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合集下载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古代称呼人年龄的词语
在古代,人们用许多别致的词语来称呼不同的年龄阶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
1. 婴儿:出生三日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叫作“赤子”、“襁褓”。

2. 孩提:两三岁到七八岁儿童。

3. 龆龀/始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 豆蔻之年: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8. 舞勺之年:少年13至15岁。

9.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10. 破瓜之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1.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2.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3.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 而立之年:30岁。

15. 不惑之年:40岁。

16. 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7. 耳顺之年、花甲之年:60岁。

18.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70岁。

19. 古稀之年、杖国之年:70岁以上。

20. 杖朝之年:80岁。

21.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八九十岁。

22.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以上是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一些称呼,这些称谓富有诗意且寓意深刻,可以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

中国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超详细版)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
4、男孩8岁——龆年;
5、幼年泛称——总角;
6、10岁以下——黄口;
7、13~15岁——舞勺之年;
8、15~20岁——舞象之年;
9、12岁(女)——金钗之年;
10、13岁(女)——豆蔻年华。

11、15岁(女)——及笄之年;
12、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13、20岁(女)——桃李年华;
14、24岁(女)花信年华;
15、至出嫁——梅之年;
16、至30岁(女)——半老徐娘;
17、20岁(男)——弱冠;
18、30岁(男)——而立之年;
19、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20、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21、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22、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23、80岁——杖朝之年;
24、80~90岁——耄耋之年;
25、90岁鲐背之年;
26、100岁——期颐。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独特称呼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1、孩提:2~3岁的儿童。

指代幼儿时期。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中寿:八十岁。

14、耄耋:八九十岁。

15、期颐:一百岁。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各个年龄段的别称

各个年龄段的别称
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20岁舞家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人瑞108岁茶寿
108岁——茶寿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20岁——舞家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頣,人瑞

年 龄 称 谓 、雅 称

年 龄 称 谓 、雅 称

年龄称谓/雅称
(最全收藏、学霸必备)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幼学、垂髫:三至八岁,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
龆年:女七岁,男八岁,指童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破瓜、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天命”、“半百”)艾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
花甲之年、耳顺: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喜寿:七十七岁。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

中寿:八十岁
杖朝之年:指八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
九秩:指九十岁
白寿:九十九岁。

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称。

期颐之年:一百岁
茶寿:一百零八岁
百十:一百一十岁。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纪段的别称襁褓:不周。

(qi ǎng b ǎo)亦作"襁葆"孩提:两至三。

始、髫年:女孩七。

( chèn ti áo)始、年:男孩八。

( Ti áo )明:依据生理情况,男孩八、女孩七牙,脱去乳,出恒牙,叫“ ”,“ 年”或“髫年”。

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小孩。

(古代小孩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以下。

幼学:十。

(《礼·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古代文字无点,人就截取“幼学”二字作十代称。

)金之年:女孩十二。

( Chāi)豆蔻年光:女子十三。

(dòu kòu nián huá)“豆年”,出自唐人杜牧《》。

杜牧年曾随丞相牛僧孺在州供,以后走开州安,行写了两首七一位女子,此中一首有“娉娉十三余,豆稍二月初”之句。

豆,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极。

二月初豆花正含苞待放,因此人借用“豆稍二月初”来比“娉娉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柔美,自后代便常以“豆年”一特指十三四还没有成年的少女。

-志学:十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

(《礼·内》:“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jí jī)碧玉年光、破瓜之年:女子十六。

(旧文人拆“瓜”字二八年,十六,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

(《礼·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雨季:一般指十七桃李年光:女子二十。

花信年:女子二十四。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 Huò)天数:五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

(《淮南子·原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春秋国有个伯玉,不停反省自己,到五十知道了从前四十九年中的,后代因此用“知非”代称五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

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常识积累——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襁褓、赤子
不满周岁
而立、始室之年
30岁
孩提
幼儿时期(2~3岁)
半老徐娘:
女子三十岁
始龀chèn、韶年
男孩7、8岁
不惑之年
40岁
垂髻、总角
指儿童。童年时期
知(天)命、杖家、半百之年
50岁
指数之年
儿童9岁。
花甲、杖乡、耳顺之年
60岁
黄口
10岁以下
古稀、杖国、悬车之年
70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幼学、外傅
10岁
喜寿之年
77岁
金钗之年
花信之年
女子24岁
双稀、双庆
140岁
中国古代
女孩12岁
杖朝之年
80岁
舞勺之年
13~15岁
耄(mào)耋(dié)
80-90岁
豆蔻
女子13~15岁(十三四岁)
米寿
88岁
束发
男子15岁
鲐[tái]背之年
90岁
及笄之年
女子15岁
黄发
指长寿老人
志学之年
15岁
白寿之年
99岁
舞象之年
男子15至20岁
期颐之年
100岁
弱冠、结发、加冠之年
男子20岁
茶寿之年
108岁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

古人对年龄的不同称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相当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成长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角色的期待和评价标准。

一、婴儿期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均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在古代,婴儿常被包裹在小儿被中,因此称为襁褓。

二、幼年期牙牙:通常指1岁。

牙牙实则是婴儿学语的声音,属于拟声词。

孩提:2~3岁幼儿。

也就是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垂髫:指3~9岁的儿童。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需要注意的是,垂髫的具体年龄范围,可能因不同文献而略有差异。

三、少年期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chèn)”,也可称为“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8、9岁至13、14四岁的少年。

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用发带束在头顶两侧,因此称为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均指9岁。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

”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开始接受正规教育了。

外傅之年:指儿童10岁,开始离开家庭,跟随老师学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佩戴金钗等饰品。

童子、孺子:均指未成年的男孩子,一般指年龄在7、8岁至15、16岁之间的少年。

少年:指年龄15、16岁至20岁之间的男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进入青年期。

豆蔻(kòu)年华:指女子13、14岁至15、16岁,比喻人还未成年,但已初具少女的风姿。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ī):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会举行成年礼,称为及笄礼。

志学之年:指少年15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意味着儿童已经成长为少年。

有关年龄的那些称谓

有关年龄的那些称谓

【有关年龄的那些称谓】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

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

90岁称合耄耋。

100岁称乐期颐。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老师在期中考时只考了一题申论题:什么是勇气?一同学交卷了只有五个字:这就是勇气!老师:“小兔仔子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目问你,你若答出第一题,就可以不必回答第二题。

”老师:“你的头发有几根?”同学:“一亿两千万三千六百零一根。

”老师:“你怎么知道?”同学:“这一题不用回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原文: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

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

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

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

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

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

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

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

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

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

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

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

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人说到“半老徐娘”。

什么年龄的女子才能称为“半老徐娘”呢?关于这个称呼,有个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后妃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年轻时非常漂亮,美艳动人。

但“时间是把杀猪刀”,岁月催人老,妙龄一过,姿色大不如前,但浓妆艳抹的她,仍旧风韵犹存。

原文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因此就有了“半老徐娘”这一说法。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像现在这样长,一般女子过了30岁就有可能被称为“半老徐娘”。

但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过40岁或者45岁方才可能被说成是“半老徐娘”。

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大家才会这样说。

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称呼,人们最熟悉的大约要数“花甲”和“古稀之年”了。

先来说说“花甲”。

我国古代用干支来纪年。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

天干的第一个是甲,地支的第一个是子。

合在一起便是“甲子”。

六十年才会重复一次,一个甲子就是60年。

也称作“六十花甲子”或“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花甲就指60岁。

“古稀”一词出自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所以人们常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

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今天那么长,今天人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

在网上查了以下,有种说法是,盛唐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是50岁左右,不知道是否可信。

但70岁在那时候绝对是高龄了,故称为“古稀”。

除此之外,70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该词出自《晋书》,原意是到了70岁就可以辞官回家了。

“古稀”以上,有“耄耋之年”,泛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之年”泛指百岁老人。

此外,77岁称喜寿。

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