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 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以狩猎、采集、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生活在小型氏族中,社会关系简单。
2. 农业社会农业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职业分工和私有制,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3. 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发展时期,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萌芽。
商代商文化繁荣,城邑建立,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4. 周代周代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并在农田上施行亩均田制,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人口迅速增长。
周代也形成了世卿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态。
5.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思想思想的兴起为后世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底稿。
6. 秦汉秦汉时期,统一了中国,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先河。
秦朝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重要基础。
汉朝开创了励精图治的治国方略,并且成为后来文化的传承者。
7.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
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南北朝文化的繁荣与隆盛,隋唐文化的成熟于派生,对后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世界古代文明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尼罗河文化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化,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泰格里斯—幼发拉底文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对于各种政治、宗教制度及农耕手工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印度河谷文明印度河谷文明是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兴起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为印度宗教和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4. 黄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奠基在黄河流域的这一历史渊源,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岁月中得以孕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5. 黎凡特地区的文明黎凡特地区被称为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地区的交汇中心,其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兼收并蓄各个古代文明的特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一上册历史知识总结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初一上册历史课程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就初一上册历史的知识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大禹。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中心地区是黄河流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也在这一时期活跃。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国帝国。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朝的建立者是刘邦,这一时期有“汉武帝”、“汉昭帝”等杰出统治者。
二、世界古代史1. 埃及文明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河流域是埃及文明的中心地区。
埃及人建立了庞大的金字塔和建筑工程,埃及文明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2.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历史上的两大文明,它们的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有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罗马帝国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3. 印度文明印度文明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印度有吠陀文化、古印度佛教、摩揭陀王朝等著名文化遗产。
印度文明对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他们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
3、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
二、原始农耕生活1、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 7000 年。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会挖掘水井。
2、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 6000 年。
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彩陶。
三、远古的传说1、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黄帝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2、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制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四、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霸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
各国通过变法图强,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2、经济方面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他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刚上初一的学生, 对历史学科都比较感兴趣, 想进一步提高历史成绩, 学生们可以总结好知识点, 再进行复习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汉字的演变1、文字的起源:2、甲骨文: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 反映了商朝的情况, 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又叫铭文和钟鼎文。
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流行于秦。
后推广为隶书, 汉时广泛使用。
5、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 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6、汉字的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8、汉字发展的意义:p104青铜铸鼎p106-109一、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 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青铜时代商朝时, 青铜器灿烂发展二、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后期铸造, 特点是雄伟端庄, 气势凛然, 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
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 制作精细, 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 风格独特, 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青铜铸造过程:塑模------制范-------铸造成型四、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夏朝时增多, 商朝是灿烂时代, 西周时用于祭祀。
2)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南成都平原三星堆 3)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诸子百家p111-1141、孔子: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 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以下是初一上册历史的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居民,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4.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5.半坡文化:约公元前5000-6000年,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饲养家畜。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建立,著名的青铜器文化代表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分封制是其主要政治制度。
4.春秋战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
5.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汉朝: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巩固了中央集权;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和融合,儒学的发展和佛教的传播等。
3.隋唐: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唐朝实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4.宋元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四大发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等。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明朝强化专制统治:废丞相,设内阁,皇权空前加强。
2.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日本海盗经常出没,戚继光积极抗击。
4.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平定准噶尔、回部贵族的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理,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
5.明清时期的文化: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全册详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详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个时期。
-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的帝尧、帝舜都是夏朝的君主。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商纣王。
-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周宣王。
二、古代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
- 周朝的文字是金文和铜文。
三、古代社会的特点- 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分为贵族、百姓和奴隶三个阶层。
- 贵族是统治者和享有特权的人,百姓是普通劳动者,奴隶是被奴役的人。
- 周朝实行封建制度,贵族通过封地来控制百姓和奴隶。
四、古代科技的进步- 古代中国的科技在农业、手工业和冶金方面有很大进步。
- 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水稻的种植和农田的灌溉技术。
- 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人发展了丝绸、陶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
- 冶金方面,古代中国人掌握了铁器的制作技术。
五、古代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思想经历了原始宗教、巫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阶段。
-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儒家经典有《论语》和《大学》等。
-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道家经典有《道德经》和《庄子》等。
-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为而治,墨家经典有《墨子》等。
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和君主制度。
- 封建制度是贵族通过封地来控制百姓和奴隶的制度。
- 君主制度是由君主来统治国家的制度,君主有统治权力和特权。
七、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 古代中国还有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主要是生产手工艺品,商业主要是进行商品交换。
- 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换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一、中国古代历史1.原始社会: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石器时代、陶器时代等。
2.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兴衰更迭,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合纵连横的政治策略。
4.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兵马俑的发现。
5.汉朝: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文化的繁荣。
二、中国封建社会1.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的局面,晋朝的统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2.隋朝:隋文帝、隋炀帝的统治,大运河的修建,科举制度的确立。
3.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诗的发展,唐文化的繁荣。
4.五代十国:五代政权的更迭,十国的割据,宋朝的统一。
5.宋朝: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宋词的发展。
6.元朝: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元曲的发展。
7.明朝:朱元璋的崛起,明朝的政治制度,永乐大典的编纂。
8.清朝: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康乾盛世,鸦片战争。
三、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
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3.戊戌变法:变法的目的和内容,慈禧太后的镇压。
4.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中华民国的成立,北洋政府的建立。
5.五四运动: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成立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7.抗日战争: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斗争。
8.解放战争: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024年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年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世界史知识点:1.1 古代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1.2 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城邦制度、罗马帝国的兴衰、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3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的传播与影响。
1.4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
1.5 东亚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
2.中国古代史知识点:2.1 夏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开端、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人物、殷商的兴衰、周朝的建立。
2.2 秦汉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兵马俑的发现、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丝绸之路的兴起。
2.3 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晋朝的兴起与灭亡、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2.4 唐宋元明清: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宋朝的政治与文化、元朝的统治和文化传播、明朝的兴起与灭亡、清朝的建立与衰落。
3.地理知识点:3.1 世界地理:大洲、大洋、著名山脉、著名河流、著名湖泊、著名岛屿、著名城市等。
3.2 中国地理:省级行政区划、重要山脉、长江、黄河、西藏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等。
4.政治知识点:4.1 政体:封建制度、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等不同政体形式的特点。
4.2 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希腊罗马的城邦制度、美国的总统制度等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
5.文化知识点:5.1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画、京剧、书法等)的发展与特点。
5.2 世界古代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不同的古代文化体系。
6.科技知识点:6.1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6.2 世界科技发明:欧洲的工业革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电力的发明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7.经济知识点:7.1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活动的繁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2、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5、会使用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
2、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粟、蔬菜、,饲养猪狗、,还经常去打渔、。
他们开垦耕地用磨光的石器的木制的耒耜、,收割庄稼用石刀、,加工谷物用、等。
3、磨制石器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之一。
其中,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7千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饲养狗、猪、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几千年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相传皇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人文初祖。
他还发明舟车2、相传皇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
3、距今约4、5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制”。
7、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P36—37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P37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
P27、P36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P37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P41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P41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P43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
P44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
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和。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定都。
并组建,制定,设置,建立起。
2、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强大。
3、约年,商部落首领,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建都在。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4、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把都城迁到,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
5、商代,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击败商朝军队,建立,定都,史称西周。
7、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级贵族和平民可以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
农业上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迁都,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称为“授民授疆土”,。
2、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在于:(1)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的作用。
(2)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3)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夏商西周社会以区分尊卑等级。
5、夏商西周时期,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和。
6、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制定了严酷的。
7、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统治阶级通过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当时出现了、、、、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2、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军在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时期。
晋国分裂成、、三个国家,与原有的、、、并称“战国七雄”。
5、称为“合纵”;称为“连横”。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
2、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
铁梨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全生产成为可能。
4、“ ”、“ ”,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5、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是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3、是铜、锡、铅的合金。
4、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 ”、“ ”两部分。
2、“ ”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教得到发展的是,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一书。
6、请简述“百家争鸣”。
7、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 ”治国;法家强调用“ ”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 ”治,也反对“ ”治,他们提出“ ”。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两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于灌溉、分洪,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称为编钟。
4、编钟的出现表明。
请简述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41-67)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
《秦朝疆域图》 P60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 P63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