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微粒分散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 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或淋巴传递
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0.1 ~ 3.0m 的微粒能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吞噬,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人肺毛细血管直径为 2m , > 2m 的粒子被 肺 毛细血管滞留下来,
<2m的微粒则通过肺而到达肝、脾等部位。 。

根据瑞利公式,可得到如下结论:
(1)散射光强和入射光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越大,散射 光越强。 (3)散射光强和分散体系的浓度成正比。 (4)散射光强和质点的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 散射光越强。
三、微粒分散体系的电学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的电学性质主要是由微粒表面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长治医学院药学系
第一节
一、概念与分类


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 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 质称为分散相,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异丙酚纳米乳 异丙酚 10g 1,2丙二醇 50ml 精制大豆油 10g 分散相 注射用磷脂 20g 牛璜胆酸钠 14g 注射用水 加至 1000ml 分散介质


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紧密层:微粒表面→切动面 由定位离子+反离子+溶 剂分子组成。 扩散层:切动面→电势为零 由反离子组成。 ζ电位:切动面→电势为零 处的电位差,也叫动电位。
ψ 微粒表面 切动面
ζ电位是衡量胶粒带电荷多 少的指标。
ζ
紧密层
扩散层
x
斯特恩吸附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分为吸附层和扩散层。 吸附层由定位离子和反离子组成。 定位离子决定表面电荷符号和表 面电势大小, 反离子排列在定位离子附近。 反离子中心称为斯特恩面,从斯 特恩面到粒子表面之间为斯特恩 层。该层ψ0直线下降到ψd 。 ψo 斯特恩层外有一切动面,该处 电势即ζ电势,它是衡量胶粒带电 荷多少的指标。当一些大的反离 Ψd 子进入紧密层,则可能使ψd反号。

布朗运动是粒子在每一瞬间受介质分子碰撞的合力方向 不断改变的结果。由于胶粒不停运动,从其周围分子不 断获得动能,从而可抗衡重力作用而不发生聚沉。
微粒作布朗运动时的平均位移△可用布朗运动方 程表示: (4-1) RTt
L3r
r愈小,介质粘度愈小,温度愈高,粒子的平均 位移愈大,布朗运动愈明显。



微球表面形态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y of ADM-GMS

微球橙红色,形态圆整、均匀,微球表面可见孔隙, 部分微球表面有药物或载体材料结晶。
2.激光散射法

对于溶液,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溶液的性质、 溶质分子量、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入射光的波长等 有关,对于直径很小的微粒,瑞利散射公式:

1、分散性
2、多相性 3、聚结不稳定性
三、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 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利于提高药物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 3、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4、具有缓释作用,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 5、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系的动力学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当微粒较小时,主要是分子热运动产生的 布朗运动;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 性

当微粒较大时,主要是重力作用产生的沉 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一)Brown运动

布朗运动:粒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直线运动
另一个因素则是重力产生的沉降,布朗运动提 高微粒分散系的稳定性,沉降降低微粒分散系 的稳定性。当微粒较小,布朗运动起主要作用, 当微粒较大时,重力起主要作用。


当微粒的半径大于 1 μm 后,微粒的平均位移只有 0.656μm/s,在分散介质中受重力场作用而匀速运 动,此时应按Stoke’s定律,其沉降或上浮的速度V 以下式表示: V= 2r2( ρ1 - ρ2 )g/ 9η (4-13)

瑞利提出了粒径小于 的非导体球型质点的光 20 散射公式:
2 24 3V 2 n 2 n0 2 2 I I0 4 n 2n0

2
(4-9)

I-散射光强度;I0-入射光的强度;n -分散相折射率;n0-分 散介质折射率;λ-入射光波长;V-单个粒子体积;υ-单位
体积溶液中粒子数目。


(二)动力学稳定性 微粒分散系的动力稳定性是指在重力场或 离心场的作用下,微粒从分散介质中析离 的程度。 微粒分散系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动力稳定性 一是由于微粒的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 中分子对微粒碰撞的结果,微粒在介质分 子的包围之中,介质的分子处于热运动状 态,从各个不同角度碰撞微粒,使微粒向 各个方向发生位移,而不停地无秩序运动 的结果。
I I0

24 V
3
2

4

n n n 2 2n
2
2 0 2 0

2
I-散射光强度;I0-入射光的强度; n -分散相折射率;n0-分散介 质折射率; λ- 入射光波长; V- 单个粒子体积; υ- 单位体积溶液
中粒子数目。

由上式,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 V 的平方成正比,利 用这一特性可测定粒子大小及分布。
分子的真溶液则是透射光为主,同样观察不到乳光。

当一束光线在暗室通过胶粒分散系,在其侧面 可看到明显的乳光,即Tyndall现象。丁铎尔 现象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

低分子溶液—透射光;粗分散体系—反射光;
胶体分散系—散射光。
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a)

在暗室中,将一束光通过溶胶时,在侧面可 看到一个发亮的光柱,称为乳光,即丁达尔 (Tyndall)现象。

粒径较大的微粒受重力作用,静置时会自然 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
2r 2 ( 1 2 ) g V 9
度;-分散介质粘度;g-重力加速度常数。
(4-11)
V-微粒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ρ1、ρ2-分别为微粒和分散介质密
r愈大,微粒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愈大,分散介质 的粘度愈小,粒子的沉降速度愈大。
面越远则浓度越稀的梯度分布,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
电荷为零处形成微粒的扩散层.吸附层与扩散层所带电 荷相反,共同构成双电层结构
溶胶粒子表面电荷的来源

电离作用:胶粒的基团解离;硅胶粒子表面的SiO2分 子与水生成H2SiO3,若解离生成SiO32-,使硅溶胶带负 电,介质含有H+离子而带正电。 吸附作用:胶粒优先吸附与自身有相同成分的离子。 如AgNO3与KI→AgI,可吸附Ag+或I-带电。 摩擦带电:非导体构成的体系中,介电常数较大的一 相易带正电,另一相带负电。如玻璃(15)在水中(81)带 负电,苯中(2)带正电。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当一束光照射到一个微粒分散体系时,
可以出现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现象。

光的吸收主要由微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决定;光的反射
与散射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丁铎尔现象是微粒散射光的 宏观表现。现今丁铎尔现象已经成为判断纳米体系的一个简 单方法。微粒大小不同,光学性质相差很大。在同等条件下, 粗分散体系由于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而低
发生的电离、吸附或摩擦等产生的电荷所表现
的性质。
(一)电泳(electrophoresis) 在电场作用下微粒的定向移动叫电泳。 在溶液的电场中,微粒受两种作用力,一种是静电力Fe, 另一种是摩擦力Fs,而且这两种力在恒速运动时大小相 等。 E (4-16) v E 6rv
6r
其中,r—球型微粒半径, σ—表面电荷密度,E—电场强度,v—恒 速运动的速度。
Stern面 切动面
ζ
斯特恩层
x

从吸附层表面至反离子电荷为零处的电位差叫动电位, 即ζ电位。



ζ =σε/r (4-11) σ—表面电荷密度ε—介质的介电常数 r—球形微粒的半径 从上式可见在相同条件下,微粒越小, ζ电位越 高.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一)热力学稳定性 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是具有巨大表面 的开放体系。根据热力学理论,体系的 Gibbs 自由能 G的增加可用下式表示。 ΔG=σΔA (4-12) σ—表面张力;ΔA是制备微粒分散系时体系表面积的改 变值。 当σ为正值时,ΔG则增大,具有过剩表面自由能。 由最小能量原理可知,体系有从高能量自动地向低能 量变化的趋势,小粒子自动地聚集成大粒子,使体系 表面积减小,因此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注射>50m的微粒,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肾等相应部位。

四、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称为单分散体系; 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称为多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系中常用的粒径表示方法有几何学粒

径、比表面积径等。
1.电子显微镜法

测定原理:电子束射到样品上,如果能量足够大就 能穿过样品而无相互作用,形成透射电子,用于透 射电镜(TEM)的成像和衍射; 当入射电子穿透到离核很近的地方被反射,而没有 能量损失,则在任何方向都有散射,即形成背景散 射; 如果入射电子撞击样品表面原子外层电子,把它激 发出来,就形成低能量的二次电子,在电场作用下 可呈曲线运动,翻越障碍进入检测器,使表面凸凹 的各个部分都能清晰成像。 二次电子和背景散射电子共同用于扫描电镜(SEM) 的成像。
式中,Π—渗透压,c—溶胶的浓度,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三)沉降与沉降平衡
在一个分散体系中微粒的密度大于分散介质的密度,就会发生沉降。 如果是粗分散体系,粒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粒子会全部沉降到容器 的底部。如果粒子比较小,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一方面受到重力作用而沉 降,另一方面由于沉降使上、下部分的浓度发生变化,引起扩散作用,使浓 度趋向于均匀。当沉降和扩散这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体系中 的粒子以一定的浓度梯度分步,这种平衡称作沉降平衡。达到沉降平衡后体 系的最下部浓度最大,随高度的上升浓度逐渐减小。
Brown运动的位移与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
2Dt
上述两公式综合可得:
(4-3)
RT 1 D L 6r
(4-4)
可见粒子的扩散能力和粒子的大小成反比,粒径越大, 扩散能力越弱。
半透膜两侧分别放入溶液和纯溶剂,这时纯溶剂侧的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到溶液侧,这种现象称为渗
透。如果没有半透膜,溶质分子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扩散。胶体粒子比溶剂分子大得多,不能通过半透膜, 因此在溶胶和纯溶剂之间会产生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 可用稀溶液的渗透压公式计算: Π=cRT (4-5)
一、概念与分类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分子分散
体 系 ( 直 径 < 1nm)、 胶 体 分 散 体 系 ( 直 径 在 1~
100nm )、粗分散体系(直径> 100nm)。 将微粒直径在 1nm~100μ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 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二、基本特性
(二)扩散与渗透压

作为Brown运动的结果,胶体质点可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 浓度区域扩散。扩散速率遵从Fick第一定律:

dm dC DA dt dx
(4-2)
dm dC 式中, dt —扩散速度; dx —胶体分散系的浓度梯
度;D—扩散系数;A—扩散界面S的面积。负号表示扩 散方向与浓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从上式可知微粒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速度与其粒径大小成 反比,其他条件相同时,微粒越小,移动越快。
(二)双电层结构 在微粒分散体系的溶液中,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离子,通 过静电引力可使与其电荷相反的离子分布于微粒周围, 微粒表面的离子与靠近表面的反离子构成了微粒的吸附 层.同时由于扩散作用,反离子在微粒周围呈现距微粒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当σ≤0时,是热力学稳定体系。故制备此类分散 系时均需加入稳定剂(表面活性剂或某些电解质 离子)吸附在微粒表面上,使σ降低, 体系就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 制备微粒分散系制剂时增加稳定性的方法 (1)加入表面活性剂或使σ降低, 体系就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 (2)某些电解质离子吸附在微粒表面上,形成 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的聚结。 (3)增加介质黏度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