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

合集下载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1、引言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2≤N≤50)通过酰胺键连接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其分子大小介于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之间。

与小分子化药相比,多肽具有更高的功效、选择性和特异性以及更低的代谢毒性;与大分子生物药比,多肽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能更深入的渗透到目标组织,且连续生产成本更低。

基于这些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多肽类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肽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其他药物的两倍,目前已有上千种肽类药物进入市场,用于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癌症、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疼痛、HIV感染等多种疾病。

在多肽药物兴起的初期,由于多肽药物的特殊性,针对多肽药物的指导原则并不多,且对多肽性质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随着多肽药物数量的增加和对多肽性质理解的不断加深,针对多肽的指导原则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美国和欧洲药典中均有多个关于合成多肽原料药质量控制的相关章节,2022年9月EMA发布了“关于制定合成肽和合成寡核苷酸研发生产指南”的概念文件,我国SFDA也于今年更新了《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为我们进行多肽类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引。

我们知道,活性肽是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肽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对活性肽(API)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而肽相关杂质的控制又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工作,杂质不仅影响用于临床试验样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这些杂质还可能影响药效的判断,杂质研究不到位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由于在国内外批准的治疗肽药物中合成多肽占多数(大于70%),因此今天主要探讨的是合成多肽的相关杂质以及可能的产生途径,以期对包装、储存条件选择及制剂处方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2、杂质分类及产生途径2.1合成过程相关杂质化学合成技术是多肽生产的金标准,该工艺最初在溶液中进行,后来引入了固相肽合成,固相肽合成一经问世就受到研发者的偏爱,几十年来不断发展与成熟,已稳坐化学合成的第一把交椅。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
文献报道的克服多肽口服吸收酶障的途径 有:用 PEG 修饰多肽,抵抗酶解;使用酶抑制剂; 应用微乳制剂;应用纳粒制剂;应用生物粘附性 颗粒。直径微 100nm 的 PLG 纳粒在肠道中能大部 分被吸收,突破酶障合膜障。美国药物开发应用
Technosphere 技术制备降钙素的口服制剂,在狗 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达 26%。
近年来对多肽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虽取 得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几乎所有多 肽药物的粘膜传递都需要渗透促进剂,而其种类 繁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其剌激作用以及长
级,这次她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木子便没有那么害羞了。书很容易借到了
期使用是否影响上皮完整性。用微粒代替渗透促 进剂也许是很有前景的口服给药方法。目前,在 克服渗透障和酶障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 无突破性进展。另外,多肽的肝清除问题应该受 到重视,弄清肝清除机制、结构与清除之间的关 系将有助于实现多肽口服给药的梦想。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作为药物在临床 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制剂学研究也日益 受到重视。与传统的小分子有机药物相比,多肽 具有稳定性差,本文从稳定性、缓释系统、非注 射途径给药三方面对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概 况进行介绍。1 多肽的稳定性研究 1.1 引起多肽 不稳定的原因
在注射液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提高粘度、 延缓药物扩散速度;将多肽包裹在脂质体中,使 多肽从脂质体中缓慢释放出来;将多肽包裹在固
鼻腔部位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鼻
级,这次她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木子便没有那么害羞了。书很容易借到了
腔上皮与血管壁紧密相连,上皮细胞间间隙较 大,具有较高的渗透性,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鼻腔部位蛋白酶含量也比胃肠中少。低分子量的 药物极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分子量较大的 多肽,如降钙素、胰岛素、G-CSF、EPO 等,在合 适的吸收促进剂帮助下,也可被吸收,但生物利 用度较低。鼻腔给药的方式有滴鼻给药发和喷雾 给药法,采用后一方 *** 及美国上市,尽管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不足 1%。 1990 年在美国上市的 Nafarelin 鼻腔喷雾剂,其

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多肽药物就是指由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子量小于10 kDa、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

相比较其他的药物,多肽药物具有独特的优点,比如更精准的效果、更快的作用、更少的副作用等。

由于这些优点,多肽药物在医药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多肽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主要应用于生殖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肽药物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合成多肽。

化学合成技术使得多肽的产量大幅提高,分子结构稳定,药物活性更易确定。

同时,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多种新的研究手段,例如基于DNA的方法、鉴定切割点的方法等。

目前,多肽药物研究领域有很多激动人心的进展。

比如,多肽药物的组合使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研究人员还成功制备了一些高效的转化酶蛋白,用于清除多肽药物中的切割产物,提高其活性。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尽管多肽药物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但其应用前景却不容小觑。

多肽药物具有很多其他药物所没有的优点,比如极短的半衰期、高度特异性等。

这使得多肽药物在各种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多肽药物已经被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1. 肿瘤学多肽药物在肿瘤学领域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前景。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利用多肽技术开发出一些可靶向诊断、治疗肿瘤的药物。

比如,莲座菌多肽、Tyr3-octreotide(Tyr3-OC)等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区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治疗。

2. 神经学多肽药物在神经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

比如,利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肝素的多肽,可通过神经干细胞使用,用于创伤性神经退化症的治疗。

3. 消化学多肽药物在消化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胰岛素的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合成蛋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4. 心血管学多肽药物在心血管学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些可用于心脏病的药物。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多肽药物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氨基酸残基以肽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

多肽药物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药物的质量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相关。

因此,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一、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概述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药物的配方、制备、分离和纯化、质量检测等方面。

当然,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质量检测。

多肽药物的质量检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药物的原材料评估、药物的中间产品检测和药物的终端产品检测。

多肽药物的原材料评估主要包括对多肽原料的合法性和纯度进行检测。

原料的合法性检测主要是为了确保原料来源合法,没有违法添加有害物质。

原料的纯度检测则是为了确保所挑选的原料纯度较高,与制备药物适应。

多肽药物的中间产品检测是为了控制各生产环节中的质量,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和流程,避免不良品的产生,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肽药物的终端产品检测是为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终端产品检测要求比较严格,因为它与药物最终使用的效果直接相关。

二、多肽药物的质量检测技术1. 色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是多肽药物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目前,主要应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

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准确、灵敏的方法,是分离、提纯、检测多肽药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HPLC分离率高,检测精度高,准确性高,可检测非常小的样品,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和特异性。

GC技术则主要用于多肽休克素的质量控制。

由于多肽休克素粘度低,难以在HPLC中有效分离,在GC中得到更好的明暗效果。

2.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多肽药物质量检测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具有高准确性、高灵敏度、成分分析能力强、无需标记等特点。

质谱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质谱测定、质谱碎片分析、电喷雾(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LDI)等技术。

质谱技术是多肽药物质量检测的常用手段,也是研究药物药理活性、药物代谢及动力学方面的重要手段。

多肽药物质量控制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多肽药物质量控制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多肽药物质量控制和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进入市场。

这些药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然而,多肽药物的制备和品质控制非常复杂,需要用到高效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技术才能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

多肽药物的制备多肽药物的制备通常采用化学合成和生物发酵两种技术。

其中,化学合成是在液相或固相条件下,通过连接不同的氨基酸来制备多肽。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氨基酸的比例和结构,从而使合成的多肽药物满足特定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用到复杂的化学品和反应条件,产生的副产物会降低多肽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生物发酵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将表达目标多肽的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酵母菌、哺乳动物细胞等微生物或真核细胞中,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代谢过程,在大量生产多肽药物的过程中纯化和分离目标多肽药物。

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多肽药物制备中的副产物和污染物,从而提高了多肽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多肽药物在市场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需要控制其结构、活性、纯度、溶解性、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目前多肽药物质量控制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技术之一。

质谱技术可以通过重复的质量和序列鉴定,确保多肽药物的结构和序列一致性。

质谱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多肽药物的副产物、杂质、重组蛋白等,从而提高多肽药物的质量。

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分析和检测多肽药物的有效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多肽药物的映射、鉴定相关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包括反相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除色谱等。

三、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质量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多肽药物的结构和形象。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定量测定多肽药物的结构和光学异构体的含量。

多肽类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探讨

多肽类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探讨

效 液相色谱测定 [ J ] . 时珍 国医国药 , 2 0 1 1 , 2 1 ( 7 ) : 1 6 2 4 3 徐世霞 . H P L C法 测定生脉注射液 中 5一 羟甲基糠醛 的含量 [ J ] . 中 国民族 民间医药 , 2 0 1 1 , 2 0 ( 1 4 ) : 3 6
很不稳定 , 对于酸 、 碱、 光、 热等 因素和微生物、 金属离 剂 、 提高贮藏温度 、 摇床振动、 反复冻融等方法 , 加速多 子、 运输过 程 中 的振 动 等 因素 均 比较 敏感 , 因此 在剧 烈 肽降解 。当然由于考查条件 比较温和, 可以适 当延长 的破 坏条 件下 , 主成 分基 本全 部被 破 坏 , 不仅 产 生过 多 考 查时 间 , 这样 即可 以考 查杂 质检 测方 法 的可 行性 , 也
多肽类药物一般需要通过注射给药 , 有关 物质检查是 控制药品安全 性的重要 指标。 由于多肽类药 物的 自身
特点, 如何进行多肽药物 的有关物质研究是 一个很值 得探 讨的 问题 。笔者结合 多肽药 物的特性 和 自身工作 实践 , 总结 了
多 肽药 物有 关物质研究中常见 的问题 , 并提 出了 自己的见 解。 关键词 多肽药物 , 有关 物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 : R 9 2 7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5 6 8 7 【 2 0 1 3 ) 0 1 4 ) 0 0 9 - 0 3
见。
对 多肽进 行 常规 强 制 降 解试 验 不 可 取 的原 因是 : 降解 , 因此试 验结 果 不 理想 不 能 彻 底否 定 检 测 方 法 的 可 行性 。引起 多 肽药 物 不 稳 定 的原 因主 要 有 水解 、 氧 化、 外 消旋 化 、 二 硫 键 的 断裂 及 重排 、 B消 除 、 凝聚、 沉 淀 和 吸附等 。多 肽类 药 物 杂 质 检测 的方 法 学 验证 , 首 先 应考 虑合成 中可 能 产生 的 中间体 、 同 系 物 和错 肽 等

GC法检测多肽原料药中残留溶剂含量的研究

GC法检测多肽原料药中残留溶剂含量的研究

GC法检测多肽原料药中残留溶剂含量的研究【摘要】采用GC法检测多肽原料药残留溶剂中乙醇、乙腈、乙醚以及异丙醇的含量。

具体方法为,将FID作为检测器,按照外标法进行含量计算。

在经过查证后能够发现,该方法具备较强的专属性,各溶液的浓度与其峰面积的支线回归系数均大于0.999,且个溶液的加标回收率均处于80~120%,而其重复性与其中间精密度考察RSD则都小于5.00%,其乙醇、乙腈、乙醚及其异丙醇的定量限分别为3.58、2.58、3.10、3.57μg/ml,且具有较好的耐用性,是用于多肽原料药中残留溶剂分析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GC法;多肽原料药;残留溶剂多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相结合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化学活性物质。

由于人体需要生物活性肽参与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并进行调节,因此它们普遍存在人体内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当中。

就目前的测量手段来看,最常用于残留溶剂的分析方法是气相色谱法(GC法),它能够根据被测量溶液在气体中的流动相以及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进行分离,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1]。

将进行测试溶剂的沸点作为参考,GC法的进样方式通常可分为直接进样和顶空进样。

在常规情况下,顶空进样的方式更适合用于沸点较低的溶剂,或对温度较为敏感的溶剂,在药物对残留溶剂的测定具有影响性的情况下也可使用,而直接进样则更适合用于沸点较高的溶剂。

本次研究主要以GC发溶液直接进样的方式分析多肽原料药中乙醇、乙腈、乙醚以及异丙醇的含量。

1.仪器、材料与方法1.1仪器采用7890A型气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产)以及BP-210D型电子天平进行残留溶剂测量。

1.2材料乙醇、乙腈、乙醚(分析纯,四川西陇化工)、异丙醇(色谱纯,Aladdin),DMAC(N,N-二甲基乙酰胺,色谱级,ACS),自制多肽原料药。

1.3方法1.3.1色谱参数FID温度:250°C;进洋口温度:200 °C;升温程序:40°C for 10mins, up to 200°C with 10°C/min, keep min,keep for 10mins;载气N2流速:3mL/min;氢气流速:35mL/min;空气流速:350mL/min;尾吹气N2流速:35mL/min;分流比:10:1;进样量1.0μL;运行时间:40min。

关于合成多肽中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关于合成多肽中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关于合成多肽中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康建磊1963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Bruce Merrifield 发明了多肽固相合成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固相合成法已广泛应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的研究领域。

固相合成法的基本原理是以连接于固相载体的第一个氨基酸为起点,经活化、耦合、脱保护的循环过程,将保护氨基酸逐一“组装”形成目标肽,由于氨基酸多为手性分子(甘氨酸除外),在肽合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旋化的可能,这可能导致肽分子部分或全部立体化学信息的丢失。

如一个10肽的合成中,每个氨基酸发生1%的差向异构化,则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中只有90.4%的肽含有正确的立体构型。

而对于一个50肽,理论上就只有60.5%为目标立体构型产物。

由于肽类药物的生物活性与其立体构型密切相关,因此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是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多肽合成中氨基酸差向异构化的机制1、直接烯醇化机制肽缩合过程中,在碱的作用下失去羧基α位质子,经烯醇式中间体发生消旋,消旋速率依赖于活化羧基α位质子的酸性、溶剂、温度及碱的化学性质。

2、5(4H)-噁唑酮机制DL-肽 LL-肽在氨基酸活化时,产生立体化学不稳定的5(4H)-噁唑酮中间体(D/L-4)是缩合反应中发生消旋的主要原因。

形成噁唑酮的倾向与化合物1中活化基X的活化能力及N-酰基R1-CO-的电子特征密切相关。

尽管有消旋化倾向,噁唑酮依然代表羧基活化的氨基酸衍生物应用于肽链合成中。

反应中的消旋程度取决于噁唑酮的形成能力及其氨解速度。

二、差向异构体的控制及检查方法1、差向异构体的过程控制首先,应注意手性合成原料的控制。

合成多肽中各手性中心直接来源于合成原料—各种保护氨基酸,因此应注意加强合成原料—保护氨基酸立体构型的控制,在内控质量标准中增加光学纯度的控制。

由于比旋度方法专属性、灵敏度方面的限制,建议采用手性HPLC法控制起始原料的光学纯度,对于比旋度数值较小的保护氨基酸更应如此,如Fmoc-Glu(OtBu)-OH为+1.2o、Fmoc-Gln(Trt)-OH为-1.0o,比旋度法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其光学纯度。

国内外药用活性肽的研究

国内外药用活性肽的研究

国内外药用活性肽的研究摘要:生物活性肽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因此对活性肽的提取制备及其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本文简述了生物活性肽基本概念,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制备方法,几种常见活性肽的功能以及活性肽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基本概念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体内已发现几百种肽,是机体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质,其功能活动也受多肽的调节。

科学家把超过10个氨基酸的“牵手”称之为多肽,而通过生物技术提取的肽通称“生物活性肽”简称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一般是由蛋白质降解获得。

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的中间产物,是氨基酸的前体物质,由几个或数个氨基酸分子聚合连接而成的,具有原蛋白质和单体氨基酸不具备的独特生理活性和医疗保健作用。

它用于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具有营养、保健、治疗三重功能。

生物活性肽有的是天然存在的,如谷胱甘肽、催产素、加压素、舒缓激肽、部分抗菌肽等,有的生物活性肽是以非活性的状态存在于某些蛋白质中,当用特定的蛋白酶水解后被释放出来,才成为有特定生理活性的肽。

同种蛋白质经不同的蛋白酶酶解后,可以产生具有不同氨基酸序列、不同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如大豆蛋白、卵清白蛋白经不同的蛋白酶酶解可以产生具有降血压、抗氧化、防病、祛病、增强人体免疫力、促消化吸收等不同生理作用的肽同时,不同来源的生物活性肽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功能,但发挥功能的途径往往并不相同。

由于生物活性肽在药物、保健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生物活性肽的结构与功能,开发相关药物或保健品等,需大量制备生物活性肽。

二.制备提取方法目前,获得生物活性肽的主要途径有3种:①从生物体中直接分离提取天然生物活性肽;②通过体外水解蛋白质生产生物活性肽;③利用化学法合成或重组DNA技术合成活性肽。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

肿瘤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究肿瘤是当前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高发和高致死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药物,以期治疗这种疾病。

现在,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已经成功地被引入临床实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多肽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多肽药物是由多肽链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不含核苷酸、脂质和糖类的抗肿瘤药物。

多肽药物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多肽,也称为寡肽。

另一种是环状多肽,也称为多肽环。

线性多肽是由一些氨基酸构成,没有环状结构,而多肽环则是由多个氨基酸挤压成环状结构。

目前,已经有数百种多肽药物被发现并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紊乱。

二、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多肽药物比传统的化学药物更具有选择性,因为多肽药物具有目标组织特异性,能够选择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在其中积累。

其次,多肽药物还能够渗透到肿瘤内部,并产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效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多肽药物还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三、多肽药物研究的现状1. 多肽药物的发现和研究多肽药物的研究一直是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和发现过程十分复杂。

通常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筛选和评估数千次不同于肿瘤细胞的多肽库,从中筛选出对目标肿瘤细胞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这就是所谓的靶向多肽。

之后,这些多肽会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的评估,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最后,如果一切证明无误,这些多肽就进入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

2. 多肽药物的应用领域多肽药物目前已经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根据目标肿瘤细胞的不同,多肽药物可分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细胞成像剂、肿瘤细胞毒素以及免疫调节剂。

另外,在抗癌药物的联合应用中,多肽药物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

3. 多肽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实现了显著的突破,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多肽类药物是指由氨基酸残基按照特定的结构、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蛋白质片段或类似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是当前最前沿的新药研究领域。

本文将就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包括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应用、优点、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现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技术也日渐成熟。

首先,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借鉴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多肽资源,如毒蛇毒液、昆虫毒素、革兰氏阳性杆菌外毒素等,通过分离、纯化和改造这些多肽分子,获得了大量新型多肽类药物。

此外,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也为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基于多肽类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多肽柔性分子模拟仿真及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为多肽类药物的快速、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多肽类药物的应用前景多肽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具有不少优越之处,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效果显著:1.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抑制病原体生长和繁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新药。

2.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还可作为创伤后的治疗药物,具有调节心跳、改变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促进修复骨折等功能。

三、多肽类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多肽类药物相较于其他类药物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点1)选择性强:多肽类药物具有相较于其他制剂更为精确的靶向作用,对人体其他组织有较小干扰引起的不良反应少。

2)结构独特,活性更高:多肽类药物因其结构独特,更容易与特定的靶标蛋白结合并发挥生物效应。

3)易调整,适宜定制:多肽类药物的分子结构简单,易于修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分子结构调整,定制出更为适合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

2. 缺点1)药效持续时间短:多肽类药物在人体内降解速度较快,药效持续时间短,需要多次给药或采用其他方式延长药效。

多肽药物研究报告

多肽药物研究报告

多肽药物研究报告
根据多肽药物研究报告,多肽药物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效力。

多肽药物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疾病领域,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在癌症领域,多肽药物被广泛研究用于肿瘤的治疗。

一些多肽药物能够通过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此外,多肽药物对癌症细胞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

在糖尿病领域,多肽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胰岛素替代治疗。

通过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多肽药物能够调节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多肽药物被用于控制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一些多肽药物能够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机制,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疾病的发展和症状的出现。

除了上述疾病,多肽药物还可以用于免疫调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的治疗。

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潜力。

然而,多肽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稳定性不佳、血液-脑屏障渗透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多肽药物的发展与研究问题

多肽药物的发展与研究问题

多肽药物的发展与研究问题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多肽药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多肽药物是指具有一定长度的多肽链,可以对生物分子产生影响,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相比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具有更广泛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效价,尤其是在治疗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多肽药物的研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

1. 生产成本高多肽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多肽链的合成和修饰非常复杂,需要使用高昂的原材料、试剂和设备。

与此同时,多肽药物的纯度和结构也需要严格控制,需要大量的品管和深入的技术支持。

因此,生产成本高昂是制约多肽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稳定性差多肽药物由于分子量较大,化学稳定性不如小分子药物。

此外,多肽链中含有多个极性氨基酸残基和酸性或碱性基团,容易在生理环境中发生氧化、水解和降解等反应。

这些反应会导致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发生变化,降低药物效能并增加毒性,从而严重影响药物的临床应用。

3. 富集性差多肽药物在体内的富集性差,这意味着它们很难集中到目标组织或靶点,并对其产生足够的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多肽药物具有较长的分子链,内部存在许多极性和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以及多种官能团,导致分子的构象复杂、亲水性差,难以穿透细胞膜或进入目标组织。

因此,提高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

4. 市场风险大多肽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由于临床试验成功率低,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获批上市的多肽药物还很少,多数在研的多肽药物都处于试验阶段。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多肽药物的临床前筛选和评价难度较大,很难对其抗毒性、夹杂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等参数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增加了临床前筛选和开发的风险。

5. 技术需求高多肽药物的研究需要高精度的技术支持,如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质谱和生化分析等。

且需要对多肽链的组成、结构、修饰和功能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外,对于谷氨酰胺环、二硫键和异构化等结构特征,也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了解。

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

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

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多肽药物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分子,通常来说,它由10~100个氨基酸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0000。

多肽药物大多来源于内源性肽或者天然肽,因此对人体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很小。

相比于蛋白类药物,多肽药物还具有稳定性好、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加上多肽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使得多肽药物成为近些年生物药研发的焦点。

宿主细胞蛋白(HCP)和宿主细胞DNA(HCD)是多肽药物工艺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杂质,其超过一定含量很有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比如HCP中包含一些蛋白水解活性酶,可能会使目的蛋白发生片段化而失去活性,而HCD残留存在一定的致癌性和风险性,甚至有引发肿瘤的潜在风险。

因此,HCP和HCD残留量检测是抗体药物产品研发与质控中最常进行的分析项目,对监测多肽药物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至关重要。

目前,HCP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D/2D-PAGE、基于质谱(MS)等的分析技术。

ELISA采用多克隆抗体直接量化分析HCP的总体丰度,但是一般无法采用此法快速定量分析单个HCP组分,且可能检测不到免疫原性较弱或非免疫原性的HCP。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可同时鉴定和定量分析HCP杂质,是ELISA的主要互补分析方法,也是目前主流的HCP鉴定方法。

《中国药典2020》列出了3种HCD残留检测方法:DNA探针杂交法、荧光染色法以及定量PCR法。

相比于DNA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色法两种方法,定量PCR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精确性以及重复性。

生物制品表征HCP和HCD分析示意图。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BTP),采用ISO9001认证质量控制体系管理实验室,获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为客户提供符合全球药政法规的药物质量研究服务。

我们基于现有的检测平台提供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服务,具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为您提供从实验设计、样品检测、数据分析等全套专业服务,可精准检测多肽药物可能残留的宿主蛋白及宿主残留DNA。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杂质标准多肽(Peptide)是由氨基酸经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多肽链,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以及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多肽制剂的药物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多肽杂质的检测与限量标准制定是其中的关键。

本文将对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多肽杂质简介多肽杂质(Peptide Impurities)指的是多肽制剂中除目标多肽外所存在的其他杂质,包括杂质多肽、氨基酸残基缺失或重复、氨基酸修饰以及异构体等。

这些多肽杂质可能由于合成、提取、纯化等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反应残余物、脱保护试剂、氧化、聚集、降解等原因而产生。

二、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多肽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同的多肽杂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因此需要根据多肽的特性和临床应用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1. 多肽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多肽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是多肽杂质标准制定的前提。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UV检测、质谱法(如质谱联用法和质谱成像法)、核磁共振法等。

根据多肽杂质的特性和目标多肽的构成,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杂质分析和定性定量。

2. 多肽杂质标准的确定多肽杂质标准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限量标准和质量标准。

(1)限量标准限量标准是针对多肽杂质含量的控制要求,根据多肽的临床应用需求和毒性评估结果,确立各类多肽杂质的允许限量。

典型的多肽杂质包括副产物(合成残留物)、修饰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异构体等。

(2)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多肽制剂中各类多肽杂质的质量特征要求,主要包括完整性、纯度、相关物质、分子量、构象等。

根据多肽的理化性质和临床安全性要求,确定多肽杂质质量标准。

三、多肽杂质标准的应用多肽杂质标准在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审批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多肽杂质标准为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产批次的多肽制剂需要经过多肽杂质的分析,确保各类多肽杂质不超过限定的限量,并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

合成多肽药物杂质分类及产生机制
一、原料杂质
原料杂质是指合成多肽药物时使用的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核酸等。

这些杂质可能由于原料的质量、纯度、保存不当等因素而引入。

二、重组杂质
重组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重组氨基酸的位置、数量、顺序等不准确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可能影响多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三、裂解杂质
裂解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肽键的裂解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裂解产物、游离的氨基酸等,可能影响多肽的结构和功能。

四、氧化杂质
氧化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氨基酸残基的氧化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氧化产物、过氧化物等,可能影响多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五、还原杂质
还原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氨基酸残基的还原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还原产物、硫化物等,可能影响多肽的结构和功能。

六、交联杂质
交联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氨基酸残基之间的交联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二聚体、三聚体等,可能影响多肽的结构和功能。

七、聚集杂质
聚集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多肽的聚集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包括聚合物、沉淀物等,可能影响多肽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八、基因毒性杂质
基因毒性杂质是指在多肽合成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具有基因毒性的物质而产生的杂质。

这些杂质可能具有致癌、致突变等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替尔泊肽质量研究

替尔泊肽质量研究

替尔泊肽质量研究
替尔泊肽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其质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替尔泊肽质量研究的内容:
1. 化学性质:替尔泊肽是一种多肽药物,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其化学性质包括分子量、等电点、溶解度等,这些性质都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生产工艺:生产替尔泊肽的工艺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工艺参数需要进行优化和控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 杂质:替尔泊肽中可能含有一些杂质,如未反应的原料、降解产物等。

这些杂质可能会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检测和控制。

4. 稳定性:替尔泊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存储和运输,以确保其稳定性和有效性。

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存储和运输条件。

5. 药效学研究:通过对替尔泊肽的药效学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其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6. 安全性研究:对替尔泊肽进行安全性研究,可以了解其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情况,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替尔泊肽的质量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控制,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杂质标准在多肽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杂质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多肽杂质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来源、蛋白质残留、化学残留、细菌内毒素、病毒灭活和稳定性等方面。

1.原料来源多肽的原料来源应该清晰、可靠,一般应来自已取得药品GMP认证的制药企业或经药监部门认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

对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产品,原料应来源于同种细胞系的产品。

2.蛋白质残留多肽中不应含有异种蛋白质,特别是人或动物源性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并需要进行检测以确保没有蛋白质残留。

3.化学残留多肽中不应含有化学残留物,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化学合成试剂等。

这些化学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检测和控制。

4.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多肽产品中常见的一种杂质,它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成的一种外毒素。

细菌内毒素对人体有毒性作用,可能引起发热、休克等症状。

因此,需要对其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

5.病毒灭活多肽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以确保产品中不含有病毒。

病毒灭活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进行。

在病毒灭活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产品被污染,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6.稳定性多肽产品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不变的能力。

多肽产品的稳定性与其生产工艺、储存条件、运输和储存时间等因素有关。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和控制。

总之,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多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通过对原料来源、蛋白质残留、化学残留、细菌内毒素、病毒灭活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控制和检测,可以有效地降低杂质对人体的危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药物杂质研究现状概述

药物杂质研究现状概述

药物杂质研究现状概述李娜;娄子洋【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4(32)3【摘要】As special commodities , drugs had closely relationships with human beings′health and life safety .Impurity,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and efficacy of drugs ,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ugs .With more and more attendance had been attached to the impurity′s control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ugs , researchers turned their atten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trace impurity .In this paper , related progresses in recent 10 years were summarized , including guiding principles in impurity re-search, technologi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general approaches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药物杂质是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的物质,与药品质量、安全性及效能密切相关。

随着杂质控制在药物开发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痕量杂质的分析上。

笔者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杂质研究的相关进展,内容涉及药物杂质研究的相关指导原则、杂质定性研究的相关技术以及杂质定量研究等的一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生化药品及基因工程药物室任雪杂质研究及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出,有关物质检查是反映多肽化学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学验证应能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分离目标多肽与工艺杂质(例如缺失肽)、降解产物(例如二硫键交换或氧化产物)、聚合物等[1]。

杂质谱是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

在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方面,国外已步入杂质谱控制研究阶段,而我国还停留在杂质控制研究阶段。

EP7.0中众多(但不是全部)多肽药物品种项下都对已知杂质分别制订了限度,并列出了已知杂质的名称及结构式。

举例如下[2,4]:1. 普罗瑞林,原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 脯氨酰胺,是人工合成的三肽激素,与天然下丘脑神经素完全一致,可促进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还具泌乳素释放激素活性及抗休克活性。

普罗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5种已知杂质,分别为A. 5-氧代-L-谷氨酰-D-组氨酰-L-脯氨酰胺;B. 5-氧代-D-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酰胺;C.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酸;D.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酸;E. (3S,8aS)-3-(1H-咪唑-4-酰甲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环(-L-组氨酰-L-脯氨酰))。

其中杂质A、杂质B为消旋产物;杂质C为缺失肽;杂质D为脱酰胺产物;杂质E为缺失肽环化产物。

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A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2.5。

2. 亮丙瑞林,是化学合成的两端封闭的水溶性九肽,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脯氨酰-L-组氨酰-L-色氨酰-L-丝氨酰-L-酪氨酰-D-亮氨酰-L-亮氨酰-L精氨酰-N-乙基-L-脯氨酰胺,为下丘脑产生的类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或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高活性类似物。

连续使用用于抑制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枢性性早熟、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以醋酸盐形式起作用。

亮丙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11种已知杂质,对其中杂质A、B、C、D规定了限度范围。

除杂质D为4位丝氨酸侧链羟基被乙酰化的产物外,杂质A至I均为第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位氨基酸各自发生不同消旋的产物;杂质J为8位精氨酸侧链胍基化衍生物;杂质K为4位丝氨酸脱水衍生物即[4-去氢丙氨酸]亮丙瑞林。

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B峰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3. 缩宫素,是人工合成或取自健康家畜的垂体后叶组织的环形九肽激素,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酪氨酰-L-异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在胎生哺乳动物中具有刺激子宫收缩和泌乳的作用。

缩宫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

虽然在EP7.0中未列举可检测杂质,但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去氨加压素峰(缩宫素的结构与去氨加压素的结构十分近似,仅在第1、3、8位有区别)的分离度不得小于5.0。

4. 醋酸去氨加压素,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3-巯基丙酰-L-酪氨酰-L-苯丙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D-精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

在血液中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较血管加压素和赖氨加压素具有更强和更持久的抗利尿活性,且加压的副作用比精加压素降低400~800倍,同样也可激活血液因子Ⅷ和纤溶酶原活性。

用于中枢性尿崩症,遗尿症,术中止血及预防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醋酸去氨加压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USP32,ChP2010未见收载。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7种可检测杂质,其中杂质A、B和C分别为5位门冬酰胺或4位谷氨酰胺或9位甘氨酰胺的脱酰胺产物;杂质D为8位L-精氨酸消旋化产物;杂质E和F分别为4位谷氨酰胺或5位门冬酰胺乙酰氨甲基化的产物;杂质G为9位甘氨酰胺二甲基化产物。

EP7.0及USP32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缩宫素峰(缩宫素的结构与去氨加压素的结构十分近似,仅在第1、3、8位有区别)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5. 卡贝缩宫素,是合成的缩宫素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丁酰-L-甲基酪氨酰-L-异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胺环(1→6) 一硫化物,据报道有更长的作用时间。

有关研究显示,卡贝缩宫素中可检测到以下4种已知杂质,分别为5位门冬酰胺消旋化产物、6位半胱氨酸消旋化产物、卡贝缩宫素亚砜I、卡贝缩宫素亚砜II、4位谷氨酰胺脱酰胺产物、9位甘氨酰胺脱酰胺产物。

系统适用性要求中涉及到5位门冬酰胺消旋化产物峰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小于1.5,有关物质检查中对前四种列出的杂质分别规定了相对保留时间和限度范围。

6. 苯赖升压素,是合成的醋酸九肽,为血管加压素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苯丙氨酰-L-苯丙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赖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

其抗利尿作用弱于血管加压素。

当禁用拟交感神经药时,被用作口腔使用局麻药后的血管收缩剂,也作为治疗口腔疼痛和炎症的制剂成分之一。

苯赖升压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6种已知杂质,对每一种已知杂质都规定了限度范围。

杂质A为1,6位半胱氨酸开环并乙酰胺甲基化的还原产物,杂质B和F分别为4位谷氨酰胺或5位门冬酰胺脱酰胺产物;杂质C和D分别为(1,6,)( 1,,6)或(1,1,)( 6,6,)二硫键产物;杂质E为N端乙酰化产物。

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C峰与杂质D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7. 替可克肽,为人工合成的二十四肽,其氨基酸序列与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前24个残基相同,为L-丝氨酰-L-酪氨酰-L-丝氨酰-L-甲硫氨酰-L-谷氨酰-L-组氨酰-L-苯丙氨酰-L-精氨酰-L-色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脯氨酰-L-缬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赖氨酰-L-精氨酰-L-精氨酰-L-脯氨酰-L-缬氨酰-L-赖氨酰-L-缬氨酰-L-酪氨酰-L-脯氨酸。

可利用形式为含水醋酸盐,有增加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的速度,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替可克肽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1种已知杂质A和1种未知杂质B,并对这两种杂质都规定了限度范围,其中A为4位甲硫氨酸亚砜化产物。

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B峰的峰高与替可克肽峰的峰谷之比不得小于3。

8. 鲑降钙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法或重组DNA技术法获得的与天然鲑降钙素结构相同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丝氨酰-L-门冬酰胺酰-L-亮氨酰-L-丝氨酰-L-苏氨酰-L-半胱氨酰-L-缬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亮氨酰-L-丝氨酰-L-谷氨酰胺酰-L-谷氨酰-L-亮氨酰-L-组氨酰-L-赖氨酰-L-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苏氨酰-L-酪氨酰-L-脯氨酰-L-精氨酰-L-苏氨酰-L-门冬酰胺酰-L-苏氨酰-L-甘氨酰-L-丝氨酰-L-甘氨酰-L-苏氨酰-L-脯氨酰胺(二硫桥:1→7)。

它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盐溶解以及对肾脏及胃肠道的调节,使血钙降低,能显著降低高周转性骨病的骨钙流失,是用于骨质疏松、变形性骨炎、高钙血症的治疗药物。

鲑降钙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USP32,ChP2010。

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7种可检测杂质,并对虽有杂质规定了限度范围。

其中杂质E、F、G仅针对由重组技术得到鲑降钙素,杂质A、B、C、D针对化学合成或重组技术得到的鲑降钙素。

杂质A为N端乙酰化的鲑降钙素;杂质B为9位亮氨酸消旋化产物;杂质C为22位酪氨酸脱除产物;杂质D为O酰基化鲑降钙素;杂质E为33位加甘氨酸产物;杂质F为二硫键被氧化的磺酸化产物;杂质G为33位加甘氨酸且二硫键被氧化的磺酸化产物。

EP7.0及USP32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杂质A的分离度不得小于3(USP32)或5.0(EP7.0),杂质A的对称因子不得大于2.5;主峰与杂质E的分离度不得小于3.0。

ChP2010中未记载任何可检测杂质结构,未对任何可检测杂质进行限度规定,仅将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即杂质A)用作系统适用性溶液成分之一,规定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峰与鲑降钙素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3.0,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的对称因子应不大于2.5[3]。

以上文8个品种为例,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地看出,从短的三肽到长的三十二肽,无论含二硫键的环肽还是线性肽,国外企业对多肽类药物有关物质的研究都是比较深入的,每个品种确定结构的相关肽均有2到11个不等。

已知结构的合成肽杂质共40种,其中消旋肽14种,占35%;脱酰胺肽8种,占20%;氧化肽4种,占10%;缺失肽3种,占8%;错位肽2种,占5%;其他如乙酰化肽、甲基化肽、胍基化肽或脱水肽共9种,占22%。

用于系统适用性的杂质肽中,有38%为消旋肽。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该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各级质量标准一般仅在极为有限的品种项下用相关肽做了系统适用性试验,基本未规定过相关肽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限度范围,通常仅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或自身对照法进行有关物质检查,有的品种如缩宫素根本未将有关物质检查列入质量标准。

当然,随着为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服务意识的增强,注射剂标准提高任务、药品评价性抽验工作的逐年展开,我们力求对质量标准不断进行提高完善,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

例如,在2010年由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完成的缩宫素注射液评价性抽验工作研究中发现,现行标准不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体现在有关物质偏高,制剂中的有关物质由原料引入,须增加有关物质检查。

江苏省所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采用强降解试验、半制备等措施,通过LC-MS等分析手段,对缩宫素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进行了深入探索式研究。

但是,其实最有条件进行药品杂质深入研究的不是各级检验所,而是生产企业自身。

企业是药品生产人和最终责任人,最熟知自己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在生产过程中哪些步骤可能引入哪些杂质,并结合一些分析手段如LC-MS-MS或CE-MS-MS,能够比较方便对杂质谱控制有较全面和细致的把握,进而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