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合集下载

27.2.1 第2课时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案

27.2.1 第2课时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判定方法.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这种判定方法,会运用这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三、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3. 探究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1)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探求证明方法.(已知、求证、证明)如图27.2-4,在△ABC 和△A ′B ′C ′中,A C CA C B BC B A AB ''=''='', 求证△ABC∽△A ′B ′C ′ 证明 :4. 【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四、例题讲解解:五.回顾与反思.(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六 . 当堂检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2节第1课时,主要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该定理是初中学段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本质,提高解题技能。
2.问题提出: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一个建筑设计图,你如何判断窗户的布局是否合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似三角形的特征,为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
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便于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探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实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数学素养,感受数学之美。
2.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让大家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四)总比例定理在判断相似三角形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策略的运用: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其数学素养。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公开课【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公开课【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理解和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3.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证明.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数学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本动画逐步操作,解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总结学习概念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动画的演示可以直观地,定量地展示相似的对应角,对应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相似的相关概念.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在△ABC与△A′B′C′中,如果∠A=∠A′,∠B=∠B′,∠C=∠C′,且AB BC CAkA B B C C A===''''''.我们就说△ABC与△A′B′C′相似,记作△ABC∽△A′B′C′,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反之,如果△ABC∽△A′B′C′,则有∠A=∠A′,∠B=∠B′,∠C=∠C′,且AB BC CAA B B C C A==''''''.明确:(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2)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A′B′C′;(3)当△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时,△A ′B ′C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3.问题: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k =1,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当k =1,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相似三角形的表示及相似比的顺序性,理解全等与相似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探究新知【数学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此交互动画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1.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1l ,2l ,再画三条与1l ,2l 都相交的平行线3l ,4l ,5l ,分别度量3l ,4l ,5l 在1l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 和在2l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 的长度,AB BC 与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5l ,AB BC 与DE EF还相等吗?教师出示探究,提出问题.学生操作画图,度量AB ,BC ,DE ,EF 的长度并计算比值,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 )AB DE AC =,( )BC AC DF=. 师生共同交流.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师生归纳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在活动中,师生应重点关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中相比线段同线.2.思考:(1)如果把上图中1l ,2l 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好落到3l 上,如下图(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2)如果把上图中1l ,2l 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好落到4l 上,如下图(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师生归纳总结: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3.如图,在△ABC中,DE//BC,且DE分别交AB,AC于点D,E,△ADE与△ABC 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ADE与△ABC相似.我们通过三角形相似的定义来证明这个结论.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ADE与△ABC中,∠A=∠A.∵DE∥BC,∴∠ADE=∠B,∠AED=∠C.再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DE//BC,EF∥AB,∴AD AEAB AC=,BF AEBC AC=.∵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DE=BF.∴DE AE BC AC=.∴AD AE DE AB AC BC==.这样,我们证明了△ADE和△ABC的角分别相等,对边成比例,所以△ADE∽△ABC.所以我们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操作—比较—发现—归纳”这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平移转化,推理论证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三)课堂练习1.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AG=2,GD=1,DF=5,则BCCE=.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的理解和掌握.2.如图,在△ABC中,DE∥FG∥BC,求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设计意图: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如图,DE∥BC,EF∥AB,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A.AD AEAB AC=B.CE CFEA FB=C.EF CFAB CB=D.DE ADBC BD=4.如图,点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A.1对B.2对C.3对D.4对设计意图: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和根据三角形相似得到相似比的知识.5.如图,在△ABC中,DE∥BC,DE=10,BC=14,则△ADE和△ABC的相似比是;若AE=12,则CE=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6.如图,在△ABC中,DE∥BC,AD=EC,DB=1 cm,AE=4 cm,BC=5 cm,求DE的长.提示:由DE∥BC可得△ADE∽△ABC,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AD AEAB AC=.又由AD=EC可求出AD的长,再根据DE ADBC AB=可求出DE的长.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答案:1.3 52.△ADE∽△AFG∽△ABC.3.D4.C5.57;2456.解:∵DE∥BC,∴△ADE∽△ABC.∴AD AE AB AC=.又AD=EC,DB=1 cm,AE=4 cm,∴414ADAD AD=++.∴AD=2.又DE ADBC AB=,BC=5 cm,∴2 53 DE=.∴103 DE=.六、课堂小结此知识卡片主要概括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七、板书设计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观察、类比、猜想过程,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会简单运用这三个定理.2.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2.难点: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4)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 (本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建议把本题提前留作作业)(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那么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稍停)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师: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形状相同是什么意思?(稍停)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相似三角形还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师出示下图)师:譬如△ABC和△A ′B ′C ′,如果∠A=∠A ′,∠B=∠B ′,∠C=∠C ′(边讲边板书:如果∠A=∠A ′,∠B=∠B ′,∠C=∠C ′),ABBC CA A B B C C A (边讲边板书:AB BC CA A B B C C A),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边讲边板书: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边讲边板书:记作△ABC ∽△A ′B ′C ′). 师:(指准板书)相似三角形的这个定义,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利用定义判定,既要证明三组对应角相等,又要证明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所以比较麻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稍停)(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定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哪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稍停)就是SSS 、SAS 、ASA 、AAS.同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没有简便的判定方法?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师: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考虑这个问题.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 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BC CA A BB C C A ,那么△ABC ∽△A ′B ′C ′(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AB BC CA A B B C C A△ABC ∽△A ′B ′C ′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判定定理.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 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A /B /BC A /C两边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夹角∠A=∠A′,那么△ABC∽△A′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 ACA B A C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B AC,∠A=∠A′A B A C△ABC∽△A′B′C′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又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判定定理.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AAS都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对相似三角形来说,具备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有这样一个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A′,∠B=∠B′,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A′,∠B=∠B′△ABC∽△A′B′C′师:(指板书)这就是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之所以称它们为定理,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证明的.证明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本,课堂上我们就不证明了,只要求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下面我们就来运用判定定理. (师出示例题)例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AC=14,∠A′=120°,A′B′=3,A′C′=6;(2)AB=4,BC=6,AC=8,A′B′=12,B′C′=18,A′C′=21;(3)∠A=70°,∠B=60°,∠A ′=70°,∠C ′=50°.(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1)(2)题解题过程如课本第44页所示,(3)题解题过程如下)(3)∠C=180°-∠A-∠B=180°-70°-60°=50°.∵∠A=∠A ′=70°,∠C=∠C ′=50°,∴△ABC ∽△A ′B ′C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1)∠B=100°,∠C=30°,∠A ′=50°,∠B ′=100°;(2)∠A=40°,AB=8,AC=15,∠A=40°,A ′B ′=16,A ′C ′=20;(3)AB=4,BC=2,CA=3,A ′B ′=6,B ′C ′=3,C ′A ′=4.5.(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定理,并记住它们.(作业:P 54习题2) ////BC CA B C C A 就说△ABC 和△A ′B 记作△ABC ∽△A ′B。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27.2相似三角形(1)》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安排活动2 问题诱导探究新知1、 (教材P40页探究1)如图27.2-1,任意画两条直线l1 , l2,再画三条与l1 , l2相交的平行线l3 , l4,l5.分别量度l3 , l4,l5.在l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和在l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的长度, AB︰BC 与DE︰EF相等吗?任意平移l5 , 再量度AB, BC, DE, EF的长度, AB︰BC 与DE︰EF相等吗? 教师出示探究,提出问题.学生操作画图,度量AB, BC, DE, EF的长度并计算比值,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结果.提出问题:AB︰AC=DE︰(),BC︰AC=()︰DF,师生共同交流.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和他人合作交流各自的所得结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度量,操作,计算的活动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

2、实践操作 再探新知思考:1、如果图27.2-1中l 1 , l 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落到l 3上,如图27.2-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2、如果图27.2-1中l 1 , l 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 刚落到l 4上,如图27.2-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3、 思考:如图,在△ABC 中,DE∥BC,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你能否加以证明。

4、你现在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5、如果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把图1中的直线l 1 , l 2变到相交,交点A 刚好落到l 3或l 4上,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同伴交流,归纳总结。

初中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初中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模式介绍: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掘自身潜力,战胜学习数学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设计思路说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之后,有了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基础,学生不难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相似比的有关规定。

教学中结合相似多边形也不难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在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以便相对容易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

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形(相似比为1),这一点有必要让学生明白。

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关联。

于是我们用测量的方法来直接归纳出结论,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几道题目进行巩固。

随后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引出其推论,进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我们把重点放在证明预备定理上,因为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再总结结论,拓展练习,以巩固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图形与几何”,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探索并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让学生逐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讲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从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定理。
2.演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结合具体实例,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比例关系判断相似三角形。
1.基础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定理,设计一些简单题目,让学生迅速巩固知识。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个性化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4.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这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涉及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能会存在困难。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九年级数学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能够准确运用该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运用比例关系证明相似三角形,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推理和证明过程中的困难,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逐步解决问题。
3.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
1.判断题:给出几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题目,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判定定理一。
2.填空题:给出几个相似三角形的图形,要求学生填写相似比。
3.计算题: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然后提问:
-尝试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实践应用题: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道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至少包含两个已知量和两个未知量。
-将设计的问题及解答过程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共同讨论。
4.研究性学习题: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相似三角形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相似三角形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等,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1.请举例说明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解决以下问题:(给出几个具体问题)
3.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的证明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步骤?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品质,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探讨相似三角形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小论文。
作业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确保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2.注重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整洁性,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作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2.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程中,学生对于比例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相似变换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照片放大、缩小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兴趣。
1.帮助学生巩固几何基础知识,特别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发现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4.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培养他们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性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7.2.1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案、导学案

《27.2.1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案、导学案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目标】1.理解“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重点)2.会运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我们现在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必须要知道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对应边是否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上任画一个三角形,再画第二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的三边长的相同倍数.画完之后,用量角器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大家的结论都一样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 直接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Rt △ABC 中,∠C =90°,AB =10,BC =6,在Rt △EDF 中,∠F =90°,DF =3,EF =4,则△ABC 和△EDF 相似吗?为什么?解析:已知△ABC 和△EDF 都是直角三角形,且已知两条边长,所以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第三边的长,看对应边是否对应成比例.解:△ABC ∽△EDF .在Rt △ABC 中,AB =10,BC =6,∠C =90°,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102-62=8.在Rt △DEF 中,DF =3,EF =4,∠F =90°,由勾股定理得ED =DF 2+EF 2=32+42=5.在△ABC 和△EDF 中,BC DF =63=2,AC EF =84=2,AB ED =105=2,所以BC DF =AC EF =AB ED,所以△ABC ∽△EDF . 方法总结: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而不是两边对应成比例.【类型二】网格中的相似三角形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判断△ABC和△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析:首先由勾股定理,求得△ABC和△DEF的各边的长,即可得ABDE=ACDF=BCEF,然后由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判定△ABC和△DEF相似.解:△ABC和△DEF相似.由勾股定理,得AB=25,AC=5,BC=5,DE=4,DF=2,EF=25,∵ABDE=ACDF=BCEF=254=52,∴△ABC∽△DEF.方法总结:在网格中计算线段的长,运用勾股定理是常用的方法.【类型三】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角相等如图,已知ABAD=BCDE=ACAE,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你的理由.解析:由ABAD=BCDE=ACAE,证明△ABC∽△ADE,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解.解:在△ABC和△ADE中,∵ABAD=BCDE=ACAE,∴△ABC∽△ADE,∴∠BAC=∠DAE,∠B=∠D,∠C=∠E.方法总结:在证明角相等时,可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到.【类型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如图,某地四个乡镇A,B,C,D之间建有公路,已知AB=14千米,AD=28千米,BD=21千米,BC=42千米,DC=31.5千米,公路AB与CD平行吗?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由图中已知线段的长度,可求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的比,证明三角形相似,得出角相等,通过角相等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解:公路AB与CD平行.∵ABBD=1421=23,ADBC=2842=23,BDDC=2131.5=23,∴△ABD∽△BDC,∴∠ABD=∠BDC,∴AB∥DC.方法总结:如果在已知条件中边的数量关系较多时,可考虑使用“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类型五】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探究性问题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教具,其中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60cm,80cm,另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一边长为20cm,请问怎样选料可使这两个三角形教具相似?想想看,有几种解决方案.解析: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则我们可以采用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解:①当长为20cm的边长的对应边为50cm时,∵50∶20=5∶2,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60cm,80cm,∴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20cm,24cm,32cm;②当长为20cm的边长的对应边为60cm时,∵60∶20=3∶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60cm,80cm,∴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503cm,20cm,803cm;③当长为20cm的边长的对应边为80cm时,∵80∶20=4∶1,且第一个三角形教具的三边长分别是50cm,60cm,80cm,∴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分别为:12.5cm,15cm,20cm.∴有三种解决方案.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类讨论,当对应比不确定时,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可避免漏解.三、板书设计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因为本课时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先猜想出命题,然后证明猜想的命题是否正确.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去证明命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总体掌握得较好.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判定方法.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这种判定方法,会运用这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三、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3. 探究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九年级下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九年级下册

27.2 相似三角形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会用以证明和计算;2.体会用相似符号“∽”表示的相似三角形之间的边,角对应关系;3.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应用,会用平行线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进行证明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发现过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充分经历自学、探究、交流、当堂练习等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教学难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的证明.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刻度尺、三角板.学生:刻度尺、三角板.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教师问: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是什么?2.怎样判定两个多边形相似?3.什么叫相似比?4.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如果∠A =∠A 1,∠B =∠B 1,∠C =∠C 1,,那么△ABC 与△A 1B 1C 1相似吗?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学生集体口答,教师订正.(二)探索新知知识点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请分别度量l 3,l 4,l 5.在l 1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BC 和在l 2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EF 的长度,AB :BC 与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 5,再量度AB,BC,DE,EF 的长度,它们的比值还相等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对应线段成比例吗?(出示课件4、5)111111C B BC C A AC B A AB ==学生动手操作后可发现:DFEF AC BC DF DE AC AB DE EF AB BC EF DE BC AB l l l 543====,,,时,∥∥当 教师归纳:(出示课件6)一般地,我们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符号语言:若a ∥b ∥c ,则12122323A A B B A A B B =,23231212A AB B A A B B =, 12121313A A B B A A B B =,23231313A A B B A A B B =…教师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2.“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出示课件7) 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出示课件8,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出示课件9~11:如图,直线l3∥l4∥l5,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我们可以得出图中对应成比例的线段,把直线l1向左或向右任意平移,这些线段依然成比例.如果把图1中l1,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好落到l3上,如图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如果把图1中l1,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好落到l4上,如图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口答,教师加以订正后归纳.(出示课件1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出示课件13,学生独立解答,一生板演,教师订正.考点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求线段长度出示课件14,例 如图,在△ABC 中,DE ∥BC ,AC=4,AB=3,EC=1.求AD 和BD.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AC=4,EC=1,∴AE=3.∵ DE ∥BC , ∴. AD AE AB AC∴AD=2.25,∴BD=0.75.出示课件15,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订正.知识点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出示课件16~17)教师问: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3.你认为△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后达成共识:通过度量,我们发现△ADE ∽△ABC,且只要DE∥BC,这个结论恒成立.教师问:1.我们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知道△ADE∽△ABC,但要用相似的定义去证明它,我们需要证明什么?(出示课件18)2.由前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还需证明什么?学生讨论后,带着疑问解决证明△ADE∽△ABC问题.(出示课件19)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且DE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ADE∽△ABC.师生共同分析:直观告诉我们:△ADE ∽△ABC ,根据三角形相似的概念,要想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必须证明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边对应成比例.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知:AC AE AB AD =,还需证明ABAD AC AE BC DE ==BC DE 或所以要将DE 平移到BC 上,使得BF=DE(如图),再证明:ACAE BC DE =即可. 证明:在△ADE 与△ABC 中,∠A=∠A.∵DE//BC,∴∠ADE=∠B,∠AED=∠C ,过E 作EF//AB 交BC 于F,则,∵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DE=BF ,∴,∴, ∴△ADE ∽△ABC.归纳: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 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出示课件20)符号语言:∵DE//BC,∴△ADE ∽△ABC .,AC AE AB AD =BC BF AC AE =BC DE AC AE =BC DE AC AE AB AD ==教师问:过点D作与AC平行的直线与BC相交,可否证明△ADE ∽△ABC?如果在三角形中出现一边的平行线,那么你应该联想到什么?(出示课件21)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过点D作与AC平行的直线与BC相交,仍可证明△ADE∽△ABC,这与教材第31页证法雷同.题目中有平行线,可得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列出比例式.出示课件22,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3-29)引导学生练习课件23-29题目,巩固本课知识点,约用时20分钟。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一、教学内容的说明1、教材所处的地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是相似形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

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它们存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可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同时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又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几个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

2、这一内容可分为四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3、本节课注重分层教学,在各个环节均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因为它的证明是在只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预备定理的条件下完成的,需要添加辅助线转化为预备定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方法,初步会运用定理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学生探索、证明、理解和应用定理,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成功;3、通过图形变式,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享受数学美;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我引导学生类比联想,猜想命题,形成定理,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运用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增加图形的直观性和课堂密度.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定理探索阶段”;“定理运用阶段”;“定理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定理探索阶段1、类比,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由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先让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中:①定义需要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条件多,过于苛刻;②预备定理要求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条件过于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说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新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案,
预习作业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ABC与△A′B′C′中,如果∠A=∠A′,∠B=∠B′,∠C=∠C′,且 .我们就说△ABC与△A′B′C′,记作,它们的相似比为,△ 与△ABC的相似比为.
反之如果△ABC∽△A′B′C′,则有,且.
3.如图,(1)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BC,DE交AC于点E,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一课时)
鹤城中学 初三年级组(潘立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
(2)知道当△ABC与△ 的相似比为k时,△ 与△ABC的相似比为1/k.
(3)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解决问题:运用“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4.用几何语言描述上述三个定理
〖设计说明〗1.通过预习作业检查和师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防差生出现
2.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理解
2、 展示探究
例1如图△ABC∽△DCA,AD∥BC,∠B=∠DCA.
(1)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写出所有相等的角;
(3)若AB=10,BC=12,CA=6.求AD、DC的长.
〖设计说明〗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回顾和特殊情况三角形的中位线出发观察讨论两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的关系,两三角形形状关系,从而引伸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教学设计】
1.预习交流
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师生共同探讨预习作业的第2,3题
2.如图27.2-1),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再画三条与l1,l2相交的平行线l3,l4,l5.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构造、艺术作品的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我会提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两角法能够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两角法判定相似三角形?”等。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培养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图形的面积、解决几何构造问题等。
3.引导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区别,并能运用相应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两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引入两角法这一概念时,我会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构造、艺术作品的设计等,让学生感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两角法的概念和判定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如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尤其是两角法,他们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提高空间想象和几何直观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几何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论证能力,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学会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证明。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让我意识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实际案例,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部分,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相似三角形的原理。这也让我认识到,动手操作对于抽象几何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
-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如角度关系、边长关系等,并运用判定定理进行解答。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照片的放大缩小、不同尺寸的三角形装饰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奥秘。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太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教案、教学设计
6.教学评价,及时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建筑物的立面图、摄影中的景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相似图形的美感和应用价值。
2.提问:请学生回顾已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思考相似三角形是否也有类似的判定方法。
3.实践应用题:设计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相似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应用于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4.小组讨论题:布置一道小组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要求: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解题任务。
3.定期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a.引导学生观察已知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发现“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条件。
b.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似三角形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判定定理1的理解。
c.设计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运用判定定理1。
3.合作探究,化解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解教学难点。
1.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理解。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判定定理1,并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3.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解题技能。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教案、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方法类比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4。

5 A)第二张(记作§4。

5 B)第三张(记作§4。

5 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师]很好。

请问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

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

[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讲解新课]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总第3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活道镇初级中学 陆炳泉
教学目的:
(1) 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C B A ''';
(2) 知道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3)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4) 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操作—比较—发现—归纳”分析
问题.
(5) 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复习引入课题
(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在△ABC 与△A′B′C′中,
如果△A=△A ′, △B=△B ′, △C=△C ′,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A ′B ′C ′,
则有△A=△A ′, △B=△B ′, △C=△C ′, 且A C CA C B BC B A AB '
'=''=''. (3)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活动:明确 (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 △C B A ''';
(3)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活动1 (教材P 40页 探究1)
如图27.2-1),任意画两条直线l 1 , l 2,再画三条与l 1 , l 2 相交的平行线l 3 , l 4, l 5.分别量度l 3 , l 4, l 5.在l 1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AB, BC 和在l 2 上截得的两条线段DE, EF 的长度, AB ︰B C 与DE ︰EF 相等吗?任意平移l 5 , 再量度AB, BC, DE, EF 的长度, AB ︰B C 与DE ︰EF 相等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探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操作画图,量度AB, BC, DE, EF的长度并计算比值,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结果.
师生活动:提出问题,AB︰AC=DE︰(),BC︰AC=()︰DF,师生共同交流.强调“对应线段的比是否相等”
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并朗读)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在活动中,师生应重点关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相比线段同线;
活动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
思考:1、如果把图27.2-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3上,如图27.2-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2、如果把图27.2-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4上,如图27.2-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板书并朗读)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二.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活动3
练习问题:如图,在△ABC 中,DE△BC ,AC =4 ,AB =3,EC =1.求AD 和BD .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题,小组讨论后解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在练习中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理解
三. 小结巩固
活动4
(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这个定理揭示了有三角形一
边的平行线,必构成相似三角形,因此在三角形相似的解题中,常作平行线构造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
(2) 相似比是带有顺序性和对应性的:
如△ABC ∽△A ′B ′C ′的相似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那么△A ′B ′C ′∽△ABC 的相似比就是k 1CA A C BC C B AB B A =''=''='',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这一点在教学中科结合相似比“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来让学生理解;
(3)作业
1.如图,△ABC ∽△AED, 其中DE ∥BC ,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2.如图,△ABC ∽△AED ,其中∠ADE=∠B ,找出对应角并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