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
三十年代戏剧

3、黄省三:小职员,贫病交加、毒死亲儿。
——曹禺《雷雨· 序》
鲁贵 趋炎附势、不知羞耻的奴才, 既奴性十足,又阴险狡诈。
3、浓烈、明丽、精确传神而又极富个 性化的语言。《雷雨》人物语言个性 化。 “舞台提示”、潜台词渲染奇特 的舞台气氛.
戏剧结构紧凑
序 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 ——冬天的一个下午。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 ——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景同前。 ——当天的下午。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 ——当天夜晚十时许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 ——当天半夜两点钟。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 ——景同序幕
《雷雨》人物关系
二、《雷雨》的艺术成就
1、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雷雨》的结构紧凑 、精巧,戏剧冲突紧张激烈,环环相扣,高潮 迭起。 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雷雨》中的人物形 象,无论主次,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 复杂的情感。
《雷雨》人物
1、周朴园: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化 身。 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冷酷、专横、自私、虚伪。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声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凤 贵
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现在你手上方便,随 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么? 我没有钱。您真是还帐了么? 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您别骗我,说了实在的,我也好替您想想法。 真的?--说起来这不怪我。昨天那几个零钱,大帐还不够, 小帐剩点零,所以我就耍了两把,也许赢了钱,不都还了么? 谁知运气不好,连喝带赌,还倒欠了十来块。 这是真的? 这可一句瞎话也没有。 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您,我也没有钱!。 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亲生的女儿也没法把自己卖了,替您老人家还赌帐啊? 孩子,你可明白点,你妈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是把你的什么 要紧的事情,都处处替你想。
三十年代戏剧

• ③运用了象征手法。梅雨象征着小人物承受着生 活重压的压抑的心情,同时还象征着当时压抑沉 闷的政治气候。
4、夏衍知识分子题材剧作
• 《心防》《法西斯细菌》和《芳草天涯》 • 《法》塑造了一位细菌学家俞实夫的形
象。
三、李健吾
•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 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 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 1906年8月17日生。1925年考入清华大 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 同年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主 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1935年 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 从事进步戏剧运动,是上海剧艺社以及 骨干剧团的中坚。抗战胜利后,与郑振 铎合编《文艺复兴》杂志,并参与筹建 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后改名上海戏剧专 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以身作则》(1936年)
• 前清遗老徐举人,以倒背四书、家教森严自得, 整日以“男女有别”为大防,把一双儿女禁锢家 中。女儿偶然偷出家门即被一无赖营长看中,营 长买通下人以看病为名进入徐宅与徐女相会,败 露被逐。结果这个营长正是他为女儿指腹为婚的 多年音讯杳然的未婚夫。他自己虽高唱"男女有 别……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却为女仆倾倒, 不能自持,闹了许多笑话,道貌尽失。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李健吾自幼酷爱戏剧,学生时期即参加话 剧演出,曾任清华大学清华戏剧社社长。 1923年开始发表剧本《出走之前》,先后 共创作、改编近50部剧作。他的剧本贯串 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爱国、民主 思想,注意反映劳苦大众生活感情,情节 紧凑,布局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 动,被称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剧作家。
15、30年代的剧作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 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 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实践着 “演剧大众化”的口号,强调演剧是“一种政 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底艺术,斗争艺 术”。(叶沉:《演剧运动的检讨》)推动了 戏剧的大众普及。话剧走入农村,突破了话剧 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进入工 厂、农村,走入民众的生活。
B、繁漪的形象 、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爱与恨交织、互生。 爱与恨交织、互生。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忧郁、阴鸷、乖戾、孤傲、 疯狂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自由、 尊严与作为女性的生命权 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力,她义无反顾地挣扎、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搏击,不顾一切的反抗、 报复。(周朴园、周萍) 。(周朴园 报复。(周朴园、周萍)
无产阶级戏剧
1、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 1929年, 、 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 年 上海艺术剧社(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上海艺术剧社 ( 上海部分左翼戏剧家策划成立 , 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夏衍、 钱杏邨等, 成员有冯乃超 、 郑伯奇 、 夏衍 、 钱杏邨等 , 郑 伯奇任社长) 的成立, 伯奇任社长 ) 的成立 , 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无产 阶级戏剧的主张。 阶级戏剧的主张 。 戏剧由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的二元态度转向了一元化的左倾 。 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共产党对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 使中国的现代 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侍萍 、
生活在底层 善良的性格 自我牺牲的母性 不可摆脱的悲剧命 运 四凤单纯 朴实, 单纯、 四凤单纯、朴实, 善良, 善良,易于受骗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1

中国话剧的经典 一鸣惊人的《雷雨》
一部纠缠着 复杂的血缘关系 和聚集着许多的 巧合但却透露着 必然的悲剧。
《雷雨》的艺术成就
• 精湛巧妙的戏剧结构——集中 (半遵循“三一律”与“回溯式结构”) • 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真实,复杂) • 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张,有悬念) • 简练精确的个性化语言(潜台词,动
作性)
名震剧坛的《日出》
• 《雷雨》与《日出》比较:《雷雨》是 “回溯式”结构,纵向描写,写的是专制 对人的压抑造成的家庭悲剧,而《日出》 是“横断面”的戏剧结构,写的是拜金社 会对人的毒化造成的社会悲剧。
• 《日出》的内容。《日出》对于“损不足 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揭露,主要是通过 “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 来实现的。
《日出》主要人物
《日出》剧本人物众多,是“人像展览 式”结构,全剧十五个人物中没有一个 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主角。陈白露虽是全剧的主人 公,但她仍只是一个贯串人物。作为一个处于舞台 中心的人物,她的悲剧形象展示了剧本的灵魂。一 方面,她清醒,有正义感,仍保留着对生活的一丝 热情;另一方面,她沉沦、堕落,无力摆脱资产阶 级腐朽的享乐生活和对金钱的依赖。
别具一格的《原野》
• 一改曹禺以往所擅长表现的 都市生活,而去写一个发生在 旧中国农村中的复仇故事。 • 从现代主义的艺术视角看, 有人认为《原野》是曹禺写得 最深、最富争议、也是最好的 一部戏,其思想深度、艺术成就远远超出《雷雨》 和《日出》。
第15章 30年代的戏剧

1928年考取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毕业前夕,即完成了处女作四幕剧《雷 雨》. 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 1935年4月,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 好会"在东京首演《雷雨》,以深邃的思想内 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 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 悲剧.
二,本时期主要剧作家的剧作
4,袁牧之 ,
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5,白薇 ,
白薇,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湖南资兴人. 白薇,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湖南资兴人. 打出幽灵塔》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 《打出幽灵塔》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 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 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 遇巧合. 遇巧合.
三,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1)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 2)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 抗日救亡剧作和" 国防戏剧" 大量涌现. ( 3)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 , ) 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 艺术上成就较高. 艺术上成就较高. (4)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
鲁贵: 鲁贵: 趋炎附势,不知羞耻的奴才, 趋炎附势 , 不知羞耻的奴才 , 既奴 性十足,又阴险狡诈, 性十足 , 又阴险狡诈 , 人性丧尽而 不知羞耻 鲁大海: 鲁大海: 工人,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工人 , 有坚定的斗争精神 , 但尚不 成熟. 成熟.
"雷雨"——郁热 雷雨" 郁热
《雷雨跋》: 雷雨 跋 "不是因果,不是报应, 不是因果,不是报应, 而是残忍." 而是残忍. 说明作者当时的思想矛盾: 说明作者当时的思想矛盾: 既不满现实, 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解 决问题的办法,只好用 "雷雨"这个好汉来轰击 雷雨" 些沉闷. 些沉闷.
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日出》的戏剧技巧
• 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从前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 。 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 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三姊妹》,我阂上眼,眼前 展开那一幅秋天的忧郁……然而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 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 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 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 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手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 • 我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 想用片段的方法写出《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 念。如若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 是那个基本观念,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里正 是用着所谓“横断面的描写”,尽可能地减少些故事的起伏与 “起乘转合”的手法。
悲天悯人:《雷雨》的主题
• 1936年 1 月《雷雨· 序》(文化生活出版社):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 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 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四凤和周 冲的遭际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没有过咎)……我的情感强要 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 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 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 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 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 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眼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所以《雷雨》的 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一种隐秘的理解 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 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 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 容易有一头折衷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繁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 周萍,而流着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圆, 以至于鲁贵。但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他们前者才现得明亮。鲁妈、 四凤、周冲是这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了两个极端的阶梯
30年代戏剧

30年代话剧运动概述1、兴起原因2、戏剧团体①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运动3、特点:广场剧:(民间化、大众化)②苏区(解放区):红色戏剧运动1、特点:①+②=③→“国防戏剧”(1936年提出)2、代表作家:田汉、洪深3、剧作:“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1、兴起原因:剧场剧:(职业化、商业化)曹禺、夏衍——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完美结合。
2、代表作家李健吾、袁牧之——不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醉心于人性的剖析,着重于戏剧艺术的探索。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教案P116;讲义下P78重点:周朴园、蘩漪形象p229-230 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及其对我国现代戏剧的贡献p240-242一、生平及创作青年时期的曹禺(一)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后来的戏剧创作的重要影响(二)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三)大学时代融汇中西的戏剧研究(四)戏剧创作曹禺创作的部分剧本A、创作剧:B、翻译剧、改编剧:二、剧作创作分期晚年曹禺第一阶段:抗战爆发之前:(1933年—1937年):以《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6为代表。
是创作生命的“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第二阶段:抗战爆发之后:(1937—1949年)以《北京人》1940、《家》1942为代表。
创作生命的“沉静期”——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
第三阶段:建国后(1949年后):以《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王昭君》(1979)为代表。
由“命运剧”创作转向“社会剧”创作。
在当时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中仍然闪烁着作家杰出的艺术才华。
第二节命运悲剧--《雷雨》一、创作背景剧本《雷雨》及剧照二、故事情节《雷雨》剧照三、创作主旨--家庭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1、首先是“郁热”。
2、其次是对"挣扎"和"残酷"的发现。
30年代戏剧ppt课件

4
(一)洪深的戏剧创作 1、1922年创作话剧《赵阎王》袭用美国剧作家
奥尼尔《琼斯王》的艺术手法。 2、1924年把英国王尔德名剧《温德米尔夫人的
扇子》改译为中国化了的《少奶奶的扇子》, 建立起正规的话剧表演和导演体系。
5
3、30年代参加左翼剧联, 创作“农村三部曲”: 《五奎桥》《香稻米》 《青龙潭》。
10
3、1930年秋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 攻戏剧。研读大量戏剧文学作品,获得 理论上质的提升。
11
4、1933年创作《雷雨》引起轰动。1935年 创作《日出》再次引起强烈反响。1936 年创作《原野》。
5、1940年创作《北京人》。1942年改编 《家》。
12
6、抗战后,创作多幕剧及电影剧本。 7、建国后,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
26
• “她有火炽的热情,一 颗强悍的心,她敢冲 决一切的桎梏,做一 次困兽的斗。”
27
她是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 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 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 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 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 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也有更 原始的一点野性,……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 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 像只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 了你。——《雷雨·第一幕》
——《雷雨·第一幕》
21
有两个特征: 其一,具体地说,他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 其二,扩大地说,他是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的
典型。专制独裁。 但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内涵更在于其性格和命运 充满了矛盾。
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1-文档资料

出色的艺术再创造——《家》
• 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有独特的创造性。以 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 的主要线索。以扣人心弦的沉挚的控诉见长。 • 剧本着力塑造了觉新的形象以及瑞珏、梅、 鸣凤这些优美的女性形象。而瑞珏是最富魅力 的主角。 • 抒情风格情思凄婉、缠绵悱恻,又潜动着一 脉春温。
都是悲剧,共同的主题是揭露中国社会的专制性和 黑暗性。 • 40年代:从《全民总动员》到《桥》是第二阶段。 现实性明显加强。《蜕变》、《北京人》、《家》 等。 • 1949年以后: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是第三 个阶段。都没能超过他以前几部优秀作品的水平。
中国话剧的经典 一鸣惊人的《雷雨》
一部纠缠着 复杂的血缘关系 和聚集着许多的 巧合但却透露着 必然的悲剧。
《雷雨》主要人物:蘩漪
• 蘩漪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她聪明、美丽、 热情,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强烈愿望,有“蛮性” 的原始力量,又是专制家庭中的受害者。蘩漪是 一个具有“雷雨”性格、“最使人怜悯的女人”。
她 身上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蘩漪的悲剧有较深刻的意义,这个复杂性格人 物的反抗,既有反对专制压迫、争取人权民主的进 步性,也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 《日出》的内容。《日出》对于“损不足 以奉有余”的社会的揭露,主要是通过 “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 来实现的。
《日出》主要人物
《日出》剧本人物众多,是“人像展览 式”结构,全剧十五个人物中没有一个 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主角。陈白露虽是全剧的主人 公,但她仍只是一个贯串人物。作为一个处于舞台 中心的人物,她的悲剧形象展示了剧本的灵魂。一 方面,她清醒,有正义感,仍保留着对生活的一丝 热情;另一方面,她沉沦、堕落,无力摆脱资产阶 格的《原野》
15、第十四讲 20世纪30年代戏剧

2、生平经历
原名万家宝。 原名万家宝。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 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 年入天津南开中学 1925年参加南开新剧团。 1925年参加南开新剧团。 年参加南开新剧团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 年转入清华大学
3、创作历程
1933:《雷雨》 1933: 雷雨》 1935:《日出》 1935: 日出》 1936:《原野》 1936: 原野》 1938:《黑字二十八》/《全民总动员》 1938: 黑字二十八》 全民总动员》 1940:《蜕变》 1940: 蜕变》 1940:《北京人》 1940: 北京人》 1942:《家》(改编) 1942: 改编) 1954:《明朗的天》 1954: 明朗的天》 1961:《胆剑篇》 1961: 胆剑篇》 1978:《王昭君》 1978: 王昭君》
第十四讲
20世纪30年代戏剧 20世纪30年代戏剧 世纪30
一、“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 无产阶级戏剧” 红色戏剧” “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国防戏剧” 农民戏剧” 二、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 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 (一)夏 衍 (二)李健吾 三、曹 禺
一、“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 无产阶级戏剧”
2、“红色戏剧”(共产党领导) 红色戏剧” 共产党领导) 为“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服务。 巩固红军,巩固红色政权”服务。
宣传队——八一剧团——工农剧社,开 宣传队——八一剧团——工农剧社, ——八一剧团——工农剧社 办高尔基戏剧学校。 办高尔基戏剧学校。
3、“国防戏剧”(“918”之后) 国防戏剧” 918”之后) 之后 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 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 族的解放”的主题。 族的解放”的主题。 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 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 众化’和方言话剧” 众化’和方言话剧”。
3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文学创作概述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
上海大革命失败后活跃在上海的五大戏剧团体;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领导的辛西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
1929年,夏衍、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
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努力使戏剧向大众传播。
“演剧大众化”口号。
加强戏剧和革命、工人运动的联系,大多已工人和农民为主人公,反映革命斗争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1936年又发展为“国防戏剧”运动。
“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
极大的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
抗战初期以小型独幕剧和街头剧为特色。
当时最有影响的街头剧是“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后来是大量多幕剧的产生。
“历史剧”。
在国统区的高压政策下,直接暴露有困难,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
夏衍《赛金花》“国防戏剧力作”3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第二节洪深、李健吾、田汉、的剧作一、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及《五奎桥》等现实主义剧作20年代剧作《赵阎王》用“心理暴露”方法,表现军阀混战的黑暗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种种罪恶,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前半部对话与人物性格均写得较为成功;后半部运用表现主义方法展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模仿奥尼尔的《琼斯皇》,不被当时观众理解。
30年代的《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斗争。
其中,《五奎桥》围绕拆桥和保桥的戏剧矛盾.反映农民与地主豪绅之间的阶级斗争。
30年代戏剧

农村三部曲
• 《五奎桥》写大旱之年农民与封建势力的冲突。 • 《香稻米》通过“丰收成灾”的故事描写了农村
破产的全貌,说明在旧社会即使丰收也挽救不了 农民的命运。 • 《青龙潭》写面对天灾,农民表现出的愚昧落后 的习俗,批判了改良主义和其他弊病,提出了教 育农民的问题。
洪深
• 在“九一八”、“一二八”以后的抗日爱国运动 中,洪深积极提倡并撰写以抗日反帝为主题的戏 剧作品。
洪深在电影方面的贡献
• 洪深一生创作了38个电影剧本,其中有26 个剧本被电影公司摄制成影片,导演过9部 电影,还撰写了大量电影理论著作,如 《现代戏剧导论》、《洪深戏剧论文集》、 《编剧二十八问》、《电影戏剧表演术》、 《电影术语词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 法》等,为中国现代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 重大贡献。
左翼剧社
• 当时的左翼剧社包括: • 大道剧社、光华剧社、春秋剧社、蓝衫剧
社等 • 左翼剧作家创作的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
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了他们的革命斗争, 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 事件,但也带有明显“左”的倾向。
3、国防戏剧
• 国防戏剧:1931年九·一八后,为适应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发挥戏剧的宣传鼓 动效果,配合“国防文学”而产生的“通 俗化”、“大众化”、“方言化”戏剧样 式。
• 《琼斯皇帝》是一部表现主义的剧作。 它描写一个岛上的黑人首领琼斯的悲剧 故事。他背叛了自己的种族,遭到黑人 群众的反对,企图穿过一座森林逃走, 结果被追捕者杀死。
• 这个剧本不分幕,只分场,许多场面只是 描写琼斯一个人在森林里的活动,他的紧 张的心情,恐惧的心理,精神恍惚和下意 识的行动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种种 幻象等,都是表现主义的创作特征。
第 十 五 章
30年代戏剧

• 她不顾人之伦常地爱上周萍,这“爱”是那 样地畸形变态,甚至为世人所耻,但蘩漪却 死死地抓住它。对她而言,这既是她对周朴 园的疯狂报复,也是对命运唯一有效的抗争。
分析蘩漪的悲剧性格
蘩漪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 女人,有着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崇尚个人自由 和爱情生活的精神追求,与充满封建专制主 义气氛的周公馆格格不入。生活环境对她的 长期窒息,使她性格变态,“最残忍的爱和 最不忍的恨”交织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 “雷雨”式的性格:爱起人来像一团火,恨 起人来也像一团火。
3、国防戏剧
1936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定了 《国防戏剧纲领》,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以代替“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好一计鞭子” :《三江好》《最后一 计》《放下你的鞭子》的合称。
夏衍的历史剧《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 戏剧的力作”。
二、主要剧作家及创作
• 田汉、洪深、曹禺、熊佛西、李健吾、袁牧 之、宋之的等剧作。
对你说胡话的那位是谁呀? 凤 (惊吓)那,那-- 贵 哦,你不用说了,那是我们鲁家的阔女婿!--哼当差的女儿啦! (突然严厉)我问你,他是谁?你说!
三、《雷雨》受外来文化影响
第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第二,古希腊悲剧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 第四,易卜生的影响。 第五,奥尼尔的影响。
第二幕 景同前。 ——当天的下午。
第三幕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 ——当天夜晚十时许
第四幕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 ——当天半夜两点钟。
尾 声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 ——景同序幕
贵 四凤,别--你爸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帐?现在你手上方便,随 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么?
凤 我没有钱。您真是还帐了么? 贵 我跟我的亲生女儿说瞎话是王八蛋! 凤 您别骗我,说了实在的,我也好替您想想法。 贵 真的?--说起来这不怪我。昨天那几个零钱,大帐还不够,
30年代戏剧

第章30年代的戏剧
Company
Copyright © by ARTCOM 1 PT All rights reserved.
Logo
第一节30年代戏剧创作概述
广场戏剧 左翼戏剧运动 1929年,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 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 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一普罗塔利亚戏剧的 口号,也就是无产阶级戏剧。并先后组织了 两次公演,介绍了一些外国左翼剧作家的具 有革命倾向的剧目,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 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使中国现代戏剧运 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而走向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
5
其代表作剧目有《走私》《咸鱼主义》 《汉奸的子孙》等。"好一计鞭子"(《三江 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 遍中原大地、大江南北。夏衍创作了多幕 剧《赛金花》《自由魂》(即《秋谨传》) 《上海屋檐下》,其中历史讽喻剧《赛金 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6
代表剧作家: 田汉《回春之曲》
2
1930年,田汉又在《南国月刊》上发表 《我们的自己批判》一文,批判了南国社 的小资产阶级感伤倾向。指出:"在以明确 的意识看戏的观众一天天多了的今日,认 识不彻底,或者简直不过是动于个人的情 势与朦胧的倾向底戏剧是必然地要走向没 落之路。"并宣布了南国社的转变,彻底开 始左倾。
15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4、1933年创作《雷雨》引起轰动。1935年 1933年创作《雷雨》引起轰动。1935年 年创作 创作《日出》再次引起强烈反响。1936 创作《日出》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年创作《原野》 年创作《原野》。 5、1940年创作《北京人》。1942年改编 1940年创作《北京人》 1942年改编 年创作 《家》。
3、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周萍:自私,懦弱。精神状态空虚颓废。 周萍:自私,懦弱。精神状态空虚颓废。
6、抗战后,创作多幕剧及电影剧本。 抗战后,创作多幕剧及电影剧本。 建国后,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 》《胆剑篇 7、建国后,创作《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 担任北京人艺院长。 《王昭君》等。担任北京人艺院长。
• 曹禺一生创作14个剧本。《雷雨》《日 曹禺一生创作14个剧本。 雷雨》《 14个剧本 》《日 》《原野》《北京人》《家 原野》《北京人》《 出》《原野》《北京人》《家》,被称 五大杰作” 为“五大杰作”。
《雷雨》人物 雷雨》
1、周朴园: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化 周朴园: 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身。 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冷酷、专横、自私、虚伪。 冷酷、专横、自私、虚伪。
他约莫有五六十岁,鬓发已经斑白, 他约莫有五六十岁,鬓发已经斑白,带着椭 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骘的眼在底下闪烁着。 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骘的眼在底下闪烁着。 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 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 前格外显得峻厉。 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 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 故和劳碌, 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 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为脸上的皱纹深 深避盖着,再也寻不着一点痕迹。 深避盖着,再也寻不着一点痕迹。 ——《雷雨 第一幕》 第一幕》 《雷雨·第一幕
30年代戏剧

南国社戏剧在内容上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由于
其成员多属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 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形成南国社话剧那种以对现实 的不满和反抗为主调,而又带有忧郁色彩的抒情特点。它 的戏剧演出着眼于揭示内容和人物思想,在表演上摒弃文 明戏遗留下来的装腔作势的程式化演技,朴素自然,富有 生活气息。他们注意学习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采用简单 的舞台布置,不用硬景或绘景,而代之以布条制作的布景, 突出灯光的作用。1929年,南国社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演 出时,就在舞台的桌椅上覆上白布与黑布,配成一种黑白 相间的幕景,用蜡灯和煤油灯照明。演出《苏州夜话》时 则用一条横板并点上10多个烛头代替“脚灯”,革新了舞 台演出形式,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由、奔放而富有反抗的 精神。南国社戏剧活动较彻底地摆脱了对外国戏剧的模仿 并挣脱了文明戏的束缚,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 的重大作用。
田汉的后半生一直与安娥相伴,林维中未再嫁人。
1968年,田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死,终年70岁。 1979年,田汉平反后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追悼会, 此时,安娥已经逝世,林维中在参加追悼会时,看到 田汉的骨灰盒里仅仅存放着田汉生前所用的一枚图章, 一枝钢笔,一副眼镜,一张《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和一本剧本《关汉卿》的时候,放声大哭。 1985年9月15日,林维中逝世,终年85岁。 2008年8月9日,田汉与林维中唯一的女儿田野逝世, 终年78年。
安娥擅长音乐和诗歌,著名电影歌曲《渔光曲》和《卖报歌》
是她的成名作。她还在田汉创办的《南国特刊》上发表了一篇 小说《莫斯科》,笔名苏尼亚。刚从莫斯科回来的安娥,因为 政治上的左翼倾向,安娥被人称为“左小姐”,容貌气质都很 出众。 这时候,田汉与林维中刚好在经济问题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 事情。田汉在筹建南国社时,曾向林维中借了一些钱,在一次 通信中,因为一些小矛盾,林维中在信中提到了这笔钱,并措 辞过激,这引起了田汉的反感。在一篇文章中,田汉曾这样写 道: “我平日不大喜欢谈到钱,尤其诧异的在相爱的男女之间会如 此计较到钱,我对她开始幻灭。正当此时中国革命潮流高涨, 我认识了安娥,我转向了她。”——田汉《告白与自卫》1948 年2月4日、5日南京《新民报》。
推荐-第十一讲30年代戏剧及散文 精品

蘩漪形象(1)
❖ 具有叛逆反抗性格的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女性。在 夫妻关系中,承受了周朴园专制主义的精神折磨, 周萍对爱情的背弃使其悲剧进一步深化,是遭受 双重压迫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 美丽、热情、受过新思想影响,追求独立个性和 爱情自由、却被封建婚姻制度所毁灭,成了一个 忧郁阴骘的人。
个性化语言
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 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 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 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体会周朴园、鲁侍萍语言
❖ 周朴园 ❖ 鲁侍萍 ❖ 周朴园 ❖ 鲁侍萍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不是我要来的。 谁指使你来的?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时代意义,受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其反抗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是 畸形的、掺杂极端个人主义的反抗。
《雷雨》艺术特点
❖ 善于营造紧张剧烈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戏 剧矛盾高度集中。
❖ 具有独具匠心的“回溯式”戏剧结构,“过去 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相交织,精巧紧凑。
❖ 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戏剧语言精炼简洁、明白晓畅、富于抒情性,
《五奎桥》在日本东京演出剧照
三、 李健吾(1兆和、靳以、 李健吾
•戏剧观:描写人性 中“善恶并存”的矛 盾冲突
•三幕剧《这不过是 春天》(1934) •三幕剧《梁允达》 (1934) •特点:时代性不强, 醉心于人性分析,具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潜台词
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 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 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 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阶段(1937-1949) :
? 《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
? 《蜕变》《北京人》《家》
? 电影剧本《艳阳天》
? 实现了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 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 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 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的开掘、 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 代表剧目:
? 《走私》《咸鱼主义》 《汉奸的子孙》 ? “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
计》《放下你的鞭子》)
? 夏衍创作了《赛金花》《自由魂》(即 《秋谨传》)《上海屋檐下》,其中历史讽 喻剧《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 二、洪深及其“农村三部曲” (P224-225 )
?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号伯骏,字 潜斋(浅哉),江苏武进人,曾赴美学习编剧,成 为从中国到外国专攻戏剧的第一人,他和欧阳予倩、 田汉一起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 一、几个重要的戏剧团体
? 1、上海艺术剧社( P222)
? 1929 年 郑伯奇(社长)、沈端先、钱杏邨等
? 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
? 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 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解放潮流转 而走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三)创作主旨
? 1、家庭悲剧: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 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 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
? 2、社会悲剧: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 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了社会制度 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历史趋向。
? 3、命运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 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
? 重要作品:《梁允达》《新学究》和《以身作则》 ? 艺术特点:
? (1)从现实生活取材,时代性不强,存者”形象,如《这不 过是春天》中的厅长太太,《梁允达》中的梁允达。
? (3)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戏剧冲突多样而 紧凑于剧中人内心冲突,运用“佳构剧”的技巧善 于处理情节的“突转”,做到结构严谨、精练紧凑。
? 第四幕:外面还隐隐滚着雷声,雨声淅沥可闻,…… 花园的景物都掩埋在黑暗里,除了偶尔天空闪过一片 耀目的电光,蓝森森的看见树同电线杆,一瞬又是黑 漆漆的。
? (1)《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
? A 、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 的象征。
? B、雷雨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 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
? 剧作的基本内容: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着 力描写贫富不均、军阀混战、农村破产、抗战风云、 反帝爱国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表达具有时气息 的主题。
? 代表作:《赵阎王》《农村三部曲》(包括独 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和四幕剧《青 龙潭》)。
? 三、李健吾与戏剧艺术的探索( P226) ? 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 第一幕: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 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
? 第二幕: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 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燥的了。
? 第三幕:虽然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还是郁热难堪, 天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黑云,人们都像晒在太阳 下的小草,虽然半夜里沾了点露水,心里还是热燥燥 的,期望着再来一次的雷雨。
? 3、从小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 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
? (二)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 ? 先后主演过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
敌》,莫里哀的《吝啬鬼》,丁西林的《压迫》 等。 ? (三)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 (四)戏剧创作( P228)
? 第一阶段(1934-1937):
? 《雷雨》《日出》《原野》
? C、雷雨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 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 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
? (2)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 首先是“郁热”。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 自然背景,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一种情绪、 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 雨》中,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情热” 之中,即欲望和追求之中。
? 其次是对“挣扎”和“残酷”的发现。 既包含了对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 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 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 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 (四)人物形象
? 1、周朴园
? 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特征的 民族资本家典型,是《雷雨》悲剧的总根 源。专横、自私、狡诈、贪婪、残忍、虚 伪。剧本以三条线索对他的性格进行刻画:
? 第一条线索是从周家内部,主要是在 与蘩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是一个专横的 封建家长。
? 第三阶段(1949-2006):
? 《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 二、命运悲剧 ——《雷雨》
? (一)创作背景
? 《雷雨》的创作从曹禺高中毕业起就开始构思 了,前后经过了五年的反复酝酿和修改,终于在 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完稿。
? (二)故事情节(参见课本 P229)
? 《雷雨》共四幕,再加上序幕和尾声,在一天 的时间内(从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中 (周朴园家的客厅和鲁贵家的住房)内集中展开了 周、鲁两家前后 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第二节:曹禺与《雷雨》《日出》《原野》
? 一、曹禺生平 (1910-1996)
?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 后来的戏剧创作的重要影响
? 1、其父与上流社会的交往, 使曹禺亲身见识了许多乱七八 糟的事情和“高级恶棍、高级 流氓”。
? 2、经常随母亲去戏园看戏听 曲,使曹禺从小就对戏剧艺术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出版了《艺术》《沙仑》月刊,《戏剧论文集》
? 2、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0年8月)→中国左翼戏 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P223)
? 强调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强调暴露地主资 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 路等。
? 3、上海剧作者协会(P223)
? 1936年初 提倡“国防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