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
肝脓肿的临床分析
肝脓肿的临床分析肝脓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发热、上腹疼痛、乏力等。
本文将从发病原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发病原因肝脓肿的主要原因是肝脏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化脓性细菌、阿米巴原虫和寄生虫等。
化脓性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又以厌氧菌感染较为常见,如肠道厌氧菌和肺脓肿菌等。
肝脓肿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可通过血液播散、腹腔感染等途径进入肝脏。
二、病理生理肝脓肿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组织的坏死和脓肿形成。
感染初期,病原体侵入肝脏后引起炎症反应,血管充血、渗出现象和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可见。
随着感染的发展,肝组织开始坏死,形成脓肿。
脓肿通常为多个,大小不一,位于肝实质内。
脓肿周围常可见到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1. 发热:肝脓肿通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
发热常伴有寒战和盗汗等症状,是肝脓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2. 上腹疼痛:肝脓肿引起的上腹疼痛多数是持续性的,程度较重,常伴有胀痛感。
部分患者可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以向右侧肩背部放射。
3. 乏力和食欲减退:肝脓肿患者常表现为乏力、倦怠和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与炎症反应和感染导致的全身症状有关。
4. 肝区压痛和肿块:部分患者在肝区可触及明显的压痛和肿块,这是由于肝脓肿引起的肝实质破坏和炎症反应导致的。
四、诊断肝脓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1. 体格检查: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观察体格表现,如发热、上腹疼痛、肝区压痛和肿块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脓肿。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明确肝脓肿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特征。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辐射等优点。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和病原学检查等可以提供肝脓肿的辅助诊断。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也常升高。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脏组织坏死和化脓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如下:一、临床特点:1.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细菌有厌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感染途径有胆道感染、血行播散和邻近器官的扩散。
2.症状:起病急骤,常有畏寒、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伴随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放射。
部分患者还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
3.体征:右上腹压痛明显,可伴有肝肿大、肝区叩击痛、肝脓肿穿破肝包膜时可有腹膜炎表现等。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快。
肝功能检查可有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异常。
5.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和MRI等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肝脓肿的位置、大小和数量,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分析:1.抗菌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需积极应用广谱抗生素,常选用青霉素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
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治疗时间通常为4-6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2.引流治疗:对于肝脓肿较大或有明显脓肿壁积液的患者,需要进行引流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穿刺引流、经皮肝穿刺引流和腹腔镜引流等。
引流可以快速减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缩小脓肿的范围。
3.病因治疗:对于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细菌性肝脓肿,应积极处理胆道障碍,包括胆道引流、胆道造影和胆道内引流等。
4.支持治疗: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和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并及时纠正并发症。
5.手术治疗:对于肝脓肿无法引流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开腹探查引流、肝脓肿清除术、肝脓肿切除术等。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右上腹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抗菌治疗、引流治疗、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liverahscess)是指化脓性细菌沿不同途径进入肝脏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亦称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
细菌性肝脓肿为一常见疾病,收集国内报道的776例,多数发生在21~59岁;男女比例为1.7:1,与国外报道的男女比例2:1相近。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症状治疗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40例。
老年患者16例(40%),男9例,女7例,男∶女为1.3∶1,年龄61~78岁,平均67.4岁。
中青年患者24例(60%),男19例,女5例,男∶女为3.8∶1,年龄21~59岁,平均48.8岁。
经过治疗基本痊愈出院,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本组40例患者多数起病较急。
肝脏血运丰富,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有寒战及弛张型高热,寒热往来,甚至一天数次。
中毒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
毒血症严重者尚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和肝、肾损害。
累及肝包膜或并发胆系疾病时,有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钝痛或绞痛,并可放射至右肩。
乏力、纳减、恶心、呕吐等常见。
右叶顶部病变可累及右肺下叶及胸膜,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有时可为突出表现。
多发性肝脓肿较易引起黄疸,表现隐匿,常有消耗性低热,无明显毒血症状,往往在不适、倦怠出现一段时间后方就医,可仅有肝肿大,甚或无任何阳性体征。
肝肿大和右上腹触痛是最常见的体征。
肝肿大程度不一,有叩击痛或压痛。
如脓肿在右肝下缘,比较浅在,则右上腹有触痛及肌紧张。
左叶肝脓肿的局部体征主要见于剑突下区。
2鉴别诊断化脓性疾病,尤其是胆道感染、败血症及腹部化脓性感染的患者,出现寒热、肝区痛及叩痛、肝肿大并有触痛,应疑有细菌性肝脓肿。
肝脓肿的诊治完整版
肝脓肿的诊治完整版未经治疗的肝脓肿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肝脓肿是指肝脏内充满脓液的肿块,可由肝脏损伤或门静脉播散的腹腔内感染发展而来。
肝脓肿以细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常见,还有少部分由寄生虫和真菌引起。
细菌性肝脓肿(又称化脓性肝脓肿)临床更常见,通常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一项Meta分析显示,我国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
大多数阿米巴性肝脓肿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
真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念珠菌。
虽然肝脓肿的发生率较低,但未经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因此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对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以帮助医患进一步认识该疾病。
一、肝脓肿的病因细菌性肝脓肿:目前,胆道疾病(胆道结石、狭窄、恶性肿瘤和先天性异常)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半数细菌性肝脓肿由胆管炎发展而来。
较罕见的原因是肝动脉菌血症、门静脉菌血症、憩室炎、胆囊炎或穿透性创伤。
主要的病原菌如上文所述,通常为多种细菌合并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是东南亚地区的突出病因,被认为与结直肠癌有关或相关,患者通常不存在肝胆系统疾病,仅为单一细菌感染。
阿米巴性肝脓肿:最常见的微生物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它首先引起阿米巴性结肠炎,然后播散门静脉系统并迁移到肝脏,引起阿米巴性肝脓肿,从而影响肝脏。
二、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肝脓肿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发热、寒战、盗汗、不适、恶心或呕吐、右肩疼痛(由于膈神经刺激)、右上腹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厌食或近期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
90%的患者存在发热,约50%-75%的患者存在腹痛。
体格检查有时可触及患者的肿大肝脏、肝区有叩痛等。
少数肝脓肿患者可出现窘迫甚至明显休克(葡萄胎破裂时出现感染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
三、肝脓肿的诊断肝脓肿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必要时可行超声引导下诊断性穿刺,并行细菌学检测。
细菌性肝脓肿20年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20年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近20年来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的肝脓肿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下降,通常临床表现也不典型,主要治疗方法由手术和穿刺转变为抗感染药物和穿刺为主。
结论:近10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趋向于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保守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治疗回顾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而引起的肝脏继发性感染,引起感染的途径较多,由胆道和肠道细菌侵入仍然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细菌种类复杂,常伴有并发症等因素,过去病死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抗感染药物的早期使用,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病程演变和诊治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将我院1990年2月至2009年2月间收治的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等作一分析。
1临床资料和方法1990年2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56例,年龄为35~81岁,平均59.8岁,男、女比例为4:3。
将患者分为前10年组(32例)和后10年组(24例),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39℃以上、黄疸、右上腹胀痛、肝区叩痛)及有无液化,进行前后10年的对比。
对前后10年的治疗方法以及病程作比较,数值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前10年组32例患者中,发热及黄疸较后10年组患者明显。
但腹痛及肝区叩痛方面,两组患者均比较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前10年组中有病灶液化表现的患者12例(37.5%),明显较后10年组中的5例(20.8%)多,液化程度较明显,具体表现为大脓肿及多房脓肿。
后10年组在治疗方法上以抗感染药物(83.3%)为主,但与前10年组(65.6%)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液化灶患者中以穿刺引流(800%)为主,较前10年组患者(58.3%)明显增多;没有手术引流的患者。
前10年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8 d;后10年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6d。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一、临床特点
1. 发热: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有高热,伴有寒战和畏寒。
2. 上腹痛:常表现为右上腹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3. 肝区肿胀痛:患者肝脾可触及明显肿大,压痛明显。
4. 乏力、食欲减退:患者常感乏力,食欲减退,出现消瘦。
5.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主要是由于肝组织受损或胰脏受累引起的胆汁淤积所致。
6. 肝功能异常:患者肝功能检查可出现ALT、AST升高,球蛋白降低等异常。
7. 感染症状:患者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恶寒、发热、寒战、乏力等。
二、治疗分析
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基础,患者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二代、三代、四代、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等。
2. 脓肿穿刺引流:对于直径小于5cm且患者症状轻微的肝脓肿,可以选择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
该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脓肿位于胆管旁较大的脓肿或患者症状重的脓肿不适用。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单个较大、有较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有脓肿胆瘘的患者,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肝切开引流、肝脓肿清除术等。
4.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旨在缓解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总结: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包括发热、上腹痛、肝区肿胀痛、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
治疗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脓肿穿刺引流、外科手术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诊治分析
谷 丙转 氨 酶 增 高 ( 9例 ) 以及 碱 性 磷 酸酶 增 高 (4例 ) 1 。本 组 中 糖尿 病 可 能 是 细 菌 性 肝 脓 肿 最 常 见 原 因 ( 3 %) 4 . ,其 次 是 5 胆道 结 石 ( 7 % ) 1 . ,也 有 3 .%病 人 原 因 不 明 。 4 91
本组死亡 l 例,为多发性肝脓肿伴糖尿病病人 , 死于肝功
能衰竭 。 其余 2 例均 临床 治愈 , 2 治疗各随访 l ~5年, 无复发 。
3 讨 论 31 诊 断 .
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 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 过去主要是内科保 守 治疗和开放外科手术引流, 而现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
溃疡 。
为大肠埃希 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 hu C o
等 [] 道 ,4 3 细 菌 性 肝脓 肿 中 绝 大 多数 均 忠 有基 础 疾 病 。 2报 8例 其 中 以糖 尿病 和 胆 道 系 统疾 病 为最 多 。本 组 l 合 并 有糖 尿 0例
<5ml ,5 1c 2例 ,最大直径达 1c c 0例 ~ 0ml 3m。本组 2 例病 O 人行细菌培养 ,阳性 l 4例 ( 0 ,阴性 6例 (0 。主要 7 %) 3 %) 以大肠埃希 氏菌 、 肺炎克雷伯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厌氧菌
无开腹手术 的风险及围手术期并发症 、 患者易于接受、并适用
于 年 老 体弱 者 。 于 是选 择 单 纯 穿刺 抽 脓 还 是置 管 引 流 , 们 对 我
・1 40 ・
21 0 0年 6月 第 1 第 1 9卷 2期
C ia el ae hn H a hC r t
・
临床研 究 ・
1 9 , 2 : 3 4— 3 9 97 1 8 8.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人类疾病的变化和许多新技术的开展,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了显著的降低。
一、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表现:细菌性肝脓肿多为继发病变,其临床表现受原发疾病的影响,多系在原发病病程中骤起寒战、高热、大汗,肝区或右上腹痛并伴有厌食、乏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多发性肝脓肿症状最重,单发性者症状较为隐匿。
严重时,由于肝脏的广泛性损害可出现黄疸和腹水。
二、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一)全身支持疗法: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多次小量输血和血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抗生素治疗:应使用较大剂量。
由于肝脓肿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三)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单个脓肿,施行切开引流,也可行肝叶切除或部分肝切除术。
(四)中医中药治疗:多与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配合应用,以清热解毒为主。
其中以【清肝排脓方】为典型代表:【清肝排脓方】所用药材均为天然道地苗药,药性纯正。
本方以水煎内服,将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于体内,能快速直达病灶,发挥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保肝利胆之功,在短时间内减缓肝区疼痛等症状。
三、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应该在饮食上注意哪些禁忌?1、忌饮酒: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若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使病情更为严重。
2、忌食生姜: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和黄樟素,能使肝脓肿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以及间质组织增生,引起炎症浸润,肝功能失常。
3、忌食大蒜:据研究表明,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并可引起贫血、胃肠道缺血和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些均不利于肝脓肿的治疗。
4、忌食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现代医学证明,较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后,因肝脏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完成全部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谢功能,从而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疾病加重。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肝脏2020年3月第25卷第3期•331..综述.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赵芮纪宇欣李方平李树臣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肝脏疾病中常见且严重的感染性病变。
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近年增加,而治愈率及诊断率则不断提高。
随着基础疾病谱的改变,介入技术的不断开展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细菌性肝脓肿理论认识深入的同时,其临床诊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概况PLA的发病率在亚洲地区高于欧美等其他国家。
在台湾地区的发病率在17.6例/10万;中国大陆的数据为5.7例/10万,并有上升趋势近年数据提示,隐源性途径已经超过胆源性途径成为主要感染途径%这与基础疾病谱尤其是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免疫损伤者的增加密切相关。
据报道约30%PLA者患有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细菌性肝脓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挥重要作用2%主要机制包括糖尿病患者通过干扰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单核吞噬细胞活化及调理作用推进感染进程,同时高血糖可以促进组织中的细菌生长、影响肝胰、胃肠道的代谢,诱导脓肿的发生%—项基于人群的调查纳入81118例新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受试者跟踪其PLA的发生率,对比随机匹配的非慢性肾脏病组,化脓性肝脓肿总发生率高1.65倍3%研究报道口服他汀类药物者PLA风险降低4%糖尿病患者作为心脑血管病者的高危人群,多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因此这一结论对于降低糖尿病人群的PLA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否应预防性应用仍有待进一步讨论%另外在预 测因素中,关注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群,发现对比未使用者,目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其化脓性肝脓肿风险增加7.59倍,并且这种效应呈剂量依赖性5%胆源性感染者则多见于患有肝胆胰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如细菌性肝脓肿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IBDS)所引起的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后遗症%同时这些患有肝胆胰疾病的患者多可通过胆肠吻合术或留置胆道内置假体达到治疗目的,但其形成的胆管之间、胆肠之间的异常通道所致的复发性胆管炎及并发的慢性菌血症也成为肝脓肿形成的高危因素%这种因治疗方法导致的危险因素使得术后管理格外重要,并且促使临床医生探索更为合适的治疗策略%长期随访后胆源性PLA的累积复发率为23%〜37%,而非胆道疾病相关PLA者的累积复发率为2%〜4%6%这种高复发风险的存在使得治疗时应彻底评估PLA者是否患有胆道疾病,并对未解决病变者密切跟进.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后PLA的发生率为1%〜3%,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脓肿的发生率为0〜14%,这两者中PLA的发生与胆管异常及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HAT)相关的急性胆管炎有关%在这两类人群中,肝脓肿的症状可能因移植物的术后反应而模糊或与超过50%的TACE患者中发生的栓塞后综合征难以区分,因此临床应特别警惕%IBD患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PLA风险增加,机制可能是由于腹腔内脓肿的直接延伸,或继发于黏膜破坏的门静脉脓肿9%菌血症后病原菌通过肝动脉途径入肝形成感染灶以及异物损伤的直接侵入在临床中较为少见%病例曾报道来自胃肠道的异物(鱼骨,牙签等)10穿透引起的肝脓肿,当未发现明确的潜在病灶及高危因素并且治疗失败时,应特别注 意此种情况的可能性%二、PLA的诊断(一)影像学检查PLA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尤其是一些起病隐匿的患者容易被误诊、漏诊%影像 学检查为诊断、治疗和观察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大约30%的患者胸部X线检查阳性%右侧胸腔积液和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是X线提示PLA的间接征象%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在85%〜96%,其局限性在于其对气腔、分隔及等回声脓肿病灶不敏感,并受限于检查者经验%CT检查可同时观察到原发胆系病变,异物及周围脏器情况,其灵敏度为98%6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疾病的病理阶段%7%〜24%的PLA患者可见含气脓腔,其为诊断肝脓肿的可靠依据,并且报道显示含气脓腔者有更高的死亡率*1+%MRI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如以上两者明显,但可通过水成像来观察胆道情况以辅助诊治%应特别注意早期病理阶段时PLA表现的不典型固体病灶与肿瘤的鉴别,必要时需结合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二)病原学分析来自我国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spp)是引起我国PLA的主要病原菌,所占比例为54%%其次的病原菌为埃希菌属(29%),金黄色葡萄球菌(13%)这一数据与美国的报道有很大差异,在美国最常见的是链球菌(29.5%)和大肠杆菌(181%)*2+。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肝组织坏死形成的脓液积聚,并形成包膜的病变。
该疾病常见于糖尿病、胆道梗阻、免疫抑制等疾病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肝区压痛等症状。
本文将对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详细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常伴有发热,体温可持续高热,伴有寒战和盗汗。
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1周以上。
2. 腹痛:脓肿形成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或右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剧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3. 肝区压痛:脓肿形成后,病人在肝区可有明显的压痛,肝大并有局限性肝脏肿胀。
4. 全身感染症状:除了局部症状外,细菌性肝脓肿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肌肉关节疼痛等。
5. 实验室检查: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
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轻度升高。
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一般情况,及时合理地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经皮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1. 药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药物治疗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既可以单纯的静脉给药,也可以采用联合给药。
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
具体用药方案应由医生制定。
常用的抗生素有第三代头孢菌素、甲氧西林等。
2. 手术治疗: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直径超过3~5 cm,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穿刺引流治疗失败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开腹肝脏切开排脓术、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和外科切除术等。
3. 经皮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直径小于3~5 cm的患者,且无其他禁忌证,可尝试经皮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
这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皮肤针刺进入脓肿并抽取脓液,可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常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脓液感染情况,调整抗生素的选择和用药方案。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症状明显的疾病,常伴有全身感染的症状。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形成,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如下:一、临床特点:1.发热:细菌性肝脓肿常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或定向波动性发热,伴有寒战,后期可出现高热持续不退。
2.右上腹痛:患者多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呈刀割样,常因活动、咳嗽、深呼吸加重。
3.肝大:患者常可出现肝大,肝脾可有触痛。
4.黄疸:黄疸是细菌性肝脓肿较常见的症状之一。
5.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也是细菌性肝脓肿的常见表现。
6.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常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7.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细菌性肝脓肿可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脑脓肿、肺脓肿、骨髓炎等。
二、治疗分析:1.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基础,早期选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进行调整。
治疗期一般为4-6周,必要时延长至8周。
2.引流治疗:对于较大的脓肿或伴有化脓性胆管炎者,应及早进行引流治疗。
引流方法有手术开腹引流、经皮经肝穿刺引流及内镜下经胆道引流等,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
3.营养支持治疗:由于细菌性肝脓肿使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营养不良,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补充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4.抗菌治疗后续预防:细菌性肝脓肿治愈后,应加强继发感染的防治,定期复查肝功、影像学及颅脑炎结核菌抗体等。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明显,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及时引流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关键,同时注意营养支持治疗和后续预防措施也很重要。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指发生于肝脏内部的由细菌引起的局限性的化脓性病变。
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本文着重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一、临床特点1、病因细菌性肝脓肿主要由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
病原微生物侵入肝脏后,形成病灶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脓肿形成。
2、临床表现肝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的有乏力、发热、食欲不振、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晚期重症病例可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剧烈腹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
严重的病例还可能伴随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困难等。
3、影像学表现肝脓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单个边界清晰、内部均匀、无明显血管影响的椭圆形、圆形、卵圆形脓肿。
另一种是由多个小脓肿融合形成的多发性脓肿,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合并症,预后差。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破坏病菌的代谢及增殖,直至体内病菌被完全清除。
首选的抗菌药物为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通常需要长期治疗,按照治疗反应随病情逐步调整和合理化疗。
2、手术治疗若经药物治疗仍无改善或出现合并症,需要通过手术手段治疗。
常用手术方法有脓肿穿刺、引流和手术切除等。
脓肿穿刺引流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脓肿,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手术切除适用于脓肿较大、数目多、病情严重影响生命安全等情况。
手术治疗一般需要在药物治疗后根据病情及时采取。
3、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病情严重时存在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的问题,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在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下,患者有可能提高自身抵抗力,促进恢复健康。
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脏通道营养、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疾病,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制定。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脏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并出现脓液积聚的病变。
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如下:一、临床特点:1. 发热: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热型多为弛张热,伴有寒战和多汗。
2. 上腹痛: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往往出现持续性剧烈的上腹痛,部分患者可放射至右肩胛区,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肝区叩痛和压痛: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肉眼可见的肝大,肝区可有明显的压痛和叩痛。
4. 乏力和消瘦:由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伴有长期高热和食欲减退,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和消瘦。
5. 肝功能损害: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如黄疸、肝酶升高等。
二、治疗分析:1. 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必要时进行抗生素调整。
2. 经皮引流:对于肝脓肿较小、局限性的患者,可以选择经皮引流进行治疗。
经过超声或CT引导,将穿刺针插入到脓肿内进行引流,常常结合抗生素治疗,促进脓肿液排出。
3. 大脓肿外科手术:对于较大的肝脓肿和脓肿周围存在坏死组织的患者,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常见的方法有开腹脓肿切除和腹腔镜下脓肿切除等,手术中同时进行Necrosectomy以清除坏死组织,并彻底引流脓液。
4. 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需要进行对症处理,包括补液、营养支持、退热等措施。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电解质水平、呼吸功能和循环情况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细菌性肝脓肿常有高热、肝区疼痛、肝功能损害等临床特点,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和引流手段,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肝脏局部化脓性炎症性病变。
其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如下:一、临床特点:1.发病特点:细菌性肝脓肿常见于患有肝硬化、肝脏囊肿或胆道感染等疾病的人群。
多数病程较短,但在肝脏组织内发展迅速,容易形成脓肿。
2.症状表现: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腹痛、恶心、呕吐等。
许多患者还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3.体征表现: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肝脏肿大、压痛和叩痛,但肝脏组织处于严重炎症状态,常无明显包块或脓肿触及。
4.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降低。
还可以通过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二、治疗分析:1.药物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物等。
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2.脓肿引流:对于大部分细菌性肝脓肿,需要进行脓肿引流以加速病情的恢复。
脓肿引流可通过经皮穿刺引流、经内镜置管引流等方式进行,一般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脓肿引流,尽可能保留肝脏功能。
3.寻找原发病灶:细菌性肝脓肿往往是其他部位感染的继发病变,寻找和处理原发病灶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般包括彻底清创、胆道引流、治疗肝硬化等措施。
4.支持治疗:在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有高热、剧烈腹痛等症状,可以考虑给予镇痛药物和退热药物。
5.手术治疗:对于复杂的细菌性肝脓肿,如大脓肿、多个脓肿、分布广泛等,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以选择开放性手术或腔镜手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一般需联合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程进行合理选择,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侵入肝脏组织后引起的一种局部脓肿。
常见于肝脏血行性感染或胆道感染的患者,是一种较为常见但危害较大的疾病。
本文将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临床特点1. 发病特点细菌性肝脓肿常见于肝脏血行性感染或胆道感染的患者,多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上常见的病因包括胆固醇结石、胆道蛔虫、胆石症、胆囊炎等。
2. 临床表现患者可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寒战、恶心、呕吐等。
肝脓肿破入胆道时,可出现黄疸、轻度肝大等症状。
在临床上,患者的血象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增高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3. 影像学表现肝脓肿的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肝脓肿的大小、部位、形状等。
在影像学表现方面,肝脓肿常表现为肝脏局部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周围可见到肉芽组织和炎性渗出。
4. 诊断依据诊断肝脓肿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如穿刺抽吸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才能初步确诊。
二、治疗分析1. 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首先要进行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呋喃妥因等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疗程一般为4-6周。
2. 根本治疗对于胆道感染引起的肝脓肿,应积极治疗胆囊炎、胆道梗阻等疾病,以防止感染的再次发生。
对于存在胆道梗阻的患者,可考虑行胆管引流术或胆囊切除术。
3. 脓肿引流对于肝脓肿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脓肿引流术,将脓液进行引流排出,以减轻脓肿的压力,缓解症状。
目前常用的脓肿引流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引流术、内镜下经胆道引流术等。
4. 营养支持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营养充足,避免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加强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一种严重感染病,其发生率逐年增加。
PLA因其沉默表现和多样化病因而具有较大的临床难度。
本文将综述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一、临床特点1.病因分类细菌性肝脓肿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
以前的一些研究生长在肠道中的细菌对PLA的发病起到许多作用。
近年来,由于全球旅行和移民等原因引入的病原体也越来越多。
根据此种筛选方法,可将PLA分为四类:(1)肠源性PLA;(2)肝硬化并发PLA;(3)胆道疾病相关PLA;(4)其他来源的PLA。
2.症状和体征PLA的症状和体征有很多种,具体表现为:发热、乏力、厌食、腹痛、肝区疼痛、肝大、腹胀等。
病灶早期的患者大多无特异性症状,仅有一部分患者感到乏力、全身疲劳等症状。
当病灶快速扩大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压痛和胀痛。
3.诊断和鉴别PLA的困难之处在于其临床特点与其他肝部疾病相似。
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上述症状和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B超、CT及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胆囊造影、胆系造影等,可随时观察病变的演变并了解病情。
二、治疗分析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PLA治疗的基础,主要是对细菌进行抗感染处理。
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呋辛、甲硝唑、喹诺酮类等。
但是,由于PLA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扩大抗生素治疗范围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2.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和手术治疗均可改善PLA的预后。
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尤其是对于较大的PLA,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是可考虑的方法。
3.导管引流和内窥镜治疗生物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研究表明,人源化抗IL-6受体单抗Tocilizumab在PLA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细菌性肝脓肿38例诊治体会
细菌性肝脓肿38例诊治体会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p 3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的方法。
结果单纯抗菌药物治疗6例,外科手术引流29例,其中经皮穿刺抽吸治疗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24例,5例经腹手术。
38例均治愈。
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治疗或置管引流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首选。
细菌性肝脓肿;诊断;引流术细菌性肝脓肿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常不被临床医师重视而误诊[1]。
1995~2022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8例,现探讨如下。
1临床本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9~72岁,60岁以上患者有8例。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胆总管梗阻和化脓性胆管炎患者12例(31.6%);合并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3例(7.9%)。
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者7例(18.4%),既往有腹膜炎、盆腔炎者5例(13.1%),由外伤引起肝破裂及腹腔其他脏器损伤,进行手术后,合并细菌性肝脓肿者5例(13.1%),无明显诱因者6例(15.8%)。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中,有寒战、高热、肝区疼痛,伴有恶心、食欲不振者24例(63.2%);向右肩部牵涉痛者5例(13.1%);肝脏触及有不同程度肿大者4例(10.5%);有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者32例(84.2%),其中8例(21.1%)患者有腹膜炎体征。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升高者34例(89.5%)。
本组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手术或经皮穿刺给予确诊。
2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治愈。
38例中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29例,其中24例于B超引导下行脓腔穿刺抽脓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并行小脓肿穿刺抽脓治疗,术后3例行甲硝唑冲洗脓腔并负压引流,2例有引流失败转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2例;行肝左叶病灶切除术1例。
3讨论3.1病因肝脏血运有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门静脉[2]。
若门静脉感染,细菌可随门静脉进入肝脏而引起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摘要】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肝脏局部感染并形成脓肿。
本文介绍了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细菌侵入肝脏引起感染和炎症反应导致脓肿形成。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脓肿的典型特点。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脓肿引流和手术治疗等,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并发症包括脓毒症和感染扩散等,需及时治疗和管理。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策略应个体化,预后评估需要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随访和复发预防是重要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治疗策略、预后评估、随访、复发预防1. 引言1.1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等方面对细菌性肝脓肿进行综合分析。
病因及发病机制:细菌性肝脓肿常由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侵入肝脏引起。
感染途径多为消化道感染、胆道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菌侵入肝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脓肿形成等。
临床表现: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疼痛等。
严重病例可出现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败血症表现。
影像学特点:影像学检查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CT、MRI等检查能够显示肝脓肿的大小、位置、形态等特征,并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治疗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包括抗生素、消炎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脓肿穿刺引流、开放性手术引流等。
并发症:细菌性肝脓肿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败血症、肝脏功能衰竭、脓肿破裂导致腹膜炎等。
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策略、预后评估、随访和复发预防将在后续内容中进行深入探讨。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我们的身体中,肝脏承担着众多重要的功能,然而有时它也会受到疾病的侵袭,细菌性肝脓肿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感染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通常与细菌感染有关。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肝脏,比如胆道系统的感染,像胆囊炎、胆管炎等,细菌可以顺着胆道逆行进入肝脏。
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血液传播到肝脏,比如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等。
另外,肝脏的开放性损伤,也可能让细菌直接侵入肝脏,从而引发脓肿。
二、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患者在患上细菌性肝脓肿后,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高热,体温常常能达到 39 摄氏度以上,还可能伴有寒战。
肝区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胀痛或钝痛,有时疼痛还会向右肩部放射。
患者还可能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如果脓肿较大,压迫到周围的器官,还可能出现黄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有上述可能导致肝脓肿的病因。
在体格检查时,会重点检查肝脏区域,看看是否有压痛、肝肿大等体征。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患者通常会有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血液培养有时可以检测出导致感染的病原菌。
肝功能检查也可能会显示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
3、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这是诊断细菌性肝脓肿的常用方法之一。
超声可以发现肝脏内的液性暗区,还能观察脓肿的大小、位置、数量等。
(2)CT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MRI 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4、诊断性穿刺在必要时,医生会在超声或 CT 的引导下,对肝脏进行穿刺,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这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liverahscess)是指化脓性细菌沿不同途径进入肝脏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亦称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
细菌性肝脓肿为一常见疾病,收集国内报道的776例,多数发生在21〜59岁;男女比例为1.7 : 1,与国外报道的男女比例2: 1相近。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症状治疗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40例。
老年患者16例(40%),男9例,女7例,男:女为1.3 :,年龄61〜78岁,平均67.4岁。
中青年患者24例(60%),男19例,女5例,男:女为3.8 :1,年龄21〜59岁,平均48.8岁。
经过治疗基本痊愈出院,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
本组40例患者多数起病较急。
肝脏血运丰富,大量毒素进入血循
环,有寒战及弛张型高热,寒热往来,甚至一天数次。
中毒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
毒血症严重者尚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和肝、肾损害。
累及肝包膜或并发胆系疾病时,有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钝痛或绞痛,并可放射至右肩。
乏力、纳减、恶心、呕吐等常见。
右叶顶部病变可累及右肺下叶及胸膜,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有时可为突出表现。
多发性肝脓肿较易引起黄疸,表现隐匿,常有消耗性低热,无明显毒血症状,往往在不适、倦怠出现一段时间后方就医,可仅有肝肿大,甚或无任何阳性体征。
肝肿大和右上腹触痛是最常见的体征。
肝肿大程度不一,有叩击痛或压痛。
如脓肿在右肝下缘,比较浅在,则右上腹有触痛及肌紧张。
左叶肝脓肿的局部体征主要见于剑突下区。
2鉴别诊断
化脓性疾病,尤其是胆道感染、败血症及腹部化脓性感染的患者,出现寒热、肝区痛及叩痛、肝肿大并有触痛,应疑有细菌性肝脓肿。
但本病近年来表现趋于不典型,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2.1阿米巴肝脓肿
与细菌性肝脓肿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为混合感染,贝爲混淆。
2.2右膈下脓肿
常发生于腹腔化脓性感染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和腹部手术后,有右季肋部疼痛和叩痛,肝不肿大,也无触痛。
超声检查肝内无液性暗区,但在横膈下方做顺序连续切面探查时显示不规则扁球体形暗区。
X线示心膈角模糊多为肝脓肿,肋膈角模糊多
为膈下脓肿。
当肝膈面脓肿穿破形成膈下脓肿双重情况时,鉴别比较
困难。
2.3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感染
临床表现似肝脓肿,一般无绞痛,有肝区或剑突下持续性钝痛,伴间歇性发热,发热2〜3周自行下降,历时1周又再次上升。
还可有黄疸。
肝肿大及触痛不明显,但可有叩击痛。
X线、超声、CT检
查等亦无肝脓肿表现。
2.4右侧胸膜炎及右下肺炎
如能注意有无肝脓肿体征不难鉴别。
3治疗
多发性肝脓肿因引流困难一般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单个性脓肿主张引流加抗生素治疗。
3.1非手术疗法
对于急性期炎症尚未形成液化区的病变以及多发性小脓肿,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性支持疗法,炎症多
能控制,部分小脓肿可吸收痊愈。
部分脓肿局限化,可加用经皮肝穿刺抽脓等非手术疗法多能治愈,仅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3.1.1支持疗法包括加强营养、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多种维生素,反复多次输给少量新鲜血和血浆,纠正低白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等。
3.1.2抗菌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往往为多菌种混合感染,先根据治
疗经验,参考感染途径,选用主要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
阳性菌,或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或两者兼顾,还应包括抗厌氧菌的药物。
3.1.3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或加置管引流术对有明确脓腔,发热等毒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及早在B超引导下肝穿刺
抽脓或加置管引流。
对多发性脓肿可分别定位穿刺。
每次抽脓应尽量将脓抽尽,脓液稠厚可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0.4g溶液或甲硝唑溶液冲洗,直至冲洗液清澈,然后向脓腔内注入适量抗生素(例如阿米卡星0.5g)。
每3〜5天复查B超,决定是否再次治疗。
若脓腔较
大,可在初次抽脓后在穿刺部位做0.5cm小切口置入引流管。
脓肿明显缩小,脓腔消失,超声显示一杂乱的回声区(纤维化所致),说明已治愈。
抗生素区域动脉灌注(放射介入)按Seld in ger法经股动脉将
导管超选择性插至与病灶相应的肝动脉分支内。
将导管接上三通接头
后固定于股内侧,每6〜8小时自导管推注有效抗生素(如头孢唑林钠
2g或氨苄西林3g),推药后导管内保留肝素盐水(30u/m1),持续8〜
12天,若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已液化,即行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脓肿引流(双介入治疗),并经引流导管予抗生素溶液低压冲洗至脓腔消失。
3.1.4超声引导脓腔内注射硬化剂经皮肝穿刺抽脓至病灶内无液性暗区,由原穿刺针注入下述一种硬化剂:①无水乙醇,保留量一次不超过30ml,乙醇可使细胞凝固坏死;②10%氯化钠注射液,
保留量1次不超过40ml,高渗盐水使腔壁细胞完全脱水,细胞坏死。
3.2手术疗法
细菌性肝脓肿手术疗法的指征是:①经非手术疗法脓液引流不畅者;②需手术处理原发病变者(如胆源性肝脓肿弱③慢性脓肿因其壁厚经非手术疗法,难以奏效者;④脓肿穿破至胸腹腔或胆道,应立即手术治疗。
3.2.1脓肿切开引流术此法定位准确,可充分引流,并可探查及处理原发感染灶。
通常在右肋缘下作斜切口进入腹腔。
位于肝右前叶和肝左叶的肝脓肿,与前腹膜已发生紧密粘连,可采用前侧腹膜外进路引流脓液。
后侧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肝右叶膈顶部或后侧的脓肿。
脓液吸净、冲洗脓腔后置双套管引流,负压吸引。
3.2.2脓肿切开引流后带蒂大网膜脓腔填塞将游离裁剪带蒂大网膜移植于清除过的脓腔内,使之与脓腔粘连,有利于控制感染、加压止血和消灭死腔。
与置管引流组对比,此法并发症少、病程短,费用少。
3.2.3肝叶切除术肝脓肿行急症肝叶切除有使炎症扩散的危险,
应严格掌握指征。
肝叶切除术通常适用于:①病程长的厚壁脓肿,切开引流不易使脓腔闭合者;②切开引流后留有死腔和窦道长期不愈引流不畅者;③合并某肝段胆管结石,肝内因反复感染,组织破坏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④肝左外叶多发脓肿致使肝组织严重破坏者。
4并发症
右肝脓肿可穿破形成膈下脓肿,进而发生脓胸、肺脓肿或肝- 支气管瘘,如同时穿破胆管咯出胆汁样物则为胆一支气管瘘。
病变侵及腹腔内或胆道血管可分别导致腹腔大出血或胆道出血。
少数穿破至胃十二指肠或结肠形成内瘘。
并发脓毒血症或穿破至腹腔引起腹膜炎者病情严重,感染性休克为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
多种菌感染的病死率常较单种菌者为高,单厌氧菌感染病死率低。
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情多较严重,其病死率为单个肝脓肿的2〜3倍,有报告多发性肝脓
肿的病死率高达67%〜83%。
参考文献
[1] 晏建军,严以群,周飞国,吴孟超,尤天庚,黄亮•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外科诊治[J].肝胆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2] 蔡卓华,俞纪根.21例肝脓肿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
志,1983年02期.
[3] 邝卫红,刘友章.辨证治疗巨大肝脓肿1例[A].中国中西医结
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