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地位和作用:地位承上启下:生产决定分配,第二单元阐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第三单元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收入与分配的问题;为下一节“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准备。

作用:本课属于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内容(还包括国家收入分配),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针对学生想国家少、想自己多,希望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等模糊认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的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教师直接导入)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作用。
2.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讨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和改革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注重德育渗透,通过分配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问题设计:针对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按劳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关系等知识点。
2.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主体。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知道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3. 让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认识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分配制度。

2. 讲解按劳分配: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3.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多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应用。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法了解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我国分配制度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他们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课程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仍在继续,而这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社会认同的方向。

此时,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

2.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措施,包括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

3.进一步掌握各种分配方式的实践应用,包括理论操作、模拟案例、实地考察等环节。

4.发现和解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概念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2. 理论架构通过对等比例、等额、差别递增等多种分配方式逐一进行讲解,准确理解各种分配法则和操作方法,增强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认识。

3. 实践操作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案例模拟操作,例如从公司利润中进行按劳分配、从团队总贡献中进行分配、从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中进行分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应用。

4. 实地考察通过前往社会实验室、企业调研、分享会等方式,实地考察不同分配方式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

进一步加深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和实践效果。

5. 解决问题在掌握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应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后,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解决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善用现有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如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力等。

四、教学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案例模拟操作、现场考察和个人书写报告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分配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以及对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案导入教学目标: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念,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知识讲解1. 按劳分配的概念按劳分配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劳动价值论,强调个人努力和贡献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2.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2)个人劳动的时间和强度。

(3)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4)个体的劳动所得。

三、实践操作1. 集体经济分配方式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是指按照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或收益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在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原则,但也需要考虑集体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2. 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国家公共财政分配方式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分配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利益。

在这种方式下,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原则,但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均衡。

3. 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工资制度分配方式是指根据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岗位等级和工资标准,确定个人收入的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同时也考虑到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公平。

工资制度下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四、案例分析以各国按劳分配制度为例,简要分析其特点和问题。

1.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

在中国,按劳分配主要以工资制度为主,同时也有集体经济分配和国家公共财政分配的方式。

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强调个人劳动的贡献和能力,但也面临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及其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2.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按劳分配: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情况。

3. 分析案例: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其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分析按劳分配在具体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实际情况,提高其感性题,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其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分配制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其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收入差距、分配不公等,使其认识到学习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概念、原则及其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并能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培养其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在案例中,我选择了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位农民和城市的一位白领的分配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农民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农产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销售,获得收入;而白领则通过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薪酬。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到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原则及其作用。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分配制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含义与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则,以及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第三章: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我国分配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多种分配方式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2 教学内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当前我国分配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分配问题第六章: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具体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按劳分配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看法第七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实践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2 教学内容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成效和挑战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挑战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问题第八章: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平衡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2 教学内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的关系,以及我国在平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公平与效率在分配制度中平衡的看法第九章: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2 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分配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未来分配制度发展趋势的看法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思考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整个教案学习内容的回顾和思考报告演示法:组织学生进行报告演示,展示对分配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和作用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

2. 讲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重要性。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原理:解释按劳分配的含义,阐述其合理性和公平性。

3.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特点: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强调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1.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

2.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实际操作和评价。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步骤:1. 复习引言课的内容:回顾按劳分配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标准:阐述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衡量劳动量和质量的标准。

3. 分析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通过具体案例或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评价按劳分配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分析按劳分配的优点和不足,评价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个分配制度相关的话题。
2.讨论主题:各小组针对分配制度的公平性、效率、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3.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小组间的互动交流。
4.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2.问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3.案例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小组讨论题:针对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通过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实际运用和深入理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论文写作:请围绕“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
b.《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等相关学术论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方法指导,提高能力:针对学生的学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

老师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得出答案:按劳分配。

1.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在此处以前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明确: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

明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让学生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3.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意义;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配是指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是以劳动为尺度,公平合理,能激励人们努力工作。

2. 讲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公平。

4. 介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和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工资、奖金、津贴等分配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种分配方式的特点和作用;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家庭内部的分配方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意义和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

2. 教学内容:介绍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3.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5.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新课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总结等环节。

二、教案: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加深对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分配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性。

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课堂练习:1)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2)在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按劳分配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1)按劳分配的不足之处是()。

A. 忽视了劳动的质量B. 无法体现每个人的贡献C.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D. 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A. 按劳分配B. 按资分配C. 按需分配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一、说课稿: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环节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教案:教案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行的分配制度吗?2. 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步骤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三:课堂讲解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 讲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3. 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步骤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分配制度;2.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步骤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

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定义和意义,介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按劳分配的理论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2.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贡献原则。

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工资制度、绩效考核、劳动保障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介绍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情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按劳分配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按劳分配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按劳分配的优势与局限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3.2 教学内容:按劳分配的优势:激励作用、公平原则、提高效率等。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收入差距、忽视其他生产要素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劳分配的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第四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与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促进公平、激发创新、提高效益等。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

第五章: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重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我国多重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3.能够通过案例、数据等资料,对分配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调查研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请学生简要谈谈他们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了解,以及在学习这一制度过程中的疑惑。
2.案例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分配公平性的关注。
3.问题引导:通过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配制度的原则和内涵;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纠正不良价值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请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能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分配制度的动态,选取一篇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将分配制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领会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其所有制基础;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必然性及积极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含义、必然性及积极意义。

2.精准把握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考点知识。

3.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处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收集、阅读、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理解、处理、分析、归纳知识的方法,提升对相关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在问题探研究过程中锻炼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通过景理交融、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让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阅读和讲授结合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㈠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收集、准备生活中鲜活、动态的情景案例素材,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制成PPT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根据老师课前已经在黑板上梳理、呈现出来的本节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结构提纲进行预习,并能从教材中基本找到提纲中对应的知识点。

㈡情境导入假如今天下午放假,学校让我们班同学下午要留下来搞卫生,要求把前面的那幢楼的厕所、天花板、玻璃窗、地面等要一尘不染打扫干净,你愿意留下来吗?假如冯校长奖励给我们5000元,你们干不干?现在假如5000元钱已经在我手上了,你们认为该怎么分配这笔钱才合理呢?为什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分配方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从而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导语: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制作大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因为分配方式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

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板书)【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老赵说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明老赵的女儿是教师,儿子是国企职工。

问题:老赵的女儿和儿子所得的收入是按什么分配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和国企)
【总结】: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教师点名区分按劳分配的要点:
分配范围:公有制;分配尺度:劳动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深化问题】
问题: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能否可行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生产力、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结合分析)
教师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中)
第一组展示: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组展示:
按需分配在我国目前的阶段行不通,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产品还不够丰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组展示:
平均分配,会滋生懒汉,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

【知识演练】
老赵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他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向农业指导员请教。

精耕细作,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

结果,老赵的菜地产量和收入非常不错。

问题:老赵的所得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按劳分配(讲明分析思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
【过渡】
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有按劳分配这一种方式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其他的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案例:赵老太太也发挥余热在村口开了一家早餐店和小超市,生意很红火。

这种分配方式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教师要学生说出答案的理由)
【知识总结】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点明注意事项:个体劳动者——生产资料——经营生产——劳动成果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案例:老赵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兆头,他拿出了积蓄继续投入生产,开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公司,红红火火的做起了生意。

问题:公司成立需要那些要素
学生活动:探讨、该公司成立需要的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等。

教师活动:指明这些都叫做生产要素。

进一步提出问题:与此相适应,在老赵公司里面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探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公司成立需要的要素来分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等。

教师活动:指明这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师活动:进入游戏环节:“连连看”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多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注意“三劳”即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主要是存在的范围不同。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这一知识点。

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目前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其客观必然性
总结: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即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因此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同时也知道了知识和技术也能创造劳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争取把我们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课后作业】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要求: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
1.按劳分配的含义
2.按劳分配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
3.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5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二、我国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教学反思】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时间的安排、探究问题的展开时机以及活动、知识点的链接方面处理相对较好,能够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课堂渗透德育,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整体比较薄弱,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学生的积极
性不够高,参与活动的欲望不强烈,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显得有些沉闷;互动也不够热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