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重点及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重点及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重点及考点总结中医执业药师中药化学重点及考点总结《中药化学》考试大纲【字体:大中小】【打印】中药化学部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化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大类化台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大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

4.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5.一些常用中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一些中药材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和相关的化学成分以及在现阶段的应用与限制情况。

说明:本部分所要求的中药材的选择依据是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大小单元细目单元要点(1)溶剂提取法的基本要点(2)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和渗漉法的适用范围及特点1.溶剂法(一)中药有效成分的2.水蒸气蒸馏提取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法3.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萃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及适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用范围一总论1.根据物质溶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操作及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2.根据物质在(1)两相溶剂萃取法两相溶剂中的分配(2)分配色谱法的特点及应用比不同进行分离(二)中(1)色谱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3.根据物质的的应用分离与精制吸附性差别进行分(2)硅胶、大孔树脂和聚酰胺色谱离法的分离方法及其应用凝胶过滤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4.其他的分离法和分馏法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方法用(三)中(1)纸色谱、薄层色谱在中药化学药化学成分的常用色谱学和成分纯度测定中的应用鉴别和结构鉴波谱学方法(2)UV、IR、NMR和MS在中药化学定结构鉴定中的应用二(一)基生物碱的分类(1)生物碱在动、植物界的分布和本内容及结构特征存在情况生物碱(2)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1)生物碱的性状和旋光性(2)游离生物碱和生物碱盐的溶解性及其应用(3)生物碱的酸碱性,碱性强弱与(二)生实际工作中的化学结构的关系及其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物碱的理化性常用性质用质(4)常用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沉淀反应条件和阳性结果的判定及其应用(5)生物碱显色反应(三)生物碱的提取分常用方法离和鉴别(1)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2)分离水溶性生物碱的常用方法(3)生物碱的色谱鉴别方法(1)苦参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2)麻黄、黄连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鉴别方法、(四)实含生物碱的常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例用中药(3)川I乌中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及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4)洋金花中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鉴别方法(5)马钱子中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和鉴别方法大小单元细目单元要点(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蔗糖的结构特征(3)常见单糖的英文缩写(4)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区别及鉴别方法(1)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2)苷类化合物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性三糖和苷1.糖类(一)糖和苷的分类2.苷类(1)糖的氧化友应、羟基反应、羰基反1.糖的化学性应和硼酸络合反应(二)糖质(2)糖的显色反应及其纸色谱鉴定法和苷的化学性质2.苷的化学性(1)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碱催化水解质法和酶催化水解法(2)苷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1.苷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注意(三)苷的提取分离事项类化合物的提2.苷类化合物(1)糖的种类、构型和比例取分离及结构结构测定的常用方(2)糖与糖的连接位置鉴定法(3)糖与苷元的连接位置(四)实苦杏仁例苦杏仁中所含主要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鉴定方法四醌类(一)醌(1)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类化合物的化(2)醌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与结构的关系学结构类型及2.醌类化合物(3)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酸性强弱与理化性质的理化性质结构的关系(4)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二)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1.醌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的提取分离2.醌类化合物(1)蒽醌类化合物的IR光谱特征的结构鉴定(2)蒽醌类化合物的MS裂解规律1.醌类化合物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的分类及基本结构(1)大黄中主要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三)实含醌类化合物(2)丹参中主要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例的常用中药构、鉴定方法和生物活性(3)紫草和虎杖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大小单元细目单元五香豆素和木脂要点1.香豆素的结香豆素基本母核的结构特征和类型构类型(1)香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及2.香豆素的理其他性质(一)香化性质(2)香豆素与碱的作用及其应用豆素(3)香豆素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1)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3.香豆索的提1(2)简单香豆素的UV、IR和H-NMR波取分离和结构鉴定谱特征(二)木木脂素的理化木脂素的溶解度、比旋度等脂素性质(1)秦皮、前胡和肿节风中主要化学成(三)实含香豆素、木分的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指标成分例脂素的常用中药(2)五味子、补骨脂和厚朴中主要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素(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要求结构分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分类(1)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2)黄酮类化台物的溶解性与化学结构(二)黄的关系实际工作中的酮类化合物的(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黄酮类化常用性质理化性质合物的酸性强弱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及其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4)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1.黄酮类化合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提取和分离方物的提取分离法六黄酮(1)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鉴别方法及应(三)黄用酮类化合物的(2)黄酮类化合物UV 光谱位移试剂在提取分离与结2.黄酮类化合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构鉴定物的结构鉴定整理(3)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异黄酮的UV光谱特征(1)黄芩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鉴别方法和生物活性(2)葛根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提取分离方法和生物活性(3)银杏叶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四)实含黄酮类化合结构和生物活性例物的常用中药(4)槐米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陈皮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鉴别方法(6)满山红叶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大小单元细目单元七萜类要点1.基本内容萜的分类(一)萜2.单萜、倍半环烯醚萜苷及常见倍半萜、二萜的类萜和二萜化学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二)挥发油2.提取分离与(1)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鉴定(2)挥发油的气相色谱鉴定方法1.基本内容(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通性(2)挥发油的化学常数和挥发油(1)紫杉和穿心莲中主要萜类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三)实含萜和挥发油(2)龙胆中主要萜类成分的化学结构例的常用中药(3)薄荷和莪术中主要萜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基(1)皂苷的结构特点特点和分类本内容(2)皂苷的分类(1)皂苷的性状、溶解度、发泡性、溶(二)皂实际工作中的血性等苷的理化性质常用性质(2)皂苷的水解(3)皂苷的显色反应八皂苷(1)皂苷及其苷元的常用提取方法1.皂苷的提取(2)利用吸附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分离、纯化皂苷(三)皂分离(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皂苷苷的提取分离13与结构鉴定(1)MS、C-NMR谱在三萜皂苷结构鉴2.皂苷的结构定中的应用鉴定(2)甾体皂苷元的IR光谱特征(1)人参、甘草和黄苠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和贮存保管的注意事项(四)实含皂苷的常用(2)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例中药型和贮存保管的注意事项(3)知母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大小单元细目单元要点九强心苷(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分类(一)基特点和分类(2)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苷本内容元的连接方式(1)强心苷的溶解性(二)强实际工作中的(2)强心苷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心苷的理化性常用性质(3)强心苷的酸水解法、酶水解法及其质在生产中的应用1.强心苷的提强心苷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三)强取分离心苷的提取分2.强心苷的结离与结构鉴定强心苷的UV光谱特征构鉴定(一)基基本要求本内容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十一其他成分(二)主实际工作中的要动物药的理胆汁酸的化学鉴别方法常用性质化性质(三)主要动物药的提基本要求取分离胆汁酸的提取方法(1)蟾酥中强心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四)实常用动物中药(2)牛黄、熊胆和麝香中主要成分的化例学结构类型(一)基结构特点本内容(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2)中药中含有的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3)马兜铃、细辛等中药中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和毒性鞣质的理化性质(二)理常用性质化性质(三)提实际工作中的(1)有机酸的提取方法取分离常用方法(2)除去鞣质的方法(四)实含有机酸的常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化学结构、理化例用中药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扩展阅读:中医执业药师化学基础重点及考点总结第一章溶液【字体:大中小】【打印】第一节溶液的浓度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3质量浓度:每单位溶液体积含有溶质的质量。

(完整版)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两性生物碱:咖啡、小檗碱、槟榔次碱; 亲脂性:叔胺碱、仲胺碱
升华性:咖啡因
氮原子杂化方式
sp3>sp2>sp
诱导效应
供电增强,吸电降低。 麻黄碱(甲基供电)>去甲麻黄碱 有氮杂缩醛结构碱性强
碱性 电子多 给出电子、接受质子
诱导-场效应 共轭效应
π-电子共轭,碱性减弱 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因碱性极弱 胍类强碱性
硼酸显色反应
5-羟基黄酮、 2’或 6’-羟基查耳酮
碱性试剂反应
蓝色 红色 红-紫红色,少数蓝色或绿色 不加镁粉,仅加浓盐酸,变红 红色 黄-淡红色 棕黄色 红-紫红色 鲜黄色荧光
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显色 亮黄色
五氯化弟反应 Gibbs 反应
查尔酮 鉴别黄酮类化合物酚羟基对 位是否被取代
红-紫红色沉淀↓ 弱碱性,吡啶溶液, 显蓝色或蓝绿色
环烯醚萜苷元
Liehermann-Burchard
三萜 皂苷 甾体 化合物
Kahlenherg 反应 Rosen-Heimer 反应 Salkowski 反应
环烯醚萜苷 三萜皂苷 甾体皂苷
三萜皂苷 甾体皂苷
冰乙酸、铜离子 浓硫酸-乙酸酐
五氯化弟
蓝色 黄-红-紫-蓝,最后褪色 红-紫-蓝-绿-污绿最后褪色
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 紫花前胡苷 当归素 旱前胡甲素 紫花前胡素 百花前胡丙素 二氢愈创木脂酸
单环氧木脂素
木脂内酯
木脂素类
环木脂素 环木脂内酯
双环氧木脂素
联苯环辛烯型木 质素
联苯型木质素
黄酮类化合物
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
黄芩:邻三酚羟基
灰黄-黄色
黄酮醇 灰黄-黄色
槐米:邻二酚羟基 芦丁(苷)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溶剂极性表:水 > 甲醇 > 乙醇 > 丙(醇)酮 > 正丁醇 (与水分层)> 乙酸乙酯 > 氯仿 > 乙醚 > 苯 > 石油醚官能团极性大小顺序:羧基 > 羟基 > 氨基 > 酰胺 > 醛基 > 酮基 > 酯基正相色谱法:固定相: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流动相:弱极性有机溶剂【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法:固定相:石蜡油流动相:强极性溶剂,如水或甲醇等【极性大的先流出】质谱检测:IR——用于了解分子结构中官能团信息UV——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MS——用于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等信息生成途径:生物碱——通过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脂肪酸——通过乙酸—丙二酸生物合成途径萜——通过甲戊二羟酸生物合成途径提取分离法原理:1.分馏法——各成分沸点的大小差别2.结晶法——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3.酸碱溶剂法——各成分酸碱性的不同4.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分子大小不同)5.聚酰胺吸附原理——氢键吸附一、生物碱(1)结构分类:1.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如:苦参碱(含内酰胺结构)2.哌啶类生物碱:如:槟榔碱3.莨菪烷类生物碱:如:东莨菪碱(洋金花)、阿托品4.异喹啉类生物碱:如:汉防己乙素(含酚羟基)、延胡索乙素5.吲哚类生物碱:如:马钱子碱6.有机胺类生物碱:如:麻黄碱(2)显色反应Vitali(氯化汞沉淀)反应——鉴别莨菪烷类生物碱(3)理化性质1.烟碱、麻黄碱、槟榔碱为液体,其中烟碱和麻黄碱具有挥发性;咖啡因具有升华性。

2.难溶于水生物碱盐:盐酸小檗碱、草酸麻黄碱3.碱性强弱:①胍基 > 季铵碱(小檗碱)> 脂铵碱 > 芳香碱 > 酰胺碱(秋水仙碱)②sp3 > sp2 > sp4.小檗碱是季铵型生物碱。

吗啡是两性的生物碱。

5.碱性强弱与分子结构关系(举例)①氮原子杂化方式【影响碱性强弱的最主要因素】例:可待因 > 罂粟碱;②诱导效应例:麻黄碱 > 去甲基麻黄碱③空间效应例:莨菪碱 > 东莨菪碱④氢键效应例:伪麻黄碱 > 麻黄碱(4)沉淀显色反应沉淀试剂:碘化铋钾(黄色/橘红)、碘化汞钾(白色)、碘-碘化钾、硅钨酸、苦味酸、雷氏铵盐(在酸性条件下用于沉淀季铵型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不与沉淀试剂反应,可用硫酸铜反应鉴别麻黄碱。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归纳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
结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药化学
水提醇沉法可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可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可使皂苷氨基酸茚三酮;蛋白质双羧脲
I型强心苷:苷元-(2, 6-去氧糖)-(D-葡萄糖)
II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
III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
酰基的水解一般使用碳酸氢钠、碳酸氢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溶液进行碱水解。

内酯环的水解在水溶液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可使内酯环开裂,加酸后可再环合。

醇溶液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不可逆反应。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重点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重点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一单元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本章结构研究方法1.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膜分离法、色谱法、其他方法)二、大纲要求:1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常用的提取方法。

2 、掌握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的原理及应用。

3 、掌握吸附色谱、分配色谱、聚酰胺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等的原理及应用。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溶剂提取法有效成分提取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考点一:溶剂提取法 -溶剂的极性、提取方法溶剂的分类:水(强极性溶剂):提取无机盐、糖、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等亲水性有机溶剂:甲、乙醇,丙酮。

提取苷类、生物碱、鞣质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挥发油、油脂、叶绿素、树脂、内酯、某些生物碱及一些苷元。

常用溶剂的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提取方法:(1)浸渍法:以水或稀醇为溶剂,适于遇热易破坏及含多量淀粉、黏液质、树胶、果胶的植物。

(2)渗漉法:以稀乙醇或酸水为溶剂。

适用范围同浸渍法。

但效率高(3)煎煮法:以水为溶剂(4)回流(连续回流)提取:以有机溶剂加热回流。

不适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例题:1.适用于含有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提取方法是A.浸渍法 B.水蒸气蒸馏法 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 E.连续回流提取答案: A2、下列化合物极性最大的是A、丙酮B、甲醇C、乙酸乙酯D、正丁醇E、乙醇答案: B3 、不属于亲水性成分的是:A、蛋白质 B 树脂 C 黏液质 D 淀粉 E 氨基酸答案: B[1-5]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 回流提取法E.连续回流提取法1.不加热而浸出效率较高的是2.以水为溶剂加热提取的是3.有机溶剂用量少而提取效率高的是4.自中药中提取含挥发性成分时不宜采用的方法是5.提取受热易破坏的成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答案: BCECA考点二:水蒸气蒸馏法的概念及应用适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不溶于水、耐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执业中药师中药一化学全面总结归纳

执业中药师中药一化学全面总结归纳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全面总结一、总论:1、各章结构概述重要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二、生物碱生物碱存在于:毛茛科、马前科、茄科、豆科、罂粟科、防己科、吴茱萸属、小檗科..助记:“宝马别逗罂粟;防己终于小破”代表化合物结构总结中药活性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川乌毒性大小:双酯型乌头碱>单酯型乌头碱>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鉴别显色反应: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三、糖和苷大纲要求: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羰基反应..4、苷类化合物分类及结构特征..5、苷的水解反应..助记:“阿拉不喝无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还原糖:槐糖、樱草糖、芸香糖、麦芽糖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二糖:冬绿糖、昆布二糖、槐糖、蚕豆糖、芸香糖、龙胆二糖、麦芽糖、新橙皮糖等..助记:悟空大冬天裹了块布;槐里有块蚕豆;腾云驾雾地踏上了寻找龙麦的新征程..糖的反应苷的分类酸水解的易难规律:1、N-苷>O-苷>S-苷>C-苷腺苷红景天苷萝卜苷芦荟苷巴豆苷水杨苷芥子苷牡荆苷2、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3、:吡喃糖苷中: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糖醛酸苷;4、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酶水解:β-果糖苷水解酶:转化糖酶α-葡萄糖苷水解酶:麦芽糖酶β-葡萄糖苷水解酶:杏仁苷酶苷类显色反应:含氰苷类O-苷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中国药典指标成分均为苦杏仁苷苦杏仁不低于3.0%桃仁不低于2.0%郁李仁不低于2.0%苦杏仁苷被水解后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四、醌类化合物醌的分类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分布位置的不同分类—OH在两侧苯环上—OH在一侧苯环上大黄素型茜草素型1、芦荟苷:蒽酮碳苷..2、新鲜大黄中有蒽酚类成分;储存2年以上则消失..3、番泻苷属二蒽酮类;大黄中的番泻苷A;在肠内转变为大黄酸蒽酮而发挥作用..4、游离醌类多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还具有挥发性..5、游离醌类多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醌类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热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顺序:含-COOH>2个以上β-OH>1个β-OH>2个以上α-OH>1个α-OH5%NaHCO35%NaHCO35%Na2CO31%NaOH5%NaOH强酸可溶于弱碱中;弱酸可溶于强碱中..醌类显色反应含醌类的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蒽醌—助记:很多具有泻下润肠的作用丹参菲醌丹参酮ⅡA、丹酚酸B紫草萘醌重点中药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丹参:脂溶性的主要为菲醌类化合物;水溶性的为丹参素、丹参酸、原儿茶酸等五、香豆素和木脂素大纲要求:1、香豆素类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香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醌的分类香豆素性质1、大多有香味;分子量小的游离香豆素多有挥发性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能升华..香豆素苷无香味、无挥发性和升华性..2、游离香豆素极性较小;成苷后极性增大;能溶于水等..3、香豆素母体无荧光;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多显出蓝色荧光;碱溶液荧光更显着..可用荧光色谱法检识..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加碱荧光更强;转为绿色;8位引入羟基则荧光减至极弱;甚至无荧光;呋喃型香豆素多显蓝色荧光..4、香豆素具有内酯环;与碱液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酸化又可环合成内酯;与碱加热时间过长;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异构化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盐;再酸化也无法环合为内酯香豆素显色反应呋喃香豆素具有光化学毒性;如: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呋喃香豆素外涂或内服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香豆素类代表化合物总结木脂素的结构、性质及中药实例黄酮结构特点总结1、旋光性:2;3位为单键的二氢类有旋光性;其余没有..黄酮苷由于引入了糖分子;因此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2、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3、溶解性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解析:花色素为离子型;二氢黄酮为非平面型;黄酮为平面型..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黄酮的显色反应含黄酮的中药;在碱性溶液中提取时往往加入少量硼砂;与之结合达到保护目的..七、萜类和挥发油一、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二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化合物..通式:C5H8n萜的分类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属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结构①性状为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多具有旋光性;味苦或极苦..②溶解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丙酮和正丁醇;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环稀醚萜苷的亲水性更强..③显色反应及检识环烯醚萜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同时颜色变深..因此;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与氨基酸等都能变色..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三、挥发油的组成与性质大纲要求: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二)挥发油的性质1.颜色:少数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如薁类多显蓝色;佛手油显绿色;桂皮油显红棕色..2.嗅味:多具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其嗅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有辛辣灼烧感..3.析脑:冷却条件下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4.挥发性: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可随水蒸汽蒸馏..5.溶解性:不溶于水..6.稳定性:遇光、空气、加热易氧化变质..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汽蒸馏..7.化学常数:酸值、酯值和皂化值1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酸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2酯值代表酯类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3皂化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以皂化1g挥发油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的和..四、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2、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皂苷是一类结构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故称为皂苷..皂苷的结构可分为苷元和糖两个部分..如果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则称为三萜皂苷;苷元为螺甾烷类化合物;则成为甾体皂苷..一三萜皂苷1.定义:苷元为三萜类化合物;其基本骨架由6个异戊二烯30个碳单位组成..分类:四环三萜羊毛甾烷型、达玛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特点:多含羧基;显酸性..二甾体皂苷分类:螺旋甾烷醇类菝葜皂苷元和剑麻皂苷元异螺旋甾烷醇类薯蓣皂苷元和沿阶草皂苷D苷元呋甾烷醇类原蜘蛛抱蛋皂苷变形螺旋甾烷醇类燕麦皂苷B特点:螺旋甾烷醇类和异螺旋甾烷醇类结构特点:1、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六个环;其中A、B、C、D环为环戊烷骈多氢菲结构的甾体基本母核;E 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相连接..2、一般B/C和C/D环的稠合为反式;A/B环有反式也有顺式..3、分子中可能有多个羟基;大多在C-3上有羟基..4、在甾体皂苷元的E、F环中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20、C-22和C-25..C-20位上的甲基都是α构型;C-22位对F环也是α构型..C-25甲基则有两种取向;直立键时为β型;其绝对构型为L型;平伏键时则为α型;其绝对构型为D型..5、甾体皂苷分子中不含羧基;呈中性;故又称中性皂苷..大纲要求: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1、性状: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对人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鼻内粘膜尤其敏感;具有吸湿性..2、酸性:多数三萜皂苷多呈酸性;大多数甾体皂苷呈中性..3、溶解性: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在含水正丁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有助溶性能;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溶解..因此正丁醇常作为皂苷的提取溶剂..4、发泡性: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5、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这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后;人参三醇及齐墩果酸为苷元B 型和C 型的人参皂苷具有显着的溶血作用;而以人参二醇为苷元A 型的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溶血指数:在一定条件等渗、缓冲溶液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溶血浓度..溶血指数越小;溶血性越强 6、皂苷的水解:一般水解法:酸催化水解、氧化水解和酶解等..温和水解法:光分解法、Smith 氧化降解法、酶解法或土壤微生物淘汰培养法等..大纲要求:1、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麦冬、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一、大纲要求: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3、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1、定义与结构分类α-羟基糖2-羟基糖——葡萄糖α-去氧糖2-去氧糖——洋地黄毒糖2;6-二去氧糖3、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Ⅰ型强心苷: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紫花洋地黄苷A..Ⅱ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如黄夹苷甲..Ⅲ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y;如绿海葱苷..植物界存在的强心苷;以Ⅰ型、Ⅱ型较多;Ⅲ型较少..二、强心苷的理化性质1、溶解性强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和丙酮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含醇三氯甲烷、难溶于乙醚、苯和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苷元则难溶于水等极性溶剂;易溶于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1、含糖基数目多;亲水性强;2、羟基数越多;亲水性则越强;3、可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亲水性弱..2、显色反应甲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由于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上的双键移位产生C-22活性亚甲基;能与活性亚甲基试剂作用而显色..乙型强心苷在碱性醇溶液中;不能产生活性亚甲基;无此类反应;所以可以区别甲、乙型强心苷..温和酸水解法特点、强烈酸水解特点、氯化氢-丙酮法忽略三、含强心苷的中药实例大纲要求: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一、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大纲要求: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1、结构特点名称A/B B/C C/D C17—取代基胆汁酸顺、反反反戊酸A/B环为顺式稠合时为正系——胆酸A/B环为反式稠合时为别系——别胆酸2、胆汁酸其它要点:胆烷酸24个C原子、粪甾烷酸27或28个C原子;去氧胆酸松弛平滑肌、鹅去氧胆酸溶解胆结石;α-猪去氧胆酸降低血液胆固醇;熊去氧胆酸解痉、溶解胆结石3、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中药蟾酥化学成分:蟾蜍甾二烯类乙型、强心甾烯蟾毒类甲型;吲哚碱类、甾醇类以及肾上腺素、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前两类成分具有强心作用..中国药典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指标成分;总量不得少于6.0%生理活性:脂蟾毒配基兼有兴奋呼吸、强心和升高动脉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已用于临床;商品名为蟾立苏..大纲要求: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一、有机酸可分为芳香族、脂肪族和萜类有机酸三大类芳香族有机酸对羟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马兜铃酸脂肪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琥珀酸萜类有机酸甘草次酸、齐墩果酸桂皮酸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1、基本结构为苯丙酸;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等..2、有些桂皮酸衍生物以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如咖啡酸与奎宁酸结合成的酯;3-咖啡酰奎宁酸又称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是茵陈利胆有效成分及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对羟基桂皮酸R=R″=HR′=OH咖啡酸R=R′=OHR″=H阿魏酸R=OCH3R′=OHR″=H异阿魏酸R=OHR′=OCH3R″=H芥子酸R=R″=OCH3R′=OH含有机酸的常用中药分类主要有机酸活性或毒性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有致敏作用..当归阿魏酸当归具有促进造血;调节血压;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肝损伤;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丹参丹酚酸A、丹酚酸C 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已、细辛、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等..二、鞣质鞣质又称鞣酸或单宁;是一类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的性质:1、性状: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2、溶解性:有较强的极性;可溶于水、甲、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溶剂;难溶于亲脂性溶剂..3、还原性:多元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还原多伦试剂和斐林试剂..4、与蛋白质作用: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沉淀可使用明胶进行鉴别、提取和除去鞣质..5、与三氯化铁作用:可与三氯化铁作用呈蓝黑色或绿黑色蓝黑墨水的制造就是利用鞣质的这一性质..6、与重金属作用:鞣质的水溶液能与乙酸铅、乙酸铜、氯化亚锡等重金属盐产生沉淀..7、与生物碱作用:可与生物碱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常作为生物碱的沉淀反应试剂..8、与铁氰化钾的氨溶液作用:鞣质的水溶液与铁氰化钾氨溶液反应呈深红色;并很快变成棕色..除去鞣质的方法:1、冷热处理;2、石灰法;3、铅盐法;4、明胶法;5、聚酰胺吸附法;6、溶剂法..含可水解鞣质的中药:五倍子三、蛋白质1、溶解性: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2、发泡性:振摇蛋白质水溶液能产生类似肥皂的泡沫..3、变性:加热煮沸则变性凝结而自水中析出..4、两性:蛋白质分子两端有氨基和羧基;具有酸碱两性..四、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聚合而成的化合物水溶性多糖:动、植物体内贮存营养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水不溶性多糖:直链糖分子;如纤维素、甲壳素等五、蜕皮激素蜕皮激素是一类具有强蜕皮活性的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的表皮而使昆虫蜕皮;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蜕皮激素的主要结构特点:甾核上带有7位双键和6-酮基;还有多个羟基;水溶性较大..生物活性:降血脂以及抑制血糖上升等作用..含蜕皮激素的常用中药:牛膝..中国药典以β蜕皮甾酮为指标成分..中药实例很重要;各类型结构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需要列出总结好好记一下..。

中药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中药化学考试总结范文

一、前言中药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药理作用等多个方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终于迎来了中药化学的考试。

在这场考试中,我收获颇丰,现将考试总结如下。

二、考试回顾1. 知识点掌握情况在复习过程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化学结构测定知识与药理效用等。

通过系统学习,我对这些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2. 考试题型及难度本次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从难度来看,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对简单,判断题和简答题难度适中,论述题则较为困难。

在考试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力求做到全面、准确。

3. 考试中的不足尽管我在复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考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在考试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方面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导致在解题时出现失误。

(2)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不足。

在论述题中,我未能充分展开论述,对问题缺乏深度挖掘。

(3)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考试过程中,我未能合理分配时间,导致部分题目未能充分解答。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深刻的理解。

2. 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多做题、多总结,提高自己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应对更高难度的考试打下基础。

3. 合理分配时间。

在考试前,我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

四、总结中药化学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学习之路仍在继续。

通过这次考试,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中药化学方面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执业药师而努力。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完整word版,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碱以及苷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碱以及苷类),推荐文档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碱以及苷类)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结晶法需要掌握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

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2℃;TLC或PC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或GC分析呈单峰。

2.沉淀法可通过4条途径实现: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水提醇沉法(沉淀多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沉淀树脂、叶绿素)、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

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

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

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水溶性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等。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如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

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

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愈大,愈好分离。

2.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

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

3.分配柱色谱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

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总结

氢键效应
伪麻黄碱>麻黄碱
吡咯烷类
鸟氨酸的生物碱
莨菪烷类
莨菪碱 碱性强弱: 莨菪碱(pKa 9.65)>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pKa 7.5)
吡咯里西啶类
哌啶类
槟榔碱
赖氨酸系生物碱
喹诺里西啶类
苦参碱 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 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吲哚里西啶类
苯丙胺类
麻黄碱 伪麻黄碱>麻黄碱 (麻黄碱不反应)仲铵
吡喃香豆素
线型二氢吡喃香豆素 角型二氢吡喃香豆素
紫花前胡素 百花前胡丙素
简单木脂素
8-8 连接
二氢愈创木脂酸
单环氧木脂素
木脂酯
环木脂素
木脂素类
环木脂酯
双环氧木脂素
连翘脂素
联苯环辛烯型木
五味子素
质素
联苯型木质素
黄酮类化合物
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
黄芩:邻三酚羟基
灰黄-黄色
黄酮醇 灰黄-黄色
槐米:邻二酚羟基 芦丁(苷)
易水解:N O S C;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芳香苷>脂肪苷
酸水解
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
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碱水解
酯苷;酚苷、烯醇苷
酶水解
保持糖和苷元的结构不变 麦芽糖酶水解α--葡萄糖苷;杏仁苷酶水解β-葡萄糖苷
亲脂性:叔胺碱、仲胺碱
.. 升华性:咖啡因
氮原子杂化方式
sp3>sp2>sp
诱导效应
碱性 电子多 给出电子、接受质子
诱导-场效应 共轭效应
供电增强,吸电降低。 麻黄碱(甲基供电)>去甲麻黄碱 有氮杂缩醛结构碱性强

中药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一重点横向整理 打印版

中药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一重点横向整理  打印版

中药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第一部分: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1.不同剂型吸收快慢比较:静注>吸入>肌内>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液>口服固体>皮肤
3.制剂包装与贮藏的名词解释
①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②避光:避免日光直射。

③密闭:防止尘土和异物。

④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

⑤熔封: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⑥常温:10-30℃。

⑦冷处:2-10℃。

⑧阴凉处:≯20℃。

⑨凉暗处:≯20℃,且避光。

注:细粉:全部通过5号筛,95%通过6号筛。

最细粉:全部通过6号筛,95%通过7号筛。

注:①毒性: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溶血性:吐温最小
②静脉注射、脑池注射、硬膜外注射、椎管内注射不能添加抑菌剂;
③乳剂不能用于椎管内注射;
④混悬性注射液不能用于静脉、椎管。

16.肠溶衣的材料是:①聚丙烯酸树脂Ⅰ、Ⅱ、Ⅲ;②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
第四部分:中药药理与毒理总结
第五部分: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18.味极苦药物总结:黄连、胡黄连、山豆根、芦荟、黄柏、穿心莲、龙胆、苦参、马钱子。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学科,它涉及到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药效学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药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包括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提取方法、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能够让读者对中药学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类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炎、镇痛、抗癌等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马兜铃、连翘、秦皮等。

2.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金银花、茯苓、川芎等。

3. 皂苷类皂苷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人参、当归、甘草等。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镇静等作用。

挥发油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薄荷、丁香、薏苡仁等。

5. 多糖类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灵芝、枸杞、银耳等。

以上仅列举了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几类化学成分,中药药材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如酚类化合物、多醣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构成了中药药材的药效成分,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材的化学提取方法1. 水提取法水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水对中药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水提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在中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醇提取法醇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醇类溶剂对中药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醇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对中药药材中的成分进行提取。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2019最全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颜色反应总结

2019最全主管中药师中药化学——颜色反应总结

1糖化学反应(1)Molish反应:试剂:α-萘酚乙醇液,浓硫酸(2)菲林试剂(Fehling)-还原糖:碱性酒石酸铜砖红色沉淀(3)多伦试剂(Tollen)-还原糖:氨性硝酸银银镜(4)碘显色:糖淀粉:蓝色;胶淀粉:紫红色2苷的化学反应(与糖类似)Molish反应:试剂:α-萘酚乙醇液,浓硫酸现象:两液面间产生紫色环,证明有糖或苷,单糖反应更迅速。

3醌类化学反应(1)菲格尔反应(Feigl):醛与邻二硝基苯试剂。

醌类衍生物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试验:苯醌类及萘醌类,蓝色斑点。

(3)碱液显色(Borntrager′s):羟基蒽醌类化合物显红∽紫色(4)Kesting-Craven反应: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的苯醌及萘醌类(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含Pb2+、Mg2+等金属离子,结构中含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的蒽醌类化合物(6)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9位或10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4香豆素化学反应(1)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络和成红色。

(2)Gibb’s:(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C6位无取代(3)Emerson(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C6位无取代(4)酚羟基反应:三氯化铁反应5黄酮化学反应(基本母核及其所含的酚羟基的性质)(1)还原反应(a)HCL-Mg: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鉴定黄酮类最常用)(b)钠汞齐: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红色);黄酮醇(黄∽淡红);二氢黄酮醇(棕黄色)(c)四氢硼钠: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红~紫)(2)与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具有3-羟基、4-羰基或5-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等结构(a)三氯化铝或硝酸铝:定性、定量(b)锆盐-枸橼酸反应:仍呈鲜黄色(3-OH);黄色显著褪去(5-OH)(c)氨性氯化锶:邻二酚羟基黄酮(绿色~棕色~黑色沉淀)(d)三氯化铁反应:酚羟基(3)硼酸显色反应:5-羟基黄酮、2′-羟基查耳酮类(亮黄色)(4)碱性试剂:黄酮类分子中有3个羟基相邻时,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能产生(暗绿或蓝绿)纤维状沉淀。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期末总结中药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掌握中药基础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体系和技能。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学习了中药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中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加深了对中药药理学的理解,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物活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和心得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1.中药化学的起源:中药化学是以中药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药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草木纪,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和药学的瑰宝。

2.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物质,其中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中药的药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中药的化学鉴定和质量评价:中药的鉴定是通过对中药的理化性质、显微特征和色谱图谱分析等手段,确定其真实性和纯度。

质量评价则是通过指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

二、中药化学的实验操作1.中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药化学实验主要涉及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如搅拌器、滤纸、洗涤瓶、色谱柱等。

2.中药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中药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中药的药理学知识1.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方式。

这些作用机制是中药对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的重要依据。

2.中药的药理活性:中药中的药理活性物质一般是多种成分的复合物,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作用规律。

四、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障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酯环的水解在水溶液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可使内酯环开裂,加酸后可再环合。
醇溶液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不可逆反应。

天然糖右旋;天然苷左旋,水解后右旋
醇苷
毛茛苷、红景天苷
氧苷
酚苷
酯苷 氰苷 吲哚苷
易被酸碱水解 α-羟基腈,易水解
蒽醌苷、香豆素苷、黄酮苷;熊果苷、天麻苷
山慈菇苷 苦杏仁苷 靛红
S-苷 有特殊气味 N-苷
中药化学
水提醇沉法可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可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可使皂苷
氨基酸茚三酮;蛋白质双羧脲
I 型强心苷:苷元-(2, 6-去氧糖)-(D-葡萄糖)
II 型强心苷: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
III 型强心苷:苷元-(D-葡萄糖)
酰基的水解一般使用碳酸氢钠、碳酸氢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溶液进行碱水解。
空间效应
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空间障碍)
氢键效应 吡咯烷类
伪麻黄碱>麻黄碱
鸟氨酸的生物碱
莨菪烷类 吡咯里西啶类
莨菪碱 碱性强弱: 莨菪碱(pKa 9.65)>山莨菪碱>东莨菪碱、樟柳碱(pKa 7.5)
赖氨酸系生物碱
哌啶类 喹诺里西啶类
槟榔碱 苦参碱 苦参生物碱的极性大小顺序是:
精心整理
吲哚里西啶类
精心整理
二氢黄酮醇类 无色
异黄酮类 微黄色葛ຫໍສະໝຸດ :二氢异黄酮类查尔酮
黄-橙黄色
二氢查尔酮
甘草素(7,4′– 二 OH 二氢黄酮 二氢槲皮素(5,7,3′,4′-四 OH 二氢黄酮醇) 二氢桑色素(5,7,2′,4′-四 OH 二氢黄酮醇) 大豆素(7,4′-二 OH 异黄酮) 大豆苷(大豆素-7-O-glc 苷) 葛根素(7,4′-二 OH,8- glc 异黄酮苷) 紫檀素 抗癌
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苦参碱。
苯丙胺类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系生物碱
异喹啉类 苄基苯乙胺类
麻黄碱 伪麻黄碱>麻黄碱 (麻黄碱不反应)仲铵 小檗碱类 原小檗碱类:小檗碱、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 苄基异喹啉类 双苄基异喹啉类 汉防己
吗啡烷类 色氨酸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
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可待因 吴茱萸碱、士的宁、马钱子碱、长春花碱
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 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
番泻苷 山扁豆双醌
苯丙素类
香豆素母核:苯骈 a-吡喃酮;结构上是顺式邻羟基桂皮酸;基本母核 7-羟基香豆素
简单香豆素
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秦皮)
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
吡喃香豆素 简单木脂素
线型呋喃香豆素 67 线型二氢呋喃香豆素 角型呋喃香豆素 78 角型二氢呋喃香豆素 线型二氢吡喃香豆素 角型二氢吡喃香豆素 8-8 连接
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 紫花前胡苷 当归素 旱前胡甲素 紫花前胡素 百花前胡丙素 二氢愈创木脂酸
单环氧木脂素
木脂内酯
木脂素类
环木脂素 环木脂内酯
双环氧木脂素
联苯环辛烯型木 质素
联苯型木质素
黄酮类化合物
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
黄酮类
黄芩:邻三酚羟基
灰黄-黄色
黄酮醇 灰黄-黄色
槐米:邻二酚羟基 芦丁(苷)
含-COOH、含 2 个或 2 个以上β-OH> 含 1 个β-OH> 含 2 个或 2 个以上α-OH> 含 1 个α-OH 信筒子醌
(5%碳酸氢钠) (5%碳酸钠) (1%氢氧化钠) (5%氢氧化钠)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萘醌
紫草
菲醌
丹参醌
蒽醌
单蒽核 双蒽核
大黄素型 茜草素型 蒽酚/蒽酮
二蒽酮类 二蒽醌类
栀子苷
不随水蒸汽蒸馏
裂环环烯醚萜苷
龙胆苦苷
倍半萜
单环倍半萜
青蒿素
双环倍半萜
二萜
双环二萜
四环二萜
三萜类化合物
三铁皂苷、酸性皂苷
皂苷极性大;正丁醇分离皂苷;发泡性;溶血
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紫衫醇 甜菊苷
羊毛脂甾烷型
四环三萜 环戊烷骈多氢菲
达玛烷型 葫芦素烷型
人参二醇型-A 型;20 (S)-原人参二醇;抗溶血;abcdg3 人参三醇型-B 型;20 (S)-原人参三醇;溶血;efhg12
白芥子苷、黑芥子苷 巴豆苷
C-苷
苷键 裂解 反应
醌类 酸性 苯醌
难水解
酸水解
碱水解 酶水解 氧化裂解反应 Smith 降解法 甲醇解反应
乙酰解反应
芦荟苷、牡荆苷 易水解:N O S C;呋喃糖苷>吡喃糖苷;酮糖苷>醛糖苷;芳香苷>脂肪苷
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 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酯苷;酚苷、烯醇苷 保持糖和苷元的结构不变 麦芽糖酶水解α--葡萄糖苷;杏仁苷酶水解β-葡萄糖苷 推测糖的种类、糖与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 邻二醇;C 苷 确定糖之间的连接顺序和连接位置 全甲基化 确定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开裂一部分苷键 β-苷键双糖乙酰解的难易程度为: (1→6) > (1→4) > (1→3) > (1→2)
两性生物碱:咖啡、小檗碱、槟榔次碱; 亲脂性:叔胺碱、仲胺碱
升华性:咖啡因
氮原子杂化方式
sp3>sp2>sp
诱导效应
供电增强,吸电降低。 麻黄碱(甲基供电)>去甲麻黄碱 有氮杂缩醛结构碱性强
碱性 电子多 给出电子、接受质子
诱导-场效应 共轭效应
π-电子共轭,碱性减弱 胡椒碱、秋水仙碱、咖啡因碱性极弱 胍类强碱性
红花苷 梨根苷
橙酮类
花色素类 黄烷醇类 无色 挥发油 萜类化合物
芳香族化合物 脂肪族化合物
黄烷-3-醇类 黄烷-3,4-二醇类
比例最大 单萜、倍半萜 苯丙素类
基本母核 C 环无羰基,1 位氧原子以羊盐形式存在
儿茶素类 无色花色素类
薄荷醇
丁香酚 鱼腥草素
生物碱
左旋生物活性强
液体:烟碱、槟榔碱;
挥发性:麻黄碱、烟碱;
二氢黄酮类 无色
连翘脂素
五味子素
芹菜素(5,7,4′-三 OH 黄酮) 木犀草素(5,7,3′,4′-四 OH 黄酮) 黄芩素(5,6,7-三 OH 黄酮)-- 苷元 山柰酚(5,7,4′-三 OH 黄酮醇) 槲皮素(5,7,3′,4′-四 OH 黄酮醇)--苷元 杨梅素(5,7,3′,4′,5′-五 OH 黄酮醇) 橙皮苷(5,7,3 - 三 OH,4′-OCH3 二氢黄酮) 甘草苷(甘草素-7-O-glu 苷)
组氨酸系生物碱
萜类生物碱 甾体类生物碱
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
毒性大小:双酯型乌头碱 >单酯型乌头碱>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
乌头碱
乌头次碱 乌头原碱
石斛碱:倍半萜类;
藜芦铵碱
萜类
萜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具有异戊二烯结构
环烯醚萜:半缩醛、环戊烷环;旋光性;易溶于水;遇酸、碱、羰基、氨基酸变色。
单萜
环烯醚萜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