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道德经》?”我觉得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它能带给我实实在在的改变。《道》的内容无所不包,每个人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和态度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所以我就想写点什么,谈谈我的切身体会。
首先是它的“不争”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三个特性:柔,低下,不争。水利万物而不居功,不争利,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品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习水的“柔”性,学着示弱,为人处世低调行事,不居功争利,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摩擦,也可以为我们赢得一个和谐的身边环境。
长久之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天地的长久在于它的无私,不自生。我们看琼瑶剧经常会看到“天长地久”来形容爱情,爱情何以能长久?或许这里就有答案,如果两个人都能够像天地一样无私,不自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才能长久。同样的,亲情,友情的长久也是如此。
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时常会因为患得患失而烦恼。“患失”还说得过去,得到了还有什么好患的呢?《道》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解说,“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像古代的臣子,得到君王的恩宠,要事事小心谨慎,失宠了更要小心谨慎,即患得宠又患失宠。那我们为什么担心有大患呢?因为我们把自身看得太重要了,放下自身,放开自己,就没有那么多可担忧的了。我最近在炒股,对这点是深有体会。
还有比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前两句可以理解为,如果我在某件事情上帮助了一个人,而自认为有功,而到处去说或经常提醒对方不要忘恩,那么别人就不会去记得你的好了,有时还会带来对方的怨恨。看过三国的都知道,曹操除掉许攸最能说明问题了。中间两句原意是:想要把已经很锋利的刀锋磨的更锋利就很容易折断。我理解为,好胜之心,好争之心过重,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本科时打篮球三天两头崴脚就是因为太过拼命了。还有对自己太苛刻,或有些家长和导师对子女要求苛刻,不久前咱学校就出现了一场悲剧。所以当我们感到压力倍大的时候,应该学着自己减减负,超出我们能力的事,我们没完成,挨个骂、受个罚又有什么关系呢?害怕因此而不得导师重用了,可以参照上面那一段。最后两句,“功成身退,才是天道。”“进”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退”或许更需要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当然老子说的“身退”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即是“敛藏不表露,在完成功业之后,不占据功劳,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不要自我膨胀。”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个道理在《易经》的“乾坤六龙“中讲得非常细致。
《道》中有一段“描写修道之人的生活与众人的对比”,“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有道之人,追求的是恬淡、宁静的生活,与世间的热闹繁荣格格不入,像是被世人所遗弃,看起来很愚钝的样子。这种“愚”就是“大智若愚”,正如其后所描述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一个人若事事喜欢辩论,自认聪明的人往往是比较木讷的,在生活中,“往往是辩论胜利了,友谊丧失了。”所以最好的辩论就是不辨,有言“沉默胜于雄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只是小智,知自者才是“明”。能够懂得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看得明是非常不容易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两句是我非常赞同的。在某些方面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比较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在生活中要克服自身的一个坏习惯是特别难的,比如说我爸戒烟的次数据我所知都达到四、五次,但目前还是没有戒掉;我有贪睡的习惯,每次只能坚持早起个把天,现在又开始习惯中午才起床。能够做到死而不亡才叫长寿,像老子,孔子,庄子等,虽然尸骨不存,但精神不亡。
最后再写一段我最喜欢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段讲了“虚极静笃”,时常让自己静静心,心情就不会有太大的波澜。同时,后面一段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终身没有灾祸”。
记得大四上,考研的时候,一遍一遍地读着马克思哲学,接受了他的“唯物论”“实践论”“价值观”,非常的积极向上。其试题中还专门有把“老子”的“道”,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作。在大四下接触了《道》之后,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老子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同样也是积极向上的,而且更贴近人心。《汉武大帝》中,窦太后就非常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其中就有一段她对《道》第一章非常精彩的解读。
所以,人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心灵”的存在。“道法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先“内修”,再“外观”。
大道至简,凡事想得简单一点,做的简单一点,平平淡淡地生活也是一种自我修身。如果我们经常会抱怨这不好,那不好,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说明我们得失之心还很重,心中在意的事很多,在意自己看别人是否顺眼,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这就是没有放下,没有做到“不自生”,生活会活得很心累。卸下心灵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轻装上阵,虽然我们放弃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因此我们腾出了足够的精力集中到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道》中很小一部分的理解,《道》总共九九八十一章,五千多言,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你想要的关于人生的疑惑都能找到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