE =,通过“SAS ”证明DBM DCE △≌△,得到BDM CDE ∠=∠. DM DE =,再通过“SAS ”证明MDN EDN △≌△,得到MN EN MN BM CN ==+,.。

专题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举一反三)(苏科版)(解析版)

专题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举一反三)(苏科版)(解析版)

专题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八大题型】【苏科版】【题型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1)【题型2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两次全等)】 (6)【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垂直)】 (9)【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结论)】 (13)【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 (19)【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 (26)【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34)【题型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例1】(2022春•顺德区期末)如图,∠A=∠D=90°,给出下列条件:①AB=DC,②OB=OC,③∠ABC=∠DCB,④∠ABO=∠DCO,从中添加一个条件后,能证明△ABC≌△DCB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分析】由题意可得∠A=∠D=90°,BC=BC,即有一组对应角相等,一组对应边相等,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D=90°,BC=BC,∴①当AB=DC时,由HL可得△ABC≌△DCB,故①符合题意;②当OB=OC时,可得∠BCO=∠CBO,利用AAS可得△ABC≌△DCB,故②符合题意;③当∠ABC=∠DCB时,利用AAS可得△ABC≌△DCB,故③符合题意;④当∠ABO=∠DCO时,不能得△ABC≌△DCB,故④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③.故选:A.【变式1-1】(2021秋•庐阳区期末)如图,点B、E在线段CD上,若∠A=∠DEF,则添加下列条件,不一定能使△ABC≌△EFD的是( )A.∠C=∠D,AC=DE B.BC=DF,AC=DEC.∠ABC=∠DFE,AC=DE D.AC=DE,AB=EF【分析】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A、添加∠C=∠D,AC=DE可利用ASA判定△ABC≌△EF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添加BC=FD,AC=ED不能判定△ABC≌△EFD,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添加∠ABC=∠DFE,AC=DE可利用AAS判定△ABC≌△EF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添加AC=DE,AB=EF可利用SAS判定△ABC≌△EFD,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变式1-2】(2021秋•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之一: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先由∠1=∠2得到∠CAB=∠DAE,然后分别利用“SAS”、“ASA”和“AAS”对各添加的条件进行判断.【解答】解:∵∠1=∠2,∴∠CAB=∠DAE,∵AC=AD,∴当AB=AE时,可根据“SAS”判断△ABC≌△AED;当BC=ED时,不能判断△ABC≌△AED;当∠C=∠D时,可根据“ASA”判断△ABC≌△AED;当∠B=∠E时,可根据“AAS”判断△ABC≌△AED.故选:C.【变式1-3】(2022秋•佳木斯期末)在△ABC和△DEF中,其中∠C=∠F,则下列条件:①AC=DF,∠A =∠D;②AC=DF,BC=EF;③∠A=∠D,∠B=∠E;④AB=DE,∠B=∠E;⑤AC=DF,AB=DE.其中能够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ASA,AAS,SSS,如果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前面四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HL来判定.【解答】解:①AC=DF,∠A=∠D,再加上已知∠C=∠F,符合ASA,故符合题意;②AC=DF,BC=EF,再加上已知∠C=∠F,符合SAS,故符合题意;③∠A=∠D,∠B=∠E,再加上已知∠C=∠F,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故不符合题意;④AB=DE,∠B=∠E,再加上已知∠C=∠F,符合AAS,故符合题意;⑤AC=DF,AB=DE,再加上已知∠C=∠F,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题型2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例2】(2022春•鼓楼区校级期末)如图,点A,E,F,B在同一直线上,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AE=BF,∠A=∠B.求证:△ADF≌△BCE.【分析】根据ASA证明△ADF≌△BCE即可.【解答】证明:∵AE=BF,∴AF=BE,∵CE⊥AB,DF⊥AB,∴∠AFD=∠BEC=90°,在△ADF和△BCE中,∠A=∠BAF=BE,∠AFD=∠BEC∴△ADF≌△BCE(ASA).【变式2-1】(2021秋•肥西县期末)已知,如图,AB=AE,AB∥DE,∠ECB=65°,∠D=115°,求证:△ABC≌△EAD.【分析】由∠ECB=65°得∠ACB=115°,再由AB∥DE,证得∠CAB=∠E,再结合已知条件AB=AE,可利用AAS证得△ABC≌△EAD.【解答】证明:∵∠ECB=65°,∴∠ACB=180°﹣∠ECB=115°.又∵∠D=115°,∴∠ACB=∠D.∵AB∥DE,∴∠CAB=∠E.在△ABC和△EAD中,∠ACB=∠D∠CAB=∠E,AB=AE∴△ABC≌△EAD(AAS).【变式2-2】(2021秋•信州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的中点,分别过点B、C作BE ⊥AD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BDE≌△CDF.【分析】由“AAS”可证△BDE≌△CDF.【解答】证明:∵BE⊥AD,CF⊥AD,∴∠BED=∠CFD=90°,∵点D是BC的中点,∴BD=CD,在△BDE和△CDF中,∠BED=∠CFD∠BDE=∠CDF,BD=CD∴△BDE≌△CDF(AAS).【变式2-3】(2022•河源模拟)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点M为对角线AC上一点,连接BM,若AC=BC,∠AMB=∠BCD,求证:△ADC≌△CM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DAC=∠MCB,求出∠CBM=∠A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求出即可.【解答】证明:∵AD∥BC,∴∠DAC=∠MCB,∵∠AMB=∠BCD,∠CBM+∠ACB=∠AMB,∠ACB+∠ACD=∠BCD,∴∠CBM=∠ACD,在△ADC和△CMB中,∠ACD=∠CBMAC=BC,∠DAC=∠MCB∴△ADC≌△CMB(ASA).【题型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两次全等)】【例3】(2022春•徐汇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E∥DF,OE=OF,∠B=∠C,求证:AB=CD.【分析】首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推知△AOE≌△DOF,则OB=OC;然后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得△AOB≌△DOC,则AB=CD.【解答】证明:如图,∵AE∥DF,∴∠AEO=∠DFO.在△AOE与△DOF中,∠AEO=∠DFOOE=OF.∠AOE=∠DOF∴△AOE≌△DOF(ASA).∴OD=OA.在△AOB与△DOC中,∠AOB=∠DOCOD=OA.∠B=∠C∴△AOB≌△DOC(ASA).∴AB=CD.【变式3-1】(2021春•横山区期中)如图,AB=BC,∠BAD=∠BCD=90°,点D是EF上一点,AE⊥EF于E,CF⊥EF于F,AE=CF,连接BD,求证:Rt△ADE≌Rt△CDF.【分析】由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证得Rt△ABD≌Rt△CB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CD,再由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即可证得Rt△ADE≌Rt△CDF.【解答】证明:∵∠BAD=∠BCD=90°,在Rt△ABD和Rt△CBD中,BD=BDAB=BC,∴Rt△ABD≌Rt△CBD(HL),∴AD=CD,∵AE⊥EF于E,CF⊥EF于F,∴∠E=∠F=90°,在Rt△ADE和Rt△CDF中,AD=CDAE=CF,∴Rt△ADE≌Rt△CDF(HL).【变式3-2】(2021秋•石阡县期末)如图,AB=AC,E、D分别是AB、AC的中点,AF⊥BD,垂足为点F,AG⊥CE,垂足为点G,试判断AF与A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结论:AF=AG.先证明△ABD≌△ACE(SAS),推出∠ABD=∠ACE,再证明△ABF≌△ACG (AAS)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结论:AF=AG.理由:∵AB=AC,E、D分别是AB、AC的中点,∴AD=12AC=12AB=AE,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ABD=∠ACE,∵AF⊥BD,AG⊥CE,∴∠AFB=∠AGC=90°.在△ABF和△ACG中,∠ABF=∠ACG∠AFB=∠ACG,AB=AC∴△ABF≌△ACG(AAS),∴AF=AG.【变式3-3】(2021秋•沂源县期末)如图,AD=AC,AB=AE,∠DAB=∠CAE.(1)△ADE与△ACB全等吗?说明理由;(2)判断线段DF与C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DAB=∠CAE得出∠DAE=∠CAB,再根据SAS判断△ADE与△ACB全等即可;(2)由△ADB与△ACE全等得出DB=EC,∠FDB=∠FCE,判断△DBF与△ECF全等,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解答】解:(1)全等,理由如下:∵∠DAB=∠CAE,∴∠DAE=∠CAB,在△ADE与△ACB中AD=AC∠DAE=∠CABAB=AE∴△ADE≌△ACB(SAS)(2)DF=CF,理由如下:在△ADB与△ACE中AD=AC∠DAB=∠CAE,AB=AE∴△ADB≌△ACE(SAS),∴∠DBA=∠CEA,∵△ADE≌△ACB,∴∠ABC=∠AED,∴∠DBF=∠CEF,在△DBF与△CEF中∠DFB=∠CFE∠DBF=∠CEF,DB=EC∴△DBF≌△CEF(AAS),∴DF=CF.【题型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垂直)】【例4】(2022秋•孟津县期末)如图,BM,CN分别是钝角△ABC的高,点Q是射线CN上的点,点P在线段BM上,且BP=AC,CQ=AB,请问AP与AQ有什么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ABP=∠ACQ,即可利用SAS证明△ACQ≌△PB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解答】解:AP=AQ且AP⊥AQ.理由如下:∵BM⊥AC,CN⊥AB,∴∠ABP+∠BAM=90°,∠ACQ+∠CAN=90°.∴∠ABP=∠ACQ.在△ACQ和△PBA中,AC=PB,∠ACQ=∠PBA,QC=AB,∴△ACQ≌△PBA(SAS).∴AP=AQ,∠Q=∠PAB.∵∠Q+∠NAQ=90°.∴∠PAB+∠NAQ=90°.∴∠QAP=90°.∴AP⊥AQ.即AP=AQ,AP⊥AQ.【变式4-1】(2022春•金牛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 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结AD、AG.(1)求证:∠ABE=∠ACG;(2)试判:AG与A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易证∠HFB=∠HEC=90°,又∠BHF=∠CHE,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先证△ABD≌△GCA(SAS),得出AD=GA,∠ADB=∠GAC,再由∠ADB=∠AED+∠DAE,∠GAC=∠GAD+∠DAE,则∠AED=∠GAD=90°,即可得出结果.【解答】(1)证明:∵BE⊥AC,CF⊥AB,∴∠HFB=∠HEC=90°,∴∠ABE=90°﹣∠BHF,∠ACG=90°﹣∠CHE,∵∠BHF=∠CHE,∴∠ABE=∠ACG;(2)解:AG与AD的关系为:AG=AD,AG⊥AD,理由如下:∵BE⊥AC,∴∠AED=90°,由(1)得:∠ABD=∠ACG,在△ABD和△GCA中,AB=CG∠ABD=∠ACG,BD=AC∴△ABD≌△GCA(SAS),∴AD=GA,∠ADB=∠GAC,又∵∠ADB=∠AED+∠DAE,∠GAC=∠GAD+∠DAE,∴∠AED=∠GAD=90°,∴AD⊥GA.【变式4-2】(2021春•亭湖区校级期末)如图,△ABC中,CD⊥AB,垂足为D.BE⊥AC,垂足为G,AB=CF,BE=AC.(1)求证:AE=AF;(2)AE与AF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SAS证明△AEB≌△FAC可证明结论;(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CAF,由余角的定义可求得∠EAF的度数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CD⊥AB,BE⊥AC,∴∠ADC=∠AGB=90°,∴∠CAD+∠ACD=∠CAD+∠EBA=90°,∴∠ACD=∠EBA,在△AEB和△FAC中,AB=CF∠EBA=∠ACF,BE=AC∴△AEB≌△FAC(SAS),∴AE=AF;(2)解:AE⊥AF,理由如下:由(1)知△AEB≌△FAC,∴∠E=∠CAF,∵BE⊥AC,垂足为G,∴∠AGE=90°,∵∠E+∠EAG=90°,∴∠CAF+∠EAG=90°,即∠EAF=90°,∴AE⊥AF.【变式4-3】(2021春•泰兴市期末)如图,在锐角△ABC中,AD⊥BC于点D,点E在AD上,DE=DC,BD=AD,点F为BC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至点M,使FM=EF,连接CM.(1)求证:BE=AC;(2)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M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SAS证明△BDE≌△ADC,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2)根据SAS证明△BFE≌△CFM,得到∠CBE=∠BCM,BE=MC,由(1)得∠CBE=∠CAD,BE=AC,即得AC=MC,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得出AC⊥MC.【解答】(1)证明;∵AD⊥BC,∴∠BDE=∠ADC=90°,在△BDE与△ADC中,DE=DC∠BDE=∠ADC,BD=AD∴△BDE≌△ADC(SAS),∴BE=AC;(2)解:AC⊥MC且AC=MC,理由如下:∵F为BC中点,∴BF=CF,在△BFE与△CFM中,BF=CF∠BFE=∠CFM,EF=FM∴△BFE≌△CFM(SAS),∴∠CBE=∠BCM,BE=MC,由(1)得:∠CBE=∠CAD,BE=AC,∴∠CAD=∠BCM,AC=MC,∵∠CAD+∠ACD=90°,∴∠BCM+∠ACD=90°,即∠ACM=90°,∴AC⊥MC,∴AC⊥MC且AC=MC.【题型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多结论)】【例5】(2022春•九龙坡区校级期末)如图,Rt△ABC中,∠BAC=90°,AD⊥BC于点D,过点A作AF ∥BC且AF=AD,点E是AC上一点且AE=AB,连接EF,DE.连接FD交BE于点G.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①∠FAE=∠DAB;②BD=EF;③FD平分∠AFE;④S四边形ABDE=S四边形ADEF;⑤BG=GE.A.2B.3C.4D.5【分析】由“SAS”可证△ABD≌△AEF,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依次判断可求解.【解答】解:∵AD⊥BC,AF∥BC,∴AF⊥AD,∴∠FAD=90°=∠BAC,∴∠FAE=∠BAD,故①正确;在△ABD和△AEF中,AB=AE∠BAD=∠EAF,AD=AF∴△ABD≌△AEF(SAS),∴BD=EF,∠ADB=∠AFE=90°,故②正确;∵AF=AD,∠DAF=90°,∴∠AFD=45°=∠EFD,∴FD平分∠AFE,故③正确;∵△ABD≌△AEF,∴S△ABD =S△AEF,∴S四边形ABDE =S四边形ADEF,故④正确;如图,过点E作EN⊥EF,交DF于N,∴∠FEN=90°,∴∠EFN=∠ENF=45°,∴EF=EN=BD,∠END=∠BDF=135°,在△BGD和△EGN中,∠BDG=∠ENG∠BGD=∠EGNBD=NE,∴△BDG≌△ENG(AAS),∴BG=GE,故⑤正确,故选:D.【变式5-1】(2021秋•垦利区期末)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AM ⊥CE于P,交BC于M,AN⊥BD于Q,交BC于N,∠BAC=110°,AB=6,AC=5,MN=2,结论:①AP=MP;②BC=9;③∠MAN=30°;④AM=AN.其中正确的有( )A.4个B.3个C.2个D.1个【分析】证明△ACP≌△MC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P=MP,判断①;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M=AC=5,BN=AB=6,结合图形计算,判断②;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判断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断④.【解答】解:∵CE是∠ACB的平分线,∴∠ACP=∠NCP,在△ACP和△MCP中,∠ACP=∠MCPCP=CP,∠CPA=∠CPM=90°∴△ACP≌△MCP(ASA),∴AP=MP,①结论正确;∵△ACP≌△MCP,∴CM=AC=5,同理可得:BN=AB=6,∴BC=BN+CM﹣MN=5+6﹣2=9,②结论正确;∵∠BAC=110°,∴∠MAC+∠BAN﹣∠MAN=110°,由①知:∠CMA=∠CAM,∠BNA=∠BAN,在△AMN中,∠CMA+∠BNA=180°﹣∠MAN=∠BAN+∠MAC,∴180°﹣∠MAN﹣∠MAN=110°,∴∠MAN=35°,③结论错误;④当∠AMN=∠ANM时,AM=AN,∵AB=6≠AC=5∴∠ABC≠∠ACB,∴∠AMN≠∠ANM,则AM与AN不相等,④结论错误;故选:C.【变式5-2】(2021春•锦州期末)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COD=α,直线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C=BD,②∠OAM=∠OBM,③∠AMB =α,④OM平分∠BO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4B.3C.2D.1【分析】由SAS证明△AOC≌△BOD得出∠OAM=∠OBM,AC=BD,①②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OBD,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OBD=∠OAC+∠AOB,得出∠AMB=∠AOB=α,③正确;作OG⊥AM于G,OH⊥DM于H,则∠OGA=∠OHB=90°,即可判定△OAG≌△OBH,得出OG=OH,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AMO=∠DMO,假设OM平分∠BOC,则可求出∠AOM=∠DOM,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得△AMO≌△DMO,得AO=OD,而OC=OD,所以OA=OC,而OA<OC,故④错误;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OB=∠COD=α,∴∠AOB+∠BOC=∠COD+∠BOC,即∠AOC=∠BOD,在△AOC和△BOD中,OA=OB∠AOC=∠BOD,OC=OD∴△AOC≌△BOD(SAS),∴∠OAC=∠OBD,AC=BD,即∠OAM=∠OBM,故①②正确;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OBD=∠OAC+∠AOB,∵∠OAC=∠OBD,∴∠AMB=∠AOB=α,故③正确;作OG⊥AM于G,OH⊥DM于H,如图所示,则∠OGA=∠OHB=90°,在△OAG和△OBH中,∠OGA=∠OHB∠OAC=∠OBD,OA=OB∴△OAG≌△OBH(AAS),∴OG=OH,∵△AOC≌△BOD,∴OG=OH,∴MO 平分∠AMD ,∴∠AMO =∠DMO ,假设OM 平分∠BOC ,则∠BOM =∠COM ,∵∠AOB =∠COD ,∴∠AOB +∠BOM =∠COD +∠COM ,即∠AOM =∠DOM ,在△AMO 与△DMO 中,∠AOM =∠DOM OM =OM ∠AMO =∠DMO,∴△AMO ≌△DMO (ASA ),∴OA =OD ,∵OC =OD ,∴OA =OC ,而OA <OC ,故④错误;正确的个数有3个;故选:B .【变式5-3】(2021春•江北区校级期末)如图,已知AB =AC ,点D 、E 分别在AC 、AB 上且AE =AD ,连接EC ,BD ,EC 交BD 于点M ,连接AM ,过点A 分别作AF ⊥CE ,AG ⊥BD ,垂足分别为F 、G ,下列结论:①△EBM ≌△DCM ;②∠EMB =∠FAG ;③MA 平分∠EMD ;④若点E 是AB 的中点,则BM +AC >EM +BD ;⑤如果S △BEM =S △ADM ,则E 是AB 的中点;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分析】①先证明△ABD ≌△ACE 得出∠B =∠C ,即可证明△EBM ≌△DCM ,即可判断①;②根据垂直的定义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可得结论,即可判断②;③证明△AEM ≌△ADM ,得∠AME =∠AMD ,即可判断③;④如图,延长CE至N,使EN=EM,连接AN,BN,证明△AEN≌△BEM(SAS),得AN=BM,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判断④;⑤根据面积相等可知:S△ADM=S△CDM,由同高可知底边AD=CD,从而判断⑤.【解答】解:①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B=∠C,∵AB=AC,AE=AD,∴AB﹣AE=AC﹣AD,即BE=CD,在△EBM和△DCM中,∠EMB=∠DMC∠B=∠C,EB=CD∴△EBM≌△DCM(AAS),故①正确;②∵AF⊥CE,AG⊥BD,∴∠AFM=∠AGM=90°,∴∠FAG+∠FMG=180°,∵∠FMG+∠EMB=180°,∴∠EMB=∠FAG,故②正确;③由①知:△EBM≌△DCM,∴EM=DM,在△AEM和△ADM中,AE=ADAM=AM,EM=DM∴△AEM≌△ADM(SSS),∴∠AME=∠AMD,∴MA 平分∠EMD ;故③正确;④如图,延长CE 至N ,使EN =EM ,连接AN ,BN ,∵E 是AB 的中点,∴AE =BE ,在△AEN 和△BEM 中,AE =BE ∠AEN =∠BEM EN =EM,∴△AEN ≌△BEM (SAS ),∴AN =BM ,由①知:△ABD ≌△ACE ,∴BD =CE ,△ACN 中,AC +AN >CN ,∴BM +AC >BD +EM ,故④正确;⑤∵S △BEM =S △ADM ,S △EBM =S △DCM ,∴S △ADM =S △CDM ,∴AD =CD =12AC ,∵AD =AE ,AB =AC ,∴AE =12AB ,∴E 是AB 的中点;故⑤正确;本题正确的有5个;故选:D .【题型6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例6】(2022春•杏花岭区校级期中)已知AB =AC ,AD =AE ,∠BAC =∠DAE .(1)如图1,当点D 在BC 上时,求证:BD =CE ;(2)如图2,当点D 、E 、C 在同一直线上,且∠BAC =α,∠BAE =β时,求∠DBC 的度数(用含α和β的式子表示).【分析】(1)证出△ABD≌△ACE即可;(2)由(1)的结论以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解答】(1)证明:∵∠BAC=∠DAE,∴∠BAC﹣∠CAD=∠DAE﹣∠CAD,即∠BAD=∠CAE,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BD=CE;(2)解:∵AB=AC,AD=AE,∠BAC=∠DAE=α,∴∠ABC=∠ACB=180°α2=90°―12α=∠ADE=∠AED,由(1)得△ABD≌△ACE,∴∠ADB=∠AEC=180°﹣∠AED=90°+12α,∴∠DBC=360°﹣∠BCA﹣∠CAD﹣∠ADB=360°﹣(90°―12α)﹣(2α﹣β)﹣(90°+12α)=180°﹣2α+β.【变式6-1】(2022•南京模拟)在△ABC中,AB=AC,点D是射线C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D=AE,∠DAE=∠BAC,连接CE.(1)如图1,当点D在线段CB上,且∠BAC=90°时,那么∠DCE= 90 度;(2)设∠BAC=α,∠DCE=β.①如图2,当点D在线段CB上,∠BAC≠90°时,请你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如图3,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BAC≠90°时,请将图3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此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分析】(1)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即可解题;(2)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根据∠B+∠ACB=180°﹣α即可解题;(3)易证∠BAD=∠CAE,即可证明△BAD≌△CAE,可得∠ACE=∠B,根据∠ADE+∠AED+α=180°,∠CDE+∠CED+β=180°即可解题;【解答】解:(1)∵∠BAD+∠DAC=90°,∠DAC+∠CAE=90°,∴∠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ACE=∠B,∵∠B+∠ACB=90°,∴∠DCE=∠ACE+∠ACB=90°;故答案为90.(2)∵∠BAD+∠DAC=α,∠DAC+∠CAE=α,∴∠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ACE=∠B,∵∠B+∠ACB=180°﹣α,∴∠DCE=∠ACE+∠ACB=180°﹣α=β,∴α+β=180°;(3)作出图形,∵∠BAD+∠BAE=α,∠BAE+∠CAE=α,∴∠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AEC=∠ADB,∵∠ADE+∠AED+α=180°,∠CDE+∠CED+β=180°,∠CED=∠AEC+∠AED,∴α=β.【变式6-2】(2022秋•江夏区期末)已知△ABC,分别以AB、AC为边作△ABD和△ACE,且AD=AB,AC=AE,∠DAB=∠CAE,连接DC与BE,G、F分别是DC与BE的中点.(1)如图1,若∠DAB=60°,则∠AFG= ;(2)如图2,若∠DAB=90°,则∠AFG= ;(3)如图3,若∠DAB=α,试探究∠AFG与α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分析】(1)连接AG .易证△ADC ≌△ABE ,可得DC =BE ,∠ADC =∠ABE ,AD =AB ,根据G 、F 分别是DC 与BE 的中点,可得DG =BF ,即可证明△ADG ≌△ABF ,可得AG =AF ,∠DAG =∠BAF ,即可求得∠DAB =∠GAF ,即可解题.(2)根据(1)中结论即可求得∠AFG 的值,即可解题;(3)根据(1)中结论即可求得∠AFG 的值,即可解题.【解答】解:(1)连接AG .∵∠DAB =∠CAE ,∴∠DAB +∠BAC =∠CAE +∠BAC ,∴∠DAC =∠BAE .在△ADC 和△ABE 中,AD =AB ∠DAC =∠BAE AC =AE,∴△ADC ≌△ABE (SAS ),∴DC =BE ,∠ADC =∠ABE .AD =AB .∵G 、F 分别是DC 与BE 的中点,∴DG =12DC ,BF =12BE ,∴DG =BF .在△ADG 和△ABF 中,AD =AB ∠ADC =∠ABE DG =BF,∴△ADG ≌△ABF (SAS ),∴AG =AF ,∠DAG =∠BAF ,∴∠AGF =∠AFG ,∠DAG ﹣∠BAG =∠BAF ﹣∠BAG ,∴∠DAB =∠GAF .∵∠DAB =60°,∴∠GAF =60°.∵∠GAF +∠AFG +∠AGF =180°,∴∠AFG =60°;(2)∵∠DAB =90°,∠DAB =∠GAF ,(已证)∴∠GAF =90°,∵AG =AF ,∴∠AFG=12(180°﹣90°)=45°;(3)∵∠DAB=α,∠DAB=∠GAF,(已证)∴∠GAF=α,∵AG=AF,∴∠AFG=12(180°﹣α);故答案为60°,45°,12(180°﹣α).【变式6-3】(2021秋•肥西县期末)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连接AD,以AD为一条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1)如图,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26°,则∠DCE= .(2)设∠BAC=α,∠DCE=β.①当点D在BC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B,C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分析】(1)证△BAD≌△CAE,推出∠B=∠ACE,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CAE,推出∠B=∠ACE,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证明△ABD≌△ACE(SAS),则∠ADB=∠AEC,∠ABC=∠ACE,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ACE(SAS),则∠ABD=∠ACE,推出∠BAC=∠DCE,即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解答】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BAD ≌△CAE (SAS ),∴∠ACE =∠B =12(180°﹣26°)=77°,BD =CE ,∴BC +DC =CE ,∵∠ACD =∠B +∠BAC =∠ACE +∠DCE ,∴∠BAC =∠DCE ,∵∠BAC =26°,∴∠DCE =26°,故答案为:26°;(2)①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 =∠BAC ,∴∠DAE +∠CAD =∠BAC +∠CAD ,∴∠BAD =∠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BAD ≌△CAE (SAS ),∴∠B =∠ACE ,∵∠ACD =∠B +∠BAC =∠ACE +∠DCE ,∴∠BAC =∠DCE ,∵∠BAC =α,∠DCE =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ADB =∠AEC ,∠ABC =∠ACE ,∵∠ADC +∠ADB =180°,∴∠ADC +∠AEC =180°,∴∠DAE +∠DCE =180°,∵∠BAC =∠DAE =α,∠DCE =β,∴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ABD =∠ACE ,∵∠ACE =∠ACD +∠DCE ,∠ABD =∠ACD +∠BAC ,∴∠ACD +∠DCE =∠ACD +∠BAC ,∴∠BAC =∠DCE ,∵∠BAC =α,∠DCE =β,∴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题型7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例7】(2022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在△ABC 中,∠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D ,延长BD 交AC 于E ,G 、F 分别在BD 、BC 上,连接DF 、GF ,其中∠A =2∠BDF ,GD =DE .(1)当∠A =80°时,求∠EDC 的度数;(2)求证:CF =FG +CE .【分析】(1)在BC 上取点M ,使CM =CE ,证明△CDE ≌△CDM (SAS ),可得DE =DM ,∠DEC =∠DMC ,∠EDC =∠MDC ,证明∠BDM =180°―12∠ABC ﹣∠DMB =180°―12∠ABC ﹣∠AEB =∠A =80°,进而可以解决问题.(2)结合(1)然后证明△DGF≌△DMF(SAS),可得GF=MF,进而可以解决问题.【解答】(1)解:如图,在BC上取点M,使CM=CE,∵CD平分∠ACB,∴∠ACD=∠BCD,在△CDE和△CDM中,CE=CM∠ECD=∠MCDCD=CD,∴△CDE≌△CDM(SAS),∴DE=DM,∠DEC=∠DMC,∠EDC=∠MDC,∵GD=DE,∴GD=MD,∵∠DEC+∠AEB=180°,∠DMC+∠DMF=180°,∴∠AEB=∠DMF,∵BE平分∠ABC,∴∠ABE=∠CBE=12∠ABC,∴∠BDM=180°―12∠ABC﹣∠DMB=180°―12∠ABC﹣∠AEB=∠A=80°,∴∠EDM=100°,∴∠EDC=50°;(2)证明:∵∠A=2∠BDF,∴∠BDM=2∠BDF,∴∠FDM=∠BDF,在△DGF和△DMF中,DG=DM∠GDF=∠MDFDF=DF,∴△DGF≌△DMF(SAS),∴GF=MF,∴CF=CM+FM=CE+GF.∴CF=FG+CE.【变式7-1】(2022•黄州区校级模拟)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分析】(1)根据题意和题目中的条件可以找出△ABC≌△ADE的条件;(2)根据(1)中的结论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得到∠FAE的度数;(3)根据题意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作出合适的辅助线即可证明结论成立.【解答】证明:(1)∵∠BAD=∠CAE=90°,∴∠BAC+∠CAD=90°,∠CAD+∠DAE=90°,∴∠BAC=∠DAE,在△BAC和△DAE中,AB=AD∠BAC=∠DAE,AC=AE∴△BAC≌△DAE(SAS);(2)∵∠CAE=90°,AC=AE,∴∠E=45°,由(1)知△BAC≌△DAE,∴∠BCA=∠E=45°,∵AF⊥BC,∴∠CFA=90°,∴∠CAF=45°,∴∠FAE=∠FAC+∠CAE=45°+90°=135°;(3)延长BF到G,使得FG=FB,∵AF⊥BG,∴∠AFG=∠AFB=90°,在△AFB和△AFG中,BF=GF∠AFB=∠AFG,AF=AF∴△AFB≌△AFG(SAS),∴AB=AG,∠ABF=∠G,∵△BAC≌△DAE,∴AB=AD,∠CBA=∠EDA,CB=ED,∴AG=AD,∠ABF=∠CDA,∴∠G=∠CDA,∵∠GCA=∠DCA=45°,在△CGA和△CDA中,∠GCA=∠DCA∠CGA=∠CDA,AG=AD∴△CGA≌△CDA(AAS),∴CG=CD,∵CG=CB+BF+FG=CB+2BF=DE+2BF,∴CD=2BF+DE.【变式7-2】(2021秋•两江新区期末)在Rt△ABC中,∠ABC=90°,点D是CB延长线上一点,点E是线段AB上一点,连接DE.AC=DE,BC=BE.(1)求证:AB=BD;(2)BF平分∠ABC交AC于点F,点G是线段F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G,点H是线段DG上一点,连接AH交BD于点K,连接KG.当KB平分∠AKG时,求证:AK=DG+KG.【分析】(1)证明Rt△ACB≌Rt△DEB即可解决问题;(2)作BM平分∠ABD交AK于点M,证明△BMK≌△BGK,△ABM≌△DBG,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证明:(1)在Rt△ACB和Rt△DEB中,AC=DEBC=BE,∴Rt△ACB≌Rt△DEB(HL),∴AB=BD,(2)如图:作BM平分∠ABD交AK于点M,∵BM平分∠ABD,KB平分∠AKG,∴∠ABM=∠MBD=45°,∠AKB=∠BKG,∵∠ABF=∠DBG=45°∴∠MBD=∠GBD,在△BMK和△BGK中,∠MBD=∠GBDBK=BK,∠AKB=∠BKG∴△BMK≌△BGK(ASA),∴BM=BG,MK=KG,在△ABM和△DBG中,AB=BD∠ABM=∠DBG,BM=BG∴△ABM≌△DBG(SAS),∴AM=DG,∵AK=AM+MK,∴AK=DG+KG.【变式7-3】(2022春•济南期中)把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重合,组成一个四边形ACBD以D为顶点作∠MDN,交边AC、BC于M、N.(1)若∠ACD=30°,∠MDN=60°,当∠MDN绕点D旋转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种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当∠ACD+∠MDN=90°时,AM、MN、BN三条线段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将M、N改在CA、BC的延长线上,完成图3,其余条件不变,则AM、MN、BN之间有何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分析】(1)延长CB到E,使BE=AM,证△DAM≌△DBE,推出∠BDE=∠MDA,DM=DE,证△MDN≌△EDN,推出MN=NE即可;(2)延长CB到E,使BE=AM,证△DAM≌△DBE,推出∠BDE=∠MDA,DM=DE,证△MDN≌△EDN,推出MN=NE即可;(3)在CB截取BE=AM,连接DE,证△DAM≌△DBE,推出∠BDE=∠MDA,DM=DE,证△MDN ≌△EDN,推出MN=NE即可.【解答】(1)AM+BN=MN,证明:延长CB到E,使BE=AM,∵∠A=∠CBD=90°,∴∠A=∠EBD=90°,在△DAM和△DBE中AM=BE∠A=∠DBE,AD=BD∴△DAM≌△DBE,∴∠BDE=∠MDA,DM=DE,∵∠MDN=∠ADC=60°,∴∠ADM=∠NDC,∴∠BDE=∠NDC,∴∠MDN=∠NDE,在△MDN和△EDN中DM=DE∠MDN=∠NDE,DN=DN∴△MDN≌△EDN,∴MN=NE,∵NE=BE+BN=AM+BN,∴AM+BN=MN.(2)AM+BN=MN,证明:延长CB到E,使BE=AM,连接DE,∵∠A=∠CBD=90°,∴∠A=∠DBE=90°,∵∠CDA+∠ACD=90°,∠MDN+∠ACD=90°,∴∠MDN=∠CDA,∵∠MDN=∠BDC,∴∠MDA=∠CDN,∠CDM=∠NDB,在△DAM和△DBE中AM=BE∠A=∠DBE,AD=BD∴△DAM≌△DBE,∴∠BDE=∠MDA=∠CDN,DM=DE,∵∠MDN+∠ACD=90°,∠ACD+∠ADC=90°,∴∠NDM=∠ADC=∠CDB,∴∠ADM=∠CDN=∠BDE,∵∠CDM=∠NDB∴∠MDN=∠NDE,在△MDN和△EDN中DM=DE∠MDN=∠NDE,DN=DN∴△MDN≌△EDN,∴MN=NE,∵NE=BE+BN=AM+BN,∴AM+BN=MN.(3)BN﹣AM=MN,证明:在CB截取BE=AM,连接DE,∵∠CDA+∠ACD=90°,∠MDN+∠ACD=90°,∴∠MDN=∠CDA,∵∠ADN=∠ADN,∴∠MDA=∠CDN,∵∠B=∠CAD=90°,∴∠B=∠DAM=90°,在△DAM和△DBE中AM=BE∠DAM=∠DBE,AD=BD∴△DAM≌△DBE,∴∠BDE=∠ADM=∠CDN,DM=DE,∵∠ADC=∠BDC=∠MDN,∴∠MDN=∠EDN,在△MDN和△EDN中DM=DE∠MDN=∠NDE,DN=DN∴△MDN≌△EDN,∴MN=NE,∵NE=BN﹣BE=BN﹣AM,∴BN﹣AM=MN.【题型8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例8】(2022春•二七区期末)为了测量一池塘的两端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想出了如下的两种方案:方案①如图1,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点D,BC至点E,使DC=AC,EC=BC,最后量出DE的距离就是AB的长;方案②如图2,过点B作AB的垂线BF,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D作BD的垂线DE,在垂线上选一点E,使A、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测出DE的长即是AB的距离.问:(1)方案①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2)方案②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3)小明说在方案②中,并不一定需要BF⊥AB,DE⊥BF,只需要 AB∥DE 就可以了,请把小明所说的条件补上.【分析】(1)根据SAS证明△DCE≌△AC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2)根据ASA证明△ABC≌△EDC,进一步即可得证;(3)只需要AB∥DE,此时∠ABC=∠EDC,证明△ABC≌△EDC(ASA)即可得证.【解答】解:(1)方案①可行,理由如下:在△DCE和△ACB中,DC=AC∠DCE=∠ACB,EC=BC∴△DCE≌△ACB(SAS),∴DE=AB,∴方案①可行;(2)方案②可行,理由如下:∵AB⊥BF,DE⊥BF,∴∠ABC=∠EDC=90°,在△ABC和△EDC中,∠ABC=∠EDCBC=CD,∠ACB=∠ECD∴△ABC≌△EDC(ASA),∴DE=AB,故方案②可行;(3)只需要AB∥DE,此时∠ABC=∠EDC,证明步骤同(2),故答案为:AB∥DE.【变式8-1】(2021春•普宁市期末)学校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成立了以小明为首的户外测量小组,测量小组带有测量工具:绳子、拉尺、小红旗、测角器(可测量两个点分别到测量者连线之间的夹角大小).小明小组的任务是测量某池塘不能直接到达的两个端点A、B之间的距离.(1)小明小组提出了测量方案:在池塘南面的空地上(如图),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用绳子连接AC和BC,并利用绳子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用拉尺丈量CD=CA、CE=CB,确定D、E 两个点后,最后用拉尺直接量出线段DE的长,则端点A、B之间的距离就是DE的长.你认为小明小组测量方案正确吗?请说明理由.(2)你还有不同于小明小组的其他测量方法吗?请写出其中一个完整的测量方案(在备用图1中画出简图,但不必说明理由).(3)假设池塘南面(即点D、E附近区域)没有足够空地(或空地有障碍物或不可直达等不可测量情况),而点B的右侧区域有足够空地并可用于测量,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测量方案(在备用图2中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SAS证明△ABC≌△DEC即可;(2)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3)过点B作BD⊥AB,再由点D观测,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DC=∠BDA.这时只要测出BC的长即为A,B的距离.理由根据ASA证明△ABD≌△CBD即可.【解答】解:(1)小明小组测量方案正确,理由如下:连接AB,如图所示:在△ABC和△DEC中,CD=CA∠ACB=∠DCE,CE=CB∴△ABC≌△DEC(SAS),∴DE=AB.(2)有其他方案,测量方案如下: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如图所示:(3)测量方案:过点B作BD⊥AB,再由点D观测,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DC=∠BDA.这时只要测出BC的长即为A,B的距离,如图所示:理由如下:∵BD⊥AB,∴∠ABD=∠CBD=90°,在△ABD和△CBD中,∠ABD=∠CBDBD=BD,∠BDC=∠BDA∴△ABD≌△CBD(ASA),∴BC=AB.【变式8-2】(2022春•金乡县期中)如图,小明和小华住在同一个小区不同单元楼,他们想要测量小明家所在单元楼AB的高度,首先他们在两栋单元楼之间选定一点E,然后小华在自己家阳台C处测得E处的俯角为∠1,小明站在E处测得眼睛F到AB楼端点A的仰角为∠2,发现∠1与∠2互余,已知EF=1米,BE=CD=20米,BD=58米,试求单元楼AB的高.【分析】过F作FG⊥AB于G,则四边形BEFG是矩形,求得FG=BE=20米,BG=EF=1米,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过F作FG⊥AB于G,则四边形BEFG是矩形,∴FG=BE=20米,BG=EF=1米,∵∠1+∠2=90°,∠1+∠3=90°,∴∠2=∠3,在△AFG与△ECD中,∠AGF=∠EDC=90°FG=CD,∠2=∠3∴△AFG≌△ECD(ASA),∴AG=DE=BD﹣BE=38(米),∴AB=AG+BG=38+1=39(米),答:单元楼AB的高为39米.【变式8-3】(2022春•郑州期末)阅读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图,小明站在堤岸凉亭A点处,正对他的B点(AB与堤岸垂直)停有一艘游艇,他想知道凉亭与这艘游艇之间的距离,于是制定了如下方案.课题测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测量工具皮尺等测量方案示意图(不完整)测量步骤①小明沿堤岸走到电线杆C旁(直线AC与堤岸平行);②再往前走相同的距离,到达D点;③他到达D点后向左转90度直行,当自己,电线杆与游艇在一条直线上时停下来,此时小明位于点E处.测量数据AC=20米,CD=20米,DE=8米(1)任务一:根据题意将测量方案示意图补充完整.(2)任务二:①凉亭与游艇之间的距离是 米.②请你说明小明方案正确的理由.【分析】(1)任务一:根据题意可知,小华的方案中蕴含着一对全等三角形,即△ABC≌△DEC,将图形补充完整即可;(2)任务二:①由补充完整的图形可知,△ABC≌△DEC,且AB与DE是对应边,可知AB=DE=8米,得出答案为8;②由题意可知AC=CD=20米,∠A=∠D=90°,∠ACB与∠DCE是对顶角,由“ASA”可判定△ABC≌△DEC,则AB=DE=8米,说明小明的方案是正确的.【解答】解:(1)任务一:将测量方案示意图补充完整如图所示.(2)任务二:①由△ABC≌△DEC得AB=DE=8(米),故答案为:8.②理由:如图,由题意可知,AC=20米,CD=20米,DE=8米,∠A=90°,∠D=90°,∴AC=DC,∠A=∠D,在△ABC和△DEC中,∠A=∠DAC=DC,∠ACB=∠DCE∴△ABC≌△DEC(ASA),∴AB=DE=8米,∴小明的方案是正确的.。

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总结

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总结

敷学培fit 方法*»1-2価明三廊形全箸(舍倦段相著、角相等)的几种方法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① 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Jo 【最简单,考得也最少,考试过程中没有注意点】② 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最常考,而且考试就考“角是不是两边夹角”】 r 当题目中得出“2对边及1对角相等”时,一定要检査“角是不是两边夹角“。

i ③ E鬲爲反養美另另航蒔京满不三浦花荃,新忑「① 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o⑤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o F ............................ } j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证法。

但当该方法不行时,前面的4种方法也能用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 !如何找斜边:斜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只要找90。

的角所对的边就能找到斜边: ................................................................................................. J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①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②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几种常见全等三箱形的基本图形: 【平移】i 题目中只要得出“1对边及2对角相等",那就能证明三角\ ;形全等,唯一要做的就是区分好是ASA 还是AAS三、找全等三痢形的方法:①可以从结论出发,看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②可以从己知条件出发,看己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相等;③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①若上述方法均不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及基本判定定理

全等三角形及基本判定定理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知识要点】1.全等图形定义: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1)表示方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DEF ABC ∆∆与全等,记作ABC ∆≌DEF ∆ (2)符号“≌”的含义:“∽”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这就是全等.(3)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4)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边边”或“SSS ”.如图,在ABC ∆和DEF ∆中⎪⎩⎪⎨⎧===DF AC EF BC DEABABC ∆∴≌DEF ∆【典型例题】例1.如图,ABC ∆≌ADC ∆,点B 与点D 是对应点,︒=∠26BAC ,且︒=∠20B ,1=∆ABC S ,求A C D D C A D ∠∠∠,,的度数及ACD ∆的面积.A BC DEFABDC例2.如图,ABC ∆≌DEF ∆,cm CE cm BC A 5,9,50==︒=∠,求ED F ∠的度数及CF 的长.例3.如图,已知:AB=AD ,AC=AE ,BC=DE ,求证:CAD BAE ∠=∠例4.如图AB=DE ,BC=EF ,AD=CF ,求证:(1)ABC ∆≌DEF ∆ (2)AB//DE ,BC//EFA B E C FD A BE CD ABCDFE例5.如图,在,90︒=∠∆C ABC 中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BE=BC ,DE=DC ,求证:(1)AB DE ⊥;(2)BD 平分ABC ∠ (角平分线的相关证明及性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2: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五种的证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是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给出五种不同的证明方式。

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两个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对应的三边和对应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换句话说,如果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满足以下条件:AB=DE, AC=DF, BC=EF,并且∠A=∠D, ∠B=∠E, ∠C=∠F,那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ABC 全等于三角形DEF。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1. SSS法则SSS法则是说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满足AB=DE, AC=DF,BC=EF。

我们需要证明∠A=∠D, ∠B=∠E, ∠C=∠F。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cos A = (b^2 + c^2 - a^2) / 2bccos D = (e^2 + f^2 - d^2) / 2ef由于AB=DE, AC=DF, BC=EF,则有:b = e,c = f, a = d带入余弦定理的公式中,得:cos A = cos Dcos B = cos Ecos C = cos F由于余弦函数是单调递减的,所以当两个角的余弦值相等时,这两个角必然相等。

根据余弦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A=∠D,∠B=∠E, ∠C=∠F。

从而证明了SSS法则。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sin C / sin F = a / d根据辅助线法,我们可以构造AE || BF,连接CE。

则有∠AEC = ∠B, ∠EFC = ∠C。

由于∠A=∠D, AB=DE,根据AAS法则,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AEC 全等于三角形BFC。

我们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五种不同的证明方式。

著名机构七年级数学春季班讲义1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教师)

著名机构七年级数学春季班讲义10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教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课时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并灵活运用;2.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熟练应用于证明题.知识精要1. 全等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2. 全等三角形(1)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就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2)两个全等三角形,经过运动后一定能够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注:(1)全等三角形不一定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多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2)全等图形也可以看作是把图形翻折,旋转、平移等变换而得到的图形;反过来说,两个全等图形经过这样的变换一定能够重合.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4. 确定三角形形状和大小的三个元素有四种情况(1)两角及夹边(2)两边及其夹角(3)三边(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注: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时,一般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1: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判定2: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判定3: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DBEDB判定4: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热身练习1. AC 与BD 交于点O ,且AB ∥CD ,AO=CO ,OB=OD ,AB=CD. 求证:△ABD ≌△ACE. 证明:在△ABD 和△ACE 中,⎪⎩⎪⎨⎧===)()()(已知已知已知CD AB OD OB CO AO∴△ABD ≌△ACE (SSS )2. 已知△ABD ≌△ACE ,AD=3cm ,BD=1cm ,BC=6cm ,求△ADE 的周长. 解:∵△ABD ≌△ACE∴AE=AD=3cm ,CE=BD=1cm 又∵BC=6cm ∴DE=4cm ∴ADE C ∆=10cm3. 已知△ABC ≌△DBC ,如果∠ABC=72°,∠ACB=45° (1)求∠D 的度数. (2)求∠ABD 的度数. 解:∠A=180°-72°-45°=63°∵△ABC ≌△DBC∴∠D=∠A=6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同理:∠DBC=∠ACB=45° ∴∠ABD=72°-45°=27°4.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了一块三角形木块,∠A=30°,∠B=90°,AC=2cm ,经过AECBDBEDBDCA运动后△ABC 到A B C '''∆的位置. (1)求ACB '∆的度数.(2)点A 的运动路线是什么图形?求出它的长度. 解:(1)60°(2)运动路线是圆弧:ππ342231=⋅⋅=l5. 已知AD=AE ,∠ADB=∠AEC ,BE=DC (1)试说明:△ABE ≌△ACD. (2)AB 与AC 相等吗?为什么? 证明: 在△ABE 和△ACD 中,⎪⎩⎪⎨⎧=∠=∠=DC BE AEC ADB AEAD∴△ABE ≌△ACD (S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6. 已知AC ∥BE 且AC=BE ,点B 是AD 的中点,试说明△ABC ≌△BDF. 证明:∵AC ∥BE ∴∠A=∠EBD ∵AC=BE ,AB=BD ∴△ABC ≌△BDF (SAS )7. 已知AD=AE ,∠ADC=∠AEBCBDA (1)△ADC 和△AEB 全等吗?为什么? (2)BD 与CE 相等吗?为什么? 解:(1)△ADC ≌△AEB 全等, 证明略(ASA ) (2)∵△ADC ≌△AEB ∴AB=AC∴AB -AD=AC -AE即 BD=CE精解名题例1 △ABC ≌△DEF ,∠A=30°,∠B=50°,BF=2,求∠DFE 的度数与EC 的长.解:∵△ABC ≌△DEF∴∠DEF=∠ACB=180°-30°-50°=100° EC=BF=2例2 P 为∠AOB 的平分线OC 上任意一点,PE ⊥OA 于E ,PF ⊥OB 于F ,求证:OP 是EF 的垂直平分线. 证明:易证 △OEP ≌△OFP (AAS ) ∴OE=OF∴△OME ≌△OMF ∴EM=FM ,∠OME=90° ∴OP 是EF 的垂直平分线例3 在△ABC 中,∠A=2∠B ,CD 是∠ACB 的平分线,求证:BC=AC+AD. 证明:在BC 上截取EC=ACFBO∵CD 是∠ACB 的平分线 ∴∠DCB=∠DCA易证△DEC ≌△ACD (SAS ) ∴∠A=∠DEC=2∠B ,AD=DE ∴∠BDE=∠B ∴BE=DE=AD ∴BC=AC+AD例4 △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BDC=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的两边分别交AB 于M ,交AC 于N ,连结MN ,形面一个△AMN ,求△AMN 的周长. 解:延长NC 到L ,使CL=BM ,连接DL先证BDM DCL ≅V V (SAS ) DMN DLN ≅V V (SAS ) ∴MN NL NC CL NC BM ==+=+ ∴AMN C AM AN MN =++V AM BM AN NC =+++= 2巩固练习1. 如图,△ABC ≌△ DEF ,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是 AB 与 AC , BC 与 DE , CA 与 FE .ACDBA(1题图)2. △ABC≌△DEF,那么∠A=∠D3. △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A旋转到E,CDA B D CB(3题图) (4题图)4. AD,BE,CF是△ABC的高,沿AD翻折,点F与点E,点B与点C重合,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D )A. 3对B. 5对C. 6对D. 7对5. 给定一个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的下列条件画三角形,所画的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可能不唯一确定的是( D )A. 两角及夹边B.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C. 两边及夹角D. 两边及其中一条边的对角6.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A. 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都相等B. 全等形的周长、面积一定对应相等C. 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中一条边的对角,所画的三角形不一定是唯一的D.确定一个三角形至少要有一个元素是边7.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C )A.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B.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C.两个正方形一定是全等形 D. 运动后能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 已知△ABC≌△ADE,且∠CAD=10°,∠B=∠D=25°,∠EAB=120°,EEBAED CB求∠DFB 和∠DGB 的度数. 解:∠DFB =90°,∠DGB =65°9. 已知:△ABD ≌△ACE.求证:∠EBO ≌∠DCO. 证明:∵△ABD ≌△ACE ∴∠D=∠E ,DC=BE ∵∠DOC=∠BOE ∴∠EBO ≌∠DCO (AAS )10. 已知BE=CD ,∠ADE=∠AED ,∠B=∠C 解:∵BE=CD∴BD=EC ∵∠ADE=∠AED ∴∠ADB=∠AEC 又∵∠B=∠C∴△ABD ≌△ACE (ASA )自我测试1. 如图1,已知△ABC ≌ △CDA ,则对应边是 AB 和CD ,BC 和DA , AC 和CA , 对应角是 ∠ABC 和∠CDA ,∠BCA 和∠DAC , ∠BAC 和∠DCA .DC图2 图32. 已知ABC∆≌'''CBA∆,A与'A,B与'B是对应顶点,ABC∆的周长为10cm,AB =3cm,BC =4cm.则''BA= 3 cm,''CB= 4cm,''CA= 3 cm.3. 已知ABC∆≌DEF∆,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52A,︒=∠67B,BC =15cm,则F∠= 61°,FE = 15 cm.4. 填空题:(1)如图2,已知AC =DB,要使ABC∆≌DCB∆,需增加一个条件是AB=CD等. (2)如图3,已知ABC∆中,090=∠C,AM平分CAB∠,CM =20cm那么M到AB的距离是20cm.(3)如图4,AB =EB,∠1=∠2,∠ADE =120°,AE、BD相交于F,则∠3的度数为30°.(4)如图5,已知:∠1 =∠2,∠3 =∠4,要证BD =CD,需先证△AEB ≌△AEC,根据是ASA ,再证△BDE ≌△BCE ,根据是SAS .(5)如图6,AC⊥BC于C,DE⊥AC于E,AD⊥AB于A,BC =AE.若AB = 5,则AD = 5 .5. 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证明:先证△AEB ≌△ADC(ASA)∴AD=A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图1E图5 图6图4AACDFEAB6. 如图,DF=AE ,AE ⊥BC ,DF ⊥BC ,CE=BF.求证:∠A=∠D. 证明:先证△CDF ≌△BAE (SAS)∴∠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7. 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B//CD ,E 是BC 的中点,直线AE 与D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求证:△ABE ≌△FCE. 证明:∵AB//CD∴∠FCE=∠B ,∠F=∠EAB 又E 是BC 的中点 ∴CE=BE∴△ABE ≌△FCE (AAS)8. 求证:△ABE ≌△FCE 如图,∠ACB=90°,AC=BC ,BE ⊥CE ,AD ⊥CE 于D ,求证:BE=CD. 证明:∵BE ⊥CE ,AD ⊥CE ∴∠E=∠CDA=90°EFDCBA∴∠BCE+∠EBC=90°∵∠ACB=90°∴∠BCE+∠ACD=90°∴∠EBC=∠ACD∴△CBE≌△ACD(AAS)∴BE=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9. 已知,△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一条直线上.求证:(1)△ACD≌△BCE (2)CF=CG (3)△FCG是等边三角形证明:(1)△ACD≌△BCE (SAS)(2)∵△ACD≌△BCE∴∠ADC=∠BEC∴△CDG≌△CEF(ASA)∴CF=CG(3)∵CF=CG,∠ACE=60°∴△FCG是等边三角形G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