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2. 理解按劳分配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3. 掌握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4. 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按劳分配吗?- 你认为按劳分配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步骤二: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包括:- 按劳分配是根据个人的劳动付出来确定收入分配的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按劳分配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是什么?- 按劳分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何意义?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按劳分配因素,如:- 一个工厂的工人根据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来确定工资;- 一个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来获得奖学金。

2. 学生讨论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案例中的按劳分配是否公平?- 这些案例中的按劳分配是否能够激励个人努力?步骤四:政策了解(15分钟)1. 介绍一些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如:- 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奖励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2. 学生讨论这些政策对于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和影响。

步骤五:思考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 按劳分配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吗?为什么?- 按劳分配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何意义?2.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实施方法和相关政策。

步骤六:拓展学习(5分钟)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以及其他收入分配方式的比较。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的理解;3. 学生对按劳分配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按劳分配的实际情境;2.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社会工作者来讲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方法和政策;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本地区的按劳分配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教法与学法】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学法:快乐研究法、体验研究法、思维研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那么,有哪位同砚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学生A:资料注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证系统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事先每段材料分别让两位同学回答问题,确定全班同学没有异议情况下,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

)来,我们先看第一个材料,按需分配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

而第二个材料,要想实行平均分配,社会中大家的生产水平都差不多,并且劳动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看到59页第一段的内容,看的同时把关键字圈起来。

一共有四句话,首先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实际上就是涉及到生产力的问题。

刚才说到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的范围内实行的,那么首先公有制就成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一个大的范围。

接下来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分配的物质水平,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再具体而言,这些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解释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收入分配,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含义与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以及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第三章: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我国分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分配问题第六章: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看法第七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问题第八章: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平衡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2 教学内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以及我国在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平衡的看法第九章: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2 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未来分配制度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整个教案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思考报告演示法: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演示,展示对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和作用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能力方面:(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现场调查的形式,让几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来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适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情境探究:在某国有企业车间里情境一:小李是初级技工,月工资3000元。

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8000元。

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4000元。

思考:他们的工资收入属哪种分配方式?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注:有关数量和质量可以适当展开)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

板书:按劳分配的含义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按劳分配为主体_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案1

《按劳分配为主体_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案1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形式,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重)按劳分配的内涵与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与意义(难)[教学板书][教学方法]情境探究、阅读、讨论与讲授结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导入:《同富不同路》我国的分配方式是单一的吗?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新课探究:《猎人、狗、免子与骨头》猎人买来几条猎狗,因为猎人能力有限,狗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满足的。

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

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

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

于是狗而都非常喜欢捕捉数量越来越少的小免子遇到大免谁也不出动,猎人收获越来越少。

于是猎人决定按照捕获兔子的重量和数量,总重量来评价猎狗,并且贡献突出可以得到特别的鲜肉奖励。

结果,猎人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一、按劳分配(1)猎人在最后采取的分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放到我们当前社会也就是哪种分配方式?按照狗捕获的免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报酬。

按劳分配。

(2)什么是按劳分配?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方法指导,提高能力:针对学生的学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3.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二、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Warming-up: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们对不同人员之间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向全班报告。

2.导入新课:教师简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们思考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和不足。

Step 2: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含义和特点,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个人讨论: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a.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优势有哪些?b.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不足有哪些?3.教师提供答案:教师请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借助PPT内容进行分析和解答。

Step 3: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学生们跟随PPT的内容做笔记。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原因,并准备向全班报告。

3.学生报告:学生们逐个报告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Step 4:总结和展示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2.学生展示:学生们展示他们所写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小作文或文章。

五、教学辅助资源:1.PPT课件;2.白板和白板笔;3.学生习题和作文。

六、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程度。

2.给学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优势和不足的文章,通过检查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目标:1. 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出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的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回应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

2.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可以包含不同的因素和变量,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和讨论。

四、小组讨论(25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并进行互动讨论。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按劳分配的应用场景,教师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目。

2. 学生进行个人作答,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 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自主调研等。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能够运用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引导、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作业布置的合理性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钻研。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贡献原则。

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劳动保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介绍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3.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优势: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提高效率等。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差距、忽视其他生产要素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促进公平、激发创新、提高效益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

第五章: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重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领会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必然性及积极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及积极意义。

2.精准把握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考点知识。

3.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处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阅读、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处理、分析、归纳知识的方法,提升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问题探研究过程中锻炼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通过景理交融、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让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收集、准备生活中鲜活、动态的情景案例素材,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制成PPT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课前已经在黑板上梳理、呈现出来的本节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结构提纲进行预习,并能从教材中基本找到提纲中对应的知识点。

㈡情境导入假如今天下午放假,学校让我们班同学下午要留下来搞卫生,要求把前面的那幢楼的厕所、天花板、玻璃窗、地面等要一尘不染打扫干净,你愿意留下来吗?假如冯校长奖励给我们5000元,你们干不干?现在假如5000元钱已经在我手上了,你们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才合理呢?为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材分析
根据程标准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

加上以前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

所以,讲好本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能力目标
(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学情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五、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

六、前准备
、学生已经预习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制定了一份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的调查表格,包括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等
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

七、时安排:1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我国实现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原因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多媒体重现“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图,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设疑: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劳分配吗?再以多媒体显示“某学生
一家的收入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什么是按劳分配?先让学生看教材P44,教师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

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

并且结合教材P44的“议一议”,让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明白,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

再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按劳分配的地位、作用、含义,让学生在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实。

2、其他的分配方式:教师利用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结合教材9页关于“小吴”的材料导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板书: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情境三: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小李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资还高。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我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每股升了两元。


思考:他们工资外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引出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知识。

拓展知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同时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的方式了。

也只有这样,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漫画材料,加深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教师小结:(1)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而且其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3、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展示本班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学生分析数据表并探究:我国目前的分配制
度还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吗?为什么?坚持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第一,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从目前我国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最后再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意义,达到突破难点。


4、堂讨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

而十五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矛盾吗?为什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再以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最后老师加以总结,为进一步阐释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打下基础,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又是什么呢?在下一节我们一起来学
习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节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再分配如何实现公平,完成本节的后练习及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
含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公有制
按劳分配
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
(主体)
直接原因——劳动性质和特点
意义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他分配方式
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分配
客观必然性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由所有制结构决定
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十、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