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羊皮换相》里的智慧和价值观
《羊皮换相》里的智慧和价值观《羊皮换相》是一部由奥斯卡·王尔德写作的戏剧作品,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探讨了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名叫道格拉斯的年轻人展开,他拥有一张美丽的肖像画,而这张画却能够代替他经历所有的罪孽和堕落,让他的外貌永远保持年轻青春。
《羊皮换相》中的智慧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剧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通过主人公道格拉斯的经历,王尔德揭示了人们常常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从而导致腐败和堕落。
这种道德的相对性使得人们在面临利益和诱惑时往往丧失了对善恶的判断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良知。
王尔德以幽默的手法揭示了道格拉斯的内心挣扎,使人们反思自己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
其次,该剧强调了外貌和内心的对立。
道格拉斯通过羊皮换相,成功地将自己的罪孽转嫁给了肖像画,使自己的外貌永远保持年轻美丽。
然而,他内心的堕落却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这一情节呼唤人们深思外表与内心的关系,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内在的美德和品格,而不是单纯追求外在的美丽。
最后,该剧探讨了社会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在剧中,道格拉斯的朋友和社会大众都被他迷人的外表所吸引,而对他的道德堕落视而不见。
这种对外貌的过分追求和对道德的漠视,使得社会价值观变得扭曲和虚伪。
王尔德通过这一情节,提醒人们要保持对道德的坚守,不被外貌和社会的价值观所左右,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总之,《羊皮换相》通过幽默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道德的反思,该剧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智慧和价值观,提醒人们要更加关注内在的美德和品格,不要被外貌和社会的价值观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优秀的绵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将书名叫成沉默的绵羊。
呵呵哒!这本书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名校,并在耶鲁任教10年之久的一位老师所著。
书的宗旨是在讲述美国当前的精英教育的弊端。
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来看,我貌似也是处在这样的循坏当中。
不停的学习、看书、背书、学英语,获得各种奖项、奖学金。
首先来看大学本科四年毕业后我收获了什么,第一当然是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那么除此以外呢?考了那么多高分,但最终自己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当时奋力去背书的目的又是什么?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也只是一个个的可量化的目标。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一切之后所留存下来的东西。
那我所受的教育呢?惊奇的发现经过相当优秀的本科经历后,可笑的发现自己原有的那个圈子是多么的狭小,但可悲的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我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我的自信是一个需要他人源源不断充气的气球。
自信更多的不是自我的肯定,而是要透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
这样的我不能经历一丁点的否定,这未免也太脆弱了。
书中阐明了这种精英教育的根源,其实就是利益的自我循环。
优秀的父辈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偏离这样的圈子,而其他阶层的孩子要想进入是难上加上。
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要告诉我们,一定要上好大学,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拥有良好背景的同学,在这里你会拥有其他一般学校所没有的特权。
教育改变命运的确是真的,但基础是你必须有资格进入这个圈子。
书中提倡博雅教育,即重视个体思辨能力的培养。
对比我自己,真的发现思考的太少太少。
学而不思这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
不仅表现在我之前的考试当中,还表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最重要的。
反观我自己的决定,我认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是第二的,最重要的我是要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毕竟学了那么多年的专业,放弃了四年已经是很可惜的事情了。
之所以成为优秀的绵羊,除了周遭的人都这样做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绵羊们不敢于挑战不可能。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关于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
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 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
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关于本书: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
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
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核心观点:作者以其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名校任教经验与观察,指出美国在现行的精英教育体制下,那些头顶无数光环,简历牛X到飞起的名校学生们,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_1000字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_1000字《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000字这几年我越发有一个困惑:高中时进了所谓四大名校,周围同学几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毕业于我校,在我周围同学口中,他几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我们学校出去最后就混了个高中老师。
本科进了北大,我自知有很多侥幸之处,但是从一体的新生开学典礼,到北大课堂上一位位大师,到每年的校庆是恢弘的“我是第xx个转发的北大人”朋友圈刷屏,周围人似乎反复陷入一场无休止的自我陶醉,他们不断提醒你、你应该是领导者、是个优秀的人。
但大学的教育让我感到失望、甚至有一点背叛,一切的努力通向的是迷茫。
如果说一开始是茫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厮杀,那么到了最后,我甚至迷茫到底应该选择去哪一条路厮杀,竞争的意义又是什么。
《优秀的绵羊》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对名校的学生有个洞见:那些习惯竞争的精英(或者说做题小能手们),往往将理想职业定为咨询或投行,不仅是因为那是被无数人验证的康庄大道,更是因为这条路困难——那些精英已经习惯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安全感、只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拿到的东西、才能给他们安全感。
德雷谢维奇把精英教育比做是一场游戏,玩家们拼命刷自己的资历让自己脱颖而出,而竞争的结果是录取标准的水涨船高,并且这个游戏还会惩罚那些不愿意进入这个游戏的人。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优秀的绵羊,那些精英学生们焦虑的来源,这场游戏规则的形成与演变;第二部分给了一些指引,告诉你应该从大学里寻找什么;第三部分介绍了博雅教育、教师的作用并对MOOC 进行了批判;第四部分讲教育公平,认为藤校体系本身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精英大学不断自我繁衍,最后导致“理所当然的平庸”。
这本书提供了审视高等教育的一个视角。
为什么top学生们繁忙却焦虑,为什么在顶尖高校你糊弄一下还是能取得好成绩(文章中所说的即使你不努力也能拿“A-”),为什么出了学校会有落差,努力吸引生源的学校在各种宣传中给了你怎样的(优秀)错觉…作者所探讨的,是这个精英教育游戏,已经在伤害场内的学生、努力奔赴这个游戏的学生、以及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参与这场游戏的阶层。
极致利己主义者特点
极致利己主义者特点
1. 极致利己主义者呀,那可真是只想着自己,从不管别人死活哟!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小李,大家一起做事,他永远只挑轻松有利可图的做,苦活累活都推给别人,一点不顾及团队!
2.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靠边站呢!比如小王,有好处第一个冲上去,有问题跑得比谁都快,这不是极致利己是什么?
3. 极致利己主义者的眼中只有自己的需求啊!我曾经看到过小张,朋友遇到困难找他帮忙,他立马找借口推脱,生怕麻烦到自己。
4.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呀!上次看到小陈为了自己能升职,在背后说同事坏话,太不道德了吧!
5. 极致利己主义者对自己的好处那叫一个执着啊!就像老孙,为了多拿一点奖金,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也不管会不会损害别人。
6. 他们心里只有自己的欲望,根本不顾及别人感受嘛!你瞧那老赵,从不和别人分享,一有好东西就自己藏着掖着。
7. 极致利己主义者可是把自私演绎到了极致的呀!有次和老周一起吃饭,他点的都是自己爱吃的,完全不管别人能不能吃。
8. 他们永远不会为别人着想,只在乎自己的得失咧!像老吴,看到别人受罚还在那幸灾乐祸,这也太过分了!
9. 极致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啊,只关注自己,对他人冷漠无情!这种人真的让人很讨厌,大家可别学他们呀!。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便 询 己头上 。有人 即便 心里 想的 全是 荣华 富贵 、 升 官发 丧礼 金 。一名 初 来乍到 的 下属不 知如何 处理 ,
问同事 , 被告 知 勿犯傻 , 必须前往 。于是 , 他 不仅 去
了, 还奉上不 薄的“ 孔 方兄” 。结果 , 这位官 员温和地
得 罪人 , 尤其 不得 罪任何 “ 头头 ” 。五 者利 用规 则达 风 景 。且 当 了大官和发 了大财 的人 , 也 过 多地得 到 到个人 目的得心 应手 , 对 于审批 、 立项 、 执法、 管理 等 社会 的尊 崇和 追捧 。这 就很 容 易让一 些人动 心 , 把 程序 , 大都烂 熟于胸 , 并 总能找 出其 中缝 隙、 空子 , 钻 自己的 高智 商 、 高财 商用 来追 求这种 所谓 的成功人
进 去 大捞 好 处。 六者得 便 宜还 不留痕 迹 , 可 以帮你 生。 而把精 致用到利 己主义上 , 自然就开 出“ 有毒的
打 电话 , 但 绝不给 你 写纸条 ; 可 以收你 送 来的钱 , 但 罂 粟花” 。
绝 不 会 让 你 和 别人 抓 住 把 柄 。
罂粟 花 , 看上 去俊 美 、 鲜艳 , 甚 至不输 高 洁的雪
里 。至于每 个人送 了多少, 他 一共收 了多少, 只有 天 取钱 财 , 甚至连婚 礼通 常设 的收礼 桌都 不摆 , 装 出一
地知 、 他知 。你看 , 他 不大张旗鼓 、 明 日张胆地 索 在培养“ 有毒 的罂 粟 花 ” , 这样 的 大 学 岂非 糟透 了。 知、
副很 廉洁的样 子 , 殊 不知 , 这不过是精 心安排 的假 招 另有这 么一位 官 员 , 老 爹病故 , 其' 3众 宣读“ - 手谕 ” :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
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作者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系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篇1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是象牙塔里大学生最需要学会的是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周围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这方面教育与引导的缺失。
我无法确切描述我看这本书的想法。
对所谓精英学生的新的思考方式,还有现在所处环境的批判?作者描写的群体是精英学校的学生,与我现在的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平静水面上的鸭子看似云淡风轻水底下一个个都在拼命发力,(米奇看似什么都不学习但实际上每天晚上学到秃头)优秀的gpa,各类擅长的运动,国际义工货支教经历等各种外在的“优秀的标准”让学生陷入一种功利追求的病态怪圈,而没有关注,内在的,自己真正该思考的东西。
作者批判名校生产出来一批流水线上的相同的“优秀的学生”,但是,反观自己的生活,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这种绝大多数高不成低不就的学校,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排名却完全忽视学生的教育,学生为学校服务,每隔几天就不同层极统计各种不同四六级成绩获奖证书等为系里院里答辩所谓争荣誉的指标,发下来的钱没有投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例如建自习室开水房等基础设施而是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等等,整个学校的悲哀,抑或很多大学的悲哀。
作者说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批判整个体系,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让后辈少走弯路?如何认清这种社会的现状并且推翻重建?也许想历史书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注定激荡的过程。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篇2阅读此书,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来审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自我多次被利刃剖析,“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摘抄一些感触较深的观点,作此笔记:自我:1.从你出生开始,你的所见所闻,包括现实故事、虚幻神话、固有认知、价值观和神圣的语言等已经形成了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知,你的灵魂就是你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000字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000字读《优秀的绵羊》有感1000字:一听到这个书名,我心里是茫然的,打开首页,才知道“绵羊”原来指的是那些名校中的高材生,出校以来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书啦,而且很多时候也就是读过就忘过啦,所以vilma一发出书单约读我迟迟都没敢报名。
这次约读,我心里是既紧张又迫切,紧张的是一拿书就打瞌睡的人20天能读完吗?更何况还要记笔记,写读后感(从小最怕的就是这些,看看故事情节可以,写读后感头疼);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跟书店朋友们接触以来,迫切的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更觉得货源的缺乏。
《优秀的绵羊》是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颠覆美国中上阶层价值观的警世之作!全书围绕“需要思考什么”和“想要思考什么”展开。
其实很多时候不光是大学生,就是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很迷茫。
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我。
作家拉拉·加林斯基倡导以寻找“意义”为出发点,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他说“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就像游泳教练这个工作,我一直引以为傲,真的,很多人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医生告诉他们游泳可以帮助恢复,还有好多孩子从怕水、不敢放手到最后突破自我,开心快乐的在水中嬉戏玩耍!更何况游泳同时还是一项求生技能呢!还有就是加林斯基的那句话让我重新定义了我分享汉后阿胶糕这件事。
我当初的本意是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而现在我觉得我在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传递我们中国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
咱们的父辈们,或者就我们这一代人吧,很多人熬夜,加班,每每等到有病了,或者说是身体已经出现种种迹象了才想起来要去医院,才悔不当初,我深有体会。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毁于陈旧的观念。
妈妈20年前由于肺癌早早离我们而去,她的起因就是一个小小的感冒症状,爸爸因为胃癌10年前也撒手人间,当初我每天跟他电话沟通,结果后来劝通了却也晚了,所以预防大于治疗,治未病,这是我们国人目前比较急于转变的一个观念。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1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对名校的学生有个洞见:那些习惯竞争的精英(或者说做题小能手们),往往将理想职业定位咨询或投行,不仅是因为那是被无数人验证的康庄大道,更是因为这条路困难——那些精英已经习惯了从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安全感、只有自己付出很大代价拿到的东西、才能给他们安全感。
德雷谢维奇把精英教育比作是一场游戏,玩家们拼命刷自己的资历让自己脱颖而出,而竞争的结果是录取标准的水涨船高,并且这个游戏还会惩罚那些不愿意进入这个游戏的人。
“优秀的绵羊”,是指毕业于哈佛、耶鲁这些世界名校的学生,这些名校在今天已经成为“优秀”的代名词。
作者认为,这些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非常优秀,但他们内心非常脆弱、迷茫,缺乏独立的思想,往往屈从于父母和外界的意愿,一味追求功利,他们就像是一群绵羊,向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前进,成为一群“优秀的绵羊”。
常青藤名校的学生,给人的印象总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
德雷谢维奇在常青藤名校工作了24年,光在耶鲁大学就任教了十年。
辞职后他深刻反思了美国名校的教育系统,提出一个观点说美国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优秀的绵羊,优秀虽然优秀,但是培养出来的是相同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特性。
德雷谢维奇说美国名校其实搞的也是应试教育,而不是外人认为的素质教育。
常青藤联盟最早是一个体育赛事联盟,就是一个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一起上大学的地方。
这些上层社会人士觉得有必要创建一个联盟,而且最好只招收上层人士的子女。
但是后来受到外界压力逐步开始对外开放,调整招生标准,以保证为大学生活学习提供多样性。
他们既重视应试教育,也重视素质教育,但这些素质最好是具有一定的贵族气质、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体育特长、小提琴、击剑、之类的。
坚守自己立场的名人素材
坚守自己立场的名人素材
以下是 8 条关于坚守自己立场的名人素材:
1. 乔布斯啊,那可真是个倔脾气!别人都觉得个人电脑没搞头的时候,他就坚信那是未来,硬是搞出了苹果电脑。
你说这得多有主见!就像别人说走路不行,你偏要走出一条路来。
2. 梅兰芳先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坚决不给敌人唱戏。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坚守啊!这就好比在狂风中,死死抱住自己的信念之树不放手。
3. 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别人都趋炎附势,他偏不,回归田园去。
这多牛啊!这就好像别人都追着金子跑,他却选择了宁静的小路。
4. 梵高,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画风,哪怕当时没人欣赏。
这不正像在黑暗中独自闪耀的星星吗?他就是要画自己心中的画,管别人怎么看呢!
5. 鲁迅先生,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用他的笔战斗,绝不退缩。
这不就是迎着暴风雨前行的战士吗?不管有多少阻碍,也要坚守自己批判的立场。
6. 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外界那么多质疑声,他还是坚持搞他的创新。
这不跟在沙漠中坚定前行找绿洲一样嘛!
7. 居里夫人,专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不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
那真的是全心投入啊,就如同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筑起坚固的城堡。
8. 马丁·路德·金,为了黑人的平等权利,一直呐喊,一直抗争。
这真的太有魄力了!就好像在黑暗中燃起的熊熊烈火。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名人都太了不起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坚守自己立场的力量和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
优秀的绵羊读书笔记一、故事背景《优秀的绵羊》是一部由美国作家W.H.安德森所著的书籍。
这部书籍以一个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的经历,展现了美国精英教育的虚伪和残酷。
二、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威尔的年轻人,他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绵羊,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荣誉。
他努力学习,成为了班级里的佼佼者,但是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却陷入了迷茫和挣扎。
他开始质疑自己所追求的一切,以及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念。
三、人物形象威尔是一个聪明、努力、有追求的年轻人。
他具备了成为优秀绵羊的所有素质,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感到空虚和迷茫。
他开始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有意义,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观念是否真的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并努力去改变和提高自己。
四、主题思想《优秀的绵羊》的主题思想是探讨精英教育的虚伪和残酷。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往往被鼓励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真正的价值。
这种教育方式让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同时,这部书籍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五、个人观点我认为,《优秀的绵羊》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美国精英教育的虚伪和残酷,也让我反思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和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真正的价值。
这部书籍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荣誉和成功所迷惑,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需求。
六、结论与建议《优秀的绵羊》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以一个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学生在耶鲁大学的经历,展现了美国精英教育的虚伪和残酷。
同时,这部书籍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荣誉和成功所迷惑,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需求。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美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人,这部书籍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角下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
高等教育20课程教育研究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大学生不仅是中国梦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更是梦想成真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少年强则国强。
而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逐年递增,这并非个案。
为了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个别情况与一般规律,笔者综合《高校心理工作标准解读及实践》,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高校心理健康基本标准的通知试行》以及《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从基本情况、学习实践、身心健康等方面研究设计了《Y 大学本科生心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发放专业Y 大学理工农医文商体艺等专业,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460份,问卷回收率98.4%;有效问卷2438份,问卷有效率99.1%。
1.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认识情况(1)在最常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面有42%(N=1023)受访者选择了主题班会,26%(N=634)受访者选择了橱窗、宣传手册,有28%(N=683)受访者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4%(N=98)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从调研结果看,班团素质拓展活动是Y 大学本科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2)在对一学年学习生活实践评估方面Y 大学本科生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度较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状况认识并不很清晰,移动手机、网络使用率较高,参与社会实践度较低,大部分人在学习和人际两方面会有焦虑。
2.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教育情况并非大部分本科学生能有机会与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或是学院老师就自己学习、生活等问题进行交流。
同时,一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建设活动并不关心也不了解。
很多学生表示这些活动并不知情,就算知晓也几乎不会参加。
绝大多数学生并未向学校下设学院的心理咨询网点做过咨询,甚至有部分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位置。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下的高校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一对内容丰富又对立统一的概念。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精选6篇)《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
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
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智识分子2020s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和常青藤的绵羊
说英雄,谁是英雄
大尺度和硬条 1
件:四万年来 谁著史
社会为何非得 2
是这样的
3 技术左右天下
大势
4 放诸古今皆准
的权力规则
5 该死就死的市
场经济
技术、国家、 1
生物和公司的 存活率问题
到底什么叫
2
“内卷”?
3
暴力在边缘
4 美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
5
突破辉格史观
我们对人工智能可能 有点想多了
0 3
信号与刷分
0 4
最简单经济 学的五个智 慧
0 6
人的正义思 想是从哪里 来的?
0 5
贝叶斯定理 的胆识
高中是个把人 1
分类的机器
早教军备竞赛 2
的科学结论
3 补习班、考试
和阶层的因果 关系
4
原生家庭、天 生智商、终身
学习:到底都
有多大用?
5 能把穷人变成
正常人的教学 法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 道
读书笔记
和得到是竞品,误以为**读书永远上不了万老师的书。 有时候,其实是很多时候,复杂也打不过简单,复杂往往由多端而多疑,可是简单更易导致虔信,而一往无 前的虔信,只能被消灭,而不会被打败!。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很多观点耳目一新,很有意思,另外很多观点来源于学术著作,感兴趣的可以按图索骥, 深入了解前因后果。 总体来讲,是值得一读的。 标记两点,一个是信号理论,另一个是“苦”没有价值,心智成熟才有价值。 什么叫英雄?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 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 万维钢的书,每一本都值得读,不仅仅因为书中阐述的内容。 本书值得多读几遍。 -优秀到卓越靠两点。 边读边给**读书续费的一本书,一定要按头安利!给自己划重点: 1.
2023-2024学年重点专项突破五小说阅读-【冲刺吧期末】八年级上册语文
2023-2024学年重点专项突破五小说阅读-【冲刺吧期末】八年级上册语文贫困户①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
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
②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
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
③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
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
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
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
④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
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
⑤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
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
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⑥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
”⑦“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
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
⑧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
”她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
⑨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
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⑩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
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绵羊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绵羊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北大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耶鲁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1]。
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
显然这是一本批评美国名校教育的书,不过这本书并不只是图个吐槽的痛快,它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
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作为中国读者,如果你不怎么了解美国教育,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的巨大差异;如果你已经有所了解美国教育,读完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有巨大的相似性。
也许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现代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和美国耶鲁大学的Joe。
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这二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
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带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简直除了成绩好一无所长。
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但小明其实是高考的受益者。
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说是家乡的骄傲。
为了得到这位全省状元,清华招生组曾把小明请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参观校园”,直到看着他填报了志愿才算放心,简直是球星的待遇[2]。
浅论精致的利己主义
首先,从利己主义本身来看,利己主义是一个中性词。人在做出选择时或多或少都带着利己主义的思想,人都有成为利己主义者的自由,“利己”本身是带有其合理性的,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维护、欲望得到满足,是千百年来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原始本能。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等词联系在一起,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只从完全的利己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他人利益的受损,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利己主义的反感。事实上我们在做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利益,也需要考虑规章制度、舆论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的“利己”行为只要不“损人”,都不会受到伦理道德的谴励人们去做的事。
钱理群教授在利己主义者前加上“精致”这个形容词,很明显是贬义的、批判的。钱教授说出的这番话是针对北大的学生们来说的,北大的学生们相较于别人拥有更好的资源,比别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更可能成为利己主义者。然而这种“利己主义者”是经过头脑包装,这些人高智商、更懂钻营,却占有更多生产资料、过度追逐外部奖励,却较少地可能得到周围人的监督和道德上的谴责,更有甚者还能把私己行为包装成美德,引发道义滑坡。
但是当从一个阶层的角度来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不那么友好了。钱教授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质上是在批判中国这群受过最好教育的精英阶层的利己主义,一个人的利己主意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若是一个阶层(即使是一个企业)的精致利度贴吧等案例就在向我们展示一群人的“利己”思想是有多么可怕。万维钢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文中就认为,其实中美两国的顶尖大学都在培养同一类知识精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颇为淡薄,也不愿为社会活动多付出,自顾不暇,“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入社会以后,对社会没有大的作为,而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精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钱教授的批判不无道理。
精致的利己主义写作文
精致的利己主义写作文精致利己主义者”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的出现,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
其实,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精致利己主义者原因首先,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8-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体,独身子女“万千宠爱集一身”。
同堂三代甚至四代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孩子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都被加倍地得到满足。
在这种娇惯、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在中国,每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学时间,都能看到知名度较高的学校门口人群密集、周围道路水泄不通的场景。
家长们一张张焦渴急切的脸庞上冒着豆大的汗珠,这哪里是一次普通的送学,这分明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很多家长认为,没有好幼儿园就没有好小学、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不可能成功。
而决定这一切的,就是分数。
在有的中学,对顶尖学生,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套房供家长陪读。
第三,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当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充斥社会时,大学这个曾经的象牙塔也已经不再是宁静的学问之所。
而大学,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固化的关键阶段。
老师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不甚用心甚至敷衍了事,还有的老师过分到将学生当成自己廉价的优质劳动力——对学生而言,这不是活生生的“利己主义”教材吗?待到走向社会,面对拼能力不如拼关系、拼自己不如拼爹的现实存在,能不在学生心中加深对“利己主义”的认同吗?精致利己主义者解决之道精致利己主义者出现,需要强调社会建设的工作,包括道德建设、精神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等,通过强化社会建设,清解“精致利己主义者”产生的现实土壤,进而达到改造社会及自我之目的。
犯罪心理美剧经典语录摘抄
犯罪心理美剧经典语录摘抄1、 "The irrationality of a thing is not an argument against it's existence, rather, a condition of it. 一件事的荒谬,不能成为驳斥它存在的论据。
相反,这恰恰是它存在的条件。
——Nietzsche 《犯罪心理》"2、 "爱得太深,会失去所有荣耀和价值。
When love is in excess, it brings a man no honor nor worthiness ——欧里庇得斯《犯罪心理》"3、 "Every man has his secret sorrows which the world knows not,and oftentimes we call a man cold when he is only sad. 人人都有隐秘之苦,不为外人所知,我们常说人冷若冰霜,其实他只是黯然神伤。
《犯罪心理》"4、 "Of all the animals, man is the only one that is cruel. He is the only one that inflicts pain for the pleasure of doing it. 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残忍的。
他们是唯一将快乐建立在制造痛苦之上的动物。
——Mark Twain 《犯罪心理》"5、 From the deepest desires often e the deadliest hate.——Socrates 【苏格拉底:最深的欲望总能引起最极端的仇恨。
】(Gideon)《犯罪心理》6、有人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
我不这么认为,伤口一直存在着,到时候,意识为了保护神智,会用伤疤覆盖,减轻伤痛,但它永远不会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摘要]今日新贵充斥的大学简直是在折射美国精英阶层的堕落。
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是声望,更确切的说,是资金。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北大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耶鲁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
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
《优秀的绵羊》,William Deresiewicz 著显然这是一本批评美国名校教育的书,不过这本书并不只是图个吐槽的痛快,它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
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作为中国读者,如果你不怎么了解美国教育,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的巨大差异;如果你已经有所了解美国教育,读完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有巨大的相似性。
也许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现代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和美国耶鲁大学的Joe。
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这二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
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
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带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简直除了成绩好一无所长。
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但小明其实是高考的受益者。
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说是家乡的骄傲。
为了得到这位全省状元,清华招生组曾把小明请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参观校园”,直到看着他填报了志愿才算放心,简直是球星的待遇。
Joe的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
由于父母二人都是耶鲁的毕业生,Joe上耶鲁只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而已。
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
跟小明相比,Joe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高中时就跟同学搞过乐队,能写能弹能唱,从小就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而且入选校队参加比赛。
Joe的组织能力很强,是高中学生会副主席,而且他很有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
要论解决刁钻古怪的高考数学题,Joe肯定不如小明——但是Joe的学习成绩并不差。
Joe从高二开始就选修了几门大学先修课程(叫做“AP”,advanced placement),还没上大学已经具备微积分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这都是小明从未学习过的、高考范围以外的内容。
跟很多名校一样,耶鲁甚至允许Joe高中毕业后先玩一年再入学,一方面休息休息,一方面趁着年轻看看世界。
Joe并没有浪费这一年时间。
在欧洲游历了半年之后,他在父亲帮助下前往非洲,以志愿者身份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工作了几个月,任务是帮助赞比亚减少艾滋病毒感染。
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分数。
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让他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找份好工作,夺取光明前途。
为此,小明在清华的学习策略跟高中并无区别,那就是一定要门门功课都拿优等。
Joe的大学生活就比小明丰富多了。
他是多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有相当专业的体育运动,而且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所以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
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苦逼的应试教育,Joe正在经历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
事实上,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
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
跟小明刷GPA(平均学分籍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Joe,对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热情。
比一心只想着考试的小明更苦的是,Joe 还必须顾及自己在师生中的日常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他需要知道别人经常谈论的每一本书都说了什么——所以他用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的方式假装读过很多本书。
至于能从一本书中真正学到什么,Joe根本没时间在乎。
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更早时候的大学生的确都很有社会责任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愿意为了社会活动而牺牲学业。
可能因为各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可能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大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
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
清华的学生还有闲情逸致搞个女生节向师妹师姐致意,而耶鲁这种水平的顶尖美国大学中,学生们经常忙得没时间谈恋爱。
Joe和小明的内心都非常脆弱。
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他们从小早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
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
层层过关的选拔制度确保了这些学生都是习惯性的成功者,他们从未遇到挫折——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
进入大学,他们的思想经常走极端,做事成功了就认为自己无比了不起,一旦失败就认为自己简直一无是处。
Joe曾经真诚的认为如果考不进耶鲁,他就与一个屠宰场工人无异。
面对无数跟自己一样聪明一样勤奋的人,他们的情绪经常波动,充满焦虑。
他们选课非常小心谨慎,专门挑自己擅长的选,根本不敢选那些有可能证明自己不行的课程。
人们印象中的名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百花齐放。
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
小明一入学就在最短的时间内跟师兄们学会了自己学校的切口和校园BBS上的专用语,哪怕跟校外的人交谈也要蹦出几个“x字班”之类的黑话,而绝不会明明白白地跟你说院系年级。
他们不是尽力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与“自己人”的相同!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
小明对这些进身之道门清,津津乐道,遇到与攻略稍有差异的局面都要上网仔细询问,不敢越雷池半步。
小明的师兄梁植在清华拿了三个学位而没找到毕业后该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习惯性地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向评委请教,结果遭到了老校友高晓松的怒斥。
高晓松说:“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高晓松大概也会看不起Joe。
刚入学时,Joe们被告知耶鲁是个特别讲究多样性的大学,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身怀多项技能的青年才俊将来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
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当然不是。
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金融和咨询。
有统计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
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很高,写在简历里很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去做。
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他们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聪明能干。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
不敢冒险,互相模仿。
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
这不就是绵羊吗?各个常春藤大学的校徽假贵族和真贵族既然是绵羊,那就好办了。
中国学生也许不擅长当超级英雄,当个绵羊还是非常擅长的。
你只要使用“虎妈”式的训练法,甭管钢琴还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经验值我就给你什么经验值不就行了吗?如果清华大学入学有音乐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小明一定会熟练掌握小提琴。
如果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分数至上,现在美国教育不也是讲credentialism吗?美国名校难道不应该迅速被华人学生占领吗?没有。
近日有报道,华裔学生Michael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而且还“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在2013年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
这又是什么道理?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文体项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会,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
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最近有人联合起来要起诉哈佛大学录取不公平,他们的官方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
但是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
稍微具备一点百科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
可是如果你认为这些大学当初组织起来搞体育赛事,是为了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你就大错特错了。
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十九世纪末,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也就是WASP,中的新贵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
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
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
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
哈佛是个私立大学,本来就没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
当时“有资格上”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
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十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相对于学习成绩,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搞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以人为本。
也许那时候的美国名校,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然而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
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
于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语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
然而这样一来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