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

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

生化药品及基因工程药物室任雪

杂质研究及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出,有关物质检查是反映多肽化学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学验证应能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分离目标多肽与工艺杂质(例如缺失肽)、降解产物(例如二硫键交换或氧化产物)、聚合物等[1]。

杂质谱是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在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方面,国外已步入杂质谱控制研究阶段,而我国还停留在杂质控制研究阶段。EP7.0中众多(但不是全部)多肽药物品种项下都对已知杂质分别制订了限度,并列出了已知杂质的名称及结构式。举例如下[2,4]:

1. 普罗瑞林,原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 脯氨酰胺,是人工合成的三肽激素,与天然下丘脑神经素完全一致,可促进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还具泌乳素释放激素活性及抗休克活性。

普罗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5种已知杂质,分别为A. 5-氧代-L-谷氨酰-D-组氨酰-L-脯氨酰胺;B. 5-氧代-D-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酰胺;C.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酸;D.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酸;E. (3S,8aS)-3-(1H-咪唑-4-酰甲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环(-L-组氨酰-L-脯氨酰))。其中杂质A、杂质B为消旋产物;杂质C为缺失肽;杂质D为脱酰胺产物;杂质E为缺失肽环化产物。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A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2.5。

2. 亮丙瑞林,是化学合成的两端封闭的水溶性九肽,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脯氨酰-L-组氨酰-L-色氨酰-L-丝氨酰-L-酪氨酰-D-亮氨酰-L-亮氨酰-L精氨酰-N-乙基-L-脯氨酰胺,为下丘脑产生的类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或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高活性类似物。连续使用用于抑制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枢性性早熟、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以醋酸盐形式起作用。

亮丙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11种已知杂质,对其中杂质A、B、C、D规定了限度范围。除杂质D为4位丝氨酸侧链羟基被乙酰化的产物外,杂质A至I均为第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位氨基酸各自发生不同消旋的产物;杂质J为8位精氨酸侧链胍基化衍生物;杂质K为4位丝氨酸脱水衍生物即[4-去

氢丙氨酸]亮丙瑞林。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B峰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3. 缩宫素,是人工合成或取自健康家畜的垂体后叶组织的环形九肽激素,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酪氨酰-L-异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在胎生哺乳动物中具有刺激子宫收缩和泌乳的作用。缩宫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虽然在EP7.0中未列举可检测杂质,但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去氨加压素峰(缩宫素的结构与去氨加压素的结构十分近似,仅在第1、3、8位有区别)的分离度不得小于5.0。

4. 醋酸去氨加压素,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3-巯基丙酰-L-酪氨酰-L-苯丙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D-精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在血液中稳定性增加,半衰期延长,较血管加压素和赖氨加压素具有更强和更持久的抗利尿活性,且加压的副作用比精加压素降低400~800倍,同样也可激活血液因子Ⅷ和纤溶酶原活性。用于中枢性尿崩症,遗尿症,术中止血及预防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醋酸去氨加压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USP32,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7种可检测杂质,其中杂质A、B和C分别为5位门冬酰胺或4位谷氨酰胺或9位甘氨酰胺的脱酰胺产物;杂质D为8位L-精氨酸消旋化产物;杂质E和F分别为4位谷氨酰胺或5位门冬酰胺乙酰氨甲基化的产物;杂质G为9位甘氨酰胺二甲基化产物。EP7.0及USP32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缩宫素峰(缩宫素的结构与去氨加压素的结构十分近似,仅在第1、3、8位有区别)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5. 卡贝缩宫素,是合成的缩宫素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丁酰-L-甲基酪氨酰-L-异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胺环(1→6) 一硫化物,据报道有更长的作用时间。

有关研究显示,卡贝缩宫素中可检测到以下4种已知杂质,分别为5位门冬酰胺消旋化产物、6位半胱氨酸消旋化产物、卡贝缩宫素亚砜I、卡贝缩宫素亚砜II、4位谷氨酰胺脱酰胺产物、9位甘氨酰胺脱酰胺产物。系统适用性要求中涉及到5位门冬酰胺消旋化产物峰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小于1.5,有关物质检查中对前四种列出的杂质分别规定了相对保留时间和限度范围。

6. 苯赖升压素,是合成的醋酸九肽,为血管加压素类似物,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苯丙氨酰-L-苯丙氨酰-L-谷氨酰胺酰-L门冬酰胺酰-L半胱氨酰-L-脯氨酰-L-赖氨酰-L-甘氨酰胺环(1,6)-二硫化物。其抗利尿作用弱于血管加压素。当禁用拟交感神经药时,被用

作口腔使用局麻药后的血管收缩剂,也作为治疗口腔疼痛和炎症的制剂成分之一。

苯赖升压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6种已知杂质,对每一种已知杂质都规定了限度范围。杂质A为1,6位半胱氨酸开环并乙酰胺甲基化的还原产物,杂质B和F分别为4位谷氨酰胺或5位门冬酰胺脱酰胺产物;杂质C和D分别为(1,6,)( 1,,6)或(1,1,)( 6,6,)二硫键产物;杂质E为N端乙酰化产物。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C峰与杂质D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1.5。

7. 替可克肽,为人工合成的二十四肽,其氨基酸序列与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前24个残基相同,为L-丝氨酰-L-酪氨酰-L-丝氨酰-L-甲硫氨酰-L-谷氨酰-L-组氨酰-L-苯丙氨酰-L-精氨酰-L-色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脯氨酰-L-缬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赖氨酰-L-精氨酰-L-精氨酰-L-脯氨酰-L-缬氨酰-L-赖氨酰-L-缬氨酰-L-酪氨酰-L-脯氨酸。可利用形式为含水醋酸盐,有增加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的速度,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替可克肽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1种已知杂质A和1种未知杂质B,并对这两种杂质都规定了限度范围,其中A为4位甲硫氨酸亚砜化产物。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B峰的峰高与替可克肽峰的峰谷之比不得小于3。

8. 鲑降钙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法或重组DNA技术法获得的与天然鲑降钙素结构相同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氨基酸序列为L-半胱氨酰-L-丝氨酰-L-门冬酰胺酰-L-亮氨酰-L-丝氨酰-L-苏氨酰-L-半胱氨酰-L-缬氨酰-L-亮氨酰-L-甘氨酰-L-赖氨酰-L-亮氨酰-L-丝氨酰-L-谷氨酰胺酰-L-谷氨酰-L-亮氨酰-L-组氨酰-L-赖氨酰-L-亮氨酰-L-谷氨酰胺酰-L-苏氨酰-L-酪氨酰-L-脯氨酰-L-精氨酰-L-苏氨酰-L-门冬酰胺酰-L-苏氨酰-L-甘氨酰-L-丝氨酰-L-甘氨酰-L-苏氨酰-L-脯氨酰胺(二硫桥:1→7)。它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盐溶解以及对肾脏及胃肠道的调节,使血钙降低,能显著降低高周转性骨病的骨钙流失,是用于骨质疏松、变形性骨炎、高钙血症的治疗药物。

鲑降钙素原料药收载于EP7.0,USP32,ChP2010。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7种可检测杂质,并对虽有杂质规定了限度范围。其中杂质E、F、G仅针对由重组技术得到鲑降钙素,杂质A、B、C、D针对化学合成或重组技术得到的鲑降钙素。杂质A为N端乙酰化的鲑降钙素;杂质B为9位亮氨酸消旋化产物;杂质C为22位酪氨酸脱除产物;杂质D为O酰基化鲑降钙素;杂质E为33位加甘氨酸产物;杂质F为二硫键被氧化的磺酸化产物;杂质G为33位加甘氨酸且二硫键被氧化的磺酸化产物。EP7.0及USP32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均有规定,主峰与杂质A的分离度不得小于3(USP32)或5.0

(EP7.0),杂质A的对称因子不得大于2.5;主峰与杂质E的分离度不得小于3.0。ChP2010中未记载任何可检测杂质结构,未对任何可检测杂质进行限度规定,仅将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即杂质A)用作系统适用性溶液成分之一,规定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峰与鲑降钙素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3.0,N-乙酰-半胱氨酰1-降钙素的对称因子应不大于2.5[3]。

以上文8个品种为例,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地看出,从短的三肽到长的三十二肽,无论含二硫键的环肽还是线性肽,国外企业对多肽类药物有关物质的研究都是比较深入的,每个品种确定结构的相关肽均有2到11个不等。已知结构的合成肽杂质共40种,其中消旋肽14种,占35%;脱酰胺肽8种,占20%;氧化肽4种,占10%;缺失肽3种,占8%;错位肽2种,占5%;其他如乙酰化肽、甲基化肽、胍基化肽或脱水肽共9种,占22%。用于系统适用性的杂质肽中,有38%为消旋肽。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该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各级质量标准一般仅在极为有限的品种项下用相关肽做了系统适用性试验,基本未规定过相关肽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限度范围,通常仅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或自身对照法进行有关物质检查,有的品种如缩宫素根本未将有关物质检查列入质量标准。当然,随着为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服务意识的增强,注射剂标准提高任务、药品评价性抽验工作的逐年展开,我们力求对质量标准不断进行提高完善,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例如,在2010年由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完成的缩宫素注射液评价性抽验工作研究中发现,现行标准不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体现在有关物质偏高,制剂中的有关物质由原料引入,须增加有关物质检查。江苏省所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采用强降解试验、半制备等措施,通过LC-MS等分析手段,对缩宫素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进行了深入探索式研究。

但是,其实最有条件进行药品杂质深入研究的不是各级检验所,而是生产企业自身。企业是药品生产人和最终责任人,最熟知自己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在生产过程中哪些步骤可能引入哪些杂质,并结合一些分析手段如LC-MS-MS或CE-MS-MS,能够比较方便对杂质谱控制有较全面和细致的把握,进而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对药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在杂质控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及产品的质量。

当然,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单单讲是生产出来的也不尽然,现在都在宣传QbD,全称是Quality by design,即质量源于设计。这个仿制药结构是确定了,但生产工艺不一定与原研厂一致,而生产工艺的不同直接导致药品有关物质种类、数量、含量产生差异,很可能出现新的杂质或超量杂质,这就需要按创新药思路进行质量研究,对新的生产工艺进行风险评估,制定质量标准[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为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把关的生产者和检验者们,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知识和技术,积累杂质谱控制的经验,并落实到实处,力求将我们的药品质量推向一个更完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07

2 EP7.0

3 ChP(中国药典). 2010. V ol Ⅱ(二部)

4李大魁,金有豫,汤光等译.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原著第35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5张哲峰. 浅谈杂质研究中的风险控制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我国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多肽合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多肽药物已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我国多肽药物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多肽、多肽偶联物更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多肽通常是指10-100个氨基酸通过肽键链接而成的化合物,从发现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作为药物应用也已超过70年。多肽药物是介于小分子和蛋白质药物之间的一种特殊药物,具有活性强、安全性高、特异性强、成药性好等优势,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前景广阔。 多肽药物包含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多肽或其修饰物,根据功能可以分为多肽疫苗、抗肿瘤多肽、抗病毒多肽、多肽导向药物、细胞因子模拟肽、抗菌性活性肽、诊断用多肽等。其中胰岛素是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市场规模最大的多肽药物。 目前多肽药物以慢病治疗为主,国际上的多肽药物主要分布在7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病、肿瘤、糖尿病、胃肠道、骨科、免疫、心血管疾病等,其中罕见病、肿瘤和糖尿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驾马车。与全球市场不同,我国上市的多肽药物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消化系统、抗肿瘤三大领域,占比将近90%左右,其中免疫调节用药占总市场的一半以上。我国市场较好的产品主要有胸腺五肽、谷胱甘肽、胸腺法新、奥曲肽、生长抑素和亮丙瑞林等,其中胸腺五肽和谷胱甘肽是我国的特色产品。

近年来,全球医药行业稳健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全球肽类药物市场预计于2025年进一步增加332亿美元至960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8%。而我国肽类药物市场2020年仅占全球肽类药物市场的13.6%,但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及欧洲市场。预计中国的肽类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并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3 28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5%。 根据Cortellis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多肽药物临床试验1176项,已上市药物71个,已注册7个、预登记6个、处于临床Ⅲ期21个、临床Ⅱ期43个、临床Ⅰ期49个、临床6个、临床前139个、发现阶段61个。其中,中国已上市药物37、已注册药物4个、预登记药物5个、处于临床Ⅲ期7个、临床Ⅱ期4个、临床Ⅰ期16个、临床2个、临床前35个、发现阶段3个。 在研项目中,从治疗领域看,代谢领域项目最多,占在研多肽创新药项目总数的38.75%,糖尿病治疗领域是目前的研发热点,此外还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和肥胖领域等;肿瘤/免疫系统领域项目数量位居第二,涉及黑色素瘤、脑转移瘤、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和鳞状细胞癌等治疗药物;第三为抗感染领域,主要为抗真菌/细菌类多肽候选药物。其他领域还包括中枢神经、骨科、心血管、呼吸系统、眼科、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 目前国内布局多肽药物的企业主要有:①豪森药业/翰森制药:2 019年5月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上市,2020年5月培化西海马肽

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多肽药物就是指由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子量小于10 kDa、具有 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相比较其他的药物,多肽药物具有独特的 优点,比如更精准的效果、更快的作用、更少的副作用等。由于 这些优点,多肽药物在医药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 多肽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主要应用于生殖激 素和甲状腺激素。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肽药物研究 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利用化学合成技术合成多肽。化学合成技术使得多肽的产量大幅提高,分子结构稳定,药 物活性更易确定。同时,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多种新的研究手段, 例如基于DNA的方法、鉴定切割点的方法等。 目前,多肽药物研究领域有很多激动人心的进展。比如,多肽 药物的组合使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成功 制备了一些高效的转化酶蛋白,用于清除多肽药物中的切割产物,提高其活性。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尽管多肽药物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但其应用前景却不容小觑。多肽药物具有很多其他药物所没有的优点,比如极短的半衰期、高度特异性等。这使得多肽药物在各种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多肽药物已经被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 1. 肿瘤学 多肽药物在肿瘤学领域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前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利用多肽技术开发出一些可靶向诊断、治疗肿瘤的药物。比如,莲座菌多肽、Tyr3-octreotide(Tyr3-OC)等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区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治疗。 2. 神经学 多肽药物在神经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利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肝素的多肽,可通过神经干细胞使用,用于创伤性神经退化症的治疗。

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

国内外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比较 生化药品及基因工程药物室任雪 杂质研究及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出,有关物质检查是反映多肽化学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物质检查的方法学验证应能证明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分离目标多肽与工艺杂质(例如缺失肽)、降解产物(例如二硫键交换或氧化产物)、聚合物等[1]。 杂质谱是对存在于药品中所有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总的描述。在多肽药物杂质研究方面,国外已步入杂质谱控制研究阶段,而我国还停留在杂质控制研究阶段。EP7.0中众多(但不是全部)多肽药物品种项下都对已知杂质分别制订了限度,并列出了已知杂质的名称及结构式。举例如下[2,4]: 1. 普罗瑞林,原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 脯氨酰胺,是人工合成的三肽激素,与天然下丘脑神经素完全一致,可促进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还具泌乳素释放激素活性及抗休克活性。 普罗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5种已知杂质,分别为A. 5-氧代-L-谷氨酰-D-组氨酰-L-脯氨酰胺;B. 5-氧代-D-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酰胺;C.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酸;D. 5-氧代-L-谷氨酰-L-组氨酰-L-脯氨酸;E. (3S,8aS)-3-(1H-咪唑-4-酰甲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环(-L-组氨酰-L-脯氨酰))。其中杂质A、杂质B为消旋产物;杂质C为缺失肽;杂质D为脱酰胺产物;杂质E为缺失肽环化产物。在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项下的系统适用性要求中规定,杂质A与主峰的分离度不得小于2.5。 2. 亮丙瑞林,是化学合成的两端封闭的水溶性九肽,氨基酸序列为:5-氧代-L-脯氨酰-L-组氨酰-L-色氨酰-L-丝氨酰-L-酪氨酰-D-亮氨酰-L-亮氨酰-L精氨酰-N-乙基-L-脯氨酰胺,为下丘脑产生的类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或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高活性类似物。连续使用用于抑制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枢性性早熟、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以醋酸盐形式起作用。 亮丙瑞林原料药收载于EP7.0,ChP2010未见收载。EP7.0中杂质项下列举了11种已知杂质,对其中杂质A、B、C、D规定了限度范围。除杂质D为4位丝氨酸侧链羟基被乙酰化的产物外,杂质A至I均为第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位氨基酸各自发生不同消旋的产物;杂质J为8位精氨酸侧链胍基化衍生物;杂质K为4位丝氨酸脱水衍生物即[4-去

多肽类药物的发展及其在制剂学上的难点

随着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重塑了我国现代制药工业和临床治疗机制,在制剂学领域备受关注。多肽药物容易被合成改造并优化,本身的特点使其药用价值很高。多肽药物一般半衰期较短、结构及性质不稳定,但相对于大分子蛋白或抗体类药物,多肽药物在常温下更稳定、单位活性更高。多肽分子的大小、极性、亲水性和带电性不如传统小分子,因此多肽药物难以穿越生理屏障,故不能口服。因此深入认知并摸清其发展现状非常有必要,更要化解制剂学难点,以帮助从事相关研究的同行。 Part 1、多肽类药物的定义及发展现状 1.1 多肽类药物的定义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多肽是一种氨基酸,通过分离技术将其用肽键连接转化成一种化合物,形成多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往往由10~100 个氨基酸分子脱水后进行分离纯化形成,超过100 个氨基酸就可以组成蛋白质,多肽与蛋白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肽链长短不同。与此同时,多肽更稳定,因为多肽合成品中并无影响蛋白质稳定的要素[1]。多肽是影响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涉及细胞生长、激素、神经等各个领域,在临床中有特定的治疗作用,且多肽药物广泛存在于生物系统中的信号分子、传递分子以及消化分子中;集多种作用于一体的多肽应用极为广泛,可用于心血管、血液、肌肉、骨骼等系统,所以在医疗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史较短,但其发展迅猛,已成为制剂学关注的焦点。多肽类药物的研究、临床应用现状:目前大部分多肽类药物具有直接口服无效、生物半衰期短、治疗周期长等特点,所以其开发和应用是当前的热点,发展前景不可限量。20 世纪90 年代每年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多肽类药物平均有9.7 种,2000 年至2010年增加到19.5 种,数量至今还在递增[2]。目前,多肽类药物在临床上实现了广泛应用。由于安全性较高和疗效突出,其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许多品种还被纳入国内外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中,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支撑力量。 Part 2、多肽类药物制剂学上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2.1 多肽类药物制剂学上的难点 多肽类药物在制剂学领域的研究颇受关注,在非注射用药领域关注度更高,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鼻腔给药、肺部给药和口服给药。多肽类药物在制剂学上的难点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不易通过生物膜、抗原性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脱酰氨反应。Asn/Gln 残基水解形成Asp/Glu;非酶催化的脱酰氨反应受环境、多肽结构影响,若增大pH值、升高温度,都利于反应进行。第二,氧化。多肽溶液容易氧化,一是溶液中的有氧化物促进了多肽的氧化,二是多肽的自发氧化。氨基酸残基中最易氧化的有Trp、Tyr、Cys和Met。氧化会受温度、氧气分压、缓冲溶液的影响。第三,水解。肽键容易水解断裂,Asp 参与形成的肽键更易断裂,尤其是Asp-Pro和Asp-Gly 肽键。第四,形成错误的二硫键。因为二硫键互相或与巯基发生交换,致使三级结构改变和活性丧失。第五,消旋。除Gly 之外的所有氨

关于合成多肽中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关于合成多肽中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 康建磊 1963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Bruce Merrifield 发明了多肽固相合成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固相合成法已广泛应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的研究领域。固相合成法的基本原理是以连接于固相载体的第一个氨基酸为起点,经活化、耦合、脱保护的循环过程,将保护氨基酸逐一“组装”形成目标肽,由于氨基酸多为手性分子(甘氨酸除外),在肽合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旋化的可能,这可能导致肽分子部分或全部立体化学信息的丢失。如一个10肽的合成中,每个氨基酸发生1%的差向异构化,则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中只有90.4%的肽含有正确的立体构型。而对于一个50肽,理论上就只有60.5%为目标立体构型产物。由于肽类药物的生物活性与其立体构型密切相关,因此差向异构体杂质的研究是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多肽合成中氨基酸差向异构化的机制 1、直接烯醇化机制 肽缩合过程中,在碱的作用下失去羧基α位质子,经烯醇式中间体发生消旋,消旋速率依赖于活化羧基α位质子的酸性、溶剂、温度及碱的化学性质。 2、5(4H)-噁唑酮机制

DL-肽 LL-肽 在氨基酸活化时,产生立体化学不稳定的5(4H)-噁唑酮中间体(D/L-4)是缩合反应中发生消旋的主要原因。形成噁唑酮的倾向与化合物1中活化基X的活化能力及N-酰基R1-CO-的电子特征密切相关。尽管有消旋化倾向,噁唑酮依然代表羧基活化的氨基酸衍生物应用于肽链合成中。反应中的消旋程度取决于噁唑酮的形成能力及其氨解速度。 二、差向异构体的控制及检查方法 1、差向异构体的过程控制 首先,应注意手性合成原料的控制。合成多肽中各手性中心直接来源于合成原料—各种保护氨基酸,因此应注意加强合成原料—保护氨基酸立体构型的控制,在内控质量标准中增加光学纯度的控制。由于比旋度方法专属性、灵敏度方面的限制,建议采用手性HPLC法控制起始原料的光学纯度,对于比旋度数值较小的保护氨基酸更应如此,如Fmoc-Glu(OtBu)-OH为+1.2o、Fmoc-Gln(Trt)-OH为-1.0o,比旋度法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其光学纯度。 其次,应加强反应过程的控制。注意合成策略、氨基酸侧链保护基的选择,加强对偶联试剂、投料比、反应条件等的考察研究,尽量减少差向异构体的产生。例如,曾有申报单位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是指由氨基酸残基按照特定的结构、顺序和连接方 式形成的蛋白质片段或类似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 选择性,是当前最前沿的新药研究领域。本文将就该领域近年来 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包括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应用、优点、缺 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现状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技术 也日渐成熟。首先,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借鉴了自然界中丰富的多 肽资源,如毒蛇毒液、昆虫毒素、革兰氏阳性杆菌外毒素等,通 过分离、纯化和改造这些多肽分子,获得了大量新型多肽类药物。此外,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也为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基于多肽类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多肽 柔性分子模拟仿真及高通量药物筛选等,为多肽类药物的快速、 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多肽类药物的应用前景

多肽类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具有不少优越之处,可 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效果显著: 1.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能够调 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抑制病原体生长和繁殖、阻止肿 瘤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新药。 2.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多肽类药物还可作为创伤后的治疗药物,具有调节心跳、改变体 内物质代谢过程、促进修复骨折等功能。 三、多肽类药物的优点和缺点 多肽类药物相较于其他类药物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点 1)选择性强:多肽类药物具有相较于其他制剂更为精确的靶 向作用,对人体其他组织有较小干扰引起的不良反应少。

多肽类药物的设计和研究进展

多肽类药物的设计和研究进展多肽类药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和设计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本文将介绍多肽类药物的概念、特点、设计和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肽类药物的概念和特点 多肽类药物是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化合物,一般分子量在5000以下。它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比如治疗癌症、炎症、肝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类药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目标性强。多肽类药物结构具有空间三维结构,因此具有更高的目标特异性。 2. 生物可降解性好。多肽类药物分子结构不稳定,容易被生物降解和代谢,不会在体内蓄积。

3. 毒副作用低。多肽类药物形成的新生物分子容易和人体细胞 进行识别和相互作用,因此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低。 4. 反应性低。多肽类药物结构是一种生物性结构,与人体环境 相同,不易发生化学反应,与人体比较稳定。 二、多肽类药物的设计与研究进展 1. 分子合成方法的发展 多肽类药物为大分子药物,其设计和合成方法比较复杂。目前,多肽类药物设计和合成主要采用固相肽合成法、液相肽合成法和 化学修饰肽合成法等方法。随着分子合成方法的发展,多肽类药 物的合成效率和纯度持续提高。 2. 分子模拟方法的应用 分子模拟方法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结构和化学特性的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多种候选药物分子,进而筛选出最优的药物分子。 分子模拟方法逐步成为了多肽类药物设计和优化的重要手段。

3. 智能纳米材料的应用 智能纳米材料是指具有智能功能的纳米材料,其材料表面具有一定的生物亲和性,可以在体内运输和释放药物。近年来,智能纳米材料逐渐应用于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载体,可以有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效。 三、多肽类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多肽类药物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多肽类药物的设计和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下特点: 1. 目标性更加精准。基于分子模拟方法,可以更精准地设计出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多肽类药物,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多肽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是生命体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分子。与传统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较小,因而备受医学界的关注。 一、多肽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高通量技术在多肽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技术是指通过自动装置、大样品量、高速率和增加样品测定的频率等手段,大大加快了实验时间和实验数据的获取,提高了实验效率和研究成果的性价比。在多肽药物研究中,高通量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例如,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大规模质谱分析技术等,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药物。此外,利用高通量的抗体制备技术,可以对多肽药物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为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2. 空间合成技术的应用

空间合成技术是指在微米尺度上精确地控制氨基酸残基的连接方式和位置,从而合成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多肽分子。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快多肽药物的研究速度,而且可以生产出更加高效的多肽药物。目前,空间合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神经疾病治疗等领域。 3. 晶体学技术的应用 晶体学技术是将多肽药物分子结晶为晶体,然后通过X射线或NMR技术分析晶体的内部三维结构,以确定分子的准确结构和功能。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为多肽药物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晶体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肽药物的研究领域。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与发展 1.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是多肽药物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多 肽药物已经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Tumor vascular targeting peptide (TVTP)、抗HER-2神经肽等。这些多肽 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肿瘤生长,减小肿瘤负荷,实现 肿瘤治疗。未来,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仍有广阔的发 展空间。 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方式。多肽药物在免疫治疗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等。这些多肽药物能够通过增强肿瘤细胞的免 疫原性,促进肿瘤细胞的自噬降解。 3. 神经疾病治疗 神经疾病是指相对比较复杂的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中风、 抑郁症等。因为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使得大多数传 统药物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多肽分子由于分子结构的 特殊性,可以在神经系统中发挥出鲜明的特点,例如,对帕金森

新型多肽药物的研制及其应用前景

新型多肽药物的研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不断突破,药物技术也在不停的发展。在 这样一个背景下,人们对于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走过了漫长的 一段历程,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多肽药物是指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与传 统小分子药物相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且不易产 生副作用,因此被视为是目前新型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 文旨在探讨多肽药物的研制与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研制现状 目前,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新型药物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向。多肽药物具有如下特征:结构相对复杂、分子量较大、 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生物学活性等。因此,多肽药物的研制与开 发相对来说更加复杂一些。当前多肽药物的研制常用的技术包括:加氢、剪切、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是 加氢技术。 连接技术是多肽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接 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将多个氨基酸序列连接形成多肽药物。用于连 接氨基酸的化学品种包括:二硫化物、硼络合物、二硫化物等。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作为新型药物的代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多肽药 物的应用范围包括抗原抗体、生物发育调节、免疫增强剂、抗肿 瘤剂、抗病毒剂等多个领域。 1、抗原抗体:多肽药物可通过特定结构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特 异性抗原抗体。这种抗原抗体可用于肿瘤、传染病、自身免疫性 疾病、神经病等多个领域。已有多个多肽药物成功用于抗癌治疗。 2、生物发育调节:多肽药物中包含多个不同的氨基酸结构, 可以对生物发育进行精密的调节。例如,多肽药物可以被用于肝 脏再生。 3、免疫增强剂:多肽药物可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有效 预防病毒感染,抗菌。

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介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多肽药物的研究 和开发逐渐成为医药界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 多肽药物具有治疗范围广、药效高、安全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应 用于临床治疗中。 一、多肽药物的定义和特点 多肽药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相互连接而成的生物大 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多肽药物的创制是基于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合成生物学等综合技术手段,具有以 下特点: 1.多样性。多肽药物的分子量通常处于1000Da以下,结构简单,容易合成,因此可以应对众多疾病。 2.效力高。多肽药物能够呈现出高的目标细胞特异性、高的亲 和性和高的生物活性。

3.安全性佳。多肽药物相对于小分子药物而言不会引起分解代 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而引起身体损伤,且不会引起免疫原性反应。 二、多肽药物研究现状 在当今的医药研究领域,多肽药物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多肽药物以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乳腺癌、晚期肾癌 等数十种疾病已经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1.在糖尿病治疗方面,GLP-1药物是目前一种广泛采用的糖尿 病治疗药物。GLP-1是胰高糖素样肽-1的缩写,通过增加胰岛素 的分泌、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以及抑制胃肠道的葡萄糖吸收来降 低血糖。 2.在心血管药物方面,BNP(脑钠肽)药物已经进入市场并广 泛使用。而且,其他有心肌保护作用的多肽药物如阿Essac(脑钠 肽2),ESAX(脑钠肽)等正在临床测试中。

3.在抗肿瘤研究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多肽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男性前列腺癌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典型的多肽抗癌药还包括somatostatin、cholecystokinin和bombesin等。 4.在神经科学方面,BNP是一种神经调节肽,它通过与其受体配对产生重要的生物效应。而Ucn(神经催乳素)是另一种神经相关激素,也是许多药物的研究目标。 三、多肽药物研发技术 临床多肽药的研究和开发有许多技术和方法,如设计合成、改性、改造、高通量筛选技术、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蛋白质工程技术等。 1.设计合成:多肽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是多肽研究的关键之一。目前,多肽药物的设计合成已经变得更加高效,因为研究人员已经拥有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如计算机辅助分析、化学库筛选、基于催化剂的反应优化、高通量工艺和分析等。

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

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 多肽药物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分子,通常来说,它由 10~100个氨基酸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低于10000。多肽药物大多来源于内源性肽或者天然肽,因此对人体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很小。相比于蛋白类药物,多肽药物还具有稳定性好、纯度高、生产成本低、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加上多肽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使得多肽药物成为近些年生物药研发的焦点。 宿主细胞蛋白(HCP)和宿主细胞DNA(HCD)是多肽药物工艺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杂质,其超过一定含量很有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比如HCP中包含一些蛋白水解活性酶,可能会使目的蛋白发生片段化而失去活性,而HCD残留存在一定的致癌性和风险性,甚至有引发肿瘤的潜在风险。因此,HCP和HCD残留量检测是抗体药物产品研发与质控中最常进行的分析项目,对监测多肽药物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至关重要。 目前,HCP检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D/2D-PAGE、基于质谱(MS)等的分析技术。ELISA采用多克隆抗体直接量化分析HCP的总体丰度,但是一般无法采用此法快速定量分析单个HCP组分,且可能检测不到免疫原性较弱或非免疫原性的HC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可同时鉴定和定量分析HCP杂质,是ELISA的主要互补分析方法,也是目前主流的HCP鉴定方法。 《中国药典2020》列出了3种HCD残留检测方法:DNA探针杂交法、荧光染色法以及定量PCR法。相比于DNA探针杂交法和荧光染色法两种方法,定量PCR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精确性以及重复性。

生物制品表征HCP和HCD分析示意图。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BTP),采用ISO9001认证质量控制体系管理实验室,获国家CNAS实验室认可,为客户提供符合全球药政法规的药物质量研究服务。我们基于现有的检测平台提供多肽药物HCP和HCD分析服务,具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可以为您提供从实验设计、样品检测、数据分析等全套专业服务,可精准检测多肽药物可能残留的宿主蛋白及宿主残留DNA。欢迎免费咨询。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多肽药物表征内容。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杂质标准 多肽(Peptide)是由氨基酸经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多肽链,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以及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多肽制剂的药物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多肽杂质的检测与限量标准制定是其中的关键。本文将对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多肽杂质简介 多肽杂质(Peptide Impurities)指的是多肽制剂中除目标多肽外所存在的其他杂质,包括杂质多肽、氨基酸残基缺失或重复、氨基酸修饰以及异构体等。这些多肽杂质可能由于合成、提取、纯化等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反应残余物、脱保护试剂、氧化、聚集、降解等原因而产生。 二、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 多肽杂质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多肽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同的多肽杂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因此需要根据多肽的特性和临床应用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1. 多肽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 多肽杂质分析方法的建立是多肽杂质标准制定的前提。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UV检测、质谱法(如质谱联用法和质谱成像法)、核磁共振法等。根据多肽杂质的特性和目标多肽的构成,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杂质分析和定性定量。

2. 多肽杂质标准的确定 多肽杂质标准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限量标准和质量标准。 (1)限量标准 限量标准是针对多肽杂质含量的控制要求,根据多肽的临床应用需 求和毒性评估结果,确立各类多肽杂质的允许限量。典型的多肽杂质 包括副产物(合成残留物)、修饰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异构体等。 (2)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多肽制剂中各类多肽杂质的质量特征要求,主要包括完 整性、纯度、相关物质、分子量、构象等。根据多肽的理化性质和临 床安全性要求,确定多肽杂质质量标准。 三、多肽杂质标准的应用 多肽杂质标准在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审批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 多肽杂质标准为多肽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生产批次的 多肽制剂需要经过多肽杂质的分析,确保各类多肽杂质不超过限定的 限量,并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多肽制剂的储存、运输和使用 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多肽杂质的监测与控制。 2. 新药审批与注册 多肽杂质标准在新药的研发、审批与注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前阶段的药物研发需要对多肽制剂中的各类多肽杂质进行评估与

多肽药物的研制及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研制及应用前景多肽药物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具有高效、低毒、高特异性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多肽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已成为全球医药界的热门领域。本文将围绕多肽药物的研制及应用前景展开论述。 一、多肽药物的定义及发展 多肽药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残基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大分子化合物,分子量一般在3000以下。与化学制药品相比,多肽药物具有以下优点:专一性强、毒副作用小、对环境友好等。多肽药物作为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多肽药物发展趋势: 1. 新技术推动了多肽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多肽药物的开发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来源。新技术的引入,比如:化学修饰技术、

新型载体技术、靶向修饰技术等,为多肽药物在特异性、稳定性 和功能扩展方面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多肽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据统计,未来几年内,全球多肽药物市场有望保持良好的增长 趋势。其中,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成为多肽 药物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老龄化的逐渐加剧,人们对于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些领域也将成为多肽药 物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多肽药物的研制 多肽药物的研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肽 首先从天然多肽库或通过化学合成等方式,筛选出具有生物活 性的肽链。

2. 优化 对选出的肽链进行合理的改造,比如选择性地替换氨基酸、加 入修饰基团等,在保持原有活性的同时,增强肽链的稳定性、药 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等。 3. 配伍 在优化后的肽链中添加合适的受体分子或向靶细胞表面暴露出 的特异性蛋白,进一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特异性和效果。 4. 制剂 将优化后的肽链经过合理制剂处理,最终制成成品药。 三、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具有诸如优异的生物学活性、灵敏和特异的墙纯性、优异的安全性和效力等也是推广它的应用的优势。在许多领域中,多肽药物的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

多肽药物的发展与研究问题

多肽药物的发展与研究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多肽药物的研 究越来越重视。多肽药物是指具有一定长度的多肽链,可以对生 物分子产生影响,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相比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具有更广泛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效价,尤其是在治疗肿 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多肽药物的 研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问题。 1. 生产成本高 多肽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多肽链的合成和修饰 非常复杂,需要使用高昂的原材料、试剂和设备。与此同时,多 肽药物的纯度和结构也需要严格控制,需要大量的品管和深入的 技术支持。因此,生产成本高昂是制约多肽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 2. 稳定性差 多肽药物由于分子量较大,化学稳定性不如小分子药物。此外,多肽链中含有多个极性氨基酸残基和酸性或碱性基团,容易在生

理环境中发生氧化、水解和降解等反应。这些反应会导致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发生变化,降低药物效能并增加毒性,从而严重影响药物的临床应用。 3. 富集性差 多肽药物在体内的富集性差,这意味着它们很难集中到目标组织或靶点,并对其产生足够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多肽药物具有较长的分子链,内部存在许多极性和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以及多种官能团,导致分子的构象复杂、亲水性差,难以穿透细胞膜或进入目标组织。因此,提高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途径。 4. 市场风险大 多肽药物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由于临床试验成功率低,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获批上市的多肽药物还很少,多数在研的多肽药物都处于试验阶段。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多肽药物的临床前筛选和评价难度较大,很难对其抗毒性、夹杂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等参数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增加了临床前筛选和开发的风险。

多肽药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多肽药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药物的需求也 不断增加。而多肽药物是人们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领域,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良好的靶向性和高度可控性。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多肽药物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多肽药物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和应用展望等角度,对多肽药物进行阐述。 一、多肽药物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多肽药物是由一条或多条氨基酸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 特定的三维结构。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相比,多肽药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高效性,该特点因其分子量大、空间构型繁多而呈现出来。同样,由于其较小,虽然被消化或减少其生物活性,往往无法进入细胞的问题,多肽药物可以应用于药物靶向治疗。早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多肽药物Synarel(去势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美国被批准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肽药物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例如Somavert、Zoladex等,已经应用于治疗更多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前景十分广阔。 二、多肽药物的现状 虽然多肽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许多难题和挑战也在多肽药物的研究、合成 和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问题:多肽药物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性,高度的多肽键连接易于施 加剪切力,并且其表面易受成因木和酶的攻击。因此,多肽药物的稳定性往往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肝脏代谢:多肽药物常常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因为它们不能脱离血管向肝脏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这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因为肝脏对于多肽药物的收集、活化和分解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多肽指的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肽,具有生物活性,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生物多肽药物是指由生物多肽制备而成的药物,是现代生物制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其具有生物活性和可塑性而备受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制药逐渐成为在全球药物市场上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而生物多肽药物作为其中的一种,不仅具有发掘新药物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多肽药物的特性 相对于传统的化学药物,生物多肽药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 生物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1.强大的专一性:生物多肽药物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配对机制与目标结合, 与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相似,具有针对性和快速的反应速度。 2.高度的生物活性:生物多肽中常见的蛋白激酶、蛋白酶和酶联受体等分子都 发挥着生物活性,因此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3.较低的毒副作用:传统的化学药物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病原体或相应的细胞进 行治疗的,因此药效优势往往伴随着体内毒性的增加,而生物多肽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残留产品往往是氨基酸,因此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二、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们越来越重视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目前, 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种: 1.结构分析与质量控制:多肽化合物具有基于化学结构的药效,因此开发高效 的结构分析和质量控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

2.合成药物研究:合成药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更可控且更具生物活性的生 物多肽和多肽模拟药物,常用于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 3.疫苗研究:疫苗是对抗疾病的有效手段,现在的疫苗不仅包括传统的灭活疫 苗和活性疫苗,还包括生物多肽疫苗和DNA疫苗等西药疫苗,用于预防多种疾病。 4.移位抑制剂研究:移位抑制剂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和细胞异常增殖性 肿瘤,并已经成功应用于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肿瘤治疗。 三、生物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它具有在医学界应用的广泛前景。下面是 生物多肽药物应用前景的一些案例分析。 1.肿瘤治疗:生物多肽药物在治疗肿瘤疾病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如淋巴瘤、前 列腺癌和肺癌等。现有成熟的生物多肽日治疗方案,也有许多新的生物多肽治疗方法在不断研究开发。 2.神经疾病治疗:生物多肽药物的在治疗神经疾病领域应用也十分广泛,如帕 金森,失眠,甚至对于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应用也十分广泛。 3.心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当代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生物多肽药物能够控制血糖,降低肥胖率,降低胆固醇,对预防糖尿病临床意义重大。 4.皮肤及骨科治疗:随着生物多肽药物研究的日渐深入,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多 肽药物用于肿瘤、皮肤及骨科疾病治疗,如应用于治疗晚期皮肤及骨科疾病等。 总之,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也可以预防疾病并促进健康。尤其,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医学挑战时,应继续加强生物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推动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多肽药物开发研究现状与前景

多肽药物开发研究现状与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多肽药物成为目前新药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肽药物有多种优势,如高选择性、高效性、低毒性、低免疫原性等,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多肽药物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多肽药物的研发现状 研发多肽药物需要解决许多挑战,如易受消化酶降解、不便于合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但因为多肽药物的优势,许多科学家持续着对其研发的探索。 在多肽药物研发中,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为製药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分子,从而对开发多肽药物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结构生物学技术也在多肽药物研发中大量运用,通过揭示多肽分子和靶蛋白结合的性质及反应过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多肽药物。

二、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 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且可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这是因为多肽药物可以靶向识别肿瘤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内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而且,多肽药物还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控制血凝块的生成,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多样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报道投入实际应用中来。 三、多肽药物未来的挑战 多肽药物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其在质量控制和制造工艺上的进步有所增加,但是多肽药物的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生产成本高昂、质量控制困难、稳定性不足等。此外,多肽药物的用药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使多肽药物能够快速上市,并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需要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方法。因此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将是未来多肽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也需要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多肽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四、结语 多肽药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虽然其研究和发展存在着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科学家们会带领着人们不断探索多肽药物的优势,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多肽类抗生素国内外市场分析

作者:未知 终端市场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 2022-3-7 3、其他多肽类抗生素 多肽类抗生素除糖肽类和脂肽类外,还实用于耐多种药物型结核病的卷曲霉素、抗肿瘤的博莱霉素、平阳霉素和放线菌素 D 以及多黏菌素、杆菌肽等。 3.1 多黏菌素(Polymyxin) 多黏菌素是由多黏杆菌产生的,由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一族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包括多黏菌素类B 和多黏菌素类 E,以往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但因毒性明显,故目前已少用。 3.1.1 临床应用 目前多黏菌素主要作为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最后选择,仅限用于应用其它抗菌药无效或者菌株呈多重耐药时。口服用作肠道术前准备,或者预防白血病、粒细胞缺乏者的细菌感染。局部使用于创面、五官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采用鞘内给药。 3.1.2 主要生产厂家及剂型 浙江日升昌药业自主研发的三类新药——复方多黏菌素B 软膏,于 2003 年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编号为 20031L04285 的临床研究批件,并于 2004 年 2 月开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牵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军医大附属长海医院、浙大医学院一附院和二附院参加,进行复方多黏菌素 B 软膏治疗细菌性皮肤病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于 2005 年 5 月完成临床研究工作,即将获得生产批文。现拟生产复方多黏菌素软膏剂已建成年生产能力为 500 万支的软膏剂生产车间。

上海第一辈子化药业生产的 50 单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 B 冻干粉, 2003 年 1 月 8 日获 得批准生产。 泰国大西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 1g 的硫酸多黏菌素颗粒剂,其商品名为可利迈仙,主要用于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以及胃肠炎等引起的腹泻。 3.2 杆菌肽(Bacitracin) 杆菌肽对各种 G+菌、耐药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属慢性杀菌剂。 3.2.1 临床应用 各种软膏剂、霜剂、溶液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五官、口腔浅表感染,或者用于膀胱冲洗、气溶吸入。杆菌肽多用做饲料添加剂,如杆菌肽锌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最安全的畜禽专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 1960 年美国批准将杆菌肽锌用作饲料添加剂,此后 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使杆菌肽锌得到迅速发展。 3.2.2 主要生产厂家及剂型 杆菌肽锌的主要生产厂家有天津新星兽药厂生产的“迈隆”, 1990 年 10 月该厂开始试 制杆菌肽锌饲料添加预混剂, 1991 年获生产许可证。 1993 年开始供应市场,成为国内惟一 大量生产该品的大型企业。生产能力为 3500 吨。此外,本品的厂家还有天津新美、深圳兽 药厂,以及福建浦城绿康生化的“绿康”。 3.2.3 国内外市场现状及走势 目前,杆菌肽锌已成为当今世界使用最多的专用抗生素,在美国杆菌肽锌已占整个抗生 素添加剂的 40%摆布,日本年产 10%杆菌肽锌已超过 1100 吨。我国自 1992 年由天津市新 星兽药厂自行研制生产以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发酵水平,使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 均有质的飞跃。年产销量已达到4100 吨,出口量占60%,成为世界杆菌肽锌的主要生产基地。随着杆菌肽锌在养殖业中的迅速普及应用,取代人畜共用抗生索前景良好。

多肽类仿制药研发和一致性评价的考虑

随着多肽合成工艺的成熟和药物制剂技术的提高,多肽类药物已成为国内外药物研发公司关注的重点。在2017 年度FDA 批准的46 个新药中,有6 个为多肽类药物[1],为多肽类药物年批准数量的历史新高,证明多肽类药物开发已进入“快车道”。 我国多肽类药物开发起步较晚,原料药的可及性、高端制剂的技术瓶颈等都制约了多肽类药物的发展。随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近几年多肽类药物技术难点有了重大突破,国内多肽类药物申报数量逐渐提高。但由于技术实力差异和多肽类药物开发指导性文件的不完善,申请人递交的申报资料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递交资料存在严重缺陷,影响了此类产品的研制和注册申报。针对上述情况,本作者曾发表2篇文献[2 -3],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性文件,对多肽类药物原料药的合成工艺、质量标准、杂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文结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 2015 年第230号) 、《关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 2017 年第100 号) 、《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等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对已上市多肽类药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并对该类药物在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申请中应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 Part 1、我国多肽类药物现状 多肽类药物在我国近几年的销售额均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态势,其中奥曲肽、生长抑素、曲普瑞林、亮丙瑞林等品种销售额均过亿元。但我国可自主生产的

多肽类药物产品初级、附加值低。目前,多数市场前景广阔的药物仍主要依靠进口,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类似物等 可能存在多种原因: ①原料药的可及性。目前,国内具备商业化生产高质量多肽原料药能力的企业较少,且具有原料药生产能力企业所生产的原料药多数仅供本公司制剂使用,市场上能购买到药用级别高质量的原料药较少,在源头上限制了多肽类药物的发展。 ②关键制剂技术尚需突破。部分特殊多肽制剂,如缓释微球、脂质体、吸入制剂等剂型,现国内掌握上述制剂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从另一方面制约了该类多肽药物的上市。 ③研发企业的关注度。由于多肽类药物是介于大分子蛋白药物和小分子化学药物之间的一类特殊药物,其研发、生产均具有一定的特殊难度。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未涉猎过此类药物,对该类药物的关注度较低,因此导致仿制数量比小分子化学药物低很多。如化学小分子药物帕瑞西布钠,专利过期后,即有数十个企业申报生产,而多肽类药物特利加压素专利早已过期,目前国内仅有个别仿制药企业获准生产。 国内部分已上市的多肽类药物上市时间较早,近年我国成为ICH 成员国,药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药品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展开,早期上市的多肽类药物可能无法满足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已有生产批准文号的多肽生产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Part 2、参比制剂的确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