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的音美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

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

第4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月 Vol.4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8────────── 收稿日期:2018-01-17 修回日期:2018-05-05 作者简介: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1-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吕汝茵(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摘 要:许渊冲教授提出诗词翻译“三美”理论,其中“音美”传达的策略与方法引起译界的讨论。

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属性之一,以“韵文体”译诗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音韵美,而以“散文体”译诗容易消解唐诗中鲜明的音韵和悦耳的美学特征。

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其理论与实践为汉诗英译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许渊冲;韵文体;音美;韵律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8)04-0021-06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05On the Transference of “Beauty of Sound” in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LV Ru-y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Abstract: Xu Yuan-chong proposed “Three Beauties” theory for poetry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echniques of “beauty of sound” in the theory lead a heated debate in the past decades. Musicality is one of the attributes of poetry. The metrical translation can fully reproduc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while the non-metrical translation may los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Tang poem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melodies. Xu Yuan-chong advocates metrical translation.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ide new insights.Key Words: Xu Yuan-chong; metrical translation; beauty of sound; rhyme一、引言诗歌是文学体裁的最高形式,是极具音乐性和形式美的言语表达艺术。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

浅析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摘要:汉语古诗词可谓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它因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蕴、精美的形式而为人所喜爱。

诗歌本身是一种艺术,尤其是一种语言艺术,有别于日常普通语言,它具有音乐美,诗就是由声音和意义之间的不断移动的平衡构成的。

优秀的诗歌一般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文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及两个英译本从音美,即语音修辞层面上进行分析。

关键字:诗歌;音美;语音1.引言诗也被称作诗歌,由此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严格遵守韵律的文体,正是这种特性使其与其他的文体有了显著的区别。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吕叔湘,1988),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和语调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语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则是重音语言。

这导致英译的汉语古诗很难保持原诗的“音美”。

然而,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意美、音美、形美)不可兼得, 首先可以不求形似, 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刘季春,1995)。

由此可见,在诗歌英译中,“音美”是一重要因素。

而中国古代诗歌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汉字单音节特征是汉语诗歌音美的基础。

译者虽然不能在英语语言中找到与汉语诗歌逐一对应的音律规则,但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规则再现原诗的“音美”。

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

英语则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完全复制原诗的音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译者可以把握两种语言中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文中。

2.唐诗《枫桥夜泊》及其译文的音韵美分析原文: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By Xu yuanchong)译文二:Night—moor at Maple BridgeMoon set,crows caw,frost fills the sky,River maples,fishing fires,drowsing in sorrow.Outside Gusu City,the Cold Mountain Temple,At the midnight bell,arrives the visitor’s boat.(By Yunte Huang)2.1 原诗平仄分析汉语讲究平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交替,便构成了诗篇的节奏。

中国古诗英译的音韵美学再现

中国古诗英译的音韵美学再现

中国古诗英译的音韵美学再现作者:陈首为万士周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摘要】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常常无法完整体现原作的形式和结构特色,尤其是美学特色。

本文以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音美、形美、意美)理论,通过三首中国古诗的英文翻译来探讨在不丢失原文信息的同时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原诗的音韵美学特色。

【关键词】古诗英译;音韵;拟声词;双关语【作者简介】陈首为(1986-),男,四川武胜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万士周(1983-),男,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

音韵是诗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欣赏诗歌的音乐性。

音韵效果可以通过模仿词、声音重复、双关、声调对比、排比等手段实现。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诗歌翻译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音韵损失,但音韵性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应尽量保留在译文中。

根据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原诗的意义美、音韵美和形式美都应该尽量保留在译文中。

然而,有许多因素限制了古诗翻译音韵性的可译性。

J.C. Catford将不可译性分为两种类型: 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

对音韵性翻译的限制属于前者,因为汉语由单音节的汉字构成,而英语是由多音节的单词构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诗音韵美的有效翻译,译者不应该严格遵守原文,因为这往往会导致不可译性。

许渊冲提出,译者应努力在翻译中创造新的词语组合,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庞德说,翻译的关键是再现原作的一般效果,因此翻译一首诗其实相当于写一首新诗。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译者如何创造性地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从而更好地实现音韵的审美再现。

Witter Bynner将杜甫的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翻译如下:The war-chariots rattle, The war-horse whinny. Each man of you has a bow and a quiver at his belt.而W.J.B.Fletcher翻译为:Chariots rumble and roll; horse whinny and neigh.Footmen at their girdle bows and arrows display.Bynner分别翻译“辚辚”和“萧萧”为“rattle”和“whinny”,而Fletcher则用“rumble”和“roll”这两个押头韵的拟声词来再现原诗中的声音/lin/。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2013.02学教育7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张婵(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水调歌头;翻译美学;语音;形式;意象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

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 ·A ·Turner 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二、翻译美学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将进酒》英译之“三美”比较

李白《将进酒》英译之“三美”比较
古典 诗歌 翻译 过程 中 ,译 者应 注意 心理 表征体 现传
娱——愤懑——豪狂”四个层面的强烈情感。全诗 富于想象和夸张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生动展示了 李 白狂放不羁、豪迈 自 信的性格特征 。充分表达了 他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突出体 现 了其艺术个性 。 关于 《 将进酒》的英译研究 ,笔者以 “ 将进酒 英译 ”为关键词查 阅了 C N K I 、维普两个 国内最大
为不 易 ,而 中 国古 诗 的外译则 难 上加难 .由此引发
失 ;孟健的《 从< 将进酒> 的两个译本看 翻译标准》 吲
出许多的讨论和见解 。在众多的翻译标准中,许渊 冲先生基于大量 的亲身实践 .提 出了 “ 三美 ”原
则— — 意美 、音美 、形 美 。笔者 认为 ,这一 原则 对
直译 就 是 “ 请 饮酒 ” ,意译 就是 “ 劝酒歌 ” 。本诗描
要地位 ;昌志刚的 《 诗歌 翻译 中的美 的传递——
以< 将进酒> 的两种英译 文为例》 嘲 对 比分析 了美 国
著 名汉 学 家 S t e p h e n O w e n和 B u r t o n Wa t s o n的 译
6 3 ・
任永 刚 ,刘玉 红 :李 白 《 将进 酒 》英 译 之 “ 三美 ” 比较 也 。” 许 渊 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将 之移 用 、转化 为 翻译之 “ 三 美 ” 原则 。但 并 未集 中地 、系统 地 阐述 其 内容 .只
与一般的格律诗相 比, 《 将进酒》形散而神 聚, 节奏不拘一格 ,自成一体 ,口吻随意却不失大 气。这样的诗在音 、形 、意上都 自 具特色 .翻译时
的 中文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相 关 论 文 主要 有 以下 4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一、 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

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

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

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

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英语毕业论文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英语毕业论文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sense in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Chinese to English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音美、形美和意美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h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A special acknowledgement should be shown to Mr. Zhang, my supervisor, who benefited me a lot, not only in selecting the subject but also in the writing process such as in the essay conception and essay structure. Moreover, I wish to extend my thanks to all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s and famous poetry translators since I have quoted a lot of their works and words in supporting my argumentation, without these quotations, my dissertation would absolutely lack in proof.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give my cordial thanks to our university’s library, from which I borrowed a lot of useful reference materials.Contents1.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1)2 . Beauty in sound ... ... ... ... ... ... ... ... ... ... ... ... ... (1)3. Beauty in form ... ... ... ... ... ... ... ... ... ... ... ... ... (5)4. Beauty in sense ... ... ... ... ... ... ... ... ... ... ... ... ... (8)4.1 False translation of a famous line ... ... ... ... ... ... ... (8)4.2 Translation of “puns”... ... ... ... ... ... ... ... ... ... (9)4.3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poetry... ... ... ... ... ... ... ... (11)4.4 Contemporary on poetry translation that incurred controversialcomments ... ... ... ... ... ... ... ... ... ... ... ... ... ... (13)5. Conclusion ... ... ... ... ... ... ... ... ... ... ... ... ... ... (1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16)Abstract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he gem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hree thousand years, is a unity of sound, form and sense. Yet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usually cannot carry the equal effect and beauty of the original due to the translators’ lack of skill, the dif 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 poetry translator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with the mere conveying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must strive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sense to the utmost degree so as to best bring out the artistic and musical beauty of the original. In this essay, account is given to each of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and beauty in sense separately. Beauty in sound mainly consists of beauty in rhythm and beauty in rhyme; beauty in form refers to the regularity of length of poem lines and the syllables each line contains; beauty in sens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a poem, lies in the faithfully and artistically convey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hich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grasp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On this point, the author further divides her argument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several ridiculous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famous immortal line “烟花三月下扬州“ of Tang poet Libai ; The second part 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the author takes two Tang poems as examples, they are respectively Li Shangyin’s “…春蚕至死丝方尽…” and Liu Bingxi’s “…道是无晴却有晴…”;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 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poetry and the author selects the mistaken translations of three lines of Bai Juyi’s 《长恨歌》as examples and gives analyses on the mistakes made;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poetry translations that irritate controversial comments. Last but not leas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unites the three aspects given before into a unity and claims that a good poetry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 preserv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riginal. Yet due to the formidable barriers in achieving this perfection, sometimes it’s inevitable to sacrifice one aspect for another less important.Key word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beauty in sense摘要中国古诗有着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与文化的精华,它是声、形、意三者的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翻译的_意美_音美和形美_许渊冲英译唐诗_枫桥夜泊_赏析

解读诗歌翻译的_意美_音美和形美_许渊冲英译唐诗_枫桥夜泊_赏析

第23卷第5期∃∃∃∃∃∃∃∃∃∃∃∃∃∃∃∃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V ol.23.No.5∃∃∃∃∃∃∃∃∃∃∃∃∃∃∃Journal o f Panzhihua U niver sity∃∃∃∃∃∃∃∃∃∃∃∃∃∃Oct.2006 文学艺术评论解读诗歌翻译的 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廖∃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摘∃要∃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 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 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作者简介∃廖红(1973!!!),女,四川乐山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在中外翻译史上,翻译标准可谓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如中国古代道安的 直译、鸠摩罗什的 意译、玄奘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近现代严复的 信、达、雅、鲁迅的 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 化境、茅盾的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林语堂的 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西方古罗马西塞罗的 %'演说员式&和%解说员式&翻译、英国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德国马丁 路德的 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法国雅克 阿米欧的 试与原作比美、美国尤今 A 奈达的 动态对等等。

归纳起来,这些翻译标准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原文和译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译本应该在语言层面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另一方面,译本应该在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

然而,由于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整齐的形式、规则的韵律、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以上提到的 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却无法涵盖诗歌翻译,尤其不能涵盖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语古诗的翻译。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分享《春晓》的赏析,欢迎阅读!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1] [2-3]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英语翻译:翁显良译文: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许渊冲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约翰·特纳译文: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赏析:1、意美《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I. Introduction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its beauty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for centuries. "Yi, Yin, and Xiang" is the beauty of poetry that involves the three aspects of meaning, sound, and form. The Tang poem "Jiang Xue" ("River Snow")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such poetry an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In this paper, I will compare four versions of "Jiang Xue" and analyze how each version conveys the aesthetics of "Yi, Yin, and Xiang".II. Translation by Arthur WaleyThe first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in 1916. He mainly focused on meaning, with less attention to sound and form.The poem starts:"In shivering winter days of snow the swift river does not pause./A thousand boats, their sails all still, take flight upon its snowy face."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adence by using two verbs in each line, but he does not preserve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that is typically used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stead, he opts for a simpler four- or five-character structure. Waley also includes a few words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shivering", "swift", and "flight". These words help to provide a vivid image of thescene.III. Translation by William DolbyThe secon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William Dolby in 1919. This is 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and remains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Dolby captures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while also preserving its six-character pattern:"Cold snow-days -- river flows without ceasing/A thousand vessels -- all their sails unloosening, in flight."He uses phrase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such as "cold snow-days" and "unloosening" to emphasize the meaning, but does not add any new words of his own.IV. Translation by Kenneth RexrothThe thir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Kenneth Rexroth in 1953. This vers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Rexroth preserves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and adds more colorful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image of the snow-covered river: "Frigid days, snow when the river never ceases,/A thousand boats, sails unfurling, streaking the white."He also uses alliteration with the letter “f”, as well as imagery like “streaking the white”, to bring out the beauty of the poem.V. Translation by Burton WatsonThe fourth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Burton Watson in 1965. This version is praised for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beauty of the Chinese original.Watson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makes use of English alliteration to bring out more of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Frosty days, river continuous,/A thousand boats, sails all unfurling, flying white."He focuses more on the sound of the poem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and his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harmony and rhythm of the original poem.VI. AnalysisAll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have merits and drawbacks. Waley's version is the most loosely translated of the four, with words added to give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scene. Dolby's versionis an 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rue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Rexroth's vers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ut sacrific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Watson's version is the most faithful to the sound of the original poem but does not capture the full meaning.Overall, each translation has successfully conveyed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its own way. Waley'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vividness of the scene, Dolby'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original meanings, Rexroth's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Watson'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VII. ConclusionTranslating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Tang poetry is a difficult task, and each translation ha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ave all effectively conveyed this beauty in their own ways, and it is up to the reader to choose which translation they prefer.。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唐诗英译的音美

唐诗英译的音美

唐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

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如叶芝笔下的“gyre”(螺旋),则代表了他有关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矛盾运动的整个理论体系。

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

所以说“诗在言外”。

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西人约伯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

”又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

”(据钱钟书)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

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诗的困难。

“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

”因为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

(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英语论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英语论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中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 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一、引言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体现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

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许渊冲意美音美形美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中国格律诗的创作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雅致清丽,思想博大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国内外很多汉学家都热衷于翻译中国古诗,向西方世界展现中国古诗的无穷魅力。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

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而,英汉语互译是很困难的。

但是,出于国际交流的需要,英汉互译又是必要的。

中国古诗讲究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

现代英语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平仄,无对仗,语言精练,意象鲜明。

[1]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古诗的英译尤为艰难。

但是,我国的翻译家们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其中一位就是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创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能够“达意、通顺、传神、表形”,在翻译标准上创立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2]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意美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如是说:“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因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英译的音美、形美、意美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诗的语言特别优美和精炼。

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涵无穷的意象和联想,例如李清照笔下的“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就将诗人的离愁别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如叶芝笔下的“gyre”(螺旋),则代表了他有关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的矛盾运动的整个理论体系。

读诗并不仅仅是读它语言本身,而是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

所以说“诗在言外”。

如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诗的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西人约伯特(Joubert)也说:“佳诗如物之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气息。

”又说:“诗中妙境,每字能如弦上之音,空外余波,袅袅不绝。

”(据钱钟书)而诗最重要的则是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说“诗意”。

而这一切独特性都构成了诗的困难。

“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

”因为就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异国读者能够从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许渊冲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但在他看来,“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面的差异,要想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音美”。

(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在怀疑映照在地上的月光是寒霜?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

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的困难。

一般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如Arthur Cooper所的: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相比之下,许渊冲的文则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Abed, I see a silvery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音美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不同。

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四声构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了一种音乐的特征。

难怪外国人说学汉语好比学唱歌;同时,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在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调特征以后,只有个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

而英语是重音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

由于语音的特性,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

利用发音的特点形成的语言游戏很难英汉互译。

象王融的《春游回文诗》:顺读: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倒读: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又例如乾隆题在鼓浪屿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而能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也只有才子纪晓岚了。

同样,英文里也有绕口令,如:“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和“Madam, I’m Adam”。

汉语利用单音的特点喜用叠韵或双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林语堂曾将之作“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⑤他也只用了十四个单词,其中七个押“d”的头韵,应该说是绝配了,可是比起原文来,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韵味。

所以在我看来,诗歌翻译的不可性主要是指“音美”的传达面。

形美至于“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在字句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然。

除去节奏和用韵,唐诗还讲求对仗,即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词义相对。

如“昔”对“今”,“日”对“月”,“上”对“下”,“出”对“入”等等。

这一点恐怕再高明的诗高手也得“望洋兴叹”了吧。

另外,由于汉语少有词汇的曲折变化,而词性的转换频繁。

例如“上”,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也可以作形容词,与“下”相对,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后,如“爬上山顶”。

而英语的词性转变远不及汉语灵活。

这一切都构成了译诗的困难。

苛求字字对应,除非硬译,那就免谈了,因为那样诗法,简直就是糟蹋原诗。

意美真的诗,就是努力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来再现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境”。

这一点较之“音美”和“形美”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办到。

因为“意美”指的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语言背后的语言”。

唐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高。

很多唐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

诗中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月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纯洁的象征,人们常常用“皎洁”来形容月光之亮;同时,月光又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故乡的化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难怪冰心在美国求学时最不忍的就是看到天边的一轮满月。

然而,月光(moonlight)在英文中却没有这层深意,相反,在英国的俚语中,该词有乘黑夜逃跑之意:e.g. moonlight flit,另外,该词用作动词还有身兼二职之意:e.g. moonlighting。

在西人的心目中,月圆之夜是鬼哭狼嚎的不祥之夜,因此,moonlight有一种疯狂,虚妄之意。

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月光”相去甚远。

把它直译过来,诗意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不管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与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是相似的,是共通的。

这才使得译诗成为可能。

音乐之所以被称之为世界的语言,是因为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以直接的形式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听者的共鸣。

而诗歌的真音乐是它的诗意。

一首好诗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和感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多么凄美的意境!又如王籍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多么恬静的画面!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

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

真的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

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引用莎士比亚的Sonnet 中的最后一句来为所有那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诗之“无冕英雄”而道声喝彩: So long as ma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只要人们能够呼吸,双眼能够看得见亮光,这首诗就能够永存,使你的生命万古辉煌。

)庞德的壮丽错误美国的汉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建国初年。

早在1818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在致友人的信中,就曾提到他对中国的“表意文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中国仅停留在好奇阶段,尽管当时通过中国“买办”,中美之间的贸易频仍,但整个美国也找不到一位懂中文的白人。

到了1901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丁龙中文讲座(Dean lung Professor)”。

创立人卡本第尔(Horace W. Carpentier)是位哥大校友,此人在旧金山的开矿热潮中掘了几桶金,不过他因酗酒成性而常常滋事。

一晚卡氏酒后被人殴打晕倒在路旁,恰巧一位矮小卑微、失业潦倒的中国人丁龙路过他身旁,于是便将其救回家里。

此后丁龙成为卡氏的忠仆,但卡氏酗酒的恶习难改,甚至有时喝醉后还会殴打丁龙。

对此丁龙从不记恨在心,相反却常用儒家的“忠恕”、“信义”等教诲自许。

这一切终于打动了卡氏,这位美国人感佩之余,捐赠十万美元在母校哥大于20世纪开篇时设立了“丁龙讲座”,邀请欧洲汉学家过来演讲,让美国人有机会领略中国的儒教传统。

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堪称当代文学革命的先锋。

可以肯定地说,庞德的当代新文学思潮,与他拜读和翻译了许多中国、日本诗词所受到的熏陶启发密切相关。

谈到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还有一些有趣的轶事。

庞德最初并不懂中文,他旅居日本的好友佛洛诺萨,是位研究东方文学艺术的先驱,佛氏常用日文读中文书,佛氏过世后其日语版“汉书”笔记转到了庞德手中,庞德深为着迷。

由于日学家佛氏不懂中文,其中国诗歌笔记都是日本化的,比如李白被写成Rihaku,陶渊明变成To Em-mei。

庞德持着日文的中国诗词笔记,以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天分翻译创作出“中国诗歌”。

起初庞德曾以为一个汉字的左右两偏旁意味着两个字。

就这样,庞德误读或猜偏旁的地方,都经庞德的“活译”加创意而变得更加绚丽,被诗人杨炼称为Magnificent Mistakes(壮丽的错误)。

1915年,庞德出版了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共收录317首诗词,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其中还包括古诗《青青河边草》。

诗集扉页上,庞德注明其译作是以佛洛诺萨的笔记,以及莫列(Mori)和埃列加(Ariga)两教授对笔记的解释为根据。

显然庞德借助日语笔记读汉诗,其译作与原文的出入便在所难免。

比如,李白的《长干行》,庞德的译本成为《水路商人妻子的一封信》,而《青青河边草》的英文标题是《美丽的梳妆台》,从而创作出庞德个人浪漫风格的英文中国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