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 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 “编户齐民”。“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 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 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 “编户齐民”的出现,意味着 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户籍管理为主)
为主)
秦汉 唐朝
宋朝
乡里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里甲制到保甲制 (特点)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 之法:……凡甲内有盗 窃、邪教、赌博聚会等 事,及面生可疑、形迹 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 报。户口迁移登耗,责 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 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
2.秦朝:分类登记
主户是指那些占有土地、向国家交税的农户。因为
3.汉朝:编户齐民
主户一般都要向官府交税,又称为税户。
4.魏晋:黄籍、白籍与土断
在宋代以前,客户的含义是外来的客籍户。到
5.隋唐:大索貌阅 6.宋朝:主户与客户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 兴起;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关系 盛行;国家对民众管理和赋税征 发的需要
2.秦朝:分类登记 3.汉朝:编户齐民 4.魏晋:黄籍、白籍与土断 5.隋唐:大索貌阅
演变特点:户①籍历制史度悠的久标,准由、复内杂容到如简何单变化? ②农户民籍与制地度主下的人关身系依如附何关变系化逐?渐减弱 户③籍与与土赋地税和的赋关税系制如度何逐变渐化分?离
6.宋朝:主户与客户
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5.隋唐:大索貌阅
户主安大忠年贰拾陆岁,白丁。下下户。课户,见输。
母屈年肆拾柒岁,寡。永泰二年帐后勘责逃走,限满除。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优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特点:户籍管理的法律化;户籍管理更严密、内容更详细。
•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
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作用:为国家的赋役征收提供依据;
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 3.(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 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训练∙评价
1.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乡村,从法律
——《隋书·裴蕴
传》
材料2: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
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
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原因:南北朝以来,户籍隐瞒严重;国家无法保证财政收入。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2.(2023·浙江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 以弭
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陈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②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 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教师专用【深化点拨】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
视。中华民族崇尚大一统,自古即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传统观念,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权专制体制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与之相适应的是 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等为主要类型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渠道 1.政府行为,即政府给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如《周礼》 中讲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2.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寺院举办的各种慈善事业。如唐代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
门关注那些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 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②孟子、墨子等思想的影响。
主体地位一政府:掌握大量资源,重点在
(2)特点
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民间组织:救济活动侧重于 一辅助地位一 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发展。
朝代 汉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发展概况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 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9.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 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为削弱。乾 隆年 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 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任务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如何演变?
县下设乡里。 乡设三老,里 设里正,乡里 之外设亭
百户为里,五里 为乡,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里甲制。十户为 一甲,一百一十 户为一里。
基 层 组
织
中国秦汉古代基层治唐理以政府、村宋 社、家族和明乡绅为主要力清量。
社 会
什伍制度
治
理
邻保制度
➢ 汉三老石室
保甲制
➢ 十家总牌
任务三:归纳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
政府 (主体)
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
CONTENTS
鸠 杖
思考: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原因?
材料一:凡义仓之粟, 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 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 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 奏闻。
——《旧唐书》
积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极
政治:保证赋役征发,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
消 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CONTENTS
户籍制 度体现 起源早 家本位 地域性 等级性 世袭性 多重性 的特点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清
1.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32
史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 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 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 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 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栏目导航
6
4.隋朝: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 (1)特点: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2)表现: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分类: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2)阐释 ①主户:指拥有土地、___缴__纳__赋__税____的税户。 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_____佃__户______。
栏目导航
7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诸__色__户__计____”。 (2)特点:一旦定籍, ___世__代__相__袭____,不得变动。 8.明朝 (1)分类:继承了元朝以____职__业_______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户籍册:称“____黄__册_______”, 以____里__甲__制_____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栏目导航
30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 20 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 地方自治所取代。
栏目导航
31
探究点三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 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 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 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 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 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 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 此可知,土断政策( ) A.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 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 同样垦田、纳租课。这一举措( ) 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三十七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
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
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清史
稿·食货志》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朝代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户籍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逐步确立。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户籍散乱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探究:指出秦朝编制 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汉朝:编户齐民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 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 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 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 提供赋税与徭役……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 ,在于存恤主户(有土地的税户),又招诱客户(没 有土地的侨居者)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 邦本自固。”据此可知,吕大钧主张( ) A.加强社会管理 B.壮大自耕农队伍 C.改革户籍制度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 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 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 用来说明清代( )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7)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中央集权削弱, 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唐朝户籍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
区别:①是否承担赋役。②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 方南渡侨民。
白籍流民不用交税,减少了中央的税收,削弱了中央集权基 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不得变动。
户籍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松解的原因。 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赋税制度变化,人身控制不断放松。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管教化; 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 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 五里设乡,城内设坊。明朝实行里甲制。
古代社会救济的渠道:政府、宗族势力、慈善组织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 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政府主导 ; 法律保障 ; 手 段和方式多样 ; 政府救助和民间互助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
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立法保障;
体现特点:设专门机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政府重视
优抚制度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鸠杖长约2米左右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 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鸠杖 体现了秦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敬与赡养,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传统,体现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社会教化 职能。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 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 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 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 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北宋
保甲制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4、明朝
十家牌法
5、清朝
保甲制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
1、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 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④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材料 人民之丁产事业,官府必有册;土田之鳞次栉比,乡里必有图。按图以稽荒熟,为某人见业则 不可隐;按册以稽某家某户占田若干、坐落某处,则税不可逋。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册
鱼鳞图册◎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9、清朝时期的户籍制度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 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 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
其国也。
——《礼记•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1.据《汉书·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
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
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解析:选B。
题干中“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说明郡县二级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也说明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是中央集权制,没有地方分权,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故B项错误,符合要求;D项正确,不符合要求。
2.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一匹、粟二石。
这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解析:选C。
根据材料“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可知,当时北魏时期税收制度以户口为依据,进行帛、粟的征收,故选C项;均田制的实行是在朝代前期和社会刚刚稳定时期,土地兼并的有效遏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北魏时期农民需缴纳人口税、地税等税收,负担仍然沉重,排除D项。
3.隋朝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并且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
上述做法的作用主要在于( ) A.强化中央政府对州县的管理B.扩大国家编户增加政府收入C.严厉控制人口防止地方叛乱D.维护了佃农的经济政治权利解析:选B。
材料显示隋朝制定“输籍”之法的用意在于确定纳税户数,并以较低负担吸引豪强地主的依附农回归政府户籍,增加纳税人口,进而扩大财政收入,故选B项。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 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5.东晋 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 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 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 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9.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 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10.明朝
明初 户帖制度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推行户帖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 排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
2.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编户齐民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 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课件2: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 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 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 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探究三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 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 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 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 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 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 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探究二 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采用“编户”和“定籍”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西汉实行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唐律•户婚律》规定 “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 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 三等……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 户”正式结合起来,保甲法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课件4: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特点: a.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b.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障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 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c.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4.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 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谢
谢
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 不断松弛 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 度的变化
地域性:政府将人口 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 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有特权户种、 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 等类别。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世袭性:不同等级、职 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 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 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 突出的世袭性。
b.尊老养老: 秦汉:鸠杖 唐-明清:政府设立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
c.宗族救济: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d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开始 兴起,出现了 善堂、善会等 慈善机构。
3.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 宦籍、市籍等。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 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 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
径。
历代 户籍 制度 演变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二、基层治理的纽二带、—管—理中与国治古理代:的历基代层基组层织组织与社会治理
绘制鱼鳞图册(土地登记册),整顿地籍。
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清朝:沿袭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编审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户2)清籍前制期度,与赋赋役实税行制固度定彻丁底银割、摊裂丁,入户亩籍后不,再户籍具的有作财用政大上为的削弱意。义。
局限性:
— —《汉书·食货志》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材料三:②明加朝深严了格传规统定小路农引经制济度社,会允许的农闭民塞在性百和里封之闭内性自,由严通重行地,影但响超 了出社百会里经范济围的必进须一检步验发路引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
寒政蝉治,:也从充根分本加上强讲了,邻里是之统间治的者互维相护监统督治,的遏重制要了工人具口的流动。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威地阳上阳上《,中易国形古成代保户守籍的制社度会束缚心下理的人口流动》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念解释 思考: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 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 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 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 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综合所学探究:户籍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 影响这种变化趋势的经济政治因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坐标
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社会救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确立
材料一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 削。—《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摘编自《史记》 材料三 苍(张苍)迁于计相。——《汉书·张苍传》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 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 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 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 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
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的保甲制合一。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基层管理和社会救济。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 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 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 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
5、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 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 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所占比例上升。
7、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 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 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 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 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 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秦末,刘邦 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 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 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基层社会治理:
(1)秦汉时期: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 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 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
(3)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 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 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 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 记·萧相国世家》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 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 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 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 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 口,户籍散乱。
4、魏晋南北朝:西晋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 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 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 登记,不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 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承担赋役。
• 元朝的户口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 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 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 (按照职业划分)
• 清:户籍管理与征调赋税彻底分开。
•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进行税制改 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 头税”;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 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古代的基层组织
秦
乡
里 (行政事务)
均由本地 人担任
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亭 (传递政令维护治
安)
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基层民众相互监 督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 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 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 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 、行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 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一》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社会形态: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 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 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 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 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 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 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 五年( 1642年)为止,共27次编制黄册。
9、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 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 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材料三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 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 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篇》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征发赋役
进行社会管理
• 隋唐:减少隐匿户口
• 宋—明:以职业定户籍
• 秦朝的户籍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 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按照 身份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