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

合集下载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及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二、基本原理1. 革兰氏染色的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生Gram 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用G-表示。

2.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着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三、器材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2~20h斜面培养物;革兰氏染液,载玻片,显微镜等。

四、操作步骤1. 涂片取两块载玻片,各滴一小滴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培养14~16h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h的大肠杆菌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蒸馏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均匀,不宜过厚。

2. 干燥室温自然干燥。

3. 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2~3次即可。

此过程称热固定,其目的是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热固定温度不易过高,以载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 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1~2min,水洗。

5.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1min,水洗。

6.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蓝色时为止,约20~30s,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实验二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微生物学实验
冯 新
实验三
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 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 了解细菌的特殊形态结构: 芽孢、荚膜、鞭毛
二、实验原理
•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 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 它的特殊构造等。 •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 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 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等。
2)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
3)为什么要等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4)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加热时间过长会怎样?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 哪一步是关键?Why?
实验四
真菌染色技术
2.染色标本检查:
1)革兰氏染色:
4 操作步骤 水浸片观察 (1) 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美兰染液,用接 种环以无菌操作方式挑取少许真菌,在染液 中充分混匀,盖上盖玻片。 (2) 镜检:先低倍镜观察,后换用高倍镜 观察细胞形态。 (3)绘出真菌形态特征图
实验步骤
操作步骤
无菌操作
涂片
干燥
染色
固定
水洗
干燥
镜检
革兰氏染色
• 丹麦C.Gram创立,用于细菌分类学研究 •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革兰氏(Gram)染色法
1. 涂片 2.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 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 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3. 媒染:除去残水后,用稀碘液覆 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4.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 精进行脱色约30-60秒,后立即 用流水冲洗。 5. 复染:滴加石碳酸复红染色液, 染30秒,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6.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掌握染色步骤
选择适当的染料,对细菌进行固定、 染色、脱色、复染等步骤,确保染色 效果良好。
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
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用于区分革兰氏阳 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技术。
掌握染色步骤
在涂片上涂抹细菌,然后使用结晶紫 、碘液和酒精等染料进行染色和脱色
,最后用番红和石炭酸复染。
识别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分析
染色反应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致病性。
颜色变化
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通过颜色变化可以判 断细菌类型。
染色准确性
革兰氏染色准确性较高,对于初步鉴别细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在细菌鉴别中的应用
初步鉴别
通过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可以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别,确 定可能的致病菌种类。
辅助诊断
在临床诊断中,细菌鉴别对于确定感染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 有重要意义。
科研应用
在科研领域,细菌鉴别可以为研究不同类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 机制等提供基础数据。
06
CATALOGUE
注意事项与实验改进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需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 ,避免污染。
使用显微镜时,应确保镜头清 洁,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细菌污 染,尤其是避免交叉污染。
实验结束后,应按照实验室规 定正确处理废弃物。
实验操作技巧与难点解析
01 涂片时,应保证涂片均匀,避免产生气泡 。
02 染色时,应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 或不足。
情况。
02
CATALOGUE
实验原理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 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 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3.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1. Gram与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是以丹麦医生Hans Christain Joachim(1853-1938)的名字命名的。

Gram在对死于肺炎的患者肺部组织进行检查时发现某些细菌对特定染料有很高的亲和力。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a.初染:结晶紫染色;b.媒染:碘液媒染;c.脱色:乙醇脱色;d.复染:番红复染。

经过这样的染色后,发现肺炎球菌保持蓝紫色,肺部组织背景为浅黄色,达到了将细菌与被感染的肺部组织区分开的目的。

几年以后,德国病理学家Carl Weigert (1845-1904)在Gram染色方法基础上加上番红复染,使其成为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

2. 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紫色。

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

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不同。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无色,用复染剂(如番红)染色后又变为复染剂颜色(红)。

三、实验用品准备:灭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灭菌移液吸头、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头、接种环、酒精灯、打火机、革兰氏染色液、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计时器四、操作:1 涂片:取灭过菌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用移液枪吸取10ul待检样品滴在载玻片的中央,用烧红冷却后的接种环将液滴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实验二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
列等特征。
该方法通常使用结晶紫、姬姆萨 染料或瑞氏染料等染料进行染色。
染色过程中,染料能够进入细菌 细胞内,与细胞成分结合,使细
菌着色。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区分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染
色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结晶紫、碘液和 酒精等染料和试剂,对细菌进行 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等步骤。
将涂片放入复染液中, 使细菌重新染色。
水洗
用流水冲洗涂片,去 除染色液。
干燥
将涂片自然干燥或用 吸水纸吸干。
结果观察与记录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涂片,记录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染色深浅等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即阳性或阴性。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05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细菌单染色结果分析
01
02
03
染色效果
通过细菌单染色,可以清 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大小和排列情况,为后续 分析提供基础。
染色方法
本实验采用了结晶紫染色 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染 色效果稳定。
注意事项
在染色过程中,需严格控 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 度或不足,影响观察效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分析
染色效果
熟悉染色法的操作流程
细菌单染色法的操作流程
制备细菌涂片→加温固定→加染料染色→水洗→干燥→观察。
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流程
制备细菌涂片→加结晶紫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洗→酒精脱色→水洗→沙 黄复染→水洗→干燥→观察。
了解染色结果与细菌特性的关系
细菌单染色法的染色结果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有助于鉴别细菌种类 。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结果

微生物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图文_图文

微生物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_图文_图文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染色结果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染色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菌样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四、实验结果
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绘图记录观察结果
思考题
1、在制作涂片中,为什么要进行固定这 一步?
2、革兰氏染色中哪一步关键,为什么?
革兰氏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 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 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先用初染剂 结晶紫进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 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番红 )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 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 中初染剂被脱色剂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 剂的颜色(红色),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
2、干燥:将涂片置火焰高处微热烘干或自然干燥。 3、固定:涂面朝上,通过微火2-3次。 4、染色:待玻片泠却后加结晶紫1-2滴于涂片上,覆盖涂
面染色1-2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自玻片一端轻轻冲洗至流下的
水变无色为止(注:勿冲去菌体)。 6、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油镜观察并绘图。
二、实验原理---简单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 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 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 有的形。
二、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Gram氏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 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革兰氏染 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的培养基中取一小块菌放于载玻片上,然后取一盖玻片盖 上后轻轻压一下后、再放上一片滤纸压一下,再观察。
印片法:取一洁净载玻片置于火焰上微热后,盖在菌苔
上,轻轻按压,使培养物(气丝、孢子丝或孢固定。
上:孢子丝
右上、右下:基内菌丝 和气生菌丝
2. 结果 革蓝氏染色阳性:深紫色 革蓝氏染色阴性:浅红色
3. 放线菌的观察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也称营养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
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内含有许多核质体, 直径约为0.2-0.8μm,但长度差别很大。色浅、较细。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基本概念: 革蓝氏染色(Gram staining) 革蓝氏染色阳性(Gram Positive) 革蓝氏染色阴性(Gram Negative)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 孢子丝(sporophore)
放线菌的基本特点
¾分枝丝状体,原核微生物 ¾革蓝氏染色阳性反应 ¾不运动 ¾大部分腐生菌,少数寄生菌,也有致病菌 ¾ 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 ¾ 许多酶和维生素的产生菌 ¾甾体转化、石油脱蜡、污水处理 ¾某些与植物共生固氮
放线菌的菌丝
1、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
隔膜,直径0.2-0.8 μ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放线菌培养观察方法 3. 观察细菌形态及运动(活体观察)
[实验材料] 1. 菌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2.染色剂: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结晶紫染色液、碘液、脱色液(95%乙醇)、复红染液)。

3.仪器及其他物品:
显微镜、香柏油、无水乙醇、载玻片、擦镜纸、滤纸、酒精灯、试管架、废液缸、记号笔、接种环、镊子、打火机等。

【实验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
一、染色标本制备
1.涂片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滴加少许生理盐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与生理盐水研磨均匀,做一薄而均匀、直径约1cm的菌膜。

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

(事先在载玻片的反面滴加菌液的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

(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常
用加热法,即将细菌涂片膜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

此制片可用于染色。

二、染色
l.初染滴加结晶紫覆盖菌膜,染lmin,自来水缓缓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滴加卢氏碘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

3.脱色滴加95%乙醇数滴,20s~30s,见紫色脱下立即用水冲洗,甩去积水。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标本片用滤纸吸干。

三、镜检
待染色片充分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实验结果】
葡萄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
大肠杆菌为散在的短小杆菌,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注:绘图展示染色结果
【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与评价)】
注:分析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分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