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改革_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_李文钊

合集下载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反事实、选择性偏差与赫克曼结构计量经济学模型李文钊*摘要: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的研究,它代表了经济学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计学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

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

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因果推理的结构计量经济学路径,也是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的核心思想。

赫克曼的科学模型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评估有突出的价值。

更多的因果模型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该是在相互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和共同演化。

关键词:因果推理;科学模型;潜在结果模型;选择性偏差;结构方程一、导论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the Scientific Model of Causality)是计量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Heckman,2005)于2005年正式提出的一种不同于潜在结果模型的因果理论,它代表了经济学家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思考,也是对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874198,项目名称:政治周期、制度摩擦与中国政策的间断性:基于1992—2016年的中国预算变迁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文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计学家提出的因果理论的回应.正如潜在结果模型可以称之为鲁宾因果模型(Rubin Causal Model)一样,因果推理中科学模型也可称之为赫克曼因果模型(Heckman Causal Model).因果推理中的科学模型起源于赫克曼(Heckman,1979;1990;Heckman &Todd,1998)对于经济学中样本选择性偏差(Sample Selection Bias)的研究,它是从解决问题再到上升理论的过程.赫克曼认识到样本选择性偏差经常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如我们要计算加入工会对于工人工资的影响,但是我们只有加入工会会员的工资水平,没有这些会员如果不加入工会的工资情况,这样如果我们用工会会员工资平均水平与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就可能面临着选择性偏差问题.我们想知道文明城市评选是否会有利于官员晋升,但是选择进行文明城市评选的官员很有可能是官员晋升的内在原因.为了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赫克曼没有像统计学家一样试图通过随机实验而使得样本选择对于干预结果没有影响,而是试图求助于科学研究,去发现导致选择性偏差的真实原因,对偏差进行估计,并且将这一选择性偏差模型化,形成了有关选择的模型和结果的模型的两个模型.这种将选择与结果分别建立模型,并且强调它们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讨论因果推理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或者说计量经济学路径.与统计学家对于因果推理的一般性理论研究相比,赫克曼在讨论因果推理时总是与具体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经济学有对于问题与现实关注的传统.在对问题的研究中,赫克曼认为我们并不一定要每次从零开始,应该借助于已经发展的理论对选择过程和结果产生过程进行模型化,以实现社会科学累积化,并进一步对复杂的政策评估问题进行回答.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赫克曼将他的因果理论称之为“科学模型”,不同于统计理论中“潜在结果模型”。

浅谈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作者:孙国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行政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环境发展而做出的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的过程。

在外部改革环境压力的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行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在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摸索出来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未来我国的行政改革将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民主政治的推动下保持持续改革的自觉性;同时,在改革价值多元化的前提下,凸显社会公平与公正价值理念;在行政改革的内容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和组织结构调整。

【关键词】行政改革;社会公正;公共服务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等内外因素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都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

概括起来,其内容基本上都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变革、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等方面,目的是建立起适应人类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政府职能体系。

虽然行政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国家行政改革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模式,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国行政改革实践来看,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正在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并逐渐形成一种引领我国行政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行政改革的特点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七次大的行政机构改革,在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建立民主参与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改变了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这些重大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具体来讲,我国的行政改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科学理论的指导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民营化改革和重塑政府运动之所以取得了瞩目成就,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改革的背后有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和治理理论等。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40年:基本经验与逻辑理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40年:基本经验与逻辑理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40年:基本经验与逻辑理路作者:包心鉴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8年第11期提要: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政治体制改革走过了不平凡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发挥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定型和完善的重大政治效应。

40年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刻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开启了新征程。

全面深化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深化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向,是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改革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核心价值作者包心鉴,男,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研究员、教授(济南 250002)。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持续40年改革开放宏伟历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在探索中逐步深化,在曲折中奋勇前进,有力发挥了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引向护航的重要作用。

4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昭示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把握政治改革规律、规避政治改革风险、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大逻辑。

一、4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4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将政治体制改革推向改革大舞台。

4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和确保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展的同时,十分注重政治体制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规律的总结,既以史为鉴、以邻为戒,深刻吸取前苏东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先封闭僵化后改旗易帜的教训,又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既适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坚定政治体制改革方向,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推进。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一、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一环,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方向。

二、主要成就1. 分离政企关系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之一是分离政企关系。

以往政府与企业有过于紧密的关系,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发展。

为了促进市场化改革,我国通过打破行政垄断、深化市场化等措施,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2.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我国政府过度强调对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导致政府权力扩张,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渐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政机构。

政府还加强了与民众和市场的互动,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3. 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我国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等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审批负担,提高了政府效率,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加强地方政府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中国还注重加强地方政府的改革。

通过加强权力监督、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试点等措施,我国取得了初步成效。

地方政府的权责清晰,政府风险可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未来改革方向1.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未来,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更加注重市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重点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推进权力监督与制约为了有效制衡政府权力,未来改革需要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

建立健全的权力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政府权力的行使在合法、公正和透明的范围内。

加强司法独立和法治建设,为权力监督提供坚实保障。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共十六大在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目标之一[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要求中国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

从中共十六大规定的改革目标和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就是要把政府建设成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和信用政府,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去年召开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一、行政改革的含义(一)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的变革。

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责任,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行政体制的行为。

(二)行政改革的类型1、突变式改革与渐变式改革。

这是依据行政改革方式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突变式改革是指在较短时期内对体制、机构和编制人员等进行大幅度改革。

这种改革方式能迅速推进,集中解决矛盾,但阻力较大,风险也较大。

一般适用于环境的剧烈变动和矛盾尖锐之时.渐变式改革是指用较长时间进行渐进改革。

这种改革较为稳妥,易于被人接受,但迟缓拖延,旧体制不易突破,矛盾的积累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危机。

2、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

这是依据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作的划分。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行政改革.转轨型改革是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由一种行政体制向另一种行政体制转轨.具体包括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型转轨和以我国为代表的渐进型转轨两种类型。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一、行政改革简述 (2)二、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2)(一)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挑战 (2)(二)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2)三、我国行政改革的现状 (3)(一)行政改革理念落后、方法不合理 (3)(二)行政改革效果不理想 (3)(三)服务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3)四、我国行政改革的趋势和建议 (3)(一)制定行政改革方案 (3)(二)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 (4)(三)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4)(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4)(五)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升政府效能 (5)1.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绩效考核 (5)2.实行电子政务,提升政府效能 (5)3.注重创新 (5)结论 (5)参考文献 (6)[中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升本国经济实力,行政改革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之路。

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述了行政改革,然后指出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性,接着对我国行政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国行政改革的趋势和建议,希望制定行政改革方案;转变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促进我国行政改革有效、有序、科学地进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行政改革;必然性;趋势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在20世纪70年,行政改革开始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致力于行政改革,以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行政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行政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行政改革被认为是“重塑政府”、“政府再造”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希望通过行政改革,来建设一个新型的高效的政策,不断提升本国的世界竞争力,因此,本文将研究我国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希望能为我国行政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行政改革简述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人大考研-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文钊

人大考研-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文钊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文钊
李文钊
系所
办公房间
电子邮件
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求是楼307
liwenzhao@
职称
现任职务
办公电话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所长助理
教育经历
1997-2001华北电力大学法学学士
2001-2004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
2004-2007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1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所长助理2007—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讲师
兼职任务
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会员
开设课程
本科公共政策分析
学术硕士公共政策评估
专业硕士(MPA)公共政策分析
研究专长
1、政府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
2、制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3、公共政策理论与政策评估方法
代表性成果
1、《国家、市场与多中心:中国政府改革的逻辑基础和实证分析》,李文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
2、“公共组织决策:起源、理论模型与发展趋势”,李文钊,《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李文钊,张黎黎,《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4、“中国政府改革: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李文钊、毛寿龙,《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
5、“中国农村与发展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李文钊、谭沂丹、毛寿龙,《管理世界》,2011年第10期。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作者:袁维海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9年第9期袁维海[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后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导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构起新时代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逻辑、价值逻辑和发展逻辑;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政务服务管理方式、健全行政法制规范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

[关键词]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理论逻辑;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通过改革,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1]2018 年启动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其价值定位是进一步将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权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标定位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功能定位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路径选择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2]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一)制度逻辑: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效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整体性治理的当然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揭开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面纱,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方向。

[3] 由于改革前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党和国家机构和职能体系的设置并不匹配,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就呈现出“碎片化”的治理状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存在差距,没有体现统筹各类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师资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师资介绍程永宏: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2、养老保险改革3、就业兼职任务:2005年以来,先后应邀担任《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家》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代表性成果:1、《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 002年11月,与胡鞍钢教授合著2、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Based on Axioms and a New Betwee n-Subgroup Inequality Measure, working paper No.447 in Stanford Insti 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q=/syst em/files/YongHong_newestgini_WP447_091211.pdf3、《基尼系数组群分解新方法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4、《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演变及其城乡分解》,《中国社会科学》,20 07年第4期5、《二元经济中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解》,《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崔军: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公共财政管理与政策(应急财政管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研究)兼任职务: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代表性成果: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目标的我国直接税体系建设研究”(11AJY010)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构建我国应急财政管理体系研究”(10Y JC630035)3、崔军著:《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4、崔军:“基于‘调高’、‘提低’目标的我国直接税体系建设”,《财贸经济》,2011年第6期5、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2004年5月第2版、2011年9月第3版(修订版)董克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2、人力资源管理3、公共管理兼任职务: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Gerald R. Ford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客座教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教学与实践分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首都经贸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内多个部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英文杂志编委会成员代表性成果:1、《劳动经济学》,董克用刘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叶向峰、李超平合作3、“欧盟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间协调机制及其启示”,董克用、王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4、“美国政府明晰个人收入的政策与实践”,董克用、崔鹏、阳义南,《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5、“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理念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全文转载,与李文钊合作方振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2、战略性绩效管理3、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兼任职务: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专家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编写专家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考官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官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代表性成果:1、《政府绩效管理》,方振邦葛蕾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2 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2、《战略性绩效管理》,方振邦罗海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三版,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3、《管理学基础》,方振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振邦徐东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5、《管理思想百年脉络》,方振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三版黄燕芬: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宏观经济政策与房地产经济2、房地产金融3、公共财政与房地产税收兼职任务: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议专家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特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青年研究会理事代表性成果:1、2011-20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源税费“绿色化”转型的价格影响研究——基于价格管制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分析”(项目批准号:71 073165),在研2、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价格总水平波动趋势及其动因研究》3、《The Money Supply Proces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Peter L ang Publishing Group (Peter Lang Verlag), Germany, 20044、《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我国的货币供给过程和货币政策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及央行的调控能力分析:1998-2004 ”,《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6、“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康晓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非营利组织管理2、国家与社会关系3、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政治文化兼职任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扶贫基金会理事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专家义工农家女理事地球村理事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等代表性成果:1、康晓光,《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世界科技出版社,2005年5月,新加坡2、康晓光,《起诉——为了李思怡的悲剧不再重演》,明报出版社,2005年1月,香港3、康晓光,《中国归来》,世界科技出版社,2008年4月4、康晓光、韩恒等,《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八方文化创作室,2010年5月5、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73~89页李珍: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1、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2、养老保险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4、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兼职任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成员代表性成果:1、《社会保障理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2、《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四届中欧社会保障论坛优秀成果二等奖3、《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以国际比较研究为基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行政改革:轨迹与未来_图文(精)

中国行政改革:轨迹与未来_图文(精)

CHINASOCIETYPERIODICAL11最广泛意义上的行政改革,至少包括国家权力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运作方式变革以及公务员制度建设等。

具体到管理体制层面,则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公安、公共卫生等。

而行政学意义上的中国行政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严格地说,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脱胎于革命年代中共根据地的政权体制,并受前苏联集权模式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改革。

总的来看,中国行政改革基本上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管理进行相应调整,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政府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以及后来的政府职能转变。

可以说,中国行政改革的历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认识与升华。

新中国的八次行政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从1952年年底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机构改革,它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为主、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部门管理体制,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第二次机构改革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尽快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指导思想下,1958年中央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同时对国务院进行精简调整,这次改革也成为新中国行政分权的第一次尝试;1960年至1965年进行的第三次机构改革,是针对“大跃进”等“左”的政策干扰产生的中央宏观管理失控问题,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开始恢复和增设机构,但在随后的“文革”期间,政府机构发生了非正常的大变动,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与全球性政府改革浪潮同步,中国政府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始进行行政功能、行政结构、行政行为的再设计与再重组,至今仍未停步。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中国政府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重点,基本上每隔五年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特色和发展逻辑

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特色和发展逻辑

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特色和发展逻辑(上)2012-08-01摘要:政府决策体制的完善与优化,关系到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也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呈现出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向合理的权力结构转向,从个人决策、经验决策和随意决策向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决策程序化转向,从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转向。

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特色在于:执政党在整个政府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人大”的决策权优越于政府;民主党派具有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化途径;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尚不突出。

基于此,中国政府的决策体制必有自己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政府决策,决策体制,决策体制特色,决策权力结构政府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

政府决策体制的完善与优化,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而且也是关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因为政府决策权力的合理配置、决策民主化和法制化等方面的进展,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助力。

本文对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特色和发展逻辑的研究,旨在阐释政府决策体制经历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而对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特色的概括,有助于我们对政府决策体制演进和发展逻辑的认识。

一、中国政府决策体制的演进决策体制,是行为主体之间决策权力配置、运行机制及决策方式、程序、规则的总称。

政府决策体制,就是一定国家中的执政党和有决策权的国家机关在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决策的权力分配、运行机制、决策方式、规则以及程序等内容。

中国政府的决策体制是由共产党领导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的重大决策文件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名义联合发出,所以当时的决策体制呈现“党政军”权力结构,而事实上决策权集中于党中央,这一点从1953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中可见一斑。

滴三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发展前景

滴三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及其发展前景
宋俭课件
要论提示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前景 影响和制约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的若干 因素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前景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 1989年春 年春。 1989年春。这一阶段是中国政治体制 改革的初步展开和政治体制改革总体 设想提出的阶段。 设想提出的阶段。
一是要坚持从我 国国情出发, 国国情出发,总 结自己的经验; 结自己的经验; 二是要借鉴人类 政治文明的有益 成果, 成果,但不照搬 西方政治制度的 模式; 模式; 三是要加强制度 建设, 建设,实现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 制度化、 制度化、规范化 和程序化。 和程序化。
“依法执政”的新执政理念 依法执政”
胡锦涛七一讲话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 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 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温家宝总理谈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 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 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 不可能成功。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 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 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 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不可能实现。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党的十七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党的十七 大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 大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由“ 深化”回归到“积极稳妥推进” 深化”回归到“积极稳妥推进”

近十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陈笑飞来源:《党政论坛》2021年第01期要]近十年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发文数量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高被引文献主要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行为研究、制度研究和转变路径研究等内容。

研究热点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路径、服务型政府构建经验与未来、简政放权与职能转变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

[摘[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热点;可视化知识图谱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政府职能转变于1984年提出,实施至今已有36年,学者们致力于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

本研究以2010—2020年国内CNKI数据库收录的690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和CSSCI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及可视化分析方法,重点借助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以时间节点为横向演进线,以研究脉络为纵向发掘线,对国内近十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整体研究现状、演进趋势以及热点主题等进行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期刊论文库。

本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检索主题,文献来源设为:期刊;检索年限设为:2010—2020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在删去会议、通告等文献后,截至2020年7月8日共获取有效文献690篇,包含65个有效关键词。

研究走向分析数据来源于文献梳理,通过获取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其中,研究演进趋势分析是通过对前10个关键词进行深度信息挖掘,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趋势;热点主题分析是通过软件获取共词网络图谱,针对图谱所呈现的65个有效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深入剖析。

二、国内政府职能转变研究走向1.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概状(1)總体发文数量分析在2010至2020年间,学界对政府职能转变主题的研究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并且在2013年达到峰值111篇,研究数量的上下波动体现学者们的关注度是起伏不定的。

试论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试论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试论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奚广庆来源:《党政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现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发展人民民主,受到一些论者的质疑。

本文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和人民民主的成就,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给出回答:当今中国政治改革,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突破西方政治制度与发展逻辑的框架,又立足于国情,代表人民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成功开拓了民主政治新形态、发展新道路;历史展现了人民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和优势;全面深化政治改革,发展人民民主,将为人类世界民主政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西方政治逻辑;现代中国政治逻辑;中国政治改革;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7)01-0005-08现代中国政治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先导、组成部分和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政治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人民民主取得很大发展。

对此有些论者产生了一些误读和猜疑,甚至把进步理解为倒退。

这里,笔者尝试从回顾与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与成就的视角,做一些讨论与辨析。

一、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治发展围绕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出现的误读和争论,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观。

也就是说,中国政治改革,不能墨守西方政治逻辑,复制它们的制度模式,而应当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们知道,西方学界适应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批判神学专制主义政治观,总结资本执掌国家权力实践与经验,阐述其政治模式与发展逻辑,建立了现代西方政治学说,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奠定学理基础。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变革中国古典的政治思想和传统,建设中国现代的政治体系,不能不研究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发展实践,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样态与趋向——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样态与趋向——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

2019.10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的,其在演进逻辑和演进样态上均逐渐形成了行政体制变革的中国模式。

在演进逻辑上,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高行政效率为源头的逻辑基础,以“放权”与“竞争”为路径的逻辑范式,以政府机构改革为表征的外在逻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内核的内在逻辑,以先经济体制改革再行政体制改革、从先易后难到全面推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先中央再地方层层推进为次序的程序逻辑。

在演进样态上,行政体制改革树立了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体系,实现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行政方式,形成了日趋规范化的行政权责配置,提高了现代化的政府治理能力,形成了“放管服”一体化的治理格局,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政府组织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推动党政军群机构协同改革,进一步深化地方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进一步打造智慧政府。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中国模式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新中国成立70周年”研究系列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研究”(2017BHB018)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 (2019)10-0013-0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样态与趋向蒋硕亮徐龙顺一、问题的提出行政体制是行政职能结构、行政权责结构、行政组织结构、人事行政制度和各种运行机制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般而言,行政体制是“体(行政主体)”与“制(行政制度)”的组合,它是规范化、结构化、制度化的行政关系与相关政治关系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体制改革则是对构成行政体制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革新,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调整、行政权力变革、行政管理制度及行政手段方式创新等。

公共行政的立宪分析_李文钊

公共行政的立宪分析_李文钊

收稿日期:2006-10-20作者简介:李文钊、王巧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第2期总第32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2,2007GeneralNo.32·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的立宪分析李文钊,王巧玲,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从宪政的视角思考公共行政通常被人们所忽视,文章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忽视从宪政秩序思考公共行政问题,探讨两种宪政秩序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统治秩序与官僚制行政之间关系,自治秩序与民主制行政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了两种行政理论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立宪分析;宪政秩序;官僚制行政;民主制行政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2-0097-05引言人们通常认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起点是伍德罗·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

在威尔逊所开创的行政学范式之下,公共行政学研究者开始寻找“最佳路径”,各种行政原则相继建立。

[1](PP29-30)不过,是否真的如威尔逊所言,所有的政府都存在同样的行政原则吗?或者说,公共行政可以和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宪法相分开吗?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反对意见。

不过,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最有深远意义的批评是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作出的,他认为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官僚制行政范式存在范式危机和缺陷,认为应该以民主制行政替代官僚制行政奥斯特罗姆在批判官僚制行政和主张民主制行政时,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即从宪政秩序角度来研究公共行政,将公共行政研究纳入人类社会秩序构造和选择分析中。

这一思路不仅扩展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深度,而且加深了人们对于公共行政学的理解。

本文分析人们为什么会忽视从宪政秩序思考公共行政问题,探讨两种宪政秩序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统治秩序与官僚制行政之间关系,自治秩序与民主制行政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了两种行政理论之间的区别。

iData_中国事业单位改革_理念与政策建议_李文钊

iData_中国事业单位改革_理念与政策建议_李文钊
与传统分类改革相比较基于非营利逻辑对于中国事业单位实现新的分类改革主要是对传统分类改革中划定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进行了的细分并分别按照融资和付费两个角度进行划从非营利逻辑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看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改革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保障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和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基金项目]
统性框架和思路 , 尤其是对中国事业单位分类改 革的基础和依据进行重新思考 , 提出一套全新的 事业单位分类体系和概念框架 , 它将是事业单位 财政投入 、税收政策 、 财务管理 、 国有资产管理 、人 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 。
一 、中国事业单位现状及其问题
对于中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及其现 状 , 有 学者将之概括为事业单位地位和功能的政治化和 非经济化 、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行政化 、 事业单位 经费的财政供给化 、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非社会
[ 2] ( P 15 -21)
满足不同层次 、 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需求 , 但目前 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投资之外 , 社会和公民个人很 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 ( 3) 事业单位监管不足 , 导致有些事业单位利 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谋取私利 。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过程中 , 法制体系逐步完善 , 公司需要遵循各种法 律和法规 , 承担相应的责任 。 但是 , 事业单位的法 律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 , 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和数 量较多 , 使得政府不可能对事业单位进行完全监 管 , 结果导致有些事业单位利用自身的公益性 、行 政性和垄断性特征 , 利用与政府的关系 , 通过公共 权力谋取小团体利益 , 损害了公共利益 。 ( 4) 事业单位信息不透明 , 导致公众对于事业 单位效益存在 质疑 。 信 息公开是 公众参与 的基 础 , 事业单位由于 计划色彩较浓 厚 , 信息较 为封 闭 , 公众没有获取事业单位实际运行状况的信息 渠道 , 这导致了公众对于事业单位的许多行为和 效益不满意 。 ( 5) 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不充分 , 导致事业单位 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不高 。 竞争是改善 市场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机制 , 同 样 , 竞争也是促进事业单位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 水平的重要手段 。 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垄断 , 使 得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不充分 , 很多服务通常由一 个事业单位提供 , 或者政府部门将某种公共服务 的供给委托给单一事业单位提供 , 这些都导致了 低效率 , 造成无论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层次 , 还是质量和种类 , 都不能够满足公众对于公共服 务的需求 。

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

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

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匿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逻辑李文钊,毛寿龙在《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撰文认为,理解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逻辑,需要把握推动政府改革的外部逻辑和其自身逻辑,以及外部逻辑与自身逻辑之间互动.外部逻辑主要强调基础性秩序对于政府改革的影响,自身逻辑主要强调政府改革的自身价值追求和诉求.中国政府改革的进程主要是由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心智秩序和感觉秩序等5种基础性秩序转型推动的,政府本身必须适应开放系统和自发秩序而进行相应变革和转型.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心智秩序和感觉秩序的转型构成了中国政府改革的约束和激励因素,它限制和制约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也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了激励因素,这些基础性秩序构成了政府改革的框架性条件.对于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逻辑的把握,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都需要以这些基础性秩序作为基础来进行思考和研究.中国政府改革要受基础性秩序转型的约束,但是这些基础性秩序只是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个大的宏观性背景和框架,政府改革本身也存在自身的逻辑.这表明,如果政府改革的逻辑与基础性秩序转型一致,那么这一变革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于这些改革我们可以称之为治道变革,即政府改革和公共政策选择是有利于良性基础性秩序的形成和建立.相反,如果中国政府改革与这些基础性秩序框架不一致,那么政府改革就属于逆治道变革,即政府改革不利于良性基础性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政策否决现象初判王礼鑫,杨涛在《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撰文认为,毋庸置疑,我国政策过程中历时陛,共时性政策否决的变迁,尤其是去政治化,人大制度中正式否决机制的激活,公民发起否决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等,展现了我国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政策否决显示了我国政治的巨大进步.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的改革,调整了国家一社会关系,全能主义国家已不复存在.对于政策否决而言, 这意味着出现了更多的否决点,产生了更多的否决者, 否决者具备了更多的资源,等等.例如,重大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求而增设的环2010I2O-新华文摘评,公示等环节,提供了可能的否决点,为持不同意见者提供了否决的机会.怒江建坝事件,厦fqPX32程,番禺垃圾焚烧项目等,均提供了例证.再如,人大审议报告,选举等环节中,表决方式由举手表决到按表决器,无记名投票等方式的改变,客观上也提供了否决点.尤其重要的是,国家主导的改革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利益或观念多元化,带来的居民经济社会资源的丰富,公共媒体及网络的发展等,客观上不仅促使否决者产生,而且为他们采取行动,发表反对意见带来了话语,提供了资源等.第二,人大制度中否决机制的模式化,初步具有了制度创设意义.第三,公民发起的否决中,行动者有意识地采取理性方式,有策略地表达其意愿,并产生了示范效应,为共识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U2007年厦I']PX事件后,"散步"方式广为流传.总之,政策否决增加了政治过程中的民主,扩大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表明我国公共政策过程朝向民主化的进步,初步展示了美好的善治景象.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李文沛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际劳工标准,包括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该组织的会员国,也包括其他国家,通过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制定和修改本国的劳动法律法规;通过批准实施国际劳工公约,来调整本国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正当权益,促进本国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劳工标准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上对劳工权利的重视,日益成为一个焦点.从其性质上看,应当是国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同一般国际法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制订包含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三方性",适用范围以调整成员国国内劳动关系为目标而具有"国内性",包含一些必要的"灵活性"变通办法,除了8项核心劳工标准之外,成员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对公约批准的"自愿性"以及严格的监督程序.在我国,长期将国际劳工标准视为"软法",认为劳工标准的改善,只能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来实现,即通过渐进的方式推动劳工标准的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立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94年《劳动法》颁布,随后,国务院及劳动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劳动法规和规章,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接轨.我国于1997年10月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两项公约成为我国劳动法的法律渊源之?.截至2010年7月1日, 我国已经承认和批准了25个国际劳工公约,其中包括4 个核心公约.美国与印度进行合作的动因吴彤,张利华在《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4期撰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08年,美印核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美印核关系发展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N2o世纪6O年代末,美国的态度从拒绝向任何其他国家提供核援助,维护自身核垄断地位,转向直接给印度提供全方位的核支持,从而为印度核工业的起步打下了基础,也为美国后来推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预先制造了障碍.2O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美印核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丧失了核垄断地位,转而大力推行核不扩散机制.但是,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战略地位使美国无法放弃其对印度核工业的支持.美国于是寻找代理来履行美印之间的"特拉普尔协定",1998年印度核爆炸后也没有维持有效的经济制裁.进入21世纪,美国重新恢复对印度核工业的直接支持,主要表现是《美印民用核合作倡议》.纵观战后50多年来美印核关系发展历史,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出于制衡苏联和中国以及在南亚构建遏制共产主义发展防线的需要,美国一开始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核垄断地位,主动帮助印度核工业起步,进而在推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同时, 对印度实行双重标准,甚至安排代理国家履行美印协定中的义务.在印度进行震惊世界的核试验之后,美国迅速取消对印经济制裁,并在没有代理国家的情况下恢复了与印度的直接核合作.这不是某一届美国政府的特殊行为,而是战后两党政府的一致行为.经济利益,能源安全或反恐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美国支持印度核工业发展的行为,但主导因素是美国的南亚制衡战略.培育新型农民要有新思路白志国在《公民与法治》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其中,培育亿万新型农民是核心主题,是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解决的大问题.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难,引导大学生扎根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的压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兴未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抓住时机,着眼长远,培育能够扎根农村的时代青年.二是抓好优秀青年农民的培养.在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乏优秀青年论点摘编ILUND_ANZHA_B_AN农民,他们中有的是艰苦创业发奋进取的生产能手,有的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经营能手.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理念,意识,品质,精神具有强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应当鼓励,支持他们更加进步,再立新功,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支持力度.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 这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应努力抓好落实. 同时,应进一步探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于建嵘在2010年8月t2目《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对这些事件处置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后果大小和影响程度.从目前来看,各级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虽然有很多创新并发挥了_一定实效,但在如何把握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群体心理方面,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当前我国突发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借机发泄心理.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际遇, 使得许多人的生活压力加大,心理上产生了相对的被剥夺感,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生着不满情绪.其二,逆反心理.当起因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有关部门出来"辟谣"或"定性"时,因其此前的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在民众中威望和公信力.因而,无论政府如何解释,人们不仅不大相信,反而将其视为政府推卸责任,隐瞒事实的借口.其三,表现欲和英雄情结.现代化造成个体间的距离以及因此形成的对人性的异化,并没有改变人类渴望群体生存这一本能性的需求,但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四,盲目从众心理.许多参与事件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事件发展的严重性,更无法说清自己参与该事件的目的和动机,而只是"看着别人跑过去,我也跟着跑过去了".其五,法不责众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之所以参与其中,法不责众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郭志全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下了很大工夫,也取得了_一定的成效,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频频发生,这不能不让我们去反思我国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的政府一元主导的模式.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要敢于把一些自己没有精力管也管不好而社会自身能够解决好的事务及时交给社会自己解决,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民间组织的大力参与,使这些民间组织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下发挥如下作用:第一,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对于维护食品安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新华文摘?2010I2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