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
先锋文学

残雪对中国现代派文学的意义? 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残雪第一次在中国大陆首次在作品中表现一 个真实的非现实、非理性、荒诞的梦魇般的世界。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每天都在家中清理抽屉。当我不清理抽屉的时候, 我坐在围椅里,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 听见呼啸声。是 北风在凶猛地抽打小屋杉木皮搭成的屋顶,狼的嗥叫在山 谷里回荡。 “抽屉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哼。”妈妈说,朝我做 出一个虚伪的笑容。 有一天,我决定到山上去看个究竟。风一停我就上山, 我爬了好久,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 每一块石子都闪动 着白色的小火苗。我咳着嗽,在山上辗转。我眉毛上冒出 的盐汗滴到眼珠 里,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 沾 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清理抽屉”象征着什么?
清理抽屉,象征秩序重建的努力,努力重建一 个正常秩序,恢复理性正常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 也是和前面寻找山上小屋一样,也是无意义,抽屉 永生永世也清理不好,象征人生非理性的常态,人 生的难以把握,人连自己都抽屉都整理不好,传达 出一种无奈。
从小生活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环境中,残雪敏感、瘦弱、 神经气质,当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 工人。 这些经历让她对这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看似绝对 的冷漠背后是炽烈而敏感的心。她甚至用了“残雪”这 样的字眼做笔名,从词语到内心都显得如此冰冷。
小说结局充分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本质。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 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 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 我为我用汉语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 点,只有我是例外。
先锋文学

苏童
《威克菲尔德》(霍桑) 《万卡》(契诃夫) 《羊脂球》(莫泊桑) 《傻瓜吉姆佩尔》(辛格) 《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 《阿拉比》(乔伊斯) 《第三者》(博尔赫斯) 《鸿鸾禧》 (张爱玲) 《圣诞节忆旧》(卡波特) 《马辔头》(卡佛)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2.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传 统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 世界的,对小说的再现功能深信不疑。而 先锋小说用“文学是虚构”代替文学的真 实观。虚构的重要性在其文本中得到前未 所有的彰显与强调。“文学是虚构”昭示 了先锋小说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 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意味着写作应该是 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从表层政治向潜隐的文明的方向转变来说,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翻译在 1984年的出版也是决定性的,没有它,中 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先锋派文学的成果就 无法想象。 对于“寻根”派和先锋派所实现的价值转 变,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英雄被反英雄 所接替,中心(权力)代之以外围(昏 厥),理性(五年计划)被非理性取代。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先锋派文学

• 提倡文学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04
先锋派文学的案例分析
约瑟夫·布洛赫的《梦游者》
作品主题
⌛️
• 探讨人的异化与自由
• 反思战争和人类的悲剧
• 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
面性
创新实践
• 对传统叙事技巧的颠覆
写作风格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 使用意识流手法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使用象征和隐喻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作品主题
写作风格
创新实践
• 挖掘人的内心世界
• 使用自由诗和散文诗
• 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
• 探讨人的孤独和迷茫
• 采用多角度叙事
• 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
• 反思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 使用象征和隐喻
• 对文学功能的拓展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01
作品主题
• 文学的跨媒介和多媒体化
• 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面临的挑战
• 如何保持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 如何应对消费主义和商业化的冲击
•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学的多样性和个性
先锋派文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科技的影响
先锋派文学的回应
•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 创新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
•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 对人性的探索
• 对科技发展的关注
先锋派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20世纪初的萌芽期
• 法国的立体主义
•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
• 俄罗斯的至上主义
02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又称前卫文学,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激进或挑战传统观念和形式的艺术实践。
它与传统文学的规范和传统审美观念有所区别,更加注重对语言、形式和主题的创新。
在当代文学中,先锋文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它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试图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文学限制和约束,以达到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自由诗、实验小说、戏剧性表演和视觉艺术等。
它通常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个体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等主题。
当代文学是指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反映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多元性,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并存,代表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它更加注重对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把握,力求表达当代人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并传递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反思。
先锋文学

2.先锋小说对文学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传 统现实主义认为文学是可以真实反映客观 世界的,对小说的再现功能深信不疑。而 先锋小说用“文学是虚构”代替文学的真 实观。虚构的重要性在其文本中得到前未 所有的彰显与强调。“文学是虚构”昭示 了先锋小说家对文学揭示人生真谛这一传 统使命感的背弃,同时意味着写作应该是 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
80年代初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一种新 的文学因素
1985年之后→一股新的审美浪潮和新的创 作趋向
大致呈现为三种流向/三个审美层面——文 化寻根、现代派、形式主义
1. 受拉美文学的影响,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作家以极大的 热情推出寻根运动,小说界由此产生了一 种新的叙述话语。(文化批判向度)
中国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 刘超越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二、先锋小说产生的背景 三、先锋小说的创新及特色 四、先锋小说的转型 五、评价
一、“先锋小”的命名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 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 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 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一、“先锋小说”的命名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小说界 开始了小说手法和形式的探索。
王 蒙《春之声》 宗 璞《我是谁》 李 陀《七奶奶》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先锋小说产生的前奏
在20世纪世界文学主潮的巨大影响下,85 年左右兴起的文学新潮显示出了现当代世 界文学的种种特征。
语言形式探索:局部——整体
叙述视角:外——内
文学结构形态:封闭、单一、平面——开放、多 元、立体
叙事:完整——零散
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表现功能和隐喻象征 功能都得以增强。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1. 引言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其前卫、创新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对先锋文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重要概念。
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先锋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特征。
与传统线性叙事方式不同,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通过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中的事件排列组合,以探索时间和记忆的多重维度。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维的跳跃,给作品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3. 意识流意识流是先锋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以流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将人物内心的思绪、感觉、回忆等直接呈现给读者,模拟了思维的连贯性和复杂性。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作家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4. 割裂感割裂感是先锋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情绪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确定和困惑的感觉,使人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这种割裂感往往是由于先锋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元素、离散的叙事结构或混乱的语言风格所引起的。
通过割裂感的营造,先锋文学能够探索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
5.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先锋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指的是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和探索,以及对自我身份、自我意义的不断叩问。
先锋文学作品常常以个体的视角和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描绘来探索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种自我意识的表达通常是非传统的,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的思考和质疑。
6. 约束与自由约束与自由是先锋文学创作中的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先锋文学作品往往试图突破传统文学规范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追求创作上的自由和多样性。
然而,正是通过对传统约束的批判和超越,先锋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前卫性。
7. 破碎性破碎性是先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以碎片化、断裂化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为特征,使作品具有碎片化的视觉和语感效果。
当代文学-先锋文学 课件 ppt

2、戏剧领域:“实验戏剧”
从1982年的《绝对信号》开始,中国的话 剧向小剧场模式发起了探索。
高行健
孟京辉
3、小说领域 1984年,马原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突破 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转 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 衷,先锋小说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只有独 一的问题需要解决:怎么写。那时的口号是, 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
影响余华的十篇短篇小说
《青鱼》 (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
(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 康成)、 《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 (辛格)《孔 乙己》(鲁迅)、《礼拜二午 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 岸》 (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 克莱恩)、 《鸟》(布鲁诺 · 舒尔茨)
请女人猜谜
我冒险叙述这个故事,有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变态 行为。其难点不在于它似乎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情, 而在于它仿佛与我瀚海般的内心宇宙的某一迷朦而 晦涩的幻觉相似,在我费力地回溯我的似水年华时, 尤如某个法国女人说的,我似乎是在眺望时间消逝。 假如我坦率地承认我的盲目性,那么我要声明 的是,我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但我无力为可能出 现的所有含混之处负责,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初的陈 述者或者说创造者是一个四处飘泊的扯谎者。
(冯梦龙)、《驿站长》 (普希金)、《献 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 (三岛由 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 (毛姆)、《刎颈之交》(欧· 利)、《关 亨 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 (鲁迅)、 《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 卡 佛)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包括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反叛,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创新、前卫和突破传统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方法。
先锋文学以反叛和挑战为核心,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先锋文学在欧美等地兴起,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例如,俄国的未来派文学追求表达内心的直观和非理性,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破碎和梦幻的表达方式,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颠覆。
先锋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在创作上,先锋文学注重使用新颖的语言和形式,例如拼贴、无规则排列、断裂叙事等。
它也常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创造出更为多元和综合的艺术体验。
先锋文学的目标是通过突破传统文学的限制,探索和呈现新的艺术领域和个人经验。
它试图颠覆读者的预期,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观念,引发思考和反思。
先锋文学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特性,鼓励作家通过创新和冒险来创作。
虽然先锋文学在创作和观赏上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但它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创新思维。
通过突破传统的边界和
限制,先锋文学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并激发了后续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先锋文学”_417104756

“先锋文学”先锋派(Avant-garde)是一个法语词,最早出现于1794年,最初指法国军队中的前卫部队。
1930年,演化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圈子里的一个流行的政治学概念。
1870年后逐步进入文学艺术界,专指当时新崛起的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
1它主要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
先锋文学(一):85新潮198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1985年是我国进行大改革的一年,社会生活中发生了急剧的巨大的变化。
陈辽在《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中曾这样描述:《奔流》1986年第4期):“1、现实主义潮流,2、现代主义潮流。
前几年就有同志提出过,国家要搞现代化创作要搞现代派,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3、寻根,4,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在1985年如此强大,更非偶然。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人们都很紧张,下班以后,不少人只想看些轻松的、能够消除疲劳、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2滕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中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述当时的文坛,他说:我确实看到了一派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春景。
“乱”有缤纷、繁多之义,1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第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陈辽《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奔流》1986年第4期。
有参差、芜杂之称;“迷”有迷醉之义,有迷惑之义。
85年,文学似乎没怎么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相当多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追求社会爆发力向追求文学穿透力转移。
作家的笔触,从着重描述变革的社会现实、变革的社会行为,转向着重描写变革年代的社会生态。
于是,有识之士概括为:文学在向内转。
我以为,这个“内”一指生活之内,即生活深层结构;二指人之内,即人本体,包括人性、人的文化意识、人的心理;三指文学之内,即文学内在规律。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先锋文学是指20世纪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理念的束缚,追求创新与革命,试图打破以往文学的局限性,塑造新的文学面貌。
下面我将对先锋文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具象派:具象派是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法国,强调通过独特的形象与语言表达来描绘现实世界。
具象派诗歌追求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以模糊、断裂的形象和语言结构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意义。
2.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文学运动之一,代表人物是安德烈·布列东和萨尔瓦多·达利等。
超现实主义主张超越现实,探索潜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意象的碰撞和随机联想来创造奇幻的文学作品。
3. 音象化:音象化是指借助声音、节奏和语言的音节等特性,使作品的语言表达与物象、意象产生共鸣。
音象化在先锋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创新的语言手法和声音效果,使作品的表达更具感触和冲击力。
4. 拼贴:拼贴是一种以剪贴、拼合、组合的形式创作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是先锋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拼贴文学常采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语言和风格的碎片拼合,打破线性叙事的限制,达到多元、多重的文本效果。
5. 无意识写作:无意识写作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创作方法,通过释放潜意识和随机联想来创作作品,追求思维的自由与解放。
无意识写作强调情感的流露和自发性的表达,摒弃理性与逻辑的限制,以达到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6. 自由诗:自由诗是一种不受传统诗歌形式限制的创作方式,注重形式的自由与随机性。
自由诗在先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主观感受的直接抒发、意象的自由联想和节奏的自由组合,使诗歌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7. 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将事物逆反或嘲笑的手法,用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困境的批判和疏解的修辞方法。
反讽常常被先锋文学用来表达对旧有观念的颠覆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简述先锋文学

简述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包括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艺术特征“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反叛,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优缺点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
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先锋文学的语言特点

先锋文学的语言特点
先锋文学是一种20世纪初期在欧美兴起的文学流派,其主张以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艺术运动为蓝本,倡导破除传统文学的规范和构建新的美学的方法。
其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言的碎片化
先锋文学主张摒弃传统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碎片化的语言,以表现现代生活的紊乱和混沌。
因此,先锋文学的语言具有断裂、片段、错乱、重复等特点,常常使用不完整的句子、断句、断字、断音等手法,以表达复杂的内心体验和思维过程。
二、语言的多样性
先锋文学尤其重视语言的多样性,倡导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元素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多样性包括语言的随意、无序、混淆和交错等手法,使得先锋文学的语言呈现出一种“多语性”的特点。
三、语言的实验性
先锋文学追求创新和实验,其语言常常通过异化、扭曲、变形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语言习惯和规则,以达到新的艺术效果。
例如,使用辞藻奇特、句法颠倒、造
词、注音等手法,以创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学形式。
四、语言的象征性
先锋文学的语言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物象、符号、意象的解构和重组来表达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象征性的语言常常需要读者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总之,先锋文学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其反传统、反规范的艺术追求,是一种具有前卫性和实验性的文学语言形式。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尤其在1910年代至1940年代的欧美文学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约束,追求创新和前瞻性,并突破常规的表述方式和主题取向。
先锋文学以其大胆的实验性、挑战性和反叛性而获得革命性的声誉。
当代文学指的是现代社会及其文化背景下涌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方式。
当代文学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人类关系、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
当代文学往往呈现多样性的文体和各种叙述方式,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同时也受到新技术和媒体的影响,出现了电子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形式。
当代文学追求创新和表达个人声音的自由,同时又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心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心理写作倾向。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
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追求创新和实验。
在文学形式上,先锋派文学常常采用夸张、变形、碎片化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对主流文学规范的挑战和颠覆。
先锋派文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剧变和冲突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社会工
业化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完全表达人们内心的焦虑、挣扎和矛盾。
因此,先锋派文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更直接、更真实的表达方式的需求。
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许多,例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普希金、
意大利作家卡夫卡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抗,同时也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先锋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人
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先锋派文学所体现的大胆和创新精神,对于当代文学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实,挑战权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先锋派文学是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创新运动,它影响了整个20世
纪的文学发展,并为后来的文学探索开拓了新的道路。
无论是在作品多样性还是在审美观念上,先锋派文学都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先锋派文学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传承。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
它在当时的文学界中具有突破传统文学形式、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特点,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随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发展,先锋文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隐匿,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回归文学舞台。
先锋文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
当时,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新需求日益增加。
先锋文学以批判现实、探索新的文艺表达为核心,挑战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和束缚,提出了全新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方式。
在先锋文学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勇于创新的文学家和作品,代表性的有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先锋文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新纪元的到来,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恶化,先锋文学逐渐受到限制和打压。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活动被严格限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被批判和打倒。
先锋文学的创作思潮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先锋文学家被划为右派或资产阶级代表,受到痛苦的批判和迫害。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先锋文学几乎失去了舞台,文学界陷入了一片黑暗。
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先锋文学开始重新回归文学界。
改革开放带来了对思想和文化的解放,为先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开始以先锋文学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以犀利的语言和大胆的形式探索社会现实,呈现出鲜明的个体特色和审美追求。
如今,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越发重要。
它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引导人们对于文学的思考和追寻。
先锋文学的发展也证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和创新,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无论是探讨社会现象、展现人类精神内涵,还是对今日中国进行批判和思考,先锋文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

先锋文学的发生隐匿与归来先锋文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强调个性化、反传统、追求创新等。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隐匿,但在后来又开始归来,继续发展。
先锋文学最早出现在欧洲,如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以及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
这些文学运动都强调摒弃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观念,主张表现个人感受、追求创新和前卫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们以反叛为己任,力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这种激进的先锋文学在兴起初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和关注。
这是因为传统文学观念根深蒂固,大众对于新颖的文学形式和主题接受程度有限,造成了先锋文学的隐匿期。
这种隐匿并非完全遭到忽视,而是处于小众化的发展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文学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和接受。
这是因为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的独特性和前卫性逐渐得到认可,使其开始重现光芒,逐渐回归到主流文学的发展中。
先锋文学的归来不仅是在国外,也在中国文坛上有所体现。
中国的先锋文学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在一系列时代变革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崛起的。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思想意识逐渐解放,人们开始思考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中国的先锋文学运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性和理性主义,更多的是以激进、个体化、浪漫化为特征。
这种先锋文学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生命力和表达方式,旨在打破约束和规范,寻求自由与全新的表达途径。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年轻一代的崛起,中国的先锋文学开始重新回归。
新一代作家们崇尚自由与创新,表达自己对社会变革与人类命运的关切。
他们运用语言、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尝试打破现有文学框架的束缚,以更为个性化和前卫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文学创作者们有了更多的创作和传播渠道,先锋文学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通过这些新媒体,先锋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分享,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马原:“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 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新时期 文学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这句叙述语 式成了当代文学最为影响深远的一个经典 句式。
• 马原小说的特征 • 第一,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是马原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写法的一个突出特征。
• 残雪的小说世界堆积着恶与丑的意象。
• 她不是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是以扭曲、变形和幻觉的方式来映现出世 界的荒谬与疯狂,这些荒诞不经的表象后面 是残雪对生活的感受和直觉判断。
• 残雪的小说是非写实的,因而很难用 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把握她小说的
人物、情节和意象。
• (二)追求文学的自主性、强调文本与语言的独 立自足 • 不追求文学的现实来源和现实意义,认为文学是 个人心灵的产物,而不是生活的附庸。 • 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们坚持视文学为独立 自足的世界,视文本和语言为文学的生命。 • 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么”,不是内容, 而是“怎么写”,是形式。
• 所谓元叙事是指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 揭露小说的虚构性。 • “马原的叙事圈套”:采用元叙事手法, 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不仅瓦解了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 也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 以及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创造了一种 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 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 我写了七遍稿,连自己也不满意,也许还 要写七遍。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部作品了。 • 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 另一个故事。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 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 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 西藏工作啊。
• “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 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 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 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 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想法。” ——余华
• 从20世纪90年代初,余华与现实及“日常 经验”的“紧张”关系开始有了缓和。先 锋小说出现变化和走向衰落 。
• 如《信使之函》中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
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
不明的孤独航行”等等几十个充满了诗意的梦呓 式的对“信”的述说,在每一句述说下摘录一段 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 于诗意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
四、先锋文学的基本主题
• 生存的虚无与人生的荒诞是先锋文学作品表现的 一个普遍主题。 • 首先,通过对历史的重新叙述表现历史的不可捉 摸与不可知,最终表现世界与生存的不可确定与 虚无 。 • 如格非的《迷舟》、《青黄》等
•
孙甘露小说的语言实验,导致的是超现实主义
诗歌式的梦态抒情、冥想与沉思。彻底斩断了小
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 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的。回忆。 送给它音乐。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断。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被画入风景。“ ——《我是少 年酒坛子》
• 第二,拼贴式结构。马原经常把几个没有 必然因果联系的故事拼合或组装起来构成 一部小说。 • 试图消除“形式”与“内容”间的区别, 第一次把如何“叙述”提高到小说本体的 高度。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写什 么”,不是内容,而是“怎么写”,是形 式。
• 2,80年代末,先锋文学发生了某些变化,形式 方面探索的势头明显减弱,故事与古典意味从叙 事中浮现出来。
• 首先,这种变化来源于他对现实态度的调 整:
• “日常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的 “真实”相对立的位置。
• 他的叙述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和含而不 露的幽默与温情。 • 小说表现出普通人的苦难主题和人文关怀。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 紧张关系” •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 家”。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 开始意识到一个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 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 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 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 光看待世界。” ——余华
• 3,90年代,先锋文学陷入困境并全面退却。 • 从外部因素看,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先锋文学的生存环境极为不利。 • 从内部因素看,先锋文学的前卫性、创新性及形 式实验的极端化倾向,注定了它在现实中的发展 是脆弱和艰难的。
二、先锋作家余华及其创作
• 余华早期小说的突出特点:以一种冷静的 笔调描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在此基础上 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 在文学观念上,先锋文学对文学自律的要 求和主张,使新时期的文学自主性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文学不再是某种外在者的工 具而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性。 • 不足之处:极端化的倾向; 脱离、回避现实的倾向。
• (二)形式试验与创新 • 在借取和运用西方文学的形式技巧上,先 锋文学在整个新文学中是最系统也最全面 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在艺术表现上 的探索与发展。 • 先锋文学对形式的试验和探索,其意义并 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本身。如马原的叙事圈 套、孙甘露的极端主义的语言试验等。
• 小说中用2、3、6、7等数字符号和“司机”、 “接生婆”等一般名词取代人物的姓名,用人物 怪异的、不能解释的行为取代性格的发展与内心 的冲突,这样便抽去了小说的现实实在性而赋予 了象征和虚指性,从而使小说表现的主题超越了 具体的社会生活与人物个体,成为一种普遍性的 存在。
• 余华的文学真实观 • 余华所认为的“真实”,不是“被日常生 活围困的经验”,不是以往创作中被一再 展示的那种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真实”, 而是另一种“真实”,是一种“作家眼中 的真实”, 一种“心灵的真实”,是将日 常生活所遮盖的世界与人性中黑暗的另一 面展示出来。
• 不足之处:形式主义倾向。
• “没有先锋没有怪胎没有探索和试验就没有
艺术空间从而也是心灵空间的扩大,空间 的扩大正是先锋艺术大获全胜的标志—— 正是先锋的胜利使先锋不再成其为先锋 了。” ——王蒙
• 在一篇小说中这样长篇大论地发感慨是很 讨厌的,可是既然已经发了,作者自己也 不想收回来,下不为例吧。
• 读者们一定猜到了,顿月如愿以偿,当了 汽车兵。顿月当然是唱着歌子走的。
• 故事到这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显然会有读者提出一 些技术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我们来设想一下。 A.关于结构。这似乎是三个单独成立的故事,其中很 少内在联系。这是个纯粹技术性问题,我们下面设法解决 一下。 B.关于线索。顿月截止第一部分,后来就莫名其妙地 断线,没戏了,他到底为什么没给尼姆写信?为什么没有出 现在后面的情节当中?又一个技术问题,一并解决吧。 C.遗留问题。设想一下,顿月回来了,兄弟之间,顿 月与嫂子尼姆之间将可能发生什么?三个人物的动机如何解 释? 第三个问题涉及技术和技巧两个方面。 好了。先看C。 首先顿月不会回来(也不可能回来,排除了顿月回来的 可能性,问题就简单了),因为他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 他的班长为了安抚死者母亲,自愿顶替了这个儿子角色; 近十年来他这个冒名儿子给母亲寄了近两千元钱。然后— — 还用然后么,我亲爱的读者? ——《冈底斯的诱惑》
• 2,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态 度也不再困惑和恐惧。西方文化,包括文 学、社会、哲学的影响空前。
马尔克斯
博尔赫斯
萨 特
• 3,文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方面,使文学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影 响,从而取得更加独立的地位,成为文学 自身发展中越来越强烈的要求;
• 另一方面,艺术创新与形式变革的要求一 直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种自觉力量。
• 其次,在荒谬、暴力、死亡、性、欲望、罪恶等 主题话语中,暴力与死亡是最为普遍与突出的主 题话语。 • 如余华《河边的错误》 、《现实一种》、 《世 事如烟》等
五、先锋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 (一)文学的独立与自律 • 从先锋文学开始,中国文学真正摆脱意识 形态的控制,走向独立与自律。 • 在思想内容上,先锋文学对于传统“内 容”、“意义”的解构,对于性、死亡、 暴力等主题的关注,揭开了以往被意识形 态遮蔽的生活与人性的侧面,并努力发掘 到其深处。
•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余华也改变了过去
创作中抽象化和寓言式的方式,完全回归 了传统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明晰的时间 顺序。
三、先锋文学的文学观念
• (一)重构了文学的真实观 •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观是对于客观现 实的再现。 • 先锋作家是把作家的主观真实作为文学真 实的首要原则。 • 余华 :“心灵的真实” • 马原: “虚构”是小说的最大特点和小说 叙述的首要原则。
先锋文学
• 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 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 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 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 “新潮小说”或“试验小说”。
一、先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余华 苏童
残雪
格非 马原 苏童 叶 兆 言 北 村
孙甘露
• 第一,先锋文学出现的原因: • 1 ,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看,意识形态的整 合功能弱化 • 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弱化,不可能 有权威的话语来维系文学的统一; • 另一方面,作家、读者对文学作为政治意 图和观念载体的方式,也不再持普遍的肯 定态度。
• 如《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往 事与刑罚》、《古典爱情》、 《世事如烟》 等
• “我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 子。” ——余华
• 《现实一种》描写了人性中的前,几乎 每个人都是丧失理智的。暴力不是一种意 外的爆发,而是根植于人性之中。
• 《世事如烟》中,余华不再描写某一种邪 恶,而是将暴力、阴谋、变态、罪孽多种 邪恶做了集中而普遍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