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默认分类 20xx-12-11 07:17:5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文/薛素珍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综述中国家庭近年的主要变化。
华人家庭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它的变化基本上与大陆的家庭相仿。
中国家庭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家庭的规模和类型,是家庭的外在形式。
社会的各种因素、家庭内部的人口流动,如家庭人员的诞生、婚配、死亡以及家庭人员的角色变换都直接影响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规模缩小,户均人数减少。
分布在各地区的华人家庭,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乡家庭的规模和人数均呈缩小趋势。
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五城市家庭研究”,对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的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
这一统计与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基本相同。
香港户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减至1981年的3到4人。
农村家庭的规模也缩小。
据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
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
为研究工作需要,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配偶死亡,一人独住的家庭)、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每代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其他家庭(以上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五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类型也趋向小型化。
我国五城市抽样调查:单身家庭占2.44%,核心家庭占66.4%,主干家庭占24.29%,联合家庭占2.30%,其它类型家庭4.56%;台湾的核心家庭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1965年核心家庭41%,1980年为53%;香港核心家庭上升更快。
香港单人家庭数字也庞大,1981年统计有18万余户,约占总数的15%。
新加坡1966年的一项全国家户调查,核心家庭占华人家庭的60%。
农村核心家庭数也上升。
四川调查的2035户农民家庭,核心家庭占52.66%,主干家庭23.24%;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6.3%,主干家庭43.2%。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近代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
伴随家庭教育观念变革,家庭教育方式也健康发展着。
首先,传统家庭教育于苛刻、强迫,让学生们难以探索多元的知识,而现代教育更多考虑学生个体、学科兴趣等方面,关注培养孩子思考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等,积极指导孩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在自身的兴趣上做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家庭教育乡土变革,教师准则也得到改善,取代传统的大棒、小棍等惩罚方式,现在的家长使用积极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孩子,并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明白学习只能靠自己,真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立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准确反映着家长教师之间的能力、素质,注重在非正式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身体道德,而学校则在正式教育中进行教育,这样双方携手互助,对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发生了观念、环境和影响形式的变革,但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道德价值观以及安全意识。
把孩子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健康成人,是当前家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期望当代家长能关注教育事业,把孩子培养成有智慧、有灵性、有爱心、坚毅、幸福的美好未来!。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家族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家族的变化关于中国近代史,说来有点惭愧,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常人眼中的如同天之骄子一般存在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所谓的“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依然还是模糊不清。
虽然在高中时,历史老师都讲过,对于我们90后来说,可能就是耳旁风吧,知道大学老师让我写这篇论文,我才深深的意识到,原来我对中国近代史了解的甚少,为此,我特意在网上以及去图书馆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总算得到了官方的还算权威的定义,现引用如下:“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现在介绍一下我的本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数最多的一个,约占全国汉族人数的百分之七点九四。
李姓的起源: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
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习俗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逐
渐受到挑战,如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等。
同时,现代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逐渐融入到婚姻家庭中,使得夫妻关系、家庭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
2. 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近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女性的经济
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这使得女性在家庭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地位,对婚姻家庭的形态和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家庭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夫
一妻制的出现和确立,以及离婚法的改革等,都反映了社会对于婚姻家庭制度的重新认识和规范。
4.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变
化。
例如,核心家庭(即只有父母和孩子的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大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的数量逐渐减少。
此外,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多样化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增多。
5. 婚姻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
晚婚、不婚、离婚等现象逐渐增多,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和要求也更加多元化。
总的来说,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其背后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种变迁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次社会政治变革,其影响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深刻地扭转了传统中国社会的许多 traditional观念和制度。
其中,对于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变革,更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贡献。
本文就从家庭观念和婚姻制度入手,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家庭和婚姻制度的变革。
一、家庭观念的变革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观念主要是以父权制为核心的 patriarchal制度,即父亲是家庭的主宰,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家族内的成员往往以亲情和祖先的血脉联系为主要纽带,妇女的地位处于弱势地位,参政、艺术等方面的机会被大大挤压。
而在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庭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第一,女性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几乎不存在自主权和平等权。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新式教育的兴起改变了妇女的命运,逐渐赋予了她们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为女性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平等的机会。
同时,在国家的法律框架下,女性所受到的歧视和保护不再是 purebaihe实行,妇女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二,家庭观念已经从族群意识转变为个人意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贯穿祖先血脉的单位,显得十分重视族群意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家庭观念逐渐朝向了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家庭内每一成员的独特性和伴随社会进化的改变,交流、包容和尊重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第三,传统观念的变革也启示了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传统的家庭更注重男人的安全部分,后来,女性所受到的歧视和保护不再是绝对的,家庭制度逐渐朝向完善平等,男女平等的家庭从而得以建立。
同时,一些重要的传统名目不再强制实行,例如长辈的做法不是苛求于家族的底线之上而是注重家里每个人的需要。
二、婚姻制度的变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通常有着父母之间的商量,民间称之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的 实例
1.“刀妃革命”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
文绣1925年3月5日随溥仪到天津居住,正当文绣在天津静园无法生活下去时,文绣的远房表姐夫毓璋的女儿玉芬来到文绣身边。
当玉芬得知文绣婚姻不幸、处境悲惨时,立刻坦诚地对文绣说:“现今是中华民国时代,法律上写着男女平等,而溥仪早已被撵出皇宫,是平民一个,不是什么‘皇上’了,他也得守法,平等待人。
你应该请个律师,写状子,控告他虐待妻子,同他离婚,另外索要抚养费。
”就是玉芬这一席话,使文绣决意要同溥仪离婚,争取人身自由权利。
[5]1931年8月25日,文珊来到静园。
午后3时左右,文珊对溥仪说,她姐姐心情郁闷,她想陪姐姐一起出去散散心。
溥仪勉强答应,令一名太监跟随她们出去。
文绣乘车离开静园大门后,即指令司机将汽车开往天津民国饭店,下车后住进了37号房间,随即正告太监赵长庆:“你先自个儿回去吧。
”赵太监不解其意,文绣拿出一封早已写好的信件,要赵长庆交给溥仪,并转告说:“文绣要向法院控告皇上,决定同他离婚。
”[5]赵太监回到静园如实禀报后,溥仪当即慌神了,急忙命下人赶去民国饭店,一定要把文绣追回来。
可是文绣与文珊早已有准备,快速离开了民国饭店,转移到非常同情文绣遭遇、家境富有的张姓寡妇所提供的花园洋房里。
通过玉芬和文珊出面跑动,文绣聘请了张绍曾、张士骏、李洪岳三位律师,向法院提出诉状:“控告溥仪虐待文绣,使其不堪忍受。
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
决意离婚,索要个人日常所用衣物和赡养费50万元。
”[5] 对于文绣的控告,溥仪极端恐惧,认为这太有伤皇室的脸面,也大失“皇上”的身份了。
当时又是溥仪与日本人密切勾结,幻想得其助力,完成复辟王业的关键时刻,这时距离1931年“九一八”事变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京津两地的各类报纸,纷纷登载文绣要同溥仪打官司、闹离婚的报道,说什么这是“皇妃革命”,而且支持文绣者极多,大家奔走宣扬,终使溥仪处于极端尴尬的境地。
中国家庭发展历史
中国家庭发展历史一、引言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繁衍、发展的重要场所。
中国的家庭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变迁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家庭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了解中国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二、古代家庭1.原始家庭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原始家庭通常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夫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互助精神。
2.宗族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家庭逐渐取代了原始家庭。
宗族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在宗族家庭中,家族成员共同祭祀祖先,共同承担家族责任,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3.封建家庭进入封建社会后,家庭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封建家庭以父权制为核心,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观念。
在封建家庭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服从父亲的意愿。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
三、近现代家庭1.近代家庭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家庭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家庭强调夫妻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
同时,女性也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工作,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2.现代家庭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的家庭形式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现代家庭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强调夫妻共同参与家务和育儿。
同时,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此外,现代家庭还注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四、当代家庭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家庭形式之一。
它由夫妻双方及其子女组成,没有其他亲属或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核心家庭的特点是独立、自由和平等。
在核心家庭中,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和育儿责任,子女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这种家庭形式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开放性和进步性。
2.空巢家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来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会就一些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家庭结构变迁在整体上,近代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结构是由男性为中心的“三纲五常”来支配的。
而随着社会变革逐渐深入,以及外部因素的开始影响,整个家庭结构也开始了变化。
表面上看来,传统的家庭结构好像还是保持着,但是实际上,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被深刻的颠覆。
现代家庭更加强调男女平等,夫妻之间也开始建立起了更加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
二、生活方式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生活方式是以农村生活为主。
而近现代中国社会中,这种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方式所取代。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包括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生活方式在整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为接下来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宗教信仰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宗教信仰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降低。
作为代替性的信仰和思想形态,新的学术和价值观等开始逐渐出现,逐渐成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新思潮。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还有在其生活中参与到传统的宗教活动中,大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和思考。
四、教育及文化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育和文化都是以家庭和成年人为中心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效力。
现代教育和文化则是以学校和大众传媒为中心,提倡新的价值观,强调知识和人的素质。
这些都为发展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演变非常复杂,其变化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
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变化都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尤为关键。
近代中国的儿童与家庭教育变革
近代中国的儿童与家庭教育变革在近代中国,儿童与家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儿童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和家庭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改变不仅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近代中国的儿童教育变革体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
过去,中国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是孝道和尊重长辈的传统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常常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西方的教育理念逐渐引入中国,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他们的意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其次,近代中国的儿童教育变革还体现在教育方法的改进上。
过去,中国的教育方式多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为主,对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缺乏关注。
然而,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中国开始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育和体验式学习。
这些方法强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再次,近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变革还体现在家庭结构的改变上。
过去,中国的家庭多以父权制为核心,父亲在家庭中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支配权。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国家庭开始出现多样化的结构,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跨国家庭。
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得以更多地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最后,近代中国的儿童与家庭教育变革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上。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儿童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然而,如今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使更多的儿童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这种变革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也为儿童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近代中国的儿童与家庭教育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试论当代中国的家庭变革
试论当代中国的家庭变革马克思曾说: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生存模式及道德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婚姻生活趋向自由自主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家庭关系包含着婚姻关系。
传统的婚姻主导者是家长,婚姻中很少考虑个人的意愿和情感,婚姻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在于满足生儿育女和维持经济生活的需求。
现代婚姻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传统,而主要是满足男女双方生理、心理多方面的需求,求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婚姻自由,追求婚姻质量已成为时尚。
缔结婚姻的感情含量在上升,情爱、性爱、责任的统一,是当事人对婚姻的理性选择,也是人们对婚姻的道德评价。
青年人追求婚姻的方式大有改变,中介人或中介机构仅仅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父母亲友的意见只有参考价值。
据广东省妇联的一项调查,由男女双方自己决定或与父母共同商量决定的婚姻高达87.4%。
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电视媒体相继出台了男女谈婚论嫁的专栏,青年的报名率很高。
这些现象表明,人们的婚姻观念极具时代气息,体现了青年男女寻求高质量婚姻的内在需求。
与婚姻自由互为形影的是人们对离婚自由的认同。
过去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规范强有力的控制,中国人对离婚持保守态度,婚姻关系一直处于稳定持久的状态,离婚率非常低。
现在,人们不再视离婚为丑恶、羞耻,甚至支持死亡婚姻的解体,尤其是知识阶层,离婚率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离婚的原因,除经济因素外,更多的是感情纠葛,如性格不合、无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第三者插足等。
妇女在离婚问题上的主体意识增强,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升高。
离婚的方式趋向文明,一方宁死不离,企图拖垮对方的现象逐渐减少,好聚好散,和平分手,文明解决的观念逐渐成为离婚者的共识。
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家庭结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家庭结构和特点。
1.传统大家庭阶段:在很久以前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社会盛行着传统的大家庭模式。
这种家庭结构通常包括多个子女、孙子辈甚至曾孙辈,呈现出“2+N+N”的庞大体系。
这种家庭结构体现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众多,热闹非凡。
2.一孩化家庭阶段:从1983年到2014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阶段,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形成了独特的“4+2+1”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功能和责任带来了改变。
3.二孩家庭阶段:从2014年单独二胎政策放开之后,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家庭有两个孩子,形成了“2+2+2”的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带来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改变。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家庭结构的演变受到了政策、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家庭成员的数量和结构,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的功能和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
在中国近现代,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婚姻家庭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文化的特点:
1.结婚自由:在20世纪以来,随着个人权利和自由意识的
提升,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婚姻的自由选择权,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自己的婚姻幸福,并更多考虑自己的意愿和爱情。
2.男女平等: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中,男女平等的观念
逐渐被接受。
在法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女性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和权益。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更加注重平等、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
3.父母的影响减弱:相对于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现代的婚
姻观念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自主意识。
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子女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4.多元化的家庭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形态也
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同性婚姻、再婚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家庭也逐渐被接纳和尊重。
5.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以婚姻为原则的家庭观念逐渐转
变为以幸福婚姻为核心的家庭观念。
人们更加注重夫妻感情的亲密和相互支持,婚姻的目的也从传宗接代转变为共同发展和共同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婚姻家庭文化经历了从传统的家族统治和父权婚姻到自由和平等的婚姻观念的转变,强调个人的选择权和婚姻幸福。
这种变革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近代婚姻家庭观的嬗变
238近代婚姻家庭观的嬗变刘原天津体育学院摘要:婚姻家庭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
近代婚姻家庭变革以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婚姻为线索的。
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中西文化融合,出现了许多水平不同的婚姻家庭观,但这恰恰说明了当时接受西方思想的人群对婚姻家庭的关注,特别是五四时期的一些小说也反映了婚姻自由的思想,这样的变化对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受到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等四大枷锁的束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殉夫”等伦理道德犹如编织了一面无可逃脱的网,女子从一降生便在这网中终其一生。
直到近代,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下,随着社会的变革,近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
对于妇女解放运动,许多学者作过论述,其多偏与政治运动挂钩。
而笔者在这里试图从近代婚姻家庭观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
一、19世纪中期及其以前出现的变革传统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尝试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专制统治下,妇女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禁锢于家庭之中,成为男子的附庸。
尤其到了宋明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以寡妇再嫁为例,唐代以前贞节观念尚不十分严重,寡妇改嫁并不认为是丑行,甚至唐代公主有的改嫁两、三次。
但是到了宋代,出现了理学,其中程颐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要求女子宁愿饿死,也不要改嫁。
到了明清时代,秉承宋代理学传统。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代表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了同情尊重妇女的文艺作品,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儒林外史》等著作中,均出现了表达反封建礼教、宣扬婚姻自由的思想。
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尚未席卷中国大地之际,在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同情和尊重妇女的思想,直接反映在婚姻制度等方面。
特别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实践上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和尝试。
第四讲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现代婚姻家庭观
(二)家族观念: 传统家族伦理观念 受到挑战,新式小 家庭出现
1.父权意识下降
‚子孙受长上诃责, 不论是非, 但当俯首 默受, 毋得分理。‛ ——司马光《家范》
吴虞认为父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 却当 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 同做人事, 没有什么恩, 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 自有人格, 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
(四)贞操观念:压抑女性自由的封 建贞操观、节烈观受到猛烈抨击,新 的婚姻贞操观正在形成之中。 胡适《贞操问题》
鲁迅《我之节烈观》
胡适《贞操问题》:
认为传统的贞操论是不合 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 并申明自己反对贞操法律 的五大理由。
第一,贞操既是个人男女双方对 待的一种态度,诚意的贞操是完全自 动的道德,不容外部的干涉,不须有 法律的提倡。 第二,若用法律的褒扬为提倡贞 操的方法,势必造成许多沽名钓誉, 不诚实、无意识贞操举动。
鲁迅《我之节烈观》
认为节烈救世说是残 害妇女的畸形道德,发誓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 和强暴‛
主张新的婚姻男系制和遗产制方面: 女子也可以承袭遗产
1919年,李超死亡事件
1920年,陈独秀《男系制与遗 产制》,讨论继承权问题。
(六)儿童公育与产儿限制:
第三,在现代社会,许多贞操问题, 如寡妇再嫁、处女守贞等等问题的是非 得失,都还有讨论的余地,法律不当以 武断的态度制定褒贬的规定。 第四,法律既不奖励男子的贞操, 又不惩罚男子的不贞操,便不能单独提 倡女子的贞操。
第五,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 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 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 在今日没有存在的理由。
(三)离婚:离婚观念的改 变是家族主义破灭、个性自 由解放的一种表现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摘要: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
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
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
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
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
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两性权力的变化亲缘单一化家庭复杂化正文: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
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
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
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
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
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家庭生活
初中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家庭生活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家庭生活一、社会变革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本文将从婚姻家庭制度、女性地位提升和教育改革三个方面探讨这种变革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转变在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较大转变。
传统的包办婚姻逐渐淡化,自主选择婚姻成为主流趋势。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伴侣之间的感情和互动,而非仅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联姻。
这使得夫妻之间更多地建立在平等、尊重和彼此理解上。
此外,禁止贞节牌坊也是近代社会变革中对传统封建道德观念的冲击之一。
女性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渐渐有了独立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相对而言,家庭内的婚姻关系也趋向平等。
夫妻之间建立起更为亲密、伙伴式的关系,充分展示了婚姻关系从传统中走向现代化的转变。
三、女性地位的提升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以往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制于男权主导的观念和制度,不能接受良好教育和参与社会事务。
然而,在近现代中国,随着新思潮和观念的沉浸,人们意识到了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
根据这种认识变化,越来越多女性脱离传统社会束缚并开始参与公共活动。
她们积极参与学习、工作甚至政治运动,在家庭内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整个家庭生活体验出现新气象。
女性地位的提升无疑为家庭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并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教育改革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教育制度的巨大改革。
传统封建时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的教育形式。
然而,在近代中国,借鉴西方科学文化,社会开始逐渐重视公共教育体系,并努力提供更多平等机会给予孩子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改革对整个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孩子们从小接受到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的熏陶,使得他们在家庭中能够更自主、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作文范文
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作文范文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从大家庭到小家庭的转变。
在过去,大家庭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形式,许多家庭与祖辈、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一起居住。
这种大家庭结构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支持和合作,并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立居住或小家庭生活。
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独立性的增加、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
与家庭结构的改变相对应的是家庭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亲戚的关系和尊重长幼的传统观念。
然而,在小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重视共同的决策和互相支持。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孝顺和顺从。
这种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对家庭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小家庭结构使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享受个人空间和隐私。
这可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争吵,并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
其次,家庭关系的变化使家庭成员能够更加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和决策,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同时,小家庭结构也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然而,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小家庭结构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孤立感增加。
没有亲戚的陪伴,家庭成员可能会感到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其次,家庭关系的变化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度减少。
在传统大家庭中,亲属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更高。
然而,在小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松散,缺乏传统大家庭所具有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历史变革中的家庭生活——从封建到资本主义
历史变革中的家庭生活——从封建到资本主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家庭生活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家庭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封建社会下的家庭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是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基本单位。
封建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夫妻和子女,以及家中的仆人和佣人。
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参与度。
封建家庭的婚姻大多是由父母之间早早地商量好,女方出嫁后便成为夫家的一份子,对此几乎没有任何左右。
此外,封建社会下的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父母主要注重子女的书法、诗词、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二、近代家庭生活的变化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形成也开始崭露端倪。
此时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不再以男人为唯一经济支柱,女性也开始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
由于女性此时也需要外出工作,因此家庭日常事务的处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样,资本主义社会下,家庭和个人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种观念的强化,进一步打破了封建家庭中男权思想的垄断。
同时,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深入,这些变化自然也就从家庭生活和文化传承方面展现出来。
三、婚姻制度的变化婚姻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家庭生活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婚姻制度也没有避免被重大影响和重塑。
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往往与经济和权力交换相关,因此女性和家庭的状况决定了婚姻的成败。
近代中国的《大约车》反映了这种婚姻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婚姻从“包办”制老旧的传统跨向了自由恋爱的方向。
婚姻的选择权逐渐由个人绝对自主,而非前者的亲戚和家庭势力所统治了。
然而,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由于社会的层次性和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不平等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
中国近代家庭教育之变迁
中国近代家庭教育之变迁诚如我们所知,家庭是教育的前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近代学校教育推广之前,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教育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官宦人家的琴棋书画儒家学理,也有平民百姓家的农时农事工巧商算,毕竟古时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学校读圣贤书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它是终身制的,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人在幼儿至青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一生的方向,而这种价值判断的基础,多半正是来源于家庭教育.而且其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血缘情感的联系,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家本位制的特点,家国一体的观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也就树立了中国家庭教育以德为先的特点,尊儒家礼法,守孝悌之义.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一般体现在精英教育,比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世界家庭教育理论的先驱,到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著的家教宝典,《曾国藩家书》,其中内容主旨多体现中国传统,立德弘志,勤勉励学,当然,非精英的也一般没留下什么记载,平民百姓之家总不至于有什么家训立志为将相,或者出一本什么《从打铁谈人生》之类的书,以至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诸多家训,没有出现什么突破创新的内容,形式逐渐固定下来。
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近代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瓦解,新思潮的传播,让中国社会各方各面发生着剧变,这其中自然也有家庭教育。
只是想想科举没了,天下的读书人所受的家庭教育,半数以上就是没用了.近代的家庭教育自然也是以德为本的,尊儒的口号一直喊到了今天,然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德的表现。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近代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而古代女子没有学校教育的权利,都学些什么呢,纺线织布,做饭家务,祭祀礼节,过了玩耍的年纪或许就近是做劳役了,在男方家中纺织,做饭,端茶送水扫屋子,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又或者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伟志
研究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 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家庭制度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相应地发生了巨大 的变革。
《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就像一部中国家庭 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描述着一百年来的中国家 庭发展轨迹。
本书从经济、思想、政治等层面,剖析近代 家庭、婚姻、女性地位等演变过程,无论是思想 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我们了解这一百多年来 家庭发展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谢谢观看
Thanks
思想风暴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社会取代家庭”说,《大同书》 对 废除家庭的设想:设立九个机构,1.人本院 (妇女怀孕之后)2.育婴院(断乳后)3.小学院 (儿童年满六岁)4.中学院(11-15岁)5.大学 院(16-20)6.恤贫院(20岁以后,无业者)7. 医疾院8.养老院(60以上)9.考终院(死了之后) 二、梁启超:女学论,提倡女子接受教育;反 对早婚。
五四运动
一、"婚姻革命",批判传统家庭,重塑新的家庭观,1.男 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以门当户对,八字相投为 择偶标准;2.离婚自由;3.双方都坚守贞操观,而不是 只是女性遵守;4.男女拥有平等的家庭财产继承权;5. 儿童公养,计划生育。 二、大家庭开始解体,以4-6人的小家庭居多。 三、“五四运动”以后,“家庭问题”纳入到学术研究 的方面,1.开展家庭问题研究;2.开展家庭问题的社会 调查。 四、出现“集体婚礼”、离婚率开始上升、试婚制开始 出现。 五、但从总体上看,旧的家庭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 的改变,失婚、典妻、童养媳、早婚现象非常普遍。
三、谭嗣同:仁爱、平等;批判三纲五常,提 出废”五伦”;主张性教育。
辛亥革命
一、提出了“家庭革命”,“天赋人权”是家庭革命的 核心,主要内容是改革家庭关系,首先,反对家长制, 提倡家庭成员的自由意志;其次,反对男尊女卑;最后 剖析和批判封建恶习。 二、陈独秀力斥封建婚姻制度,说它是强奸似的野蛮风 俗。指出封建婚姻之弊:1.男女不相见之弊;2.父母专婚 之弊;3.媒妁之弊;4.早聘早婚之弊。 三、“毁家论”,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主张废私产、 废姓氏、废家庭、废婚姻。 四、女权运动,动摇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一时期有许 多知识女性背叛旧式家庭和包办婚姻,主张将“从父 从夫从子”改为“父尊于我、夫等于我、子卑于我”, 显示了中国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总结
中国近代家庭变革的走向, 简单来说,就是 家庭功能在一天天地由多到少, 家庭规模在一天天地由大到小, 家庭结构在一天天地由紧到松, 家庭观念在一天天地由浓到淡, 家庭理论在一天天地由浅到深, 由旧变新,月异日新。
读书感想
1.读这本书是一次头脑风暴 2.对于了解中国的家庭史非常有意义 3.文献研究的研究点方击法添加值标得题 进一步去学习
《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 ----邓伟志
社会111班 22111112
张旭
作者简介
邓伟志,教授,安徽萧县人, 生于1938年11月。现为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学 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顾问。
196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 院工贸系。后在上海社会科学 院、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 室、《自然辩证法》杂志社、 《红旗》击文添加献标题研究法
急 缓 急 缓急缓 急 缓 急 缓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49
近代中国家庭变革的变速
太平天国
封建中国的家庭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之 上的,家庭的形态是父系的。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 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渐崩溃。 大家庭逐渐涣散,分裂为几个小家庭,父权家长制的经 济基础动摇了。 一、太平天国前期宣扬男女绝对平等观,实施男女分馆, 以馆代家,采用这种“军事大家庭”的制度,进而废除 家庭,25人为一家,集体生活。 二、儿童老人残疾人由政府供养,允许自由恋爱,有的 地方还有结婚证书“签票”,禁止非法同居。允许妇女 参政,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女科考选举女秀才。 三、但是到了后期,又恢复了一夫多妻制,宣扬 “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
邓伟志
作者简介
1987年后,任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审,后在上 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工作。
现任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 长,全国年鉴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民进第七届中央常委、上海市委 副主任委员,第八届、第九届、 第十届民进中央副主席,九、十 届全国政协常委。
著有《中国家族的演变》、 《生活的觉醒》,主编有《姐妹 丛书》、《中国革命历史从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潘光旦提出“折衷制”家庭,即“子女之幼,由父母 教养之;父母之衰,由子女侍奉之,以尽其天年”这种制 度有大家庭之根干,无其枝叶。(如:妯娌关系,兄弟关 系,叔侄关系等)。 二、家庭规模在继续变小(3-6人),原因:1.人民生活水 平低下;2.人均土地减少;3.农民离开自己的农村 三、出现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生育量越大的现象。 四、颁布婚姻法,保护军婚,抗日军人已立的婚姻,不能 轻易解除。 五、毛主席提倡改造家庭中的封建残余;提倡走出家庭 (去战斗、去工厂);破坏旧家庭,把民主推进家庭 (开家庭会议)。 六、毛主席还把家庭改革与社会改革相统一, 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