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合集下载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名著之一,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 又称《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千百年来, 从东方走到了西方, 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 只觉意蕴深远, 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 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 分为道、德两篇, 虽只五千余字, 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 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 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 消极避世”的印象上, 直至谨慎品读后, 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境界, 收益匪浅。

“上善假设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确实,最善的人就似乎水一样, 水滋润万物而不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 以这样的沉着姿态、包涵性品德、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 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 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 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才智的, 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气的, 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 有踊跃行动力的人能更加漫长。

的确, 始终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 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谛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充分了解自我, 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提醒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那么。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大家确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洁,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说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奇异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奇妙。

《道德经》读后感2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高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1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精选5篇)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德经》读后感1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

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

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

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

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

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

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

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读后感2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

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

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篇1】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精选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感悟心得体会1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篇篇一: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

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

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

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

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

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

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

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 ——物极必反。

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

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 也决不可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

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

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读后感2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

有关道德经的读书心得感悟(优秀8篇)

有关道德经的读书心得感悟(优秀8篇)

有关道德经的读书心得感悟(优秀8篇)有关道德经的读书心得感悟篇1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有关道德经的读书心得感悟篇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读书心得道德经读书心得(通用32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书心得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

道德经感想和心得(通用10篇)道德经感想和心得篇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7篇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7篇

《道德经》个人读后感7篇《道德经》个人读后感(篇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内含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在必须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__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明白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之后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此刻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展示了读者在学习《道德经》这一经典著作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和领悟。

这些感悟不仅反映了个人心灵的成长,也映射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 1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

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

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

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

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

阅读传记,还可以沐浴伟人们的光辉。

换言之,就是将其当作自己的“榜样”,仔细品尝写的作品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看法。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这里是栏目我为您整理的有关“道德经读后感”的内容。

道德经读后感(篇1)《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奇养分,但不能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渐渐的体会多了一些。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进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实行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实行的最简洁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熟悉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或许还没有精确全都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公平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凹凸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公平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支配给我们的伴侣,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其它万物的生死。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篇【篇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的确,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可是,扪心自问:除了天灾人祸那些不可抗拒的挫折外,有多少不快不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所致?有多少人因为争名、争利、争宠而将快乐拒之门外,甚至走上不归路?读了近20遍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后,我对“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感触颇多。

我想,在生活压力日益变大的今天,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能按照这个基本准则做到“为而不争”,做到“清心寡欲”,必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享受到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现实中,不少人是贪婪而不容易满足的。

正所谓“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永不满足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它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让人失去很多快乐,变得不可思议,甚至毁掉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不是经常听闻这样的事情:某个官员,因为贪婪的欲望争名争利而变得丧心病狂,贪污受贿,最终自毁前途,身陷囹圄,成为国家的罪人?某个朋友因为利益之争,最终撕破脸皮、形同陌路?某个职员因为争名逐利而郁郁寡欢导致心理疾病?某个家庭,兄弟姐妹因为争家产而走上法庭,最终兄妹相残,亲情全无?有对夫妻因为争强好胜最终夫妻分道扬镳?某个家长因为互相攀比毁掉孩子的幸福?某个企业为了争得最大的利益做虚假宣传导致失去信誉,倒闭破产?……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头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几千年前,他就劝说人们要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现实中你是否也见到过这样的情景:评优表先时,常常有人一脸怒气来找领导:自己工作如何尽心尽力,明明比某某干得好,为什么评优就没份呢?请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吧!“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心得体会和感悟

道德经心得体会和感悟

道德经心得体会和感悟道德经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一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

《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

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

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

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

“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

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

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

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

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

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

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

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篇

读《道德经》有感10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这说明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但是,我们需要反思:除了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有多少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所致?有多少人因为争名、争利、争宠而错过了快乐,走上了不归路?我读了近20遍《道德经》,深有感触,“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在如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员都能遵循这个基本准则,做到“为而不争”,做到“清心寡欲”,必然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享受到更多的诗意和远方。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贪婪而不知足。

正如谚语所说,“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

但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永不满足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它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让人失去很多快乐,变得不可思议,甚至毁掉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否经常听闻这样的事情:某个官员因为贪婪的欲望争名争利,最终自毁前途,身陷囹圄,成为国家的罪人?某个朋友因为利益之争,最终撕破脸皮、形同陌路?某个职员因为争名逐利而郁郁寡欢导致心理疾病?某个家庭因为争家产而走上法庭,最终兄妹相残,亲情全无?有对夫妻因为争强好胜最终夫妻分道扬镳?某个家长因为互相攀比毁掉孩子的幸福?某个企业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做虚假宣传导致失去信誉,倒闭破产?……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头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他劝说人们要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现实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评优表先时,常常有人一脸怒气来找领导:自己工作如何尽心尽力,明明比某某干得好,为什么评优就没份呢?请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吧!“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而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贯彻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在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所触动,对自身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它以道德为核心,呼吁人们遵循“非争”、“柔弱”等道德原则,摒弃斗争和权力争夺的行为,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道德经》中,老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重要性。

阅读《道德经》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提醒着我要谦逊和谨慎。

在社会化的今天,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追求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然而,《道德经》中提到的“道”却是无法言表、无法穷尽的。

这说明人生的境界和真谛是无法用言辞和物质来衡量的,只有通过归于心静、反思和体悟才能够接近“道”,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道德经》还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密而又重要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破坏不可避免。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应该像自然一样保持谦逊和柔弱的态度,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和节奏,以和谐共存。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道德经》中提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触动到了我。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总是忙于奔波和争斗,以求得财富和地位。

他们甚至认为,只有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然而,《道德经》却告诉我们,顺应规律、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智慧和成功之道。

只有抛弃功利和权力的欲望,懂得放下和适应,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尝试着运用《道德经》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例如,在面对矛盾和纷争时,我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9篇)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其实,我们很多常说的典故和词语就来源于《道德经》,如无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等等。

当然,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读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我读后的一点心得:柔弱胜刚强。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小心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

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后来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

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在现在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直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

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

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

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