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英语]第五章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3
4、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表示, 如iC3b。 5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在其符号上划一横 线表示,如C1、C4b2b(有的教科书没有)。 6 、补体裂解后产生的碎片另加英文小写字 母表示,a表示小的碎片,b为大的片段,如 C2a(例外)、C4b。
28
2、C5转化酶(C3bnBb)的形成
C3bBb+nC3b C3bnBb
3、攻膜复合体( C5b6789 )的形成
C5C3bnBb来自C5a+C5b C5b6789
29
C5b+C6、C7、C8、C9
图 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示意图
30
31
三、MBL激活途径
㈠ MBL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激活途径。
43
四、 清除免疫复合物
1、在免疫复合物(IC)形成早期,C3 和 C4 结合在 IC 上,可阻碍它们相互结合形 成网络。 2、补体可使IC溶解。 3 、通过 C3b 使 IC 粘附到具有 C3b 受体 的红细胞、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 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即为免疫粘附作用。
44
第五节 补体异常与疾病
(二)激活物质:细菌细胞壁成分;凝 集的IgA、IgG4、IgE;病毒及病毒感染细 胞、肿瘤细胞;蛋白水解酶等。
27
(三) 活化过程 1、C3转化酶(C3bBb)的形成
C3
蛋白水解酶
C3a+C3b
Mg
2+
C3b+B C3bB C3bBb C3
、活化物质
C3bB
D
P C3bBbP
补体系统精品PPT课件
MBL途径的激活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 -------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C5b678结合12-15个C9 分子而成的多聚体,插入 靶细胞脂质双层膜,内径 11nm 小孔,胞内渗透压 下降,靶细胞死亡。
集素(MBL)、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共同组分:C3、C5~C9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调节蛋白
可溶性或膜型分子,调节补体活化 如:H因子、I因子等。
3、补体受体
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 如:CR1-CR5,C3aR、C4aR、C5aR
二、补体的命名
➢ 固有成分按发现先后命名(C1-C9)或用大写英文字母 命名(B、D、P因子等) ➢ 调节蛋白多按功能命名 ➢ 裂解片断加英文小写字母作为后缀 ➢ 具酶活性的成分加上划线 ➢ 灭活片断在前加字母i
C3bBb3b
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早期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调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机制: ①控制活化的启动 ②活性片段的自发衰变 ③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
(一)经典途径的调节
❖ 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INH):抑制C1r/C1s活性 ❖ 补体受体1(CR1):与C4b结合,抑制C3转化酶形成 ❖ C4结合蛋白(C4bp):与C4b结合,加速C3转化酶衰变 ❖ 衰变加速因子(DAF):使瞬间形成的C3转化酶立即自发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5
可编辑
25
小结: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及比较
补 体 系 统
3.补体受体(CR):CR1-CR5、C3aR、C5aR、等
补体成分命名:
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如:C1,C4,C2等; 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H因子等; 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 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 C3bBb。 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 --- 如:C3a; 大片段用b表示 --- 如:C3b。 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iC3b。
实际意义:抗感染。
2.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Ag-Ab复合物 C3b或C4b 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 在肝中被吞噬清除。 实际意义: a. 清除免疫复合物,如抗病毒感染; b. 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沉 积,引起肾小球肾炎。
3. 炎症介质作用
A. 过敏毒素作用: 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 C5a、C3a和C4a C5a、C3a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C5aR、C3aR) 释放活性介 质(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 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
A. C3b 促吞噬细胞;
B. C3b 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 促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和膜蛋白,是体内重要 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补体各固有成分可分别经经典、旁路、MBL途径活 化,通过共同的末端途径,最终形成MAC参与特异 性和非特异性免疫; 补体活化过程中还产生多种活性片段,发挥广泛的 生物学作用; 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调控补体的活化; 补体活化也可导致病理性免疫损伤。
MBL途径
旁路途径
LPS, 葡聚糖,凝聚的IgA C3,C5~C9,B因子, D因子, P因子
Ag-Ab复合物 MBL,CRP C1~C9 C2~C9
5 补体
C3a、C4a和C5a又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相应
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介质,从而增 强血管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凋亡细胞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上述成分实际上是提供了使补体激活级联反应得以进行的接触表面 。
这种激活方式可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从而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旁路途径的激活与调节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旁路途径可识别自己与非己:正常情况下,体内不断产生低水平C3b, 少数C3b可以随机方式与颗粒表面形成共价键。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细胞膜上存在的能与补体活性分子相结合的糖蛋白
CR1(CD35)
配体: C3b、C4b 生物学功能:
抑制补体激活,协助I因子裂解C3b和 C4b 调理作用
促进免疫复合物清除
免疫调节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基本概念
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于1884年即
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
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细菌 + Ab 细菌 + Ab + 豚鼠血清 细菌 + Ab + 灭活血清
补体系统
补体的激活
•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 应
• 补体激活依其起始程序不同可分为三条 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 • 激活物:免疫复合物(IC)
• 攻膜复合体(MAC)的组装 C5b、6、7、8、9 • MAC的效应及其机制:靶细胞溶解
MBL途径
• 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产生:感染早期肝细胞产生
• 激肽样作用 • 过敏毒素样作用 • 趋化作用
• 免疫黏附作用 其他: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C)
• Jules Bodet (18701961), • Discoverer of Complement
• 1894 Bordet 发现绵羊抗霍乱 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加热 56° C 30 min 阻止其活性; 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 活性。
• MASP: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三)旁路途径
• 激活物:LPS、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IgG4、其他哺
乳动物细胞
提供接触表面
• 参与的补体成分:C3、B因子、D因子
• 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C3bBb 、 C3bnBb
• 特点及意义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 溶解细胞、细菌、病毒作用 • 调理作用: C3b、C4b、iC3b • 促炎症作用C3a、 C4a、 C5a
• Ehrlich 在同时独立发现了类 似现象,将其命名为补体 (Complemen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述
定义: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 中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 的蛋白质,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免 疫调节以及免疫病理反应。
第五章 补体
2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具有调节和控制补体活化
作用的蛋白分子,包括C1抑制物、I 因子、C4结合蛋
白、H因子、S蛋白、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 限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
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 节蛋白发挥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CR),
如CR1~CR5、C3aR、C2aR、C4aR等。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 The Classical Pathway)
(一)经典途径的激活物及激活条件
Ag—Ab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es,IC) (IgM、IgG1、IgG2、IgG3)
某些逆转录病毒的胞膜蛋白等
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
酸性粘多糖、肝素、鱼精蛋白、纤溶酶、组织蛋白酶、
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
经典及MBL途径的 前端反应成分: C1、 C4、C2、C3 MBL、 MASP
旁路途径的前端 反应成分:
C3、B、D、
2)调节成分: C1-INH、 I因子 C4bp、 H因子、 MCP、DAF、 HRF 3)补体受体:
P因子
共同末端反应成分 C5、C6、C7、C8、 C9
作用靶
C1r, C1s C3b,C4b C4b,C3b C4b C5b67
主要功能
抑制丝蛋白酶 阻止C3b与Bb结合 蛋白裂解,钝化 加速C4b2a衰变 阻止形成膜孔
整合的膜蛋白:
DAF 多数血细胞, 上皮及内皮细 胞 红细胞,淋巴 细胞、单核细 胞、嗜中性粒 细胞、血小板 C4b2a, C3bBb C8,C9 加速C3转化酶衰变
CR1、CR2、 CR3、CR4、 C3aR、C4aR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教学内容与要求:1把握补体的概念,2了解补体系统的大体成份及命名,3把握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P途径、三条途径的比较),4了解补体激活进程的调剂(液相中灭活物质或抑制因子的作用、膜结合性调剂分子的作用),5了解补体的受体,6把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对象:2006级医疗五年制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时刻安排:第一节概述(学时)第二节补体的激活(学时)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学时)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学时)第一节概述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早在19世纪末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份,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
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在补体系统激活进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剂免疫应答。
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映,致使组织损伤。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依照补体系统各成份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 补体固有成份,包括:①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 因子;④参与一起结尾通路的C3、C5、C6、C7、C8、C9。
2.激活的调剂蛋白要紧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前者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SP40/40等;后者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映溶解抑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 补体系统
5、膜辅助蛋白(MCP):可促进I因子 裂解C3b 的作用。 6、I因子:可将C3b 裂解为C3c与C3dg, 从而抑制 C4b2b活性或阻断C4b2b形成。
二、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与C5转化
酶 I因子:可裂解C3b; H因子:可直接作用于C5转化酶或间接辅
助I因子的作用; CR1: 可与C3b牢固结合; MCP:可促进I因子裂解C3b的作用; P因子:可与C3bBb牢固结合而形成稳定 的C3bBbP,从而加强C3bBb裂解C3的作用。
二、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其发现先 后依次命名为C1、C2……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在其上加一横线表 示,如C1、C4b2b ; 4.补体在活化过程中被裂解为若干片段,分 别以该补体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5.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 物、C4结合蛋白、衰 变加速因子等。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 装MAC所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 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 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 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
作用
补体激活后,可在靶细胞表面形成攻膜 复合体,使细胞膜表面出现许多小孔, 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 MAC的生物学效应是:溶解红细胞、血小 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 毒防御机制。
三条途径的区别
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IgM, 聚合的Ig, IgG1,2,3)复合物 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C9 参与离子 Ca2+,Mg2+ C3转化酶 C4b2b C3,C5~C9, BF,PF,DF等 Mg2+ C3bBb
第五章 补体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六版第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第一节补体概述第二节补体激活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第五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的发现:十九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 C)。
定义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C)。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份:2.补体受体(CR):3.补体调节蛋白:C1~C9,B、D、P因子,MBL,MASP 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等C1INH、C4BP、H、I、S蛋白和血清羧肽酶, MCP, DAF, HRP(二)补体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的先后命名:C1(q r s)、C2…C92.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D因子、H因子、MBL等。
3.调节成分以功能命名: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
4.活化裂解片段加小写字母:如C3a、C3b等。
5.具有酶活性的成分加横线;如C3bBb。
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i:如iC3b。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合成:1.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
◆在生理情况下,多以酶前体形式存在。
◆多数补体对热不稳定,56℃,30min灭活。
2.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仅少数成分在肝脏以外的其他部位合成,在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激活过程依据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称为MBL 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称为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第五章 补体
第四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的发现:1895年,Bordet体外重复pferffer的溶菌现象,证明:霍乱弧菌 + 新鲜免疫血清→细菌凝集→溶解+ 新鲜免疫血清(56 30′℃)→细菌凝集↓+新鲜正常血清溶解实验结论:血清中有两种物质与溶菌有关——对热稳定,使菌凝集——特异性Ab:免疫血清中对热不稳定,使凝集的细菌溶解——补体:免疫血清、正常血清中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系统的概念: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故被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C)。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lq、Clr、Cls、C4、C2;③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索(mannan-binding lectin,MBL)激活途径的MBL、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补体调节蛋白:包括血浆中的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以及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抑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
3.补体受体:包括CRl-CR5(表5-1)、C3aR、C5aR、C1qR等。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1.化学特性化学性质:均为蛋白质(或糖蛋白),多为β球蛋白。
分子量:悬殊。
参与级联反应的成分,C1q最大,D因子最小。
2.血清含量总含量: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 %,相对稳定,各组分中,C3含量最高。
3.补体活性的稳定性℃灭活;室温下很快灭活;0~10℃保持几(3~4)天活性;温度: 5630′其他:紫外线、机械振荡、强酸、强碱、胆汁、酒精均可灭活补体。
4.产生部位来源:肝细胞——血浆中大部分补体成分;主要的来源。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 补体系统
42
二、旁路(替代)途径
激活物:细菌、其它成分(LPS、肽聚糖、酵 母多糖等)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 参与成分: C3、C5~C9 、B、 D、 P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 用的过程中,旁路途径是最先出现和发挥作用
的,有早期抗感染作用。
二、旁路(替代)途径
早期抗感染的原因有三个
基本概念
一般理化性质:
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糖蛋白,且多属ß球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 加热56℃,30min 失活;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在激活物作用下,在特定的固相表面,补 体可被激活,这是一个级联放大反应,最终导 致溶细胞效应。依据补体的激活物、起始顺序 不同可分3条途径: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二、旁路(替代)途径
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
激活物: MBL/纤维胶原素FCN与病原体结合物
MBL: mannan-binding lecMtiAnSP1 C3 MASP:MBL-associated seMriAnSePp2roteasCe4、C2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激活物是什么? 参与的成分是什么?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否相同? 补体激活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膜攻击复合物
补体系统激活的三条途径
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
MBL途径
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旁路途径
病原体固相表面
前端效应
C1q C4,C2
末短通路
MBL-MASP
C4,C2
C3
C5
C6 C7 C8 C9
• 既参与免疫生理,也参与免疫病理,是免疫系统重 要的效应和效应放大系统。
第五章 补体
1 膜辅因子蛋白 (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CD46) I 因子的辅助因子,促进C3b,C4b灭活, 抑制补体活化,比H因子强50倍。
MCP
图5-17 MCP辅助I因子裂解C3b的机理
2、I 型补体受体(CR1、C3b/C4b) CR1 (CD35)单链
C3b受体,结合C3b,C4b
3. 膜攻击阶段 --- 膜攻击复合体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C5b6789n)形成 C5a C4b2b3b C5 C5b + C6 + C7 C5b67+C8 C5b678 + C9 C5b6789n (膜攻击复合体)细胞裂解
形成MAC的过程:
1、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 抑制C1rC1s,使C2a,C4b无法形成。 2、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 C4bp) 、膜辅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CD46 )、I 型 补体受体(CR1、C3b/C4b受体,又 称CD35)结合C4b,使C2a无法与C4b 结合,并促进I因子对C4b的降解。
covalent association
with pathogen surface
3 H因子的作用 (factor H)
能与C3b结合,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
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Cofactor)水解C3b为iC3b和C3f 1、为Ⅰ因子的辅助因子,可 增加C3b对Ⅰ因子的敏感性。 2、加速C3转化酶的衰变:H 因子能将已同C3b结合的B因 子或Bb从C3酶中逐出,而使 之失去酶活性。
Protein
补体系统
参与成分:MBL、MASP、C4、C2、C3 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
活化过程: 病原微生物感染M和中性粒细胞产生IL-1、 IL-6、TNF 急性期反应肝脏产生MBL等急 性期蛋白MBL与细菌甘露糖残基结合 激活 MASP(MBL associated serineprotease)水 解C4和C2(类似活化的C1q的功能)形成C3转 化酶形成C5转化酶。
Fc段
C1q 结合 位点被屏 障
暴露的 C1q结 合位点
IgM CH3区,IgG CH2区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 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 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 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 在 Mg++存在下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 径。
参与成分 : MBL、 MASP、C4、C2和C3 MBL (mannan binding lectin, 甘露糖 结合的凝集素) MASP(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 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与C1q结 构类似
与 C1s活 性类似 MASP1 激活MASP 直接切割C3 水解C4、C2
活化过程: ① Ag和Ab结合后,Ab发生构象改变,使Fc段的补 体结合部位暴露,C1q与之结合并被激活; ②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 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
IgG 分 子 结 合 抗 原 前 后 的 构 象 变 化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CH1 CH2
调节蛋白:
C1-INH、C4bp、
DAF、MCP、
H因子、I因子、 C8bp、CD59
补体固有成分
5补体
的途径
1.经典途径
指主要由C1q与激活物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C2、C4、C3,形 成C3转化酶(C4b 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M,IgG)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启动阶段 激活过程 活化阶段
C4a
C4b + C2
C4b2
C4b2a (C3转化酶) C2b
补体C3结构图
(2)活化阶段——C5转化酶形成
C4、C2
C1
C4a、C2b
C4b2a (C3转化酶) C3
C3a C4b2a3b (C5转化酶)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攻膜阶段:
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参与旁路活化途径的成份: B因子(C3激活剂前体) D因子(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原) P因子(备解素)
(4)末端成分: C3 、 C5~C9
补体调节蛋白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调节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
• 可溶性 – C1INH:C1抑制物 – I因子(C3b灭活因子):对C3b具强大而迅速的灭活作用 – H因子:C3b灭活因子促进因子 – C4bp,C8bp
第五章 补体系统
补体的概述 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活化的调控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章 补体的概述
• 概念 •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 补体的生物合成
概念
1. 补体(Complement,C):
一组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参与免疫防御、 免疫调节等作用,也称为补体系统。
IgG亚类激活补体能力:
抗体
IgG3 >IgG2 >IgG1
(完整版)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并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蛋白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 ③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
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血浆中H因子、I因子、C1INH、C4bp、S蛋白、Sp40/40、羧肽酶N(过敏毒素灭活因子)、H因子样蛋白(FHL)、H 因子相关蛋白(FHR);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DAF)、膜辅助蛋白(MCP)、CD59等。
3.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目前已发现CR1、CR2、CR3、CR4、CR5及C3aR、C4aR、C5aR、C1qR、C3eR、H因子受体(HR)等.(二)补体的命名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精品]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精品]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第五章补体系统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2. 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3. 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4.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5.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 )问答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
3(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4.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2(补体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3(补体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 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4(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ASP,MASP继而水解C4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5(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 , 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问答题1. 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概念:见名词解释1。
(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
补体
MBL 激活途径 替代激活途径
病原体
细菌脂多糖、 细菌脂多糖、凝聚 的 IgG4、IgA 等 、
因子, MBL、MASP、 MBL、MASP、 C3,C5~C9, B 因子, D 因子,P 因子等 因子, C2C2-C9
C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 非特异性免疫, 参 与 非 特 异 性 免 非特异性免疫, 疫的效应阶段 疫,在感染早期即 感染早期 可发挥作用
(C5转化酶) C4b2b3b (C5转化酶) 转化酶
经典激活途径之识别、 经典激活途径之识别、活化阶段
关键酶: 关键酶:C4b2b 和 C4b2b3b
MBL途径 (二) MBL途径
病原体 机体
急性期反应
甘露糖残基 MBL
MASP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ASP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MASP相当于C1s MASP相当于C1s 相当于 以后过程同经典途径
经典途径
MBL途径 途径
MBL 丝氨酸 + 蛋白酶 病原体 甘露糖 C3
C3b
B因子 D因子 因子 因子
替代途径
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不同点
比较项目
激活物质 参与的 补体成分 C3 转化酶 C5 转化酶 作 用
经典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 抗原抗体(IgM、 、 IgG1~3)复合物 ) C1~C9 C4b2b C4b2b3b
四.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裂解靶细胞 溶菌、 溶菌、细胞毒 MAC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 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 调理作用: 调理作用: C3b、C4b以及 iC3b 、 以及
2. 清除免疫复合物: 清除免疫复合物: C与Ig结合可抑制中等大小 形成、促进其解离 结合可抑制中等大小IC形成 与 结合可抑制中等大小 形成、 C3b与Ig及血细胞表面 结合可促进 清除 与 及血细胞表面 结合可促进IC清除 及血细胞表面CR结合可促进 3. 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 、 、 过敏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