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合集下载

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6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什你 么知 能道 成我 行的 吗远 ?航 为
郑 和 下 西 洋
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 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 交流和友好关系。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 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16 中外的 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 2. 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背 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民族英 雄。 • 3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树立 爱国志向。
自学指导
通读全文, 完成《高效》 填空题(10分钟)
3、科代表评价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 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明史· 日本传》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பைடு நூலகம்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
你知道我是什么 时候回到祖国母 亲怀抱的么?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1.先独立看书,同 时注意拿笔做记号 2.再完成填空题 3.小组交流答案 4.展示评价(3分)
脉络总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交 明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往 朝 的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对 外 冲 关 民族英雄 系 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年)
郑 和 下 西 洋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 戚继光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决心。在国家 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驱除倭 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 功名的崇高品质。
葡萄牙占据澳门
阅读课文,思考: 1、西方殖民者何时侵入我国? 2、葡萄牙用何种手段取得澳门 居住权?
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 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 说明理由。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 劳,培养了英雄无 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 造船业发达,能 造出巨大的海船。
1.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是造船技术的发达; 3.是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 泛运用; 4.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 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小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冲突
反 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知识梳理(画一画,标一标,记一记)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7次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2、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的抗倭 1、倭寇 2、“戚家军” 3、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4、民族英雄戚继光 5、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外国殖民者开始对中国的侵略 2、葡萄牙通过欺骗(假意借用)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观察下列一组邮票
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 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所经之地—— 柬埔寨
郑和下西洋所经之地——泰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增强政治互信
加强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增 进政治互信,推动国际事务合 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应对挑战
加强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 ,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外关 系不断向前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学、艺 术、教育、科技等领域取 得显著成果,增进了相互 了解和友谊。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外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高层交往频繁,国际事务 合作日益密切。
未来中外交往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
未来中外交往将继续向纵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将更加紧密, 政治互信将更加牢固。
挑战
与中国的交往为西方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了西 方经济的繁荣。
丰富了西方的文化
中国文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
与中国的交往使西方更加开放和多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 2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6课中 外的交往与冲突

CONTENCT

•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 中外交往的主要方式 • 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 • 中外交往对各自社会的影响 • 当代中外交往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0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
古代中外交往的起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古代中外交往的重 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100%
玄奘西行
唐代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促 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同时也为中 国与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奠定了 基础。

历史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历史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难点:如何记忆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和古今地名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次数:。
5.最远到达:。
6.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是我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
张崾先镇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执笔人:鲁岳东审核人:时间:2013.5
集体备课
备 注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会运用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④请你用一句话对这位抗倭将领做出评价。
【课堂小结】(反思)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教后反思】
C.七次下西洋D.抗击金军
6.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
A玄奘西游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和下西洋D鉴真东渡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被攻破,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两万余间,被发棺椁四十余县。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棺椁三四,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
请回答:(1)你认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说说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

第16课 教案

第16课  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采用课堂互动、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2.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展示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体会中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以及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识图教学法、比较法、史料分析法、故事穿插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亚非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幻灯片显示)那么,你知道郑和是什么人吗?西洋又是指什么地方呢?他为什么去远航?到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呢?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浏览教材,整体感知教材本课内容,让学生知道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既有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也有冲突(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一、郑和下西洋1.(出示幻灯片,关于郑和的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整合做一简单了解)郑和: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5、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 )
A.郑和舰队的庞大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
6、“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2、请比较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的异同。
3、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4、从戚继光等人身上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三、系统建学
四、限时作业
(三)课堂限时作业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班级:姓名:成绩:
1-6每个1分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Fra bibliotek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二、预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三、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中外友好交往:下西洋
中外的冲突:抗倭
(二)局部揣摩
郑和下西洋
1、目的:2、时间:在位皇帝
3、出发地点:
4、次数:
5、最远到达:
6、作用:促进了和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
7、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
2、明朝中期,民族英雄率领的荡平了的倭患。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年月日回归(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基本流程为:交流助学——拓展深学——系统建学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助学
小组交流.组间挑战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张洪中学赵亚飞各位学校领导,政史组的全体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将我这节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

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

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24 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PPT课件24 人教版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13、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15、只有在开水里,茶叶才能展开生命浓郁的香气。

16、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7、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8、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1553 年 葡 萄 牙
殖民者攫取在
我国澳门的居

住权
门 大




澳 门 总 督 府
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我国
非法占据的第一个侵略据点
课堂小结
中 交往 外 的 交 往 与 冲 冲突 突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推行 了和平外交政策和睦邻友好 的交往模式,郑和是伟大的 航海家
象牙等
南洋纪念郑和 的宝山寺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有何看法?
推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 睦邻友好的交往模式

七下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016.3.16

七下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2016.3.16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明)
明朝和平交往篇
■一、郑和下西洋
明朝暴力冲突篇
■二、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一、明朝和平交往篇
• (1371-1433年), 原姓马名和,小名 三宝,云南昆阳宝 山乡知代村人。奉 明成祖令进行七次 航行,史称“郑和 下西洋”,总航程 达七万多海里,足 绕地球三周有余。
二、明朝暴力冲突篇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但愿海波平”暗示当时 出现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他身上具备什么样 的品质呢?
戚继光
二、明朝暴力冲突篇
两大重 要战役?
二、明朝暴力冲突篇
16世纪前期,葡萄牙 “假朝贡, 占据……海澳,时肆剽掠,屠食 婴儿。” ——《新安县志》
1553年, 葡萄牙殖 民者骗取 了我国澳 门的居住 权。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收回了澳门主权
一、明朝和平交往篇
◆郑和船队航海中又会 碰到什么困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 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意义:促进了中国亚非 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 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阿丹国进麒麟……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
一、明朝和平交往篇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美洲
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 没有再出现8次、9次、10次呢?
为什么倭寇、葡萄牙侵略者不在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来侵略呢? 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体”。
戚继光抗倭 国力衰落 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郑和最大的宝船
哥伦布最大的旗舰
约150╳ 60米
约 25╳ 6米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上课课件)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上课课件)

二万七千多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西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问题4: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对比
人物 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万7千多 哥伦布到达 美洲 1492—1504 4次 1500 达· 加玛到达 比较结果 印度 时间早 1497—1498 次数多 1次 160 4艘 人数多 船数多 船只大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郑和 下西洋”场景,再现了600多年前明朝的郑和7次 率船队远航,创造航海奇迹的辉煌历史。
第3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学习目标 •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 的居住权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 重点难点 • 重点:郑和下西洋。 • 难点:本课空间概念
问题1: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中外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 人。明代杰出军事家, 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 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登州
台州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原创2: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国势衰落
感悟历史
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 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历史的记忆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论从史出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 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他们之 中,有的因病不幸去世,将“体魄托葬中华”,至今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 材料二:马六甲首席部长拿督里莫哈末阿里曾感慨地说,在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促 成下,才使马六甲这个弹丸之地,得以和当年超级强国的中国明朝建立稳固的外交 关系,而且两国的关系历久不衰。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交往与冲突是并存的,和平 交往是主流,冲突是短暂的 ……
看我今朝
中国舰队在亚丁湾为商船护航。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积极加入这一 经济大潮中。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自查互查
1、为了加强同 海外各国 的联系。明成祖派 郑和率27000多人, 从1405 年--- 1433 年,先后 7次 次下西洋,到过 亚非 30多个国 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 亚非各国的 友好关系 。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jué ) 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 的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结合材料,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众人智慧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件陈桂美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件陈桂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 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 决心。在国家危难之时挺 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戚继光驱除 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 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 功名的崇高品质。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 着我内心的灵魂。 歌词中出现了哪一地区?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你知道最早侵略这一地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区的是哪个国家?他们
影响
郑和在航海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海上迷路的可能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 的攻击(海盗等)
穷根溯源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 因有几点?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郑和个人优秀的品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是怎样侵略这一地区的?
我国政府于哪一年恢复 对这一地区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⒈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⒉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B ﹞
A广 州 B刘家港 C泉 州 D上 海 ⒊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
选作一:潇洒走一回 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请你安排一 次“我随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你能否用一张简单的旅游线路图来说明你的 行程?(从所在的学校出发,经过的省、市、 和国家、地区等,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风土人情等) 选作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历 史人物?请你以“追寻 的足迹”为主 题办一期图文并茂的历史板报。看看谁的最 精彩!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
间是( B )
A .1565年
B.1553年
C.1555年
D.1554年
9.郑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美洲
印度
麦哲伦海峡
好望角
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西 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 洲新大陆。
• 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乘船绕 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抵 达印度西海岸。
•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西 班牙船队经南美洲南端的海峡进 入太平洋。
马来西亚三保公庙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西洋” 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罗盘
郑和航海图
马船
水船
战船
宝船
坐船
我航海用的“宝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九 桅十二帆的船只,“一个锚,有几千斤重”。其 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大宝船 可容四五百人,甚至近千人。
郑和的船 队浩浩荡荡 驰航于辽阔 的大海上。 规模宏大、 组织周密, 是十五世纪 世界上最大、 最完备的船 队。
阅读导入新课:
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附近 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 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 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 述都是郑和或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 中,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三宝庙 马来西亚) 三宝庙(马来西亚)
三宝庙 泰国) 三宝庙(泰国)
三宝庙 印尼爪哇岛)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第16课 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 交往:
冲 突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和(1371 1435) 郑和(1371—1435) (1371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回族, 郑和:回族,出身于世 代穆斯林家庭。 代穆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 了许多海外的情况, 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 很多航海知识, 很多航海知识,培养了吃苦 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 概。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 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 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 年间七次下西洋, 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
取 得 利 ? 胜
戚 继 光 抗 倭 为 什 么 能 够
想 想 : 一
戚家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A、戚继光有远大志向,爱民的情怀 、戚继光有远大志向, B、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 、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 C、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家军纪律严明,
D、抗倭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 、抗倭是正义的,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国力强盛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葡萄牙殖民者
冲突 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反 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1.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 ) A、到达美洲大陆,为哥伦布航行提供参照 B、推动华侨移居南洋 C、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2.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 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B ) A、抗元的决心 C、抗清的决心 B、抗倭的决心 D、收复台湾的决心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

注意94页的图哟。

本课学习重点。

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1);(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注意图片。

10分钟)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①形成:②损害: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1)史实: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

5分钟)1.时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新课导入
材料二: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 材料二:公元 年 月 日 星球的海洋上, 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 规模的船队。 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 由郑和统帅的船队, 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 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 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 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 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 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 “郑和下西 洋”。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 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 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 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 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 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遥知夷岛浮天际 戚继光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决心。在国家 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驱除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封侯非我意 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 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并非追求个人 功名的崇高品质。 功名的崇高品质。
郑 和 下 西 洋
他是谁? 他是谁? 你知道他是怎样 的一个人吗? 的一个人吗?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 兰教徒。 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 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 府当差。 靖难之役”期间, 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 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 (1404年 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 朱棣亲笔写了一个“ 赐他为姓, 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 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 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 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 三宝太监” 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他 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 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周边各国 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也是世 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2)材料本身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有何意义?
克服重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意义: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加强 了 。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倭寇: 时, 的 、 背景 和 ,经常 ,沿海居民 1、戚继光 称他们为“ ”。 抗倭
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 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 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 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 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他 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 倭名将,声名远扬。
郑 和 下 西 洋
落后就要挨 打,只有国 家强盛,才 能维护领土 和主权完整。
我问你答:
1)郑和和戚继光的主要功绩是什么?今天我们如 何来评价他们呢?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2)比较一下,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他们有哪些 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
中 外 冲 突
明朝中期,

明政府派戚继光到 抗倭。 组建 ,纪律 , ,人称“ ” 经 率军开赴 ,在 支持下, 过 战 捷,迅速荡平了 。 接着,又率部进入 、 , 与 并肩作战,剿灭 。 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评价: 英雄 的 业绩,永远

2 葡萄牙撮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1528—1588)
回目录
7次 4次 大船62艘(连 17艘 小船共有200艘) 长44丈(151.8 100吨 米)宽18丈 长24.5米 (61.8米) 宽6米 亚非30多个国 美洲 家和地区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 通衢。。。。。。。。
(1)材料中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说出起止时间。
练习题
1、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 因是( )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2、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为扫清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先侵占我国领先的西方殖 民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俄罗斯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范围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人物 时间 次数 船数 船只 大小 到达 范围 郑和 1404—1433年 哥伦布 达· 伽玛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次 4艘 120吨、 100吨 50吨 印度
(2)你怎样评价戚继光?你认为他有什么高 尚品德值得学习?
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学习:为了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 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1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
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 2 回归时间: 3 认知:
次数: 次 到达范围: 最远到达
个国家和地区, 和 。
, 。 。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 意义: 加强了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郑 和 下 西 洋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 二万七千多人
对比“岳家军”和“戚家军”,指出二 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以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而著称 不同点:抗击对象不同:岳家军对抗的是我 们国内的外民族,他们与对抗对象之间是属 于民族内部矛盾。而“戚家军”对抗的是外 国人,他们与对抗对象之间是属于国家之间 的矛盾。
戚继光抗倭
想一想: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 利?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 勇敢。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 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材料中“但愿海波平”是指什么?这 句诗说明什么?
指戚继光抗倭;说明戚继光抗倭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明朝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1、政治方面: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⑥执行削藩政策。 2、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都是明朝人,都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作出重大贡献。
英勇无畏的精神;戚继光身上的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 精神。
学史有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发生了哪几件大事?联系这些 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说明。
1)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 2)明朝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 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 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然而, 中国 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攫 取了澳门居住权。明朝对外交往的走势,说明中国在世界范围 内已经走向落后了。
物质前提: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目的:
概况: 意义:
1、戚继光抗倭 经过: 中外冲突:
评价:
背景: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西洋: 中外交往: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 物质前提:
的国家。
。 郑和下西洋 目的:为了 时间: 年— 年 ( 派 下 西洋) 概 规模: 二万七千多人、二百多艘海船 况
(从 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