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PPT

合集下载

通感的修辞 完整版PPT课件

通感的修辞 完整版PPT课件
通感的修辞
所谓“通感”,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它往往用形象的 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
诗文意境。
第一页,共五页。
通感赏析
• 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 2、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 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作响”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3、朱自清《春》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 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牧马:放马。戍楼:防卫的城楼。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第三页,共五页。
音乐突然响起…….
• 突然一个清越优雅的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 它是那么的富有美感,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 支跳跃的音符,它有画面的和谐,更有冲破阻力的自豪。淋漓尽 致入木三分。同时又把水流置于山林和野草万林之中。它们相应 成趣,活脱脱的勾勒了一副世外桃园的美景,使人心胸开阔,想 翩然起舞。甜丝丝,乐陶陶。五脏六腑无比伏帖!尔后,流水渐 深,一直下至深潭,如细丝般润物无声,因为现在的声音已经恢 复到先前的清柔,缓慢了。像流水落地的声音轻轻又悄悄,柔韧 的舞姿飘飘又洒洒。似乳燕呢喃,如流水下落,蟋蟀低吟,然后 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 旋律。而此时我却沉浸在美妙的古典音乐里不能自醒,早已忘了 这首曲子早已弹完。。。。。。
第五页,共五页。

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 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 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 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 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选
通感的类型
•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 如此。”
以听觉表现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音本无形,用视上 的形象化来形容,更是虚实结合。(大珠小珠落玉盘)
精选
通感的类型
• 听觉与嗅感 视觉和嗅觉
•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 •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佐明
精选
什么是通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 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 通感就是“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的。它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 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红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白色为 冷色,这就赋予颜色以温度特点。我们称赞歌手的歌声圆润、甜脆,仿 佛声音有了形状滋味的特点。
精选
物有所通 心有所感
•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 移的一种表述,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 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
• 因为心中有和谐的旋律,才会动用自己的 身心来感触周围的一切。
•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
精选

通感ppt课件

通感ppt课件
10
2、移就是词语的移用,往往是在同一篇文 章中甲乙两种事物都出现过,而通感则不 需要这样。
11
3、通感被描写的事物必须是感官所能感觉 到的具体事物,而移就被描写的对象往往 是抽象事物。
如:这苍白的钟声,不时的回荡在耳边。(通感)
一场繁华散尽,满眼都是黑色的悲凉。(移就)
12
13
(一)通感和比喻的区别
4
1、比喻是借助联想,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 通感是感觉的内容同客观刺激的关系的错 综复杂性造成的,它基于人们感情强烈时 感觉的特殊性和真实性,它是感觉自然的 转移,由甲转移到乙,甲和乙之间没有相 似点。
5
2、修辞作用不同。 (1)比喻是甲事物太抽象或太笼统,令人
费解,于是用乙事物去比喻它,使得道理 更清楚明显,收到更生动、更形象的表达 效果。从思维程度上看,它是越比越浅。 (2)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有 一种越说越深,似乎给人玄妙的感觉。
通感
时, 用形象性的语言,使心里感觉转移,从而 启发读者联想的修辞方法。
2
二、通感的作用
1、化抽象为具体。例如:
你多情的目光,仿佛丝绸一般滑过我的脸庞。
2、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启发读者联想, 激发读者感情波澜、得到美的享受。例如:
默听一夜花开。
3
三、学习通感应注意 的问题
6
例如:
漫天飞舞的柳絮,犹如仙女的裙带,随着风缓缓 飘扬。(比喻)
她柔美的发丝像花香一样飘散。(通感)
7
误用
平静的湖面零星地长着几株水草,微风吹 拂,这几株水草犹如美妙的音符随风谱曲。
那思乡的离愁,化作了湖边浅水里静泊的 小舟。
8
(三)通感和移就的区别
9
1、由一种感官感知的事物移到另一感官所 感知的事物是通感;由一种不能由感官感 知的非常抽象的事物移到某种感官能感知 的事物是移就。

通感高三上册语文课件

通感高三上册语文课件

1、由听觉移到视觉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来的 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 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说唱”是我们运用听觉听到的一种事物,要 想把这种事物的形象写的极其生动传神是很不 容易的一件事。因而作者采用以感觉,以视觉 来写听觉,借助“被熨斗熨过的服帖”“吃人 参果的舒畅” 这些有形之物来写难以传达的无 形之物——音乐,就会既容易又传神。
4、由视觉移到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句描写了月下的荷塘,作者巧妙地将光和影、 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 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 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由嗅觉到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 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的《玉楼春》
其实“闹”字是听觉的感受,而“红杏 枝头”是视觉形象。 “甜美的歌声”、“一弯寒月”等
这些语句都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 法——通感。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 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 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 一种修辞手法。
简洁归纳:巧用通感﹦抓准特点 ﹢展开想象﹢巧选修辞﹢开放五官
让 通 感 点 亮 你 的 文 章
B 1、这里除了紫藤萝花的光彩,还有淡 淡的芳香,香气扑鼻。
2、这里除了紫藤萝花的光彩,还有淡 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 般的笼罩着我。

通感与诗词

通感与诗词

通感与诗词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

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

”这就是所谓的通感现象.即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尤其在诗歌的创作中最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

它把人的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感觉互相沟通起来,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通联起来塑造形象。

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

它由一种感觉引发,并突破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跨入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这种感觉的交互迁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

在通感的作用下,文学家或诗人,可以在更大的形象空间驰骋,并将语词不能直接状述的事物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另外,通感在文学研究中有时是作为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但仅从这个角度对通感作研究是不充分的。

研究通感要在对传统的定义内容作理论批评的基础上,应从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才能最终突破通感的修辞阈限,可以说通感是某些修辞的心理机制,它比单纯的联想、想象和比喻更广泛,更灵活,更奇特。

通感手段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荷马史诗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

” 这里,诗人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使声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形象化到可以通过视觉去感知,从而拓展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心灵论》就提到过痛感现象,他说:声音有“尖锐”与“钝重”之分,因为“听觉与触觉有相似之处”19世纪末叶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在他1840年创作的十四行诗《交感》中(又译为《呼应》或《对应》)中,也写过这样的诗句:“象儿童肉体一样喷香,象笛音一样甜蜜”。

通感修辞知识拓展ppt课件

通感修辞知识拓展ppt课件
,本来就宁静的黄昏, 静止了一般。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 老,很悠久,很轻柔。
天》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
❖ 8.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 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
金曾豪《野种》
9.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6 着的名曲。
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15
诗词通感举例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 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 小星闹若沸。苏轼《夜行观星》
❖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晏几道《临江仙》
❖ 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毛滂《浣溪纱》
❖ 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黄庭坚《忆清虚》
❖ 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
❖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 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
例句欣赏
❖ 1、“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 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 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 通。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 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 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勾通。 3、“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 白),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 “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 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
12
❖ 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 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 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 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 ③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 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例如:百合花静静 地笑;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接着飞出了宏儿) 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具体为具体:鳄鱼装扮 成一堆乱石伏在河岸;抽象为具体:脸上的渴望 一点点绽放)的形式。

通感手法PPT课件

通感手法PPT课件

通感常见形式
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 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 )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
“通感+比喻”格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
曲” “通感+拟人”格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
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 钟声……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 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 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 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 善美的花朵。”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用通感的修辞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一系列的 句子。
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以 听觉上的“静”来描写视觉上的清深的水色 ;
青年诗人李钢在《蓝水兵》中写下的第一节诗:
“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带有好多 小锯齿/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你深深地呼吸 /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莫非要去冲淡蓝蓝的 咸咸的海风。”
诗人借助于蓝色的浪漫渲染,便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以蓝色为底色的 水兵海上生活全景图,唤起读者无限的审美联想,且增强了水兵形象的鲜明 性。
第二届“青苹果杯”全省中小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微课)参赛作品
质朴而幽微,温厚而缠绵
——由《荷塘月色》探“通感”手法
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
授课者 常欢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 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ppt课件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ppt课件
• 点评:“曲子”是听见的声音,用形容听 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夜晚的彩灯亮了,这边红、那边 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
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思考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的主要对象 是什么呢?
• 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什么是通感?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 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 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通感的运用及效果
• 你笑得很甜
• 点评:“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用形容 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用形容听觉的词语“乐曲”来形容视觉, 是通感。

古诗中的通感

古诗中的通感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 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凤吹声如隔彩霞”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 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 超凡入神。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 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 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 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 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 新鲜。

“疑有碧桃千树花 ”

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 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 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复绚丽的景 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宜乎 如此奇妙的、非人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 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 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 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 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 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 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 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通感的类型:
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严遂成《满城道中》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黎简《春游寄正夫》 ——柳宗元《渔翁》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引用化用古诗词上课用PPT课件

引用化用古诗词上课用PPT课件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夜未央:出自《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 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刚出的歌词是“北风乱 叶微摇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霜”。当时就觉 得应该是夜未央才对,离别的最后一个夜总是最珍贵,如果 是白天,愁苦便少了几分,多的是壮志踌躇!在湖面成霜是 很好的一句,说的是化做了望夫石,独立寒秋。方文山却写 成了“双”,更是妙极!倒影在湖面,只有它陪我成一对, 何等无奈愁怨。大师的确是让我等俗子难望其项背。
第26页/共36页
单纯取句法 解说取句法 取词组合法 想象翻译法
第27页/共36页
六 、 学 以 致 用
第28页/共36页
①第一小组运用单纯取句法,以“追求”“骨气”为题, 写一段排比式开头(如:追求是······;骨气是······) ②第二小组运用解说取句法,扩写“我向往······的(悠 闲),我爱慕······的(纯净),我心仪······的(静谧), 我渴望······的(风雅)。任凭俗世纷纷扰扰,吾依然故 我。”(括号内词语仅供参考) ③第三小组运用取词组合法,以《换个角度看逆境》为题, 化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尽还复来”,写一段文字。 ④第四小组运用想象翻译法,以《乡愁》为题,改写张继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
第12页/共36页
3、引用古诗文点题、过渡或者画龙点睛。
•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 结句。
• 例如: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

《荷塘月色》通感课件

《荷塘月色》通感课件

创造与表达
2
通过通感创造和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3
应用与创新
应用通感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和设计新产品
听觉通感
聆听荷塘夜晚的声音和自然音乐
Hale Waihona Puke 触觉通感感受荷叶上水珠的凉爽和触感
味觉通感
尝试夜闻荷香的馥郁和甜美
嗅觉通感
沉浸在荷塘花香中的芬芳和舒适
总结
美丽和意义
荷塘月色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哲学
通感的方式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通感方式感受 荷塘月色
延伸
1
其他场景中的通感体验
探索其他场景中通感的魅力和体验方式
《荷塘月色》通感PPT课件
# 荷塘月色通感PPT课件 ## 一、导入 - 主题引入: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意义 - 目标明确:学习通过通感方式感受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的美丽与意义
美丽
描绘荷塘月色的绚丽多彩和宁静优雅
意义
解读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什么是通感
定义
通感是一种通过感官之外的方式 来感受事物的能力
产生原理
通过对多个感官的刺激和联想来 产生直观的感受
分类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 嗅觉等多种通感类型
通感能够带来的感受
1 感性思考的重要性
2 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通感培养感性思维,提升综合感知和创造力
通感能让我们用直觉和情感来感受事物的美妙和 深刻
如何通过通感来感受荷塘月色
视觉通感
欣赏荷塘月色的美丽和变化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

诗词中修辞手法——通感通感,也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不分界限。

譬如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高深莫测的武功:乾坤大挪移。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通感就是让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间进行沟通,达到意想不到、超乎寻常的功效。

说一个最通俗的例子,老人们常说:你耳朵瘸了吗?!我想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这里就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耳朵,本是听觉器官,而瘸,是肢体感觉,这种不直说“聋“而说”瘸“的手法,就是巧妙的通感。

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有以形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于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象”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当然还有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的。

”鸟抛软语丸丸落“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

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而珠丸落的那种视觉形态与节奏感,也跃然眼前,叩动心弦。

王维的《过香积寺》,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泉声,源于耳;咽,则来源于其他感官。

日色,为视觉;冷,则属于触觉。

诗人把视觉、听觉与触觉等相互沟通,属于通感。

杜牧《秋夕》里”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秋光,是视觉,冷,是触觉,这里把视觉与触觉相通,属于通感。

通感,是古诗词中比较觉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为诗词爱好者,不可不知。

关于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不再一一举例,以上这些,是对通感的一些初步认识,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顶针对比和通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课件.ppt

顶针对比和通感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课件.ppt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顶针(顶真)类型
2、连环体:用在段与段之间的一种顶真。 例:第二段“……我们拥有最真实的存在,—只要
我们有根。” 第三段“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
……”
蓉子《只要我们有根》
顶针(顶真)效果
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用听觉(听到渺茫的歌声)来写嗅觉(荷花的缕缕 清香)
通感类型
1、
通感类型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
声,时断时续。 3、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
兜一样柔软。
再见
顶针(顶真)
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 而下,促使语气衔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 ,又叫顶针或联珠。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顶针(顶真)类型
1、联珠格:用在同一段文句间的顶真。 丑奴儿 辛弃疾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类型
2、一体两面对比 将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照,使事物更加
鲜明突出。 例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 来,更为鲜明生动。
通感
通感(移觉):用另一种感官来描述此感官。 微风过处,传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 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通感手法PPT课件

通感手法PPT课件
第二届“青苹果杯”全省中小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微课)参赛作品
质朴而幽微,温厚而缠绵
——由《荷塘月色》探“通感”手法
甘肃省静宁县文萃中学
授课者 常欢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 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谢谢大家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通感常见形式
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 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 )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
“通感+比喻”格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
曲” “通感+拟人”格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
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来自。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 钟声……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 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 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 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 善美的花朵。”
小试牛刀
请同学们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一系列的 句子。
——钱钟书
通感作用例谈
使用通感修辞法,通过词语的移用,沟通人 们的不同感觉,可以启迪人们的感觉联想, 强化人们的心理感受,体味余韵。
通过词语的移用,使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形 象生动,渲染并深化文章的意境。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用一“闹”字就把杏花盛开的无声的姿态和 色彩转化成波动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 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 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4
通感之与诗词
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 牛织女星”。“夜色”怎么会和凉水一样呢?其实, 这完全是靠人的五官通感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 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诗人抓住了 这样的感觉,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9
通感的类型
• 听觉与嗅感 视觉和嗅觉
•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 •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佐明
见赠五云裘歌》)
10
通感的类型
• 触觉与听觉 触觉与视觉
• “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台上寺远眺》) • 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
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2
物有所通 心有所感
•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 移的一种表述,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 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
• 因为心中有和谐的旋律,才会动用自己的 身心来感触周围的一切。
•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
3
通感之与诗词
•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 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 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 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 “杨花扑帜春云热”(李贺《蝴蝶飞》) •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
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11
我说通感
•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 质上讲,它是来源于人的本能
• 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 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 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14
❖再见
15
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疏影”与清浅水, “暗香”和黄昏月,被联系了在一起,一种由抽象 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 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5

典 再
诗中通感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1
什么是通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 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 通感就是“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的。它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 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红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白色为 冷色,这就赋予颜色以温度特点。我们称赞歌手的歌声圆润、甜脆,仿 佛声音有了形状滋味的特点。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闹”字当头
• 鉴赏 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 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 个"闹"字。“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 点染出来了。“闹”字写出杏花争鲜斗艳之神, 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不仅有色, 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13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 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 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 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 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 受其冷暖的真实感。它能够调动 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形象 的内涵,领略美感。这比某个感 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 丰富,因而领会的更深刻、真切。
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 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 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 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 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 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 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 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12
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 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 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 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7
通感的类型
•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 如此。”
以听觉表现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音本无形,用视上 的形象化来形容,更是虚实结合。(大珠小珠落玉盘)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