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教育思想浅析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是晚唐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理论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瑰宝。
“经世致用”思想,指的是以道德和学问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品德良知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在职业上受益于自身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魏源认为,人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知识,而是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生活,即“用学之计,报大臣立业”。
也就是说,人要做到既有学问又能报效大臣,才能获得社会尊重。
为此,魏源特意强调了“戒淫守真,勤書若水”这一观念,坚持要勤奋学习,不怕劳累,不畏苦难,即使出现困难,也要积极追求。
此外,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做到“不怠学而致用,不淫而廉洁”。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健全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中受到尊重和赏识。
魏源经世致用的思想,既然被公认为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说明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观点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我们应从它借鉴到的精神,认识学问,勤奋学习,坚持择善而从,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拓宽知识面,从而有效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他一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得最充分、发挥得最精彩和最有建树的是“经世致用”思想。
在晚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深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的魏源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学习西方改革弊政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经世致用”思想出发,魏源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
他认为,“务实”“革新”富国举措的实施,必须要有“真知”“实学”的人才。
而要造就出具有经世致用的真才,就必须用经世实学去培养人,只有用与现实社会道德、政治相一致的实学造就人才,才能培养出匡时济世的真才。
为此,魏源提出“经世致用”四原则和实事、实功互动论,这集中反映了他务实求是的治学风格和教育学术观点。
1825年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他在序言中就提出了“经世致用”四原则:“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验于物矣”。
此后又提出“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实事、实功互动论。
也就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
为培养“真知”“实学”的人才,魏源主张——第一,融会贯通,实事求是。
魏源认为治学不要孤陋寡闻,要结合现实状况学习古代经史典籍,求古与今、德与智的会通。
强调治学需要智勇与德结合。
他说:“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而焚;故知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自害”,只有君子的德行才能使它们“多而不溢,积而不焚”。
在魏源看来,必须打破陈规戒律,创造性地学习。
他曾说“读父书者不可与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与言律,好剿袭者不可与言文”,就是有力的证明。
同时他还强调,在治学求术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地治学求术,才能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才能融会贯通,求得真知实学。
第二,行以求知,注重达用。
魏源崇尚“善琴弈者不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的独立学习精神。
魏源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 雷克啸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魏源;宋明理学;海国图志;经世致用;道德修养;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制度;培养人才;
科举制度;学习西方
摘要: <正>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一生著作甚多,关于教育观点的论述,较集中地见于《海国图志》和《古徵堂集》。
《海国图志》刊行以后,一时'风行海内'。
对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情况产生了启蒙作用。
魏源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以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和汉学。
他尖锐地指出:宋明理学家们只会满口'心性'、 '礼
义','无一事可效诸民物';而汉学则'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他大声疾呼:要注重社会现实的研究,要求'贯语术、政事、文章于一'和'以语术为治术'。
魏源呼唤着新的人才辈出。
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的教育思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的主张在下文列举出来。
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作者:。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评述_邓晓辉

2.教 育 救 国 思 想 之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魏 源 是 我国首批“睁眼看世 界”的 知 识 分 子 中 的 一 员,他 把
· 22 ·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融 入 当 时 的 社 会 ,总 结 和 归 纳 出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即 “西 学 东 渐 ”的 思 想 ,开 创 了 一 个 教 育 的新时代,引领 了 中 国 教 育 的 近 现 代 发 展 历 程。清 政 府 的 衰 败 告 诉 我 们 ,在 封 闭 的 社 会 状 况 下 ,没 有 千 年不变的大局,更 没 有 永 久 的 天 朝 上 国 之 说。 只 有 学 习 才 是 国 家 发 展 、社 会 进 步 的 永 恒 之 道 。 魏 源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思 想 ,主 张 学 习 西 方 的 思 想 来 改 善 中 国 的 教 育 ;学 习 西 方 的 一 些 先 进 技 术 ,来 寻 求 强 国 御敌。 通 俗 地 讲,就 是 以 其 人 之 道,还 治 其 人 之 身。 魏源知道当时西方 的 教 育 方 法、科 学 技 术 水 平 都 远 远地超过了清政府 统 治 时 期 的 中 国,是 个 不 可 否 认 的事实。所以,在充 分 认 识 中 国 和 世 界 局 面 的 前 提 下,他主张用西方的 先 进 思 想 和 技 术 来 抵 抗 他 们 的 侵略。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第一部分是理清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注重实用的治学原则,重视调查研究,贯彻学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提出务实革的富国举措,将知识付诸实践,使经世致用思想达到了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抵御外敌及改革开放思想。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学内涵,分为三层:
一、主张变革科举,以新的方式与准则来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
二、以融会贯通、行以求知和勤奋治学的方法追求真知实学。
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育内容,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四部分论述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近代史中,魏源的重视实学的主张,为教育界开启了学以致用的新风气,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起点,是中国吸纳异质新学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开端。
更重要的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所包含的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为今天科教兴国政策指导下如何提高民众科学精神和个人素养,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史鉴。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主张:①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②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③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到了近代,这种经世学风继续被湖湘弟子传承.魏源在京求学期间除了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外,也结交了大批师友,其中就有陶贺等人.魏源后来又长期担任陶澍与贺长龄的幕僚,深受二人经世思想影响.如果说魏源教育思想在求学岳麓时已萌发,那么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在江苏为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一经世著作,并在参与陶贺二人的经世改革中予以实践而完善.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统是魏源经世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此外,湖湘文化中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也非常突出.湖湘文化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形成伊始就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因而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历代湖湘士人都有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创新精神.魏源高举王船山主变旗帜,冲破顽固派叫喊的"天地之理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束缚,提出师夷变革主张,指出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应该说,湖湘文化的变革精神是魏源教育改革思想的力量之源.二,魏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魏源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者.概括起来,魏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改革传统教育魏源对科举制度基本上持"扬弃"的态度,从取士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虽圣王复做,必不舍科举而复选举".因为"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虽古人教育有道其公卿子多通六艺,岂能世世皆贤于草野之人" "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辄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科举以命题考试为准,入选者无分氏族寒门,具有公平的竞争起点,这是科举制度比氏族选举进步之所在.但是,魏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意的,认为"后世之养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伊人而遍责以六宫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从体制上脱节,这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竞争体制,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但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不能搞"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那一套,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文武应有实事实功的考绩标准.鸦片战争以后,他提出中国要建立海军,海军军官的选拔不能"舍船械而空谈韬略",更不能以八股时文为选择标准,而应该于"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这个方案虽然袭用了科举考试的形式,但其考试内容和方法却完全变了.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说,魏源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不是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扬弃".(二)提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封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士大夫,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国家行政管理完全丧失了科学意义.各级官吏奉帝王"圣旨"办事,有成绩归功于皇上,有错误则或碍于"圣旨"而自我弥缝,或诋为违背"圣旨"而归咎于个人.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及秩序,是封建国家行政的最高要求.所谓"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无事太平",就是尧舜盛世之治.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开拓性的专门人才,而是保守性的循规蹈矩之士.所循道的最大规矩,就是维护封建宗法专制体系的"三纲五常".因此,封建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条.由此人才模式决定的封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等同于教化.如宋儒胡瑷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学校教化的根本内容,在"明伦而已","民伦之外,无学矣".对这种封建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魏源没有提出正面的批评意见,但在他的一些主张中,却显示了这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左的思想倾向.第一,在国家对人才的总体需要和人才价值观念问题上,他继承可湖湘文化质朴健行,内圣外王,重义轻利,无我务实,勇挑重担,维护团结,运筹决胜,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不能培养那种"口心性,躬礼义"的腐儒和以"饾饤为圣学"的陋儒,而成才养士的目的九在于经邦治国,以求民瘼,习吏治,卫疆防,而且还要把品德与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人才不能"但取文采而不审其德".据此,魏源提出在选人用人上这就需要有方面之才或专门之才,如"李长庚剿海贼,皆身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及".在海军选才方面,"不以工匠,舵师视在骑射之下."以专门技术作为选材标准,则"船厂,火器局出身"者,"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者,都可以成为海军军官.这种选材标准,已经具有"不问你不能干什么,只问你能干什么"的信任才价值观念.第二,在德与才德关系问题上,他们还是注重"德".但他讲德"德"的内容,既完全不是"明伦守礼"那一套,也不同于我们时今提倡的"德育首位"中的"德".他认为,热德大德时"制国用","靖疆圉,"苏民困".国家"以足食足兵为治天下之具",人德才能就效诸民物要在"效诸民物"德实践过程中显示出来,离此则为"无用之王道".所以,国家"造(教育)之试(选拔)之"德人才,都要以经世致用为的.第三,魏源经世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学习论和教化论上.魏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新知识.他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知者乎".为理论基础来说明脱离实践是不能获得真知,就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提出"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第四,以"睁眼看世界"的目光注重吸引进自然科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理想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魏源尽管不是专职的教育家,但他所著的《海国图志》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涵盖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数学,机械,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材料收集详密,而且宏篇巨制,图文并茂,堪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海国图志》写成后风行海内外,成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在日本一些地方的教馆,《海国图志》被作为教材.魏源逝世以后的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要求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即将《海国图志》作为皇家子弟的教材.此奏虽未获准,但《海国图志》中崇尚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所传播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算得上使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材内容得一次革命性变革.《海国图志》所介绍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从以下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可见一斑. 天文学:《海国图志》第九十六至一百卷,魏源辑录了玛吉士等人纂的《地球天文合论》五篇,介绍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包括: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2,五星运行轨道;3,月球运行规律,晦明望朔的成因;4,天体运行规律,日月蚀成因;5,彗星成因;6,恒星与行星的区别;7,银河成因. 地理学:1,地球全图;2,世界各国地理合沿革;3,地球论;4,空气论;5,风论,风乃空气流动所致;6,潮论,海潮与月球吸引力有关;7,地震论,地政乃地内"硫磺各石类燃烧"所致;8,火山论,火山及地内之火喷发所致.此外,《海国图志》在介绍西洋奇器和船炮制造方法时,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光学,热力学,铸造学,电子等知识;还介绍了化学,测绘学印刷技术,西洋历法,国际法和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可见,《海国图志》中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开时人和后来者的眼界,为后继者探索救国救民途径提供了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更为变革封建的教育内容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三,魏源教育思想的历史启示同处社会历史的宏阔"转型"时期,尽管"转型"的根本社会性质不一样,但从其形式上的结构变换和内在价值要求的层面上说,又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共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德才并重,因才施教,量才录用,各尽其才"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兼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才模式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标准.在这个前提下,应大力扶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培养大量各种规格类别的人才,使所培养出的"新人"品学兼优,身心完美,既有历史眼光,又了国际大势,既晓自然社会科学,又备创新思维方法,既有理论胆识,又勤实践探究,既通科技经济,又握各种才干等.既重智力素质,又涵非智力素质等,只有当这样一批批德,才,识,学,体,美,劳齐备德"通才,帅才"和"一专多能"德"专才","将才"如洪流般涌现出来时,才能聚集起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早日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舍此之外,要真正挫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图谋,实现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遗训,达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无他途.1)、主张“经世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改革教育作为实现他们变法改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819-1885)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海国图志》和《中国历史新钞》等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源主张变法兴国。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弱小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变法来使中国强大起来。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他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注重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提倡启蒙运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魏源关注民族问题和国家意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该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和和谐发展。
他主张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也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魏源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他批评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自守和保守主义思想,主张要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
他认为国家应该追求强盛和独立,扩大国家的权势和领土,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政策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法兴国、民族团结和重视国家利益。
他的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教育思想浅析刘翔050120073【内容摘要】: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
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
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
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
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
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
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
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①,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②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
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
到了近代,这种经世学风继续被湖湘弟子传承。
魏源在京求学期间除了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外,也结交了大批师友,其中就有陶贺等人。
魏源后来又长期担任陶澍与贺长龄的幕僚,深受二人经世思想影响。
如果说魏源教育思想在求学岳麓时已萌发,那么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在江苏为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一经世著作,并在参与陶贺二人的经世改革中予以实践而完善。
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统是魏源经世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
此外,湖湘文化中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也非常突出。
湖湘文化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形成伊始就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因而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
历代湖湘士人都有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创新精神。
魏源高举王船山主变旗帜,冲破顽固派叫喊的“天地之理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束缚,提出师夷变革主张,指出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
”③应该说,湖湘文化的变革精神是魏源教育改革思想的力量之源。
二、魏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魏源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者。
概括起来,魏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改革传统教育魏源对科举制度基本上持“扬弃”的态度,从取士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虽圣王复做,必不舍科举而复选举”。
因为“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虽古人教育有道其公卿子多通六艺,岂能世世皆贤于草野之人”?“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辄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科举以命题考试为准,入选者无分氏族寒门,具有公平的竞争起点,这是科举制度比氏族选举进步之所在。
但是,魏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意的,认为“后世之养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伊人而遍责以六宫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从体制上脱节,这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
就是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竞争体制,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但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不能搞“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那一套,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文武应有实事实功的考绩标准。
鸦片战争以后,他提出中国要建立海军,海军军官的选拔不能“舍船械而空谈韬略”,更不能以八股时文为选择标准,而应该于“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④。
这个方案虽然袭用了科举考试的形式,但其考试内容和方法却完全变了。
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说,魏源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不是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扬弃”。
(二)提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封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士大夫,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国家行政管理完全丧失了科学意义。
各级官吏奉帝王“圣旨”办事,有成绩归功于皇上,有错误则或碍于“圣旨”而自我弥缝,或诋为违背“圣旨”而归咎于个人。
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及秩序,是封建国家行政的最高要求。
所谓“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无事太平”,就是尧舜盛世之治。
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开拓性的专门人才,而是保守性的循规蹈矩之士。
所循道的最大规矩,就是维护封建宗法专制体系的“三纲五常”。
因此,封建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条。
由此人才模式决定的封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等同于教化。
如宋儒胡瑷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
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学校教化的根本内容,在“明伦而已”,“民伦之外,无学矣”。
对这种封建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魏源没有提出正面的批评意见,但在他的一些主张中,却显示了这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左的思想倾向。
第一,在国家对人才的总体需要和人才价值观念问题上,他继承可湖湘文化质朴健行、内圣外王、重义轻利、无我务实、勇挑重担、维护团结、运筹决胜、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不能培养那种“口心性,躬礼义”的腐儒和以“饾饤为圣学”的陋儒,而成才养士的目的九在于经邦治国,以求民瘼,习吏治,卫疆防,而且还要把品德与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人才不能“但取文采而不审其德”⑤。
据此,魏源提出在选人用人上这就需要有方面之才或专门之才,如“李长庚剿海贼,皆身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及”。
在海军选才方面,“不以工匠、舵师视在骑射之下。
”以专门技术作为选材标准,则“船厂、火器局出身”者,“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者,都可以成为海军军官。
这种选材标准,已经具有“不问你不能干什么,只问你能干什么”的信任才价值观念。
第二,在德与才德关系问题上,他们还是注重“德”。
但他讲德“德”的内容,既完全不是“明伦守礼”那一套,也不同于我们时今提倡的“德育首位”中的“德”。
他认为,热德大德时“制国用”,“靖疆圉,“苏民困”⑥。
国家“以足食足兵为治天下之具”,人德才能就效诸民物要在“效诸民物”德实践过程中显示出来,离此则为“无用之王道”。
所以,国家“造(教育)之试(选拔)之”德人才,都要以经世致用为的。
第三,魏源经世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学习论和教化论上。
魏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新知识。
他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知者乎”⑦。
为理论基础来说明脱离实践是不能获得真知,就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⑧。
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提出“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⑨。
第四,以“睁眼看世界”的目光注重吸引进自然科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理想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
魏源尽管不是专职的教育家,但他所著的《海国图志》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涵盖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数学、机械、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材料收集详密,而且宏篇巨制,图文并茂,堪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海国图志》写成后风行海内外,成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在日本一些地方的教馆,《海国图志》被作为教材。
魏源逝世以后的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要求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⑩,即将《海国图志》作为皇家子弟的教材。
此奏虽未获准,但《海国图志》中崇尚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所传播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算得上使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材内容得一次革命性变革。
《海国图志》所介绍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从以下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可见一斑。
天文学:《海国图志》第九十六至一百卷,魏源辑录了玛吉士等人纂的《地球天文合论》五篇,介绍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
包括: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2、五星运行轨道;3、月球运行规律、晦明望朔的成因;4、天体运行规律,日月蚀成因;5、彗星成因;6、恒星与行星的区别;7、银河成因。
地理学:1、地球全图;2、世界各国地理合沿革;3、地球论;4、空气论;5、风论,风乃空气流动所致;6、潮论,海潮与月球吸引力有关;7、地震论,地政乃地内“硫磺各石类燃烧”所致;8、火山论,火山及地内之火喷发所致。
此外,《海国图志》在介绍西洋奇器和船炮制造方法时,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光学、热力学、铸造学、电子等知识;还介绍了化学、测绘学印刷技术、西洋历法、国际法和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
可见,《海国图志》中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开时人和后来者的眼界,为后继者探索救国救民途径提供了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更为变革封建的教育内容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
三、魏源教育思想的历史启示同处社会历史的宏阔“转型”时期,尽管“转型”的根本社会性质不一样,但从其形式上的结构变换和内在价值要求的层面上说,又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