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认定教学内容
方鹏刑法总论讲义因果关系PPT学习教案
第10页/共24页
(四)择一的竞合(同时犯因果关系)
A1 R
A2
(五)重叠的因果关系
A1+A2
R
(六)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七)疫学因果关系及环境犯罪
证明某种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论 (1)该因子在发病的一定期间之前起作用 (2)该因子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病率就越高 (3)该因子的分布消长与流行病学观察记载的流 行特征并不矛盾 (4)该因子作为原因起作用,与生物学并不矛盾
第22页/共24页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意义
(一)因果关系说[日本]与客观归责[德国]的关系 1、因果关系说[日本]:对构成要件要素分别进行实质 判断 2、客观归责说[德国]:对构成要件要素不分别进行实 质判断,而是总体进行实质判断
(二)案例分析: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责说各自利弊
第23页/共24页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 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 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 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
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 关系
(二)现在的学说
1、条件说:无A即无B,则A是B的条件
核心:排除思维法 弊端:扩大处罚范围
(2、原因说 :部分条件是原因)
最终条件说、异常行为说、优势条件说、最有力条件 说、动力条件说;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弊端:难以操作、判断具有随意性
第4页/共24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件说基本公式
条件说的补充规则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
理解因果关系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识别和分析因果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和预测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果关系的定义和常见表达方式。
学会在文本中准确找出因果关系的线索。
2、难点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能够深入分析复杂文本中的因果逻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示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发现。
4、练习巩固法: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开始上课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比如:“小明因为昨天晚上熬夜玩手机,所以今天早上上学迟到了。
”然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引发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初步思考。
2、知识讲解(10 分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就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的发生。
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因素,结果是由原因产生的后果。
”举例说明因果关系的常见表达方式,如“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致使……”等,并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使用这些表达方式的句子。
3、示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篇简短的文章,比如:“今天天气很冷,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提问:“天气冷是原因还是结果?人们穿棉袄是原因还是结果?”再展示一篇稍微复杂一点的文章,例如:“由于连续的暴雨,河水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附近的农田。
农民们损失惨重,很多农作物都被毁坏了。
”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因果链,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4、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10 分钟)讲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数学领域因果关系教案
数学领域因果关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数学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教案主题:数学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的引入和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因果关系。
2. 学生能够应用因果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因果关系的有效性,提出合理的反思和解释。
4. 学生能够合作与同伴展开讨论和分享关于因果关系的见解和思考。
教学步骤:引入:1. 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经验,记录学生的观点和问题。
理论学习:1. 通过示例和图表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因果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2. 解释数学领域中常见的因果关系,例如数列与递推关系、函数与映射关系等。
3. 提供多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来解决问题。
实践应用:1. 在小组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数量的小球,要求他们设计实验来探索不同因素对小球运动的影响,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这些因果关系。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并合作解决一个具体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机游戏中的得分和关卡通关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
3.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数学领域的主题,独立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主题的短文,包括因果关系的描述和分析。
总结与反思:1.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课堂讨论进行展示和分享。
2. 引导学生反思他们在学习和应用因果关系时的困惑和发现,并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法。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的小组活动成果,包括实验设计和报告。
3. 评估学生的研究短文,包括对因果关系的描述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例子,并分享到班级讨论中。
2. 给予学生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分析因果关系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因果关系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例如科学、社会学等。
语言领域因果关系教案
语言领域因果关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语言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教案目标:1. 理解因果关系在语言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习识别和表达因果关系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因果关系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文本中的因果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因果关系。
教学重点:1. 因果关系的定义和作用。
2. 识别和分析文本中的因果关系。
3. 运用适当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包含因果关系的短文或文章。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因果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教师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应用。
探索因果关系(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篇包含因果关系的短文或文章,让学生阅读并标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2. 学生与同桌讨论并分享他们找到的因果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结构和词汇(15分钟):1. 教师介绍一些常用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用于表达因果关系,如:因为/所以、由于/导致等。
2. 学生进行练习,根据给定的句子补充适当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应用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短文或文章,并标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2. 学生根据选定的短文或文章,撰写一个小段落,表达其中的因果关系。
3. 学生互相交换小段落,进行修改和反馈。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程度。
拓展练习(可作为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一篇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并标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因果关系的故事。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教师检查学生在练习和应用实践中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 教师评估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写作能力和对因果关系的应用。
因果关系授课教案
因果关系授课教案授课章节第七章犯罪客观方面授课学时1学时讲授方法讲授与案例相结合教学条件普通教室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因果关系的特征,理解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1.因果关系的特征2.客观归责理论教学要点:第四节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的概念: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因果关系的特征:1、客观性。
(不具假设性)2、相对性。
例如,A造成了B,B引起了C,我们说B是A的结果,但B是C的原因。
3、序列性。
(存在先后顺序)4、复杂性(与日常生活经验差距大)举例:甲、乙二人是老朋友,多年没有见面,甲还是像往常一样“来一拳”的方式和乙打招呼,结果由于乙的特异体质的原因,经受不住这么一个打击,死亡。
三、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1、条件说(一切行为只要在逻辑上是发生结果的条件,就是结果发生的原因)but…..for ..举例:甲以杀人的故意造成乙轻伤,乙在前往小诊所治病的行走过程中因交通事故被丙的车给撞了,造成了重伤。
后被送去省级重点医院治疗,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医院有人纵火,乙被火烧死了。
2、原因说(以某种规则为标准,从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中挑选出作为原因的条件。
上例,最后条件,最初条件等)3、相当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
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才场合,行为和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四、客观归责理论1、制造法所不容许的风险(无生有,低升高)(法指刑法)A、降低风险(见义勇为)B、没制造风险(出资他人叙利亚7日游)2、实现法所不容许的风险举例:甲要去沙漠,带了一瓶水,乙在水中下了剧毒药,而丙也是甲的仇人,发现甲要去沙漠,把甲的瓶子的水倒了。
甲去沙漠后,渴了无水喝,死了。
这个案件中,乙、丙任何一个人的孤立的行为都能导致甲的死亡3、结果没超出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二人共同过失,锅炉爆炸)举例:甲、乙二人系某厂锅炉工。
一天,甲的朋友多次打电话催其赴约,但离交班时间还有15分钟。
辨识因果关系教学设计
辨识因果关系教学设计引言:辨识因果关系是培养学生思考和推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辨认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个辨识因果关系的教学设计,并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和活动示例。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2. 学生能够辨识和解释文本和图表中的因果关系;3. 学生能够运用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春天雨水多?”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春天和雨水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因果关系的定义,并给出一些常见的例子,如:吃太多巧克力会导致牙痛,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健康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文字和口头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文本或图表,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学生可以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这个图表中有哪些因果关系?”“你能找到其他类似的例子吗?”等。
4. 模拟实验:教师设计一些实验或活动场景,让学生模拟其中的因果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种植植物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成长情况,并分析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 问题解决: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某些地区的温度比其他地区高?”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地理位置等因素来解答问题。
三、教学策略: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2. 情景模拟:设计实际场景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因果关系。
3. 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因果关系,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四、教学评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辨识因果关系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提供一段文本或图表,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年级因果关系教案设计
二年级因果关系教案设计教案标题:探索二年级因果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并能够找出文本中的因果关系。
2. 学会运用因果关系梳理概念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因果关系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本准确识别和理解因果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相关课文、练习册、课堂展示素材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书籍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或黑板展示引发学生对因果关系的兴趣的图片或故事。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因果关系吗?举个例子。
步骤二:引导探究1. 分发相关课文,并鼓励学生独自阅读。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因果关系,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关系。
3. 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因果关系的概念。
步骤三: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提示和鼓励。
步骤四: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因果关系的应用场景,并提供一些例子进行讨论。
2.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创造一个简短的故事,其中要包含至少三个因果关系。
3. 鼓励学生在小组之间分享他们的故事,并邀请一些小组进行展示。
五、课堂总结: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因果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运用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六、作业布置:1. 在课后,要求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2. 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使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或描述一些现象或事件。
七、板书设计:标题:探索二年级因果关系教案设计内容:因果关系的概念和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幼儿园逻辑思维教案认识因果关系
幼儿园逻辑思维教案认识因果关系本文以“幼儿园逻辑思维教案认识因果关系”为题,介绍了一种适合幼儿园教学的逻辑思维教案,帮助幼儿认识因果关系。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以下是文章内容:幼儿园逻辑思维教案认识因果关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能够:1.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因,什么是果;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部分简单的因果关系;3.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因果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因果关系的概念讲解: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关系。
我们可以把因比作种子,果则是种子长出来的果实。
事物之间的变化和发展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规律。
例如,大雨下了之后,地面就会湿润。
2.因果关系的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不同的因果关系,例如:a.牙齿不刷就会长蛀牙;b.不吃饭就会饿;c.不穿衣服就会感冒等。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幼儿感受到因果关系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初步认知。
3.因果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幼儿自主观察、分析并提出因果关系。
例如,教师给幼儿布置一个任务: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各自的想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帮助幼儿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因果关系的游戏练习:为了巩固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幼儿进行练习。
例如,教师提出一个因,幼儿需要说出对应的果,或者反过来。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并加深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活动1.活动一:观察因果关系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因果关系示例,例如“吃药就会好”,“下雪后地面会有积雪”等,将图片贴在幼儿园的墙上或投影幕布上,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因果关系。
2.活动二:探索因果关系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发一些实物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提出这些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 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因果关系教学设计:因果关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描述因果关系。
3. 学生能够应用因果关系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因果关系的定义和概念。
2.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因果关系。
3. 练习应用因果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 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教师引导他们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解释(15分钟)1. 教师给出因果关系的定义和一些例子,如“因为天气太热,所以我买了一杯冰淇淋”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例子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
3. 学生提出更多的例子,并与同学分享。
步骤三:实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和案例,并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然后汇报他们的思考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各组的答案,并共同总结因果关系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练习应用(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出最可能的因果关系,并给出合理的表达。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接受其他组的评价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他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师提出扩展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研究因果关系的相关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分析实例和案例中的因果关系时能否准确把握关键点。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因果关系。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并分析因果关系。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因果关系的论文或报告。
大班因果教案
大班因果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大班幼儿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并提供多种活动和游戏,帮助幼儿通过实践经验来探索和理解因果关系。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将能够培养出分析问题、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帮助幼儿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并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因果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和游戏,提高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三、教学准备1.彩色纸和细软毛笔。
2.小道具和实物,如球、积木等。
3.活动场地,如教室或室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认识因果关系1.引入:教师出示两个图标,一个是树苗,一个是太阳。
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树苗和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解释因果关系的概念。
2.重点讲解:教师使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向幼儿展示多个因果关系的例子,如吃饭饱了就不饿了,下雨了地面就湿了等。
3.练习活动: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教师给出一个因,幼儿说出相应的果。
例如,教师说:“吃饭饱了”,幼儿回答:“就不饿了”。
第二课:因果链条1.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多个动作的图标(如:拿起手机–>按开机键–>手机亮了)。
教师让幼儿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些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2.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类似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按照因果关系的顺序排列图片中的动作,并解释动作之间的关系。
3.分享交流:每组派一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因果链条,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过程。
第三课:寻找因果关系1.游戏:教师准备一些小道具或实物,如球、积木等。
教师将小道具分成两组,每组数量相同。
教师告诉幼儿,每当某个小组的小朋友举起一个道具并说出一个因,其他小朋友就要迅速找到相应的果。
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践经验来找出因果关系。
2.反思讨论:游戏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哪些因果关系,还有哪些因果关系可能被忽视了。
幼儿园教案设计中的因果关系
幼儿园教案设计中的因果关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教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而教案中的因果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果关系是指某种事件或行为引起的结果,对幼儿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因果关系的定义、种类、教学应用等方面探讨幼儿园教案设计中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是指某种事件或行为引起的结果。
在幼儿园教学中,因果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因果关系,即某种行为引起的结果;二是事物因果关系,即某种事物引起的结果。
例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新的知识,这种行为引起了幼儿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又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了春天的特点,这种事物的认知引起了幼儿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因果关系是幼儿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因果关系的教学应用。
二、因果关系的种类因果关系的种类主要有三种:时间因果关系、空间因果关系和因果逻辑关系。
1、时间因果关系时间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引起的结果。
例如,幼儿在早上吃了营养丰富的早餐,这种行为引起了幼儿在上午精力充沛的状态;又如,幼儿在下午午休过后,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习。
2、空间因果关系空间因果关系是指某种事物在空间上引起的结果。
例如,幼儿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对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产生了认知,这种事物的认知引起了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提高;又如,幼儿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生活习性、食性等产生了认知,这种事物的认知引起了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3、因果逻辑关系因果逻辑关系是指某种行为或事件在逻辑上引起的结果。
例如,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数学规律和概念,这种逻辑的认知引起了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如,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语法,这种逻辑的认知引起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大班教案因果关系
幼儿园大班教案因果关系学科:语言年龄范围:4-5岁教学目标:•能理解并掌握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因果关系的语言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什么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表达方法;•情景模拟:小狗不听话。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小狗听话摇尾巴的图,另一幅是小狗不听话跳起来的图。
让孩子们认真观察两幅图片,感知小狗的不同行为表现。
让孩子们思考:如果小狗听话摇尾巴,那结果会怎样;如果小狗不听话乱跳,那结果又会怎样。
二、导入让孩子们说出小狗的两种表现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孩子们说出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
三、讲解老师通过多组事例让孩子们了解因果关系的表达方法,例如:- 因为小狗听话,主人会夸奖它; - 因为小狗不听话,主人会生气; - 因为我好好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 因为我不好好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四、实践以小狗为情景模拟练习,引导孩子们在语言表达中运用因果关系的方法,包括:- 小狗好好听话,主人夸奖了它。
- 小狗不听话,主人生气了。
- 因为小狗听话,所以它得到莫大的赞扬。
- 因为小狗不听话,所以它失去了主人的宠爱。
五、巩固引导孩子们回顾今天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描述因果关系的表达方法。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通过实践演练,提升了孩子们获得知识的主体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幼儿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孩子们听懂、看懂、学会,并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性思考引导和自由实践训练,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前儿童因果关系理解教案
学前儿童因果关系理解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因果关系。
通过针对学前儿童特点设计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明白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 能够识别和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3. 能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4. 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 保持注意力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 通过观察和讨论图片,引入因果关系的话题;- 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因果关系?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因果关系?2. 活动一:因果关系辨认游戏- 准备一些图片或物件,让学生根据图片或物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类;-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解释其关联性。
3. 活动二:因果关系的观察与分析- 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或故事情节,让他们观察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问:导致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这样?4. 活动三:因果之间的连线游戏- 准备一些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因果关系描述,将卡片混洗后分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描述将因果关系正确地连线,强化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5. 活动四:因果关系拼图- 给学生每人分发一份因果关系的拼图,每个拼图均有缺失的部分;- 学生根据自己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将拼图完整地组合起来。
六、教学延伸1. 指导学生运用因果关系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常见的问题;2.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比较,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3.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故事书写等方式,表达和分享他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前儿童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讨论、游戏等形式,初步了解并理解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中班语言领域幼儿的因果关系认知教案
中班语言领域幼儿的因果关系认知教案
一、活动目的:1.发展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概念。
2.培养初步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使用连接词:因为…所以…。
活动内容:一、看图讲述。
1.出示小手变干净了图片,引起孩子的兴趣,成人逐一讲述图片的内容,引导孩子理解图片中的因果关系。
图一:小手脏脏的。
图二:洗洗小手(小手洗一洗)图三:小手变干净了。
2.听话识图。
成人描述图片,孩子练习指认.
二、看图表述:1.成人再次完酬苗述图片内容。
2.使用因为…所以…结果…表述画面内容。
3.请孩子模仿讲述,例如:因为小手…,所以…其他内容的学习参照小手变干净。
三、活动要点:1.成人在示范描述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关联词。
2.学习过程中先讲述,再提问。
3.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寻掬原因,判断结果。
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理解因果关系的教案
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理解因果关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绘本阅读,初步理解因果关系的概念。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能够在故事中找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激发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帮助幼儿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即事件的发生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会导致一定的结果。
(2)引导幼儿在绘本中发现并表述事件的因果关系。
2、难点(1)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幼儿可能难以理解和分析,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2)如何让幼儿能够将在绘本中学习到的因果关系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表达中。
三、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绘本中的图片和情节,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事件的发展和因果关系。
2、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绘本中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想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绘本,如《大卫惹麻烦》《好饿的毛毛虫》等。
2、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绘本中的图片、重点语句等。
3、准备一些与因果关系相关的简单道具,如因果关系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入因果关系的话题。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饭吗?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能量和营养,所以我们每天要吃饭。
这就是一种因果关系。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因果关系图片,如下雨和地面湿、太阳升起和天亮等,让幼儿初步感受因果关系的存在。
2、绘本阅读环节(1)教师展示绘本《大卫惹麻烦》的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们觉得大卫会惹出什么麻烦呢?(2)教师逐页展示绘本内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
在讲述到大卫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在客厅里玩滑板而摔倒的情节时,教师提问:大卫为什么会摔倒呀?(引导幼儿回答:因为他在客厅里玩滑板,所以摔倒了。
揭示因果关系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揭示因果关系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因果关系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为通过了解因果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探讨因果关系的概念,并介绍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因果关系来提高教学效果。
1. 因果关系的概念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其中一个事件是原因,另一个事件是结果。
在研究和教学中,因果关系通常表现为学生通过研究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因果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2. 因果关系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因果关系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下是几个应用因果关系的方法:2.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需要研究的内容,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2.2 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因果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例来说明因果关系,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其中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或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因果关系,并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2.3 评估学生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3. 结论因果关系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因果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更好的教学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并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因果关系,并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侵权行为法总论第九章因果关系教材教学课件
在法律上,如果某一行为被认为是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那么该行为就
应当承担责任。此学说强调了法律对因果关系的规范和评价作用。
案例总结:因果关系的司法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因果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损害 结果的严重程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等。
对于复杂案件,需要借助专业鉴定机构或专家辅助人进行因果关系鉴定或评估。
意义
在侵权行为法中,因果关系是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 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因果关系在侵权行为法中的地位
构成要件
在侵权行为法中,因果关系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之一。如果缺乏因果关 系,即使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并造成了损害结果,也不构成侵权行为。
案例分析:如何判断因果关系
01
条件说
若无此行为,则必无此损害;若有此行为,通常有此损害。这是判断因
果关系的最基本方法,但存在局限性,如无法解释多因一果的情况。
02
相当因果关系说
某一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会产生某种损害结果,那么该行为就是损害结果
发生的原因。此学说强调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可预测性。
03
法律原因说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还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行为人的责 任范围和责任承担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相当因果关系说
该说认为,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增加了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达到了一定的 程度(即“相当”),就可以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是损害结果发生的 唯一原因,也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法规目的说
该说认为,在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时,应当考虑相关法规的立法目的。如果行为人的行 为违反了法规的立法目的,并且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则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即使 行为人的行为并不是损害结果发生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小学因果关系讲解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并能识别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因果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理解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2. 正确分析因果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教具。
2. 学生分组活动材料。
3. 课堂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或例子,引入因果关系的话题,如:“小明为什么哭了?”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二、讲解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1. 介绍因果关系的定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因果关系的实例,如:打雷和闪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3. 讨论因果关系的特征:具有时间先后顺序,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不同材料堆叠,观察是否会倒塌。
2. 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导致了结果?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因果关系知识。
2. 强调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因果关系知识。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因果关系?二、深化理解1. 讲解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如:一个事件可能由多个原因导致。
2. 通过实例,展示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如:天气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3. 讨论如何识别和分析复杂的因果关系。
三、案例分析1. 提供一个具有复杂因果关系的案例,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因果关系。
3. 各组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教育中如何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因果关系?
教育中如何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因果关系?一、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300-500字)在教育中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因果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事件作为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作为结果。
因果关系是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
通过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可以让学生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简单的因果关系举例(50-100字)在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让他们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因果关系。
例如,如果说“下雨导致地面湿滑”,学生能够理解雨水是导致地面湿滑的原因,雨水导致地面湿滑是结果。
2. 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50-100字)引入因果关系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因果关系。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授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来帮助学生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可以教导学生使用“由于”、“因此”、“所以”等词汇来表达因果关系,在句子结构上使用“原因+结果”的方式来表达因果关系。
二、培养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300-500字)在学生理解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培养他们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这是通过分析问题、归纳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培养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50-100字)在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发他们对因果关系的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一个事件或现象,让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并引导他们分析这些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50-100字)在培养学生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时,可以教导他们一些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因果图谱的方式,帮助学生将问题、原因和结果进行连接和归纳,从而更清晰地分析因果关系。
三、实践应用因果关系的能力(300-500字)在学生理解和分析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因果关系认定
因果关系认定(一)概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解决当某个结果发生时,如果存在多种因素,则需要判断该结果是由哪个行为所引起,最终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因果关系问题一定是多因一果的情况,一因一果无须讨论,这属于常识问题。
例如,向他人头部开枪,导致他人死亡,我们不会怀疑两者的因果关系。
二是这里讲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即使与结果有联系,也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如,乙欲跳楼自杀,甲大喊“怎么还不跳”,乙跳楼而亡。
在乙跳不跳的问题上,甲无法控制或支配,甲的行为只是偶然导致结果发生,不具有危害行为的类型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再如,座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甲与司机乙聊天,导致司机不注意将行人丙撞死。
甲与丙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甲的聊天行为能否评价为危害行为。
显然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因为司机乙对控制汽车起决定作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1.介入因素的情形(1)概念。
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也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加入了一个介入因素,最后由介入因素造成该结果发生的情形。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介入因素是否切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切断,前行为与结果就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没切断就有因果关系。
(2)判断方法。
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考查。
一是看前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还存在联系,反之不存在。
二是看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正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被中断;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三是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说明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反之,说明前行为与结果存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果关系认定(一)概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解决当某个结果发生时,如果存在多种因素,则需要判断该结果是由哪个行为所引起,最终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研究因果关系时,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因果关系问题一定是多因一果的情况,一因一果无须讨论,这属于常识问题。
例如,向他人头部开枪,导致他人死亡,我们不会怀疑两者的因果关系。
二是这里讲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即使与结果有联系,也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例如,乙欲跳楼自杀,甲大喊“怎么还不跳”,乙跳楼而亡。
在乙跳不跳的问题上,甲无法控制或支配,甲的行为只是偶然导致结果发生,不具有危害行为的类型性,不属于危害行为。
再如,座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甲与司机乙聊天,导致司机不注意将行人丙撞死。
甲与丙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关键在于甲的聊天行为能否评价为危害行为。
显然不能评价为危害行为,因为司机乙对控制汽车起决定作用。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1.介入因素的情形(1)概念。
行为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也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但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加入了一个介入因素,最后由介入因素造成该结果发生的情形。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介入因素是否切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切断,前行为与结果就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没切断就有因果关系。
(2)判断方法。
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考查。
一是看前行为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还存在联系,反之不存在。
二是看介入因素是否异常,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概率很高,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正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没有被中断;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现的概率很低,说明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那么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三是看介入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力大小,如果作用力大,说明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被中断,反之,说明前行为与结果存在联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考查,最终看前行为与介入因素哪个作为力更大些,如果前行为作用力大,则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作用力大,则不存在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包括三种:自然现象、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
(3)具体认定1)如果介入因素是由前行为引起的,并使介入因素不得不或通常实施,则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例1,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
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
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例2,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2)如果介入因素是独立出现的,此时分三种情况处理:一是假设在没有前行为的情况下,介入因素“不能”独立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认为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中断。
例1,甲把乙打成濒临死亡的重伤,后介入医生的过失行为致乙死亡,甲与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例2,甲把乙打成濒临死亡的重伤,后丙对乙实施殴打(只是略微提前了死亡时间)甲与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二是假设在没有前行为的情况下,介入因素“能”独立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认为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介入因素切断。
例1,甲把乙打成轻伤,介入医生的重大过失,甲与乙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例2,甲把乙打成濒临死亡的重伤,介入了丙的枪杀或交通事故(因果关系断绝),此时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三是介入因素异常的情况下,认为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
例如,甲将乙打伤后,顿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去医院,不料途中发生车祸导致乙死亡。
此时前行为与乙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被害人特殊体质情形这是指被害人患有某种特殊疾病,行为人对其实施某种行为,最后因特殊疾病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的情形。
在被害人存在特殊体质情况下,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认识,都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罪过。
例如,甲与乙发生口角,打了乙两拳,乙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乙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还需考查甲主观上是否存在过失。
3.二重因果关系情形这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单独都能导致结果发生,但在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结果发生的情况。
根据等值理论,两个行为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
例如,甲与乙同丙都有仇,甲乙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事前都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100%致死量的毒药,丙喝后死亡。
甲、乙与丙的死亡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4.重叠的因果关系情形这是指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都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在没有意思联络情况下,合并在一起造成结果发生的情况。
根据等值理论,两个行为与结果都有因果关系。
例如,甲与乙同丙都有仇,甲乙在没有意思联络的情况下,事前都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0%致死量的毒药,丙喝后死亡。
甲、乙与丙的死亡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真题演练】1.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
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
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2-6)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3)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
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
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3.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10-03)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4.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08-52) 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
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
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
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
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
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
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
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5.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7-01)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
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
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
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
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
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
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
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6.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06-02)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
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
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
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
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
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7.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6-13)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
乙果真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
甲仿照乙的模样捏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
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
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D.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
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
但由于甲的行为出于愚昧无知,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8.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03-41)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
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
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暴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
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
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
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就跌下山崖摔死。
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
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
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某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
在两人厮打时,钟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
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