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思维的开端即是疑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新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建构起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新课的引入尤其重要。巧妙的课堂引入,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学习效率也就很高。课堂引入的方法很多,但是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在教学《水的净化》一节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准备了两烧杯水,一杯澄清,一杯非常浑浊,并且告诉学生这杯浑浊的水是从校外的一个池塘里取来的。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两杯水,谈谈自己看到这两杯水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你们有没有信心将这种浑浊的水变澄清呢?”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将这杯浑浊的水变澄清,通过讨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整节课都是在一个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的,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学习效率也很高。

对于一些学生探究实验,首先应引导、督促学生在课下阅读实验内容,准备必要的实验用具,还可通过小组讨论理顺实验思路,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

二、创设自由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他们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进。新课程一改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重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燃起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化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试验中,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合理,导致液面上升不等于空气体积的1/5。这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引导探究但不能强加干涉。探究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要引导学生在困境中不断磨练自己,增强自己的意志、毅力。在小组研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热于探究,协同互助,毫不保留,各尽其责,得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更要鼓励

学生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法。这样就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舒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

三、通过探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各种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如对于氢氧化钠溶解时能量的变化,如果单纯地做放热的实验,学生可能只记住了氢氧化钠溶解放热这一物理现象。如果再涉及到其它的习题可能无从下手,可以穿插这样的习题:如图所示,在小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u形管内液面a降低而液面b升高,则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a.nacl b.kno3

c.naohd.caco3

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不但会使学生理解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的现象,而且还能与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在平时引导学生做到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被拘泥,才能使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联想,促进思维向着灵活、变通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加强实践,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要以学生为本,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考虑学生是否有了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能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在新课程形式下,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探究,才能不断推进新课程的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