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 是先锋文学的真正开端。 • 马原、残雪是先锋小说的起点。
• 先锋文学革新角度
• 叙事革命 • 语言实验 • 生存状态
早期代表 马原 莫言 残雪
后期代表 格非 孙甘露 余华
• 第二,先锋文学的发展变化: • 1,80年代中期的开始阶段,先锋小说重视 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 和叙述方法上的意义和变化。
• 3,90年代,先锋文学陷入困境并全面退却。 • 从外部因素看,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先锋文学的生存环境极为不利。 • 从内部因素看,先锋文学的前卫性、创新性及形 式实验的极端化倾向,注定了它在现实中的发展 是脆弱和艰难的。
二、先锋作家余华及其创作
• 余华早期小说的突出特点:以一种冷静的 笔调描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在此基础上 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 在文学观念上,先锋文学对文学自律的要 求和主张,使新时期的文学自主性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文学不再是某种外在者的工 具而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性。 • 不足之处:极端化的倾向; 脱离、回避现实的倾向。
• (二)形式试验与创新 • 在借取和运用西方文学的形式技巧上,先 锋文学在整个新文学中是最系统也最全面 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在艺术表现上 的探索与发展。 • 先锋文学对形式的试验和探索,其意义并 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本身。如马原的叙事圈 套、孙甘露的极端主义的语言试验等。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第二,拼贴式结构。马原经常把几个没有 必然因果联系的故事拼合或组装起来构成 一部小说。 • 试图消除“形式”与“内容”间的区别, 第一次把如何“叙述”提高到小说本体的 高度。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 么”,不是内容,而是“怎么写”,是形 式。
• 2,80年代末,先锋文学发生了某些变化,形式 方面探索的势头明显减弱,故事与古典意味从叙 事中浮现出来。
• 如《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往 事与刑罚》、《古典爱情》、 《世事如烟》 等
• “我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 子。” ——余华
• 《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的暴力倾向。
• 在小说描写的现实中,在暴力面前,几乎 每个人都是丧失理智的。暴力不是一种意 外的爆发,而是根植于人性之中。
• 《世事如烟》中,余华不再描写某一种邪 恶,而是将暴力、阴谋、变态、罪孽多种 邪恶做了集中而普遍的展示。
•
孙甘露小说的语言实验,导致的是超现实主义
诗歌式的梦态抒情、冥想与沉思。彻底斩断了小
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 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
பைடு நூலகம்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的。回忆。 送给它音乐。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断。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被画入风景。“ ——《我是少 年酒坛子》
• 不足之处:形式主义倾向。
• “没有先锋没有怪胎没有探索和试验就没有
艺术空间从而也是心灵空间的扩大,空间 的扩大正是先锋艺术大获全胜的标志—— 正是先锋的胜利使先锋不再成其为先锋 了。” ——王蒙
• 小说中用2、3、6、7等数字符号和“司机”、 “接生婆”等一般名词取代人物的姓名,用人物 怪异的、不能解释的行为取代性格的发展与内心 的冲突,这样便抽去了小说的现实实在性而赋予 了象征和虚指性,从而使小说表现的主题超越了 具体的社会生活与人物个体,成为一种普遍性的 存在。
• 余华的文学真实观 • 余华所认为的“真实”,不是“被日常生 活围困的经验”,不是以往创作中被一再 展示的那种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真实”, 而是另一种“真实”,是一种“作家眼中 的真实”, 一种“心灵的真实”,是将日 常生活所遮盖的世界与人性中黑暗的另一 面展示出来。
• “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 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 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 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 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想法。” ——余华
• 从20世纪90年代初,余华与现实及“日常 经验”的“紧张”关系开始有了缓和。先 锋小说出现变化和走向衰落 。
• 其次,在荒谬、暴力、死亡、性、欲望、罪恶等 主题话语中,暴力与死亡是最为普遍与突出的主 题话语。 • 如余华《河边的错误》 、《现实一种》、 《世 事如烟》等
五、先锋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 (一)文学的独立与自律 • 从先锋文学开始,中国文学真正摆脱意识 形态的控制,走向独立与自律。 • 在思想内容上,先锋文学对于传统“内 容”、“意义”的解构,对于性、死亡、 暴力等主题的关注,揭开了以往被意识形 态遮蔽的生活与人性的侧面,并努力发掘 到其深处。
• 如《信使之函》中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
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
不明的孤独航行”等等几十个充满了诗意的梦呓 式的对“信”的述说,在每一句述说下摘录一段 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 于诗意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
四、先锋文学的基本主题
• 生存的虚无与人生的荒诞是先锋文学作品表现的 一个普遍主题。 • 首先,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叙述表现历史的不可捉 摸与不可知,最终表现世界与生存的不可确定与 虚无 。 • 如格非的《迷舟》、《青黄》等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先锋文学
• 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 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 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 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或“试验小说”。
一、先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余华 苏童
残雪
格非 马原 苏童 叶 兆 言 北 村
孙甘露
• 第一,先锋文学出现的原因: • 1 ,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看,意识形态的整 合功能弱化 • 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弱化,不可能 有权威的话语来维系文学的统一; • 另一方面,作家、读者对文学作为政治意 图和观念载体的方式,也不再持普遍的肯 定态度。
• 首先,这种变化来源于他对现实态度的调 整:
• “日常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的 “真实”相对立的位置。
• 他的叙述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和含而不 露的幽默与温情。 • 小说表现出普通人的苦难主题和人文关怀。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 紧张关系” •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 家”。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 开始意识到一个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 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 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 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 光看待世界。” ——余华
• 2,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态 度也不再困惑和恐惧。西方文化,包括文 学、社会、哲学的影响空前。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
萨 特
• 3,文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方面,使文学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影 响,从而取得更加独立的地位,成为文学 自身发展中越来越强烈的要求;
• 另一方面,艺术创新与形式变革的要求一 直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种自觉力量。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余华也改变了过去
创作中抽象化和寓言式的方式,完全回归 了传统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明晰的时间 顺序。
三、先锋文学的文学观念
• (一)重构了文学的真实观 •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观是对于客观现 实的再现。 • 先锋作家是把作家的主观真实作为文学真 实的首要原则。 • 余华 :“心灵的真实” • 马原: “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 讨厌的,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 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吧。
• 读者们一定猜到了,顿月如愿以偿,当了 汽车兵。顿月当然是唱着歌子走的。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 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 少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 一下。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 断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 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 月与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 释?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好了。先看C。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 可能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 他的班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 近十年来他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冈底斯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