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诗文和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医药文
化
17
陶弘景的诗文和书法
朱伟常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关键词:陶弘景;诗文;赏析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673-6281(2009)04-0017-02
在南北朝时,陶弘景(452-536)撰著《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和《养性延命录》诸书,因而享誉医林,名传千古。
其实,陶氏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而且还精研天文、历算、地理、物产等学。
他考证历史纪年,编著《帝代年历》;观测天体运行,研制浑天象。
同时,他还是一位洽通儒、释、道思想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
其学识之富赡,才艺之超群,远非一般所想象。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一生经历了宋、齐、梁三朝。
他性耽山水,不就繁华。
年轻时读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
常闭户读书,数逾万卷,并且善琴棋工草隶。
当其早年,已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位至奉朝请。
然而在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他却挂冠辞职,隐居到句容句曲山中,从陆修静弟子孙游岳学道。
相传汉有“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得道后来掌句曲山,故人称茅山,道家又名之为“华阳洞天”。
陶弘景隐居于此,遂自号“华阳隐居”,晚号“华阳真逸”。
齐亡之后,梁武帝萧衍对陶弘景也十分敬重,然却屡次礼聘不出。
无可奈何,朝廷若有大事,梁武帝辄就山中咨询,因而人们就称陶氏为“山中宰相”。
到了天监四年(505),陶弘景又移居到积全东洞,养生静态,著述不辍。
他顾惜光阴,老而弥笃。
年逾八十,犹有壮容。
后世人多称羡陶弘景移居入山,凡吟诗作画,往往以之为题。
曾读《列朝诗集》所载元明之际文
学家杨维桢的《题陶弘景移居图》诗,诗云:大奴担簦壶餐,小奴笼鸡约孤。
雪斑鹿前双婉娈,水云牯背三温席。
中有玉立而长身,幅巾野服为何人?云是永明之隐居,身有黑子七星文。
自从夜读葛洪传,便觉白日生青云……金牛脱络谁得控,枯龟受灼宁生灵?金沙丹饭饥可饷,山中犹嫌呼宰相,从此移家金积东,满谷桃花隔秦。
”斯诗斯画,将
陶弘景的移居情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陶弘景在当时,受到朝野人士的敬重。
在他逝世后,谥“贞白先生”。
梁简文帝萧纲亲撰《华阳陶先生墓志》,志文有“握留符而恻怆,思化杖而酸情”句,表达了这位君王的哀悼之情。
继之,梁元帝萧绎、邵陵王萧纶等,也各撰碑文,镌刻墓上。
萧纶文云“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共远”,对陶氏的景仰之思溢于言表。
现今,距陶弘景已千数百年,他的著作存亡不一。
除了《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和《养性延命录》等医著辑佚遗存外,其《真诰》一书犹存《道藏》中。
此书虽属道家典籍,但其中不乏医学内容,因而唐王冰在注《素问》时也曾经参考引用。
更应该值得重视的是,陶弘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惜许多作品已经散失,今传的《陶隐居集》乃是明代人的辑佚之书。
陶弘景不但善写山水景物,而且更善于抒情。
他的传世诗文,最具影响的有《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寒夜怨》二诗,以及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篇。
文化语丝
中
医药文
化
18
陶氏隐居山中,梁武帝礼聘不出,于是问陶“山中何所有?”他便作诗为答,藉以言志。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全诗以极其简朴的语言,叙述了与武帝的一问一答。
认为山中的隐逸生活只为自己所拥有,而绝非君王所适宜。
诗句自然清逸,又极委婉蕴藉。
就其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而论,无疑是冠绝古今的。
同时,还在壁上画牛两头,一牛络以金辔,牧童扬鞭在后;一牛无羁无绊,悠游水草之间。
武帝读诗见画,深知其志难易,叹道:此人安可致之!”
《南史》曾记载陶弘景的几句话,他说“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宜止,自恒欲就之。
”可见人之性情各殊,实难勉强。
据传,梁武帝写过一首《逸民诗》,诗云:“如垅生木,木有异心;如林鸣鸟,鸟有殊音;如江游鱼,鱼有浮沉。
岩岩高山,湛湛水深,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此诗载于《艺文类聚》。
这首《逸民诗》正是梁武帝有感于陶氏之事而写的。
这种思想的悬殊,固然是武帝难以想象的。
《寒夜怨》见于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其诗云: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寒日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此诗抒情写景,哀愁凄怨,与答梁武帝诗迥然不同。
推测当是陶氏当时的写实之作。
《乐府解题》认为,陶氏《寒夜怨》“但叙相思意耳。
”但诗人笔底往往别有寄托,所以疑此诗成于齐亡之际,也未可知。
至今读来,犹感觉到作者无限怨愁。
在南北朝时,文坛上吹起了一股赞美自然、吟咏性情的清新之风,逐渐替代了晋人的“谈玄”。
这正如《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当时的作家如谢、江淹、何逊、吴均辈,“情必极貌而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他们的书笺通信形式写成的小品文,其文学成就实超过了诗赋。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乃是当时小品文中之佼佼者。
难怪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以及后来的《六朝文》,无不将其选录在卷,从而流传千载。
《答谢中书书》文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兢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中所说的“欲界”、“仙都”本是释、道之言,原来佛教以为众生贪恋食、色诸欲,故称世间为“欲界”;道家所追求的神仙世界多在山水佳绝处,因而有“仙都”之称。
至于文中所提的“康乐”,则是指东晋时康乐公谢灵运。
谢氏是著名诗人,生平喜爱山水,诗善描绘风景,而开我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谢氏曾游富春渚、七里濑等地,其写景感怀的诗句如:“连嶂叠山
,青翠杳深沉。
晚
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石浅水潺,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所描写的正属富春江的景色,他自然想起谢灵运的诗篇,故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文字精洁,辞藻清丽,尺幅之中,笔墨淋漓,寥寥数笔,意景隽永。
至今诵读,仿佛置身于陶氏所游的富春江青山碧水之间。
自古文人多精善书道,陶弘景师法钟、王,常与梁武帝通书,讨论王羲之作品。
在传世碑贴中,传为陶弘景所书的《瘗鹤铭》名闻遐迩。
《瘗鹤铭》题为“华阳真逸”,刻于梁天监十三年(514),碑立于焦山西麓摩崖上。
后崖崩碑堕江中,碎为五块。
宋代人发现后未能取出,直至清康熙间,陈鹏年将其捞起,剔藓除垢,置放于焦山定慧寺殿侧,嵌于壁间。
现将五石胶合,保存在焦山宝墨轩中,并建亭护之。
《瘗鹤铭》计存86字,其书法纯以圆笔藏锋行之,笔力内蕴而不露,萧疏淡逸,飘然欲仙。
宋黄庭坚极其推崇,尝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推其为“大字之祖”。
清杨守敬《平碑记》因而称“山谷一生得力于此”。
由此可见,陶氏的《瘗鹤铭》在书法上的地位是何等之崇高!
如上所述,显见陶弘景在我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地位,我们绝不能仅以道家者流和医家人物管窥论之。
文化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