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分析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第1篇: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②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朗读、点拨、背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某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某,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某的黑暗,反映了穷苦某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某某和现实主义精神。

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某。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课程背景该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选修课的唐诗欣赏课程,教学内容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唐诗。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特色;2.学习如何赏析唐诗;3.掌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诗歌技法及意境;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该诗是王之涣在兵役中长期奔波,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所写下的一首感慨之作。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旅途过程中的孤独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分析1.描述诗歌的意境:通过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不安和恐惧。

2.诗歌的结构:本诗是五律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八字。

3.诗歌的语言技巧:本诗的语言形象生动,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诗歌的文学特色:本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并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诗歌赏析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歌的赏析:1.诗歌的意境:学生应该通过先熟悉背景环境,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而从诗歌中了解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对形势的忧虑,体会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诗歌的结构:学生应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五律绝句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每句押韵和字数的限制。

3.诗歌的语言技巧: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诗歌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体会其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4.诗歌的文学特色: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风格等,对这首诗进行整体的欣赏和分析,体会到唐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诗歌的世界。

2.学生朗读诗歌: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整体感觉。

3.教师讲解诗歌:教师分析诗歌的意境、结构、语言技巧、文学特色等,向学生展示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评析:这首诗将贬居遐荒、壮志成空的悲愤之情和友朋失散、聚会无期的忧伤之意,一并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因而颇具耐人寻绎的“象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革新志士都被贬为远州司马。

时过十年,柳、刘及韩泰、韩晔、陈谏等五名幸存者才得以奉诏进京。

但随即又分别被贬往更荒远的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任刺史。

这首诗便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初抵柳州(今广西境内)时为寄赠心心相印的难友而作。

全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

登楼,意在纵目远眺,即景骋情。

因而,首联便着手将登楼所见景色绘制成深蕴情思的画面。

“城上高楼接大荒”,“接”,即目接之意; “大荒”,则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高楼”而处于“城上”,登临者自可将视线放射得更远,于是,辽阔而荒凉的边地景色便为作者一览无余;望到极处,但见海天相连,而作者的“愁思”仿佛便充溢于那茫茫无际的空间——以“海天”缀于“愁思”之前,正为暗示作者的“愁思”犹如天一般弘大,海一般深沉。

全诗便由这个勾魂摄魄的“愁”字层层下翻,转出一层又一层令人触目惊心的境界。

颔联有意缩小描写空间,将笔墨专注于近处的夏日景物。

如果说前一联是运以泼墨写意的疏朗之笔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改用工笔勾勒,以求真切和细密。

而欲求真切和细密这一意图本身,又恰恰反映出作者乃“凭虚构象”,别有寄托,以致必须细加缝合,密作掩盖。

的确,描写夏日景物,不取风和日丽之时,偏择“惊风”、“密雨”之际,这已透露出其中消息;而“惊风”、“密雨”所飐、所侵者偏又恰好是屡屡被用作比兴材料的“芙蓉”和“薜荔”,岂不更发人深思? “芙蓉”、“薜荔”,在诗人们笔下,历来是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的象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背景介绍柳州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商贸重镇。

这篇诗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封连四州,他在登上柳州城楼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诗歌赏析1. 诗歌内容概括这首诗歌总共五句,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登上柳州城楼时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心境。

他在眺望城墙外的河山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将自己憧憬未来的境界寄托在心中。

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自成一章。

诗歌以描绘城市和景色为主线,以诗人自身情感为主线,两者相得益彰,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感。

3. 诗歌意境描述诗歌开头即通过“极峰初抵天”表现出登上柳州城楼后的感慨,随后通过“河谷尽通津”表现出远眺的景象。

然后通过“正望烟霞外”推波助澜,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忍将十万恨、填海复作岛”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盛的向往。

三、课堂教学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柳州城楼之上,眺望远方美景,引导学生思考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并引导学生展开谈论。

2. 课文欣赏诗歌分段展示,讲解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唐代诗歌的古典韵味和浪漫情怀。

3. 课文分析通过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文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

并根据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情怀。

4. 课文鉴赏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写作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诗歌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体验。

5.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唐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目标通过这堂课,学生可以:1. 感受唐代诗歌的情感和美感,掌握鉴赏唐诗的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情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3. 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认识唐代文学历程和发展特点。

五、教学建议1.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并在讲解后带领学生唱读这首诗歌。

2. 引导学生形式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如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理解和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3.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人文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购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教案、课件等,准备讲义、PPT 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备齐教材,扫描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引起学生对这位唐诗大师的兴趣。

2. 学习诗歌(3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诗歌赏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历史、审美角度,分析和理解《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背景、结构、主题和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4. 拓展练习(3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四、课后作业1.记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2.读一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分析其含义、结构和意境。

3.回家后,探访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所住的城市、乡镇或村庄的历史文化、人文建筑等信息,写一篇200字的家乡游记文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掌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

技能目标:能体会并运用景与情的关系,掌握鉴赏愁情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坎坷。

【教学重点】能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评价并鉴赏景中蕴含的情。

【教学难点】能掌握鉴赏诗歌愁情创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同台竞技,激趣导入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或听过的“登高”这一主题的诗歌,以“飞花令”的方式让左右两组竞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预设:《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飞来峰》《观沧海》《望岳》《登岳阳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登鹳雀楼》【设计意图】通过左右两组竞赛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话题引入到历朝历代的诗人对登高的喜爱上,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以愁入文1、诵读诗歌,寻找诗眼A、正音,学生集体朗诵诗歌。

B、范读,听名家朗诵,体会情感。

C、再读,体悟情感,控制语速及节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进入情感,以节奏和语速的控制引导学生。

2、知人论世,了解原因【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清晰的对比出柳宗元的官场岁月,从而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练习,因而更容易理解作者内心包含的愁情。

3、合作探究,层层分析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愁情?(点明哪个词并解释原因)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讨论并分析其中的一联,根据讨论,学生可一人回答,也可几人回答,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

预设:首联:高楼——忧愁而登高。

接——连接远地,繁华之外尽荒凉。

大荒——偏远之地。

海天——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愁的辽阔与高远。

愁思——直抒胸臆的愁情。

茫茫——表达作者的茫然无措。

颔联:风雨——坏天气。

惊风、密雨——突如其来且又多又密。

乱飐、斜侵——打击与迫害。

芙蓉、薜荔——美好的事物受到打击。

芙蓉水、薜荔墙——自出水而无碍、依高墙而有情,却依然避无可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宋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并分析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品味柳宗元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社会背景,认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责任;2. 分析柳宗元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理解其思想观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 学会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2. 掌握古代叙事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柳宗元以及其在宋代的地位和作品特点。

- 引出本文的题目,并简单解释其中的地名和寄托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文本解析与讨论(20分钟)- 分析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4. 课堂练习(15分钟)- 提问学生关于文章的细节、意义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

- 让学生就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5. 拓展阅读(15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宗元的作品或者相关的宋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

- 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的文学地位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柳宗元的作品或者宋代文学的读后感。

- 强调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还能分析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引言柳州城楼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座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

该城楼建于明代,位于柳江畔,是柳州市的象征之一。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整个柳江流域的美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教案旨在通过登上柳州城楼,引导学生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了解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柳州城楼始建于明代,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曾作为柳州的防御工事,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流经城市的壮丽景色,也能感受到城楼的厚重氛围。

柳州城楼还是一座文化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学生们可以在城楼内观看展览,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他们还可以通过解读文物和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深入了解柳州城楼的文化价值。

3.2 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漳汀封连四州是指漳州、泉州、汀州和连州四个古代州名,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是重要的行政区划。

漳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泉州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汀州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连州则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这四个州的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学习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教学活动4.1 参观柳州城楼安排学生们前往柳州城楼参观,观看相关的展览,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城楼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展览中的文物和图片。

4.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和文化。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掌握诗中关键词汇及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特别是唐诗的特点及柳宗元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对友情、忠诚、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核心文本:《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背景知识:柳宗元生平简介、唐代贬谪文化、唐诗特点、友情主题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教学辅助:相关历史图片、诗歌朗诵音频、唐代生活场景视频、柳宗元书法作品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吗?在古代,人们为什么喜欢登高远望?”•教师引导:简述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文化传统,引出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柳宗元生平: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强调其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的地位,以及他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介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创作背景,指出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柳州期间,为表达对远方同样被贬的四位朋友的思念和共同遭遇的感慨而作。

•唐代贬谪文化:简述唐代贬谪文化的特点,以及柳宗元等人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强调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保持文学创作的热情。

•唐诗特点:简述唐诗的繁荣景象,以及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如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三、诗歌朗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学生朗读:请学生尝试朗读诗歌,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初步感受:请学生分享初次朗读后的感受,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或疑惑。

高中语文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导入课文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属于柳宗元哪一首诗歌刻画的意境,用《江雪》导入课文。

师:这幅图画如果配一首诗,最好是配哪一首呢?《江雪》。

学生背诵之后,老师导入:《江雪》塑造了一位超尘脱俗的垂钓者形象,这首诗是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候写的。

“诗人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和磨难,磨去了柳宗元的棱角,也把他锻造成一位耀古铄今的大文学家。

苏轼曾评价他的诗歌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另一首诗歌,再次走近他,倾听他通过诗歌发出的倾诉。

2、课件展示要学习的诗歌,让学生齐读一遍,自由读两遍。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和作者。

学生读完,老师:大家读完诗歌,我们先一起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自由大声读完背景和作者简介,找两位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

个人简介:柳宗元年少得志,因参与政治革新多次被贬谪,诗文俱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被被贬永州十年,历尽沧桑,本以为能重回京师,未料到又被贬往更偏远的柳州。

本诗是作者农历六月初到柳州冒雨登楼远望而作,是寄给一同遭贬战友的。

老师总结柳宗元写诗背景:胸怀抱负,立志去弊兴利,多次被贬,怀才不遇。

背井离乡,远谪荒僻之地,眺望战友,写诗抒情。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歌。

展示诗歌同学们在掌握了诗的背景之后,再自读两遍,体会一下诗歌情感基调,读的时候注意音调,节奏,重读,一会找同学起来朗读。

学生读完诗歌之后,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整首诗歌的大意,不理解的句子相互讨论,老师让学生起来简单翻译诗歌。

诗歌阅读和赏析,是建立在理解诗歌大意基础上的,让学生学会从最简单的步骤入手,学习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掌握了诗歌大意,引领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3、重点句子和重点手法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选取了唐代诗人阮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阮籍在唐代扬州的一次登高远眺所作,描述了眼前广阔的景象,以及对远方四州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1.教师介绍唐代登高诗的特点和阮籍的文学特色;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教师让学生学习背诵诗歌,并解释生僻字和词语的意义。

课文朗读1.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让学生逐句朗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2.教师针对每一句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教师带领全班逐句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课文分析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诗人的感情在哪些地方表达出来?诗中的美景如何描绘?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什么?;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并呈现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作文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就诗歌中的一句话展开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作文交流和互相修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2.朗读法:通过朗读和模仿,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3.分析法: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互动法:通过问答环节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2.通过作文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把握好讲解和互动的比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教师还可以增加其他教学方法,如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人教版选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word教案

人教版选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word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徐进行课时编号: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二、评讲诗歌(一)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

(二)品析诗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释“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接:看见,目接。

大荒:指荒僻的边远地方。

诗中是指友人被贬的边地,所以望大荒者,实望被贬之友人也。

海天愁思正茫茫:形容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茫茫无边,写出了愁思之深广。

2.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

所以“茫茫”一词一写喻体“海天”之宽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

3.此联的意境如何?辽阔荒凉。

5.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作用如何?A.比喻的修辞手法。

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达到了寓情于景,实化愁绪的作用,将无边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4.联系下文说说诗人海天愁思是什么?(此题可放在最后解决。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1.释“惊风”“乱飐”“密雨”“斜侵”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客观事物已被诗人投入了情感,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联写远景。自己目前已处于这样的情境 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 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 “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 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 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 遮千里目。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分析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 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
柳宗元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文章辞采华丽。21 岁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 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又贬为柳州(今 属广西)刺史。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 业者。
时代背景
公元805年,唐德宗死,太子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 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 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 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 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 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 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 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提示一: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 的特点?
提示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明确: “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 所有这些对遭 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明确: 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 ②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 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三读诗歌 感知意象
芙蓉与薜荔: 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 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裁制荷叶作上衣啊,收集木芙蓉以作
——屈原《离骚》
裳;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 我的内心确实是芳洁纯真.
惊风、密雨: 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
岭树遮目、江流迂曲: 路途遥远,音信难通,归梦难成,愁
肠百结。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 于“楼”前着一“高”字,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 不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 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情意。“接大荒”之“接” 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 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 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 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写入了这第一联, 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尾联从上联生发出来。意谓山长水曲,地迥天高,互访固 然难以如愿,就连写封书信,也都无法送到,所以结尾也贯穿 了“愁思”二字。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 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此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所作.
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文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二读诗歌友处境望而不 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 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 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 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 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 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 之神,也于此联中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第二联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了登楼所见的风 急雨骤的景象(近景),用芙蓉与薜荔,正象 征着诗人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芙蓉出水,何碍 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 而密雨偏要斜侵。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 思弥漫呢!足见诗人于客观事物中又投射了自 己的情感。将自己的哀情融入了对景的描写之 中,情景交融。
试简要分析诗歌中渔翁形象.
渔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 托,他清高孤傲,不怕孤立,不随波逐流,有高洁的情 操和独立的人格,有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精神.
探究: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
什么样的情感?
贬谪诗的情感:
①被贬之愤 ②故园之思 ③亲友之念……
探究: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
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 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 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
总结,指导学生背诵。 这是柳宗元寄给难友的抒情诗。 首联写登楼纵目,映入眼帘的是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
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 次联写眼前的盛夏景物,感伤“芙蓉”、“薛荔”正被风
雨摧残。“芙蓉”、“薛荔”,象征品格的芳洁,与上联“愁 思”映衬。
第三联转写远望友人贬所,重树障目,江流纾曲,更加深 了“愁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