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

2、了解黄淮海平原区、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川滇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并能说明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的成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与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是世界上__________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__________与__________都有发生。

(3)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气候典型的国家。

(4)我国境内的__________地带,是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带的重要分布区。

(5)我国人口__________很不均衡,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

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本区深受季风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

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__________”之说;降水以__________为主,有较多的洼地,__________灾害极易发生。

2、黄淮海平原的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地震带正处于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地区,地震灾害严重。

三、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东南沿海主要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台风等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灾害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报告: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

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

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

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

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

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

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

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

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防治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观的自然景观。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中国也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水灾、旱灾等。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中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地理环境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首先,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以及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山地带。

这些地理特点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黄河的氾滥、地震的频繁发生等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与防治1. 水灾中国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加上人口众多,水灾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应对水灾,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加强防洪体系建设、改善流域管理等。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与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和河流整治,以减少水灾的发生。

2. 地震作为地震活跃区之一,中国时常经历地震灾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人民的影响,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并加强了地震工程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此外,中国还着重加强地震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旱灾尽管中国也常常面临干旱灾害的威胁,但中国政府通过推行节水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等措施,不断提高旱灾抵御能力。

此外,中国也积极倡导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 其他自然灾害除了水灾、地震和旱灾,中国还面临着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

为了应对这些灾害,中国不仅加强了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还加强了对危险地带的规划和管理,提高了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此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二、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1. 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带的交汇区,地壳活动频繁。

大规模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常常发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气候恶劣多变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调节影响,受季风和高原特有气候控制。

其气候干旱、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

高原地区经常受到暴雨、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的袭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文系统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水文系统极其复杂。

在夏季,由于高寒地区的冰雪融化,以及山区大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河流和湖泊易被冰封,导致供水困难。

4.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1. 地震青藏高原是地震频繁区之一,主要地震带沿着高原南北走向延伸。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楚玛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常年发生中强烈震事件。

2. 洪涝灾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水文系统发达,夏季降雨和冰雪融水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3. 雪灾青藏高原年降水主要以雪形式出现,是全国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多变,山区交通不便,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主要受灾 灾种 风险 灾情表现
洪涝、干旱、冷冻、 雪灾、旱灾、虫灾 风雹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灾害带 分布地区
环境特点
主要灾害


海洋灾 东部和南部 海洋环境 海域 害带
台风、风暴 对海洋渔业 潮、赤潮 和石油平台、 船舶、港口 造成灾情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2.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 壳运动强烈;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夏威夷高压 势力的强弱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西 人口稀少,以畜牧业为主 北 部 灾情主要表现为
牲畜灾情。
东 南 部
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 种植业灾情严重
腾冲
我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及形成原因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 形 土地类型 农业部门
畜牧业经 营方式
湿润、半湿润;平 原、丘陵 耕地面积大 种植业为主
舍饲、半舍饲,高 密度养畜
干旱、半干旱;高 原、山地 草原广阔 畜牧业为主 靠天养畜
①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 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 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3.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明显
灾 旱 种 地域分布 原 因 黄淮海平原、 灾 东北平原为多 发区 长江中下游平 涝 原、黄淮海平 原为多发区 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情况

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情况

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情况一、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二、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上的地形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上地形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气候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东部地区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四、河流与湖泊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00多条,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海河等。

我国湖泊众多,主要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五、自然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总体上资源紧缺。

六、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湖还田、重点污染源治理等,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七、自然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有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沙尘暴等。

这些灾害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八、区域差异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影响,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等。

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3.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在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 大的原因是( A )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B.东部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 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4.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地区 是( B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长白山 地
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世界浅源地震分布图
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广, 地势起伏大,再加上 我国处于,板块交界 处,地壳活动强烈, 所以我国的地质灾害 严重
一、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因素: (1)气象灾害严重原因 (2)地质灾害严重原因 (3)生物灾害严重原因 2.人文因素: (1)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脆弱的生态环 境; (2)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和防御能力 降低; (3)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 的东部。
低温冷害
青藏高寒区、 东北地区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1.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 2.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3.旱涝灾害分布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55最后两段,思考下列问 题: 1.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灾害多发于一定地区”? 2、举例说明“自然灾害过渡区域的自然灾害多发 区”? 3、广东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 3分钟后检测,看哪一小组的同学学习效率高!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学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53的“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内 容,填写下列表格: 1、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分钟)
灾种 分布地区 多发季节 自然地理背景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 试题调研: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答案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难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难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难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难(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难的产生气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难的形成缘由)。

3.自然灾难与环境(同一自然灾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应对自然灾难的方法或应急措施;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难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备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难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难,分析我国洪水灾难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难的防备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原理,考查同学的学习探究、学问迁移力气。

考点一用辩证观点生疏自然灾难疑难剖析1.自然灾难的分类自然灾难种类繁多,分类思路也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标准包括种类按成因分地质灾难、气象灾难、生物灾难、人为诱发灾难等按表现特征分突发型灾难、缓发型灾难、过渡型灾难按进展过程分原生灾难、次生灾难等按承灾体的性质分城市灾难、农业灾难、矿山灾难等按损失程度分轻度灾难、中度灾难、重大灾难等2.自然灾难的特点特点含义突变和渐变双重性自然灾难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发生、进展又往往表现为缓慢孕育、突然爆发、渐渐消退的渐变过程联系和分异双重性自然灾难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各次自然灾难之间、各种自然灾难之间往往存在着确定的联系。

同时,自然灾难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规律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自然灾难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难免和可防双重性引发自然灾难的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目前人类无法转变其进程,但人们可以生疏它们发生、进展的规律,转变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规避风险,削减损失3.自然灾难的规律自然灾难的发生、进展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律表现(含义) 举例空间分布的规律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难、不同的灾难组合和不同的灾难后果倒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时间分布的规律性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难总是表现出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削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旱涝灾难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相关,表现出确定的周期性。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实战演练|
本题为2015年山东高考题,与今天答题模板给出的方法相关,希望同平哥一起完成这道题目,并熟练运用今天模板的知识。

1.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最容易发生滑坡的条件。

(2)为防止该区域滑坡的发生,请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试题解构】
第(1)题,据图可得出正确结论。

左图从坡度与滑坡面积关系、右图从土质与滑坡关系进行分析。

图中信息可判断坡度15°左右滑坡的可能性最大;沙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第(2)题,应对该区域滑坡多发的措施有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固稳定变形土体等工程措施,以及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

分区简析我国各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重庆市朝阳中学一.东北地区:1.黑土流失:原因:太过开垦、植被毁坏措施: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生物措施)②增强坡面、沟壑治理(工程措施)③注意黑土培肥(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2.湿地萎缩:原因:围湖造田、太过开垦措施:①阻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建立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世界重要湿地名录)3.森林毁坏:原因:长期采育失衡、采伐方法不合理措施:①坚定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更新④进步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增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土地荒漠化:原因:太过农垦、植被毁坏、风力强劲措施: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5.低温冷害原因:①纬度位置高,冬季漫长,气候寒冷②隔断冬季风源地近措施:①依靠科技,培育良种②采取温室大棚、地膜笼盖等③增强景象灾害的预警,建立预警机制二.黄淮海平原:1.春旱:原因:①春季锋面雨带未抵达,降水较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气候,蒸发旺盛③春耕时节,农业需水量大措施: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增强流域用水联合治理③节省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混浊④依靠科技,培育良种⑤适量开采地下水2.洪涝:原因:①降水季候分派不均、年际变化大且多暴雨、②流域内植被毁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举高水位,泄洪不畅。

③阵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海河扇状水系,入海水道简略,洪水集结,泄洪不畅;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易溃堤成灾;淮河支流集结北岸,雨季集结。

措施:①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分洪区、整治河道、加固大堤、开挖入江、入海新河、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②非工程措施:增强洪泛区的土地治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洪水预报警系统、拟定住民应急撒离筹划;③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3.盐碱:原因:本区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在春、秋季候,气温较高,且多大风气候,蒸发旺盛,泥土中的盐分集聚于表层而成。

别的,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洪流漫灌,只灌不排)会加剧华北地区的盐碱化(该区降水季候分派不均,盐分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固的特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位于东亚,东临黄海和东海,西北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西南与缅甸、老挝等国接壤,南部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相望。

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横跨亚洲大陆,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

然而,这样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国经常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与挑战。

一、地理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地貌类型。

高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等是中国的重要山脉。

平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等,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

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貌起伏较为明显。

中国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如长江、黄河、淡水湖、青海湖等。

二、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其面临多种自然灾害。

以下就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论述。

1. 地震中国是全球地震频发国家之一,这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有关。

地震的灾害性十分严重,经常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无数建筑物被毁坏。

2. 水灾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地理条件等原因,水灾经常发生。

暴雨引发的洪水、河流泛滥等都是中国常见的水灾。

尤其是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大、地势低洼,水灾的发生频率更高。

3. 干旱尽管中国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干旱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干旱问题尤为突出。

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这是由于中国东海、南海等海域具有适宜台风生成的气候条件。

台风带来的暴风雨和风力往往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5.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中国地势复杂,有很多山地区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这种灾害常常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生,由于地质条件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对周边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自然灾害

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目标】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

3.学会应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4.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中国自然灾害的三个主要特点难点: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知识结构】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原因:(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P25T2.2特点: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

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

3、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有何特征?为什么?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主要原因是由于(1)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2)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发达,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

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一、选择题
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

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2.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3.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 B.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C.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 D.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
4.我国洪涝区主要有( )
A.海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 B.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流域
C.海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 D.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域
5.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
6.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8.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受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
①有众多港口②有众多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沿岸为泥质沙滩④人口密集
⑤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⑥海防林密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9~11题。

9.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10.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11.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
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解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20°~40°之间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9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13.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
14.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5~16题。

15.年降水量________之间,降水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 A.300 mm~450 mm B.300 mm~530 mm C.450 mm~530 mm D.≥450 mm
16.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侵蚀力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B.年降水量超过450 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之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水侵蚀力的大小
二、综合题
17.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什么?
(3)D地区被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
18.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地理背景。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
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____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

(5)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华东地区(5)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同步测试参考答案
1.A [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
2.C [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
形成盐碱地。

]
3.B [题目中说的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是该区的特点,会造成雨季河流排水不畅,导
致洪涝灾害多发。

]
4.A [由于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降水量多少、雨季长短和其他
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区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所以B、C、D项不正确。

]
5.C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小流域众多,山谷内易形成山洪。

]
6.C [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
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
7.B [华北地区春季时,气温回升,蒸发强烈,雨带还未移动到这一地区,且农业需水量又比较
大,所以经常造成春旱。

]
8.D [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我国东部海岸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
多,有众多港口,这是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海防林密集有利于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
9.D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

]
10.B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
11.B [植树造林可增加地表稳定性,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12.C [从图上可看出40°时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
13.D [坡度大于40°,受雨面积减小,导致侵蚀强度减小。

]
14.B [本组题考查水土流失问题。

植树在存水处,因此在②处。

]
15.A 16.B
17.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

社会原因:
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
漫溃(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18.(1)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上坡陡谷深,植被破坏
比较严重,又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松散,遇上暴雨天气或冰雪大量融化,大
量冰雪融水汇集时,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

(2)四川省102西部地区第
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3)云南省104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
梯交界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