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3、每级考试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录取权相对独立于行 政,是否录取,朝廷大臣及地方上的其它官员不得过问。
(二)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和文化知识, 是官吏录用选拔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标准越来越趋向客观,是官吏选 拔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化的重要体现
荐举办法的弊病有三点: (1)荐举权掌握在少数高级官僚手里; (2)荐举标准在实际掌握上很难统一; (3)选用官员不是建立在对被选人进行直接考察的基础上。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 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制 各自的特点?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 演变规律?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 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 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 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 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 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 尚书”选用。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2、“客卿”、“食客”等制度3、军功授爵制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3)明经:通晓经义者(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三、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隋朝:起源唐朝:<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4、明法、明算、明字5、俊士:不经常举行6、……(共50多种)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五、宋朝:科举制宋太祖时期,共开15次科场,共录取455名进士。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实现。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
此外,还有举荐、保举、门荫、捐纳等多种方式。
2.考绩制度:官员的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绩制度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内
容,分为“岁考、季考、岁终考”三个层次,根据官员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定和奖惩。
3.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设有监察制度,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履行职责的情况。
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劾
违法、监督风纪、监督司法等,以确保官员履行职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职务给予相应的俸禄。
俸禄包括土地、实物、货币等形式的
收入,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俸禄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官僚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还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制度。
官员退休称为“致仕”,一般按照品级和职务给予相
应的待遇。
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原俸禄的一定比例,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中国古代官吏任用方法
中国古代官吏任用方法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官吏任用方法是指古代中国政府对官员选拔和任命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古代中国历经多个朝代,不同朝代的任用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以考试选拔和官吏评价为主要手段。
这些任用方法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官吏任用方法之一。
这一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人才,使得具备一定学识和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国家的官员。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最终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举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外,举荐制度也是古代中国官吏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举荐制度是指由一些有权势或有影响力的人物,推荐或举荐一些人担任官职。
这些推荐人通常是官员、学者或权贵,他们通过自己的关系和影响力,将自己看好的人推荐给政府,以便这些人能够获得官职。
举荐制度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一些有才能但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能够进入官场。
四、选拔考核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还包括选拔考核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官员的考核和评价,来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晋升或保留官职。
考核的内容包括官员的政绩、廉洁程度、能力素质等方面。
通过考核评价,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官员的表现和能力,对于合格的官员进行奖励和提拔,对于不合格的官员进行处罚或调离。
选拔考核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并且有效地防止了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出现。
五、官吏家世背景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中,官吏的家世背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些人出身于世家望族,他们的家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人通常能够借助自己的家族背景,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
然而,官吏的家世背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政府在任用官员时还会考虑其能力和表现。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军功爵制: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军功爵位制度,秦汉两代沿用,是根据军工而赐给爵位、田宅和食邑的爵禄制度。
2、察举制:西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具体做法是: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任中正官,察访散在各地同籍的已仕、未仕士人,并根据舆论,按照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从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
4、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废除于清末。
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
其中①乡试:在省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②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③殿试:在宫殿举行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从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谈起
来选拔官吏,这种方法被誉为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声。但由
当前,干部的任免选拔虽然在制度上逐渐完善、程序上日
于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变的内容僵化、形式死板、程序 益科学,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还没有从根
繁琐、弊病丛生,因此在光绪 2$ 年 ’ 公历 $("# 年 , ,推行了 本上得到解决,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里,王族是国家政权的主体,统治集团各阶层都掌握大小不 在这段时间内干部的选拔任用基本还是采用委任制的形式。
等的权力,官员选拔基本是世袭制,大体而言就是王位传子、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时的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
亲贵合一、世卿世禄。
低、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状况,党中央提出了干部“革命化、年
自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又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的建设方针,开始了干部
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对干部 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
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 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持意识形态领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优秀 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
导思想
法治化道路,可以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避免干部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 了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 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改 革必须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
事制度改革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防止借改革之名开历史的倒 车;通过法制化道路,可以严格干部人事制度的实施程序,做 到选拔、任用、监督、考核有法可依,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政策 的贯彻落实。干部人事制度的法制化必须以《宪法》和《党章》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指国家对于官员的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的制度。
它起源于周朝,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延续了千年之久,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独特的选拔机制。
官吏的等级分为九品中正制,按照品级高低来决定官位以及享受的待遇。
以宰相为首,下至县令,从高阶到低阶,每个品级下又分为正、副两个等级。
这种完备的等级制度赋予了官员清晰的地位和权力,也有助于对官员进行管理和调控。
选拔官员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举荐和科举。
早期的举荐制度是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干和德行的人才入仕。
这种制度注重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地方推荐,但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贪污腐败。
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在中国官僚制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检验学问与才干,以及品行与品格。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科举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治稳定性,确保了政府的廉洁和政策的稳定。
官员除了参与政务和治理外,还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农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官员要派驻到地方履行差役、征收税收和管理司法等任务。
同时,他们还要承担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责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的职责和义务被视为为国家和人民负责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官僚制度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制度的实行带来了政策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
它也孕育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催生了儒家思想的盛行。
官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将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建立了严密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机制,也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虽然官僚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权力滥用和贪污腐败,但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包括
中国古代的官吏的选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考试制度。
自唐朝起,中国便开始实行考试制度,唐朝的“中招”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制度是一种贯穿中国历史的官吏选用制度,其优点是向社会招聘各种人才,为社会继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二、调动制度。
自秦朝起,就开始实行调动制度,即从现任的官吏中,按照绩效和表现,按照各项规则转任到其他地方的官府,以求加以激励、考察和提升,以及查究官吏的情况。
三、人事调任制度。
宋朝开始实行人事调任制度,规定官吏的考核和调任要有相应的规定,让官员依靠他们的表现和能力得到调任。
它解决了以往官吏裙带调职的问题,有益于官吏能力的提高。
四、乡试制度。
乡试系清代实行的一种以地方为单位的官吏选用制度,它可以使学者参加乡试,面试,让有远见的人才得到选拔。
五、家族职位制度。
宋朝又开始实行家族职位制度,即按照家族的贡献,将官吏任命职位的一种特殊制度。
这种制度有助于各家族建立共同的责任感和努力提高。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古代官吏制度
古代官吏制度
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吏主要通过选拔和考试来任命。
在西周时期,选拔官吏主要依据家族背景和血统。
在汉代,开始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后来,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方式,选拔标准主要是门第和血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官员品级:古代官吏分为不同的品级,以表示职务高低和权力大小。
在秦汉时期,官吏分为卿大夫、士、庶民三个等级。
在隋唐时期,官吏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两个等级。
官员任期:古代官吏的任期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
在隋唐时期,官员任期相对较长,而且有退休制度。
退休后,官员通常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和福利。
官员监察:古代中国设有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在明朝时期,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设立了都察院等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和弹劾。
官员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禄通常由粮食、丝绸等实物组成。
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货币俸禄制度。
官员的俸禄与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有关。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古代中国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以能力为标准。
在古代的选拔与任用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要方式。
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高准则。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出人才,然后任用在政府机构中。
科举制度在宋代达到鼎盛,其选拔与任用官员的方式至今被称为“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一系列重要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官员。
这些考试分为阶段性的考试和终期考试。
阶段性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出尚书、郡守、县令等高级官员;终期考试则是选拔出重要职位如宰相、参政官员等。
科举制鼓励了勤奋学习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除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外,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例如,推荐制度是唐代后期出现的重要官员选拔方式。
推荐制度通过推荐人才来选拔和任命官员,推荐制度突破了科举制度对考试成绩的依赖,更注重个人的政治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在古代中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中,除了选拔的形式外,任用的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任用制度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
官员在任用前需要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估,政府官员将倾听各方对被任用者的评价意见,特别是对被任用者政绩和品德的评价意见,以保证选拔到合格的官员。
另外,古代中国的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还包括了多种留学制度。
例如,唐代的资格朝阳、五礼、庶常等三大朝廷学校是专门培养政治人才的机构。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政治能力和知识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官员通过出国留学来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制度体系,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主要的选拔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推动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同时,任用制度则注重个人的品德、才能和政绩表现,确保了被任用者的政治能力和素质。
其他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则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即选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
征辟制——包括皇帝征召与和公府与州郡辟除,是由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该制度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3、隋—清: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考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完善: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评价:科举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他冲破家族限制,扩大了官吏来源;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相联,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2)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
发展: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③科举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
⑤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3)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成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4)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
中国古代各朝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选官制度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即“三代以上出于学”。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实行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
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历史上官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在以前,所谓选拔制度主要是指选拔为官的制度,在古代称之为选举制;任用制度主要是指官员的升迁制度,古代称之为铨选制。
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有三种,世袭制、举荐制、考试制。
秦汉以前以世袭制为主,秦汉以后以举荐制和考试制为主。
任用制。
一、秦以前1.夏商周三代的选拔方式和标准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选拔主要根据家庭出身和等级,朝廷官员由天子任命,官职世代相袭,诸侯国的官员由诸侯王任命,官职也是世袭。
2.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国争霸、诸侯相争。
要成就霸业就必须富国强兵,壮大自己,人才是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选拔官吏方式主要有荐举、军功、游说、招贤等,任职条件主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才能和功绩,总的用人特点是唯才是举,不计门第出身。
对能出奇计救国家于危难的相才、对善于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将才、对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外交人才,都能不拘一格予以重用。
举荐制:当时齐国一个大臣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与之有“一箭之仇”的政治家管仲,管仲和他大谈“王霸之业”,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拜管仲为相,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军功制:商鞅变法时,秦国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斩敌首级一颗,加商爵一级,田一顷,宅(宅基地)九亩,庶子(奴婢)一人。
所以,秦军成为虎狼之师,荡平六国。
招贤制:秦孝公时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发布求贤令,提出: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给予官爵、土地。
从此秦国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战国时期还喜欢养士,最著名的就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秦国吕不韦,他们养士各三千,起到了干部人才库的作用。
二、秦汉以后秦汉以来,我国的选任方式主要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察举制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任官制度,成为后来科举制的基础。
察举制主要用于两汉时期,历时400余年,察举,就是观察其贤能,举以授官。
最早从汉高祖开始,他要求郡守亲自劝勉那些贤能之人响应皇帝的求贤诏,并写清贤士的姓名、籍贯、年龄、仪容、履历和事迹等上报朝廷,于我们现在的干部考察材料的基本框架相似,同时规定郡守遗贤不举则免官。
古代 对吏的管理
古代对吏的管理
1、官吏的选拔。
古代中国选拔官吏的途径有多种,包括世袭、军功、荐举、考试等。
其中,世袭是最主要的途径,即官员的职位由其子孙或亲族继承;军功是战国时期开始实行的选拔制度,以军功大小决定官职升迁;荐举是通过举荐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考试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2、官吏考核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考核主要包括品德、能力和业绩等方面,通过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和奖惩。
3、官吏回避制度。
东汉时期开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等,目的是防止官员徇私枉法。
4、官吏任免制度。
古代中国对官吏的任免非常重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选拔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和选拔合格的官员才能担任重要职务。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培养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培养制度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培养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制度既涉及选贤任能,又有对官员进行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培养制度为题,探讨其具体的运行方式和影响。
二、官吏选拔制度1. 考试制度:中国古代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乡试从地方选拔才俊,会试是在省级面试,而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选取状元和进士。
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才的公正性和晋升途径的公平性。
2. 推荐制度:除了科举,官员的选拔还可以通过推荐制度进行。
这种制度主要是通过官员间的相互推荐,以及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评定来进行选拔。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掘和挖掘人才,适用于一些特殊岗位和特殊情况。
3. 家世背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中,家世背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家族关系、身世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对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科举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影响,提高了选拔和培养的公平性。
三、官吏培养制度1. 官学教育:古代中国的官员培养主要通过官学进行。
官学是为选拔和培养官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其教学内容涵盖儒家经典、典籍与法律等。
官学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官员在政治、道德和知识等方面的素养。
2. 师徒制度:官员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师徒制度进行。
新进官员会拜师学艺,通过与资深官员一起工作和学习,逐渐熟悉和了解官场的规则和操作。
师徒制度使官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3. 官职晋升:古代中国官员晋升与培养制度注重官员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
通过晋升官职,官员可以不断接触更高级别的工作和责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力和表现的平台。
这种制度激励了官员不断学习和进取。
四、影响与启示1. 提升治理能力: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培养制度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官员,使其具备丰富的政务知识和治理经验,推动国家的长治久安。
2. 保持政治稳定:通过公正的选拔制度,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和谐度。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点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标准:血缘(2)结果:①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而遭到破坏。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才能或军功,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结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1)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3)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汉代:察举制(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标准:品行(主要)、才学。
(3)形式: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4)评价:①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局限:东汉后期,察举制出现严重问题: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
(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
(3)途径: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德士人,由吏部授官。
(4)标准:由注重家世、道德、才能到只注重家世。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5)评价①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一曰德 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 曰始勤匪懈 ;此外,还详尽规定了考核百官 职守的具体标准,即“二十七最”
•
路漫漫其悠远
❖ 宋代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仅规定三年 一次“磨勘”,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发生 差错就加升迁。各级官吏不求有功,但 求无过。
❖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
•
路漫漫其悠远
2、汉代的察举征辟
❖ 所谓“察举”,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 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经过考 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考 核后授予不同”,是朝廷和高级官吏 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高级 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荐 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为“ 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才聘为 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为“辟”。
•
路漫漫其悠远
❖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 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 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 要举行复试。
•
路漫漫其悠远
❖ 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 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 文、时文、时艺、制艺。
❖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 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 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 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 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
路漫漫其悠远
❖ 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
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
子监的,称为优贡。 ❖ 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
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 ❖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贡
❖ 后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路漫漫其悠远
4、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
❖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 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
•
路漫漫其悠远
•
路漫漫其悠远
❖ 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 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面向所有人)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 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 进士科。
•
路漫漫其悠远
5、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 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 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 点。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 用制度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
❖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 选拔贤能的人才。
•
路漫漫其悠远
❖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
❖ 周时就在“庠”、“序”等地方学校中养士
❖ 优者送进“国学”,再选其“贤”者授予一 定的官职,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
•
路漫漫其悠远
三、我国官吏的休假、退休制度
❖ 1、休假
❖ 周代人们把祭神日作为娱乐庆贺的日子,每 年分两次祭神:一次为春祭,即在仲春(二 月)的头一天举行,由春官占卜此年庄稼能 否有好收成;一次为秋祭,即在秋收之后, 庆贺经过一年的劳动而获得丰收。届时“里人 尽出”,椎牛宰羊,祭罢饮食宴乐,手舞足蹈 ,这一天官府内都不办理公事,可以说是我 国古代官吏最早的休假日。
•
路漫漫其悠远
❖生员分为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
由公家发给粮食; ❖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不给
粮食); ❖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
路漫漫其悠远
(考试内容为八股文)
❖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 (1)乡试,(2)会试,(3)殿试。 ❖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又称为大比 。又称为秋闱 。乡试取中 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路漫漫其悠远
❖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 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 书;察孝廉,父别居”。
•
路漫漫其悠远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九品”即将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 等九个等级。在各州、郡、县设“中正” ,由中正官负责对当地人物进行考察, 评定出品级的高低,供朝廷授官。
•
路漫漫其悠远
❖ 明代考核制度更趋完善。 分三等: ❖ “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
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 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 ❖ 清代沿用明代的“京察”、“大计”制度, 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考后注定评 语,呈报吏部。吏部详加审查,对成绩 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议叙” 的办法有二:一是加级,一是记录在案 ,以备提拔重用。
•
路漫漫其悠远
❖ 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而且创设了“考功历”,使考核制度更加完善 。
❖ 考功历:无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 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 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的功过行状,最后填 写“考功历”的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免 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考功历”为依 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
•
路漫漫其悠远
二、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
❖ 从战国起,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 ❖ 秦代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
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五失”:夸 以迣(lie,阻拦、阻止意) 、贵以泰、擅裚 ( ji,既声)割( ge)、犯上弗知害、贱士 而贵货贝
•
路漫漫其悠远
❖ 两汉:以“上计”为主。有循序而升的“平升” ,有越等而升的“巨升”
❖ 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 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
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 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 年。
•
路漫漫其悠远
❖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 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 花使”,探采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