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作者:姚献丽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7期摘要:明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
明朝中后期,国势逐渐衰微,所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关键词:强盛;开放;转折点;衰落;封闭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是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
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
所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
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
基于这种设想,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知识目标: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PEP seventh grade history "Sino foreign exchanges and conflict s" teaching plan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章2: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
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课后阅读、写作、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注外交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借鉴。
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冲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讨论与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课后巩固与拓展:
(1)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丝绸之路的地图,它见证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江苏太仓浏河 镇郑和纪念馆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 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 上的伟大航海家。
航海家 范围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 亚非 哥伦布 美洲 认识 范围广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大 1405年—1433年 1492年—1504年
依据
中 外 的 交 往 与 冲 突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看图片、讨论等 课堂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以 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并培养 相关能力。
教学重难点
(2)难点:郑和下西洋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 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 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 习带来不便。
设计理念: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这样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
今天的文莱以西的 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地区。
郑和 明代航海家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地区。
目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 条件
过程、概况
影响(贡献)
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思考: 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宣扬明朝的国威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你知道我的远航为什么能成行吗?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 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
握;指南针的应用
主观因素: 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船长、
水手的通力合作等。
明代 罗盘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郑和船队编形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新人教版精编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法简介、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掌握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条件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是有必要的.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简介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完成
(5分钟)
1. 明朝时率军抗击倭寇侵略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文天祥 2. 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 ) A.美洲 B.印度洋沿岸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文中的“他”是(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 4.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歌遥中的“戚爷”( ) 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5. 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 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6. 阅读歌词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七子之歌· 澳门』
中 外 的 交 往 与 冲 突
(1)《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七子”是指在近代列强割占我国的七块领土,除香港、澳门外,请你写出“七子”中的其他地方。 (3)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澳门回归祖国有何意义?澳门回归体现了什么方针的正确性?
号航母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 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五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 景: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 行...... (2分钟)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
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
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
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认识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历史题目解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矛盾》讲课稿我今日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致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社会的危机》第 16 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矛盾》一:教材的地位尽人皆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后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中兴资本主义盛行明初养精蓄锐政策的推行和君权的增强有益于恢复生产发展因此郑和能下西洋睁开主动外交因为封建制度的腐败资本主义的强盛明朝中后期开始向来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场面因此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前启后地位特别重要二、教课目的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峙中掌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 的目的鉴于这类见解我确立三维教课目的以下:1、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略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图文剖析概括的能力;对航海英豪郑和和民族英豪戚继光的学习能够培育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类开辟精神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单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品三、教课要点、难点本课的要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应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 到现在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要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第一次成功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本课的难点是:空间观点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贮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四、学情剖析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过渡的阶段比较简单接受感性资料在教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资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异人物的质量内化为自己的修养这样做都切合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掉给我看的我会记着让我参加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说说自己的感觉将知识教授予思想教育相联合五、教课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和学情的特色我主要采纳以下教法:1、多媒体协助教课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协助教课能够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此刻学生眼前这切合学生心剪发展规律不单能够提升教课效率更能够提升教课成效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指引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略进行纵向比较 , 指引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伍了用比较法有益于加速学生由形象思想向抽象思想过渡的进度六、教课流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显现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何会遇到那么多地域人们的纪念今日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觉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二)、学习新课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认识“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虑“动脑筋” 郑和为何能实现远航培育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指引学生将优异人物的质量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显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指引学生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育学生比较概括能力在比较中将要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早期养精蓄锐政策的推行君权的增强有益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睁开主动外交但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强盛明朝中后期开始向来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场面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一、认识倭寇认识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有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豪步骤二商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由组织学生议论原由指引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育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要点突出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赏识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何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 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三)、部署作业: 1、组织学生疏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建各样情境念出有关地名并说说自己的感觉在知识教授予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门问题请同学们睁开想象怎样在新时代下弘扬郑和的航海精神 ?为此我们还要做些方面的努力 ?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一致(四)、讲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略主假如封建制度腐败资本主义强盛的原由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盛同学们让我们一同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吧。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3.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2.分析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3.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描写中西交往历史的片段,并进行分析和思考;4.总结中外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1.开场白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中外交往历史的介绍讲解中西交往历史,主要涵盖汉朝时期和近现代两个时段。
其中汉朝时期,涉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交流及文化融合;近现代则是涵盖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西交融历程及矛盾冲突等内容。
3.分析中西文化差异通过讲述中西文化差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文本阅读和分析请学生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的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并注意细节、描述等。
在阅读完成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交往历史的细节。
5.总结中西交往历史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中外交往历史,讨论中外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好好地应用这些经验和教训。
6.撰写分析文章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摘要归纳其中重点和难点,撰写一篇有关中外交往历史的分析文章,并在班级中分享。
四、教学重点1.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基本了解;2.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3.学生对小说中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学生在分析中西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时,需要对中西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2.中西文化差异和交往历史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不可以片面地看待。
六、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能力进行评估:1.学习资源:学生是否在准备课程及完成作业中,充分利用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2.课程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4.独立性: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5.分析能力:学生在文章分析方面表现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学案例
4.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对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国际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强调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主要交往事件,如郑和下西洋、耶稣会士来华、鸦片战争等,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探讨其原因和背景,从而认识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3.开展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历史素养。
4.定期组织阶段测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古代是如何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吗?”让学生分享所学过的中外交往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课堂内外新课程NEW CURRICULUM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是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
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
所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
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
基于这种设想,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知识目标: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说教法学法1.说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
2.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3.说学法贯彻“生本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中外交往的历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双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脉络:(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径和事件;(2)近现代中外交往的阶段特点和重要事件;(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1)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背景;(2)中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3)解决中外冲突的途径和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2)近现代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解决中外冲突的策略和思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外冲突的原因、过程和解决途径;3. 比较法:比较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外冲突案例,分析其原因和解决途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4. 课程论文:审阅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出中外交往的历史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材的地位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二、教学目标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五、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了用比较法有利于加快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二)、学习新课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了解“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在比较中将重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展开主动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雄步骤二探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养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重点突出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欣赏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三)、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分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念出相关地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统一(四)、课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第1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在需要学生们记忆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学们能清楚的了解、掌握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地方;2、在了解郑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郑和在航海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同学们能对郑和下西洋及郑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评价;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5、能过教学,同学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强大;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
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白板与苹果移动终端教学,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绘制并识读《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讲解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历史测试题基础达标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a.1402年b.1405年c.1417年d.1421年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a.*b.松*c.刘家港d.泉州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a.戚继光b.俞大猷c.郑和d.于谦5.戚家*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a.山东b.浙*c.福建d.广东6.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居住权的殖*家()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葡萄牙能力提升1.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2.明朝抗倭名将是()a.林则徐b.戚继光c.岳飞d.文天祥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4.1553年,攫取我国*居住权的殖民者是()a.意大利b.葡萄牙c.西班牙d.日本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教材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
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知识点不多,但相对比较乱,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
在史实基本上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较难。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待历史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很肤浅,限于本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及小学对历史的凌散了解的状况,会对初中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非常不适应。
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如何去想办法掌握每课中十分庞杂的知识点,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
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未完,继续阅读 >第6篇: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反思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
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生比较紧张。
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
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
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
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
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
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未完,继续阅读 >第7篇:《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未完,继续阅读 >第8篇: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质。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未完,继续阅读 >第9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汇报课教学反思周四,县教研室主任带领各科教研员来我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我上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