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识记“璧、允、廉”等生字,学习“理屈、抵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等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复述“渑池之会”这个故事。通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阅读,体会阅读名

著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重点。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阅读,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华文学源远流长,世界经典名著灿若星辰,你读过的经典名著是什么?你最喜欢

哪个人物、

2.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也是选自一部古典名著《史记》,那就是<将相和>,伸食指共

同板书课题。

3.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4.《将相和》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存.楚国最为强大,赵国紧

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侵略<将相和>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用小标题方法概括一下。

2. 师生交流,并适时板书三个小故事的标题。

3.重点指导“璧”的写法,生介绍“和氏璧”的资料。

4.生听写“和氏璧是一件无价之宝。”评价:书写美观大方,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5.三个故事是独立存在,毫不相关的吗?“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结果。

6.经历了负荆请罪,蔺相如与廉颇就和好了,和好之前,有一段不和的经历.请浏览课文,找

一找原文中哪一段,写出了二人不和。

A、生读出

B、你感受到什么情绪、从哪里感受到的?

抓住关键词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体会廉颇的妒忌和不服气。

C、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和妒忌,激化人物矛盾,为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完璧归赵”部分

1.真如廉颇所言,蔺相如仅凭一张嘴位居高位的吗?请默读‘完璧归赵’‘’故事,画出描

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想一想,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在相关句子旁边,习作简单的批

注阅读

2.学共体交流

3.师生交流。相机板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二)“渑池之会”部分。

1.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坐上官职的吗?靠的是什么?

2.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此时,廉颇在哪里?你想不想,像廉颇介绍一

下,蔺相如在渑池上表现?

3.生复述蔺相如表现。

4.复述故事时,你感受到什么?相机板书:临危不惧。

5.其实文言文将这种较量形式写得更加剑拔紧张,更加生动传神。生齐读黑色字体部

分,我读红色字体部分。

6.同桌互读,一名读黑色字体部分,一名读白色字体部分。

7.我读黑体,生齐读红体

8.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孩子体会原著韵味十足、简练传神的语言特点。

四、小结作业。

像蔺相如廉颇这样心系祖国、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在史记中,仍有很多,课下请读一读《史记故事》

《将相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并且二班孩子,已经具有学习共同体下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平时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想,不会或者说不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决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开思维的空间,扩展思维的广角和深度,因此我觉得必须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观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生自读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样方能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学共体交流时,注意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等。

《将相和》效果分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者寻找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或者找文中地点概括,或者从人物动作上概括。由于四年级已经涉及小标题的方法,所以孩子在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教学环节时,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合作的愿望,采用学共体的策略,让孩子反刍、联结、回归,珍视孩子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

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渑池之会”故事教学环节,则采用了让学生复述故事方法,以及与原著文言文的对比阅读,激发孩子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孩子走进经典名著的乐趣。

学共体交流环节,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认真倾听、悄悄交流的习惯已经形成,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我适当地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将相和》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此外我在本课设计的一个创新点是:将原著部分片段,引进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朗读,由此激发孩子阅读名著的乐趣,培养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评测练习

一、听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小标题方法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思考: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凭借着什么能耐,当上大夫这个官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对照原文,复述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前曰:“请奏盆缻①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②。于是秦王不怿③,为一击缻。

注释:①盆缻(fǒu):均瓦器。缻同缶。

②靡(mǐ):倒退吓倒。③怿(yì):高兴。

《将相和》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以“你读过那本经典名著?最喜欢其中的那个人物?”问题,谈话导入

了新课,在融洽的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较认真备课、授课之后,反思如下:一、抓住文章主线,理清授课思路。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仅凭借着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到底凭借着什么能耐,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言行的句子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相关语句,学共体交流,师生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二、文言白话的额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本课的创新点就在“渑池之会”故事环节的授课,我将原著中的部分文字与课文中的记叙的文字,进行比较阅读。在循序渐进的朗读中,引导孩子理解文言文,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形势的剑拔弩张,以及原著本身两言、四言在表达上的铿锵有力与朗读上朗朗上口押韵的特点。

三、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使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1、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文言文部分,要读出铿锵有力的感觉,以及当时形势的剑拔弩张氛围。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四、正视问题,改正不足。

1、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2、自我感觉准备的比较充分,但是我对学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如对文言文的补充部分。,学生只感受到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形势的刻画的作用,并未体会出语言的韵味。

3,也许和性格有关系,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语言过于琐碎,本来应该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却越俎代庖,抢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回答的机会。整体感觉就是课堂上教师过于拘谨,放不开,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讲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课堂教学上的点滴进步,同时也有着太多需要改进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且行且思,扬长避短,不断精进!

《将相和》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在教学时,“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教学环节时,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合作的愿望,采用学共体的策略,让孩子反刍、联结、回归,珍视孩子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渑池之会”故事教学环节,则采用了让学生复述故事方法,以及与原著文言文的对比阅读,激发孩子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孩子走进经典名著的乐趣。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我在听写“和氏璧是一件无价之宝。”

这句话时,我引导孩子书写要:行款整齐、书写规范并有一定的的速度。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鉴于《将相和》课文较长,在概括故事标题时,让孩子采用了默读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在找寻蔺相如和廉颇的不和之处时,让孩子使用浏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快速捕捉有用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上课时,让孩子联系上下文,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两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含义,进而体会廉颇的不服气,激化文本中人物的矛盾,为下文理解体会蔺相如的能耐,做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