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框架研究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张屹* 闫寒冰** 祝智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E-mail:zhangyilyj@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E-mail:yhb1225@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ZTZHU@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为了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必须重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介绍了CELTS体系架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CELTS体

系架构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了CELTS体系架构的五个细化层: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有关学

习者的设计特征、系统构件、受益者的观点、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并讨论了由七个要

素构成的CELTS体系框架:总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

准、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本地化标准、跟踪研究课题相关标准。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体系框架

1 引言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 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策略是制订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方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性。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项目,并任命祝智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该项目投资600万,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CELTS的体系架构是在参照美国LTSC IEEE 1484.1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标准体系中其他子标准的建构。本人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之一,在此介绍CELTS体系架构的前期研究成果。

2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开发系统体系架构的意义在于发现高层的框架以便理解某类系统、它们的子系统和与相关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远程网络教育领域,虽然可能有多种体系架构存在,这里提出的体系架构也不是设计单个系统的蓝图,但它是用于设计一般系统的框架,还可分析与比较这些系统。通过在一般化层次下揭示不同系统的共享构件,该体系架构有助于构件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些构件与子系统是可复用的、便宜的、可修改的,并可确定关键的互操作性接口和服务。本标准有助于形成一般的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指导方针。

本标准为以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教育和训练系统指定了一个高级别的体系架构,它描述了高层系统的设计和这些系统的构件。本标准涵盖了很宽泛的系统范围,有我们熟知的网络教育技术、教育和训练技术、计算机化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智能授导和元数据等。该标准具有内容无关性、文化无关性和平台无关性。本标准还(1)提供了用于理解现存和未来系统的框架;(2)通过识别关键的系统接口来提高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3)整合那些至少在5-10年内仍适应于新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技术水平。 3 开发过程与结论

3.1 开发过程

用于开发体系架构的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第一步:从所有的受益者(具有共同兴趣的一群或一类人、组织、实体)那里搜集对系统的要求。 第二步:从现有的系统、产品和服务中搜集所有的特征、可能和约束。

第三步:产生主题范围内的抽象(概念上的理解)。例如:某个系统由三个抽象层组成(1)获得原始信息产生低层抽象;(2)获得低层系统产生中层抽象;(3)获得中层系统产生高层抽象。

第四步:产生更高层次的抽象直至系统构件数量很少(如3~7个构件)。抽象层的数目与要求系统简化构件所需采取的步骤数目相等。从这一点来看,系统可假想成是一个系统体系架构的侯选者。

第五步:单独针对系统的标准从系统的最高抽象层(最一般的概念)向下重新实现系统,在下一个低的层次重新生成系统的功能、接口和兼容性。例如:获得高层抽象然后重新实现中层抽象。精确地说,中层抽象和一般化是高层,高层通过约束加以实现是中层。从CELTS 的观点来看,抽象和实现是相反的操作。

第六步:在第五步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下面更低层次的功能。

在候选的体系架构和实现约束的基础上,系统功能重新得到实现。如果重新实现的系统不符合所有的要求,或者不包括现有的系统(第二步),那么该候选体系架构不是系统的体系架构(返回到第三步),或者现有的系统需要重新评估(返回到第二步),或者系统的要求需要重新评估(返回到第一步)。否则,如果候选体系架构符合所有的要求,并且包含现有的系统,那么这个候选体系架构就是一个系统体系架构。当然它不是惟一的系统体系架构——可能存在几个适合的系统体系架构。

3.2 结论

图1 CELTS 五个抽象——实现层次概貌。只有第三层(系统的构件)是标准化的

这个体系架构开发过程的结论是:为了保持系统的功能性、兼容性和与相关系统的连接性,新的框架需要有重要的、公共的构件和可识别的接口来理解系统。换言之,新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要与原始的系统具有同样的表现。

CELTS 的第三层(系统构件)和第五层(编码,协议)提及了互操作性问题。第三层是基于构件的体系架构,它描述了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种类(从实现技术的观点)。第五层支持工业标准和交叉的工业标准,该标准直接支持较低层次的信息技术互操作性。在该标准中仅有第三层是标准化的。

受益者的观点 第4层

有关学习者的设计特征

下面确定CELTS的系统构件,括号中的字母代码是CELTS系统构件的缩写。

学习实体(LE)、从学习者实体到评估的行为数据流(B)、评价过程(E)、从评价到指导的评估数据流(A)、在评价和学习者记录之间的绩效数据流(P)、学习者记录数据存储(R)、从学习者记录到指导者的绩效和偏好数据流(P1)、从指导者到学习者记录的绩效和偏好数据流(P2)、在学习者实体和指导者之间的学习偏好(LP)、指导过程(C)、从指导到学习资源的查询控制流(Q)、学习资源数据存储(LR)、从学习资源到指导的分类信息数据流(QI)、从指导到发送的定位数据流(L1)、发送过程(D)、从发送到学习资源的定位控制流(L2)、从学习资源到发送的学习内容数据流(LC)、从发送到评价的交互情景数据流(IC)、从发送到学习者实体的多媒体数据流(M)。

4 CELTS体系架构

CELTS体系架构在广泛的学习和教育领域具有适用性。这些细化层从最高层到最低层依次为:

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指明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对知识或信息的掌握、迁移、交换、陈述、发现等等。

有关学习者的设计特征:涉及学习者对网络教育技术系统设计产生的影响。

系统构件:正如在有关学习者的设计特征中所指出的那样,描述基于构件的体系架构。

受益者的观点:参照系统构件层次子集从不同的视角描述网络教育技术系统。

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编码、APIs、协议:正如在受益者的观点中所指明的那样,描述一般的“即插即用”(互操作的)的构件和基于网络教育技术架构的信息技术接口。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五层代表了技术分析领域的五个独立的部分。如:独立于一个实现(如:编码、APIs和一个实现的协议—第五层)来讨论一个抽象(如:CELTS系统构件—第三层)。换言之,即使第三层包括诸如“评价”和“指导”构件,这些构件仍是概念上的,因为在实际实现中没有必要指出“评价”和“指导”是可分的、可确定的构件。从教师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CELTS层次有助于把大框架从细节中分离出来。层次的使用有助于读者一步一步地明白问题。

4.1 学习者与环境交互

学习者实体(过程)表示一个抽象的学习者,如:单个的学习者、合作学习的几个学习者或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学习的小组成员。环境(过程)表示与学习者实体交互的环境。学习者的环境包括Internet、计算机、多媒体、电视、图书馆、书籍、报纸、学校、实验室、指导者、导师、教师、老板、父母、其他的学习者、其他的雇员等。学习交互(流程)可能与学习体验有关。

该层从信息技术的观点强调最高层(更一般的)的功能性:学习者经过一段学习体验后具有新的或不同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中,被解释为一个子系统(环境)把信息传送给另一个子系统(学习者实体),即一个交互。学习者与环境交互并不想表现学习或学习过程中的当前理论。它表现了学习技术系统的信息技术观点,有助于公共的、便于理解的软件工程分析和设计技术。该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信息技术。

学习者间的合作学习是集体的学习者实体的内部表示。类似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几个单独的数据库“合作”让人感觉象一个数据库一样。CELTS学习者合作的符号,即学习者实体的内部表示不是一个分离的构件,是对CELTS特征的重要简单化。

4.2 有关学习者的设计特征

该层关心学习者对学习技术系统设计产生的影响,产生一个反映人类学习的重要设计约束的系统。学习者有以下的设计特征:

人能控制他们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可把学习技术系统作为工具来使用以支持他们自己的搜索、发现、实验等,这是学习者自我导向的教学的一部分。

人需要感官输入或物理的交互信息。交互的多媒体用于信息交流。学习者通过感官输入或物理交互接受信息。多媒体包括听觉的、视觉的和其他感官输入和物理交互。

人可能是“不可靠的”信息接受者。因为来自学习者自身的某些错误或局限会延迟或阻碍学习体验的预定结果的产生(如:学习者忘记所学内容,学习了错误的内容)。这一点激发了某种“反馈循环”的产生,用于“引导”或“指导”学习体验。

人是多变的、“不可预期的”学习者。由于个体差异存在,学习者是“不可预知的”,没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最好学习策略(一些人采用读书法,一些采用发现法,一些采用合作法,还有一些选用讲授法等)。另外,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激发了“反馈循环”需产生多种策略的必要性。记录

保持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必须整合到反馈系统中。记录保持(学习记录的绩效和偏好信息)支持在终身学习体验过程中学习者记录经过许多教师或学习技术系统所进行的转换。记录保持有助于决策制定(如:由指导者通过查询学习者记录的历史和学习资源来决定接口)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策略和风格(如:合适学习内容如多媒体的发送)来适应人类学习的“不可预期性”的天性。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支持更为广泛的、有效的学习技术系统。

人是漫游式的学习者。许多学习者从一位教师转移到另一位教师(如K12),从一个机构移动到另一个机构。在人的终身学习体验中,很可能遇到不止一位老师,因此有必要从一位教师到另一位教师(从一个机构到另一个机构)转移学习者的信息,如:历史绩效和学习目标。另外,发现“最好的”学习策略要求长期对学习者的绩效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分析中得到的推论常会影响最好学习方法的策略制定。因此有必要在学习者记录中保存学习者的历史绩效。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最好的”学习偏好,如:学习风格和策略。学习者在其一生的学习生涯中对于相同的学习策略反应并不一定相同。因此,学习偏好可随着学习者(或教师或机构)的需要发生改变。人能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提供建议。学习技术系统应该是可定制的、可配置的,并可以适应学习者、老师、指导者、机构和其他的受益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4.3 系统构件

CELTS 系统构件是:

过程:学习者实体、评价、指导、发送。

存储:学习者记录、学习资源。

流程:学习偏好、行为、评估信息、绩效和偏好信息(三次)、查询、分类信息、定位器(两次)、学习内容、多媒体、交互情景。

构件的操作有下列形式:①学习风格、策略和方法等作为学习偏好在学习者和其他的受益者之间协商和沟通;②学习者在多媒体交互的情景中被观察和评价;③评价产生评估和/或绩效信息;④绩效信息存储在学习者的历史数据库中;⑤指导者评审学习者的评估、偏好、历史绩效及未来学习目标等信息;⑥为了合适的学习内容指导者通过查询和分类信息搜寻学习资源;⑦指导者从可用的分类信息里精选定位器并把定位器传送给发送过程,如:课程计划;⑧传送过程基于定位器从学习资源中精选的学习内容并将学习内容通过交互的多媒体方式传递给学习者。

在所给的学习情景中,在系统构件和个体间没有必要一一对应起来。一个个体可能代表所处学习情景里的多个系统构件,如:代表学习者实体的个体可能在自定步调的学习环境中代表指导者。同样,多个个体可以代表所处学习情景里的单个系统构件,如:由几个人组成的合作学习组可代表一个学习实体。

虽然单一的构件集合已被描述,但在所给的学习情景中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学习体验。如:虽然只有一门“物理”课程供学习者参加,但由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联合开设的这门课程可培养两种不同的学习体验。

4.4 受益者的观点

该层的主要工作是:①验证和确认在重要的系统、受益者和机构中CELTS构件,②发现在不同的系统、受益者和行业中CELTS构件哪些是重要,哪些是不重要的,③指出在高层与低层之间设计观点的不同优先权。使用CELTS构件子集用图示表示每一位受益者,对于特殊的构件每个有其重点与非重点。重点与非重点(首要的、次要的和其他设计观点)反映技术观点,而不是教育学观点。

因为该层指出了特殊的设计观点:哪一种观点、看法或子集与低层设计相关,所以受益者的观点层被

认为是一个单独的细化层。每一位受益者有一个重要的、合法的观点。当然,每一位受益者对学习技术系统有不同的理解。受益者的观点和优先权在CELTS中用符号图解出来。CELTS系统构件是以不同受益者观点实现的一个抽象。受益者的观点(第四层)是CELTS代表第三层实现的系统构件的子集。

4.5 可操作的构件与互操作性

虽然可操作的构件与互操作性的主要领域是通过几种符号来确定,但一般通过编码、APIs(应用编程接口)和协议来描述。虽然了解哪些互操作性标准(编码、APIs和协议)正在使用会提高我们对系统的了解并有助于我们认识其潜在的互操作性,但系统必须合理地整合与配置才能达到真正的互操作性。

本层确定首要的可操作的构件,它们对于许多学习技术系统而言是公共的,如编码、APIs,协议、交换标准、过程、存储(数据库)、信息流和人机接口。不是所有的互操作性构件都可组合到所有的学习技术系统中。

从开发者与管理者的角度看,在一个实际的学习技术系统中,知道所有的编码、APIs、协议和其他的互操作性接口是必须的但还不够。几种其他的兼容性特征如连通性、安全性、漫游性和管理性也是必需的。当然,CELTS为分析和计划具有整合的、互操作的系统提供一个框架。

从教师与学习者的角度看,在该层所确定的可操作的和互操作的构件代表实际系统的子系统、编码、APIs(应用程序接口)、协议等。具有共同的功能性不能保证互操作性。如便携式电话和无线电话有相似的功能性但不具备互操作性。类似的,有互操作性接口并不一定具有功能性:两个系统都使用internet TCP/IP 协议,但因为它们不能彼此连接,所以不具有功能性。因此,必须完整地描述功能、编码、APIs、协议和其他的接口。

5 CELTS体系框架

5.1 CELTS体系框架

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教育信息技术标准的研究,特别是参照IEEE LTSC1848的框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CELTS体系框架,应该包含以下具体标准的制定,通常称之为子标准。下图显示CELTS 的子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联,其中的标准信息中心(网站)是本项目的信息支撑系统。

图3 CELTS的子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联

下面提出各类标准中的具体子标准,共有30个子标准。

总标准:体系架构与参照模型(CELTS-1)、术语(CELTS-2)

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对象元数据(CELTS-3)、语义与互换绑定(CELTS-4)、数据互换协议(CELTS-5)、HTTP绑定(CELTS-6)、课件互换(CELTS-7)、课程编列(CELTS-8)、内容包装(CELTS-9)、

练习/测试互操作(CELTS-10)

学习者相关标准:学习者模型(CELTS-11)、任务模型(CELTS-12)、学生身份标识(CELTS-13)、学力定义(CELTS-14)、终身学习质量描述(CELTS-15)、协作学习(CELTS-16)

教学环境相关标准: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CELTS-17)、工具/代理通信(CELTS-18)、企业接口(CELTS-19)、教学管理(CELTS-20)、用户界面(CELTS-21)

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教学资源评价(CELTS-22)、教学环境评价(CELTS-23)、教育服务质量管理(CELTS-24)

本地化标准:标准本地化标准(CELTS-25)

跟踪研究课题:虚拟实验(CELTS-26)、自适应学习(CELTS-27)、标准上层本体(CELTS-28)、内容分级(CELTS-29)、教育管理信息(CELTS-30)

5.2 CELTS子标准的系统构件

运用CELTS体系架构来描述CELTS的子标准,下面是对学习者模型子标准(CELTS—11 )的系统构件进行描述。

6 结论

我国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开发工作以国际国内网络教育的发展与竞争为背景,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障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研究工作和引进相关国际标准,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修订与创建各项子标准,最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体系。CELTS 体系架构的创建与形成关系到整个体系框架的建立及其子标准间的相互关系,因此CELTS体系架构与体系框架的研究对于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IEE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 (LTSC), 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2001.9.

[2] 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nc.: Specifications, ,2001.1.

[3] 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开发计划.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工作文件. 2001年8月第七稿.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haring of learning resource and interoperating of system,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 (CELT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 purpose and scope of architecture of CELTS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s well, we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five refinement layers in CELTS architecture which were Learner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Learner-Related Design Features,System Components,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s and Priorities,Implementation Perspectives and Priorities, and came to the system of CELTS consisted of seven elements, including total standards, instructional resources-related standards, learner-related standards,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related standards, quality of service-related standards in education, localization-related standards, and follow-up research problem-related standards.

Key words: E-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Architecture System

中国教育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 中国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2004年1月6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网络考试分解

题目1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移动学习描述不合理的是() 选择一项: a.形式上是移动的 b.技术基础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c.我国移动学习处于成熟阶段— d.支持随时随地的学习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Webl.O 的主要特征是() 选择一项: a.人人织网

b.用户对用户 c.C/S结构彳 d.以用户为主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d. Virtual-U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面不属于国内E-Learni ng 教学平台产品的是()

选择一项:

a.4A网络教学平台 b.天空教室 c.Web Course in a Box d.Moodle “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F 标记题目 题干 PPT尽量少使用文字的目的是()选择一项: a.表现生动 b.画面丰富 c.便于理解7 d.集中注意力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著作工具是( ) 选择一项: a. Authorware b. PowerPo int c. Flash d. ToolBook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P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一项不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选择一项: a.教学性 b.科学性 c.艺术性“ d.诊断性 题目8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学习者浏览、观察学习信息的网络结构,找出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是那种导航的功能() 选择一项: a.检索导航 b.帮助导航 c.线索导航 d.浏览导航V 题目9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V 标记题目 题干 PPT不支持的视频播放格式是()选择一项: a.AVI b.MP4 — c.MOV d.WMV 题目10 正确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技术的“视觉教育”阶段大致处于(A)。 A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至今 2.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 A信息和人员B材料和设备 C设计和制作D技巧和环境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学习材料与教学环境B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C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D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AD)。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5.CAI教学系统常用的教学媒体是(C)。 A黑板和粉笔B教材和练习册C计算机和课件D系统软件 6.我国教育技术学是在(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视觉教育B视听教育 C教育传播D电化教育 7.戴尔“经验之塔”的最顶层是(C)。 A有目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语言符号D视觉符号 8.(D)是利用直观的形式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由归类分析发展而来,更强调直观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用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 A信息加工分析法B归类分析法

C层级分析法D图解分析法 9.在进行教学决策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学生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被称作(A)。 A.学习内容分析 B.学习需要分析 C.前端分析D.教学需要分析 10.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确定了(A) A.教学目标B.教学要求 C.学生水平状况D.学生学习风格 1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内容:(B)。 A知识B情感 C意识D技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媒体的基本特征(B)。 A交互性B沉浸性 C多样性D集成性 13.按照ITU—TL347的建议媒体可分为(C)。 A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传输媒体 B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C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D感觉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14.用photoshop合成图片,以后还想修改,应当将文件保存为哪种格式(A)。 A psd格式 B gif格式 C bmp格式 D jpg格式 15.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B)。 A教育传播媒体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D教育传播系统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及答 案较全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D 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A.19世纪末B,1922年C.20世纪20年代D.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A.戴尔

B.斯金纳 C. 克劳德D.加涅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A.教学资源B.学习者C。系统设计思想D.教学实践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B.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C.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

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D.20世纪7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A.80年B.70年C.60年D.50年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A.1972 B.1973C.1977D.1994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B.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 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一、从申报到结题 1.课题申报与结题 本课题于2007年8月1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于2007年10月26日批准立项,批准号:DCA070186。 课题2007年11月20日开题启动,到今天(2012年8月2日)结题,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五年。 2.课题申报的原因 当年为什么要申报这个课题?主要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 (1)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没有对自身历史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学人对历史的研究关注是很不够的,基本情况是:应用研究较多,基础研究较少,历史研究极少。检索文献,专门对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专著,可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我国学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却有了一些文章和专著,如《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等。人们对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自己国家教育技术发展史的关注。应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既要关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更要关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不研究自己国家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何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2)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建成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它的课程体系中,不能没有发展史课程的设置,而开设“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我国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点研究工作,为开出这门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我国的第一本“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是由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我国的第一本“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编写。当代的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人应该肩负起这个使命,我们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完成这个使命的。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一大批业内精英参与了研究,真的“中国电教是一家”。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史为鉴,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课程奠定基础。 2.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象: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 (2)范围: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大电教,非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是“学校电教+社会电教”。 电教是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普通学校、高 14 DOI:10.13811/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ki.eer.2012.10.008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笔者最近通过Alta 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公认的“信息化”译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西方人公认的概念。笔者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in education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 (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笔者认为IT in education语义范围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4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当今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 标准体系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 祝智庭 (华东师大教授暨全国信标委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信息化呼唤标准化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千余所高校建起了校园网,67所高校获准开办网络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已有260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有的地区还建设了教育城域网,而且有三百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校。能够预见,今后几年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和应用开发还会呈持续增长之势。国内外企业界看到了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的巨大存在与几乎无限的潜力,纷纷涌入这个领域来分享网络教育这个大“蛋糕”,估计在国内注册从事与网络教育技术相关业务的企业有三、四百家之多。 虽然众多的教育局域网因遵从Internet 的有关协议获得了数据交换能力,但在教育应用层面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能力基本阙如,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开发商们各行其是,自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的格式,致使各系统之间共通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长此下去,势必在网络教育世界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国家在教育信息化

方面的投资无法充分生效。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网络教育应用层面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可交换性和管理信息的互通性。因此,中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制订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0月指令科技司组织力量研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而且于初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初更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授权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标委会专家们努力合作,在充分调查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当前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中国的CELTS标准体系当前包括28个项目,根据各项子标准的作用范围又分为通用规范与专用规范两大类:通用类规范具有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框架研究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张屹* 闫寒冰** 祝智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E-mail:zhangyilyj@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E-mail:yhb1225@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ZTZHU@https://www.360docs.net/doc/35798119.html, 为了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必须重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介绍了CELTS体系架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CELTS体 系架构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了CELTS体系架构的五个细化层: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有关学 习者的设计特征、系统构件、受益者的观点、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并讨论了由七个要 素构成的CELTS体系框架:总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 准、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本地化标准、跟踪研究课题相关标准。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体系框架 1 引言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 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策略是制订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方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性。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项目,并任命祝智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该项目投资600万,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CELTS的体系架构是在参照美国LTSC IEEE 1484.1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标准体系中其他子标准的建构。本人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之一,在此介绍CELTS体系架构的前期研究成果。 2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开发系统体系架构的意义在于发现高层的框架以便理解某类系统、它们的子系统和与相关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远程网络教育领域,虽然可能有多种体系架构存在,这里提出的体系架构也不是设计单个系统的蓝图,但它是用于设计一般系统的框架,还可分析与比较这些系统。通过在一般化层次下揭示不同系统的共享构件,该体系架构有助于构件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些构件与子系统是可复用的、便宜的、可修改的,并可确定关键的互操作性接口和服务。本标准有助于形成一般的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指导方针。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中外教育技术发展史 摘要:文章从国外和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技术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1970年以前,我国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教育机器的利用。这一阶段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提供各种机械,电子装备等硬件设备”而定。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各教育系统的不断开发和实践,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教育机器只不过是教育过程中诸多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教育技术中不仅包括各种机器的利用,还应该包括媒体的设计,评价,对学生特性的研究等内容。[1] 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古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外国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泥板书”图画文字,“泥板”教材即泥板书。若论发明更早的教具,则是古埃及的“纸草”(paperus)。纸草原是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的一种长茎植物。古埃及人将这种植物的茎层层剥开,然后将薄片连接粘结起来,经过加工制成可用于书写的纸。成为一个正方理论探讨教育技术形,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荷马史诗》记载,其教师咯戎教导阿喀琉斯的时候,向他传授了骑马、掷标枪、打猎、弹奏七弦琴和医术等方法的技能在雅典教育中要学习纺织、缝纫和弹琴。同样都需要借助器具进行学习,同样渗透了教育技术手段。 1、2 .近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13、14 世纪英法等国学徒制作使用了一些教学仪器。1658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图画出版了150 幅插图的《世界图解》,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的诞生。最早提出教育技术理论的当推卢梭,他主张师生共同亲手制造一些仪器用以验证知识。瑞士的裴斯泰洛齐(1746—1827)在发音教学中发明了拼读课本,并设计了进行拼读练习的拼读板,在算术教学中所采用的分数表、正方形和算术箱等教具都是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Froebel’s Gifts)是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1836 年他创制了1-5 种恩物,后来演变到8 种。这些教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3] 1、3.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 美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视觉教育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它是以幻灯和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 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 二、萧树滋(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十个…第一?誉满神州: 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 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 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 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 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 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 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 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 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 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 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定义

教育技术的定义小组成员:崔鸿刚米玛石达贾璀珍王佳丽薛春霞候霖 经过我组成员对《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教育技术的定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书籍的阅读以及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后综合讨论,我们认为: 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和评价合适的技术过程和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改进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一种实践和研究。 教育技术的内容: 1.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主要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2.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于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3.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4.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5.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 参考书籍: (1)《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绍 东主编。 负责人:薛春霞 教育技术的目的: 教育技术学具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facilitating learning)和改善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促进学习强调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善绩效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能力。 参考书籍:

电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专)》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更新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专)》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六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形考任务1(单元自测题) 一、判断题 题目1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它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也使得师生交互更加方便灵活。 选择一项: 对 题目2 完成3次大作业和全部自测题,就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形成性考核任务。 选择一项: 错 题目3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数据、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要素。 选择一项: 错 二、多选题 题目4 以下属于做法中符合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要求的是: A. 为计算机房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B. 定期备份电脑中的资料 题目5 在“用视频重塑教学”的讲座中,以下表述和演讲者观点吻合的是: B. 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C.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视频和练习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D. 技术不仅可以让课堂更高效,而且更人性化 形考任务2(单元自测题)(撰写教学设计方案) 一、单选题 题目1 ()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前期基础、分析学习者对新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学习者对当前内容是否有偏爱或特长。 D. 学习者分析

年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考场网络巡查指挥系统高清升级

关于“成都市青羊区年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考场网络巡查指挥系统高清升级项目”公开招标采购项目的质疑答复 质疑人:四川闻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高新区永丰路号幢单元楼号 法定代表人:刘鲜霞 联系人:吕卿 联系电话: 被质疑人: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后勤服务中心 地址:苏坡桥西街号 联系人:蒋老师 联系电话: 质疑人因认为“成都市青羊区年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考场网络巡查指挥系统高清升级项目(项目编号)”的招标文件使自身权益受到损害,于年月日提出书面质疑,我单位于年月日依法予以受理,并组织人员针对贵公司的质疑函,虚心向专家请教相关质疑问题,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质疑事项及相关答复: 质疑事项:招标文件评分标准具有倾向性 事实依据: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产品厂商、投标人综合实力”第点“所投标考高清转发管理三合一平台、标考高清电视墙管理平台、交换机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每有一个得分,最多

得分,未提供不得分。(提供有效证书复印件并加盖投标人公章),首先,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版)》相关技术规范的标考设备生产厂商且具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仅佳发安泰一家;其次,经我司向目前主流交换机生产厂商包括华为、锐捷、中兴、思科等咨询,均不具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具有此证书且能满足交换机招标参数要求的厂商不足三家;以上评分项不符合政府采购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等要求指向特定供应商、特定产品;”以上评审标准不符合政府采购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请采购人删除该评审项。 回复:针对质疑人所提出,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版)》相关技术规范的标考设备生产厂商且具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仅佳发安泰一家是不符合实际的,经我方根据市场调研,目前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版)》相关技术规范且具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标考设备生产厂商有:佳发安泰、天地伟业、竞业达、海康、大华等。 其次,经贵公司向目前主流交换机生产厂商包括华为、锐捷、中兴、思科等咨询,均不具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具有此证书且能满足交换机招标参数要求的厂商不足三家,质疑人未提供主要的事实依据,无证明材料支撑。经我方根据市场调研,目前主流交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摘要] 教育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弄清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趋势,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关于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综述,希望为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综述 前言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经历一个从发轫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育技术学也不例外。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者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有关教育技术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还处于朦胧阶段,如何看待教育技术学的未来,从焦健利的观点看,教育技术的未来走向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立场,一是激进主义教育技术学未来观;二是消极悲观主义教育技术学未来观;三是审慎的乐观主义教育技术学未来观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及组织序列,同时,对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弄清目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状,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趋势,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本文试图在阅读分析国内外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关于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综述,希望为促进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综述 国外关于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教育模式以及信息技术的探讨和分析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关于国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出当今国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网络化和多媒体化 教育技术网络化的最明显标志是交互网(In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由于Internet 的前景如此广阔,目前世界各国对Internet的应用都极为重视,不仅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开始进人中小学和家庭。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已经将Internet网络教学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并开始构建基础教育网络平台。近年来,在关于教育技术的国际性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所发表的论文中有绝大部分都与多媒体有关,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换句话说,目前国际上的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日本和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制定发展多媒体教育应用政策。 (二)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应用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在大力推广应用教育

2014现代教育技术单选题

现代教育技术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B. 1918—1942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C 电化教育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D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 C )C.20世纪20年代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B.斯金纳 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B )B.学习者 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C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D )D.20世纪70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A )A.80年 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A ) 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A A.1972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A) 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 13 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C 设计和制作 14.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教育开发职能( A )A.组织和管理 15.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B。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1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B )B 教学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下属概念1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 C )C.教育技术18.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 B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19.我国于哪一年开始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试点C.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 2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 A )A.香农一韦弗模式 22.在香农一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于哪一部分( B )B,信道 23.施拉姆循环模式在香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B B,反馈 24.在施拉姆循环模式中,增加了反馈,表明了传播的(C C.双向性25.贝罗模式是香农一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C C 社会学 26.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信息的因素( A ) A.信号 27.编码的过程是( B )B.信息转换为信号 28.译码的过程是( B )B.信号转换为信息 29.媒体使用的符号系统中不包括哪一类 ( D )D.控制符号 30.谁提出了“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D ) D.麦克卢汉 31.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 )C.戴尔 32 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A.言语符号33.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A A.物理性能 34.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 A )A.教科书 35 .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 D)D,电视和无线广播 36.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 D.给学习者的刺激 37.布鲁纳的“贴标签教学活动方案”强调的是( A )A,智力活动 38.哪类媒体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 B ) B.文字和纸 39. 哪类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C )C 印刷术 4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为推行平民教育活动,举办干字课教学试验,用什么媒体作为教授工具( A )A 幻灯 41.计算机在教学上主要应用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 D )D.计算机管理教学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电子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 43.传播按方式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和(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