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变化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全套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全套课件

东非大裂谷
张裂速度为每年2~4厘米
地震和火山都是怎么造成的呢?
地震和火山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 起的。
小结:
①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 高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 的结果。
②地球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 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除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高原五大地形外,还有湖泊、
海洋、河流、沙漠、峡谷等
地名 吉林长白山 福建 四川 长江三角洲 内蒙古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
丘陵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盆地 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平原 宽广平坦,起伏低平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
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 什么吗?
颜色 数字 图例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 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黄 土 高 原
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些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
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
中间地势较低
高原
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山地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丘陵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
丘陵起伏
盆地
地平而宽广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
岩浆冷却和堆积可以形成新的地形,如火山岛、火山锥等; 地震可让地面产生裂缝,形成堰塞湖,引发海啸等 。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
软流层
地幔 地核
简单制作地球内部结构
要求:有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 时间:10分钟内
13
返回
14
裂谷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震成因及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震成因及作用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 测找到依据。
因为在做模拟实验时,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泥会 分离或碰撞,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使岩石 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后发生断裂,并迅速释放积累的能量而形 成的。
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例如地面出现裂缝、 塌陷,铁轨扭曲变形;引起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地震时,感觉大地 楼房都在晃动, 人根本站不稳。
地震时,天空都 变暗了,到处都是 轰隆隆的响声。
地震后房屋倒 塌,道路损毁。
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 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 摇晃。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知识脉络
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 抗震防灾小常识
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 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 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 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 逃生。
制作海报
科学研讨
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 猜测找到依据吗?
理由是: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 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2)做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材料分别代表什么?
➢ 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 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 ➢ 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模拟实验: ① 将一次性塑料饭盒,从中间剪开。 ② 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上一层塑料薄膜。 ③ 将土和成泥后,把它铺在小盒上。 ④ 等泥变干后,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

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

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的组成:✧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地球表面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由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侵蚀和沉积等多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的分类:✧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通常用于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地形地貌的特点:✧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碰撞有关,平原可能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采矿活动可能形成矿坑或尾矿坝等。

地球表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地球表面的脆弱性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保护地球表面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和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固态岩石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部分熔化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

地壳的特点:✧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但在海洋地区可能更薄,而在山脉等隆起地区可能更厚。

✧地壳由多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清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清单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6)关注地质学科动态: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地质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课件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课件
它们会使地球发生什么变化呢?
新课探究
火山和地震改变地形的实例
运动名称 时间 地点
形成的地形地貌
火山爆发 1963年 大西洋 形成了一座岛屿
地震 地震
2007年 所罗门 群岛
1920年 宁夏
形成了一座名为拉加 农的岛屿
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新课探究
火山和地震都会改变地形地貌,火 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 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 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 移位等。火山熔岩或地震崩塌的石块和 泥沙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
新课探究
地壳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 的如火山和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 雅山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不容易被人察觉。
新课探究
小结: 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
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 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 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
拓展延伸
五大连池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
地球内部的力量可以改变地球的 地形地貌,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 部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有时是很剧 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
课堂练习
选择
1.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B )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 A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课堂练习
3.( A )包括高原、高山、盆地、 湖泊、峡谷、平原等。
A.地形 B.地势 C.地球 D.自然 4.( D )是丘陵 A.低平而宽广 B.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C.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D.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新课学习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 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即地形(地貌)。

本单元“变化”意味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呢?这个单元以建模的思想帮助学生经历猜想、建立模型、模拟探究、形成解释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第1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影响地形变化因素”的观点的机会;第2课承前启后,为3~4两课学习奠定基础;3~4课研究地球内因导致的地形变化;5~6两课研究地球外因导致的地形变化;最后一课进行总结,并探索人类对地形的影响。

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

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4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课件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课件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通天河穿行在山脉之间,仿佛游龙一般蜿蜒曲折,形成这种特殊蛇
曲的原因是( C )。
A.风力侵蚀 B.泥沙沉积 C.河流侵蚀
2.海岸边的悬崖、石柱、拱桥、礁石形成的原因是( C )。
A.泥沙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3.黄土高原比较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A )。
(2)用喷壶分别对两 (3)比较两个小山丘 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 “降雨”后的变化。 观察“雨水”对小山 丘的影响。
不同条件:
一个小山丘有植物覆盖; 一个小山丘没有植物覆盖。
相同条件:
同样的小山丘模型 同样的降雨量 同样的高度进行“降雨”
实验结果:
实验组
对照组
有植物覆盖,“径流”量小, 无植物覆盖,“径流”量大,颜色较
模拟实验。( √ ) 2.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 √ )
3.地形地貌的改变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与地球外部的力量无关。
(× ) 4.地表有无植物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 ) 5.岩石非常硬,不会在风和流水的作用下改变模样。( × )
总结
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 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2.斜坡上有无植物的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3.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 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
一、填空题。 1.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引 起的 火山喷发 、 地震 等作用;另一个是外力的作用,如风、 水等,进行 侵蚀 、 搬运 和 沉积 作用。 2.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 叫作 侵蚀 。

新科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总结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新科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总结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可以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地球陆地分为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因为亚洲与欧洲是直接相连在一起的,同时亚欧大陆也是地球最大的一块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主要就是由大洋洲组成)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高原(特点:海拔较高,外围较陡,内部地势相对平缓)、平原(特点:海拔低,地势平坦)、丘陵(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山地(特点:地势起伏较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盆地(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因为: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呈阶梯状分布,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地貌记录表8.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喷发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太阳、水、风、大气、生物等。

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冰川、湖泊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2.2.地球的结构1.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的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知识与能力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当时的感觉给大家交流交流吗?2、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还可以再联系汶川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讲述: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想象一下,地球的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运动→火山、地震→地形变化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反复做几次。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反复做几次。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师述: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

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板书设计: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冷、热变化的原因流水的作用(风化)动植物《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去取新鲜的土壤。

2.教师将学生取的新鲜土壤进行干燥。

3.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把格尺、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新鲜土壤观察记录单,以上材料每组一套。

4.观察土壤时的发现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生:我看到过石块。

板书:石块生:空气和水。

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

板书:杂物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