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会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吗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
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人口都在迅速增长。
然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而言要更快一些,而农村却被较大程度的忽视。
这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不平衡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
尽管城市财富、知识和生活条件更好,但从整体来看,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却更高。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与收入不平衡有关。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财富差距。
二、社会保障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待遇、医疗保障和老年保障。
而农村居民却缺乏这些福利,将农村大量劳动力纳入城市化进程中将放大这个问题。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风险也会更大,这可能导致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三、生态环境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还与生态环境不平衡有关。
城市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问题,这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更加突出。
乡村地区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面临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四、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面临不公平问题。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教育机会。
而农村居民则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教育条件通常比城市居民要差得多。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
实际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社会不稳定和失业等,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隔阂加深。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分配,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其次,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数字鸿沟。
第三,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并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离开了…申论材料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离开了…申论材料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速改善农民生活,降低城乡差距农村逐渐走向城镇已经迫在眉睫。
现在城市化的脚步渐走渐近,大量的农民已经离开了农村入住城市,因此农民的生活也必须重新安排。
毕竟并不是住在城市就是城市人,他们更需要在城市生存。
在城市生存的原则其实很简单,能者居上,多劳多得。
然而适合农民生存的职业除了劳动赚取几乎没有其他领域为他们敞开,因此也成了他们在城市生存最大的屏障,甚至很多人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为此很多迁移到城市的农民怨声哀哉,希望能尽快解决。
在农民眼中他们脱离了贫困的农村,到了城市应该是享福的,他们甚至认为国家政策改变后他们不用再过苦日子了。
然而现在当道路城市他们发现自己还步入农村生活,那会虽然穷但却不至于担心挨饿,现在日想夜盼的城市生活也不过如此。
在中国14亿人口总数中,农民占据了6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六亿农民分为两个去向。
为此我国为了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将农业农村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农民的生活和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
为此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拓展不仅消费结构更加完善,并且粮食的需求和得到了正向生长。
一、加速农民城镇化为了让农民进城计划得到更好的推广,在农民迁移这件事上政府做出了相当人性化的准备,让农民自愿选择。
为了方便管理将农村进城的居民户口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愿意转换成城市户口的人则将配合当地政府在相关部门将户口信息转移。
如果农民依旧想要守着农村的身份也不是不可以,只要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工作三个月后就可以实现,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户口是农户人住在城市。
2022年开年已经进入了3月,我国将在今年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将以人为本的作为最基本的强国之策。
2021年的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因此在上个月中央农村工作组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发布会上提出今年要重点部署农村发展工作,要让三农经济稳中求进。
今年是我国发展重要的一年,想要让我们真正的脱贫必须改进乡村建设。
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社区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农村社区产生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这种趋势对农村社区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流失城市化引发了大量的人员流动,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失,剩下的老人和儿童面临着生计的困难。
2.资源转移随着人口的流失,农村社区的资源也开始逐渐向城市转移。
比如,农村的土地被大量流失给城市开发商,农村的水资源被向城市输送等,这些都对农村社区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文化冲击城市化带来的文化影响也对农村社区造成了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迁入农村,在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方面,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导致了农村社区原有的文化和传统逐渐流失。
二、城市化对农村社区产生的机遇1.经济发展机会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这些都为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比如,在城市周边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物流等方面,农村社区可以借助城市化的力量发展生产和出口。
2.人口结构转型城市化的影响促使农村社区进行人口结构的转型。
随着年轻人的离开,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了社区的重点人口。
这些人口的特点是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农村社区可以通过诸如养老、儿童教育等方面来发掘这些新机会。
3.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城乡融合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鼓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互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社会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村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逐步发生转变。
城乡融合可以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发展机遇。
三、如何应对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1.多元化发展农村社区应该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机会,如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发展新的服务业、促进旅游业等,以便抵消城市化对农村产业的负面影响。
2.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可以为农村社区保留历史和文化遗产,消除流失的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促进社区的传承和发展。
3.探索城市与农村的互补性农村社区和城市间应该互相学习,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互补性,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密切,以进一步挖掘农村社区潜力。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普及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1.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
2.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4.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过高时,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例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体系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自然条件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能够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补充和支持。
四、城市环境的变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等。
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五、城市化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显著。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显著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正在影响着各个行业,其中传统农业受到了深刻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几大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减少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农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的扩展,农田被大量占用,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许多城市的周边农田被征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住房和商场。
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也破坏了土壤的质量。
土地的减少使得农民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生计方式,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
二、人口迁移和劳动力短缺城市化的另一大影响是人口迁移。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随着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
与此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下降,传统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农业模式的转变城市化促使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
为了适应城市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传统农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
这一转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使得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造成了部分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下降。
四、消费模式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对传统农业产生了影响。
城市居民对食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品质化,对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
传统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开始显露,许多农民选择向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这一转变虽然为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使得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传统农业陷入了困境。
五、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城市扩张导致了森林、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传统农业在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也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农业在追求高效生产的同时,还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寻找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冲击
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冲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导致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冲击,并分析这些冲击的根本原因。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被吸引到城市,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的人口减少,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这种情况已经到达了严重的程度,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数十年。
其次,城市化削弱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
由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迫离开家园,在城市进行打工或经营小生意,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通不断地加强,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活动逐渐丧失了优势,而一些中小城市则逐渐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第三,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对于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向农村地区渗透,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越来越模糊。
此外,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习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逐渐淹没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有经济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其次,还有政策因素。
政府推行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村人口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最后,还有社会因素。
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
尽管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等,但城市化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平衡发展。
同时,通过加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可以帮助农村地区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明显标志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日益显著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并从经济、社会和人文角度进行分析。
一、经济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工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流失,农业产出减少,农村经济逐渐衰落。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市场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农产品的价格相应上涨,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利润空间。
然而,农业现代化的缺失和农民素质不高,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产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供求矛盾突出。
最后,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几乎都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型。
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和现代农业等,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外出务工或迁往城市定居,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加剧。
传统的三支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社会关系和农村文化传统逐渐淡化,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性面临挑战。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改变。
由于城市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许多农民选择将子女送往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不公平问题凸显。
最后,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城市化的影响下,逐渐疏离了传统的农村文化价值观念。
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家庭责任感被冲淡,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也开始紊乱,诸如道德缺失、家庭关系破裂等问题逐渐显现。
三、人文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人文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城市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的衰落现象,许多乡村面临着经济发展减缓、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转型不顺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部门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红利。
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放缓,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2.资源枯竭与环境退化:城市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农村资源快速流失,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使得乡村吸引力下降,人口向城市转移。
二、治理措施分析1.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旅游等经济活动,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
2.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加强农村环保意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
4.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同时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事业。
5.落实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组织、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自治能力和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探讨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
调查报告:关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调查报告一、调查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1)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2)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然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给农村带来许多问题:(1)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
(2)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逐渐增高,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
因此,了解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对国家的稳定快速发展很有必要。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耕地90.4万亩。
现辖10个乡镇、15个街办,671个行政村。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加快,西安发展重心南移,越来越多的村子由农转城,又由于各大高校和部分企业外迁,在长安区建起了大学城、工厂等,对当地村民影响很大。
长安区可谓是受城市化发展影响的典型地区。
二、调查数据通过走访调查长安区部分行政村,并根据人口和耕地等数据特征将其进行了如下分类:(一)“空心村”。
斗门镇张旺渠村五年前人口为2600人,六十岁以上老人290人,占总人口的11.2%,十岁以下儿童:400人,占总人口的15.4%.耕地面积约2700亩,2014年常住人口3100,六十岁以上老人有490人,占总人口的15.8%,十岁以下儿童500人,占总人口的16.1%,耕地面积:2200亩。
鸣犊镇师一村五年前常住人口1285人,60岁以上151人,占总人口的11.7%,10岁以下儿童86人,占总人口的6.7%,耕地面积876.4亩。
2014年常住人口1301人,60岁以上140人,占总人口的10.8%,10岁以下81人,占总人口的6.2%,耕地面积872亩。
炮里乡上塬村总人口834人,耕地面积1110亩,60岁上76人,占总人口的7.2%,留守儿童23人,占总人口的2.8%.(二)城镇化。
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
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农业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许多人感到担忧。
那么,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城市化会带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同时,城市化还会带来土地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农业越来越难以为继。
1.劳动力流失城市化会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他们缺乏劳动能力和经验,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
2.土地消耗城市化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原本的耕地被不断削减。
而耕地的减少会导致粮食生产的下降,无法满足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3.环境污染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使得农业生产出现严峻的问题。
污染会影响到土壤、农作物和水源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二、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尽管城市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农业也对城市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可以提供大量的食品、建材和能源等物资,为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支持。
1.食品供应农业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供应来源。
城市人口消费的大部分食品都需要从农村运送过来,没有农业的支持,城市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2.建材基础农业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蔬菜等食品,还可以为城市化提供建材和原材料。
例如,建筑材料和木材等,都是来自于农民生产的。
3.能源供应农业在提供食品和建材的同时,还能够为城市化提供相对稳定的能源供应。
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作物副产品可以用来生产生物质燃料,为城市化过程提供燃料支持。
三、发挥农业优势,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在保障城市人口粮食供应的同时,优化城市农业结构、拓展城市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1.优化农业结构城市农业应优化种植和养殖,选择适合城市需求的农业品种和养殖方式,提高市场供给质量。
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农村的吞噬速度加快。
这不仅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农民流失、农业科技创新、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和挑战。
一、土地利用的改变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革,农地的减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扩大,大量的耕地被占用,从而导致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资源压力。
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减少,限制了农业发展的潜力,给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困难。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城市化加速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了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这种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可以更好地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不愿或不能适应转变的传统农民带来了就业压力。
三、农村人口流失城市化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或创业。
这种农民流失现象造成了农业生产能力的削弱,使得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
四、农产品市场的挑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可以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品质和安全标准。
五、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城市化促使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农业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可以缓解农地减少带来的资源压力,使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
六、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化加速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分化。
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经济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将农业发展推向了一种不利的局面,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七、农村基础设施的加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
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低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改善。
一、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1. 经济因素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相比于农村地区相对有限的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城市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为优厚,使得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进城谋求发展。
此外,城市提供了更完善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2. 教育因素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为丰富,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
很多农村家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将他们送到城市读书,甚至搬迁到城市居住。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大原因。
3. 社会因素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如电影院、购物中心、餐厅、健身房等。
这些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娱乐设施吸引了很多农村居民前往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1.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萎缩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2. 公共服务不足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社会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出现了滞后和不足的情况,给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3. 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流失加剧了城乡差距的拉大。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规模缩小,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致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两大关键词。
城市化代表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农村现代化则代表着农村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两者看似有些矛盾,但是实际上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的。
一、城市化助推农村现代化城市与农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城市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化为农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使城乡之间的产品和服务较容易开展交换。
城市消费市场的需求也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城市发达的交通、通讯和物流设施也便利了农产品流通,为农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其次,城市化带动了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缓解了农村人口过剩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问题。
这些人口可以更加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吸收了城市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交流。
他们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带回来更多的经验和技能,推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最后,城市化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城市与农村交界地区,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可以通过种养殖业、生态旅游等行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城镇和城市化的建设和管理中,促进了农民的升级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现代化促进城市化进程农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
农村现代化不仅提高了全国农业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城市化进程内活动的影响逐渐凸显。
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为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农产品。
人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和卫生,全面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这为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内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另一方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才、资金和文化交流。
随着农村人口素质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人才支撑。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 引言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
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城市化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2.1 农村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发展对城市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村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其次,农村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吸引人口向城市转移。
此外,农村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
2.2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而促使农村地区转向发展效益更高的产业,如服务业和制造业。
其次,城市化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3.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农村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而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3.1 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化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此外,农村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村发展还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城市化。
3.2 城市化推动农村发展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帮助农村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城市化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乡村的传统文化渐渐被边缘化,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了失落的趋势。
近年来,人们对于乡土文化的重视逐渐增强,乡土文化复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层出不穷。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分析其原因和现状,同时提出一些促进乡土文化复兴的建设性意见。
一、乡土文化的失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人口锐减。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大量传统文化载体的消失,乡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式微。
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下,乡村传统手工业逐渐式微。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乡村手工业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品制作逐渐消失,这些代表了乡土文化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品被逐渐淘汰,对乡土文化的损失也在不断扩大。
3. 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手工业文化等逐渐向西化,乡土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替代,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失落。
4. 农村建设的现代化。
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许多传统的乡土文化建筑与风物被拆除或改造,这也加速了乡土文化的失落。
尽管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挑战,但事实上,近年来乡土文化复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乡土文化复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的开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各地开展了大量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包括乡村文化节、传统技艺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乡土文化的复兴。
2. 乡土文化教育的推广。
乡土文化教育的推广也是乡土文化复兴的重要方面。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农民通过到城市就业,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提高了生活水平。
2. 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通常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得到优化和升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值。
3. 农产品市场扩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城市化的渠道流通,扩大了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
二、社会影响1. 教育改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完善,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2. 医疗条件改善:城市化推动了医疗服务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3. 文化交流增加: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农民可以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科技和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环境影响1. 自然资源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被加速消耗。
城市对水、能源和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
2. 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地区原本简单的排污体系难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垃圾和污水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3. 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民接触到城市的新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资源逐渐荒芜、农田撂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这些问题加速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农民迁徙、农村资源衰竭和公共服务缺乏三个方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许多农村居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或他处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从而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意味着农田的闲置和农业产值的下降,进而造成了农村资源的衰竭。
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使得原本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荒芜,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给农村空心化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农村空心化问题还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政府投入的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基础设施相对减少,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快速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导致农民的离乡背井和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这使得农村居民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和农产品的运输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鼓励农村居民采取创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不仅对城市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对农村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几个方面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利与弊。
一、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对农村的第一个影响是农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将逐渐流失到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
这将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逐渐被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替代。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将加速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产业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也会发生升级。
传统的小农经济将逐渐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
农村产业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农民将面临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将变得更加重要。
这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农民生活改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将逐渐完善。
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将得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
此外,城市化还会带动农村地区的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这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资源环境压力然而,城市化对农村地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农田的减少、水源的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将成为农村地区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五、城乡差距加大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还表现为城乡差距的加大。
城市的发展速度往往远远快于农村地区,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加大。
城市的资源和机会更多,人们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
而农村地区由于发展滞后,很多方面还无法与城市媲美。
因此,城乡差距的加大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
城镇化进程加快,意味着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化地区。
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加快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城市是经济的引擎,集聚了人才和资源。
随着人口向城市聚集,劳动力市场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激活了消费和投资。
城市中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创新。
此外,城市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知识传播,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次,城镇化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城市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优质资源。
城市中的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了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此外,城市还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城镇化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人口过度集聚和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大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度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可能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稳定。
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总而言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合理推进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然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人口集聚、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稳定。
只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管理和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城镇化的最大效益,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
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对农村人口流失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经济机会的集中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因此,农村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计和发展机会,纷纷选择向城市转移。
他们希望通过进入城市,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从而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资源整合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机会的集中,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资源的整合。
随着城市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转而从事非农产业或城市就业。
同时,农村资源的整合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人口流失。
三、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城市生活相对于农村来说,具有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城市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
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生活,而不再留在农村。
四、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城市化对农村人口流失还造成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导致了农村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加剧。
这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挑战。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流失,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首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选择。
其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减少农村居民流失的动力。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此外,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在农村发展产业、创业,提高他们留在农村的意愿和能力。
最后,建立健全的城乡融合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会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吗ﻫ2012-12-10 10:22:00 来源:文汇报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0[提要]编者按: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这意味着“每天消失300个村庄”。
在城市化背景下,传统农村和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现实问题和矛盾焦点要求中国传统农村和农业必须转型发展。
编者按: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这意味着“每天消失300个村庄”。
“中国速度的城市化”正在引起人们的讨论与反思。
那么,农村会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吗?为此,本报约请两位学者展开深入讨论。
是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与本报联合开设的“争锋”栏目第二十六期。
理性的城市化将使农村变得更美好张学良●所谓“农民的终结”,其实是“小农的终结”●城市化目标不应是在空间上消灭农村●城市化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过程更需尊重民意与民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逐渐消失,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目前的中国,村包括自然村与行政村这两类。
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是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行政村则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的最低层级,通常由一个大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联合组成,设有村民委员会或村公所等村民自治机构。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争的事实。
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根据我们的计算,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从2001年的4.8亿增加到6.7亿,城镇人口增长34%。
“小农的终结”那么,农村真的会消失吗?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就撰写了《农民的终结》一书,引起了强烈反响。
正如书名所示,孟德拉斯认为,“如果整个社会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没有农民了”。
但是即便是孟德拉斯所说的“农民的终结”,也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
今天看来,当今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的农业从业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农民也不会无限地减少,农业劳动者仍然是整个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群体,发达工业国家的城市化率很长时间一直停留在80%左右就是明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与农民的完全消失很难成为现实。
在中国,我们更没进入“农民的终结”这一阶段。
从统计学上看,没有证据肯定中国每天还会有50或300个村庄继续消失下去,也没有证据否认,消失的农村可能本身就是所有村庄样本中最容易消失的个体,农村的消失可能也仅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特征。
更重要的是,每个村庄的独特性与异质性需要我们做更严谨的调研,否则就可能犯统计谬误。
我们需要透过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更加关注这些消失的农民去了哪里?在城市生活得怎么样?消失的农村土地利益如何分配?传统的乡村文化我们保护好了吗?我们的城市化质量需要提高,城市化目标需要考量,城市化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过程更需尊重民意与民俗。
城市化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现象并存,城市化质量不高。
所谓的“隐性城市化”是指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长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是存在大量居住在乡村、但已经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
所谓的“准城市化”,则是指目前的许多小城镇规模很小,设施落后,大批建制镇的居民虽然已经为城镇居民,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前者,提高城市化质量主要涉及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提高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真正解决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对于后者,也是涉及农民“进城上楼”的生活条件问题,需要给予农民就业的机会。
目前中国部分城市的“城市病”严重,“城中村”现象也很普遍,我们要警惕在消灭农村的同时,又在城市中产生“农村”。
与人口的城市化相比,过快的土地城市化更是一个引起诸多矛盾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中国土地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3.8万平方公里,面积增长了近60%,这比同期人口增长速度快了26个百分点。
其中的工业区与开放区建设、大学城建设、政府新办公楼建设是土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土地城市化过快背后的原因有许多,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农民利益的受损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城市化目标不应是在空间上消灭农村,国外紧凑型城市化也有许多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要特别重视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
对于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民而言,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把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城郊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当收益重新分配,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对于落后地区走出农村的农民而言,可能很难从当前土地的收益中获益,但是我们也要保护他们有从土地的未来潜在价值与收益中获益的权利。
今天落后地区农村的土地收益可能不大,但并不表示将来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土地收益不会增加,我们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利益,不能让他们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回乡无门。
乡村社会的复兴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所谓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粗暴蚕食。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
如何使得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得更自然一些,更健康一些,在农村土地开发中更尊重民意和民俗,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
那么,未来理想中的中国农村是什么样?孟德拉斯描述的法国农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他在1984年《农民的终结》一书的再版中阐述了乡村社会的惊人复兴,“乡村现代化了,人又多了起来”,“今天的乡下人享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适”,农业劳动者和乡村居民从1970年起就追上了城市人,在其他一些方面,他们保留着优势(住宅的面积),乡村的孩子去上学都有客车接送,在小学和中学里,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起上课,乡村在生活方式上完全城市化了,“城市人一有可能就从城市溜走”,城市也出现了乡村化。
这样的农村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传统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消失刘新静●城市化必定会导致农村和农业空间的逐渐缩小●中国传统农村和农业必须转型发展●传统农村消失的根本动力在于传统农民的消失传统农村的消亡与城市空间的扩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数量增长了近7倍,城市人口增长了6.7倍。
与此同时,城市作为容纳人口的容器,其空间也不断扩张,1984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8842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1768.4平方公里,增长率为372%。
城市的不断膨胀意味着农村的不断萎缩,到2020年,中国还将有1.5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如果按城市建设标准100平方米/人计算,还将有15000平方公里的非城市地区纳入城市区域。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区域不断缩小是大势所趋。
正如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数》中所说,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
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工业和商业为基础的城市化必定会导致农村和农业空间的逐渐缩小。
传统农业制约城市化进程不断缩小的农村地区会不会有一天永远消失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尽管农业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这只是说其贡献总量在GDP中的份额,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农村永远不会消失。
但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大农业取代小农经济是历史的必然。
农业也可以跟工业一样采用大规模的集体生产方式,后者可以提供农业改良需要的更大的投资和更多的物质生产条件,小农经济作为“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残余”,“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关于传统农业局限性的论述屡见不鲜,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认为,传统农业是农民世世代代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是一种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
这段话也可以用来描述中国的传统农业,“中国的养蚕酿酒、种瓜栽豆,起始于商代;播种施肥、深耕细作,普及于战国;纳税赋税、强本抑末,倡导于早秦;镰斧犁铧、锹铲锄耙,初见于西汉。
几千年以来,农民世代相传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耕作方式,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突破性的发展”。
在城市化背景下,传统农村和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现实问题和矛盾焦点要求中国传统农村和农业必须转型发展。
农村和农业迎来变革时代首先是资源问题。
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紧缺是促使传统农村和农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
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
而且,我国农村用地的粗放现象仍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为16.8万平方公里,是城市建设用地的3.4倍。
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和二、三产业,导致农村大量良田被撂荒,农村青壮劳力大批流失,“空心村”比比皆是。
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紧缺,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小农业面对大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等问题出现。
树立紧凑型发展理念、转变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提升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产品问题。
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了1.1万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创造了连续5年过万亿斤的新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
但在这一“奇迹”的背后,却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如粮食、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污染,又如生化技术大规模无节制地滥用让中国人陷入了“没有东西可吃”的尴尬境地。
同时,“重用轻养”、“只用不养”,过度开发、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基础地力支撑能力下降、土壤退化等严重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潜在的威胁。
体制机制不健全固然是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当前农村和农业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传统农业的劳作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无法协调追求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和农业的变革和创新发展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农村和农业也必然会渐行渐远成为历史的记忆。
再次是环境问题。
环境功能是农村和农业的五大功能之一,但是传统农村居住比较分散,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生活垃圾和养殖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向农村地区转移,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也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