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增生症定义和分型
胆囊腺肌增生症
【疾病名称】胆囊腺肌增生症【英文名称】adenomyomatosis ofgallbladder【别名】胆囊腺肌增生病;胆囊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类别】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 ICD 号】K82.8【概述】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也称腺肌瘤病、胆囊壁憩室症、腺性增生性胆囊炎、囊性胆囊炎等。
国内多采用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胆囊壁黏膜上皮及肌层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通常症状不明显,可有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类似胆囊炎、胆结石临床症状,往往进食油腻食物为其发作的诱因。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囊腺肌症是癌前期病变。
超声检查尤其是超声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增厚胆囊壁内的小囊样结构,为腺肌样增生症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流行病学】胆囊腺肌增生症较为少见,有报告其发病率为1%~2.5%。
女性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平均年龄为45岁。
在我国,近年来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胆囊动力学障碍、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深入黏膜下层和肌层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罗-阿窦)感染与结石等。
【发病机制】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先天性肌上皮异常)和胆囊动力障碍等学说。
本症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性,也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
病理改变从大体标本看,病变处胆囊壁肥厚,与正常胆囊壁明显不同,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
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肌层增生肥厚,包括黏膜和腺体的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浸润。
黏膜上皮腺样增生深入肌层(可达浆膜下),随后上皮组织向增厚的肌层陷入,形成分支广、数目多的憩室样小囊(罗-阿窦),罗-阿窦扩大成囊,穿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面。
位置较深的罗-阿窦与胆囊腔交通,有时通道可阻塞,形成囊性空隙,易发生胆汁瘀滞和感染,或形成结石。
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方案
一、概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属于胆囊良性肿瘤范畴。
中医认为,胆囊腺肌症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胆囊腺肌症的方案。
二、中医诊断1. 主症(1)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可放射至肩背部;(2)恶心、呕吐、食欲不振;(3)黄疸,皮肤、巩膜黄染;(4)发热、寒战等。
2. 伴随症状(1)情绪波动、易怒;(2)大便溏薄,小便黄赤;(3)面色晦暗,肌肤甲错。
3. 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型;(2)湿热蕴结型;(3)脾胃虚弱型;(4)瘀血阻络型。
三、治疗方案1. 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1)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0g,川芎10g,甘草6g;(2)郁金10g,延胡索10g,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
2. 湿热蕴结型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1)茵陈20g,黄芩10g,栀子10g,大黄10g,柴胡15g,白芍15g;(2)泽泻10g,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鸡内金10g。
3. 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解郁。
方药:健脾丸加减。
(1)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2)砂仁6g,山药15g,薏苡仁15g,柴胡15g,白芍15g。
4. 瘀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1)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2)丹参15g,鸡内金10g,枳实10g,郁金10g,延胡索10g。
四、治疗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1)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2)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 生活调摄(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什么是胆囊腺肌增生病?
什么是胆囊腺肌增生病?
胆囊腺肌增生病西医治疗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因不明。
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
胆囊腺肌增生病中医治疗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胆结石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外科肝胆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周
治愈率:30%
常用药品:利胆片乌军治胆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胆囊腺肌增生症》课件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壁异常增厚的疾病,具有多种原因,包括慢性胆 囊炎、肥胖、高胆固醇、口服避孕药等。
什么是胆囊腺肌增生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壁异常增厚的疾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然而,长期存在时可能会导致严 重的后果,如胆囊壁破裂和胆囊出血。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症状
要预防胆囊腺肌增生症,我们需要注意饮食,控制脂肪摄入和胆固醇含量。 此外,合理使用药品,特别是口服避孕药,并定期进行体检和胆囊彩超检查。
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存在时可能会导致胆囊壁破裂、胆囊出血等严重 后果。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可以通过彩超和CT检查,胆固醇计算机漂移扫描以及胆汁动力学检查来进 行。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治疗
如果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治疗。然而,如果出现症状,
临床胆囊腺肌症病因病理、疾病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胆囊腺肌症病因病理、疾病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病因病理胆囊腺肌症也称胆囊腺肌瘤病,其不属于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
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一般不到达肌层,影像上难以发现。
若由于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罗阿-氏窦数目就会增多、扩大成囊状,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膜层,形成粘膜内憩室。
罗-阿氏窦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Omm左右,类似壁间小憩室,与胆囊腔相通。
胆囊腺肌症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
弥漫型:表现为胆囊壁的弥漫性增厚;节段型:表现为胆囊壁中部(体、颈)节段性增厚,胆囊腔局限型狭窄;局限型或呈基底型:表现为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如帽状或三角形,有学者称为〃小帽征〃。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隐痛,部分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表现,多伴有胆囊结石,少部分无症状。
影像学表现胆囊底部多见,分弥漫型、节段型和限局型,壁增厚3~5倍,可见壁内憩室,有时胆囊内可见横行分隔,与胆囊壁强化一致。
如果见到受累部分胆囊壁内有小囊样间隙,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的原因很可能是胆囊腺肌瘤病。
增强CT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可见小囊样间隙,为罗-阿氏窦。
T2加权像可见胆囊远侧部分多发囊性高信号,即珍珠项链征。
CT增强示胆囊底局限性增厚,并可见多个小囊样间隙。
鉴别诊断横断影像检查,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相对常见,且多为偶然发现。
偶然发现胆囊壁增厚时,主要诊断考虑为腺肌瘤病与胆囊癌。
虽然胆囊腺肌瘤病偶可呈实性改变,与恶性肿瘤相似,壁内憩室是腺肌瘤病诊断的可靠依据。
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的原因包括息肉、胆囊炎、肝炎、肝硬化与腹腔积液。
胆囊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胆囊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出现的腫瘤样病变,常见于胆囊内膜上皮的增生和息肉样改变。
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良性胆囊息肉占大多数,但也有一部分是恶性疾病。
病理分型是确定胆囊息肉性质的基础,对于判断胆囊息肉的发展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胆囊息肉的常见病理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一、胆囊息肉的病理分型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胆囊息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腺瘤型胆囊息肉:腺瘤型胆囊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胆囊息肉的70-80%。
腺瘤型胆囊息肉主要由胆囊黏膜上皮增生形成,通常为单发,直径一般不超过1cm。
其中,一部分可合并腺瘤样增生或低级别恶性变。
2. 腺肌型胆囊息肉:腺肌型胆囊息肉是由黏膜下层的腺体和肌层一同增生形成,约占胆囊息肉的10-15%。
腺肌型胆囊息肉比腺瘤型胆囊息肉直径较大,且更容易发生恶变。
3. 胆囊内胆结石型胆囊息肉:胆囊内胆结石型胆囊息肉是由胆结石堵塞胆囊黏膜引起的息肉样隆起,约占胆囊息肉的5-10%。
胆囊内胆结石型胆囊息肉存在较高的恶变风险。
4. 高级别恶性胆囊息肉:高级别恶性胆囊息肉是指恶性程度较高的息肉型病变,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二、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导意义胆囊息肉的治疗选择应根据病理分型来决定,以下是常见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导意义:1. 腺瘤型胆囊息肉:对于直径小于1cm的单发腺瘤型胆囊息肉,无论其有无样本形成,一般可选择保守观察,定期随访胆囊超声。
但如果腺肌型息肉以及其它高级别恶性息肉同时存在时,应选择手术切除胆囊。
2. 腺肌型胆囊息肉:腺肌型胆囊息肉直径较大,并且易于发生恶变,因此通常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对于年龄较大或有明显手术风险的患者,可选择胆囊黏膜表层刮除术,同时需密切随访。
3. 胆囊内胆结石型胆囊息肉:胆囊内胆结石型胆囊息肉存在较高的恶变风险,一旦发现应积极手术切除胆囊。
4. 高级别恶性胆囊息肉:高级别恶性胆囊息肉预后较差,一旦确诊应及时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
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
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在有腺肌增生病时可见粘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粘膜内憩室。
囊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
囊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mm左右。
病理表现:为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称为罗一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
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
Jutros将之分为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1)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
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2)节段型。
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
(3)局限型。
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本病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Raghavendra认为超声对胆囊腺肌病的诊断优于X线检查,近年来,随着超声显象仪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内已有许多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病的报告。
超声检查超声图像特征为:①胆囊壁明显增厚,呈局限型、节段型或弥漫型改变。
局限型多见,病变多位于胆囊底部,呈圆锥帽状增厚。
节段型者,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所谓“三角征”,囊腔变窄,呈“葫芦”状,甚至完全闭合。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X线诊断_附14例报告_
作者单位:518116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放射科(肖树恺);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张乃文)胆囊腺肌增生症的X 线诊断(附14例报告)肖树恺 张乃文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X 线诊断与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1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均经胆囊造影和B 超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根据病理改变和X 线表现可分为3型:(1)弥漫型;(2)节段型;(3)局限型或基底型。
结论:根据胆囊造影,胆囊壁发现罗-阿氏窦、胆囊功能正常,大多数病例术前能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 胆囊腺肌症 罗-阿氏窦 胆囊造影X -ray Diagnosis of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nalysis of 14Cases X iao Shukai ,Zhang Naiw en .Depar tment of Radiology ,the Center Hosp ital ,Longgang S henz hen City 518116ABSTRAC 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X -ray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deno my 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Mater ials and M ethods :14patients with 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were ex amined by chlecystog raphy and ultrasound ,among them 12cases w ere proved surg 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Results :According to its pathologic change and X -ray finding s ,it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 pes :(1)Diffuse type ;(2)Seg mental type ;(3)Localized type (o r basal type ).Conclusion :X -ray diag onsis and differentiation could be made preoperatively in most cases based on the cholecystog raphy ,in which Rokitansky -Ascho ff sinus on the wall of gallbladder and normal g all -bladder function w ere found .Key words Adenomy omatosis of the g allbladder Rokitansky -Aschoffsinus Chlecystog raphy 胆囊腺肌增生症少见,有关本病的X 线诊断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但有关其各型的X 线表现、特别是CT 表现论著甚少。
胆囊腺肌增生症ppt课件
MRI表现 胆囊增大,胆囊壁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厚度可大 于1cm)、胆囊壁可见散在小点状含液小憩室,以 T2WI显示最佳,有一定特异性。
MRI见到扩大的罗-阿氏窦有助于胆囊腺肌增生症的 诊断。
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亢进,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胆囊癌:囊壁呈不规则增厚,胆囊的腔内面和浆膜 面多不光整;多数肝胆界面消失,肝脏受侵。
根据增生的部位和范围,分为三型:
①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道造影时,造影剂可
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②节段型:
好发于胆囊中部,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增厚的胆囊壁可 造成环形狭窄,胆囊成葫芦状。 ③局限型:
常发生于胆囊底部,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 易被误为肿瘤。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1、弥漫型: 胆囊壁呈弥漫性较均匀性增厚,大于5mm,胆
囊腔明显缩小,胆囊的腔内面和浆膜面均光整,肝胆 界面清晰。增强扫描三期自粘膜层向肌层呈扩展性强 化,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
2、局限型:
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常见于胆囊底部,呈结 节状,增厚的胆囊壁内外面均光整,其余胆囊壁未见 异常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 迟期均匀强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 清晰。
3、节段型:
胆囊壁呈某一段或多段增厚,大于5mm,其 余胆囊壁无增厚,增强扫描强化方式类似弥漫型。
罗-阿氏窦:
部分病例增厚壁内可见多个不强化低密度小囊, 即罗-阿氏窦。是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所以 罗-阿氏窦的显示应该是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胆囊腺肌 增生症的一个关键点。若仅胆囊壁增厚是非特异性表 现。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但部分学者 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癌前病变,应手术切除为宜。 如果CT或MRI扫描证实有胆囊壁增厚、特别是壁不规则 者,以及60岁以上合并节段型者,需及时手术。术中应 做冷冻切片,排除癌变的可能性。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与诊断
作者单位: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现工作单位:215200苏州永鼎医院影像科;**通讯作者腹部放射学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 T 表现与诊断顾清华*,张京刚,胡春洪**【摘要】 目的 报告胆囊腺肌增生症的M S C T 表现特点,探讨C T 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 T 表现。
15例中,弥漫型1例,节段型7例,局限型6例,混合型(局限型和节段型合并存在)1例。
所有患者均先行B 超检查,11例行C T 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4例仅行C T 平扫,部分病例采用C T 薄层重组及多平面重组(M P R )技术观察。
结果 C T 术前正确诊断13例,其中显示罗-阿氏窦(R o k i t a n s k y -A s h o f f s i n u s ,R A S )9例;B 超术前仅正确诊断2例(弥漫型及局限型各1例)。
C T 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部分腔内、外面毛糙不整。
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变区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组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肌层及浆膜面扩展,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厚胆囊壁内大小不等无强化的R A S 及壁内微小结石,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特征性C T 征象。
结论 C T 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R A S 的显示及壁内结石则具有定性诊断价值;胆囊腺肌增生症分型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胆囊腺肌增生症 罗-阿氏窦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C TF i n d i n g s a n dD i a g n o s i s o f G a l l b l a d d e r A d e n o m y o m a t o s i sG UQ i n g h u a ,Z H A N GJ i n g g a n g ,H UC h u n h o n gM e d i c a l I m a g i n g C e n t e r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S o o c h o wU n i v e r s i t y S u z h o u ,215006,P .R .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d i s c u s s t h ef e a t u r e s o f g a l l b l a d d e r a d e n o m y o m a t o s i s (G B A )i no r d e r t o e v a l u a t et h e v a l u e .Ma t e r i a l s a n dMe t h o d s F i f t e e nc a s e s w i t h G B A (1d i f f u s e ,7s e g m e n t a l ,6l o c a l i z e da n d 1m i x e d )c o m f i r m e db y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y 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v i e w e d .A l l t h e s e c a s e s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b y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 a t f i r s t .11c a s e s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b y C Tp l a i na n dm a n y p h a s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s c a n n i n g ,w h i l e 4c a s e s j u s t b y p l a i ns c a n n i n g .R e s u l t s 13o f 15c a s e s w e r e c o r r e c t l yd i a g n o s e d b y C T ,i n w h i c h 9c a s e s d i s p l a y e dt h eR o k i t a n s k y -A s h o f f s i n u s ,b u t o n l y 2c a s e s (1c a s e e a c hd i f f u s e a n d s e g m e n t a l )w e r e c o r r e c t l yd i a g n o s e d b y U S .C Tf i n d i n g s w e r e t h a t s e g m e n t a l o r d i f f u s e g a l l b l a d d e r w a l l t h i c k e n ,p a r t l y c o a r s e i n a n do u t s i d e o f t h e w a l l .T h e t y p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i n c l u d e dw i l d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t h e w a l l a f t e r c o n t r a s t ,e s p e c i a l l y i n d e l a y e d p h a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C Ts c a n n i n g m a y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d i a g n o s i s o f G B A .R A Sa n di n t r a m u r a l c a l c u -l u s a r et h e t y p i c a l s i g n s f o r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h e t y p i n g o f G B Aw o u l d p r o v i d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m f o r m a t i o nf o r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K e yw o r d s 】 A d e n o m y o m a t o s i s o f g a l l b l a d d e r R o k i t a n s k y -A s h o f f s i n u s e s T o m o g r a p h y ,X -r a y c o m p u t e d 胆囊腺肌增生症(a d e n o m y o m a t o s i s o f g a l l b l a d -d e r ,G B A )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但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有潜在恶变的可能。
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19期胆囊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李向阳,张燕忠(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太原030012)摘要:胆囊腺肌症(GA)是胆囊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囊黏膜萎缩、肌层增生,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凹陷形成胆囊壁内憩室。
目前认为,GA的形成可能与远端胆道狭窄或神经源性功能障碍、胚胎期胆囊芽发育不全、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雌激素、胰胆管汇合异常等因素有关。
虽然对GA的病因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就目前证据而言,尚不能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关键词: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病因;发病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9.19.029中图分类号:R73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19)9410243胆囊腺肌症(GA)是胆囊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
G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囊黏膜萎缩、肌层增生,黏膜上皮向胆囊壁内凹陷形成胆囊壁内憩室,即罗-阿氏窦(RAS)胆汁可在RAS 内淤积或经过慢性炎症形成结石[1]。
GA在胆囊切除标本中的检出率为2.0%-8.7%,好发于50~60岁人群,女性多见⑵。
根据组织形态学,可将GA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漫型。
其中,局限型最常见,多位于胆囊底部,表现为局部黏膜增厚;节段型多位于胆囊体部,形成一个环形狭窄环,将胆囊分隔成颈部和基底部;弥漫型以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特征[,]。
Aldridge等[5]研究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之后有研究发现,节段型GA癌变的概率较高[,]。
但近年国内外学者在胆囊切除标本中发现,大部分GA仅表现为胆囊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并未发现恶变。
在国内,虽然2.8%-5.0% GA患者被误诊为胆囊癌,但并未认为GA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胆囊腺肌症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健康小知识】
胆囊腺肌症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文章导读 \n \n胆囊腺肌症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是常见胆囊恶性肿瘤,患者
每天都会受这种病的折磨,如果没能及时得到治疗,可以在中晚期进行控制,因为胆囊腺
肌症的患者会表现出寒冷,发热,黄疸,以及上腹部有明显疼痛感,而且多数患者都会伴
有持续性的疼痛。
\n \n \n \n \n \n \n \n \n \n 早期症状 \n \n \n \n \n1、畏寒、发热:多
出现于癌肿晚期,25.9%的病人出现发热,并可有高热持续不退。
\n \n \n \n \n2、黄疸:
由于癌肿的扩散,约有1/3~1/2患者出现黄疸。
少数病人的黄疸为首发症状,多数黄疸
出现在疼痛之后,黄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黄疸。
黄疸往往在
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
同时伴有消瘦、
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n \n \n \n \n \n \n \n
\n \n3、右上腹疼痛:大部分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可有阵发性加剧,向右肩及腰背
部放射。
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
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
射。
\n \n \n \n \n \n \n \n \n \n4、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
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恶心呕吐
亦相当常见,并常有食欲减退。
\n \n \n。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胆囊腺肌症的介绍导语: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大家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疾病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建议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大家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疾病吗,如果你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建议大家可以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治疗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做好它的预防方法,避免这种疾病的发生。
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不明性良性增生性疾病。
:胆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有些是不可更改的因素,例如:逐渐增长的年龄、女性、种族、基因和家族史;有些是后天因素,部分是可以逆转的,例如:妊娠、肥胖、低纤维、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某些药物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平时应减少脂肪的摄取,包括肥肉、猪油、牛油、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牡蛎、鱼卵、奶油、蛋糕及油炸类食物等;动物肝、肾、鱼卵及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症状。
如果实在不想手术,可以定期复查B超,不用服用什么药物,没有用。
最好在协调好各种事务后择期手术。
复查中如果发现胆囊壁增厚更加明显,壁内信号周围不规则,或出现胆囊息肉,提示恶变可能,尽快手术。
以上是一篇关于胆囊腺肌症的介绍,希望大家看完之后都应该要知道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这样你们猜能够更好的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如果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胆囊腺肌症这种疾病,我们建议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囊腺肌症预防的五个简单方法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胆囊腺肌症的发生 有氧运动可以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 导致胆囊腺肌 症
0 1
适当的运动可 以预防胆囊腺 肌症
0 2
建议每天进行 至少30分钟的 有氧运动
胆囊腺肌症预防的 五个简单方法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了解胆囊腺肌症 03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04 保持适当的运动 05 控制体重和腰围
06 定期体检和筛查
了解胆囊腺肌症
第二章
胆囊腺肌症的定义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 病,主要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 腺体增生。
避免使用激素类药 物
避免使用非处药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 用和副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循医嘱:在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非甾体消炎药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
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时,应注意观察是否有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 等不良反应,如有需要及时就医。
其他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 素
胆囊腺肌症的症状包括右上腹疼 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胆囊腺肌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 能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因素有 关。
胆囊腺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 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胆囊腺肌症的症状和影响
症状:腹痛、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
影响:可能导致胆囊炎、 胆石症等并发症
胆囊腺肌症的注意什么
胆囊腺肌症的注意什么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其特点是胆囊壁的肌肉层增厚、增强张力以及腺体增生等病理变化,导致胆囊蠕动减弱或消失,引起胆囊排空障碍和胆囊症状。
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节:饮食对于胆囊腺肌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应尽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嘌呤的食物,例如油腻、动物内脏、海鲜、辛辣食物、咖啡、碳酸饮料等。
同时,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胆固醇代谢,促进胆囊蠕动。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过度劳累等。
这些习惯可以帮助调节胆囊的功能,减轻症状。
3.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过度饥饿或过饱都可能导致胆囊蠕动异常,进而加重症状。
因此,患者应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
4. 注意情绪调节:情绪变化对胆囊蠕动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情绪紧张、焦虑和悲观情绪。
因此,患者应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
5. 药物治疗:对于胆囊腺肌症的一些症状,例如胆绞痛和消化不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进行缓解。
常用的药物有解痉药物、促进胆囊排空的药物和消化酶等。
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6. 定期随访:患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医生,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这样可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胆囊腺肌症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疗的疾病。
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注意情绪调节、合理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以保持病情稳定和改善生活质量。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介绍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发病症状都是不了解的吧,主要是因为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是比较小的,但是这种疾病对于女性朋友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大的,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对于这种疾病进行预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吧。
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
病因不明。
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
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
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
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
胆囊腺肌症尽管恶变率极低,但若存在胆囊体狭窄、胆囊慢性炎症或结石等胆囊慢性疾病,特别是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则恶变风险增加,一经诊断,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为好。
没有合并其他胆囊病变,且无明显临庆症状的病人,只需定期复查胆囊B超及随访即可。
胆囊腺肌症确实是属于一种肿瘤样的病变,不过一般情况下是属于良性的,但是,个别患者也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即行。
至于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病就无法考究,应该说目前多数疾病的原因都不完全清楚。
既然是一种瘤样疾病,就需要先治疗,之后再生小孩较为稳妥。
乳腺增生是女性非常多见的疾病,只要未形成块就暂时可以不用处理。
关于文章介绍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症状,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好好的记住它,这样你们就可以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存在。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这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控制病情的恶化。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胆囊腺肌症的介绍
关于《胆囊腺肌症的介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大伙儿了解是一种哪些病症吗,假如大家不清楚是哪些的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能够来了解一下本文的详细介绍。
针对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医治它是较为艰难的,因此我们期待大伙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搞好它的防止方式,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胆囊腺肌症也称之为胆襄腺肌瘤病,为一种原因模糊不清性良好增生病症。
:胆结石的诱因比较复杂,一些是不能变更的要素,比如:慢慢增长的年纪、女士、人种、遗传基因和家庭史;一些是后天性要素,一部分是能够大逆转的,比如:怀孕、肥胖症、低化学纤维、高烧卡膳食结构、长期忌食、一些药品如头孢曲松钠,降血脂药、避孕药。
建议:培养定时执行定量分析、少食多餐、忌暴食暴饮优良的饮食结构。
平常应降低人体脂肪的摄入,包含白肉、动物油、黄奶油、鸡蛋黄、虾蟹、动物内脏(脑、肾、心、肝)、杜蛎、鱼籽、鲜奶油、生日蛋糕及煎炸类食材等;小动物肝、肾、鱼籽及鸡蛋黄等含高胆固醇食材,也应当少吃为宜。
胆囊腺肌症一般沒有什么症状,有的可能有腹痛、消化不良等胆囊炎的病症。
假如确实不愿手术治疗,能够定期复诊B超,无需服食哪些药品,没有用。
最好是在融洽好各种各样事务管理后择期手术。
复诊中假如发觉胆囊壁增厚更为显著,壁内数据信号周边不规律,或出現胆囊息肉,提醒恶化可能,尽早手术治疗。
以上是一篇有关胆囊腺肌症的详细介绍,期待大伙儿看了以后都应当要了解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哪些的病症,那样大家猜可以更强的防止这类病症的产生。
假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胆囊腺肌症这类病症,我们建议大伙儿应当要立即的到医院接纳医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层薄厚不一,胆囊底部较厚,颈部较薄,平滑肌纤维排列 不甚规则,大致有环形、斜行、纵行,肌束间弹性纤维较多。 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 膜表面大部覆以浆膜。
Micrograph of a normal gallbladder wall. H&E stain.
胆囊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胆囊上皮细胞主 动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 Ca2+、Cl-和重碳酸盐。胆囊每小时吸收水3ml, 使胆汁浓缩4-10倍。胆囊的收缩可使胆汁排出并 调节胆管内的压力。从肝排出的胆汁,由于胆总 管括约肌呈收缩状态,胆汁流入舒张的胆囊内贮 存浓缩。进食后,胆囊持续收缩30-60分钟,胆 总管括约肌松弛,将胆汁排入肠腔。胆囊的分泌、 吸收和浓缩功能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交感神经 兴奋可促进胆囊吸收水和使胆囊肌松弛;迷走神 经兴奋使胆囊肌收缩,排出胆汁。在胃大部分切 除后的患者,由于迷走神经损伤,胆囊肌松弛, 容易发生胆石症。胆囊的收缩排空也受激素的调 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肠内分泌细 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 层收缩,排出胆汁。
分型:
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将此病分为四型和三型。四型包括: ①弥漫型,约占38.1%,病变累及整个胆囊;②环形,约 占14.3%,病变可位于胆囊管至漏斗部之间、漏斗部和中 间部或中间部至基底部;③节段型,约占33.3%,根据受 累部进一步划分为:近端型、远程型、中间型、中间远程 型;④基底局限型,约占14.3%,多位于胆囊底部。
胆囊腺肌增生症定 义和分型
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 of the gallbladder, AGB)又称胆囊腺肌瘤病 (adenomyomatous hyperplasia of the gallbladder),胆囊憩室病(diverticular disease of the gallbladder)等。属于胆囊增生 疾病,是一种胆囊黏膜上皮增生、肌层肥厚、黏膜 上皮陷入并穿过肥厚的肌层形成胆囊壁内憩室的 病变。此病约占胆囊疾病的2.8~5%,男女比例 1:3 , 好发年龄30~60岁,偶见于儿童。
更多学者将胆囊腺肌增生症分为三型:①弥漫型;②节段 型,好发于胆囊中部,增厚的胆囊壁可造成环形狭窄, 胆 囊成葫芦状;③局限型,常发生于胆囊底部。
根据增生的部位和范围,分为三型:
(1)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2)节段型:
本病病理组织学主要特点为:① 胆囊的黏膜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 ②增生的黏膜伸入肌层或接近浆 膜层形成许多细小窦状结构,即 罗-阿氏窦(Rokitansky aschoff sinuse, RAS)。位置较 深或窦口出现狭窄的罗-阿氏窦 容易伴有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 继发炎症。③罗-阿氏窦周围环绕 数量不等的增生平滑肌组织,肌 层明显增厚、结构紊乱或被增生 的腺体分隔。
一般病程较缓慢,多数表现为上腹部反复发作的胀痛或不适、 恶心、厌油腻食物,少数可无任何症状。
CT表现 1.弥漫型:胆囊壁呈弥漫性较均匀性增厚,大于5mm,胆
囊腔明显缩小,胆囊的腔内面和浆膜面均光整,肝胆界面清 晰。增强扫描三期自粘膜层向肌层呈扩展性强化,强化可均 匀或不均匀。
2.局限型:胆囊壁局限性胆囊壁增厚,常见于胆囊底部,呈 结节状,增厚的胆囊壁内外面均光整,其余胆囊壁未见异常 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匀强 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
好发于胆囊中部,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增厚的胆囊壁可 造成环形狭窄,胆囊成葫芦状。 (3)局限型:
常发生于胆囊底部,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 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从左到右分别为:节段型、基底局限型、弥漫型
临床表现:
胆囊具有高浓缩、高激惹、高排空等特点。症状有消化不良, 恶心和右上腹疼痛。由于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引起罗阿氏窦迅速充盈, 随后胆囊逐渐排空,所以此病的疼痛特点 为进食油腻食物后很快引起疼痛发作,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体格检查多数患者伴右上腹压痛。
胆囊(gall bladder)分底、体、 颈三部,颈部连接胆囊管。胆 囊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 组成。黏膜有许多高而分支的 皱襞突入腔内。胆囊收缩排空 时,皱襞高达而分支;胆囊充 盈扩张时,皱襞减少、变矮。 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 离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核位 于基部,核上区胞质内线粒体 和粗面内质网发达,顶部胞质 内可见少量黏原颗粒。上皮细 胞有一定的分泌作用,但以吸 收功能为主。固有层为薄层结 缔组织,有较丰富的血管、淋 巴管和弹性纤维。
目前有如下几种学说阐明此病的 发病机理:①与胚胎期胆囊芽囊 化不全有关。②胆囊动力学障碍 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 使黏膜伸入 下层和肌层而形成罗-阿氏窦有
病因:
ADM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胆囊 粘膜增生面积加大和平滑肌增生所致胆囊壁肥厚,加上胆囊 壁的神经纤维异常增生,以及在胆囊胚芽囊化不全基础上逐 渐演变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胆囊神 经原性功能障碍,由此可使胆囊动力异常,特别是胆囊颈部括 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汁排流受限,囊内压力异常升高,粘膜陷 入肌层形成憩室和诱导肌层增生肥厚。
还有人认为胆囊结石及胆囊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是导致此 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名称来源
They are named after Carl Freiherr von Rokitansky (1804-1878), a pathologist in Vienna, Austria who was born in Hradec Králové (German: Königgrätz), Bohemia, and Ludwig Aschoff (18661942), a pathologist in Bonn, 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