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
【疾病名称】胆囊腺肌增生症【英文名称】adenomyomatosis ofgallbladder【别名】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类别】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 ICD 号】K82.8【概述】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也称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等。
国内多采用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胆囊壁黏膜上皮及肌层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通常症状不明显,可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类似胆囊炎、胆结石临床症状,往往进食油腻食物为其发作的诱因。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症是癌前期病变。
超声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增厚胆囊壁内的小囊样结构,为腺肌样增生症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流行病学】胆囊腺肌增生症较为少见,有报告其发病率为1%~2.5%。
女性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平均年龄为45岁。
在我国,近年来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胆囊动力学障碍、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深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罗-阿窦)感染与结石等。
【发病机制】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肌上皮异常)和胆囊动力障碍等学说。
本症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性,也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
病理改变从大体标本看,病变处胆囊壁肥厚,与正常胆囊壁明显不同,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
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肌层增生肥厚,包括黏膜和腺体的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
黏膜上皮腺样增生深入肌层(可达浆膜下),随后上皮组织向增厚的肌层陷入,形成分支广、数目多的憩室样小囊(罗-阿窦),罗-阿窦扩大成囊,穿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面。
位置较深的罗-阿窦与胆囊腔交通,有时通道可阻塞,形成囊性空隙,易发生胆汁瘀滞和感染,或形成结石。
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方案
一、概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属于胆囊良性肿瘤范畴。
中医认为,胆囊腺肌症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的方案。
二、中医诊断1. 主症(1)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可放射至肩背部;(2)恶心、呕吐、食欲不振;(3)黄疸,皮肤、巩膜黄染;(4)发热、寒战等。
2. 伴随症状(1)情绪波动、易怒;(2)大便溏薄,小便黄赤;(3)面色晦暗,肌肤甲错。
3. 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型;(2)湿热蕴结型;(3)脾胃虚弱型;(4)瘀血阻络型。
三、治疗方案1. 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1)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0g,川芎10g,甘草6g;(2)郁金10g,延胡索10g,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
2. 湿热蕴结型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1)茵陈20g,黄芩10g,栀子10g,大黄10g,柴胡15g,白芍15g;(2)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鸡内金10g。
3. 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解郁。
方药:健脾丸加减。
(1)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2)砂仁6g,山药15g,薏苡仁15g,柴胡15g,白芍15g。
4. 瘀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1)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2)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郁金10g,延胡索10g。
四、治疗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1)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2)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 生活调摄(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胆囊腺肌症会恶化吗?
胆囊腺肌症会恶化吗?胆囊是人体当中一个比较小的器官,但可不要忽略它的作用。
胆囊是胆汁分泌的场所,而胆汁可以促进身体对脂肪酸的吸收,如果胆囊切除后,那么人体的消化功能就会减弱。
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注重养生保健,所以胆囊就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临床上的胆囊腺肌症有没有恶化的可能?★问题患者,男性,今年72岁,近年来数次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粗糙,医生怀疑是胆囊腺肌症。
请教专家: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什么病,会发生癌变吗?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确诊?胆囊腺肌症有办法治疗吗?现在这种情况需要治疗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患者家属。
★答复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
正常的胆囊黏膜下,存在着由胆囊黏膜上皮组织凹陷形成的罗-阿氏窦,一般不进入肌层。
发生胆囊腺肌症时,胆囊黏膜增生、罗-阿氏窦增多并穿入肌层,形成突入肌层的小憩室,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
过去曾认为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不会癌变的良性病变,但近些年来相继有胆囊腺肌症发生癌变的报告,其癌变率达3%~6%,特别是最常见的节段型胆囊腺肌症的癌变率可达6%,所以不要放松警惕。
胆囊腺肌症一般没有典型的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病人可合并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
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
胆囊造影、CT或MRC可以显示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
但确诊及了解有无癌变还需病理学诊断。
为防止癌变,在治疗上一般倾向于积极进行胆囊切除术。
对怀疑有癌变情况的手术中还需做冰冻病理检查,如有癌变需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胆囊腺肌症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表现
胆囊壁呈弥漫性、节段性或局限性增厚,胆囊壁内见 多发小憩室,可与胆囊腔相通。
局限型:胆囊底部呈帽状增厚,多向外凸出,囊腔内 面较光整。
节段型:胆囊壁节段性增厚,胆囊缩窄变形,远端囊 腔内可伴有小结石。
弥漫型:胆囊壁增厚欠均匀,囊腔内面轮廓不整,壁 内见多个RAS,部分与囊腔相通。
谢谢
增生、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致胆囊壁肥厚,同时黏膜上 皮陷入肌层从而形成RAS。
病因
胆囊内压力升高:胆管远端狭窄、神经源性功能障碍、 壁内神经结构异常增生。
感染因素:胆囊结石、胆囊炎。 先天性因素:有学者提出GBA的发生与胚胎期胆囊芽囊
化不全有关。 其他因素。
临床表现
• 可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 与胆囊结石、胆囊炎极为相似。 • 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右肩
节段型和局限型的差别仅为病变累及范围不同,前者累及范围相对较大,而局 限型累及范围较小,多发生在胆囊底部。
影像表现
增厚的胆囊肌层内出现RAS是GBA的特征性表现,故 RAS的显示是影像学检查的关键。
增厚的壁明显强化,内可见小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区即为 RAS。
局限型
节段型
弥漫型
影像表现
动脉期病变区域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明显强化。 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逐渐向肌层、浆膜层延展。 这种强化方式 在胆囊其它病变中相对较少见,反映了
病理上的胆囊黏膜和肌层的增生肥大。
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胆囊壁多弥漫增厚,胆囊腔变小而不闭塞。 增强黏膜线完整、壁内可见低密度结节、呈“夹心饼干征”。
鉴别诊断-胆囊息肉
胆囊壁正常或略增厚,体部多见,低而扁平,部分呈 乳头状突出。
胆囊腺肌增生症要注意什么
胆囊腺肌增生症要注意什么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特征是胆囊壁腺肌组织增生。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饮食调理。
患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应该遵循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动物油脂的摄入量,避免食用油炸、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饮食造成胆囊过度充盈,加重疾病症状。
其次,避免过度劳累。
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久坐、久站或剧烈运动,尤其是腹部剧烈运动,以免刺激胆囊,加重病情。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胆囊蠕动,有利于胆汁的排泄,但要选择轻度、适量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第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同时,应尽量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因为这些情绪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胆囊的功能。
第四,定期体检和监测。
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如腹部B超、胆囊造影等,以及肝功能和胆固醇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及时了解疾病的变化和程度。
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并发症,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另外,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
根据病情的不同,胆囊腺肌增生症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的排泄以及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于严重病情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胆囊来治疗。
最后,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但并不属于严重疾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调理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因此,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医生密切配合,按医嘱进行治疗和生活调理,定期复查,避免过度焦虑和担心。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不随意更换药物治疗方法,避免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影响治疗效果。
了解胆囊腺肌症症状诊断与治疗
胆囊结石:胆囊腺肌症 可能引发胆囊结石,表 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胆囊穿孔:胆囊腺肌症 可能导致胆囊穿孔,表 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定期体检:早期 发现并发症,及 时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避免过度 劳累
药物治疗:根据 病情选择合适的 药物进行治疗
抗胆碱药可以缓解胆囊腺肌症 引起的胆囊痉挛,如阿托品、 东莨菪碱等。
消炎止痛药可以缓解胆囊腺肌 症引起的疼痛,如阿司匹林、 布洛芬等。
胆囊收缩药可以促进胆囊收缩, 减少胆囊内的胆汁淤积,如熊 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的胆囊 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胆管损伤等 术后护理:注意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按时服药等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紧张、 焦虑等不良情 绪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 疗胆囊腺肌症
01
02
03
04
06
胆囊腺肌症的并发症及 应对措施
常见并发症
胆囊炎:胆囊腺肌症可 能导致胆囊炎,表现为 右上腹疼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
胆囊癌:胆囊腺肌症可 能发展为胆囊癌,表现 为右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胆囊穿孔:可能导致胆汁性腹 膜炎、休克等症状,需要及时 进行手术治疗。
THANK YOU
汇报人:
胆囊腺肌症症状诊 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 胆 胆 胆 日胆 及胆
加 囊 囊 囊 常囊 应囊
目 腺 腺 腺 护腺 对腺
录
肌
肌
肌 理肌 措肌
项症症症
临床胆囊腺肌症病因病理、疾病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胆囊腺肌症病因病理、疾病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病因病理胆囊腺肌症也称胆囊腺肌瘤病,其不属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
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一般不到达肌层,影像上难以发现。
若由于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罗阿-氏窦数目就会增多、扩大成囊状,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膜层,形成粘膜内憩室。
罗-阿氏窦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Omm左右,类似壁间小憩室,与胆囊腔相通。
胆囊腺肌症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
弥漫型: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节段型:表现为胆囊壁中部(体、颈)节段性增厚,胆囊腔局限型狭窄;局限型或呈基底型:表现为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如帽状或三角形,有学者称为〃小帽征〃。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
影像学表现胆囊底部多见,分弥漫型、节段型和限局型,壁增厚3~5倍,可见壁内憩室,有时胆囊内可见横行分隔,与胆囊壁强化一致。
如果见到受累部分胆囊壁内有小囊样间隙,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的原因很可能是胆囊腺肌瘤病。
增强CT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可见小囊样间隙,为罗-阿氏窦。
T2加权像可见胆囊远侧部分多发囊性高信号,即珍珠项链征。
CT增强示胆囊底局限性增厚,并可见多个小囊样间隙。
鉴别诊断横断影像检查,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相对常见,且多为偶然发现。
偶然发现胆囊壁增厚时,主要诊断考虑为腺肌瘤病与胆囊癌。
虽然胆囊腺肌瘤病偶可呈实性改变,与恶性肿瘤相似,壁内憩室是腺肌瘤病诊断的可靠依据。
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的原因包括息肉、胆囊炎、肝炎、肝硬化与腹腔积液。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文章导读胆囊腺肌症也叫“胆囊腺肌瘤症”,一提“瘤”字大家马上会谈虎色变,不要慌,这个病症虽不明原因,但通常是良性增生性疾病。
它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专业术语“退行性改变”。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种病症只不过是胆囊壁组织过度增生造成的,不是通常所说的由炎症引起的病变肿瘤,故而没有通常肿瘤对身体的破坏性。
但也不是说一点儿没有恶化的可能性。
至于多久恶化,这个还真不好说。
尽管癌变的可能性小,但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既往多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良性疾患,无恶变潜质。
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关于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报道。
Ootani 等回顾了279例经手术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中188例节段型GBA有12 例(6.4%)恶变,且都发生于环形狭窄末端的基底部黏膜区域,而在91例基底型和弥漫型GBA中却无胆囊癌发生,故认为节段型GBA与胆囊癌发生有明确相关性。
然而,关于胆囊腺肌症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1)同为胆囊腺肌症,仅仅因为部位不同,把节段型视为癌前病变,而范围更广的弥漫型与胆囊癌无关,难以解释,除非节段型与其它类型为根本不同的疾病。
(2)如果仅靠发生在腺肌症的少数个案报道而将其视为癌前病变,我们也在正常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粘膜也视为癌前病变呢?随着国内病理学家对本病的逐渐重视,发病率逐渐提高,国内文献至今未见胆囊腺肌症伴胆囊癌的报道。
有文章指出,胆囊腺肌症DNA含量与正常粘膜相似,与胆囊癌不同,认为腺肌症无畸变的基因组及异质性,即不具有潜在恶性,同时有研究指出,胆囊腺肌症与慢性胆囊炎一样,几乎无P53,BCL-2,EGFR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共同表达,且单基因或多基因表达率与胆囊癌的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
因此,认为胆囊腺肌症为癌前病变的证据依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胆囊腺肌症患者禁忌事项注意
避免轻信偏方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专业的医疗治疗。 偏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尝试偏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03
治疗禁忌
避免随意停药
胆囊腺肌症患 者需要长期服 药,不能随意 停药
停药可能会导 致病情复发或 加重
患者应按照医 生的建议,按 时按量服药
如果出现不良 反应,应及时 与医生沟通, 调整治疗方案
0
0
0
0
1
2
3
4
避免不按时复查
定期复查的重要 性:了解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
避免油腻食物: 如炸鸡、炸薯 条、炸油条等
避免高糖食物: 如糖果、蛋糕、 巧克力等
避免酒精饮料: 如白酒、啤酒、 红酒等
0
0
0
0
1
2
3
4
避免过冷过热食物
过冷食物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引发疼痛 过热食物可能刺激胆囊,引起炎症 建议食用温热食物,避免刺激胆囊 饮食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可能 导致胆囊炎发 作
胆囊腺肌症患者禁忌事项注意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饮 食 禁 忌 02 生 活 禁 忌 03 治 疗 禁 忌
01
饮食禁忌
避免高脂食物
高脂食物可能导致胆囊腺 肌症加重
建议选择低脂、低胆固醇 的食物
避免油炸、油腻的食物
适量摄入植物油和坚果, 以保持营养均衡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辛辣食物: 如辣椒、胡椒、 花椒等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目录编辑本段疾病概述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
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
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在有腺肌增生病时可见粘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粘膜内憩室。
囊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
囊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mm左右。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病理表现:为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称为罗一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
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
Jutros将之分为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1)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
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2)节段型。
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图8-6)。
(3)局限型。
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可有腹痛及类似胆囊炎、胆石症症状。
编辑本段诊断本病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Raghavendra认为超声对胆囊腺肌病的诊断优于X 线检查,近年来,随着超声显象仪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内已有许多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病的报告。
胆囊腺肌病的声象图特点:(1)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一、胆囊腺肌症怎么办二、三大胆囊腺肌症的类型及病因三、胆囊腺肌症的早期症状
胆囊腺肌症怎么办1、胆囊腺肌症怎么办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2、胆囊腺肌症的原因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
3、胆囊腺肌症是什么
胆囊腺肌增生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理改变为黏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着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型。
三大胆囊腺肌症的类型及病因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
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节段型:增生的胆囊壁,常引起胆囊环形狭窄,狭窄,超过2mm壁厚,不规则的边缘。
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
胆囊“戴帽子”,可能是腺肌症
体检之窗·健康生活73患者表示,自己听过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却从没有听说过胆囊腺肌症。
确实,胆囊腺肌症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病种,在1960年才由西方一位医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属于一种良性胆囊疾病。
正常情况下,胆囊黏膜由于上皮组织下陷会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但发生腺肌增生病时,可见黏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囊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毫米,会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黏膜内憩室。
囊内易淤积胆汁,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
目前,胆囊腺肌症的形成机制尚不确定,常见学说包括:1.先天性因素。
胆囊腺肌症的发可伴有细小强光点伴“彗星尾”征。
2.局限型(基底型):表现为胆囊底壁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节,呈锥形或帽状,其内可见细小囊无回声,易被误为肿瘤。
3.节段型:呈现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凸出,形成“三角征”,胆囊腔变窄,呈“葫芦状”胆囊,狭窄部壁厚超过2毫米,边缘不规则。
胆囊腺肌症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发现后也要尽早治疗,因为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其有潜在恶变可能,且像胆囊炎、胆囊结石这些胆囊腺肌症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预后较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想预防胆囊腺肌症,应该做到:保持心情愉悦,不熬夜,戒烟戒酒,加强锻炼;饮食上做到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进食油腻的食品。
胆囊“戴帽子”,可能是腺肌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科 林 肖日前,一位患者朋友在我这里完善影像学资料,我在对其腹部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他的胆囊底部生出了一个帽样的组织,我判断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胆囊腺肌症。
生可能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
2.炎症刺激。
胆囊长期受到胆汁、结石等慢性刺激,容易发生胆囊疤痕组织增生,引发胆囊腺肌化。
胆囊腺肌症预防的五个简单方法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胆囊腺肌症的发生 有氧运动可以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 导致胆囊腺肌 症
0 1
适当的运动可 以预防胆囊腺 肌症
0 2
建议每天进行 至少30分钟的 有氧运动
胆囊腺肌症预防的 五个简单方法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了解胆囊腺肌症 03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04 保持适当的运动 05 控制体重和腰围
06 定期体检和筛查
了解胆囊腺肌症
第二章
胆囊腺肌症的定义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 病,主要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 腺体增生。
避免使用激素类药 物
避免使用非处药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 用和副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循医嘱:在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非甾体消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
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 等不良反应,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其他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 素
胆囊腺肌症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 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胆囊腺肌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 能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有 关。
胆囊腺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 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胆囊腺肌症的症状和影响
症状:腹痛、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
影响:可能导致胆囊炎、 胆石症等并发症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1. 病因和发病机制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胆囊壁肌层肥大和增厚。
由于病因未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胆囊收缩时胆囊壁肌层会收缩,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脂肪。
而胆囊腺肌症患者的胆囊壁肌层过度肥厚,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汁排空困难。
研究表明,胆囊腺肌症可能与久坐不动、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与胆囊腺肌症发病有关的基因变异。
2. 症状和临床表现胆囊腺肌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腹痛: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呈间歇性绞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不良:胆囊腺肌症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脂肪泻:由于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汁排空困难,可能导致脂肪泻的发生。
•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囊腺肌症患者容易出现胆囊炎的症状,如上腹疼痛、发热等。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胆囊腺肌症主要依靠以下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包括腹痛的性质、时程、伴随症状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胆囊腺肌症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观察胆囊壁肌层的肥厚和胆囊结石等。
•胆囊功能检查:通过胆囊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胆囊收缩功能的情况。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鉴别诊断。
4. 治疗和预防对于轻度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例如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饮食调节等。
对于症状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以下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胆固醇溶解药物可以帮助溶解胆囊结石,改善症状。
抗炎药物则可以缓解胆囊炎症状。
•胆囊切除术:对于严重症状或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预防胆囊腺肌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胆囊腺肌症有一定帮助。
胆囊腺肌症的注意什么
胆囊腺肌症的注意什么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其特点是胆囊壁的肌肉层增厚、增强张力以及腺体增生等病理变化,导致胆囊蠕动减弱或消失,引起胆囊排空障碍和胆囊症状。
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节:饮食对于胆囊腺肌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应尽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嘌呤的食物,例如油腻、动物内脏、海鲜、辛辣食物、咖啡、碳酸饮料等。
同时,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胆固醇代谢,促进胆囊蠕动。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过度劳累等。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调节胆囊的功能,减轻症状。
3.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过度饥饿或过饱都可能导致胆囊蠕动异常,进而加重症状。
因此,患者应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
4.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变化对胆囊蠕动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情绪紧张、焦虑和悲观情绪。
因此,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
5. 药物治疗:对于胆囊腺肌症的一些症状,例如胆绞痛和消化不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进行缓解。
常用的药物有解痉药物、促进胆囊排空的药物和消化酶等。
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6. 定期随访: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医生,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这样可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胆囊腺肌症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疗的疾病。
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注意情绪调节、合理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以保持病情稳定和改善生活质量。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发病症状都是不了解的吧,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疾病对于女性朋友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大的,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对于这种疾病进行预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吧。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因不明。
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
胆囊腺肌症尽管恶变率极低,但若存在胆囊体狭窄、胆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胆囊慢性疾病,特别是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则恶变风险增加,一经诊断,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为好。
没有合并其他胆囊病变,且无明显临庆症状的病人,只需定期复查胆囊B超及随访即可。
胆囊腺肌症确实是属于一种肿瘤样的病变,不过一般情况下是属于良性的,但是,个别患者也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即行。
至于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病就无法考究,应该说目前多数疾病的原因都不完全清楚。
既然是一种瘤样疾病,就需要先治疗,之后再生小孩较为稳妥。
乳腺增生是女性非常多见的疾病,只要未形成块就暂时可以不用处理。
关于文章介绍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症状,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记住它,这样你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存在。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控制病情的恶化。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关于《胆囊腺肌症的介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大伙儿了解是一种哪些病症吗,假如大家不清楚是哪些的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能够来了解一下本文的详细介绍。
针对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医治它是较为艰难的,因此我们期待大伙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搞好它的防止方式,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胆囊腺肌症也称之为胆襄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模糊不清性良好增生病症。
:胆结石的诱因比较复杂,一些是不能变更的要素,比如:慢慢增长的年纪、女士、人种、遗传基因和家庭史;一些是后天性要素,一部分是能够大逆转的,比如:怀孕、肥胖症、低化学纤维、高烧卡膳食结构、长期忌食、一些药品如头孢曲松钠,降血脂药、避孕药。
建议:培养定时执行定量分析、少食多餐、忌暴食暴饮优良的饮食结构。
平常应降低人体脂肪的摄入,包含白肉、动物油、黄奶油、鸡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杜蛎、鱼籽、鲜奶油、生日蛋糕及煎炸类食材等;小动物肝、肾、鱼籽及鸡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材,也应当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沒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病症。
假如确实不愿手术治疗,能够定期复诊B超,无需服食哪些药品,没有用。
最好是在融洽好各种各样事务管理后择期手术。
复诊中假如发觉胆囊壁增厚更为显著,壁内数据信号周边不规律,或出現胆囊息肉,提醒恶化可能,尽早手术治疗。
以上是一篇有关胆囊腺肌症的详细介绍,期待大伙儿看了以后都应当要了解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哪些的病症,那样大家猜可以更强的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假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应当要立即的到医院接纳医治。
胆囊腺肌症治疗方法
胆囊腺肌症治疗方法胆囊腺肌症治疗无疑是现在人们讨论的一大焦点,我们可能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这种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痛和折磨,让很多的人饱受着苦难,为此很多人也四处求医问诊,但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那么这种疾病就没有办法治了吗?答案显然不是的,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疗胆囊腺肌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胆囊腺肌症治疗的最好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1.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急诊手术。
采用非手术措施,控制急性炎症期,待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为宜。
经强有力的抗炎、抗休克、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PTCD或经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放置鼻胆管引流减压,多能奏效。
经非手术保守治疗12~24h,不见好转或继续加重,如持续典型的Charcot’s三联征或出现休克,神志障碍等严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重症胆管炎表现者,应及时行胆道探查减压。
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原则和目的主要是取净结石、解除梗阻,胆流通畅,防止感染。
2.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或经内镜乳头切开术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或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papillectomy,EPT)适于数量较少和直径较小的胆总管下段结石。
特别是继发性结石,多因结石小、数量少,容易嵌顿于胆总管下段、壶腹或乳头部。
直径1cm以内的结石可经EPT或EST取出。
此法创伤小,见效快,更适于年老、体弱或已做过胆道手术的病人。
经纤维内镜用胆道子母镜取石,需先行EST,然后放入子母镜,用取石网篮取石。
若结石较大,应先行碎石才能取出。
此法可以取出较高位的胆管结石,但操作比较复杂。
3.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仍然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
采用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都能满意显露胆总管。
开腹后应常规触扪探查肝、胆、胰、胃和十二指肠等相关脏器。
对于择期手术,有条件者在切开胆总管之前最好先行术中胆道造影或术中B超检查,进一步明确结石和胆道系统的病理状况。
胆囊腺肌增生症ppt课件
MRI表现 胆囊增大,胆囊壁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厚度可大 于1cm)、胆囊壁可见散在小点状含液小憩室,以 T2WI显示最佳,有一定特异性。
MRI见到扩大的罗-阿氏窦有助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 诊断。
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亢进,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胆囊癌:囊壁呈不规则增厚,胆囊的腔内面和浆膜 面多不光整;多数肝胆界面消失,肝脏受侵。
根据增生的部位和范围,分为三型:
①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道造影时,造影剂可
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②节段型:
好发于胆囊中部,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增厚的胆囊壁可 造成环形狭窄,胆囊成葫芦状。 ③局限型:
常发生于胆囊底部,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 易被误为肿瘤。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1、弥漫型: 胆囊壁呈弥漫性较均匀性增厚,大于5mm,胆
囊腔明显缩小,胆囊的腔内面和浆膜面均光整,肝胆 界面清晰。增强扫描三期自粘膜层向肌层呈扩展性强 化,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
2、局限型:
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常见于胆囊底部,呈结 节状,增厚的胆囊壁内外面均光整,其余胆囊壁未见 异常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 迟期均匀强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 清晰。
3、节段型:
胆囊壁呈某一段或多段增厚,大于5mm,其 余胆囊壁无增厚,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类似弥漫型。
罗-阿氏窦:
部分病例增厚壁内可见多个不强化低密度小囊, 即罗-阿氏窦。是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所以 罗-阿氏窦的显示应该是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胆囊腺肌 增生症的一个关键点。若仅胆囊壁增厚是非特异性表 现。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但部分学者 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癌前病变,应手术切除为宜。 如果CT或MRI扫描证实有胆囊壁增厚、特别是壁不规则 者,以及60岁以上合并节段型者,需及时手术。术中应 做冷冻切片,排除癌变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多排螺旋CT的诊断特点
袁巍大厂医院210044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02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作平扫及多时相增强扫描,胆囊区作2.0 mm薄层重建,显示囊壁情况结果13例中有2例在强化灶中可见小囊状低密影,即Rokitansky-Aschoff窦依据病理,结合CT表现可分3型:弥漫型5例;节段型1例;局限型7例弥漫型及节段型CT表现:平扫胆囊壁呈明显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出现环样强化灶局限型表现为胆囊体部或底部呈局部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出现舌样强化灶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多时相扫描后薄层重建,能较好地显示二环征三环征及舌样强化征,这是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症;Rokitansky-Aschoff窦;CT/诊断;薄层重建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发病率约2.8 5 ,在影像诊断上方法较多,但在术前CT能做出明确诊断的不多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所以术前诊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此病的CT征象,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2012年1月至2014年02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33 67岁,平均50岁主要临床表现:右上腹隐痛不适9例,墨菲征(+)3例,黄疸1例采用Philips MX-16机常规禁食46 h,检查前30 min口服1 含碘对比剂1 000 mL,常规仰卧位平扫,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7.0 mm,螺距1.0,扫描范围为肝胆部然后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佛醇或优维显80mL,注射流率2.5~3.5 mL/s,采用双期或三期扫描,增强时间设定:动脉期25 s,静脉期60 s,延迟期5 min,扫描完后,胆囊区作2.0 mm薄层重建
2 结果
2.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理诊断与类型:术后病理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并慢性胆囊炎13例,其中有6例合并胆囊结石经测量胆囊壁厚度范围0.5~2.0 cm 根据病变分布的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弥漫型5例,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节段型1例,在胆囊颈或体部形成节段性肥厚,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出现环状狭窄;局限型7例,位于胆囊底部或体部,呈中央凹陷的圆形隆起病变
2.2 胆囊腺肌增生症CT表现:弥漫型:平扫示:胆囊壁呈明显增厚的软组织影,胆囊内外壁光整,与肝交界清晰,胆囊腔明显缩小,增强后,动脉期黏膜及黏膜下区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稍扩大,内缘规则,外缘不规则,强化病灶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环绕胆囊腔周围,与胆囊腔一起构成密度对比分明的两个同心圆样环征,即二环征其中1例强化的病灶外层还可见密度稍低的胆囊外壁层,形成密度对比分明的3个同心圆样环征,即三环征(图1)节段型:CT表现,胆囊体部一小节段胆囊壁呈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表现类似弥漫型,不过胆囊壁增厚范围较弥漫型小,为一小节段,其余段胆囊无增厚局限型:CT表现为胆囊底部或体部局部软组织增厚,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强化尚均匀,形态呈一头大,另一头小,似舌样形状(图2)全部病例作胆囊区2.0 mm薄层重建后观察,2例显示增厚壁内见多个不强化低密度小囊,即RokitanskyAschoff窦
讨论
3.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病理: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胆囊腺肌瘤病[2,3],属于非炎性非肿瘤性的良性胆囊增生性疾病,本病约占胆囊疾病的2.8%~5%[4,5],好发年龄30~60岁,病因尚未十分清楚由于临床症状酷似胆囊炎胆石症,且多与其共存,术前多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近年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2] 病理上,主要为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所致的囊壁增厚,并有黏膜突入肌层形成小囊,称Rokitansky-Aschoff窦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黏膜上皮
腺样增生,深入肌层形成分支广数目多的憩室,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周围纤维平滑肌增生,其内可淤积胆汁,继发感染和形成结石
3.2 胆囊腺肌增生症CT特征与诊断要点:
Rokitansky-Aschoff窦的显示,为本病CT诊断最为直接的征象,若Rokitansky-Aschoff窦比较小,CT难以显示时,可仅表现为胆囊壁非特异性增厚文献[3]认为,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后,作CT多时相扫描有利于观察Rokitansky-Aschoff窦,有时可见特征性花环征普通CT 扫描Rokitansky-Aschoff窦难以显示,但本组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并作2.0 mm薄层重建,部分图像作放大处理,所以部分病例Rokitansky-Aschoff窦能显示因此,笔者认为在未作口服或静脉注射胆囊造影CT检查时,多排螺旋CT扫描并薄层重建后比普通CT更有利于观察RokitanskyAschoff窦,能更好地为诊断本病提供直接依据本组病例中,另一个较有特征的征象是二环征或三环征在病理上,由于胆囊平滑肌增生,增生的平滑肌组织较正常的胆囊组织强化明显,所以在增强的横断面图像上形成密度对比分明的环,再加上不强化的胆囊腔,即构成了强化明显的病灶与内层不强化的胆囊腔及稍强化的胆囊壁外层稍低密度影所形成的2个或3个同心圆样环征,称之为二环征或三环征此征象在胆囊其他疾病中少见,因此,它也是本病CT诊断的另一个较有特征的表现局限型病例中所表现的舌样强化胆囊壁厚度对本病CT诊断具有意义,在本组病例中,经测量胆囊壁厚度均在0.5 cm以上,而无一例壁厚<0.5cm,分析其原因,可能厚壁病例中,病灶的特征较容易观察到,而薄壁难以显示出病变的特征
3.3 与慢性胆囊炎的关系及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本病与慢性胆囊炎之间的关系:本组病例中,13例均同时合并有慢性胆囊炎,13例中6例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在病理上由于Rokitansky-Aschoff窦的形成,窦腔与胆囊腔是相通的,窦道局部胆汁引流不畅,容易激发炎症反复发作形成慢性炎症,因此,胆囊腺肌症与慢性胆囊炎关系十分密切本病与胆囊癌的鉴别:胆囊癌典型CT表现是胆囊壁不匀称性增厚,腔内软组织肿物,胆囊壁消失或显示不佳和伴发其他征象[6],就诊时多有肝转移[7]
参考文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 第3册.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2 阳红艳,许乙凯胆囊腺肌瘤病影像学诊断基础及现状.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3):157-159
3 彭卫军,周康荣,李轫晨,等. 胆囊腺肌症的CT检查技术和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6): 527-530
4 Yoshimitsu K, Honda H, Jimi M, et al. MR diagnosis of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gallbladdercarcinoma: importance of showing Rokitansky -Aschoff sinuses. AJR, 1999, 172(6): 1535-1540
5 Haradome H, Ichikawa T, Sou H, et al. The pearl necklace sign:an imaging sign of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t MR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Radiology, 2003, 227 (1): 80-88
6 郭俊渊现代腹部影像诊断学(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