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_规划变迁及其启示_王涛
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制度逻辑与启示:以东京都市圈为例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e of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 张磊[1,2]
作者机构: [1]东京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页码: 74-8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新制度主义;空间结构;东京都市圈
摘要: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如何演变的?支撑或影响其演变轨迹背后的制度逻辑又是什么?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剖析了影响其空间结构变化的两个规划制度节点:由限制转向引导大城市发展,以及提升城市活力的中心区再开发制度。
从案例分析中得出规划制度的变化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不断试错、创新的过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规划制度改变既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观念改变等结构性因素影响结果,同时也是政府与社会、市场,以及政府内部各方博弈的能动作用结果。
最后,从规划的制度观念、规则和行动三方面提出优化大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政策建议。
日本近现代城市住宅空间结构变迁
1 2 6 . 4 6 1 . 0 4 7 . 6 1 l 1 . 9
9 4 . 9
表 1三 种 城 市 住 宅 的 数 量 和 面 积
数量 ( 户)
户 建住 宅 长屋住 宅 集 合住 宅 其 他住 宅
总计
在 住宅 总量 中 比例 ( %)
摘要 :
1明 治 时 期 的住 宅西 化 风 潮 日本 的 近 现 代 时 期 始 于 明 治 年 间 ( 公
庭 生 活上 来 。
自明治维新 以来 , 日本 的 城 市 住 宅 受
建筑 师们 开 始 在 上 流 阶 级 的 宅 邸 或 自
到 西 方 生 活 方 式 和 国 内社 会变 迁 的双 重 影 元 1 8 6 8 —1 91 1 ) 。在 此 之前 , 传 统 的 日式 己的住 宅 等 个 例 中尝 试表 现 突破 传 统 的 空 待客 ” 这一行 为展开 , 其 空 间 结 构 和 功 能 化 的 平 面 设 计 。 同 时 , 在 中 响, 逐 渐 朝 着 家庭 本 位 化 、 公 私 分 明化 、 类 住 宅 空 间 围 绕 “
5 6 . 5 3 3 . 1 6 3 9 . 9 7 O . 3 3
1 o 0
起 居 室 及 餐 厅 兼 作 家庭 团 聚 和 待 客 之 用 , 是住 宅 中最 具 社 会 性 的部 分 : 相应 的, 卧室 以墙 隔 开 , 位 于 不 易 抵达 的 内部 , 以此 保 证 私密 性。这 些住宅 的空 间围绕 家庭 内部需 求 组织 , 是 以家 庭成 员 为核 心 的 现 代 化住 居 。
日本 社 会 的 老 龄 化 、 就 业 结 构 多 样 化 等 问 [ 4 ] 藤 原 艺 , 中山徼. 民间赁 贷住 宅【 二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 2 01 1 B AJ O 3 B O 0)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启示
中进行 了大量 的新城建设 。但是 , 日本 新 城 的建设 规 模 一 般不 大 ,
而且 配 套设 施 齐 全 。据 统计 ,东
控制 东京 人 口的政 策措 施 ,但 从实 际效 果来 看 ,东 京都 市 圈人 口一直
处于 增长 状态 ,东 京 中心 区人 口得
与 国 内高 铁新 城 不 同 ,人 家 一个
城 市 的几条 路 线 尽量 往一 个 站集
京都 市 圈内超 过 3平 方 公 里 的新 到一 定控 制 ,但 近年 又重 新恢 复增
城有 4 0 个 。其 中最 大 的新城 是多
长。
中,比如 名 古屋 有 新 干 线 、名铁
线 、地 铁 、J R线 。 新 干 线 相 当 于
摩 田 园都 市 ,规 划 面积 3 1 . 6平方
C o VER ST0 RY
封
面
文
章
京 /津 / 冀 / 一 体 化
日本 东 京 都 市 圈 的启 示
日本在 资源 禀赋条件 、文化传 统等方面与我国相似 , 许多 经验值得 我们 学习借 鉴
本刊记者 , 武琪
2 0 1 4年 6月 2 3 — 2 7日,国家
多经验值得我们学 习借鉴 。” 在 城 镇 化 高速 发 展 期 ,为 缓
公里 ,人 口 4 2万 。最 小 的新 城也 就2 — 3平 方公 里 。 日本 新 城 的 配
而对 我 国来 说 ,城 镇化 率 不 足
5 4 %,还 有 大量 农 村人 口需要 进 入 城 市 ,大都 市 圈人 口增 长符 合城 市
我们 的高铁 ,名 铁线 是名 古屋 的地
方 铁路 ,地铁 是城 市 交通 ,J R是 国铁 。几条 铁路在一个车站集 中,
日本东京都市圈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42 February 2018
开发建设
施的建设,东京都市圈开始向郊区分散与转移,出现明显 的郊区化趋势,进入了全面的扩张发展阶段。都市圈中心 城市制造业外移,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定位逐步完善,城 市空间进一步扩展,城市间产业与经济关联度加强,并出 现多个增长点,都市圈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三)成熟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东京都市圈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综合协调圈内城市的发展是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速了东京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产业结构显现出 “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 圈内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其他非核心城市进入了协调 发展的状态,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大大增强。此时,都市圈的空间结 构也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空间发展走向均衡。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完成了由“一极向多极”的转变,整体 空间布局形成“多核多圈层”结构。 总体来说,东京都市圈在日本政府的主动引导和优化 重构下,以“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模式,将早期的“一 极单核”空间结构转变为当前的“多核多圈层”区域格局, 不同城市既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 位发展的分工格局,相互间也通过发达的交通体系保持了 紧密联系。这种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 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还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 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历 史。明治 维 新 之前 , 东 京一 直被 称 作 江 户 。 1 6 0 3 年, 德 川 家 康在 关原 之 战 取 胜 后统 一 日 本, 将幕 府统 治 中心放 在 了江 户,“ 参 勤交代 ” 制度 的建 立使 大 量 诸 侯 云 集 江 户 , 江 户的 人 口迅 速 增 加 , 成 为 日本 最 大 的城 市 , 同 时也 是
阶 段 性成果 I 修 改 日期 l 2 0 1 4 — 0 1 — 2 5
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1 8 6 8
年 ,明治 维 新 开 始 后 ,日本 皇 室 从 京 都 迂 往
制 造 业环 节 转移 到 国外及 日益参 与 国际竞争 , 日本 的国际 贸易 与金 融 活动 也 日趋 活跃 , 大 量 的 外 国 金 融 机 构将 其 总 部 或地 区 总部 设 立 在 东京, 使 东 京 日益 发 展 为一 个 国际 金融 中心 。
下, 通 过 区域 规 划机 制 、统分 结合 的政 府 管理
强 至
Z Z ;0
展演化机制做 出更多探讨。本文 即在前文基 础上对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与演化机制做 出分
析, 以期 对 我 国都 市 圈的 发展 与政 策 制定 有所
助益。
0
体制 、 区域竞合机 制 以及市场机制 , 东 京 都市 圈 取得 了良好发 展 。 【 关键 词】日 本 东 京 都市圈
2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 与发 展过程
东 京 位 于 日本列 岛 中部 关 东 平 原 , 紧 邻
国家社 科基金 资助项 目 “ 环首都 实 施 了都市 圈发 展 战略 , 是最早 提 出并 实施 都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
东京都市圈发展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启示2014年6月23-27日,课题组在国土交通省都市局就有关日本都市圈发展经验与教训问题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并实地考察了东京都市圈港北新城、柏叶新城和东京车站再开发项目,现将有关情况结合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日本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期、加速期、成熟期日本的城镇化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之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20-1950年),城市人口占比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50年的37%。
期间经历了二战,1940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7%。
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1950-1977年),1950-1977年日本城镇化率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镇化进程,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地区间差距不断拉大。
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1977年至今),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镇化进程日趋成熟,人口仍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基本稳定。
二、东京都市圈基本情况关于东京都市圈,因行政区划统计口径的不同,划分有所不同。
我们采用“一都三县”的划分方法,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大致是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30-50公里的范围。
2010年,都市圈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约356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8%;GDP占日本全国的三分之一。
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东京都市圈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5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20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93个。
从人口空间分布看,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
核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人口密度14412人/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人口为420万人;远郊区为11372平方公里,人口为2246万人。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
3、市场竞争激烈
3、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轨道交通服务质 量不佳或价格不合理,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结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 交通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和挑战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管理策略,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质量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 和利用轨道交通的这些优势,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交通方 式,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 影响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减少交通拥堵: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大量分流地面交通流量,减轻交通拥堵 现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2、节约能源: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交通方式,相对于私家车和出租车等个 体交通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城 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环境改善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发 展的影响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机制*【内容提要】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东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发端于幕末开港后,一系列重化工业布局于东京,二战以后产业与人口进一步向东京集聚,造成了东京面临日益严重的空间压力。
为了疏散东京的压力,东京最初采取了限制政策,但是很快转变为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内更均衡的发展产业与分布人口的都市圈政策。
在政治、经济、区位以及交通等动力因素作用下,通过区域规划机制、统分结合的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竞合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东京都市圈取得了良好发展。
【关键词】日本东京都市圈城市规划演化机制王涛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日本政府是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规划的国家,这使日本在都市圈规划与协调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日本各大都市圈中,东京都市圈的演化与发展无疑最具代表性,对东京都市圈的演化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做出研究对我国的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目前东京都市圈有两种界定,狭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一都三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与琦玉县),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则包括一都七县(即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上群马、茨城、山梨和枥木县)。
本文所指为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总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总人口多达34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7%,GDP更是占到全国的约三分之一,城市化率达80%以上,是日本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一、东京都市圈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部关东平原,紧邻东京湾。
始建于1457年,距今已经500余年历史。
明治维新之前,东京一直被称作江户。
1603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取胜后统一日本,将幕府统治中心放在了江户,“参觐交代”制度的建立使大量诸侯云集江户,江户的人口迅速增加,成为日本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人口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皇室从京都迁往江户,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东京成为日本首都。
东京广域首都圈构想及对我国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启示
关 键 词 东京 | 首都圈 | 广域 | 对流 Keywords Tokyo | Metropolitan area | Wide-area | Convection
文章编号 1673-8985(2019)02-0041-08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190207
作者简介
马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研究室主任,高级规划师,硕士 张振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规划师,硕士
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与周 边城镇在日常通勤和功能组织上存在密切联系 的一体化地区,它既是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 载体。随着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
马 璇 张振广 MA Xuan, ZHANG Zhenguang
摘 要 东京首都圈迄今为止编制了7版区域规划。通过对东京首都圈历版规划的回顾与比较,综述各版规划的编制背景、核心问 题、应对举措及实施成效,厘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东京首都圈规划的重心和逻辑。重点对2016版《首都圈广域地方规划》 进行详细解读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期区域视野从近域都市区走向广域都市圈、规划导向从问题导向走向“问题+目标” 导向、空间战略从管控为主走向功能引导、规划抓手从战略举措走向项目行动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区域 规划背景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启示,包括需要形成相对稳定并可动态调整的规划范围,兼顾问题与目标的战 略导向,构建愿景与行动并举的技术框架,注重战略性和协同性的空间布局引导,厘清区域规划机制及保障等。
注释 ①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5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港签署,2018年3月,
日本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变化与启示
产 业 , 金 融 、保 险 、证 券 等产 业 向东 京集 中的趋 势 非 常 明 如
显, 致使人 口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再度集聚大城市的倾向。 , 这
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新一轮扩散前的空间再积聚 。
值 占到 总产 值 的 6 . 08 %,吸纳 的劳 动力 占总就 业人 数的
工作 ,达到城市化中期阶段。在此阶段 ,城市化快速发展 ,
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 , 各种生产要素加速集 中于大城市 , 城市 马太效应 明显 。
15 95年到 17 年 问 ,日本 经 济 以两 位 数 的速 度 快 速 增 93
中, 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 而使人 口与劳动力集 中到 从 这些地方 ,促进了城市化 的发展 。
但 17 9 3年和 17 9 9年 两次石 油危机 , 日本的经济增长 使
发展 , 城市人 口继续增加 ,9 0 城市人 口比例达到 3 .%。 14 年 73 二战一度中断了 日本城市化进程 , 为使经济迅速恢复 ,日本 开始进行战后第一轮产业结构 调整 , 战时以军事重工业为 将 主 的结构转 向与国民生话 密切相 关的农业和轻工业。 开发 目 标是增产粮食、确保 电力 、将 生产的水 电等输往大城市 ,于
作者简介 :徐敏 (9 8 ,女,土家族 ,湖 北巴东人 , 1 7 一)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 师 ,主 要研究 方向为市场经济学。
化从集 中阶段进入分散阶段 。
】 25
二 日本城 市的空 间开发
上世纪 6 o年代以前,口本主 要是进行资源开发,保障
经济 恢 复所 需 的粮 食 、水 电等 。轻 工业 的 快速 发 展 ,带动 了
第 3 卷 第 1 期 1 1
21 年 1 月 00 1
168-东京都市圈市域轨道交通线路换乘体系发展与启示
万个岗位,约占东京都市圈的 38%[1]。因此可看出,东京都市圈是以东京区部为核心的单中
心都市圈空间分布。
指标
面积(km2) 百分比
人口(万人) 百分比
就业岗位(万个) 百分比
表 1-东京都市圈各区域人口就业岗位分布
东京 东京都(不含 神奈 琦玉县 千叶县
区部 东京区部) 川县
617
1160
2417 3921 5228
图 5-东京都市圈直通运营发展历程 这些线路主要有田园都市线、京王线、池袋线、常磐线、京成本线等,详见下表[3]。
5
地铁线路 日比谷线
东西线 千代田线 有乐町线
半藏门线
南北线
都营浅草线 都营三田线 都营新宿线
总计
表 4-东京地铁线路与市域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一览表
东京地铁 (km)
直通运行服务的协 作线路里程(km)
池上线 井之王线 大井町线 筑波快线
表 3-市域轨道换乘线路衔接站点情况表
通车时间
换乘线路
1894 年
山手线
1922 年
山手线
1933 年
山手线
1927 年
京滨东北线
2005 年
山手线
换乘站点 新宿站 五反田站 涉谷站 大井町线 秋叶原站
4
图 4-东京都市圈市域轨道换乘衔接示意图 二战之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京经济高速发展期间(1947-1965 年),随着城市发展 而产生的职住分离逐渐加剧,郊外旅客不得不乘坐私营铁路至山手线枢纽及周边区域换乘有 轨电车抵达就业中心,由于山手线枢纽大多是多条放射轨道进入区部的必经换乘点,早晚高 峰时段基本处于极度拥堵状况,山手线内外交通“二元”格局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和居民对 生活品质的追求。此时私铁有将延伸至 JR 山手线内的意愿,但受到手续复杂、建设费用高 等限制,同时受到山手线内侧群众的反对运动影响,最终被迫维持私营放射轨道终止于 JR 山手线,东京政府为此筹划改造放射轨道,新建东京区部轨道交通与放射轨道直通运转,使 得郊外居住者可乘坐放射线直通列车直达区部中心,缓解高峰时段线路和换乘枢纽节点的拥 堵,提高通勤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
国研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模式、治理经验及启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并且对都市圈进行统一规划和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国家,在都市圈发展与治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其中,以东京都为主要核心城市的“东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
对东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东京都市圈是指东京都及周边的崎玉、千叶、神奈川(即“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5%),人口规模4000多万(占全国约1/3),经济总量接近全国一半,城市化率超过90%。
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在“一都三县”的基础上加入茨城、枥木、群马及山梨等四县(即“一都七县”),总面积达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8%)。
本报告着眼于更大范围的“一都七县”进行分析。
东京几乎是从战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在不到半个世纪内发展成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相齐名的世界城市,并带动了整个日本首都圈的繁荣。
东京都市圈发展和治理的借鉴意义,不仅在于它已达到的领先规模和发达水平,更在于其集约化、多核心的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机制(这不同于传统的欧美大都市区),还在于其饱经日本经济和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演变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东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作为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时代,并于1868年正式成为日本首都。
尽管在1920年东京已是一个拥有330万人口和35个区县的工业化大城市,但真正以都市圈模式开始发展始于战后复兴阶段的20世纪50年代初。
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日本政府的五轮首都圈规划来看,东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并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特点,最终形成了当前“多核心、多圈层”的区域空间结构和高度互补的城市功能布局。
(一)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控制规模、开发新城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雏形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经历了近10年的战后复兴,整个日本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收稿日期:2002-05-18;修订日期:2002-08-13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首都空间发展新战略———关于营建首都圈的理论与规划实践研究(Z 00029)”、日本(财)住友财团2000年度「 诸国における日本关连研究助成」课题(首都圈の地域构造及び首都机能に关する日中比较研究)的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卢明华(1978-),女,江苏省丹阳市人,博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
文章编号:1000-0690(2003)02-0150-07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北京100871)摘要: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在承担日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更是担负了重要的全球经济控制职能。
在东京大都市圈内部各核心城市间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从而支撑这一全球区域发挥出了集聚优势。
在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以加速该区域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的形成。
关 键 词:职能分工;东京大都市圈;首都圈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区域职能分工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区域分工是一个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日本是历来注重区域规划与政府作用的国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应该说是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
各主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出了整体集聚优势,使作为日本三大城市圈之首的东京大都市圈,很好地发挥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并逐步确立起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
而中国首都圈内各城市大多已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不仅寻求联合的意愿不强烈,而且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造成各城市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
日本空间规划法的变化与借鉴
日本空间规划法的变化与借鉴作者:黄宏源袁涛周伟来源:《资源导刊》 2018年第1期编者按我国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和经济发展转型期,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8个目标之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际空间规划体系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国土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日本属于高度城市化国家,“二战”以来开展了两次空间规划法的修改工作,连续编制7次国家空间规划,构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空间规划体系。
但日本为亚洲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具有更多集权的特点。
为此,本期推荐日本空间规划体系相关文章,以便对照借鉴。
开展空间规划编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也是我国改革规划体制,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与西欧和北美不同,日本在文化上与我国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分析日本空间规划法的变化规律,可为我国空间规划立法提供参考。
空间规划法的演变日本是亚洲最早开展空间规划的国家,早在1940 年就通过了《国土规划编制纲要》。
1946 年提出《复兴国土规划纲要》,并在此基础上于1950 年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在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1 世纪,《国土综合开发法》被修改为《国家空间规划法》。
《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 年~ 2005年)。
日本1950 年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立足于国土自然条件,从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的综合角度,进行国土综合利用、开发、保护,以达到产业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是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实施的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包括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和特定地区等4 个类型。
依据《国土综合开发法》,日本在1962 年以前主要是编制特定地域(首都圈、东北、九州等)综合开发规划。
1962 年以后,针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先后编制了5 次各具特色的“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简称“全综”)。
其中,“一全综”(1962 年~ 1969 年) 和“二全综”(1969 年~ 1977 年) 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分别采用据点开发方式和大项目开发方式,旨在实现国民经济倍增计划,以及促进均衡发展和创造多样化环境。
东京都市圈的经验与教训
从1960期、停滞期、都市的再生时期四个时期。1968年,日本全面修订了都市计划法,创建了“市街化区域”与“市街化调整区域”区分的制度,对每个城市的土地量进行控制。2002年,日本推出的都市再生计划,完全由民间企业和市场主导,发挥他们的力量,来推进大城市的再生,政府则在税收和金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措施。
当前日本正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转型期,老龄化问题严重。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资金,只能借用民间的智慧和资金,以民间主导,争取官民合作开发。
规模集聚效应导致了大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但是当产业聚集到一定阶段时,反而出现了“规模不效率”,比如地价暴涨、劳动力昂贵等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使得产业重新扩散,这样就从单极的大城市发展走向了都市圈的概念。交通经济是促进东京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牵引力。东京都市圈内约2000公里的城际铁路,加上东京市区500公里的地铁,构成了东京都市圈的核心框架。
东京都市圈的经验与教训
东京都市圈是日本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区。在东京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协调作用。日本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越泽明介绍说,从1950年开始,日本以东京为对象制定了政府支持政策,即《首都建设法》。1956年,日本又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其范围扩大到东京及周边7个县。由总理府负责首都圈的协调,决定大的政策目标和方向,具体的实施和预算、项目内容则由各省厅、各地方政府实施。在以后的大约每10年,日本政府都会根据东京都市圈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整体规划和政策。
解析东京都内部空间结构
The Analysis of the Tokyo Metropolitan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作者: 刘贤腾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出版物刊名: 世界地理研究
页码: 46-53页
主题词: 东京都 内部空间结构 模型
摘要:本文根据东京都23区自1920—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运用同心圈层解析方法对其人口密度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东京都的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东京都的工作和居住的空间分布,发现东京都的空间结构正处于中心区居住空心化但商务办公核心化的过程,并认为东京都这种工作地与居住地长距离分离的且高密度开发的空间结构需要发达地轨道交通系统才能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单一的城市已经日益扩大为大都市圈与都市带,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征。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发生了重构,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出现了新的流动与空间配置方式,对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地域均衡等都构成了重大挑战。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四大都市圈之一,二战后迅速形成与发展,其间又经历了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显然,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挑战。
那么东京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又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北京的情况虽然与东京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作为在管理体制上接近、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相似之处的国家,日本东京都市圈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对我国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笔者将从东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演变、地域空间扩展以及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探讨东京都市圈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都市圈尤其是首都经济圈的启示。
一、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界定东京的建立是1457年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造完成的。
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建立了德川幕府,并将自己的统治中心设在江户(即东京)。
为了防止诸侯谋反,德川家族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1635年将参勤交代制度化,使常年居住在江户的人口大增,江户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但是此时的江户仅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全国的经济中心则是在大阪,工业中心则是京都,直到1874年,京都的工业产值仍然位于全日本各府县的首位,东京的工业产值仅为京都的1/4,排在全国第9位。
东京转变为一个巨大的工业与经济中心是在幕末开港以后。
1853年,佩里率领美国舰队来到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使日本意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1859年,日本正式开港,长崎、箱馆与横滨成为3个开放的港口,距离东京不远的横滨很快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商人云集的大城市。
开港之后的日本学习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开始迅速近代化,工业发展迅速。
东京是这些近代工业发展的最大受益地区,一系列新建的工厂配置在邻近东京的沿海地带,使东京由一个单纯的政治中心转变成为政治中心、工业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集合体。
在战争的刺激下,日本的重化工业得到了重点支持,这些重化工业大部分布局在靠近东京湾的东京与横滨沿海地带,如日本石油公司、日本汽车公司、川崎钢铁厂等。
在扩大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生产背景下,以东京、横滨为轴线的东京都市圈初步形成,其工业产值在1940年超过了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阪神都市圈,成为日本最大的工业中心。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虽然受到很大损失,其机器生产设备的损失率达到34%,但是这只是相对战时最高峰而言,实际上日本许多行业的设备生产能力相对战前甚至还有大幅提升,如生铁产能比战前增加了王涛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87%,压延钢材生产能力比战前增加19%,工作机械生产能力更是比战前增加146%。
生产设备的保留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度过短暂的战后萧条与结构重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据测算,1955年~1973年,日本实际GDP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其中以化学、石油、机械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长最为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2%。
工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扩大了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更进一步刺激了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一时期人口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东京都市圈、阪神都市圈及名古屋都市圈三大工业经济圈,新增加工人的70%都集中在三大经济圈,尤其是东京都市圈更占到了45%。
在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背景下,1956年日本制定了《首都圈建设规划法》,界定了首都圈的范围为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琦玉县、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与山梨县,共1都7县,此后一直沿用此划分方法。
在这个大都市圈中,东京都23区部处于圈层核心,东京都外围市町村、千叶县、神奈川县及琦玉县构成中圈,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与山梨县则处在都市圈外围。
二、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变动趋势随着德川幕府将统治中心设在东京,东京的人口开始迅速增加,17世纪中期东京已经有43万人,18世纪中期则达到10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明治维新开始后,产业向东京集聚,东京的人口进一步增长,这种趋势在二战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直到20世纪70年代,东京的人口才逐渐稳定下来,而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则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但是以1975年为界出现了变化,1975年之前人口比重增加更为迅速,1975年之后,人口比重增加出现了减缓的趋势(见图1)。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人口迁入减缓的趋势下,东京都市圈的人口也出现了重新分布。
东京人口增长率在1970年以前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但是自1975年开始已经低于全国人口增长率,直到2000年才再次高于全国。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东京圈中的埼玉、千叶和神奈川三县人口增长率自20世纪50年代便一直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1970年~2000年甚至一直高于东京的人口增长率,显示了东京都市圈的人口郊区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直到2000年以后才再度得到扭转。
而且作为东京都市圈的外围四县,其人口增长率在1980年~2000年之间也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更显示了东京都市圈在此时期的人口郊区化趋势。
但是外围四县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持续高于全国水平,1975年之前与2000年之后,其人口增长率均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近期表现出了人口净损失的现象,表明了处于最外围的四县仍然缺乏强大的人口集聚能力。
三、东京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江户时代的东京虽然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但是仅作为政治中心而不是经济与工业中心存在,其工业仅是面向贵族与市民消费的日常工业。
明治维新以后,东京及其附近的横滨等地由于具备兴建重化工业的优良条件,如良好的港湾、丰富的工业用水、接近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低廉的地价,促进了重化工业在此布局,东京、横滨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带。
二战以后,日本实行了倾斜生产方式,重点发展以钢铁、石化等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这些重化工业大多位于东京湾、伊势湾及濑户内海地区。
伴随着日本经济在此时期的高速成长,工业部门用工需求急速增加,当时很多出生在非城市地区的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立刻进入到企业工作,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由于新建的大企业大多位于东京都市圈、阪神都市圈及名古屋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结果出现了战后人口向太平洋沿岸三大都市圈集中的趋势。
但是受到战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向节约图1东京都市圈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比劳动力的设备投资,结果导致制造业吸纳人口的能力下降。
1973年,石油危机造成国际能源价格急剧上涨,对能源紧缺的日本造成了严重冲击,高耗能的基础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加工组装型产业则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1)。
高耗能的基础原料型重化工业增长的停滞与节约劳动力的设备投资,导致了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结果就是从石油危机之后,阪神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的人口流入减少,甚至在某些年份转为人口流出。
东京都市圈也出现了人口流入减少的趋势,这与日本经济增长趋缓是一致的,而且东京都市圈的人口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
这与东京都市圈的产业转型存在重大关系,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从市中心迁离,市中心仅保留高端制造业,同时金融、信息、印刷、广告等第三产业则进一步向东京集聚。
1959年东京的制造业产出份额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1959年~1986年,东京的制造业产出占日本制造业产出的份额从16%下降到了7.2%,制造业劳动力所占份额从15.6%下降到7.7%,制造业工厂数所占份额从14.5%下降到10.6%。
留在东京的大多是小企业,83.7%的企业雇佣人数在4人~19人,而雇佣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0.5%。
人数高于300人的企业自1960年便开始向外迁移,但是这些企业并没有迁移到很远的地区,57.5%的企业仅是在东京23区内重新配置,2%的企业迁移到了东京郊区的多摩地区,25%的企业迁移到了邻近的县,促进了邻县人口的增长,仅有15.5%的企业选择离开东京都市圈。
制造业企业的迁移以及规模变化表明土地密集的标准化生产企业难以在地价高昂的城市中生存,从事研发与创意的都市型制造业才能够继续在大城市中生存。
伴随着大规模工业企业的迁出,与之配套的零售、娱乐、物流产业也随之迁出了东京,造成东京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相反外围四县与周边三县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东京。
但在制造业迁出东京都市圈的同时,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未出现阪神都市圈与名古屋都市圈的人口流入停滞甚至流出的局面,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东京国际化与政治中心的地位,使其便于获取各种信息以及方便处理国际贸易问题,使东京日益成为企业与银行总部所在地。
20世纪80年代早期,日本出现了大量企业与银行总部搬迁至东京的现象,198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1925年首批挂牌上市的企业中,47%的企业已经在东京尤其是在CBD 区域有了自己的总部。
这种趋势在此后进一步巩固,目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资本超过500亿元的巨型企业有60%集中在东京23区,其中的60%集中在千代田区,30%集中在中央区和港区,三区占了全部企业数量的90%。
在日本企业总部迅速涌向东京的同时,各国企业也纷纷涌入日本寻求投资机会,结果是日本外资数量迅速增长,而这些企业也将其主要投资地点放在东京(见表2)。
这些聚集在东京的国外企业大多从事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促进了东京的产业进一步向以金融、信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外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使东京的人口进一步增长。
四、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历程人口的持续增加导致东京出现了交通拥挤、地表1各经济活动的实质国内生产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经济活动增长情况1955年~1973年1973年~1985年1985年~1990年1990年~2000年总增长率9.4 3.6 5.2 1.5轻工业10.0 2.2 2.3-1.3基础原材料型重化学工业17.2 3.1 3.40.5加工组装型重化学工业20.08.98.4 3.8服务产业9.54.45.22.5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东京开始注重城市规划。
东京的规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东京改正”,但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城市规划则是发生在1923年东京大地震及二战以后。
1950年,为了使东京能够更快地恢复和发展,日本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这是日本最早的区域性规划机构,该委员会由9人组成,包括建设大臣、众参两院议员、东京都知事、东京都议员以及学术界代表。
该机构制定了一系列东京未来的发展规划,包括东京的绿带以及卫星城市的规划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