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张洪中学赵亚飞

各位学校领导,政史组的全体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将我这节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

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说出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后期的外交概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本课图文资料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收集戚继光抗倭的有关材料,感受戚继光人格魅力和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另外本课知识点较多,在时间处理安排,材料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进行比较,得出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3、张洪中学政史组高效课堂模式(三步六环法)

[教学思路]

郑和下西洋(目的、条件、概况、意义?)内容,由学生讲目的?(提示前面所学)学生了解下西洋的经过,先阅读课文,再由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最后才是老师总结。然后出示图表,让学生对比中外出洋,得出下西洋是壮举。另外,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让学生讨论总结;最后教师利用郑和下西洋目的来点明下西洋的负面作用及后面的事,目的有问题,再加上没有朱棣,没能继续。国力衰弱,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有人欺负我们,谁?倭寇是谁?后来怎么办?戚继光是怎样的人?然后找学生讲述抗倭过程,最后评定戚继光,并与岳飞等对比,了解民族英雄概念?出示诗句,学习戚继光高尚的品质?明后期更弱,而西方强大起来,有能力过来中国,简单提问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拓展提升】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事件中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发?《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内容,了解国内,注意国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课题理解-------中外的交往是指:郑和下西洋;中外的冲突是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二、讲授新课

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史实—郑和下西洋

1、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介绍郑和。

2、“西洋”指哪里?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生明确地讲解“西洋”的范围。

3、学生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目的?概况?意义?条件(成功的原因)?

①、郑和下西洋目的?(学生讲目的?教师提示前面所学)

②、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

③、展示下西洋的路线图,学生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在航海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郑和等人身上学到什么精神或优秀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