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三老”在秦汉时期地位 颇高,即使贵为天子的汉 明帝, 见了他也得作揖,还得给他倒酒夹菜。
公元 59 年冬,在天子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太学上,第一次 举行尊老养贤之礼,在这次盛会上,汉明帝任命李躬(自己的 老师)为三老,这天明帝亲自派人用蒲草裹轮的车将李躬接 来,以免颇簸,并亲自以宾主(而非君臣)之礼迎之,当三 老进屋之后,汉明帝又给李躬作揖,请他入座,于是,李躬 面朝东方坐下(汉朝以东为上,这是尊位)。
基
层
组
户
织
籍
与
制
社
度
会
的
治
会 救 济 与 优 抚 政 策
演
理
变
叁
贰
壹
比较汉代一农户的户口簿和当代中国公民户口簿,你发现了怎样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户籍更加强调身份、财产、家庭地位;现代户口簿就是公民的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朝代 战国 秦国 秦朝 汉朝 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 和南朝 隋朝 唐朝
特点: 渐进性;便民性; 人民性;公平化; 民主化;法制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发展深化,户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农业 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化。关于社会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断 强调: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 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 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 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应该体现对所有公民的公平性原 则,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渐进性、人民性、便民性原则。确立普遍平 等的公民权利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 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 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 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答案】A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
设牌长、甲长、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
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
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 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
2.基层社会治理
【知识拓展】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乡里制度真正地由乡 官制转变为了职役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2.优抚政策
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趋势
探究点一 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 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 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 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 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 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 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 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 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答案】A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
设牌长、甲长、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
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
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 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
2.基层社会治理
【知识拓展】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乡里制度真正地由乡 官制转变为了职役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2.优抚政策
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趋势
探究点一 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 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 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 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 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 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 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历史选必一第十七课笔记
历史《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笔记
一、户籍制度的起源
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2.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面积耕种,向国家交纳赋税。
3. 为了管理土地和人口,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将人口分为九等,每等又分为若干级,以便于征收赋税和管理。
二、户籍制度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2.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3.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103个郡,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4.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使得士族地位逐渐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5. 宋朝时期,实行保甲制度,将居民按照十户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6. 明清时期,实行里甲制度,将居民按照一里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三、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户籍登记,国家可以掌握人口数量、土地占有情况等信息,以便征税、征兵、徭役等。
2. 户籍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对居民的编制和管理,国家可以有效地防止犯罪、逃避兵役等行为。
3. 户籍制度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等级的户籍身份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婚姻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4. 随着历史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人口流动受限、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2.提问方式引入新课,如:“你们知道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吗?”“在古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免除劳役,有的人则不行?”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以历史故事或真实案例作为导入,如讲述一个因户籍制度而引发的社会现象或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对户籍制度的好奇和思考。
(二)新知讲授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古籍复印件等,用于展示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多媒体资源:制作PPT课件,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数据库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
3.在课后及时回顾板书,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历史时期户籍制度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增强学生对户籍制度的理解。
2.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互动效果。
3.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户籍登记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户籍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各个朝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政策调整。
2.教学难点:
(1)户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3.以历史故事或真实案例作为导入,如讲述一个因户籍制度而引发的社会现象或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对户籍制度的好奇和思考。
(二)新知讲授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图片、古籍复印件等,用于展示古代户籍制度的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多媒体资源:制作PPT课件,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数据库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
3.在课后及时回顾板书,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历史时期户籍制度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采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增强学生对户籍制度的理解。
2.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互动效果。
3.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户籍登记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户籍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各个朝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政策调整。
2.教学难点:
(1)户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任务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如何演变?
县下设乡里。 乡设三老,里 设里正,乡里 之外设亭
百户为里,五里 为乡,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里甲制。十户为 一甲,一百一十 户为一里。
基 层 组
织
中国秦汉古代基层治唐理以政府、村宋 社、家族和明乡绅为主要力清量。
社 会
什伍制度
治
理
邻保制度
➢ 汉三老石室
保甲制
➢ 十家总牌
任务三:归纳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主要内容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
政府 (主体)
①建立仓储制度: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
CONTENTS
鸠 杖
思考:中国古代开展社会救济的原因?
材料一:凡义仓之粟, 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 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 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 奏闻。
——《旧唐书》
积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极
政治:保证赋役征发,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
消 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极
政治: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CONTENTS
户籍制 度体现 起源早 家本位 地域性 等级性 世袭性 多重性 的特点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清
1.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作探究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先秦时期
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2.秦汉时期
(1)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 贾的市籍等。
不得变动。
划分标准包括民族、职业、社会地位等,带有民族压迫色彩
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 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 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 赋役。九等之外又按照归附的先后,籍户和户等的衡量等情况,划分为元管户、交参户、漏 籍户、协济户、复业户和渐成丁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 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
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地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
合作探究
(2)清朝: ①概况: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合作探究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 秦 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 朝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编入户籍的百姓成“编户齐民”。 隋 唐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宋 朝 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与没有土地的客户。
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 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 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 此可知,土断政策( ) A.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 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 同样垦田、纳租课。这一举措( ) 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三十七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
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
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清史
稿·食货志》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朝代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户籍 编排民户,制定户籍,逐步确立。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户籍散乱
“黄籍”“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探究:指出秦朝编制 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3.汉朝:编户齐民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 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 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 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 提供赋税与徭役……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 ,在于存恤主户(有土地的税户),又招诱客户(没 有土地的侨居者)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 邦本自固。”据此可知,吕大钧主张( ) A.加强社会管理 B.壮大自耕农队伍 C.改革户籍制度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 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 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 用来说明清代( )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说课稿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户籍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古代户籍制度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户籍制度在案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户籍登记、税收征收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户籍制度的作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反馈;3.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吸收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3.优化课堂互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创设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户籍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这种方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户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互动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户籍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古代户籍制度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户籍制度在案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户籍登记、税收征收等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户籍制度的作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反馈;3.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吸收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2.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3.优化课堂互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创设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联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户籍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这种方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应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户籍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三)互动方式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
——(唐)杜佑《通典》
1、战国开始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
原因: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 需要;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3)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北宋)石介《徂徕集》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
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
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
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按职业定籍;一旦定籍,世袭其业
二、历代基层组织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 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清)陆世仪《保甲书广存》 乡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 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汉书·食货志上》
秦汉时期:乡里制
《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 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 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一》 原因: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 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 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 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4、隋唐成熟
宋朝 由主征户发、客赋户役分为藉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两层税治、理附的加税政、治代职役能金;、再发徭役
1、战国开始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
原因: (1)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内在 需要;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3)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北宋)石介《徂徕集》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户分主客,主户纳赋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
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
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
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朝:按职业定籍;一旦定籍,世袭其业
二、历代基层组织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 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
——(清)陆世仪《保甲书广存》 乡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 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汉书·食货志上》
秦汉时期:乡里制
《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 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 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
——(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一》 原因: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 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 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 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4、隋唐成熟
宋朝 由主征户发、客赋户役分为藉主的经济职能转向基两层税治、理附的加税政、治代职役能金;、再发徭役
课件4: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特点: a.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b.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障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 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c.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4.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 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谢
谢
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 不断松弛 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 度的变化
地域性:政府将人口 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 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有特权户种、 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 等类别。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世袭性:不同等级、职 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 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 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 突出的世袭性。
b.尊老养老: 秦汉:鸠杖 唐-明清:政府设立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
c.宗族救济: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d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开始 兴起,出现了 善堂、善会等 慈善机构。
3.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 宦籍、市籍等。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 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 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
径。
历代 户籍 制度 演变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摊丁入亩, 永停编审
①中央集权制度 的不断强化; ②户籍制度下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 减弱 ②统治者的改革;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五家为伍 互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朝: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相 监 督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名词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 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 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 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 要途径。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 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 、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9.元朝:“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10.明朝:户贴制度、职业定籍、户籍称“黄册”;张居正一条鞭法
基层组织
乡 里 制 度
乡 里 制 与 保 甲 制 逐 步 合 一
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诸色户计 减
户帖、黄册 弱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宗
族、
常平仓制度
慈 善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7)
西汉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中央集权削弱, 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唐朝户籍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
区别:①是否承担赋役。②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 方南渡侨民。
白籍流民不用交税,减少了中央的税收,削弱了中央集权基 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不得变动。
户籍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松解的原因。 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赋税制度变化,人身控制不断放松。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管教化; 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 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 五里设乡,城内设坊。明朝实行里甲制。
古代社会救济的渠道:政府、宗族势力、慈善组织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 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政府主导 ; 法律保障 ; 手 段和方式多样 ; 政府救助和民间互助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
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立法保障;
体现特点:设专门机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政府重视
优抚制度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鸠杖长约2米左右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 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鸠杖 体现了秦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敬与赡养,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传统,体现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社会教化 职能。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中央集权削弱, 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唐朝户籍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
区别:①是否承担赋役。②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 方南渡侨民。
白籍流民不用交税,减少了中央的税收,削弱了中央集权基 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不得变动。
户籍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松解的原因。 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赋税制度变化,人身控制不断放松。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管教化; 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 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 五里设乡,城内设坊。明朝实行里甲制。
古代社会救济的渠道:政府、宗族势力、慈善组织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 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政府主导 ; 法律保障 ; 手 段和方式多样 ; 政府救助和民间互助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
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立法保障;
体现特点:设专门机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政府重视
优抚制度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鸠杖长约2米左右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 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鸠杖 体现了秦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敬与赡养,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传统,体现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社会教化 职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48张ppt)
齐民,是许多地位相同的百姓,在统治阶层的统 治下,有一定的身份,其权利为国家法律所保护,同 时他们也必须承担交税赋役的义务。齐民是隶属于国 家统治机构的百姓,是这一个庞大共同体的成员,但 他们并不能分享共同体的主权。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 的,并不属于编户齐民的百姓臣民。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隋朝:大索貌阅
发展与完善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 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 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 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 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 措施: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特点:元朝的户籍体现了户籍的属性和世袭性 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诸色户计”?
从这则史料中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编户齐民
奠定阶段
(3)西汉实行定期人口调查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 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 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 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 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 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 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 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唐会要》卷85《籍帐》 唐户籍制度更加周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立法更加详备;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发展与完善
(3)宋朝:主户客户 宋初,统源自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
课件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 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 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3.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 处于辅助地位。
5.唐朝 表现: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内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 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结果: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所占比例相应上升。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 户计”。 (2)内容: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 (1)内容: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 等。 (2)表现: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 口、 田土、房屋。
4.如果说郡县制之下的社会稳定性在于权力的集中以及基层社会中 的宗族伦理治理方式,那么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在 于( ) A.财富大小 B.血缘亲疏 C.等级秩序 D.权力高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财富无关,故A项错误;强调血缘亲疏的是宗法制,故B 项错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统 治,故C项正确;古代的政治体制都体现权力高低,故D项错误。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 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 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 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 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的占有情况,便可依据黄册征收赋役,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
地私有制,黄册制度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租佃关
系无关,排除B项;黄册制度不能促进人口增长,排除D项。
一
二
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一】 在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 决政府和民众之间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 素。……宋朝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 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 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 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一
二
【素养阐释】 材料表明明朝初期流民问题严重,经济遭到重大破坏。为了加强对全国人 口的管理,明朝实行黄册制度,对明朝的社会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 该根据材料从背景、目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 解释的素养。
一
二
[核心归纳]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
1.地域性。因为人口与赋役之间密不可分,所以封建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将
一
二
[核心归纳]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
1.以低级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传统的慈善救济不
仅在救助水平上呈现出低级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特征。
2.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呈现出制度文化的民本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
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以仁义、民本为特征。
3.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剩余性的社会福利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历史
重点研习
一 明朝户籍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二、基层治理的纽二带、—管—理中与国治古理代:的历基代层基组层织组织与社会治理
绘制鱼鳞图册(土地登记册),整顿地籍。
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清朝:沿袭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编审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户2)清籍前制期度,与赋赋役实税行制固度定彻丁底银割、摊裂丁,入户亩籍后不,再户籍具的有作财用政大上为的削弱意。义。
局限性:
— —《汉书·食货志》
经济: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材料三:②明加朝深严了格传规统定小路农引经制济度社,会允许的农闭民塞在性百和里封之闭内性自,由严通重行地,影但响超 了出社百会里经范济围的必进须一检步验发路引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
寒政蝉治,:也从充根分本加上强讲了,邻里是之统间治的者互维相护监统督治,的遏重制要了工人具口的流动。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威地阳上阳上《,中易国形古成代保户守籍的制社度会束缚心下理的人口流动》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念解释 思考: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 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 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 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 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综合所学探究:户籍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 影响这种变化趋势的经济政治因素是什么?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教学课件与导学案
明清时期,慈
善组织开始兴 起
导入新课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唐朝的户籍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 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 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 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 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 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一、基层治理的基石
材料16 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
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
告者。在文任王何发一政个施社仁会,,必总先会斯有四一者些。 不幸的民众—,—他《们孟不子能·经梁济惠独王立下,》 需要政府的救济。从国家的立场上 问来题说4,:照结顾合和所救学济,贫谈穷一卑谈微:之为人什,么 说抑对制下豪层强贫世苦家无无依穷的的人欲民望进,行是救首济先是 “要仁做政到”的之,始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将各 种民户当“编户齐民”一同对待, 以保证他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 仁政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 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
浙江·明末赋税与户口 江苏·明代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
2023 【乙卷】明代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2022
广东·宋代保甲制度
河北·元朝户籍
山东·(清)程元通控告棚民案(社会治理)
隋(唐5)受经既济重水视平官限方制储,备未,形也成大社力会提保倡障民制间度。
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慈善组织
辅助 (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 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宋史》等
栏目导航
32
史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 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 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 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 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栏目导航
6
4.隋朝: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 (1)特点: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2)表现: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分类: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2)阐释 ①主户:指拥有土地、___缴__纳__赋__税____的税户。 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_____佃__户______。
栏目导航
7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诸__色__户__计____”。 (2)特点:一旦定籍, ___世__代__相__袭____,不得变动。 8.明朝 (1)分类:继承了元朝以____职__业_______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户籍册:称“____黄__册_______”, 以____里__甲__制_____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栏目导航
30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 20 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 地方自治所取代。
栏目导航
31
探究点三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 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 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 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 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1 栏目导航
2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3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 1.概括古代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认识实行
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 户籍制度的目的。
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 2.梳理古代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分析
层管理组织。
认识不同时期基层组织的任务及其作用。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0
史料二 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 ,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 审册》作为配套。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对户籍 管理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整体说来,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
[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内容、功能。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6
史料二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 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 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 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 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栏目导航
14
[概念阐释] 乡里制度 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 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 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 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栏目导航
8
9.清朝 (1)特点: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趋势: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__组__织__制__度_____ 登记人口数量。
栏目导航
9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 清时期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 职能。
栏目导航
21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 的历史因素。 提示: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 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 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栏目导航
28
(2)根据史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 相结合。 意义: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 展。
栏目导航
29
【拓展提升】 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18
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栏目导航
19
C 史料
实证·重难探究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原因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 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 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 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栏目导航
22
(2)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 “摊丁入亩”政策,使得赋税与 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栏目导航
23
【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1.特点 (1)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 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 会治安功能。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 3.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改革与赋税制度改革的联系,概
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括古代中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分析认识在当时的历史
取的重要措施。
条件下社会救济的作用与影响。
栏目导航
4
C 课堂 导学·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献公时期:以五家为“_____伍________”的办法编排户口。 (3)商鞅变法时: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2.秦朝:实行___分__类__登__记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 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栏目导航
15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____政__府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②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救__灾______,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_____赈__济______。
——摘编自张研、Biblioteka 贯杰《清史十五讲》栏目导航
27
[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理的演变历程及治理模式。 (2)史料二突出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提示: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 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 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 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 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栏目导航
16
(3)表现 ①汉朝:建立___常__平__仓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朝: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_____义__仓______。官仓救 _____大__灾______,义仓防____小__灾_______。 ③宋朝: __宗__族__内__部_____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④明清时期: __慈__善__组__织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栏目导航
5
3.汉朝 (1)特点 ①____丞__相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籍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③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编__户__齐__民____”。 ④政府定期进行____人__口__调__查___。 (2)发展: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间相互监督
北宋
保甲制 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明朝 __十__家__牌__法___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栏目导航
13
清朝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
栏目导航
32
史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 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 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晚清时期,清 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 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栏目导航
6
4.隋朝:重新核定户籍。 5.唐朝 (1)特点:唐承隋制,管理更严。 (2)表现: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分类: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2)阐释 ①主户:指拥有土地、___缴__纳__赋__税____的税户。 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_____佃__户______。
栏目导航
7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诸__色__户__计____”。 (2)特点:一旦定籍, ___世__代__相__袭____,不得变动。 8.明朝 (1)分类:继承了元朝以____职__业_______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户籍册:称“____黄__册_______”, 以____里__甲__制_____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 房屋。
栏目导航
30
5.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 进入 20 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 地方自治所取代。
栏目导航
31
探究点三 古代中国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 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 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 百万贯,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的居养院。居养院 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1 栏目导航
2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3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 1.概括古代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认识实行
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 户籍制度的目的。
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 2.梳理古代中国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分析
层管理组织。
认识不同时期基层组织的任务及其作用。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0
史料二 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 ,在黄册之外,另编《赋役全书》和《编 审册》作为配套。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对户籍 管理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整体说来,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
[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内容、功能。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 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栏目导航
26
史料二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 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 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 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 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栏目导航
14
[概念阐释] 乡里制度 就是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 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 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拥有按比户 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
栏目导航
8
9.清朝 (1)特点: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2)趋势: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__组__织__制__度_____ 登记人口数量。
栏目导航
9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 清时期趋于成熟。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被赋予治安 职能。
栏目导航
21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 的历史因素。 提示: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 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 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栏目导航
28
(2)根据史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 相结合。 意义: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 展。
栏目导航
29
【拓展提升】 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栏目导航
18
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栏目导航
19
C 史料
实证·重难探究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原因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 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 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 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栏目导航
22
(2)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 “摊丁入亩”政策,使得赋税与 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栏目导航
23
【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1.特点 (1)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等级性: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 (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 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 会治安功能。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 3.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改革与赋税制度改革的联系,概
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括古代中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分析认识在当时的历史
取的重要措施。
条件下社会救济的作用与影响。
栏目导航
4
C 课堂 导学·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2)秦献公时期:以五家为“_____伍________”的办法编排户口。 (3)商鞅变法时: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2.秦朝:实行___分__类__登__记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 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栏目导航
15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点 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____政__府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②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救__灾______,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 _____赈__济______。
——摘编自张研、Biblioteka 贯杰《清史十五讲》栏目导航
27
[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理的演变历程及治理模式。 (2)史料二突出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提示: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 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 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 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
2.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3.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4.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 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栏目导航
16
(3)表现 ①汉朝:建立___常__平__仓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朝: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_____义__仓______。官仓救 _____大__灾______,义仓防____小__灾_______。 ③宋朝: __宗__族__内__部_____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④明清时期: __慈__善__组__织_____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栏目导航
5
3.汉朝 (1)特点 ①____丞__相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籍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③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编__户__齐__民____”。 ④政府定期进行____人__口__调__查___。 (2)发展: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间相互监督
北宋
保甲制 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明朝 __十__家__牌__法___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栏目导航
13
清朝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